《老人與海》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1.77W

《老人與海》是我喜愛的一本書,書中藴含的精神使我深有感觸,這一次我又把這本書閲讀了一遍,我每次讀它總能體會到不一樣的道理。以下是關於《老人與海》讀後感的範文,希望大家認真閲讀!

《老人與海》讀後感

  【1】《老人與海》讀後感

從小到大,我讀過許多書,但有一本書讓我至今印象深刻,它就是著名作家海明威的《老人與海》。

我為什麼喜歡這本書呢?因為這個小説的主人公讓我很欽佩。

故事的內容是這樣的:古巴老漁夫聖地亞哥在海上連續八十四天沒捕到魚,他被別的漁夫看作是失敗者,可是他一直堅持不懈,終於釣到了一條大魚。這條大魚將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三夜才筋疲力盡,最後還是被老漁夫殺了綁在小船的一旁,但在歸程中遭到許多鯊魚的襲擊,他用盡一切手段來反擊,回港時最終只剩下一副魚骨架。

讀完這本書,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作者沒有讓老漁夫贏得這場魚肉爭奪戰的最終勝利呢?我想這就是作家海明威想通過這本書中來體現的人生道理吧,用書中老人的一句話來説,就是:“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人儘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就像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缺陷,但是知道自己自身的缺陷,努力改變、勇於克服它的這種精神卻難能可貴。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缺陷努力克服它的時候,不屈服它的時候,無論他是捕到一條大魚還是一副魚骨架,這都已經無所謂了。因為他曾經為了自己的理想努力過,追求過,奮鬥過,難道這不是勝利者所具有的精神嗎?我認為老漁夫就是一個知道自己缺陷卻努力奮鬥的勝利者!

可能也有讀者認為鯊魚才是勝利者,因為老漁夫最終回港時帶回去的只是一副魚骨架,但在我眼裏,老漁夫才是真正的勝利者,他沒有對風暴肆虐、無邊無盡的大海屈服,也沒有對大魚的拼死抵抗屈服,更沒有對鯊魚的瘋狂撕咬屈服,對於我來説,他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強者!就像音樂家貝多芬曾説過的一句話:我可以摧毀,但我不能被征服。

命運總是與人作對,人不管如何努力拼搏,終不免失敗。儘管如此,人還是要苦苦奮鬥,並儘量保持自己的尊嚴,他在肉體上可以被打垮,但在精神上永遠是個強者。一個真正的強者,只能被摧毀而不能被擊敗!這位老人永不言敗的精神,應該就是作者海明威要教給我的人生哲理吧!

  【2】《老人與海》讀後感

厄內斯特·海明威(1899-1961),當代美國著名小説家。出生在美國芝加哥郊區的一個醫生家庭裏,1917年中學畢業後,參加新聞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海明威奔赴前線,1918年,他在意大利前線身受重傷,傷愈後就僑居在法回巴黎,並且開始了創作生涯。早期的作品主要有長篇小説《太陽也升起來了

》(1926)、《永別了,武器 》(1929)以及短篇小説集《在我們的時代裏》(1924)等。《太陽也升起來了》以參加一次大戰之後流落在巴黎街頭的美國青年們的無聊苦悶生活為題材,寫出了當時對社會和個人的出路抱着悲哀和失望的年青一代的形象,海明威以僑居巴黎的美國女詩人格特魯德·斯坦的"你們全是迷偶的一代"的話用作該書的題詞,於是,"迷惘的一代"便成了那些找不到出路的青年人的總稱,演變為一個文學流派,而海明威也因此成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二十年代末,海明威返回祖國,1937年發表了長篇小説《有的和沒有的》,1940年寫成長篇小説《喪鐘為誰而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海明威定居古巴,繼續從事創作,1952年,發表了中篇小説《老人與海》。作品通過老漁夫桑提亞哥連續八十四天捕不到魚,後來好容易捕到了一條魚,卻又被鯊魚吃掉的故事,歌頌了老漁夫非凡的毅力和堅韌的決心,同時又流自出作者認為在人與大自然或外界努力的搏鬥中最後難免歸於失敗的悲觀情緒。海明威希望人在失敗中要仍然不失尊嚴,應該勇敢而不妥協。這個中篇突出地表現了海明威筆下的富有感情的人物形象,深刻的人物心理描寫以及那種作品中的情節與景物之間無與倫比的和諧、融合的高超藝術,敍述簡潔凝鍊,行文清晰流暢。1954年,作家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金,授獎是"因為他精通於敍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他的近著《老人與海》之中;同時也因為他在當代風格中所發揮的影響"。1958年,海明威遷居美國愛達荷州。1961年,由於不堪忍受高血壓、糖尿病等各種病症所造成的痛苦,海明威自殺身死。1970年出版了他的遺著長篇小説《海流中的島嶼》。

海明威憑《老人與海》獲諾貝爾文學獎,好友佛恩特斯被認為是書中主角"老人",以104歲高齡辭世。海明威經典小説《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一書中的主人翁Santiago,據説靈感即是得自好友佛恩特斯。佛恩特斯自上世紀三十年代左右開始,有將近三十年時間充當海明威遊艇"El Pilar"的船長,兩人並且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海明威生前定居古巴期間,也一直視他為知己,佛恩特斯經常駕駛遊艇,沿古巴海岸航行,與海明威從事捕魚或探險活動,直到1960年海明威離開古巴時才結束。海明威於1961年自殺身亡,之後,佛恩特斯協助古巴政府,建立一個有關海明威的博物館,並且捐出一些海明威生前的物品。1953年5月,《老人與海》獲普利策獎,1954年10月,海明威更因此書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富恩特斯的朋友説,儘管超高齡的富恩斯特精神仍然很好,但因為年紀太大以及患有各種老年疾病,13日上午他在位於小漁村科吉馬的家中去世。

賞析評論

風吹向空寂的海面,一個孤獨的`老人拖着疲憊不堪的身子漂泊在茫茫的海面上活像個大戰後的勇士。為了治服那條龐大的馬林魚,他已經費下了自己近乎所有的力氣。而今,他帶着自己捕獲的大魚航行回家,他希望運氣的眷顧,可那些不斷襲來的鯊魚卻讓這個老人在疲累中一次又一次的奮力作戰。他什麼也顧不得了,他只是想保住他的魚,哪怕剩下的再少。

海明威讓這個老人具有了一種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他一次又一次地用他那雙傷痕累累的手將粗陋的武器刺進鯊魚的頭顱。即使最終的結果仍是隻剩下那十八英尺的魚骨架。從老人的身上,我們不難看出海明威想要傳達給我們的那種靈魂的尊嚴。

曾經看過海明威筆下這位老人的原形——他在古巴的好朋友佛恩特斯的照片。他活到104歲,叼着雪茄的手寬大而滄桑,臉上皺縮而斑駁,但深邃的眸子卻依然透露着硬朗與堅忍。書中的老人曾説:“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這正是海明威借老人的口告訴讀者的本書的主題吧,我想,從此看來這本書並不是什麼寓言而是一部令人折服的現實主義佳作。

書中告訴了我們一個人的極限可以到達如此的程度,但海明威至始至終沒有提醒我們他在表現漁夫的精神,讚美漁夫面對挑戰從不屈服的靈魂,他是讓我們自己去讀懂他。或許每個人對這篇文字見解不同,就好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但當我們翻開書的扉頁,就好像打開一個塵封已久的木箱,裏面盡藏着珍貴的古器,訴説着曾經的偉岸勇毅,使靈魂洗禮在充滿力與美的殿堂中。

海明威曾説:“我總是試圖根據冰山原理去寫作。關於顯現出來的每一部分,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的,你可省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東西,這隻會使你的冰山深厚起來。這是並不顯現出來的部分”。

這是個講述發生在海洋上的故事,你不免會問,書中的老人,海洋,馬林魚又是代表什麼呢?忖度你自己的那個冰山吧,我們每個人都在不斷積累着水面以下那八分之七的冰山。隨着年齡的增長閲歷的增加我們逐漸體味着老人的故事,而今想來,或許我也像是那個漂泊在茫茫海上的老人,我的大海便是那無窮盡的知識的海洋,航行在課堂與圖書館間,而我所捉捕的馬林魚正是那一本本的書吧。有時有着孤立無助的悲涼,有時也有着孤身奮鬥的快感。...《老人與海》寫的是一個老人,卻展現了一個世界。小説內容十分豐富,含義深刻,是一部現實主義的傑作,讀後令人回味...

我不知道未來會怎樣,我的航行究竟結果如何,但作為一個不被擊敗的人,你看那太陽總是要落下去的,但是明天——太陽照常升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