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亭記原文賞析

來源:文萃谷 3.05W

喜雨亭記(蘇軾)

喜雨亭記原文賞析

◇原文 亭以雨名,誌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敵,以名其子①。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風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亭於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樹,以為休息之所。是歲之春,雨麥於岐山之陽,其佔為有年②。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於庭,商賈相與歌於市,農夫相與忭於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③。

於是舉酒於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曰④:“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則無禾。’無麥無禾,歲且荐饑,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⑤。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遊以樂於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遊而樂於此亭者,皆雨之賜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從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而雨玉,飢者不得以為粟。一雨三日,伊誰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然;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⑥。吾以名吾亭。”

註釋 ①“周公得禾”二句:周成王時,唐叔得“異禾”以獻成王,成王則將它轉贈給叔父周公。周公為此作《嘉禾》篇,原文已佚。“漢武得鼎”二句:《史記·孝武本紀》載,漢武帝元狩七年夏六月中得寶鼎於汾水上,改年號為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叔孫勝敵”二句:《左傳》文公十一年載,狄人侵魯,魯文公使叔孫得臣追之,擊敗狄軍,獲狄人首領僑如,叔孫得臣因此給兒子起名叫“僑如”,以示紀念。

②雨(yù)麥於岐山之陽:謂在岐山以南天上落下麥子。雨,作動詞,謂如雨下。有年:豐年。

③忭(biàn):歡欣。

④屬(zhǔ)客:勸酒。

⑤荐饑:連年不熟或麥禾皆不熟。此指麥禾不熟。重至曰“薦”。

⑥造物:古時以萬物為天所生成,故稱天為造物。冥冥:渺茫。

鑑賞 喜雨亭是蘇軾在鳳翔府任籤書判官的第二年建造的一座亭子。這年春天久旱不雨,亭子建成時,碰巧下了一場大雨,民眾歡欣,於是作者為此亭命名為“喜雨亭”,並寫此文記敍修亭緣由、經過及命名之意。

文章開篇點題,為全文之綱。第二段敍修亭經過,點明修亭之人、時間、地點及周圍環境。接着寫久旱民憂,大雨民喜,把修亭與喜雨聯繫起來,以憂襯喜。文字簡練,而波瀾迭出。第三段寓議論於對話之中,進一步説出亭與喜雨之關係。最後一段以歌作結。

此篇寫法也頗具特色。作者以“亭以雨名,誌喜也”為敍事和抒情的貫穿線索,將二者結合起來,寓議論於對話與歌詠之中,採用剝繭抽絲、層層遞進的.寫法,步步深入。結構緊湊而又脈絡清晰,文情並茂。

全文始於“喜”,終於“喜”,首尾呼應,一氣貫注。篇幅雖短,而筆態搖曳多姿,意思愈出而不窮,情味無限。

◇妙評 王世貞曰:“凡人作文字,須是筆頭上擇(櫸)得數百鈞起。此篇與范文正公《岳陽樓記》看來筆力有千鈞重。”

——明·楊慎《三蘇文範》卷十四

只就“喜雨亭”三字,分寫,合寫,倒寫,順寫,虛寫,實寫,即小見大,以無化有。意思愈出而不窮,筆態輕舉而盪漾,可謂極才人之雅緻矣。

——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十一

以三“忘”字為經,以八“名”字為緯,以三“民”字為骨;就一座私亭,寫出絕大關係,俾憂樂同民之意,隱然言外,而又毫不着跡。立言最為有體。然非出筆瀟灑,亦安能藏莊重於流麗如此也。的是風流太守之文。彼於篇末以滑稽為譏者,殆未思民歸功太守,太守推美於君,天子讓善於天,天普美無言。層層正自有至理。

——清·餘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