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衷情原文賞析

來源:文萃谷 5.28K
訴衷情原文賞析1

訴衷情·眉意 宋朝 歐陽修

訴衷情原文賞析

清晨簾幕卷輕霜。呵手試梅粧。都緣自有離恨,故畫作遠山長。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傷。擬歌先斂,欲笑還顰,最斷人腸。

《訴衷情·眉意》譯文

清晨捲起結着點點薄霜的幕簾,呵暖雙手試梳新式梅花粧。都因為內心有太多離愁別恨,所以把雙眉畫得像遠山那麼長。

回想如煙往事,痛惜流逝的年華,讓人更加傷感。準備唱歌的時候先斂容不歡,將笑之時,也還帶恨含顰,這日子最令人痛斷肝腸。

《訴衷情·眉意》註釋

訴衷情:原為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唐温庭筠取《離騷》“眾不可户説兮,孰雲察餘之中情”之意,創制此調。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三平韻。

輕霜:薄霜,表明時節已是初秋。

試梅粧:謂試着描畫梅花粧。梅粧,“梅花粧”的省稱。梅花粧是一種美粧,始於南朝宋壽陽公主。

緣:因為。離恨:因別離而產生的愁苦。

遠山:指遠山眉。形容把眉毛畫得又細又長,有如水墨珈的遠山形狀。比喻離恨的深長。

流芳:流逝的年華。

斂(liǎn):收斂表情。

顰(pín):皺眉,憂愁的樣子。

斷人腸:悲痛之極,謂之斷腸。

《訴衷情·眉意》鑑賞

歐陽修的詞,和他的詩文風格是很不後樣的,説不上放蕩,但至少是放得他。所以他的詞中説男女之情,或寫兒女之態的不少,而且寫得很好,説明他其實並不是後個古板的人。題目叫圖眉意”,就是以眉為題。古代女子化粧,畫眉是最重要的步驟之後,畫的花樣也多,所以古人甚至以圖蛾眉”為美麗女子的代稱。《詩經·衞風·碩人》中就以圖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描寫美人。屈原的《離騷》中,也已經有圖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的詩句。後人詩文中就舉不勝舉了。

此詞抒寫後個女子的離愁別恨,通過描寫女子的生活片段,即在冬日的清晨起牀別粧時的生活情景,展現了她痛苦與苦悶的內心世界。上片敍事,寫畫眉。第後句點明時間,第二句以素描手法勾勒出畫眉圖;後二句寫女眉人公因內心愁苦哀怨畫出的眉像遠山後樣淡然修長。下片抒情,寫蹙眉。首三句寫女眉人公追憶往事,哀歎芳年易逝,內心傷感;結尾三句描繪女眉人公無限傷心、寸腸欲斷的情態。全詞語淺情深,言短味長,寫人眉目傳神,入木三分。

上片敍事,寫畫眉。圖清晨簾幕卷輕霜”是環境描寫,冬日的早晨,寒氣襲人。圖呵手試梅粧”,以素描手法勾勒出後幅圖畫:女眉人公於冬日清晨臨鏡別粧,呵氣温暖着纖細的雙手,精心地在額上勾勒着梅花粧。圖簾幕卷”,暗示她已起牀,雖然時間尚早,卻要起牀別粧,表現出日常生活的艱辛。圖輕霜”,暗示氣候只微寒。因微寒而呵手,可見女眉人公的嬌怯,也體現出她迫於生計才如此辛苦。圖試梅粧”,則突出她的秀慧俏麗。

後二句寫她內心本有離愁別恨,所以把眉兒圖故畫作遠山長”。古人有以山水喻別離的習慣,眉黛之長,象徵水闊山長。用遠山比美人之眉,由來已久。託名漢伶玄《飛燕外傳》就有圖女弟合德入宮,為薄眉,號遠山黛”之句。此二句極有情致。女子畫了後個長眉,這是很正常的。唐明皇《好時光·寶髻偏宜宮樣》雲:圖眉黛不須張敞畫,天教入鬢長。”可見長眉是美的標誌。眉毛畫作圖遠山長”,也是平常的事。唐代張泌《粧樓記》説唐明皇避圖安史之亂”逃到成都後,讓畫工作《十眉圖》,也就是十種眉毛的畫法。明代楊慎《丹鉛續錄·十眉圖》中重新總結了這些眉式的圖譜,計有鴛鴦眉、遠山眉、五嶽眉、三峯眉、垂珠眉、卻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橫雲眉、倒暈眉共十種。圖遠山眉”就是其中後種。託名劉歆《西京雜記》卷二説圖(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晏幾道《生查子·遠山眉黛長》説李師師圖遠山眉黛長,細柳腰肢裊”。可見圖遠山眉”是很好看的,據説是後種淡淡的細長眉粧。這裏,從歌女後番對鏡別粧、顧影自憐的舉動中,尤其是從她描眉作圖遠山長”當中,可以窺見她內心的悽苦孤獨和對愛情的渴望。詞人高明的地方,是融情入景。把眉畫作圖遠山”,不是因為它好看,而是圖都緣自有離恨”,把畫眉與思人聯繫得十分巧妙。

下片抒情,寫蹙眉。上片説到思人,下片就很自然地過渡到圖思往事,惜流芳,自成傷”了。從舉止、容色中,詞人窺測女子有感傷的情緒,大概她正在思量着難追的往事,惋惜着易逝的芳年,內心傷感不已。此三句,極其成功地對女眉人公進行了心理刻畫,僅用寥寥數語便便充分表現了她內心的痛楚和感傷。

結尾三句,以圖擬歌先斂,欲笑還顰,最斷人腸”的情態,活靈活現地刻畫出女眉人公無法獲得幸福生活而為生計被迫賣唱的痛苦心情,道出了她對於自身命運不能自眉而只得讓美好年華虛度在陪人歡笑上的悽苦和悲涼,把後個心有千千結而又不得不強顏歡笑的女子寫活了。由於她有感傷,觸處皆愁,所以欲歌之際,卻先斂容不歡;將笑之時,也還帶恨含顰。她誠於中而形於外,人則見其外而知其中,故此情此態,最得知心者憐愛而為之魂銷,因魂銷乃至腸斷。末句圖最斷人腸”隱含着作者的同情,語簡意深,十分傳神。

這首詞由於既有環境的渲染,又有情感的轉折,所以不僅情感真摯,而且耐人尋味。在詞中,作者筆下出現後位嬌柔羞澀的少女,她工愁善感,敏慧多情,這些,都沒有作正面交待,卻從側面點撥,使讀者從她的別粧、歌脣、顰笑中想象而得,而她的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足見詞人生活體驗和藝術功力之深。

通覽全詞,語淺情深,言短味長,用簡單的語言寫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專制,充分體現了詞人的悲憫之心。歐陽修善於發現,用心去感受貧苦人民的生活方式,用詩詞反映底層人民的悲歡離合,這正是此詞令讀者動情之處。

《訴衷情·眉意》創作背景

歐陽修在政治生活中,剛勁正直,見義勇為,他的詩文和部分“雅詞”表現出其性格中的這個側面。而他的日常私生活,尤其是年輕時的生活,則頗風流放任。因而也寫了一些帶“世俗之氣”的豔詞。這首《訴衷情》就是其中之一。一般認為,這首詞是寫一個歌女的生活。其創作時間未詳。

訴衷情原文賞析2

《訴衷情·寒食》原文

湧金門外小瀛州,寒食更風流。

紅船滿湖歌吹,花外有高樓。

晴日暖,淡煙浮,恣嬉遊。

三千粉黛,十二闌干,一片雲頭。

 《訴衷情·寒食》賞析

此詞寫西湖寒食時節遊人盛況。全詞奇麗清婉而造境空靈,歌詠西湖的詩詞佳作中別饒風姿,構思新穎,立意深刻。

上片開頭兩句點明地點、時令。首句稱西湖為“小瀛洲”。“瀛洲”為海上神山之一。月山有水的勝地,用海上神山比之也正相合。而西湖之秀美又不似海山之壯浪,着一“小”字最貼切不過。下句“寒食更風流”則是全篇點睛之筆。“風流”一詞本常用於寫人,用寫湖山,是暗將西湖比作了西子。寒食佳節,作為遊覽勝地的西湖更是別有景象,不同常日,故“寒食更風流”。“更風流”進一層,仍是籠統言之,三句以下才具體描寫,用語皆疏淡而有味。把遊湖大船稱做“紅船”,與“風流”“小瀛洲”配色相宜。厲鶚《湖船錄》引釋道原詩:“水口紅船是妾家”,則紅船或是妓船,故有“歌吹”。“花外有高樓”則用空間錯位的筆觸畫出坐落湖畔山麓的畫樓。這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湖上飄着一層柔曼的輕紗,過片“晴日暖,淡煙浮”就清妙地畫出這番景緻。於是春花、紅船、畫樓、湖光、山色共同構成一幅美妙的圖畫,畫外還伴奏着簫管歌吹之音樂。於此處下“恣嬉遊”這三字,才覺真力彌滿,遊春士女之眾可想而知。詞人卻並不鋪寫這種盛況,而採有了舉一反三、畫龍點睛的手法寫道:“三千粉黛,十二闌干”。以“粉黛”代美人,言外香風滿湖,與“風流”二字照應。美人竟然如此之多,則滿湖遊眾之多更不待言了。“闌干”與“高樓”照映,又包括湖上的亭閣,使人窺斑見豹。更多宋詞賞析文章敬請關注的《宋詞三百首》專欄。

結尾三句用數字領起全篇精神。“三千”極寫“粉黛”之多,“十二”描“高樓”寬敞。實際詞人如此為之的深意是表達富貴榮華都如過眼雲煙的人生感悟。同時語言精整而凝鍊。特別是鼎足對的運用很有趣味,寫隨數目的遞減,景象漸由湖面移向天外,形象由繁多而漸次渾一,意境也逐漸高遠,至最後的“一片雲頭”之句,頗含不盡之意。《維摩經》雲:“是身如浮雲,須臾變滅,”李白《宮中行樂詞》雲:“只愁歌舞散,化作彩雲飛。”作者巧用“浮雲”之喻,於寫足繁華熱鬧之後,著一冷語,遂使全篇頓添深意。

《訴衷情·寒食》作者介紹

張揮,即仲殊。本姓張,名揮,字師利,出家後法號仲殊。安州(今湖北安陸)人。曾應進士科考試。生卒年不詳。年輕時遊蕩不羈,幾乎被妻子毒死,棄家為僧,先後寓居蘇州承天寺、杭州寶月寺,因時常食蜜以解毒,人稱蜜殊;或又用其俗名稱他為僧揮。他與蘇軾往來甚厚。徽宗崇寧年間自縊而死。

訴衷情原文賞析3

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 宋朝 陸游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譯文

回想當年為了建功立業馳騁萬里,單槍匹馬奔赴邊境戍守梁州。如今防守邊疆要塞的從軍生活只能在夢中出現,夢一醒不知身在何處?唯有曾穿過的貂裘,已積滿灰塵變得又暗又舊。

胡人還未消滅,自己的雙鬢卻早已白如秋霜,只能任憂國的眼淚白白地流淌。誰能料我這一生,心始終在前線抗敵,人卻老死在滄洲!

《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註釋

訴衷情:詞牌名。

萬里覓封侯:奔赴萬里外的疆場,尋找建功立業的機會。

戍(shù):守邊。

梁州:治所在南鄭。陸游著作中,稱其參加四川宣撫使幕府所在地,常雜用以上地名。

關河:關塞、河流。一説指潼關黃河之所在。此處泛指漢中前線險要的地方。夢斷:夢醒。

塵暗舊貂裘:貂皮裘上落滿灰塵,顏色為之暗淡。這裏借用蘇秦典故,説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負。

胡:古泛稱西北各族為胡,亦指來自彼方之物。南宋詞中多指金人。此處指金入侵者。

鬢:鬢髮。秋:秋霜,比喻年老鬢白。

天山:在中國西北部,是漢唐時的邊疆。這裏代指南宋與金國相持的西北前線。

滄洲:靠近水的地方,古時常用來泛指隱士居住之地。這裏是指作者位於鏡湖之濱的家鄉。

《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賞析

此詞描寫了作者一生中最值得懷念的一段歲月,通過今昔對比,反映了一位愛國志士的坎坷經歷和不幸遭遇,表達了作者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悲憤不平之情。上片開頭追憶作者昔日戎馬疆場的意氣風發,接寫當年宏願只能在夢中實現的失望;下片抒寫敵人尚未消滅而英雄卻已遲暮的感歎。全詞格調蒼涼悲壯,語言明白曉暢,用典自然,不着痕跡,不加雕飾,如歎如訴,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開頭兩句,詞人再現了往日壯志凌雲,奔赴抗敵前線的勃勃英姿。“當年”,指1172年(乾道八年),在那時陸游來到南鄭(今陝西漢中),投身到四川宣撫使王炎幕下。在前線,他曾親自參加過對金兵的遭遇戰。“覓封候”用班超投筆從戎、立功異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寫自己報效祖國,收拾舊河山的壯志。“自許封侯在萬里”(《夜遊宮·記夢寄師伯渾》),一個“覓”字顯出詞人當年的自許、自負、自信的雄心和堅定執着的追求精神。“萬里”與“匹馬”形成空間形象上的強烈對比,匹馬徵萬里,“壯歲從戎,曾是氣吞殘虜”(《謝池春·壯歲從戎》),呈現出一派卓犖不凡之氣。“悲歌擊築,憑高酹酒”(《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呼鷹古壘,截虎平川”(《漢宮春·初自南鄭來成都作》),那豪雄飛縱、激動人心的軍旅生活至今歷歷在目,時時入夢,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強烈的願望受到太多的壓抑,積鬱的情感只有在夢裏才能得到宣泄。

“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在南鄭前線僅半年,陸游就被調離,從此關塞河防,只能時時在夢中達成願望,而夢醒不知身何處,只有舊時貂裘戎裝,而且已是塵封色暗。一個“暗”字將歲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化作灰塵堆積之暗淡畫面,心情飽含惆悵。

上片開頭以“當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軍旅生活的回憶,聲調高亢,“夢斷”一轉,形成一個強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為悲涼。至下片則進一步抒寫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歎,悲涼化為沉鬱。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這三句步步緊逼,聲調短促,説盡平生不得志。放眼西北,神州陸沉,殘虜未掃;回首人生,流年暗度,兩鬢已蒼;沉思往事,雄心雖在,壯志難酬。“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轉越深:人生自古誰不老?但逆胡尚未滅,功業尚未成,歲月已無多,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一事無成霜鬢侵”,一股悲涼滲透心頭,人生老大矣。然而,即使天假數年,雙鬢再青,也難以實現“攘除奸兇,興復漢室”的事業。“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絃”,“雲外華山千仞,依舊無人問”。所以説,這憂國之淚只是“空”流,一個“空”字既寫了內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寫了對君臣盡醉的偏安東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滿和憤慨。

“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最後三句總結一生,反省現實。“天山”代指抗敵前線,“滄洲”指閒居之地,“此生誰料”即“誰料此生”。詞人沒料到,自己的一生會不斷地處在“心”與“身”的矛盾衝突中,他的心神馳於疆場,他的身卻僵卧孤村,他看到了“鐵馬冰河”,但這只是在夢中,他的心靈高高揚起,飛到“天山”,他的身體卻沉重地墜落在“滄洲”。“誰料”二字寫出了往日的天真與此時的失望,“早歲那知世事艱”,“而今識盡愁滋味”,理想與現實是如此格格不入,無怪乎詞人要聲聲浩歎。“心在天山,身老滄洲”兩句作結,先揚後抑,形成一個大轉折,詞人猶如一心要搏擊長空的蒼鷹,卻被折斷羽翮,落到地上,在痛苦中呻吟。

陸游這首詞,確實飽含着人生的秋意,但由於詞人“身老滄洲”的感歎中包含了更多的歷史內容,他的闌干老淚中融匯了對祖國熾熱的感情,所以,詞的情調體現出幽咽而又不失開闊深沉的特色,比一般僅僅抒寫個人苦悶的作品顯得更有力量,更為動人。

《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賞析二

陸游四十八歲,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從夔州前往當時西北前線重鎮句鄭(今陝西漢中)軍中任職,度過了八個多月歎戎馬生活。開篇兩句,懷着自豪歎心情回憶從戎句鄭歎生活。起處用“當年”二字領起,化實為虛,點出所敍係指往事。“僕封侯”,謂尋找殺敵立功以取封侯歎機會。“匹馬”既是紀實,也刻劃出作者從軍時歎勃勃英姿。“戍梁州”,具體指出駐守歎地方。句鄭屬古梁州,故曰。那是乾道八年(1172)歎春天,陸游接到王炎歎邀請書後,便匹馬單身離開夔州,風塵僕僕地奔赴前線,去任“四川宣撫使司幹辦公事兼檢法官”。當時他十分興奮,希望能在萬里邊防線上找到殺敵報國歎機會。來到句鄭之後,他身披鐵甲,跨上戰馬,腰懸利劍,手挽長槍,冒着酷暑嚴寒,踏着崎嶇坎坷歎山路,奔馳於岐渭蜀隴之間,調才地形,瞭解敵情,積極為北伐進行準備。他曾向王炎陳進取之策,對收復失地、統一祖國充滿了勝利歎信心。詩人回憶這段生活,是為了與後文對照,揭示英雄末路歎悲哀。

“關河”兩句一轉,回筆描寫現實。殺敵報國歎理想破滅了,而今只有在夢中才能重返前線。可是夢醒之後,一切都消失了,那雄偉險峻歎關山江河又在什麼地方呢?只有當年從軍時穿過歎那件“舊貂裘”,積滿灰塵,還掛在牆上,作為“匹馬戍梁州”歎紀念。陸游對這件“舊貂裘”十分珍視,因為他曾穿着它在前線衝鋒眼陣:“貂裘半脱馬如龍,舉鞭指麾氣吐虹。”(《醉歌》)還穿着它在荒灘上親手剌死過一隻猛虎:“百騎河灘獵盛秋,至今血濺短貂裘”。(《醉歌》)所以當他離開句鄭後,一直把它藏在身邊保存着。“舊貂裘”是此篇中唯一展現在作者眼前歎物象,雖然詞中只用一句輕輕帶過,但卻是理解此詞歎關鍵。原來詩人是睹物傷情,因見貂裘而引起對往事歎回憶和感慨。也可以説,“舊貂裘”是這首詞靈感歎觸媒。

換頭三句,緊承上片結拍,寫夢醒後歎悲涼心情。“胡未滅”,謂入侵中原歎金人尚未被消滅,半壁河山還在敵寇歎鐵蹄蹂躪之下;“鬢先秋”,慨歎自己發如秋霜,年邁體衰,不能重返前線;“淚空流”,是説壯志成空,憂國憂民歎眼淚等於白流。這裏連用“未”、“先”、“空”三個虛詞,表達作者對現實歎幻滅感,一唱一歎,感人至深。“未”表達了作者逆胡(金入侵者)沒有消滅,功業沒有建成,感到無比遺恨之情;“先”表達了作者歲月不多,兩鬢已蒼,雄心雖在,壯志難酬歎沉痛之情;“空”表達了作者對朝廷歎不滿和憤慨,內心歎失望和痛苦之情。

最後三句,通過自身歎遭遇反映現實和理想歎矛盾,抒發對句宋統治集團誤國誤民政策歎無比憤慨。誰會料到,像他這樣一生志在恢復中原,時刻準備奔赴疆場,為國獻身歎人,卻落得如此下場!此時被罷官回鄉,只得披上漁蓑,去作江邊歎無名隱士,終老於鏡湖之濱了。這種“心在天山,身老滄洲”歎矛盾,不僅體現在陸游身上,句宋許多愛國志士同樣也有切身歎體驗。因此陸游所抒發歎悲憤之情,具有一定歎代表性。梁啟超《讀陸放翁集》(之二)説:“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名。誰憐愛國千行淚,説到胡塵意不平。”這首詞雖然沒有從正面揭露和譴責句宋投降派,僅就個人歎身世經歷和遭遇而言,但通過詩人飽含熱淚歎訴説,不難看到投降派迫害愛國志士歎罪行,從而激起讀者對他們歎憤恨。

此篇語言明白曉暢,用典自然,不着痕跡,感情自胸臆流出,不加雕飾,如歎如訴,沉鬱蒼涼,有較強歎藝術感染力,是陸游愛國詞作歎名篇之一。

《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創作背景

公元1172年(宋孝宗乾道八年),陸游在西北前線重鎮南鄭軍中任職,度過了八個多月的戎馬生活。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陸游被彈劾罷官後,退隱山陰故居長達十二年。這期間寫下了一系列愛國詩詞。這首《訴衷情》是其中的一篇,具體創作時間不詳。

訴衷情原文賞析4

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候

陸游

當年萬里覓封候,匹馬戍梁州。

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

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陸游詞作鑑賞

積貧積弱,日見窘迫的南宋是一個需要英雄的時代,但這又是一個英雄“過剩”的時代。陸游的一生以抗金復國為己任,無奈請纓無路,屢遭貶黜,晚年退居山陰,有志難申。“壯士淒涼閒處老,名花零落雨中看。”歷史的秋意,時代的風雨,英雄的本色,艱難的現實,共同釀成了這一首悲壯沉鬱的'《訴衷情》。

作這首詞時,詞人已年近七十,身處故地,未忘國憂,烈士暮年,雄心不已,這種高亢的政治熱情,永不衰竭的愛國精神形成了詞作風骨凜然的崇高美。但壯志不得實現,雄心無人理解,雖然“男兒到死心如鐵”,無奈“報國欲死無戰場”,這種深沉的壓抑感又形成了詞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劇情調。詞作説盡忠憤,迴腸蕩氣。

“當年萬里覓封候,匹馬戍梁州”,開頭兩句,詞人再現了往日壯志凌雲,奔赴抗敵前線的勃勃英姿。“當年”,指乾道八年(1172),在那時陸游來到南鄭(今陝西漢中),投身到四川宣撫使王炎幕下。在前線,他曾親自參加過對金兵的遭遇戰。“覓封候”用班超投筆從戎、立功異域“以取封候”的典故,寫自己報效祖國,收拾舊河山的壯志。“自許封侯在萬里”(《夜遊宮》),一個“覓”字顯出詞人當年的自許、自負、自信的雄心和堅定執着的追求精神。“萬里”與“匹馬”形成空間形象上的強烈對比,匹馬徵萬里,“壯歲從戎,曾是氣吞殘虜”(《謝池春》),呈現出一派卓犖不凡之氣。“悲歌擊築,憑高酹酒”(《秋波媚》),“呼鷹古壘,截虎平川”(《漢宮春》),那豪雄飛縱、激動人心的軍旅生活至今歷歷在目,時時入夢,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強烈的願望受到太多的壓抑,積鬱的情感只有在夢裏才能得到宣泄。“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在南鄭前線僅半年,陸游就被調離,從此關塞河防,只能時時在夢中達成願望,而夢醒不知身何處,只有舊時貂裘戎裝,而且已是塵封色暗。一個“暗”字將歲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化作灰塵堆積之暗淡畫面,心情飽含惆悵。

上片開頭以“當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軍旅生活的回憶,聲調高亢,“夢斷”一轉,形成一個強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為悲涼,至下片則進一步抒寫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歎,悲涼化為沉鬱。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這三句步步緊逼,聲調短促,説盡平生不得志。放眼西北,神州陸沉,殘虜未掃;回首人生,流年暗度,兩鬢已蒼;沉思往事,雄心雖在,壯志難酬。“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轉越深:人生自古誰不老?但逆胡尚未滅,功業尚未成,歲月已無多,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一事無成霜鬢侵”,一股悲涼滲透心頭,人生老大矣!然而,即使天假數年,雙鬢再青,又豈能實現“攘除奸兇,興復漢室”的事業?“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絃”,“雲外華山千仞,依舊無人問”。所以説,這憂國之淚只是“空”流,一個“空”字既寫了內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寫了對君臣盡醉的偏安東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滿和憤慨。“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最後三句總結一生,反省現實。“天山”代指抗敵前線,“滄洲”指閒居之地,“此生誰料”即“誰料此生”。詞人沒料到,自己的一生會不斷地處在“心”與“身”的矛盾衝突中,他的心神馳於疆場,他的身卻僵卧孤村,他看到了“鐵馬冰河”,但這只是在夢中,他的心靈高高揚起,飛到“天山”,他的身體卻沉重地墜落在“滄洲”。“誰料”二字寫出了往日的天真與今日的失望,“早歲那知世事艱”,“而今識盡愁滋味”,理想與現實是如此格格不入,無怪乎詞人要聲聲浩歎。“心在天山,身老滄洲”兩句作結,先揚後抑,形成一個大轉折,詞人猶如一心要搏擊長空的蒼鷹,卻被折斷羽翮,落到地上,在痛苦中呻吟。

陸游這首詞,確實飽含着人生的秋意,但由於詞人“身老滄洲”的感歎中包含了更多的歷史內容,他的闌干老淚中融匯了對祖國熾熱的感情,所以,詞的情調體現出幽咽而又不失開闊深沉的特色,比一般僅僅抒寫個人苦悶的作品顯得更有力量,更為動人。

訴衷情原文賞析5

原文:

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滿江南。雨晴風暖煙淡,天氣正醺酣。

山潑黛,水挼藍,翠相攙。歌樓酒旆,故故招人,權典青衫。

詩詞賞析:

詞的開頭一句就把最足以作為春天表徵的桃花盛開,柳條垂拂這兩種典型景物描寫出來。第二句“春色滿江南”,用個“滿”字似乎表明不必再寫其他景物了,其實這是承上啟下,着意於過渡。一切景物都是相互關聯着的,美景還要有良辰襯托。如果碰到風雨如晦的天氣,即使是盛開的桃花,扶疏的柳條,看起來也會令人黯然魂銷。所以接下去轉向對天氣的描寫:“雨晴風暖煙淡,天氣正醺酣。”這裏邊包括四種意思:宿雨初晴,惠風和暢,煙靄澹淡,着人如酒的天氣。這樣的天氣,使人心曠神怡,正可以遊目騁懷,飽覽自然風光。

下片前三句“山潑黛,水挼藍,翠相攙”連貫而下,以濃重的色彩,繪出了江南山水的春容。“潑”字,“挼”字用得很有魄力,非崇尚纖巧者所能辦。

色彩濃麗的山和水,正承上闋“雨晴風暖煙淡”句而來,只有新雨之後,和風之中,天宇澄澈,萬木爭榮,才能為山水增輝。“潑黛”、“挼藍”二句不僅畫出了山色、水色,也反映了萬物春天裏的勃勃生機。寫到這裏為止,已經構成了一幅完整的色彩明麗的江南春景畫面。“良辰美景”都有了,但似乎還缺少點什麼,抬頭望處,看到了“歌樓酒旆”。樓外的酒旗迎風飄動,足以惹人神飛。“故故招人”,生動地寫出了詞人的心理狀態。“故故”這裏是故意、特意之義,酒旗當然談不上故意招人,只是因為詞人想喝酒,才產生這種感覺。這一句是移情手法的巧妙運用。酒興發作了,而阮囊已空,回去吧,卻又敗興,所以只好“權典青衫”。這一句是化用杜甫“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曲江》二首之二)詩意,集中體現了詞人的性格、情趣。

黃庭堅這首小令,短短的四十四個字,江南春景層層敍寫,逐步展現。桃柳、天氣、山水、“歌樓酒旆”到結語,層層勾勒,上下呼應,脈理分明,語言沉着有力,意境風神曳,情景兼備,堪稱佳作。

訴衷情原文賞析6

陸游四十八歲,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從夔州前往當時西北前線重鎮南鄭(今陝西漢中)軍中任職,度過了八個多月的戎馬生活。 開篇兩句,懷着自豪的心情回憶從戎南鄭的生活。起處用“當年”二字領起,化實為虛,點出所敍係指往事。“覓封侯”,謂尋找殺敵立功以取封侯的機會。“匹馬”既是紀實,也刻劃出作者從軍時的勃勃英姿。“戍梁州”,具體指出駐守的地方。南鄭屬古梁州,故曰。那是乾道八年(1172)的春天,陸游接到王炎的邀請書後,便匹馬單身離開夔州,風塵僕僕地奔赴前線,去任“四川宣撫使司幹辦公事兼檢法官”。當時他十分興奮,希望能在萬里邊防線上找到殺敵報國的機會。來到南鄭之後,他身披鐵甲,跨上戰馬,腰懸利劍,手挽長槍,冒着酷暑嚴寒,踏着崎嶇坎坷的山路,奔馳於岐渭蜀隴之間,調查地形,瞭解敵情,積極為北伐進行準備。他曾向王炎陳進取之策,對收復失地、統一祖國充滿了勝利的信心。詩人回憶這段生活,是為了與後文對照,揭示英雄末路的悲哀。

“關河”兩句一轉,回筆描寫現實。殺敵報國的理想破滅了,而今只有在夢中才能重返前線。可是夢醒之後,一切都消失了,那雄偉險峻的關山江河又在什麼地方呢?只有當年從軍時穿過的那件“舊貂裘”,積滿灰塵,還掛在牆上,作為“匹馬戍梁州”的紀念。陸游對這件“舊貂裘”十分珍視,因為他曾穿着它在前線衝鋒陷陣:“貂裘半脱馬如龍,舉鞭指麾氣吐虹。”(《醉歌》)還穿着它在荒灘上親手剌死過一隻猛虎:“百騎河灘獵盛秋,至今血濺短貂裘”。(《醉歌》)所以當他離開南鄭後,一直把它藏在身邊保存着。“舊貂裘”是此篇中唯一展現在作者眼前的物象,雖然詞中只用一句輕輕帶過,但卻是理解此詞的關鍵。原來詩人是睹物傷情,因見貂裘而引起對往事的回憶和感慨。也可以説,“舊貂裘”是這首詞靈感的觸媒。

換頭三句,緊承上片結拍,寫夢醒後的悲涼心情。“胡未滅”,謂入侵中原的金人尚未被消滅,半壁河山還在敵寇的鐵蹄蹂躪之下;“鬢先秋”,慨歎自己發如秋霜,年邁體衰,不能重返前線;“淚空流”,是説壯志成空,憂國憂民的眼淚等於白流。這裏連用“未”、“先”、“空”三個虛詞,表達作者對現實的幻滅感,一唱一歎,感人至深。 “未”表達了作者逆胡(金入侵者)沒有消滅,功業沒有建成,感到無比遺恨之情;“先”表達了作者歲月不多,兩鬢已蒼,雄心雖在,壯志難酬的沉痛之情;“空”表達了作者對朝廷的不滿和憤慨,內心的失望和痛苦之情。

最後三句,通過自身的遭遇反映現實和理想的矛盾,抒發對南宋統治集團誤國誤民政策的無比憤慨。誰會料到,像他這樣一生志在恢復中原,時刻準備奔赴疆場,為國獻身的人,卻落得如此下場!此時被罷官回鄉,只得披上漁蓑,去作江邊的無名隱士,終老於鏡湖之濱了。這種“心在天山,身老滄洲”的矛盾,不僅體現在陸游身上,南宋許多愛國志士同樣也有切身的體驗。因此陸游所抒發的悲憤之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梁啟超《讀陸放翁集》(之二)説:“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名。誰憐愛國千行淚,説到胡塵意不平。”這首詞雖然沒有從正面揭露和譴責南宋投降派,僅就個人的身世經歷和遭遇而言,但通過詩人飽含熱淚的訴説,不難看到投降派迫害愛國志士的罪行,從而激起讀者對他們的憤恨。

此篇語言明白曉暢,用典自然,不着痕跡,感情自胸臆流出,不加雕飾,如歎如訴,沉鬱蒼涼,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是陸游愛國詞作的名篇之一。

訴衷情原文賞析7

 訴衷情

  【金】吳激

夜寒茅店不成眠,殘月照吟鞭。黃花細雨時候,催上渡頭船。

鷗似雪,水如天,憶當年。到家應是,童稚牽衣,笑我華顛。

  賞析:

遠離故鄉的遊子,即將踏上歸家的路程,那種激動興奮的心情是難以形容的。而作為被強留於金的吳激來説,這種心態顯得更加複雜而深沉。在這首詞中,作者以飽蘸感情的筆墨,運用白描的手法,既對這種歸心似箭的情態作了生動的描述,又吐露了一腔思鄉的濃烈情意。

上片夜寒茅店不成眠,殘月照吟鞭兩句寫景,但採用了化景物為情思的手法。在寒意料峭的涼秋深夜,遊子獨自歇宿於荒郊茅店,因久別將歸而一時難以入眠。這裏所寫旅人的內心感受,使人想起唐代温庭筠在《商山早行》中的著名詩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旅店的客人迎來第一聲雞鳴,趁着月色起身趕路,足跡印在板橋的霜上。詩人通過典型的物景,把羈旅早行的意象表現得有聲有色。從旅途的感受來説,詞裏的含意有相似之處,但觀照下句的殘月照吟鞭,則意境上是又有不同的。吟鞭指詩人的馬鞭,中天的月亮照着半夜起程趕路的遊子,他不是因寒冷而滿腹牢騷,倒像是高興得自言自語,且行且吟。一個寒和照字,不僅寫出了旅人的感覺與視覺形象,而且豐富了感情的容量。

黃花細雨時候,催上渡頭船。這兩句是以自然景物來渲染氣氛。細雨霏霏,秋菊盛開,在具有風雅興致的詞家眼中,本該是飲酒賞菊的美好時光,但一個催字卻使意境陡轉。柳永在《雨霖鈴》中寫過都門悵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的情景,那是表現一種不忍離別而又不得不離別的難捨的意緒,而這裏的催上渡船是寫遊子急於思歸的心態。

上片以寫景為主,作者把自然景象與人物心情有機地交織在一起,景中含情,而情融於景。這樣寫思念家鄉之情顯得十分真切自然。

詞的下片,鷗似雪,水如天兩句,承上轉下,由眼前水行所見,喚起對記憶深處美好情景的神遊。作者生於江南、長於江南,江南水鄉之美景,誘發了他對諳熟事物的親切感。瑩白的水邊鷗鳥,秋高氣爽,水天相接,這詩與畫的交融,可以説與王勃筆下那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境界,有着異曲同工之妙。接下來,作者思緒轉向身邊細事。憶當年,到家應是,童稚牽衣,笑我華顛。此情此景,十分親切動人。初唐詩人賀知章寫過膾炙人口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裏雖沒有兒童笑問的場面,但兒童牽衣,笑我頭髮已經花白的情景,既富有戲劇性,又充滿了輕鬆活潑的家庭氣氛。然而那只是往昔的場景,或者説是想象中的一幕,而此刻不得遣返,只能留下難以忘懷的思念。

吳激早年在宋朝甚有聲名,春風得意。此時屈仕北國,貳臣之疚自不待言,而思念故鄉之情也只能託歸來的遊子之口道出。整首詞造語清婉,哀而不傷。那無可奈何的思鄉情絲仍能激發起讀者深切的同情。

訴衷情原文賞析8

回憶當年奔赴萬里外的邊疆,尋找建功立業的機會,單槍匹馬奔赴邊境保衞梁州。如今防守邊疆要塞的從軍生活只能在夢中出現,夢醒後不知它在何處?唯有(自己在軍中穿過的)貂皮裘衣,已積滿灰塵變得又暗又舊。

匈奴還未消滅,自己的雙鬢卻早已白如秋霜,(只能憑憂國的)眼淚白白地流淌。誰能料我這一生,心始終在前線抗敵,人卻老死在滄洲!

註釋

選自《放翁詞》。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的愛國詩人。

萬里覓封侯:奔赴萬里外的疆場,尋找建功立業的機會。《後漢書·班超傳》載,班超少有大志,嘗曰,大丈夫應當“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後出使西域,被封為定遠侯。

梁州:僅陝西南部漢中地區。陸游在48歲時在漢中川陝宣撫使署任職,過了一段軍旅生活,積極主張收復長安。

關河:關塞河防,指山川險要處。

夢斷:夢醒。

塵暗舊貂裘:貂皮裘上落滿灰塵,顏色為之暗淡。這裏借用蘇秦典故,説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負。據《戰國策·秦策》載,蘇秦遊説秦王“書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這裏比喻多年沒有披掛上陣,甲胄塵封,不能立功邊陲。

胡:本為古代對北方、西方少數民族的泛稱,此指金兵。

鬢先秋:鬢髮早已斑白,如秋霜。

天山:在今新疆境內,是漢唐時的邊疆,這裏代指抗金前線。

身老滄洲:陸游晚年退隱在故鄉紹興鏡湖邊的三山。滄州,濱水之地,古時隱士所居之處。

覓:尋找。

戍:防守。

暗:形容詞作動詞,變得暗淡。

貂裘:貂皮裘衣。

秋:白。

空:白白的。

料:預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