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三首原文賞析

來源:文萃谷 2.88W

雜詩三首原文賞析1

[唐]王維《雜詩三首(其三)》原文、註釋、賞析

雜詩三首原文賞析

已見寒梅發,復聞啼鳥聲。

愁心視春草1,畏向階前生。

註釋:

1春草:這裏用《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之意。

賞析:

此詩再為思婦口吻,與上首恰好構成了一答一問。思婦先言寒梅早發,春日更深,也已鳥鳴啾啾。“鳥啼”已藴思念之意,所謂“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金昌緒《春怨》)。詩人再進一步,寫愁心亦如春草,越來越濃郁。“愁心”二字,一作“心心”,似乎更能體現思念中那種煎熬的心緒。“畏向階前生”,既以春草萋萋映襯內心憂愁,又暗用比興,寫出離愁慢慢積聚,直到令人生畏的程度,暗含“離恨恰如春草,漸行漸遠還生”(李煜《清平樂》)之意。《雜詩》三首可謂各具其妙,鍾惺稱:“前二章問人,倉率得妙;後一章自語,閒緩得妙,各自含情。”(《唐詩歸》)

雜詩三首原文賞析2

原文:

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

可憐閨裏月,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

註釋:

①聞道:聽説。黃龍戍:即黃龍,在今遼寧開原縣西北,此指邊地。解兵:放下兵器。

②良人:古代妻子對丈夫的稱呼。

③龍城:在今蒙古境內,這裏借指敵方要地。

翻譯:

早就聽説黃龍城有戰爭,

連續多年不見雙方撤兵。

可憐閨中寂寞獨自看月,

她們思念之心長在漢營。

今晚上少婦的相思情意,

正是昨夜征夫想家之情。

何時高舉戰旗擂鼓進軍,

但願一鼓作氣取龍城。

賞析:

自漢魏以來,詩人常以“雜詩”為題寫詩,類似“無題”詩,內容多是慨歎人生或離別相思的。沈佺期寫有《雜詩三首》,都寫閨中怨情,流露出明顯的反戰情緒。這裏選的是第三首,首聯“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語言平易似娓娓道來,給人以鮮明突出的印象。黃龍戍戰火連年,可以想見徵人久戍之苦,強烈的怨戰之情溢於字裏行間,“不解”與“頻年”連用,增強語勢,引起人們的聯想與深思。

頷聯“可憐閨裏月,長在漢家營”,是借月抒懷。説今夜閨中和營中同在這一輪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對征夫思婦兩地對月相思。在征夫眼裏,這個昔日和妻子在閨中共同賞玩的明月,不斷地到營裏照着他,好像懷着無限深情;而在閨中思婦眼裏,似乎這眼前明月,再不如往昔美好,因為那象徵着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圓月,早已離開深閨,隨着良人遠去漢家營了。這一聯明明是寫情,卻偏要處處説月;字字是寫月,卻又筆筆見人。短短十個字,內涵極為豐富,既寫出了夫婦分離的現在,也觸及到了夫婦團聚的過去;既輪廓鮮明地畫出了異地同視一輪明月的一幅月下相思圖,也使人聯想起夫婦相處時的月下雙照的動人景象。通過暗寓着對比的畫面,詩人不露聲色地寫出閨中人和征夫相互思念的綿邈深情。見月懷人是我國古典詩歌的傳統表現手法,而這裏只寫月不寫人,意象反而更豐富生動。這“閨裏月”既是思婦的眼中月,又是徵人的眼中月,既有千里共嬋娟之意,又有思婦心神飛度,想見徵人之意。詩意雙關,征夫、思婦相思之情之景俱在其中,顯得清新別緻。

頸聯“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緊承上聯進一步抒寫離人相思。“春”而又“今”,“夜”而又“昨”,分別寫出少婦“意”和良人“情”,其妙無比。四季之中最撩人情思的無過於春,而今春的`大好光陰虛度,少婦不禁倍覺惆悵。萬籟無聲的長夜最為牽愁惹恨,那昨夜夫妻惜別的情景,彷彿此刻仍在征夫面前浮現。“今春意”與“昨夜情”雖是互文對舉,卻可以作為“夜夜”來讀。可是細味“今春意”卻有着獨特的表現力。“昨夜情”,也對得十分工巧,不僅表現出良人對妻子的一往情深,而且還表現出思念之切。他回憶往日夫妻的恩愛,覺得恍如昨夜事一般,不因經久分離而淡薄。可見他們的情意是多麼美好、真摯、深厚而動人。

尾聯“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抒寫出了征夫、思婦的願望。他們希望能有良將出馬,克敵致勝,結束他們長期分離的痛苦。但詩以問句的形式,倍增感慨深沉的意味。這裏照應首聯回答了“頻年不解兵”的問題,表明是將領無能,指揮不得力以致連年征戰,這是寫透夫婦別離的痛苦以後自然生出的意思。

這首詩構思新穎精巧,特別是中間四句,在“情”、“意”二字上着力,翻出新意,更為前人所未道。詩中所抒之情與所傳之意彼此關聯,由情生意,由意足情,勢若轉圜,極為自然。從文氣上看,一二聯都是十字句,自然渾成,一氣貫通,語勢較和緩;第三聯是對偶工巧的兩個短句,有如急管繁弦,顯得氣勢促迫;末聯採用散行的句子,文氣重新變得和緩起來。

雜詩三首原文賞析3

原文:

家住孟津河,門對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已見寒梅發,復聞啼鳥聲。

心心視春草,畏向階前生。

賞析:

這三首詩寫兩夫婦別後相思。詩從男女兩個方面寫,由於着筆的角度不同,所以能夠維妙維肖地傳達出雙方由心理、處境的不同決定着的表情方式的差異,所謂一種相思,兩樣別情。這三首詩既獨立成章,又語語相關。詩的風格特點是微婉藴藉。

夫婦分居異地,自然無法互相吐露別情;但彼此內心的思念就是沒有出口的話語。於是詩人代他們説出各自的心裏話。不難理解,雙方的心理活動自有內在的關聯呼應。因此,詩人採取這種寫法既新穎別緻,又深契人情。

第一首從觸發、聯想展開情感活動。女主人公因為住近渡口,每天沿河上下的船隻打門前經過;於是她就想,其中或許有江南來的船吧!為什麼她要關心江南來的船呢?因為她長久不歸的丈夫就在江南的`某地。既有江南船,就可能有丈夫從江南寄回的書信。她可能每天都倚門望幾次。每當看到渡頭有船隻停泊,就不免要上前去打問,可結果總是失望而歸。詩中説江南船“常有”,就是説書信“總無”。然而,主人公仍把希望寄託於下一趟船來,她想:大概書信已經寄出,正在途中,所以詩的結句“寄書家中否”便是這位少婦不斷幻滅又不斷復生的希望。

第二首借某一事象作為特殊情感的符號。男主人公向來自故鄉的客人詢問“故鄉事”,卻只問“寒梅”是否已經開花,表層意思是關心故鄉早春的情況,實則別有心曲。“寒梅著花”藏着深層的情感信息。因為第三首女主人公對男主人公的思念,也説“已見寒梅發”。聯繫起來,似乎寒梅花發是一個暗示某種特殊涵義的時間。這個特殊涵義,只有男女主人公雙方知道,它深埋二人的心底,局外人無從確切探知。你可以解釋為夫婦臨別叮嚀的歸期,你也可以説那是彼此心中共同紀念的緊緊縈繫兩顆心的往事。但無論怎樣猜想,也都未必能切中本事。但“綺窗前”又確乎是一個副信息。或者事情就是在“綺窗前”一株梅樹的環境下發生的。時節正是梅花在雪中綻開的早春。這一細節極大地加深了詩的內藴。這種寫法,在王維之前也有,如南朝樂府《西洲曲》中的“梅”即是很難予以確解的某事的象徵。

第三首以時序的遞進、物候的變化,加深主人公的情感。“已見寒梅發”一句是對上一首詢問寒梅著花的呼應。此句是女主人公失望的深深怨情。因為光景蹉跎,不能如期踐約,此時在女主人公眼中,寒梅花發已由希望之光變為幻滅之色。不僅如此。便是這象徵青春、愛情的春天,欣欣向榮的春天,也發生了質的變化。梅花開了,早春已過。百鳥叫了,仲春也已飛逝。現在是鶯飛草長的暮春了。隨着節序的推移,女主人公的心緒也由百無聊賴到終日惆悵,以至看花落淚、見月傷心了。以前,她覺得,時間過去一天,距離自己美好願望的實現就近一日。現在完全是逆反心理:時間愈是過得快,幻滅就愈徹底,猶如滔滔日下的江河,無可如何。此時,鳥鳴,春草都變作主人公情感的對立物。詩人説女主人公是以一顆充滿憂愁的心“視春草”,她看到愈來愈茂盛的春草眼看就要連到階前,禁不住惶恐起來了。

雜詩三首原文賞析4

雜詩三首·其三

唐代:沈佺期

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

可憐閨裏月,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

譯文

早就聽説黃龍城有戰爭,連續多年不見雙方撤兵。

可憐閨中寂寞獨自看月,她們思念之心長在漢營。

今晚上少婦的相思情意,正是昨夜征夫想家之情。

何時高舉戰旗擂鼓進軍,但願一鼓作氣取龍城。

註釋

聞道:聽説。黃龍戍:即黃龍,在今遼寧開原縣西北,此指邊地。解兵:放下兵器。

良人:古代妻子對丈夫的稱呼。

龍城:在今蒙古境內,這裏借指敵方要地。

鑑賞

自漢魏以來,詩人常以“雜詩”為題寫詩,類似“無題”詩,內容多是慨歎人生或離別相思的。沈佺期寫有《雜詩三首》,都寫閨中怨情,流露出明顯的反戰情緒。這裏選的是第三首, 首聯“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語言平易似娓娓道來,給人以鮮明突出的印象。黃龍戍戰火連年,可以想見徵人久戍之苦,強烈的怨戰之情溢於字裏行間,“不解”與“頻年”連用,增強語勢,引起人們的聯想與深思。

頷聯“可憐閨裏月,長在漢家營”,是借月抒懷。説今夜閨中和營中同在這一輪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對征夫思婦兩地對月相思。在征夫眼裏,這個昔日和妻子在閨中共同賞玩的明月,不斷地到營裏照着他,好像懷着無限深情;而在閨中思婦眼裏,似乎這眼前明月,再不如往昔美好,因為那象徵着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圓月,早已離開深閨,隨着良人遠去漢家營了。這一聯明明是寫情,卻偏要處處説月;字字是寫月,卻又筆筆見人。短短十個字,內涵極為豐富,既寫出了夫婦分離的現在,也觸及到了夫婦團聚的過去;既輪廓鮮明地畫出了異地同視一輪明月的一幅月下相思圖,也使人聯想起夫婦相處時的月下雙照的動人景象。通過暗寓着對比的畫面,詩人不露聲色地寫出閨中人和征夫相互思念的綿邈深情。見月懷人是我國古典詩歌的傳統表現手法,而這裏只寫月不寫人,意象反而更豐富生動。這“閨裏月”既是思婦的眼中月,又是徵人的眼中月,既有千里共嬋娟之意,又有思婦心神飛度,想見徵人之意。詩意雙關,征夫、思婦相思之情之景俱在其中,顯得清新別緻。

頸聯“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緊承上聯進一步抒寫離人相思。“春”而又“今”,“ 夜”而又“昨”,分別寫出少婦“意”和良人“情”,其妙無比。四季之中最撩人情思的無過於春,而今春的大好光陰虛度,少婦不禁倍覺惆悵。萬籟無聲的長夜最為牽愁惹恨,那昨夜夫妻惜別的情景,彷彿此刻仍在征夫面前浮現。“今春意”與“昨夜情”雖是互文對舉,卻可以作為“夜夜”來讀。可是細味“今春意”卻有着獨特的表現力。“昨夜情”,也對得十分工巧,不僅表現出良人對妻子的一往情深,而且還表現出思念之切。他回憶往日夫妻的恩愛,覺得恍如昨夜事一般,不因經久分離而淡薄。可見他們的情意是多麼美好、真摯、深厚而動人。

尾聯“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抒寫出了征夫、思婦的願望。他們希望能有良將出馬,克敵致勝,結束他們長期分離的痛苦。但詩以問句的形式,倍增感慨深沉的意味。這裏照應首聯回答了“頻年不解兵”的問題,表明是將領無能,指揮不得力以致連年征戰,這是寫透夫婦別離的痛苦以後自然生出的意思。

這首詩構思新穎精巧,特別是中間四句,在“情”、“意”二字上着力,翻出新意,更為前人所未道。詩中所抒之情與所傳之意彼此關聯,由情生意,由意足情,勢若轉圜,極為自然。從文氣上看,一二聯都是十字句,自然渾成,一氣貫通,語勢較和緩;第三聯是對偶工巧的兩個短句,有如急管繁弦,顯得氣勢促迫;末聯採用散行的句子,文氣重新變得和緩起來。

作者簡介

沈佺期,字雲卿,相州內黃人。善屬文,尤長七言之作。擢進士第。長安中,累遷通事舍人,預修《三教珠英》,轉考功郎給事中。坐交張易之,流驩州。稍遷台州錄事參軍。神龍中,召見,拜起居郎,修文館直學士,歷中書舍人,太子少詹事。開元初卒。建安後,訖江左,詩律屢變,至沈約、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及佺期與宋之問,尤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號為沈宋。語曰:蘇李居前,沈宋比肩。集十卷,今編詩三卷。

雜詩三首原文賞析5

原文:

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

可憐閨裏月,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

譯文

早就聽説黃龍城有戰爭,連續多年不見雙方撤兵。

可憐閨中寂寞獨自看月,她們思念之心長在漢營。

今晚上少婦的相思情意,正是昨夜征夫想家之情。

何時高舉戰旗擂鼓進軍,但願一鼓作氣取龍城。

註釋

聞道:聽説。黃龍戍:即黃龍,在今遼寧開原縣西北,此指邊地。解兵:放下兵器。

良人:古代妻子對丈夫的稱呼。

龍城:在今蒙古境內,這裏借指敵方要地。

賞析:

這首詩用對比手法,表達了少婦渴望遠征的丈夫早日回家團聚的心情,想像豐富,聲調優美,感情充沛。

這是沈佺期的傳世名作之一。詩人類似“無題”的《雜詩》共有三首,都寫閨中怨情,流露出明顯的反戰情緒。這一首詩除了怨恨“頻年不解兵”外,還希望有良將早日結束戰事,是思想上較為積極的一首,藝術上也頗具特色。

首聯敍事,交代背景:黃龍戍一帶,常年戰事不斷,至今沒有止息。一種強烈的怨戰之情溢於字裏行間。

頷聯抒情,借月抒懷,説今夜閨中和宮中同在這一輪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對征夫思婦兩地對月相思。在征夫眼裏,這個昔日和妻子在閨中共同賞玩的明月,不斷地到營裏照着他,好象懷着無限深情;而在閨中思婦眼裏,似乎這眼前明月,再不如往昔美好,因為那象徵着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圓月,早已離開深閨,隨着良人遠去漢家營了。這一聯明明是寫情,卻偏要處處説月;字字是寫月,卻又筆筆見人。短短十個字,內涵極為豐富,既寫出了夫婦分離的現在,也觸及到了夫婦團聚的過去;既輪廓鮮明地畫出了異地同視一輪明月的一幅月下相思圖,也使人聯想起夫婦相處時的月下雙照的動人景象。通過暗寓着對比的畫面,詩人不露聲色地寫出閨中人和征夫相互思念的綿邈深情。

抒寫至此,詩人意猶未盡,頸聯又以含蓄有致的筆法進一步補足詩意。“春”而又“今”,“夜”而又“昨”,分別寫出少婦“意”和良人“情”,其妙無比。四季之中最撩人情思的無過於春,而今春的大好光陰虛度,少婦怎不倍覺惆悵!萬籟無聲的`長夜最為牽愁惹恨,那昨夜夫妻惜別的情景,彷彿此刻仍在征夫面前浮現。“今春意”與“昨夜情”互文對舉,共同形容“少婦”與“良人”。聯繫前面的“頻年”、“長在”,可知所謂“今春”、“昨夜”只是舉例式的寫法。在“頻年不解兵”的年代裏,長期分離的夫婦又何止千千萬萬,他們是春春如此思念,夜夜這般傷懷啊!

這一聯説閨中少婦和營中良人的相思。雙方的離情別意之中包含着一個共同的心願,這就是末聯所寫的:“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將”是帶領的意思。古代軍隊以旗鼓為號令,這裏的“旗鼓”指代軍隊。希望有良將帶兵,一舉克敵,使家人早日團聚,人民安居樂業。這裏寫透夫婦別離的痛苦以後,自然生出的一層意思,揭示出詩的主旨,感慨深沉。

這首詩構思新穎精巧,特別是中間四句,在“情”、“意”二字上着力,翻出新意,更為前人所未道。詩中所抒之情與所傳之意彼此關聯,由情生意,由意足情,勢若轉圜,極為自然。從文氣上看,一二聯都是十字句,自然渾成,一氣貫通,語勢較和緩;第三聯是對偶工巧的兩個短句,有如急管繁弦,顯得氣勢促迫;末聯採用散行的句子,文氣重新變得和緩起來。全詩以問句作結,越發顯得言短意長,含藴不盡。

雜詩三首原文賞析6

《雜詩三首》,是王維擬江南樂府民歌風格所作的一組抒寫男女別後相思之情的五言絕句。第一首,描寫閨人懷遠以及盼望音書的心情。第二首,描寫遊子思念家人,向故鄉來人詢問家中情形的話。第三首,寫思婦給丈夫回信中的話。三首詩寫出一種纏綿深婉之情,或直抒胸臆,或託物寄懷,都不事雕琢。

雜詩三首作品原文 雜詩三首 其一

家住孟津河⑴,

門對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

寄書家中否?

其二

君⑵自故鄉⑶來,

應知故鄉事。

來日⑷綺窗⑸前,

寒梅⑹著花未⑺?

其三

已見寒梅發,

復聞啼鳥聲。

心心視春草,

畏向玉階⑻生。[1]

註釋譯文 雜詩三首作品註釋

⑴孟津河:指河南洛陽北部的黃河南岸一帶,是“武王伐紂,與八百諸侯會盟”之地,為古代交通要道。[2]

⑵君:對對方的尊稱,您。

⑶故鄉:家鄉,這裏指作者的故鄉。

⑷來日:來的時候。

⑸綺窗:雕畫花紋的窗户。

⑹寒梅:冬天綻放的梅花。

⑺著花未:開花沒有?着(zhuó)花,開花。未,用於句末,相當於“否”,表疑問。[1][3]

⑻玉階:《萬首唐人絕句》作“階前”。[4]

雜詩三首作品譯文

其一:家住在孟津河旁,家門與孟津渡口相對。每天沿河有來自江南的小船,是否有丈夫從江南寄回的書信呢?

其二:您是剛從我們家鄉來的,一定了解家鄉的人情世態。請問您來的.時候我家雕畫花紋的窗户前,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有?[5]

其三:看見梅花已經開了,又聽見鳥兒的啼叫聲。一顆充滿憂愁的心看着春草生長,愈來愈茂盛的春草眼看就要連到階前,禁不住惶恐起來了。

作品鑑賞

這首詩表現作者的情趣與傾向。詩人想念故鄉,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歡梅花,則溢於言表。

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個久在異鄉的人,忽然遇上來自故鄉的舊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強烈的鄉思,是急欲瞭解故鄉風物、人事的心情。開頭兩句,正是以一種不加修飾、接近於生活的自然狀態的形式,傳神地表達了“我”的這種感情。“故鄉”一詞迭見,正表現出鄉思之殷:“應知”云云,跡近嚕,卻表現出瞭解鄉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種兒童式的天真與親切。純用白描記言,卻簡潔地將“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態、口吻等表現得栩栩如生,這其實是很省儉的筆墨。

關於“故鄉事”,那是可以開一張長長的問題清單的。初唐的王績寫過一篇《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從朋舊童孩、宗族弟侄、舊園新樹、茅齋寬窄、柳行疏密一直問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猶未盡,“羈心只欲問”;而這首詩中的“我”卻撇開這些,獨問對方: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彷彿故鄉之值得懷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絕非故作姿態。

一個人對故鄉的懷念,總是和那些與自己過去生活有密切關係的人、事、物聯結在一起。所謂“鄉思”,完全是一種“形象思維”,浮現在思鄉者腦海中的,都是一個個具體的形象或畫面。故鄉的親朋故舊、山川景物、風土人情,都值得懷念。但引起親切懷想的,有時往往是一些看來很平常、很細小的情事,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藴含着當年家居生活親切有趣的情事。因此,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鄉的一種象徵。它已經被詩化、典型化了。因此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鄉之情的集中寄託。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獨問“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邏輯的。

古代詩歌中常有這種質樸平淡而詩味濃郁的作品。它質樸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實際上卻包含着最高級的技巧。象這首詩中的獨問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種通過特殊體現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這種技巧卻是用一種平淡質樸得如敍家常的形式來體現的。這正是所謂寓巧於樸。王績的那首《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樸質的程度也許超過這首詩,但它那一連串的發問,其藝術力量卻遠遠抵不上王維的這一問。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這一句看起來是問家鄉的情況,但詩人只是籠統的以“故鄉事”來設問,詩人心裏滿腹的問題一時竟不知從何問起了。這句描寫出詩人的躊躇,對方的詫異。“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這一問倒令對方感到困惑,不問人事而問物事,可是正是這樣一問,才是妙趣橫生,令人回味無窮。其實詩人的真正目的,哪裏是梅花啊。詩人想説的話,想問的問題不知從何説起,對家鄉的思念竟在這一個不經意的問題之中。[4][6]

作者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王維生前,人們就認為他是“當代詩匠,又精禪理。”(苑鹹《酬王維序》),死後更是得到了“詩佛”的稱號。王維詩現存不滿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創作特色的是描繪山水田園等自然風景及歌詠隱居生活的詩篇。他的詩句被蘇軾稱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和孟浩然,也稱為“王孟”。

雜詩三首原文賞析7

原文: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着花未?

譯文:

您是剛從我們家鄉來的,一定了解家鄉的人情世態。

請問您來的時候我家雕畫花紋的窗户前,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有?

註釋:

雜詩:寫隨時產生的零星感想和瑣事,不定題目的詩。

來日:來的時候。

綺(qǐ)窗:雕刻花紋的窗子。綺,有花紋的絲織品。

寒梅:冬天開的梅花。

著花未:開花沒有。著(zhuó)花,開花。未,用於句末,相當於“否”,表疑問。

賞析:

詩歌一開頭,詩人以近似講話一樣的語氣,不加修飾地表現了一個久住他鄉異地的人,一旦見到自己家裏的親友,欲知家鄉情事分外熱烈、急切的心情。那麼,身在異地的異客,最想知道什麼樣的事呢?最令詩中主人公親切懷想的卻是花窗前那枝梅花開了沒有。用梅花作為繁多家事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詩化了最普通的家務事,同時又體現了詩人獨鍾梅花那種清高超脱的品性。全詩質樸平淡而詩味濃郁。文:朱麗雲

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個久在異鄉的人,忽然遇上來自故鄉的舊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強烈的鄉思,是急欲瞭解故鄉風物、人事的`心情。開頭兩句,正是以一種不加修飾、接近於生活的自然狀態的形式,傳神地表達了“我”的這種感情。“故鄉”一詞迭見,正表現出鄉思之殷;“應知”云云,跡近嚕ⅲ卻表現出瞭解鄉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種兒童式的天真與親切。純用白描記言,卻簡潔地將“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態、口吻等表現得栩栩如生,這其實是很省儉的筆墨。

關於“故鄉事”,那是可以開一張長長的問題清單的。初唐的王績寫過一篇《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從朋舊童孩、宗族弟侄、舊園新樹、茅齋寬窄、柳行疏密一直問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猶未盡,“羈心只欲問”;而這首詩中的“我”卻撇開這些,獨問對方: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彷彿故鄉之值得懷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絕非故作姿態。

一個人對故鄉的懷念,總是和那些與自己過去生活有密切關係的人、事、物聯結在一起。所謂“鄉思”,完全是一種“形象思維”,浮現在思鄉者腦海中的,都是一個個具體的形象或畫面。故鄉的親朋故舊、山川景物、風土人情,都值得懷念。但引起親切懷想的,有時往往是一些看來很平常、很細小的情事,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藴含着當年家居生活親切有趣的情事。因此,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鄉的一種象徵。它已經被詩化、典型化了。因此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鄉之情的集中寄託。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獨問“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邏輯的。

古代詩歌中常有這種質樸平淡而詩味濃郁的作品。它質樸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實際上卻包含着最高級的技巧。象這首詩中的獨問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種通過特殊體現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這種技巧卻是用一種平淡質樸得如敍家常的形式來體現的。這正是所謂寓巧於樸。王績的那首《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樸質的程度也許超過這首詩,但它那一連串的發問,其藝術力量卻遠遠抵不上王維的這一問。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長思之的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