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即是家》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1.91W

起初遇見她,是在圖書館裏極為偶然的邂逅。本是為覓幾本史鐵生先生諸如《病隙碎筆》的隨筆,層層書架上,就那麼簡單的兩個字無緣由地吸引了我----素素。是的,印象中,有過這麼一位作家。説來慚愧,其他的,竟全然不知。

《心安即是家》讀後感

抽下此書,第一印象便是一種滄桑感,撥開書頁後,更印證了這一感覺:泛黃的書頁裏略微模糊的印刷體字好似塵封了幾度春秋。是的,距今出版已有整整十年了。我是十二分的喜歡這樣的書:書皮簡潔大方、色彩單調古典;書頁中不夾帶一絲一毫的多餘線條、陪飾。而它,完全符合。

本身文學基礎都甚是貧乏的我,接觸到的女作家又是分外的少。誠然,女人畢竟不同於男人,特別是這樣一位優秀的女作家給予了我季羨林、史鐵生、周國平不能給予的啟迪。她的風格,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便是“親切”了,她是在和一位久別重逢的老朋友聊天,而不像當今社會眾多寫書者那樣進行單方面的文字輸送。

好書就是這樣,首頁即可將你的心靜靜地引入她的懷抱。首篇《重簾不卷留香久》,作者為我們講述了她的一次尷尬遭遇,新朋大喜,作者再三受邀,盛情難卻,終於是去了,且同攜了兩位老友,結果,事先怕的尷尬還是來了。話不投機半句多,作者選擇了藉故離去,人情來往,決然是免不了的,受累於其中也屬正常。老朋友卻看着心疼:你變了許多。一句話,引得作者無限愁思:從前今日、恍如隔世、變化頗多……後來,老同學問道:下個月校慶可去?,思緒良久,答:不,不去了。一句話,飽含作者多少愁緒。篇尾,是這麼一句感悟:“少年的愁緒,是一份甜蜜的憂愁,是前世的宿命。今生,不想再拾起。”這樣的思緒,竟也引得我感慨良久:兒時的'愁思,而今看來,天真爛漫,卻只可遙望不可觸及。若是哪位容易感傷的讀者看到此處,也許會潸然淚下罷,我突然這麼想。

我向來是關注死亡的,周國平先生的生死觀深深地影響了我。我也從讀的為數不多的書中發現了一些東西:那些有思想力的作家、哲學家都會或淺或深地談及自己的生死觀。我相信,當一位作家只要對於生死有自己獨立的思考、研究,他的作品都會有一定深度的,而他的世界觀、人生觀也會是超然於常人,他的生活也將受益於此。書中有一篇名曰《生死》的文章,作者談及了名叫蘇曼殊的大師,説到蘇曼殊的傳奇經歷被看作了生與死的探究,另外,她也談到了自己對於生死的見解:因為擁有意識,人具有了某種神性,而死亡,恰恰是人成為神的障礙,反抗死亡成為了人的神聖使命和永恆衝動。另一方面,作者也講到了死亡不單單是一個生理學問題,更重要的是作為心理學問題而存在。死亡也有其自身的重大意義:沒有死亡,人將一事無成。確實,有了死亡,才凸顯生的價值!最後,作者推薦了貝克爾的《反抗死亡》一書,我想,我終究是願意去欣賞的。

當讀到《月落星沉》的時候,滿腹的驚訝、興奮之情迸發而出,短短三百餘字竟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文中沒有一處多餘之筆,絲毫不顯拖泥帶水,一氣呵成,這樣的文章,好久沒有品味過了。我不捨得更沒有辦法進行壓縮而後呈現在各位眼前,假如你將來讀到了這篇文章,千萬不要太過驚訝,它,就是如此簡潔而深刻。

作者看人大約是很準的,特別在解讀男人方面。在讀了《靈感》後,我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文中,作者講到:情意綿綿時靈感頻生,男人往往脱口而出“我能為你做一切”然而,世上很多話只是一種即興的點綴,那剎那間的美麗,可以説可以聽,但卻不可以信的。必須承認,作為男人,這句話刺中了我,那是一針見血的。不得不説,優秀的作家,總能發現常人習以為常卻不曾注意到的東西。

訴説生活,品味人生。我想斗膽用這八個字試着感悟作者的風格。素素,我想我會以《心安即是家》為起點,更進一步的瞭解你的文章,你的人生態度的。

最後,我想借用周國平先生的一句話作為結束:讓我們走進優秀書籍的寶庫,去尋找自己的精神知己,因為它在那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