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詩原文及賞析

來源:文萃谷 2.58W
別詩原文及賞析1

東平別前衞縣李寀少府 / 送前衞縣李宷少府

別詩原文及賞析

黃鳥翩翩楊柳垂,春風送客使人悲。

怨別自驚千里外,論交卻憶十年時。

雲開汶水孤帆遠,路繞樑山匹馬遲。

此地從來可乘興,留君不住益悽其。

翻譯

黃鶯往來楊柳低垂,春風中送友使人傷感。

你將到千里之外我自然產生別怨,論交情我們已有十年。

汶水雲開孤帆遠去,梁山路道曲折匹馬遲緩。

此地本可乘興遊賞,難留你使我更覺悽慘。

註釋

黃鳥:黃鶯。

論交:論説交誼。

汶水:今名大汶水或大汶河,源出山東萊蕪縣北,古汶水流經東平縣南,至梁山縣東南入濟水。

梁山:在今山東梁山縣南,周約十公里。

遲:緩慢。

乘興:乘着興致。

益:越發,更加。

悽其:寒冷的樣子。這裏指情緒悽傷。

賞析二

此首七言律詩,首聯“黃鳥翩翩楊柳垂,春風送客使人愁”,詩人選取最能表現春天時令的“翩翩黃鳥”、低垂的楊柳、和煦的春風,勾勒一幅明麗的春景圖。友人離別,悽楚可知,與知交分離在即,不能共同來享受這良辰美景,內心不能不倍感“悲”愁。而詩人卻以明媚的春景來襯托這種內心的“悲愁”,更反襯出內心“愁”怨之深。情寓景,景異情,情景相對,富有藝術魅力。

三四句“怨別自驚千里外,論交卻憶十年時。”寫友人此別離,將遠去“千里”,日後難得相見,由“驚”而“怨”。這是“愁”的原因之一;以友情來説,與李寀並非一年半載短暫之誼,而是有“十年”交往的深厚感情。此次分手,各奔東西,相距千里,不可能不“悲”傷。這是原因之二。高適在《邯鄲少年行》裏有:“君不見即今交態薄,黃金用盡還疏索”的;而他和李寀的交情,經過“十年”的考驗,更顯得純潔無瑕,肝膽相照。在此臨別之際,更覺珍貴,更值得回“憶”,同時也愈增添了離別的“悲”傷,將過去現在融於一聯,突顯出深厚交情和怨別愁懷。前四句中詩人運用反襯,以回顧曲折之妙筆,將臨別之際內心的複雜感情描摹得深婉動人。

前四句側重於臨別前的複雜心理描寫,三聯則轉入分別後的形象刻畫:“雲開汶水孤帆遠,路繞樑山匹馬遲。”雲開日出,春光格外豔麗,但友人“遠”去的一葉“孤帆”卻飄然而逝,只剩下詩人匹馬單騎,“繞樑山”而回返。一個“遠”字,一個“遲”字,這兩個字表象述意,十分精妙。所謂遠者:表現了詩人目馳神往,極力眺望友人“孤帆”遠去的神態,也曲折傳達出此時此刻詩人內心的複雜心理活動:正因為山長水遠,見面無由而產生的巨大悵惘和迷茫,從而在主觀上產生一種遙遠之感。而一個“遲”字,正是這種主觀感受的形象寫照。

尾聯“此地從來可乘興,留君不住益悽其”,再回應前文,直抒內心的悽然之情。第一句,先宕開一筆,春光明媚,正可乘其興致,暢敍情誼。而友人去意已定,“留君不住”,自是倍感“悽其”。用典而不着痕跡,借其一端發揮出深長的詩意,正是高詩“篇終接混茫”(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三十七長史參三十韻》)的本色。

此詩起句以景襯情,然後以“千里”、“十年”補足“悲”傷之由。繼而寫分別後的極度惆悵,最後再正面點出“悽其”之情。格調舒緩,語言流暢自然,使一腔“悲”“怨”之情如潺潺細流,曲折蜿蜒而出,悽楚纏綿,在以豪放著名的高適詩中確為別具一格之作。

創作背景

公元745年(天寶四載),詩人自魯西至東平。公元746年(天寶五載)春,高適旅居東平,與卸任的衞縣(今河南淇縣)少府李寀分別,遂作這首送別詩。

鑑賞

此詩載於《全唐詩》卷二百十四,其格律為仄起式首句入韻格,韻合四支。平仄規範,對仗工穩,章法嚴整,感情真摯。

這首詩當作於達夫在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書記時。前衞縣,地理位置沒有查到,李宷,兩唐書無傳,全唐詩無作品。少府,縣尉,從八品。詩中表明,其與作者交情十年,汶水錶明,當是作者浪遊時的朋友。 首聯出句發端起興,楊柳,送別之物也,表依依惜別;對句點明時令,言事、言情。為離別而悲傷。頷聯圍繞送別展開,出句説李宷一去千里之外,不知何年何月再會,所以怨;對句回顧交情,十年相知,會有很多故事。情深意切。頸聯出句寫李宷離去,從黃河乘船順流而下,孤帆遠去,太急促了;對句寫作者送客,慢慢騎馬繞山路而行,不忍分別。尾聯出句寫同在離別之地相處的融洽;對句寫送別的無可奈何,因而不勝悽切。此詩與《夜別韋司士》相比,可看出交情一淺一深的分寸。一般認為,唐人送別七律,高適的這首是最好的。

此詩藝術技巧上,錘鍊動詞、形容詞的功夫很高。“垂”、“悲”、“怨”、“驚”、“遠”、“遲”等字,錘鍊精湛。

別詩原文及賞析2

原文

《木蘭花慢·別西湖兩詩僧》

嫩寒催客棹,載酒去、載詩歸。正紅葉漫山,清泉漱石,多少心期。三生溪橋話別,悵薜蘿、猶惹翠雲衣。不似今番醉夢,帝城幾度斜暉。

鴻飛。煙水氵彌氵彌。回首處,只君知。念吳江鷺憶,孤山鶴怨,依舊東西。高峯夢醒雲起,是瘦吟、窗底憶君時。何日還尋後約,為餘先寄梅枝。

註釋

心期:心靈契合的歡快之情。

三生:佛家語,指前生、今生、來生。杭州北山有三生石,傳為釋圓觀轉世後與故友李源相會處(袁郊《甘澤謠》)。

瀰瀰:茫茫。

吳江鷺憶:彭傳師於吳江築亭,

有句雲:“猛拍欄杆呼鷗鷺”句。此指祖皋之去處。

孤山鶴怨:林和靖養鶴孤山,以此自娛。此指詩僧的居所。

註釋

①心期:心靈契合的歡快之情。

②三生:佛家語,指前生、今生、來生。杭州北山有三生石,傳為釋圓觀轉世後與故友李源相會處(袁郊《甘澤謠》)。

③瀰瀰:茫茫。

④吳江鷺憶:彭傳師於吳江築亭,有句雲:“猛拍欄杆呼鷗鷺”句。此指祖皋之去處。

⑤孤山鶴怨:林和靖養鶴孤山,以此自娛。此指詩僧的居所。

鑑賞

詞的上半闋寫主客晤對的清歡。一起三句將詩酒清遊的勝概寫出,便有一種籠罩全篇的力量。“嫩寒催客棹”,不説自己起了遊興,而説是好天氣催動了我的作客之舟。這種擬人化的寫法,突出了風日之美,有一種人難以抗拒的吸引力。“嫩寒”,已被人格化,一個“嫩”字給瑟瑟的輕寒賦予一種令人愛賞的色彩,是通感技法的又一佳例。

“紅葉”兩句,復筆寫景。山上是滿林紅葉,石間有潺潺清泉,繪聲繪色,怎不令人心曠神怡?“漱石”一句,不只是寫出了水漱石根的清幽景色,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嚮往山林的歸隱心曲。盧祖皋在此用典,就將一種脱落簪紱,息影山林的心願訴諸其中了。“多少心期”,即多麼快慰的意思。<

當讀者正隨着詞人的妙筆徜徉於林泉清美的意境中時,作者卻將我們帶入了這樣一個神奇的世界,即天竺寺後有三生石,與冷泉亭、合澗橋相距不遠,是有名的景觀。然而詞中所述,不限於景物的鋪陳,而是一種兩面關合的用典。作者寫帶有佛家輪迴色彩的傳説,除了符合杭州實景而外,還切合對方的和尚身份,好像這眼前的景物與兩位詩僧,都是前生所熟知的,都是具有宿緣的。盧祖皋在此強調了他對這種山林清致的嚮往和依戀。“依薜蘿猶惹翠雲衣”,個“惹”字尤能將無情草木化為有情。作者這樣運筆,不但使文氣跌宕,富有變化,而且還能喚起人們綿綿無盡的離情別緒來。歇拍兩句,再將筆勢收攏,點出今番之帝城醉夢,不如溪山之雲水徜徉。“不似”意即“不如”。從這裏我們可以想見作者那顆高尚的心靈在追求着一種清遠,超脱,然而現實的黑暗齷齪,使他轉向山林,轉向自然,去尋求人性的復歸。

下片設想離別後的思念,文筆活潑,妙喻聯翩,意思是説:鴻鳥已飛向煙水茫茫的遠方,只有你們才知道它留下的痕跡。這是以鴻鳥比喻自己漂泊無定的行蹤。接下去,作者以錯綜之筆就自己與詩僧兩面關鎖寫來,脈絡清晰。“吳江鷺憶”,指作者的去處。“孤山鶴怨”,指二僧掛搭之地。林和靖梅妻鶴子隱於孤山,與二僧相近,故移以指二僧。這樣寫來便覺清超,也顯示了詞人高超的功力。

“高峯”句妙在奇思,高峯雲起,並不稀奇,一經“夢醒”二字點染,便成了奇筆。把朝雲出岫比作高峯睡醒,詞人以擬人化的手法,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山河。“瘦吟”句是寫對詩僧的憶念,暗用李白《戲贈杜甫》“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瘦”字又形象地表達了相思的苦懷。歇拍二句,自相問答,饒有趣味。什麼時候再相聚會呢?那就請你寄來報春的梅花吧。這樣的結尾,更顯得雅緻,有韻味。

別詩原文及賞析3

生查子·訴別

三度別君來,此別真遲暮。白盡老髭鬚,明日淮南去。

酒罷月隨人,淚濕花如霧。後月逐君還,夢繞湖邊路。

翻譯

從前曾幾度和你離別,這一次分手我們都已在暮年。你的鬍鬚已經全都白了,明天就要動身去淮南。

飲罷酒往回走時明月跟隨着我,淚眼看花猶如迷濛的雲霧。盼望着他日明月也隨你一同歸來,想你的夢縈繞在這湖邊的小路。

註釋

三度別君來:謂三次與蘇伯固作別。

遲暮:比喻晚年,衰老。

髭鬚:鬍鬚。

淮南:路名。這裏指揚州。

花如霧:謂老年頭髮花白,有如霧中看花。

逐:隨。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八月詞人在汴京任兵部尚書時。這是詞人第三次送別友人蘇伯固後,離別之情驟然湧上心頭,便寫下了這首送別詞。

賞析

上片“三度別君來,此別真遲暮”,説的是詞人與蘇伯固三次作別了,前次在泗上相別時,尚不得言真老,而這次分手可真正是衰老暮年了。兩句倍寫出與友人分別之苦,突出兩人間的深厚情誼。“白盡老髭鬚,明日淮南去。”説的是友人不僅頭髮白了,連髭鬚也全白了;然而,當此衰老之年,詞人卻仍不能停歇與摯友歡聚一堂,明天卻又要動身赴揚州任去了。可謂愴情無限,淺處見深。

下片“酒罷月隨人,淚濕花如霧”,抒寫別宴時的難捨難分和悲哀心境。月亮好像也知情義,它從開宴一直到酒罷,都跟隨着遊子們慢慢移動,不離左右,表現了夜宴的時間很長,各自依依不捨;而人已經是淚濕滿面了,衰鬢影像模糊朦朧,好像在霧中看花一樣,悲從中起,無可遏制。結語煞時化作期待的幻想:“後月逐君還,夢繞湖邊路。”“夢繞”,用字精警,實謂恐怕再聚首也是在夢境裏,前景渺茫了。

這是一首送別之作,全詞緊扣一個“惜”字:惜之因,惜之狀,惜之深,真情噴瀉,哀怨遞進,結構嚴緊,迴環曲致,語淺意深,虛實互補。

別詩原文及賞析4

別諸弟三首庚子二月·其一

謀生無奈日奔馳,有弟偏教各別離。

最是令人悽絕處,孤檠長夜雨來時。

翻譯

為了尋求生活的出路,我不得不在人生的道路上奔走;誰沒有骨肉兄弟呵,我忍受着離愁別緒的悽楚。

為謀生而無可奈何地離開家鄉,這是最使人悽苦痛絕的時候;夜深人靜只有孤燈為伴,滴滴嗒嗒的雨聲敲打在我的心頭。

註釋

諸弟:指作者魯迅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

庚子: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

無奈:沒有辦法。

日:天天。

奔馳:奔波的意思。

悽絕:傷心,悽痛欲絕。

孤檠:孤燈。

檠:放燈盞的架子,代燈。

創作背景

這三首詩,作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二月,署名“戛劍生”,是現存魯迅最早的詩作。魯迅時年二十,在南京陸師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唸書。他利用寒假,於這年的陰曆十二月二十六日還家,次年正月二十日回南京,故有“還家未久又離家”之説。

賞析

這首詩在憶別中,用“謀生無奈日奔馳”縱冠三首。它點出了離別的背景,使這組敍別之詩帶上了比較悽苦的氣氛。作者用“謀生無奈”抱怨手足相離,顯然對社會的逼迫表露着憤慨情緒。魯迅的毅然出走,到南京去,當然並不單單是為了謀生,但自從父親去世以後,作為長子,他不得不負起家庭的重擔。因此,“謀生無奈日奔馳,有弟偏教各別離”,則反映出這離別的出於不得已的成份,尤其是“偏教”二字,襯托出這種憤怨的感情。詩人魯迅在詩中是把這點作為主要的方面來表現的。這種在異鄉感到的鬱郁不快的別離之情,貫穿全詩。在這一首中,後兩句“最是令人悽絕處,孤檠長夜雨來時”,尤為深刻,把背井離鄉的遊子之心寫得十分真切。在那漫漫的長夜中,面對孤寂的燈光,聽着那悽悽雨聲,怎能不悽絕。詩篇的感人正在於作者真情實感的表現。正如作者自己所説:“皆身所歷,非託諸空言也。”這是非常重要的。這兩句詩不僅是居異地的孤寂和懷鄉的恩情感人肺腑,而且以情寓景,情景相融,渾然一體。

別詩原文及賞析5

舊題蘇武詩 / 別詩四首·其一

骨肉緣枝葉,結交亦相因。

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

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

昔為鴛與鴦,今為參與辰。

昔者常相近,邈若胡與秦。

惟念當離別,恩情日以新。

鹿鳴思野草,可以喻嘉賓。

我有一罇酒,欲以贈遠人。

願子留斟酌,敍此平生親。

翻譯

兄弟的親密關係就像樹葉長在樹枝上,朋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相親。

四海之內都是兄弟,誰也不是互不相干的陌路人。

何況我們是枝幹相連的骨肉兄弟,我和你同出於一個身體。

從前親近的如鴛鴦,現在像是居於西方的辰星與居於東方的商星彼此出沒不相逢。

從前總是在一起,現在遙遠的像北方的胡人與南方的秦國人。

在即將離別之際,越發覺得情誼日益親切。

麋鹿遇到好草總是嗷嗷呼叫它的同伴一起來吃,它可以用來比喻我宴飲嘉賓的心情。

我有一樽酒,想贈給遠行的兄弟。

希望你再多留一會酌飲此酒,以敍我們平日的親愛之意。

譯文

兄弟的親密關係就像樹葉長在樹枝上,朋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相親。

四海之內都是兄弟,誰也不是互不相干的陌路人。

何況我們是枝幹相連的骨肉兄弟,我和你同出於一個身體。

從前親近的如鴛鴦,現在像是居於西方的辰星與居於東方的商星彼此出沒不相逢。

從前總是在一起,現在遙遠的像北方的胡人與南方的秦國人。

在即將離別之際,越發覺得情誼日益親切。

麋鹿遇到好草總是嗷嗷呼叫它的同伴一起來吃,它可以用來比喻我宴飲嘉賓的心情。

我有一樽酒,想贈給遠行的兄弟。

希望你再多留一會酌飲此酒,以敍我們平日的親愛之意。

鑑賞

今人談古詩,常常會有不同的角度。研究者注意較多的是作品的真偽及本事出處;而一般讀者欣賞的則是詩的本身所能帶來的.審美情趣。例如關於舊題為漢代蘇武和李陵的五言詩,就存在這個問題。宋代文豪蘇軾因不滿《文選》的編選,首先在相傳為蘇、李的長安送別詩中讀出了“江漢”二字,便據以懷疑是後人的偽作。而以博學著稱的洪邁,也在《文選》所載李陵《與蘇武三首》詩中發現了“盈觴”之“盈”犯了漢惠帝的諱,於是愈堅蘇軾之説。後來明清及近代學者顧炎武、錢大昕和梁啟超等人也展轉相承,於是蘇、李詩之偽幾成定讞。而今人汪闢疆先生卻力排眾議,以為《文選》中《蘇武詩四首》為別李陵之説起於唐代,“江漢”、“盈觴”也難定二人詩之偽,他主張“與過而疑之,寧過而存之”(《漢魏詩選按語》)。至逯欽立先生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即基本採取了“存之”的態度。不過他採取了一種比較審慎的方式,這就是既不認為是蘇、李之作,同時也不認為是“六朝擬作”,而是把這些作品均歸入東漢卷,並系之於“李陵錄別詩二十一首”。以上是歷代學者從考證角度來談蘇、李詩的一些概況,與今天從欣賞角度來讀這些作品有所不同。不過,至少有二點是不應忽視的,即《文選》和《古文苑》所傳蘇武、李陵詩是漢代作品(蘇軾亦謂這些詩“非曹、劉以下諸人所能辦”),但所寫內容又與歷史上西漢時蘇武與李陵之別無關。這是考據為今天鑑賞這些詩作提供的基本點,讀者需注意。

“骨肉緣枝葉”是《文選》所錄《蘇武詩四首》中的第一首。這首五言詩抒寫兄弟骨肉的離別之情,用筆渾重樸厚,風格淡中見醇,近而猶遠。

詩一開始,作者就用“骨肉”二字直接説出詩中“我”與“遠人”之間的特殊關係,然後再以“枝葉”作比喻,進一步暗示和強調這種關係的親密。按理次句應順着這層意思往下寫,可是詩人卻把筆觸轉向了與“骨肉”不同的另一種關係,這就是人世間親朋好友間的交往。“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二句繼續由此生髮,寫天下朋友之交都能親如兄弟,不忍相別。這裏詩人巧妙地借知己摯友托出“兄弟”二字與前“骨肉”二字相應,同時又借朋友相別預為後文骨肉之離作陪襯。“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二句緊接進層遞進,不僅回映首句,離而復即,而且退而後進,領起下文,其用筆直中有曲,折轉頓挫。前人曾謂“況我連枝樹’承上四海兄弟,言此密友親交,尚為兄弟,況真兄弟乎?”(方東樹《昭昧詹言》)詩人用意在寫兄弟之親,而先借密友為喻,從而使兄弟之親更為突出。“昔為”以下四句想象與兄弟相處時和離別後二種截然相反的情況,前者“常相近”,一如“鴛與鴦”,何其相得;後者別如“參與辰”、“胡與秦”,幾多哀愁!在此相處時的親密無間、形影不離與離別後的相距千里、後會無期,形成了強烈而鮮明的對比。這四句一前一後兩兩相對,看似重複拙鈍,卻也反映出詩人處於人生變故中那種不堪回首、無法預期的複雜心態。

“惟念當離別,恩情日以新”二句既承上而言,説出了兄弟平時相處彌覺珍貴、離別後尤感痛苦的原因,又為下文對臨別餞行、樽酒留人的描寫預作交代。漢詩轉折、聯結高妙,渾然一體而不見針跡線痕,於此可悟。然而這二句的好處還不僅見之於它在全詩結構中所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以淺顯的語言,説出了一種人生中的寶貴體驗:這就是當一個人要失去某件東西時,會超乎異常地體會到它的珍貴。人與物的關係是這樣,人與人的關係更是這樣。詩人正是在離別在即時,充分感受到了這一點。因此他在為將要遠行的親人餞別時,一再要以酒相贈,以酒留飲,以酒敍情。酒是消愁物,詩人當時的心情和行人當時的心情,都在這種贈別和留飲中表露無餘。“鹿鳴”二句系化用《詩·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萍。我有嘉賓,鼓瑟吹笙”之意,有興起和借喻設筵餞別之妙;末四句狀寫贈別留飲情狀,言近意遠,詞淺味濃。人至臨別而以杯酒相贈,願以此挽留片刻而暢敍平生之親,此景此情不能不令人唏噓。後代不少傳誦千古的名句,如樑代江淹《別賦》中的“可班荊兮贈恨,唯尊酒兮敍悲”、唐代詩人王維《陽關曲》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等,所寫也正是這種景和這種情。

別詩原文及賞析6

歎水別白二十二

水。至清,盡美。從一勺,至千里。利人利物,

時行時止。道性淨皆然,交情淡如此。君遊金谷堤上,

我在石渠署裏。兩心相憶似流波,潺湲日夜無窮已。

翻譯

水,極其清澈,極為漂亮。

從一勺,到匯聚成河奔至千里。

對人和物都有好處,一會急行一會緩止。

註釋

至清:過於清澈;極其清澈。

盡美:極美;完美。

賞析

除詩歌與論説文外劉禹錫的辭賦創作在唐代辭賦史中,乃至整個辭賦史中也是重要的不可忽視的環節,其存賦十一篇,與唐代各家所存辭賦數目相較,也不算少了。馬積高在其著作《賦史》中評價中唐時期的辭賦家,列柳宗元為首位,韓愈、劉禹錫並列其次,又將柳宗元之辭賦同屈原相提並論,即可見一斑。而實際上,劉禹錫本人也是對自己的文章水平頗有自信的,在其《子劉子自傳》中他説:“天與所長,不使施兮。”這裏的“所長”指的即是自己的長於文詞,而在這“文詞”之中當然也包括辭賦在內。在劉禹錫的十一篇辭賦作品當中以《秋聲賦》最受後人推崇。

由於劉禹錫的辭賦多數創作於貶謫時期,因此逐臣之悲與懷才不遇便成了其辭賦創作的重要主題,騷怨情懷是其主要的情感寄託,同時儒家兼濟天下的思想也貫穿始終。此外,除了反映貶謫愁思的作品,其辭賦還有應試科舉所作的律賦——《平權衡賦》,懷古傷今的《山陽城賦》,悼亡的《傷往賦》,描寫景物風俗的《楚望賦》。作為唐代重要的文學家與哲學家,劉禹錫的詩歌成就較高,是唐詩研究的重要領域,而詩文又為當時的文學主流,故劉禹錫的辭賦創作必然要受到其詩歌創作影響的。例如劉禹錫詩歌的主題便影響着他辭賦的主題,許多在其詩歌中描繪的場景畫面、表達的情感內容,同樣也出現在他的辭賦作品中,因此研究其詩文與辭賦的互動關係是其辭賦研究的有利環節。

別詩原文及賞析7

原文

白雲山上盡,清風松下歇。

欲識離人悲,孤台見明月。

作品賞析

中國的詩歌經過六朝山水詩歌的階段之後,漸次形成了意象的藝術方式。當然,一種藝術方式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是需要很多的鏈條銜接而成。張融的這首小詩,寫的是離人之悲,卻將目光轉向莽莽宇宙、孤台明月,是典型的意象詩。

別離之際,最易引發人的感情波瀾。詩人們為此寫下無數“消魂”之什。張融這首抒寫離情別緒的詩,乍看上去似平平淡淡,而細味之,箇中又有一番濃情深意。

四句詩,有三句寫景。“白雲”、“清風”、“鬆”、“明月”,這都是形容六朝隱士們隱居之所的清雋、超絕。如孔稚珪《北山移文》寫假隱士馳騖官場後,“使我高霞孤映,明月獨舉,青松落蔭,白雲誰侶?”這三句不僅僅是自然景物的客觀描繪,而且其中寓含了別者與送別者的隱士身份以及隱士風度。

這三句若僅如是講,就失之為膚論。王夫之雲:“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姜齋詩話》)三句寫景,而沒有一句不是抒寫“離人悲”之情。送別故人,不知始於何時,直到傍晚時分,山上白雲消盡,山中晚風初定,雙方仍依依不捨;但分手在勢,終有一別;故人別去,已是明月高懸。詩人在景物描寫中,暗含了時間的延續。三句詩還為我們描繪了山中隱士送別的清絕空間。頭兩句一個“上”字一個“下”字,把空中的白雲與地上的蒼松聯在一起,又以“清風”把二者完整地融為一體。明月高掛,鋪銀灑玉,山中景物異常明澈、空闊、靜謐。這種景物一經第三句點化,送別人的惆悵之情便躍然紙上。三句詩,從時空兩方面抒寫“離人悲”,前者寫離別之難,後者寫別後之悲,可謂情景“妙合無垠”。

寫景抒情、以景寫情可以説是我國古典詩歌的藝術規律,僅如是觀,仍失之籠統。從這首送別小詩中,我們可以窺到六朝時與自然合一的人生理想及清俊超脱的人格追求。《南史·謝弘微傳》:“次子(謝)譓,不妄交接,門無雜賓,有時獨醉,曰:‘入吾室者,但有清風,對吾飲者唯當明月’。”白雲、清風、蒼松、明月在六朝,已不單純是自然景物,也是當時時代思潮的形象體現。因此,我們説這首詩不僅繪景抒情,而且是寫人。作者曾説:“融,天地之逸民也。進不辨貴,退不知賤,兀然造化,忽如草木。”(《南史·張融傳》)所以明代張溥稱讚他説:“白雲清風,孤台明月,想見其人。”(《張長史集題辭》)

這首小詩集繪景、抒情、寫人於一身,寧靜的景象中深藏感情的起伏,平淡的詞語中可見清絕的人格。

別詩原文及賞析8

贈別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翻譯

總是多情到看起來無情,在這離別的酒筵上怎麼也笑不出來。

案頭蠟燭彷彿還有惜別的心意,替離別的人兒流淚到天明。

註釋

多情句:意謂多情者滿腔情緒,一時無法表達,只能無言相對,倒象彼此無情。

樽:酒杯。

賞析

這是一首抒寫詩人對妙齡歌女留戀惜別的心情。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説,聚首如膠似漆作別卻像無情;只覺得酒宴上要笑笑不出聲。

詩人同所愛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分別,感情是千頭萬緒的。“多情卻似總無情”,明明多情,偏從“無情”着筆;着一“總”字,又加強了語氣,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詩人愛得太深、太多情,以致使他覺得,無論用怎樣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現出內心的多情。別筵上,悽然相對,像是彼此無情似的。越是多情,越顯得無情,這種情人離別時最深切的感受,詩人把它寫了出來。“惟覺樽前笑不成”,要寫離別的悲苦,他又從“笑”字入手。一個“唯”字表明,詩人是多麼想面對情人,舉樽道別,強顏歡笑,使所愛歡欣!但因為感傷離別,卻擠不出一絲笑容來。想笑是由於多情,“笑不成”是由於太多情,不忍離別而事與願違。這種看似矛盾的情態描寫,把詩人內心的真實感受,説得委婉盡致,極有情味。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小詩的後兩句是説,案頭蠟燭有心還惜別;你看它替我們流淚流到天明。

題為“贈別”,當然是要表現人的惜別之情,然而詩人又撇開自己,去寫告別宴上那燃燒的蠟燭,借物抒情。詩人帶着極度感傷的心情去看周圍的客觀世界,於是眼中的一切也都帶上了感傷的色彩。蠟燭本是有燭芯的,所以説“蠟燭有心”;而在詩人眼裏燭芯卻變成惜別之心,把蠟燭擬人化了。在詩人眼裏,它那徹夜流溢的燭淚,就是在為男女主人公的離別而傷心了。“替人垂淚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層。“到天明”又點出了告別宴時間之長,這也是詩人不忍分離的一種表現。

齊樑之間的江淹曾經把離別的感情概括為“黯然銷魂”四字,但這種感情的表現,卻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萬別;這種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詩不用“悲”、“愁”等字,卻寫得坦率、真摯、道出了離別時的真情實感。

創作背景

這首組詩是詩人杜牧在公元835年(大和九年),由淮南節度使掌書記升任監察御史,離揚州奔赴長安,與在揚州結識的歌妓分別之作。本首詩即使其中的第二首。

別詩原文及賞析9

  長沙驛前南樓感舊 / 昔與德公別於此

海鶴一為別,存亡三十秋。

今來數行淚,獨上驛南樓。

翻譯

與品德高尚的你相別,如今已有三十個春秋。

今天我獨自登臨故地,形影孤單,物是人非,禁不住流下了悲傷的淚水。

註釋

海鶴: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存亡:指己存彼亡,自己還活着而德公已經去世。

三十秋:三十年。

創作背景

此詩是元和十年赴柳州途中經長沙時作。柳宗元十三歲時曾隨其父到過長沙驛,並在驛前南樓與德公相見。三十年前詩人在童年時期曾在此得到長輩的關愛,而如今德公早已作古,人去樓空,不得復見。舊地重臨,不禁感慨系之,潸然淚下。

賞析

這是一首“感舊”之作。所感懷的對象為三十年前見到的“德公”,德公已如海鶴仙逝。當年一別,轉眼三十載了,生死存亡真是無常啊!觸發其感懷的媒介則是“長沙驛前南樓”。陳景雲《柳集點勘》説:“長沙驛在潭州,此詩赴柳時作,年四十三。觀詩中‘三十秋’語,則驛前之別甫十餘齡耳。蓋隨父在鄂時亦嘗渡湘而南。”據詩意,大約三十年前,宗元之父柳鎮任鄂嶽沔都團練判官,宗元隨父曾在長沙驛前南樓與“德公”話別。“海鶴”自然是指德公,但稱德公為“海鶴”,卻自有其獨特的藴涵。其具體所指,今日雖已不可確知,卻可從中領略到一種瀟灑、自由、無拘無束、來去自如的意味,並由此給全詩增添一種空靈的詩化的情調。

通首抒情,藹然仁者之言。無一字不質樸,無一語不出自肺庸。今昔之感,洋溢在字裏行聞,字字句句扣緊感舊的題旨,一氣貫注,自然渾成。“存亡三十秋”,藴藏着無限的傷感。既有世路的艱險,更有人生的坎坷,既有昔日的情愫,又有今朝的思慕。“數行淚”是哭德清公,也是哭自己的功業未就,謗責飛騰。着一“獨”字,而身世之寂寥。前路之渺茫,概可想見。詩人懷舊傷今,所以有諸多感慨。

其實還有一層無常感他沒説出來:仕宦更是無常!一月奉命北歸,二月到京,三月又貶柳州,人生太難預料了!懷舊傷今,詩人禁不住流下數行清淚。這首詩與前《過衡山見新花開卻寄弟》詩相較而讀,一喜一悲,炎涼相繼,頗耐人尋味。

別詩原文及賞析10

鷓鴣天·惜別

一曲危絃斷客腸。津橋捩柂轉牙檣。江心雲帶蒲帆重,樓上風吹粉淚香。

瑤草碧,柳芽黃。載將離恨過瀟湘。請君看取東流水,方識人間別意長。

註釋

一曲危弦:彈奏一曲。

危:高。

弦:泛指樂器。

捩:扭轉。

牙檣:飾以象牙的帆檣。

註釋

一曲危弦:彈奏一曲。

危:高。

弦:泛指樂器。

捩:扭轉。 牙檣:飾以象牙的帆檣。

鑑賞

離愁別恨,也是一個亙古常新的主題。但在寫法上卻各有不同,因而詞的藝術感染力也就各異。嚴仁的這首詞,以借景抒情取勝。

“一曲危絃斷客腸”。寫樓上別筵情景:宴席將散,一曲哀弦,愁腸欲斷。萬種愁情,借琴曲傳出,令人魄蕩魂銷。首句便給通篇定下了基調,接着,作者又將筆對準到河橋附近的帆船上:人已進船,船舵和桅、“一轉”,包含幾許離愁別恨!這一句由將別而即別,詞意推進一層,惜別的氣氛更為濃厚。“江心”句由即別轉到方別。帆隨雲動,寫出了似為雲所“帶”的主觀感覺。“樓上”一句,從對方着筆,終於拈出一個“淚”字來,把抒情氣氛推上了高峯。

以上兩句互為對偶,各寫一方,將惜別之情,寫得深摯感人。

下片直接抒寫離情別意。頭兩句仍為寫景。碧草芳美,岸柳才芽,青春作別,倍覺魂銷。正是“綠楊芳草幾時休,淚眼愁腸先已斷”!兩句以美好的春景,反襯惜別之情。“載將”一句將看不見、摸不着的“離恨”寫得具體而有分量。結拍二句改設問為肯定語氣,是全詞一氣寫分別至此必然的感情藴積。以悠悠不盡的東流江水,喻綿綿不斷的離別愁情,使主題進一步深化,令人回味不絕。

作者在上片借景抒情,層次分明,步步推進,雖不點破,卻藴蓄着濃厚的惜別之情,是融情於景的典範。下片惜別之情滔滔而出,親切可感,表現出作者相當高的藝術水準。

別詩原文及賞析11

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範侍御

我覺秋興逸,誰雲秋興悲?

山將落日去,水與晴空宜。

魯酒白玉壺,送行駐金羈。

歇鞍憩古木,解帶掛橫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飆吹。

雲歸碧海夕,雁沒青天時。

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

翻譯

我覺得感懷秋日會使人放逸,誰卻説使人悲愁呢?

羣山帶走斜陽落日,綠水與藍天相映成趣。

用玉壺裝上魯酒,為君送行請君暫且駐馬。

把馬停放在古樹旁,解下錦帶掛在橫出的樹枝上面。

水中堯祠亭歌鼓齊鳴,曲調悠揚遠飛雲天。

日暮時雲靄漸退向天邊,大雁消失在茫茫的青天中。

我們三人分別相距萬里,茫然之中只有愁思種種。

註釋

秋興:因秋起興。

逸:安逸恬樂。

將:帶的意思。

宜:適合,協調。

駐金羈:猶停馬。金羈,用金鑲制的馬絡頭,這裏指馬。

憩古木:在古樹下休息。

橫枝:橫生的樹枝。

歌鼓:唱歌打鼓。

川上亭:水上的亭子,指堯祠亭。

曲度:曲調。這裏指音樂

神飆:疾風。

碧海:綠色的大海。

沒:消逝。

相失:離散的意思。

茫然:猶惘然,惆悵貌。

空爾思:徒然思念你們。爾,指杜、範二人。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秋日送人之作,宴送的杜補闕、範侍御均為李白友人。此詩當作於唐玄宗天寶五載(746年)秋,當時李白寄居東魯。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中首先抒發了自己的觀點,“我覺秋興逸,誰雲秋興悲?”一掃悲秋的傳統。接着寫出了秋天的種種景色。最後兩句表達了與杜、範二人分別的惆悵心情,反映出感情的深厚。全詩寓情於景,語言自然流暢,層次分明,風格明快。

詩一開頭緊扣題中“秋日”,抒發時令感受。自宋玉在《九辯》中以“悲哉秋之為氣也”句開篇,後來的文人墨客都是一片悲秋之聲,李白卻偏説“我覺秋興逸”,格調高昂,不同凡響。“我覺”“誰雲”都帶有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富有李白的藝術個性;兩名對照鮮明,反襯出詩人的豪情逸致。一、二句定下基調,別宴的帷幕便徐徐拉開。

三、四兩句寫別宴的具體時間和場景:傍晚,綿延的羣山帶走了落日;堯祠亭上下,清澈的水流同萬里晴空相映成趣。詩人抓住羣山、落日、水流、晴空等景物,賦予自己的想象,用“將”“與”二字把它們連成一體,即使這些自然景色獲得了個性和活力,為首句的“秋興逸”作註腳,又進一步烘托了詩人歡樂的心情。接着,正面描寫別宴:席上已擺好玉壺美酒,主賓們已止步下馬,有的正在安置馬匹休息,有的解下衣帶掛在橫生的樹枝上,大家開懷暢飲,並且歌唱的歌唱,奏曲的奏曲,歡快的樂曲聲疾風似地飄蕩在堯祠亭的四周,響徹雲霄。詩人的感情同各種富有特徵的物件、動作和音響效果等交融在一起,氣氛一句比一句濃烈,感情一層比一層推進,表現出詩人和友人們異乎尋常的樂觀、曠達,一掃一般送別詩那種常見的哀婉、悲切之情,而顯得熱烈、奔放。

宴席到這時,已是高潮。接着描述送別的時間和景色:時近黃昏,白雲飄向碧海,大雁從晴空飛逝。這兩句既同“山將落日去,水與晴空宜”相照應,又隱隱襯托出詩人和友人們臨別之際相依相戀的深厚情宜。宴席從高潮自然過渡到尾聲。最後,全詩以“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作結,酒酣席散,各奔一方,留下的是無盡的離情別緒。

李白這首詩,既是送別,又是抒情,把主觀的情感融注到被描寫的各種對象之中,語言自然而誇張,層次分明而有節奏。尤其可貴的是,詩的格調高昂、明快、豪放,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別詩原文及賞析12

永遇樂·長憶別時

孫巨源以八月十五日離海州,坐別於景疏樓上。既而與餘會於潤州,至楚州乃別。餘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與太守會於景疏樓上,作此詞以寄巨源。

長憶別時,景疏樓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連不住,月隨人千里。別來三度,孤光又滿,冷落共誰同醉?卷珠簾、悽然顧影,共伊到明無寐。

今朝有客,來從濉上,能道使君深意。憑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淚。而今何在?西垣清禁,夜永露華侵被。此時看、迴廊曉月,也應暗記。

翻譯

八月十五日孫巨源離開海州,這之前我在景疏樓上為他送別。後來不久他又與我在潤州相聚,一路同行到楚州才分別。我十一月十五日回到海州,與太守相會於景疏樓上,(想起巨源兄)所以作這首詞寄給巨源。

我時常回憶,我們分別的時候,坐在景疏樓上,那月光像水一般。喝着美酒,唱着清歌,可惜友人難留,只有月光跟隨着你一同到千里之外。你走之後正好三個月了,月亮圓滿了三次,今天,又是一個月圓之日,我一個人喝着酒,冷冷清清,與誰同醉?我捲上珠簾,悽然地看一眼月影,同着月光,一宿無眠。

今天有個客人,來自濉水旁,他告訴我你也很想我。你的相思淚(憑藉)融入清清的淮水,流進大海。而今你在哪呢?你在中書省(中央行政官署),你在宮中,在漫漫長夜裏,露水沾濕了被子。這時的你,在迴廊裏看着月亮,也應該暗暗思念我吧。

註釋

孫巨源:名洙,蘇軾友人。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市西南。景疏樓,在海州東北。宋葉祖洽因景仰漢人二疏(疏廣、疏受)建此樓。

潤州:今江蘇鎮江。楚州,今江蘇淮安。孫巨源離海州後先南遊江蘇一帶,於十月間與離杭北赴密州的東坡會於潤州,東坡作《潤州甘露書彈箏》詩和《採桑子·潤州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詞(前錄)。二人同遊揚州等地,至楚州分手,繼而,之後。

十一月十五日:當為十月十五日嗎,“一”為後人誤加,因為海州在密州南四百餘里,而蘇軾十一月三日已到密州任。參張志烈先生《蘇軾由杭赴密詞雜論》(載《東坡詞論叢》)。

太守:漢時郡長名。宋時改郡為府、州,長官稱知府、知州,但仍習慣稱太守。此指繼知海州的陳太守(名不傳)。

三度:指三度月圓。孫巨源八月十五日離海州,至東坡十月十五日作此詞,三見月圓。

孤光:日月之光,此指月光。

伊:第三人稱代詞。指月。

濉:水名,宋時自河南經安徽到江蘇蕭縣入泗水。

使君:指孫巨源,甫卸知州任,故仍以舊職稱之。以上三句謂客人帶來孫巨源對自己的問候。

憑仗:憑藉。西垣,中書省(中央行政官署),別稱西垣,又稱西台、西掖。清禁,宮中。時孫任修起居注、知制誥,在宮中辦公,故云。

永:長。

露華:露水。

侵被:沾濕了被子。

創作背景

這首詞一般認為寫於熙寧七年(1074年)。東坡在孫巨源離海州三月後經行海州,登景疏樓,想起與孫巨源潤州相遇,楚州分手的往事,不由心有所動,遂作此詞。

賞析

這是一首懷人詞,是為寄託對好友孫巨源的懷念而作。

上片由設想巨源當初離別海州時寫起,以月為抒情線索。首三句寫景疏樓上餞別時“明月如水”;“美酒”三句寫巨源起行後明月有情,“隨人千里”;下六句寫別來三度月圓,而旅途孤單,無人同醉,唯有明月相共,照影無眠。幾種不同情景,層深遞進。但這都是出自詞人的想象,都是從對方在月下的心理感受上落筆,寫得極有層次,形象逼真,情景宛然。詞人這樣着力刻畫,表面上是映託巨源,實際上是寫詞人自己懷人之思。

過片三句點破引發詞人遙思之因,有客從濉上來,捎帶了巨源“深意”,遂使詞人更加痴情懷念。“憑仗”三句,又發奇想。淮河發源於河南,東經安徽、江蘇入洪澤湖,其下游流經淮陰、漣山入海。此時孫巨源在汴京,蘇軾在海州,友人淚灑清淮,東流到海,見出其思念之情深;自己看出淮水中有友人相思之淚,又説明懷友之意切。舉目所見,無不聯想到友情,而且也知道友人也必唸到自己。淮水之淚,將對方之深意,己方之情思,外化為具體形象,設想精奇,抒情深透。“而今”以下六句,又翻進一境,再寫意想中景象,迴應上片幾次點月,使全篇渾然圓妥,勾連一氣,意脈層深。“夜永”句設想巨源在西垣(中書省)任起居舍人宮中值宿時情景,長夜無眠,孤清寂寞,“此時看、回廓曉月”,當起懷我之情,刻畫更為感人,有形象,有情思。詞人不説自己徹夜無眠,對月懷人,而説對方如此,仍是借人映己。最後“也應暗記”,四字可謂神來之筆,這裏有人有我,深細婉曲,既寫到了巨源的心理,又寫出了自己的深意,是提醒,也是確信巨源會“暗記”往日的情景,二人綿長情思,具見言外。

此詞以離別時的明月為線索抒寫友情,藝術上別具一格。全詞五次寫到月:有離別時刻之月,有隨友人而去之月,有時光流逝之月,有陪伴詞人孤獨之月,有友人所望之月。詞之上片以寫月始,下片以寫月終,月光映襯友情,使作品詞清意達,格高情真。

別詩原文及賞析13

原文

還家未久又離家,日暮新愁分外加。

夾道萬株楊柳樹,望中都化斷腸花。

翻譯

舊家度假還沒有多少時日,又要啟程離開老家;當踏上夕陽西下的旅程,眷戀的愁緒又在心中萌發。

儘管一路上春風吹拂,一排排的楊柳綻出新芽;但我此時此刻看到它們,卻幻化成綿延無盡的相思花。

註釋

斷腸花:即秋海棠。這裏借用斷腸花來比楊柳,使人生出無限離愁。古人折柳贈別,因把楊柳和離愁連結在一起。《三輔黃圖》:“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

賞析

第二首重點在惜別,因此,依戀之情更加濃重。“還家未久又離家,日暮新愁分外加”,是這首詩的主調。回家度假的魯迅,多麼想和兩個弟弟多住一些時日。可是,為假期所限,又不得不匆匆離去。這種“還家未久又離家”的心情,在日暮的時刻,尤其感到沉重。這兩句詩直抒胸臆,沒有多作烘托,既見出依戀之心,又有揉腸之感。接着,詩中用生動的形象和動人的情景,再次寫出旅途的惆悵和懷弟的痛楚。它和第一首的不同之處,除了寫不忍離別之外,還在於着重寫了分別路上的特有心情。依依楊柳是説別情不斷。古人有折柳贈別的傳統。詩中寫了楊柳樹就含有這個意思。但是,作者把它放在了路途兩側來寫,一方面是離途之景,一方面又渲染了依依送別之情。這就不是單純地仿古。特別是在寫了“夾道萬株楊柳樹”之後,筆鋒一轉,緊接寫了一個“望中都化斷腸花”的境界,使詩篇更加蕩人心絃。在這個境界裏,隨着客船的前行,溪河兩岸的萬株楊柳臆隱退去,家鄉越來越遠,望着望着,在作者的眼中竟然像一片斷腸之花了。以情注景,頗有韻味。

這首詩的開頭兩句雖然思緒萬端,但感情卻很平穩,先寫還家,又寫離家,還家未久,離家卻長;還時欣喜,離時難捨,日將暮而愁更重。但是後兩句卻如奇峯突起,一下構成感情激盪的高峯,柔腸欲斷,涕不可抑。從藝術表現上看,這首詩的特點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因而深沉含蓄,餘味不盡。這種餘味,不僅是藝術上的,也是思想上的。這是年輕時的魯迅在抒發“尋求別樣人們”時感到的惆悵,開始詠歎他目睹的人生和社會。

別詩原文及賞析14

  別老母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翻譯

即將去往河梁,掀起門簾依依不捨的與母親告別,愁容滿面,悽切悲涼,欲哭無淚。

在這風雪之夜,不能在母親身邊盡孝卻要掩柴門悽慘地遠去,不禁感歎:養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沒有啊。

註釋

搴帷:掀起門簾,出門。

河梁:橋,替代送別地。

枯:乾涸。

慘慘:幽暗無光。

柴門:樹枝編的門,替代貧苦人家。

鑑賞

詩的第一句“搴帷拜母河梁去”,即掀開門簾,告訴老母,兒就要起程動身了。但因為是遊幕謀生,(遊幕是指舊時知識分子離開本鄉到外地尋求教學或投向官府求職)這種告別是無一定目的的,所以只能説河梁去。一方面是老母難離,另一方面因生活所迫又不得不離,這種既難捨又無奈情景,暗示了作者極為痛苦的心情。詩的第二句“白髮愁看淚眼枯”在即將告別老母外出的時候,作者沒有直抒胸臆,表達對老母難分難捨的情感,而是著筆於老母此時的情狀:白髮蒼蒼,愁容滿面,悽切悲涼,欲哭無淚。還容得着説嗎?一切傷心,都隱藏在老母的這張面孔之中,離不得捨不得,卻不得不離,不得不捨。這種情感的磨難,真令人寸腸欲斷,撕肝裂肺。至此,誰能不為之動容呢?詩的第三句“慘慘柴門風雪夜”,轉入了告別老母的時空環境,作者用“柴門”“風雪夜”兩個最簡單的詞兒,極其概括典型地告訴人們,在那種環境下,一個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人的悽楚難熬。作者在另外的地方也有過貧窮潦倒的描述,如“全家都在秋風裏,九月衣裳未剪裁”,如果説那還只是一種對貧愁的感歎,那末“柴門”“風雪夜”則是此時此地,此情此景了。風雪因柴門而更為肆虐,柴門因風雪而更為難忍,此時向老母告別,除了“慘慘”還有什麼可説呢?最後,作者集愧疚,自責,痛恨於一身,發出了“此時有子不如無”的感慨。這種感慨是極為凝重的,它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愛母之心,戀母之情,而變成了對那個時代的正義控訴,對所有無依,無靠,無助老者的深切同情,對天下不孝子女的嚴厲譴責,這是由個人情感到整體理念的昇華,它從生育學角度告誡世人,養子無用,不如不養。因此,《別老母》詩,比起那些愛母,敬母的直描作品,更具感染力和普遍性。成為愛母作品中不朽的絕唱。

表現特點

此詩的最大特點是用情極深,無論是纏綿悱惻抑或是抑塞憤慨之情,都寫得深入沉摯,使人迴腸蕩氣,極受感動。其次是語言清切,他善用白描,詩中掃盡浮泛陳舊之詞,語語真切,而且一種清新迥拔之氣,凌然紙上。其三是音調極佳,作者詩音調和內容緊密配合,悠揚激楚,也特別動人。 要離家遠去的作者是站在老母親的角度上來寫這首詩,抒對母親的不捨之情以及一種無奈的情懷作者。

賞析二

“搴帷拜母河梁去”中以“河梁去”,點明瞭別母的主題,並融含了遠遊異鄉、身世飄零的悲哀之感。“白髮愁看淚眼桔”緊承首句而來,詩人並沒有直接抒寫別母時的傷痛之情,但“搴帷拜母”的具體細節和特徵鮮明的母親的形象已經能夠感受到母與子各自內心的情感運動及相互間情感的交流:兩兩相對,默然無語,母親的悽楚和耽念,詩人的悲愁和愧疚,盡在不言中。

“慘慘柴門風雪夜”是一幅情景交融的全景式畫面,同時造成了一種充溢着強烈悲哀情緒的氛圍。詩人也不由從心底發出“此時有子不如無”的慨歎。“此時有子不如無”是詩人感情步步加深,層層蓄積,凝聚到飽和狀態時的迸發,從而就產生了動人的情感力量,表現了詩人內心情感的矛盾運動,具有豐富複雜的心理內容。

這首詩通過眼見別時的實況與懸想今後的虛景相結合,用白描手法表達了詩人與母親分別時的憂愁、無奈、痛苦與感傷,把別離之情表現得貼切又沉痛。

創作背景

公元1771年(清高宗乾隆三十六年),黃景仁外出為官府辦事,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他告辭妻女和拜別老母,寫下了這首詩來表達分別時的悲傷心情。

別詩原文及賞析15

別詩三首 / 與蘇武

良時不再至,離別在須臾。

屏營衢路側,執手野踟躕。

仰視浮雲馳,奄忽互相逾。

風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長當從此別,且復立斯須。

欲因晨風發,送子以賤軀。

嘉會難再遇,三載為千秋。

臨河濯長纓,念子悵悠悠。

遠望悲風至,對酒不能酬。

行人懷往路,何以慰我愁。

獨有盈觴酒,與子結綢繆。

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

徘徊蹊路側,悢悢不能辭。

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

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時。

努力崇明德,皓首以為期。

翻譯

相聚的美好時光不再,分手離別的時刻就在須臾之間。

友人間在四通八達的路口彷徨,手牽手在即將分手的野外徘徊。

抬頭仰望,天際間浮雲朵朵,隨風奔馳;它們急劇地互相超越;

而後被長風猛吹,各失其所,飄零於天各一方。

從此分手了,再也難相見了,就再多停留片刻,再敍幾句離別之言。

真希望自己能隨着晨鳥一起,親自送友人遠去。

美好的聚會很難再有機會了,以往相聚的三年,結下了深情厚誼,勝似千秋。

送友送至河畔,用河水再為友人洗一洗繫馬的革帶,一想到即將離去的友人心中惆悵難消。

向着友人慾去的遠處望去,催人淚下的悲風撲面吹來;舉杯欲飲送別酒,心中卻只念別離,難以勸飲。

遠行的人非走不可,一心惦記着征程上的事。欲留不可欲,使人愁上愁。用什麼來慰安自己的憂愁呢?

唯有斟滿了的酒,與友人一起痛飲,祝福我們的友誼萬古長青。

手拉手走上送別的橋樑,遠遊的朋友臨晚時將前往何方?

徘徊在小路旁不忍前行,愁緒滿懷連臨別的贈語都難以説出。

但終究要分手別離,但願你我心中常常思念對方。

要知道人不是月,不能按一定的週期周而復始,由圓到缺再由缺到圓。人的分離,能否再見,可就難説了。

只盼各自珍重,努力保持好的品質、培育崇高的品德。就算等到年老白頭也要相見。

註釋

須臾;很短的時間,片刻之間。

屏營:彷徨。

衢路:道路。

踟躕:徘徊。

奄忽:疾速,急劇。

斯須:片刻,一會兒。

長纓:指駕車時套在馬頸上的長革帶。

盈:充滿。

觴酒:杯酒。

綢繆:指纏綿難解的情意。

悢悢:悲傷;悵惘。

賞析

其一

詩的前四句寫的是野外離別的情景。“良時不再至,離別在須臾。屏營衢路側,執手野踟躕。”詩歌開篇直陳眼前景,使友人最感舒心爽意的時日不會再來了,這個分手離別的時刻就在須臾之間了。情深意長的友人即將在瞬間結束美好的時光,此刻的心情十分複雜,萬分難熬。友人間在四通八達的路口彷徨,手牽手在即將分手的野外徘徊。其中的“屏營”指彷徨,“踟躕”即徘徊。這兩個詞把他們那苦悶難解的心境寫盡了。這四句詩,寫出了友人之間平日友情之深,寫出了他們對這份友情的珍惜,也寫出了離別使他們遺憾終生。“仰視浮雲馳,奄忽互相逾。風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這四句以浮雲吹散喻友人離別。抬頭仰望,天際間浮雲朵朵,隨風奔馳;它們急劇地互相超越,而後被長風猛吹,各失其所,飄零於天各一方。其中“奄忽”指急劇;“波”用如動詞,相當於“波盪”。這裏,以浮雲之馳,喻友人之行;以雲朵互越,各失其所,喻友人皆為客,你南我北各奔他鄉,故而更加珍惜當前的情意。“長當從此別,且復立斯須。欲因晨風發,送子以賤軀。”其中“長當從此別”即“當從此長別”。講從此分手了,再也難相見了,就多呆一會兒,再敍幾句。真可謂情綿綿,意切切,難於割捨。最後,詩人竟希望自己隨着晨鳥一起,親自送友人遠去。曹植《七哀》有“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與此意一致,皆言情之所鍾,深且厚,久且長,不忍分手。這首詩將人情美好的一面,確實寫得深,寫得透,寫得感人。

其二

“嘉會難再遇,三載為千秋”,是説美好的聚會很難再有機會了,以往相聚的三年,結下了深情厚誼,勝似千秋。三載勝千秋,寫得寓意深切,既誇張又合理,也很有氣魄。

“臨河濯長纓,念子悵悠悠”,送友送至河畔,用河水再為友人洗一洗繫馬的革帶,一想到即將離去的友人心中惆悵難消。以上四句寫舊日的情之深,而今難作別。

“遠望悲風至,對酒不能酬”,向着友人慾去的遠處望去,催人淚下的悲風撲面吹來;舉杯欲飲送別酒,心中卻只念別離,難以勸飲。

然而,“行人懷往路,何以慰我愁”?遠行的人非走不可,一心惦記着征程上的事。欲留不可欲,使人愁上愁。

用什麼來慰安自己的憂愁呢?“獨有盈觴酒,與子結綢繆。”唯有斟滿了的酒,與友人一起痛飲,祝福我們的友誼萬古長青。綢繆,指纏綿難解的情意。

詩的後六句,寫自己勸飲無心,但又只能借酒解憂。這之間的矛盾心情,正説明與友人分手時的那種憂慮、煩悶,卻又無可奈何的心態。最後四句,與曹操《短歌行》“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語意一致,這也許能説明“別詩”所作的時間並非西漢,而為東漢末或者更晚些時日的原因吧。

其三

這首別詩是較前幾首寫得較輕鬆、較樂觀的一首送別詩。詩歌的前二句寫送朋友遠行的地點、時間和情感。“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講的是友人手拉手走上送別的橋樑,遠遊的朋友臨晚時將前往何方?攜手:親切,難分手,惜別。“徘徊蹊路側,悢悢不能辭。”走的難於啟步,送的苦於無奈,只得在小路旁徘徊、激動、惆悵、外帶着幾分悲哀,臨別的贈語都難以描述、但終究“行人難久留”,必走無疑,非分手不可。告別的話語是“各言長相思”,但願人長久,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你常惦記我,我常思念你!千言萬語濃縮為一句話:“長相思”!精煉、準確!“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時”句中的“日月”是偏義複詞,“日”是虛設,“月”是主要的。這裏以月比人,以月的圓缺比喻人的離合。需知,人不是月,不能按一定的週期周而復始,由圓到缺再由缺到圓。人的分手,能否再見,可就難説了。對一切的一切,只能寄之於希望了。一盼“努力崇明德”,各自珍重,努力保持好的品質、培育崇高的品德。二盼“皓首以為期”,即“以皓首為期”,把到了老年、白了頭作為無論如何也要相見的期限。這“以皓首為期”想得多年樂觀、多麼浪漫,説明想相見的意志有多年堅定!這也道出了友人之間的情意有多麼深了。寄希望於未來,有信心會相會,這也是此詩與其它幾首別詩的不同之處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