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惠傳統文化觀後感範文

來源:文萃谷 3.1W

陳大惠,出生於河北省唐山市,中國中央電視台主持人,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作出貢獻。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陳大惠傳統文化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

陳大惠傳統文化觀後感範文
  陳大惠傳統文化觀後感範文篇一

近日,我有幸聆聽了著名學者陳大惠先生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論壇報告,對這位大師的廣博學識深表佩服,特別是對傳統文化的解讀,可謂是首屈一指,在當代中國,特別是在這物慾橫流的現實社會,傳統文化已被人們拋之腦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乃至世界的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現如今,在人們極力推進社會大發展的同時,為了發展而利慾薰心的現象屢屢發生。如今社會,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如《論語》、《弟子規》等等中華文學、道德的靈魂之作對人類的精神發展教導作用越來越小,我想,我們不該拋棄它們,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的責任是保護並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現如今,我們的傳統文化是否還存在?更別説是如何繼承了!陳大惠這位傳統文化大師對此做出了獨到的見解!

在這次觀看中,對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陳大惠老師對“道德”的深刻講解,何為道德?如今社會,人們積極倡導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職業道德、社會道德、學生道德、倫理道德、思想道德等各種道德像牽線繩一樣牽引着人們走向規範化、正確化的道路。傳統文化中,“道”就是自然規律,萬物演變規律、歷史滄海桑田的變化均屬於“道”的範疇。那麼,“德”又指的是什麼呢?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德”一直伴隨着傳統文化的發展而不斷完善,在古代,並無“德”這一字,代替它的則是通假字“得”,“得”意為得到、獲得,在社會發展及演變過程中,人們得到、獲得想要的事物可以通過不同的手段,可以賣、借、租,也可以偷、搶等,同樣是得到、獲得自己想要的事物,但為何手段差異如此之大?所以,從古到今,各位學者、思想家會將“道”與“德”相結合,通俗的講,只有遵循萬物發展規律的得到、獲得事物才能簡單的稱為道德,只有這樣,社會才能和諧發展,人類才能穩步前進。去年,“扶還是不扶摔倒老人”的問題在全國引起了一陣轟動,面對此問題,從道德方面來説,“扶”是必須的,然而,人們總會害怕自己攤上事,面對此現象,我也很難選擇,但是,如果“道德”一詞真真切切的深入人心,不是虛假的口頭言語,當“道德”成為全人類的共同信仰,那麼,怕攤上事、賴人的現象就不會在發生了,就像是佛教裏所説的那樣,只要有信仰,才能一心向善,社會才能和諧的發展。魯迅,中國近代著名作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對這個問題也有着同樣的見解,在他的長篇小説《吶喊》中寫到,當車伕毫不猶豫的扶起摔倒的婦人時,瞬時間他感覺自己是如此渺小,車伕的形象如此高大。可見,魯迅在當時不安的社會中就有着如此高的見解,所以,如此發達的社會,更應該有崇高的思想道德。

《三字經》、《道德經》在當今社會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它是從高度文明的中國古代總結而來的,偉大的思想家們將他們的思想結晶傳給我們,而我們呢?從中學到了什麼?是否運用到人類、社會的發展中去?《三字經》開篇以“人之初,性本善”為頭,意為每個人生下來原本是一心向善、天真無邪的,俗話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通過社會這個大環境的不斷洗禮,人們的思想道德越來越淡,更不要説指導人們更好的發展了。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五千年中國的發展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從古到今,它像是華夏兒女的精神食糧一樣,從倫理道德、思想理論、治國理家、社會發展等各個方面詮釋了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古代中國為何有着偉大的華夏文明,就是因為傳統文化的作用,現如今,人們不斷追求和諧社會、追求人類社會文明,各種口號遍佈於大街小巷、城裏城外,然而,這種方式的繼承與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只會是治標不治本,宣揚中國傳統文化,更重要的是落實到行動,將傳統文化的精髓存在於人們心中,在學習和生活中加之運用,這樣在全社會才能形成普遍的道德觀念。

作為當代大學生,聆聽這個報告後,對我有着巨大的指導意義,我們是未來的接班人,更是中國傳統文化新一屆的繼承人,我會牢記陳大惠先生的指導,在學習和生活中,瞭解傳統文化,感悟傳統文化,運用傳統文化,讓中國傳統文化重塑往日的風采!

  陳大惠傳統文化觀後感範文篇二

陳大惠是一個智慧的人,這種智慧體現在他獨特的思考和卓爾不羣的品位,同時他沒有因為智慧的天份成為一個專注捷徑的投機分子,而是一直穩健勤奮地堅定着自己前進的步伐。在他的骨子裏有一種桀驁的本性,這讓他能夠時刻讓自己的思考更加敏鋭和成熟。假期看了陳大惠老師的中國傳統文化論壇,感觸頗深,如果沒有老法師的慈悲和智慧,舉世仰止的德行和威望,絕無可能有此節目問世,所以,説起來是無限的感恩!感恩老法師!感恩佛法!陳大惠老師以獨特的方法弘揚着中國傳統文化,倡導我們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用道德去指導我們的生活,去化解生活中的種種困擾,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陳老師讓我們認識到只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避免災禍、獲得幸福。西方的價值觀強調更高、更快、更強,並不能給我們人類帶來福祉,相反帶來的是戰亂、環境的破壞、人類精神行為的混亂等等,中國傳統的思想主張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環境、人與人和諧相處,而不是西方強調的競爭,過分的競爭違背了自然、社會的規律,必將受到自然的懲罰。中國的傳統文化強調修身律己,而且要做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通過德行的完善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境界,這時人與自然環境、人與人才能和諧相處,共同繁榮。

片中,陳大惠老師的話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作為中國人感我們老祖宗的恩,感國家的恩,感各位領導支持的恩,感人民大眾支持的恩、鼓勵的恩,感恩自然萬物。從一口水、一頓飯開始。如果我們所作所為違背了感恩的自然的原則,災禍就全來了,就有報應。我們要做感恩的人,還是不知道感恩的人,由我們自己選擇。現在傳統文化的教育太少了,如果我們在大學裏,在國小裏,在中學裏大力加強教育,就像這樣的論壇,堅持一個時期,我們的孩子,我們的企業的員工就都不是這個樣子,我們的社會也不是這樣了。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幾千年智慧的沉澱,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中國傳統文化容量大、歷史長、生命力強,具有巨大的包容性、融合性和延續性的特質。中國傳統文化更是一種精神氣質,一種文化品位,一種理想追求,它可以提高我們的精神境界和個人修養,讓我們更富有智慧,更加理性的去面對生活。

  陳大惠傳統文化觀後感範文篇三

勞動是最尊貴的修行。

人生五字箴言——孝、敬、禮、順、柔。

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給予,就擁有幸福。

——摘錄

陳大惠老師之傳統文化論壇內容如一股清風,拂過了這個浮躁的、漲腫的、急功近利的社會,聽了的人頭腦就清醒,心就靜下來了。

心靜下來了,就要思考:活着究竟為了什麼?陳大惠老師的觀點:人生不是為了享受,而是活得有意義,對他人有用,對社會有用。別把別人的生活當做自己生活的藍本,不要為達到別人的水平而努力。有意義、有價值的生活,並沒有什麼準則。生活的準則就是自己,對自己的生活全力以赴,就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我是一個教師,做好眼下的工作,教育好我的每一個學生就是在過有意義的人生。我從來沒有小看我的工作,那是因為我自始至終認為學生都是可塑之材,二十年後,他們的價值體現出來的時候我們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

再談關於幸福問題。我從陳大惠老師和劉芳老師的演講中受很大啟發——從感恩中獲得幸福。這一點我們的陳校長也經常説,在我聽了兩位老師的演講後,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徹。感恩是幸福和成功的來源,人應該持之以恆地懷有這種感情。人,無論你獲得了怎樣的生活,是富足還是貧窮,是成功還是失敗,你都要心存感激。為什麼貧窮和失敗也要心存感激呢?貧窮和失敗,並不代表沒有人關心你幫助你,只是機緣不到,我們的努力還不夠。更重要的是,只要我們心存感激,我們就會去感受發現社會、大自然的一切美好事物,並將他們的美深藏在我們心中,讓我們能時時受到美好事物的薰染,如此,我們的生活也會變得美好。再説説缺少感恩之情的人,他無視別人的關心和幫助,或認為這一切都理所當然,這樣他就會漸漸失去對別人的親近和支持,失去了接近美好事物的機會,沒有感激之心,人心就會充滿各種不滿和怨恨,這樣他就會牢牢記住那些不如意的事情。久而久之,他就失去了對生活的美好展望,繼而開始變得悲觀失落,這樣的人,怎麼會與成功結緣?總之,一句話:心存感恩,回報他人,是我們的幸福源泉。我們自己要做到,還要教育孩子和學生,影響周圍人,向社會傳遞正能量。

陳大惠老師之傳統文化論壇系列讓我的心情趨向平靜,讓我的心靈保持寧靜,讓我心存感恩,我會用心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踏實做好我的工作,我會用心體會生活中的幸福。我的“十一”過得充實。這一切得感謝陳校長的温馨提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