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樂電影莫扎特傳後的觀後感

來源:文萃谷 2.95W

米洛斯·福爾曼執導的電影《莫扎特傳》是以音樂家莫扎特的一生為主要內容的優秀傳記電影,看完之後不妨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寫成一篇觀後感。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觀音樂電影莫扎特傳後的觀後感,僅供參考。

觀音樂電影莫扎特傳後的觀後感


更多熱門的電影觀後感介紹(↓↓↓詳情入口↓↓↓)

音樂電影莫扎特傳觀後感

傳記電影郭明義觀後感

背起爸爸去上學觀後感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

電影紅河谷觀後感

鴻門宴傳奇觀後感


  觀音樂電影莫扎特傳後的觀後感篇一

音樂課看了《莫扎特傳》,不免想起了《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這本書的書名。4歲時創作了第一首協作曲,7歲時又寫出第一首交響樂,12歲創作了第一齣歌劇的人,無疑就是備受神的恩寵的人,而這個人的名字就是——莫扎特。

莫扎特是個天才,至少我總是這麼覺得的。其他天才總是怪異的,我從小就這麼覺得。片中莫扎特的笑無疑是留給所有同學印象最深刻的一樣事物了。作為一個音樂天才,莫扎特在其他方面的表現總是讓人不法理解,簡直就是個瘋子。這就是為什麼我提到了“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這個短語。莫扎特是個天才,但倘若他失去了音樂的才能,他與瘋子無異。 《莫扎特傳》從薩列裏的視角,讓我們看到了莫扎特的一生。薩列裏羨慕莫扎特,卻又嫉妒莫扎特,後來甚至到了幾乎扭曲的地步。他一次又一次地暗地傷害着莫扎特,而莫扎特卻一直認為薩列裏是一直支持他的好朋友。對於這個影片來説,我覺得飾演薩列裏的演員十分出色。音樂是一個神奇的事物,一個真正熱愛音樂的人在音樂面前時,他的靈魂會被洗淨。而那個演員再欣賞音樂時,那種眼神只讓我看到了羨慕,沒有一絲嫉妒。只有當他離開音樂時,他才會開始實行他的罪惡,當然我也相信這就是真正的薩列裏。

相比薩列裏,莫扎特這個角色更加難以表現。他是一個天才,又是一個瘋子。演員在細微的方面很難讓觀眾感受到這個重要的角色,於是他便以那個笑容來讓我們記住這個不朽的人物。

莫扎特只活了35歲,但他給後世人帶來的,卻不只是其他人能通過短短35年能成就的。貝多芬的音樂是改出來的,而莫扎特的卻是在腦子中,只需要寫下來就是一副完美的作品,這也是為什麼他的初稿和其他人的定稿一樣工整。

天才的世界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的,這也就註定了別人不能品味他作品中希望別人品位的東西。專精音樂的人尚且如此,外行就會把莫扎特完完全全看做是一個瘋子。

莫扎特,這個上帝的寵兒。願他的作品能不斷流傳後世,也希望世上能夠再出現一個能與他堪比甚至超越他的音樂奇才。

  觀音樂電影莫扎特傳後的觀後感篇二

給我一個不喜歡音樂的理由

一個聲音突然響起,人們立即能感受到這個聲音的高低、強弱、長短和音色特點,同時會感覺到這個聲音的來向、遠近、熟悉是與否,並由此產生情緒變化、聯想或回憶等。被人體感覺並接受的聲音刺激其實就是一種信號,會轉化為人的感情、思維、經驗,影響人的行為。

我一直覺得,音樂對人有着很大的影響力。它能直接、迅速、深刻地影響人的內心世界,它可以伸入人心靈的最深處,令人震撼,具有深刻感人的效力。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最擅長表達人的思想感情,它能夠以鮮明的節奏、優美的旋律、豐富的和聲、美妙的音色,來表達喜怒哀樂的情感,直接作用於人的心靈,使人由感動至感化,情感得以昇華,心靈得以淨化。它如同心理醫生一般,能從一定意義上為我們的生活開具一貼良藥,讓心靈獲得更多生活的陽光。

也許不是每個人都懂得欣賞音樂,但儘管如此,音樂也並不會拋棄任何一個不理解它的人。靜靜地去欣賞一首歌曲,你會發現每一首歌都有一個含義,一個感人的故事。比如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表現了自由 、平等,博愛的人道主義理想。我們在《春江花月夜》中所感受的美的境界,是任何現實中的春江花月夜所難以達到的。《百鳥朝鳳》,僅用嗩吶就可以描繪出百靈鳥、喜鵲、杜鵑、布穀鳥等等各種鳥的聲音,使人的眼前浮現出一幅百鳥爭鳴的畫面。音樂不以説教方式來傳播,更多的是通過薰陶及感染的途徑,潛移默化地來影響人的心靈,使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潤。

我不懂音樂,但我喜歡音樂。在我看來,這兩者是並不衝突與矛盾的。特別是在上完鋼琴欣賞的選修課後,作為音痴的我,對“音樂”不但不覺得陌生與不解,反而更驚歎音樂所產生的魅力!《莫扎特傳》這部電影講述了音樂才子莫扎特簡短的人生,也讓我感受到莫扎特對音樂的忠誠和自信,那無法掩飾的天分所帶給世界的絢爛的一筆!莫扎特的一生是可悲的,音樂使他受人矚目,但並沒有使他受人愛戴。才能平庸的宮廷樂隊指揮薩利埃裏因為妒忌莫扎特的才華,處處針對他,折磨他,使他一生窮困潦倒,過早結束了人生。但我相信,莫扎特是內心是倍感幸福的,因為音樂賜予了他強大的力量,賜予他一顆純潔、高貴的心,否則,他也無法譜出令人驚歎的音樂!

音樂,是世間最美妙的尤物,使人們的心靈得到淨化,使人們的思想得到啟迪,把人們帶進一個奮發向上的世界。它是這樣的美好,我又怎能找到一個不喜歡音樂的理由呢?

  觀音樂電影莫扎特傳後的觀後感篇三

電影沒有直接一第一人稱講述莫扎特的一生,而是通過一個第三者——一個罪惡的第三者的轉述,這個天才的藝術家的輝煌、潦倒、短暫、永久的一生。

莫扎特不僅僅是天才的藝術家,也是天生的,少年成名。天才的藝術家總是相似的,性格獨特,略有怪異。像中國古代少年成名的詩人文學家——王勃一樣,以7歲一首《鵝》揚名,也因而養成了不羈的性子。莫扎特也是從小家庭薰陶,近水樓台,很早就在皇室贏得了美譽,有了自己作的樂曲。但是都是桀驁不馴的性子,都不明白在那些年代,皇室的權威,即使再優秀的藝術家,也離不開皇室、上流社會的認可,不可能隨心所欲的進行藝術創作。

王勃因為少年心性,戲為《檄英王雞》文,後又牽連父親貶,後渡海探親溺水而亡。莫扎特因恃才傲物,無意間得罪了心胸狹隘的薩列裏——電影的講述者,而薩列裏久居高位,深的皇帝大臣的欣賞,尤其是在處理人際關係上,勝於莫扎特甚多,薩列裏時不時的捅刀子,抹黑莫扎特在皇帝等人眼中的印象,阻撓莫扎特的演出及授課,使莫扎特糟糕的生計更加雪上加霜。

也許愛藝術的人,都有那麼一些執着。莫扎特執着的認為他一個致力於美妙神奇的音樂創作而不是教小姑娘彈鋼琴,薩列裏執着的想求得他人認可和欣賞。但是他們都不如意,薩列裏遇到了莫扎特,產生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憤恨,而他因為身居高位,有了作惡的力量,邪念稍稍不控制,就產生了惡果:

莫扎特在三歲時就顯示出非凡的音樂才能,六歲時,莫扎特就以高超的演奏技藝轟動了作為歐洲文藝中心的維也納藝術界。兩年間,他走遍了德國、法國、美國荷蘭和瑞士,從此歐洲各國不僅稱莫扎特為“神童”,而且稱他為“十八世紀的奇蹟”。八歲時,他創作了第一批奏鳴曲和交響樂作品,十一歲寫出一部歌劇。

但是,這個“神童”愈是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大師,貴族社會愈是對他失去了興趣。少年時期的天才演奏被視為一種消遣和娛樂,而成年的莫扎特,卻不再引起人們的興趣了。特別在十七、十八世紀時,音樂家們都是靠貴族的庇護而生活。莫扎特不甘於這種奴役式的境遇而選擇了一個自由音樂家的艱辛道路,因而從青年時代起就不得不為謀生和得到人們的承認而艱苦奮鬥,終其一生都掙扎在貧困泥沼中。

莫扎特因為薩列裏假扮他的父親,接連不斷的恐懼,身體越來越虛弱。最後,在薩列裏又一次的欺騙中,竭力創作《安魂曲》,最終,妻子的到來,也未能明白薩列裏這個虛偽邪惡的音樂家的本質,不甘的看着未寫完的作品,淒涼地死去了。薩列裏終於從精神上和物質上都折磨死了這個偉大的音樂家——他逝世時尚不滿三十六歲。

薩列裏向神父講述完莫扎特的一生,自己也精神癲狂,瘋了。一念成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