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來》原文賞析

來源:文萃谷 1.9W

《秋來》原文賞析1

秋來

《秋來》原文賞析

李賀

桐風驚心壯士苦,衰燈絡緯啼寒素①。

誰看青簡一編書②,不遣花蟲粉空蠹?

思牽今夜腸應直,雨冷香魂弔書客③。

秋墳鬼唱鮑家詩④,恨血千年土中碧⑤。

注:

①絡緯:蟋蟀。寒素:寒衣。

②青簡:青竹簡。一編書:此指自己的一部詩集。

③香魂弔書客:此泛指前代詩人的魂魄來慰問自己。書客:詩人自指。

④鮑家詩:指南朝宋鮑照的詩。鮑曾寫過《行路難》組詩,抒發懷才不遇之情。

⑤恨血句:《莊子·外物》:“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

賞析:

衰燈絡緯,桐風落葉,此詩一開始就營造了淒涼冷落的氛圍——夜晚,昏暗的油燈,淒涼的蟋蟀的鳴唱,還有窗外淒涼的秋風和飄飄的黃葉,構成詩人生活的環境,也傳遞出此時此刻詩人內心的感受。壯士悲秋,一個“驚”字,表達出這個自詡壯士的詩人猛然意識到又一個秋天到來了,而自己依舊碌碌無為,一事無成的驚愕。

接下來作者告訴我們他在撫卷長歎,慨歎自己的文章無人欣賞,生滿了蛀蟲,表達了懷才不遇的悲憤。

如此秋夜,如此愁懷,“思牽今夜腸應直”,縱使柔腸百結,也應被愁緒扯“直”了,這一個“直”字表達出生活對詩人生命的殘酷無情,也讓讀者感受到詩人痛徹心扉的生命體驗。在生活中知音難覓,無人賞識,那就向古人中尋覓吧,那冷雨中不是有古代詩人的“香魂”來撫慰他嗎?冷雨與香魂,淒涼與温馨,此處用詞造境的反差產生出強烈的藝術張力,給人震撼,不禁使人想起蒲松齡那句話:“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間乎?”(《聊齋志異·自序》)這是一種生命曠古孤獨的體驗。

秋夜、秋風、秋雨,已把秋之淒涼道盡了,但詩人似乎還嫌不夠,還要再加上一個“秋墳”,在這片秋墳裏還要飄滿嗚嗚咽咽的鬼的吟唱!鬼吟唱的是什麼?是鮑照的《行路難》嗎?在這裏淒涼的氛圍被渲染到極致。

李賀此生充滿恨憾,恨懷才不遇,恨老大無為,恨世道不公。他這綿綿無絕期的`“恨”,讓他相信自己的“恨血”也會如萇弘的血一樣,千年之後,化成“碧玉”。這最後一句“恨血千年土中碧”,既表達了對人生苦悶的憤恨慨歎,又告訴我們,他堅信自己終有一天會獲得世人的賞識,他為此而執着。

無限淒涼無限恨,此詩頻頻運用了“魂”“鬼”“墳墓”這些象徵着死亡的意象,有人説這是李賀的絕命詩。信乎!

《秋來》原文賞析2

生查子·秋來愁更深

楊無咎〔宋代〕

秋來愁更深,黛拂雙蛾淺。翠袖怯春寒,修竹蕭蕭晚。

此意有誰知,恨與孤鴻遠。小立背西風,又是重門掩。

賞析

這是一首傳統的閨怨題材,寫的是深秋時節,閨中少婦思念遠方心上人,怨恨交織的情形。

詞作開首詞人把時間安排在深秋時節,直陳閨中少婦因秋來而“愁更深”。自宋玉悲秋以來,對秋的無奈與歎喟幾乎成了詩歌的一個傳統題材。而對婦女來説,則有更深一層含義在,那就是如漢代班婕妤在《怨歌行》中所言的:“常恐秋節至,涼飈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這或許便是詞作中女主人公為何秋來而“愁更深”的主要原因了。緊接次句詞人沒有繼續寫這位女子愁深的程度,轉而刻畫她的外形:“黛拂雙蛾淺”。這句是説女主人公因孤寂,心緒不好,無心刻意修飾自己的面龐,從而把上句所言的`“愁”的內涵具體化和明朗化了。“翠袖怯天寒,修竹蕭蕭晚”二句,是化用杜甫《佳人》中的詩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翠袖“句是寫女主人公不僅無心去刻意粧飾打扮自己,甚至對天氣變化也不甚覺察,依舊夏裝着身,而只有到了“天寒”,身體受不住了,才感覺到。一個“怯”字,表明女主人公的衣單體弱,更有起到暗示她孤寂可憐的特點。上片結句“修竹蕭蕭晚”,看似詞人是要以景作結,寫女主人公住處周圍的環境,實則藉此進一步暗示女主人公愁苦孤獨的形象。深秋薄暮,幾株修竹在秋風中瑟瑟搖動。單薄、孤寂,這不就是女主人公形象的寫照嗎?

下片詞作增加抒情分量。“此意有誰知,恨與孤鴻遠。”由怨轉恨,可知女主人公過此孤寂生活非止一日。“孤鴻”在此有較豐富的含義,它不僅象徵女主人公如失羣的孤鴻,而且也表示她多麼希望鴻雁能捎上自己的怨與恨(即詞中的“此意”),給遠在天涯的心上人。此外,這句也暗示這位女主公一直是佇立窗口,目送飛鴻遠去。“小立背西風,又是重門掩”二句是説,女主人公在蕭瑟的秋風中獨自佇立,目送孤鴻消失,寂寞無聊的一天又過去了,她悵然回到閨中,掩上門扉,周而復始地讓孤寂與淒涼籠罩着自己。這裏的“又”字,看似平易,實是藴含了女主人公的無數辛酸淚。

抒寫閨怨是中國古典詩詞的傳統題材,這首《生查子》在思想內涵上也並沒有寫出什麼新意來,但在藝術上還是有一定的個性的。如情景二者之間的互相烘托、渲染,對女主人公心理的細膩刻畫等,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楊無咎

楊無咎(1097~1171)字補之,楊一作揚,一説名補之,字無咎。自號逃禪老人、清夷長者、紫陽居士。臨江清江(今江西樟樹)人,寓居洪州南昌。繪畫尤擅墨梅。水墨人物畫師法李公麟。書學歐陽詢,筆勢勁利。今存《逃禪詞》一卷,詞多題畫之作,風格婉麗。生平事蹟見《宋史翼》卷三六。

《秋來》原文賞析3

秋來李賀

桐風驚心壯士苦,衰燈絡緯啼寒素。

誰看青簡一編書,不遣花蟲粉空蠹。

思牽今夜腸應直,雨冷香魂弔書客。

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

【譯文】

秋風驚人心,壯士辛苦著作急,有似昏燈裏,紡織娘啼叫着催織寒衣。日後誰來讀我用竹簡寫下的這編書,不使它被蠹蟲蛀成粉屑和洞隙?這思想牽扯着,今晚我的肚腸也要愁直了,雨滴冷颼颼,像有古詩人的靈魂來慰吊。秋夜墳場上,詩鬼們誦讀着鮑氏的詩句,他們的怨血在土中化作碧玉,千年難消。

【註釋】

⑴桐風:指吹過梧桐葉的秋風。壯士:詩人自稱。

⑵衰燈:暗淡的燈光。絡緯:蟲名,俗稱紡織娘,因秋天季節轉涼而哀鳴,其聲似紡線。

⑶青簡:青竹簡。一編書:指詩人的一部詩集。竹簡書久無人讀,蠹蟲就在其中生長。

⑷不遣:不讓。花蟲:蛀蝕器物、書籍的蟲子。蠹(dù):蛀蝕。

⑸香魂弔書客:指前代詩人的魂魄來慰問詩人。書客:詩人自指。

⑹鮑家詩:指南朝宋鮑照的詩。鮑照曾寫過《行路難》組詩,抒發懷才不遇之情。

⑺“恨血”句:《莊子》中説:“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化為碧。”

【作品賞析】

李賀流傳後世的二百多首詩中,“鬼”詩有十多首。此詩寫秋天來臨時詩人的愁苦情懷,從其陰森料峭、鬼魅飄飄的風格來看,就是一首“鬼”詩。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這原是古往今來有才智之士的共同感慨。詩人對於時光的流逝表現了特異的敏感,以致秋風吹落梧桐樹葉子的聲音也使他驚心動魄,無限悲苦。這時,殘燈照壁,又聽得牆腳邊絡緯哀鳴;那鳴聲,在詩人聽來彷彿是在織着寒天的布,提醒人們秋深天寒,快到歲末了。詩開頭一、二句點出“秋來”,抒發由此而引出的由“驚”轉“苦”的感受,首句“驚心”説明詩人心裏震動的強烈。第二句“啼寒素”,這個寒字,既指歲寒,更指聽絡緯啼聲時的心寒。在感情上直承上句的“驚”與“苦”。

這一、二兩句是全詩的引子。一個“苦”字給全詩定下了基調,籠罩以下六句。“誰看青簡一編書,不遣花蟲粉空蠹”,上句正面提問,下句反面補足。面對衰燈,耳聽秋聲,詩人感慨萬端,他發出一聲長長的歎息:“自己寫下的這些嘔心嚦血的詩篇,又有誰來賞識而不致讓蠹蟲白白地蛀蝕成粉末呢?”情調感傷,與首句的“苦”字相呼應。

五、六句緊接上面兩句的意思。詩人輾轉反側,徹夜無眠,深深為世無知音、英雄無主的憂憤愁思所纏繞折磨,似乎九曲迴腸都要拉成直的了。詩人痛苦地思索着,思索着,在衰燈明滅之中,彷彿看到賞識他的知音就在眼前,在灑窗冷雨的淅瀝聲中,一位古代詩人的“香魂”前來弔問他這個“書客”來了。這兩句,詩人的心情極其沉痛,用筆又極其詭譎多姿。習慣上以“腸回”、“腸斷”表示悲痛欲絕的感情,李賀卻自鑄新詞,採用“腸直”的説法,愁思縈繞心頭,把紆曲百結的心腸牽直,形象地寫出了詩人愁思的深重、強烈,可見他用語的新奇。憑弔這種事情,一般只是生者對死者做,他卻反過來説鬼魂前來憑弔他這個不幸的生者,更是石破天驚的詩中奇筆。

“雨冷香魂弔書客”,詩人畫出了一幅十分悽清幽冷的畫面,而且有畫外音,在風雨淋涔之中,他彷彿隱隱約約聽到秋墳中的鬼魂,在唱着鮑照當年抒發“長恨”的詩,他的遺恨就像萇弘的碧血那樣永遠難以消釋。詩人表面上是説鮑照,實際上是借他人的酒杯,澆自己胸中的塊壘。志士才人懷才不遇,這正是千古同恨的事情。

此詩上半篇採用的是常見的由景入情的寫法,下半篇則是全詩最有光彩的部分。“思牽今夜腸應直”,在牽腸情思的引發下,一個又一個恍惚迷離的.幻象在眼前頻頻浮現,創造出了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以幻象寫真情的獨特境界。詩人深廣的悲憤與瑰麗奇特的藝術形象之間達到了極其和諧的統一。在用韻上,後半篇也與前半篇不同。前半篇雖然悲苦、哀怨,但還能長歌當哭,痛痛快快地唱出,因而所選用的韻字正好是聲調悠長、切合抒寫哀怨之情的去聲字“素”與“蠹”。到後半篇,與抒寫傷痛已極的感情相適應,韻腳也由哀怨、悠長的去聲字變為抑鬱短促的入聲字“客”與“碧”。

這是一首著名的“鬼”詩,其實,詩所要表現的並不是“鬼”,而是抒情詩人的自我形象。香魂來吊、鬼唱鮑詩、恨血化碧等等形象出現,主要是為了表現詩人抑鬱未伸的情懷。詩人在人世間找不到知音,只能在陰冥世界尋求同調,感情十分悲涼。

【作者簡介】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後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有《雁門太守行》、《李憑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歎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雲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賀的詩作想象極為豐富,經常應用神話傳説來託古寓今,所以後人常稱他為“鬼才”,“詩鬼”,創作的詩文為“鬼仙之辭”。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説。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鬱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秋來》原文賞析4

流傳後世的二百多首詩中,“鬼”詩有十多首。此詩寫來臨時詩人的愁苦情懷,從其陰森料峭、鬼魅飄飄的風格來看,就是一首“鬼”詩。

“日擲人去,有志不獲騁”,這原是古往今來有才智之士的共同感慨。詩人對於時光的流逝表現了特異的敏感,以致秋風吹落葉子的聲音也使他驚心動魄,無限悲苦。這時,殘燈照壁,又聽得牆腳邊絡緯哀鳴;那鳴聲,在詩人聽來彷彿是在織着寒天的布,提醒人們秋深天寒,快到歲末了。詩開頭一、二句點出“秋來”,抒發由此而引出的由“驚”轉“苦”的感受,首句“驚心”説明詩人心裏震動的強烈。第二句“啼寒素”,這個寒字,既指歲寒,更指聽絡緯啼聲時的心寒。在感情上直承上句的“驚”與“苦”。

這一、二兩句是全詩的引子。一個“苦”字給全詩定下了基調,籠罩以下六句。“誰看青簡一編書,不遣蟲粉空蠹”,上句正面提問,下句反面補足。面對衰燈,耳聽秋聲,詩人感慨萬端,他發出一聲長長的歎息:“自己寫下的這些嘔心嚦血的詩篇,又有誰來賞識而不致讓蠹蟲白白地蛀蝕成粉末呢?”情調感傷,與首句的“苦”字相呼應。

五、六句緊接上面兩句的意思。詩人輾轉反側,徹無眠,深深為世無、無主的憂憤愁思所纏繞折磨,似乎九曲迴腸都要拉成直的了。詩人痛苦地思索着,思索着,在衰燈明滅之中,彷彿看到賞識他的就在眼前,在灑窗冷的淅瀝聲中,一位古代詩人的“香魂”前來弔問他這個“書客”來了。這兩句,詩人的'心情極其沉痛,用筆又極其詭譎多姿。習慣上以“腸回”、“腸斷”表示悲痛欲絕的感情,卻自鑄新詞,採用“腸直”的説法,愁思縈繞心頭,把紆曲百結的心腸牽直,形象地寫出了詩人愁思的深重、強烈,可見他用語的新奇。憑弔這種事情,一般只是生者對死者做,他卻反過來説鬼魂前來憑弔他這個不幸的生者,更是石破天驚的詩中奇筆。

“冷香魂弔書客”,詩人畫出了一幅十分悽清幽冷的畫面,而且有畫外音,在淋涔之中,他彷彿隱隱約約聽到秋墳中的鬼魂,在唱着當年抒發“長恨”的詩,他的遺恨就像萇弘的碧血那樣永遠難以消釋。詩人表面上是説鮑照,實際上是借他人的杯,澆自己胸中的塊壘。志士才人懷才不遇,這正是千古同恨的事情。

此詩上半篇採用的是常見的由景入情的寫法,下半篇則是全詩最有光彩的部分。“思牽今夜腸應直”,在牽腸情思的引發下,一個又一個恍惚迷離的幻象在眼前頻頻浮現,創造出了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以幻象寫真情的獨特境界。詩人深廣的悲憤與瑰麗奇特的藝術形象之間達到了極其和諧的統一。在用韻上,後半篇也與前半篇不同。前半篇雖然悲苦、哀怨,但還能長歌當哭,痛痛快快地唱出,因而所選用的韻字正好是聲調悠長、切合抒寫哀怨之情的去聲字“素”與“蠹”。到後半篇,與抒寫傷痛已極的感情相適應,韻腳也由哀怨、悠長的去聲字變為抑鬱短促的入聲字“客”與“碧”。

這是一首著名的“鬼”詩,其實,詩所要表現的並不是“鬼”,而是人的自我形象。香魂來吊、鬼唱鮑詩、恨血化碧等等形象出現,主要是為了表現詩人抑鬱未伸的情懷。詩人在人世間找不到知音,只能在陰冥世界尋求同調,感情十分悲涼。

《秋來》原文賞析5

原文: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譯文: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羣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着號角響起。重重疊疊的山峯裏,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緊閉。

喝一杯陳酒懷念家鄉遠隔萬里,可是燕然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迴歸無法預計。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徵人不能入寐,將軍頭髮花白,戰士灑下眼淚。

【簡析】

作者於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抵禦西夏發動的叛亂性戰爭。他在西北邊塞生活達四年之久,對邊地生活與士兵的疾苦有較深的理解,治軍也頗有成效。當地民謠説道:'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這首詞當作於是時。

這首詞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一方面,表現出作者平息叛亂、反對侵略和鞏固邊防的決心和意願,另方面,也描寫了外患未除、功業未建以及久戍邊地、士兵思鄉等複雜矛盾的心情。這種複雜苦悶心情的產生。是與當時宋王朝對內對外政策密切相關的。作者針對現實,曾經提出過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但都未得采納。北宋王朝當時將主要力量用於對內部人民的鎮壓,而對遼和西夏的叛亂侵擾,則基本採取守勢,這就招致了對遼和西夏用兵的失敗,結果轉而加速了國內的危機。范仲淹在抵禦西夏的鬥爭中提出了某些正確建議,主張'清野不與大戰',待'關中稍實';'彼自困弱',並堅決反對'五路入討'。但他的主張並未被採納,終於遭致了戰爭的失利。他自己還遭受過誣陷和打擊。詞中所反映的那種功業未建的苦悶心情,正是這一歷史現實的真實寫照。

上片描繪邊地的荒涼景象。首句指出'塞下'這一地域性的特點,並以'異'字領起全篇,為下片懷鄉思歸之情埋下了伏線。'衡陽雁去'是'塞下秋來'的客觀現實,'無留意'雖然是北雁南飛的具體表現,但更重要的是這三個字來自戍邊將士的內心,它襯托出雁去而人卻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過'邊聲'、'角起'和'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徵性的'事物,把邊地的荒涼景象描繪得有聲有色,徵人見之聞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異'字通過這十七個宇得到了具體的發揮。

下片寫戍邊戰士厭戰思歸的心情。前兩句含有三層意思:'濁酒一杯'撲不滅思鄉情切;長期戍邊而破敵無功;所以產生'也無計'的慨歎。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滿地'一句,再次用聲色加以點染並略加頓挫,此時心情,較黃昏落日之時更加令人難堪。'人不寐'三字綰上結下,其中既有白髮'將軍',又有淚落'征夫'。'不寐'又緊密地把上景下情聯繫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時之所聞;'霜滿地'是'不寐'時之所見。內情外景達到了水乳交融的藝術境界。

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詞這一形式來真實地反映邊塞生活。由於作者有較長時期邊地生活的體驗,所以詞中洋溢着濃厚的生活氣息。宋魏泰在《東軒筆錄》中説:'范文正公守邊日,作《漁家傲》樂歌數闋,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頗述邊鎮之勞苦,歐陽公嘗呼為窮塞主之詞。'可惜這組反映邊塞生活的詞早已散佚,只剩現存的這一首了。在北宋柔靡詞風統治詞壇的形勢下,能夠出現這樣氣魄闊大的作品,的確是難能可貴的。它標誌着北宋詞風轉變的開端,並説明範仲淹實際上是蘇軾、辛棄疾豪放詞的先驅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