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病還園示親屬》全詩賞析

來源:文萃谷 3.2W

疲策倦人世,斂性就幽蓬。

《移病還園示親屬》全詩賞析

停琴佇涼月,滅燭聽歸鴻。

涼薰乘暮晰,秋華臨夜空。

葉低知露密,崖斷識雲重。

折荷葺寒袂,開鏡盼衰容。

海暮騰清氣,河關祕棲衝。

煙衡時未歇,芝蘭去相從。

  賞析

詩題的意思是:向上司書面請病假還鄉,因給家鄉親人寫了這首詩。“移”,指公文,即書面報告。“園”,指詩人在建康東首鐘山腳下的家園“東田”。

此詩具體寫作時間已難考定。味其內容,當是作於公元494年(齊鬱林王隆昌元年)間。公元493年(武帝永明末年)春,謝朓在荊州遭王秀之讒毀奉詔回京被閒置着。七月,武帝死,八月,昭業即位為鬱林王。謝朓被啟用為新安王中軍記室。皇室間為爭奪皇權而大肆殺戮、謝朓的詩友王融等亦遭殺害,皇城一片恐怖,謝朓憂懼萬分,棄官求隱思想一時佔了上風,告病假回鄉以避官場風險,自在其情理之中。

詩題説是因病而告假回鄉,詩的首句卻説是因為“疲”於官場的奔波而離官的。“策”,受上司的驅使。“人世”,指官場。做官雖是既榮華又富貴,但遇禍亂時便有危險。謝朓一生謹小慎微,今遇朝廷禍亂,自然害怕而想離官還鄉。“移病”只是託辭。次句寫“還園”。“幽蓬”,指遠離繁華境地的簡陋草屋。此指詩人的家園。“斂性”二字承上啟下,由“人世”官場轉到“幽蓬”家園,生活環境和自己的地位都變了,原來為追逐名利而混跡俯仰於官場的貪慾邪念,此刻也必須隨之而收斂,以適應“幽蓬”新環境。前句“倦”字以示無意於“人世”。下句之“就”,緊承“倦”字,點示“幽蓬”對詩人的無限吸引力。一“倦”一“就”,詩人厭惡“人世”,嚮往“幽蓬”之情表露無遺。

“停琴”以下,全寫詩人處身“幽蓬”情景。詩人厭棄“人世”,遷“就”這夢寐以求的“幽蓬”,自然是怡然自得,陶然忘機了。“停琴佇涼月,滅燭聽歸鴻。涼薰乘暮晰,秋華臨夜空”四句全寫“幽蓬”月夜。古代,琴是最能表達詩人幽情的,明月則更與隱者結下不解之緣。“停琴”是説,詩人本來是在悠閒地彈琴自娛的,當一輪明月從東方冉冉升起時,他立刻為月所迷,而驟停手中之琴,佇立於明月之中。“佇”是久立以待之意。前一“停”字,中一“佇”字,後一“涼”字,傳神地活畫出詩人凝神忘情見月而痴的神態。唯其“佇”立,故有月“涼”之感。有了月,自然就該滅了燭。滅了燭,能使月光更滿,蓬境更幽,因而更能清晰地聽到遠方傳來的'歸雁的飛鳴。“聽歸鴻”,不但絲毫無礙於蓬境之幽,而且反有“鴻鳴蓬更幽”之感。“薰”,是一種香草。“暮晰”、“秋華”均指月光。詩人從“停琴佇涼月”的夜初,一直玩賞到“秋華臨夜空”的深夜,左右不見一人,唯薰草與月光相伴,可見詩人對幽蓬夜月迷戀之深。再細味“停琴”、“涼月”、“滅燭”、“歸鴻”、“涼薰”等種種景色,又無不隱約地寄寓着倦於“人世”“疲策”而歸“就幽蓬”的詩人自身的倩影。

“葉低知露密,崖斷識雲重”,由夜轉晨,寫黎明景色。樹葉因露水濃重而低垂,這是黎明所見近景;山崖因凝結的雲霧橫抹山腰,而看似斷折,這是清晨所眺遠景。“葉低”、“崖斷”,是憑視覺直接看到的;“露密”、“雲重”,是據生活知識間接悟到的。見“葉低”、“崖斷”而見不出葉之所以低,崖之所以斷,卻以“葉低”、“崖斷”提疑問,以“露密”、“雲重”作答疑。以此自問自答,更得黎明朦朧景色之神趣。

“折荷葺寒袂,開鏡盼衰容”,二句由展轉晝。“荷”為水生植物,葉大,花香,出自清水。因此,古代隱士常標榜以荷為衣,以象徵自己雅潔、幽香、清寒。“葺”,為修補之意。“袂”,本指衣袖,這裏指衣服。時臨深秋,折荷製衣,以示隱逸之志潔而且堅。因清水亦能照見人形,故此句中之“鏡”,實指荷塘水面。對鏡自見形容憔悴,可知久處“人世”“疲策”,所付出的代價。言外之意是:我早該離開“人世”了(盼,顧、看之意)。

“海暮騰清氣,河關祕棲衝”二句,由白晝再轉到傍晚。“海”,指寬闊的江面。“棲衝”,沖和淡泊的居處,此指隱士在深山的簡陋居處。這二句是説:時臨傍晚,寬闊的江面霧靄紛紛,河水關山把我的深山居處與外界隔絕了。“祕棲衝”與“就幽蓬”呼應。前句是“就”,是説剛來幽蓬,後句“祕”意在拒絕出山了。

末兩句“煙衡時未歇,芝蘭去相從”進一步寫“斂性”。“煙衡”,聞人倓《古詩箋》作“杜衡”,是一種形似葵的香草。這裏是暗喻情操高潔的隱士。“芝蘭”,也是香草,這裏暗喻自己。這二句意思是説:情操高尚的人時時都存在,我要隨從他們而去。“芝蘭”相從“杜衡”,暗合詩題詩人“還園示親屬”之意。

全詩十四句。先用粗筆概括交代詩人厭倦並離棄官場,回到自己故鄉。再以細筆具體地描寫故鄉黃昏、月夜、黎明、白晝、再到傍晚的優美、幽靜、高潔的景趣,以對比令人厭倦的官場。對官場的污穢不着一字,而其污穢自見於讀者的心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