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精選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2.07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非暴力溝通》精選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非暴力溝通》精選讀後感
  《非暴力溝通》精選讀後感1

生活中總有很多淬不及防的言語衝撞與你撞個滿懷,他有時只會讓彼此皺鄒眉,有時會讓你急火攻心,有時更會讓彼此惡言相向,更嚴重的還會手腳並用……事情的發展全然不受控制,他撕裂着我們的心、肝、肺,直到你滿身傷痕,叩問自己:發生了什麼,讓我們失心瘋,讓我們這樣彼此傷害。

我想到了陳小春4歲的兒子,拿着大喇叭淡定的對陳小春説:“你是不是生氣了?你能不生氣了嗎?”緊張的氣氛瞬間就沒了蹤影。

這孩子就是在觀察、感受之後説出了他的請求,化解了當時的氣氛。

非暴力溝通給我帶來了全新的思維方式,他教會了我怎樣正確面對言語暴力,或者説冷暴力,簡單的説,只有解決了心情,才能解決事情。以前只會乾生氣,或者失態以後説出傷心傷肝傷肺的話,讓場面失去控制。

簡單的説,就是觀察、感受雙方的需要和請求,並且告知對方。在思考這些問題的同時,無形之中你的注意力轉移了,並且能發現事件背後的隱情,矛盾自然就成功化解。

在實際操作中,一開始總會忘記方法,沒關係,我們可以像馬歇爾。盧森堡兒子所説的“快拿出你的卡片”那樣,藉助工具訓練自己的思維方式,讓自己的溝通更順暢一些吧。

  《非暴力溝通》精選讀後感2

首先,這確實是一本好書。在前面的書評裏面看到有人説中文的翻譯很牽強,由於本人沒有看過英文原版,對這點不好做任何評價。假若在看的過程中有覺得語言不是那麼流暢的地方,鑑於看本書注重的是其實用性,也就完全不覺得有什麼了。

説話我家裏,就是我和我的父母的家裏,其本質就是一個階級社會,一個專制社會。長這麼大對家庭的唯一感覺就是想逃離,之前一定要我具體地分析我還真是説不上來,反正就是受不了家裏。我的父母的溝通方式就是完全的暴力溝通:在我的小時候那是身體的暴力,也就是直接地用武力等強制力來使得他們對我的所有請求都得以實現。在我漸漸長大了以後,我所做的事情也越來越符合他們的價值觀。或者説,在我漸漸長大了以後,我慢慢地學會了這個世界上的一些通用的價值觀,即明白了這個社會對我們的要求,如一個好學生,一個好女兒,一個好女生,一個好朋友,一個好的女朋友……然後我會表現出我應該表現的樣子。所以在這段時間裏我們家裏都相安無事,基本上我和我家裏人的關係很和諧也很和睦。再後來,我做了一些不符合他們的想法的選擇,然後和他們之間的矛盾就又出現了,在階級社會裏面,有矛盾就有壓制,有壓制就有強制和暴力。這個時候的所有暴力,就轉變成了隱蔽的暴力,從他們跟我的談話上面,從他們的命令上面,從他們的表情和動作上面等等,來讓我覺得難受,給我壓力從而強迫我做出讓他們滿意的選擇。

在這個過程中,我已經從那個認為自己應該成為應該成為的人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一個人在外求學和工作的過程中,我做了太多我不應該做的事情,同時我從其中確確實實體會到了樂趣;與此同時,我還是會認為我做的這些事情是不對的,是不應該的,所以我都會瞞着。也就是説,我察覺到了我不可能做什麼都去滿足這個社會的規範,並且開始去做那些確確實實能夠滿足我的需求的事情,可是在思想和認識上並沒有改變。

根據書中的説法,這個時候的我,對人會很冷漠。而事實也確實如此,在考研的那大半年的時間,我一個人住,我誰都不聯繫,連電話也不怎麼接的。那個時候我很沮喪,覺得自己很失敗,什麼都做不好不能夠做一個符合這個社會的要求的,符合父母的要求的,走出去能夠閃閃發光的人,讓父母覺得很驕傲的人。很有自暴自棄的想法,於是乎每天都在自己租的房子裏面睡覺。

當然考研是沒有考上的,那就找工作好了。找到了一個在浙江的偏遠的小山村的工作,所有的人都説不好但是我還是去了那裏。只要是能夠離開就好,反正我什麼都沒有,還有什麼可怕的,又還有什麼更糟糕的呢,所以也沒有什麼好怕的,畢業的時候雖然也捨不得也還是開開心心就去了。去了那裏吧,也確實是蠻開心的。

然而這不夠,逃避沒有解決問題。

只要沒有徹底懂得我為什麼是一個人,而不是一把椅子,我就會繼續遇到麻煩,因為我以及我的人生都會繼續致力於滿足這個社會以及和我有關係的人的要求和想法,就像一張椅子一樣認為自己具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功能和義務,那麼不管我實際上怎樣想怎樣認為,我的人生的意義就是為完成某些功能或者某些義務。這樣我就永遠也不會去理解我是個什麼樣的人,我有什麼樣的想法,我喜歡什麼,我討厭什麼,我的人生需要怎樣的滿足;我也永遠都不知道也不會愛自己,事實上我也不可能去愛別的什麼人,或者這個世界了。

如果繼續當椅子的話,那我這輩子都只有繼續鬱悶的份了。

  《非暴力溝通》精選讀後感3

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要素——他人的言行也許和我們的感受有關,但並不是我們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於我們自身的需要。這句話一語中的,説到了點子上。

我們人類有很多感受,傷心呀,高興啊,失望啊等等,這些感受通常都是由一件事,或者是一句話而引發,通常我們習慣把這種感受歸結於那些行為或者是言語帶來的,往往忽略了是自身的需要,造成了我們有這種感受的。例如有時候孩子不好好吃飯,我就很着急,就想上火。其實我的這種感受,來源於我自身的需要(我做為孩子的母親,我希望他們健健康康的)!這是我深挖之後發現的,這個真的需要練習長期的練習,形成一個習慣,一旦發現自己的感受及時去挖掘內心的需求,否則的話,我們還是非常容易把別人的一些言行當成我們這些感受的根源!

另外一個心得就是個人成長的三個階段,目前,我應該是處於第二個階段,面目可憎階段。有時候覺得日子過的就特別憋屈,特別委屈,原來自己是在犧牲自己,迎合別人,光為別人的情緒負責,總想着讓別人滿意了,快活了自己可能就會好過一些。但是這樣做的後果,自己非但沒有更好過,而且確實很委屈自己。

我就像是作者的女兒似的,不想讓任何人失望,那麼就只能委屈自己了。當別人一不高興,我通常會自責或者心虛。成長的第三個階段,生活的主人,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達到的一個階段,那個時候我們有愛有力量,我們樂於分享,樂於貢獻,樂在其中!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我想要的就是那個香,我樂意要那個香!

  《非暴力溝通》精選讀後感4

不知不覺已經讀過兩本書了,跟着精進小組一起前行了兩個月了!今天讀了《非暴力溝通》深有感觸,覺得這本書太適合我了,我就是一個刀子嘴豆腐心的人。不會溝通,不會説話,説話性子急,有時候不等別人把話説完就發火。看了《非暴力溝通》,儘量學着溝通。

今天上午一家人出去逛街,孩子一路上這裏動動,那裏動動,什麼都想動。用大人的角度看是該走的時候不走,該停的時候亂走。但是轉眼通過孩子的角度考慮一下,孩子當然最關心的是他所關注的零食玩具,除非孩子特別出格了我會提醒他,因為在家裏我很少讓他吃糖果。到了商場,導購桌子上放了一盤水果糖,導購給孩子吃了一顆,孩子吃了很喜歡吃,吃完還往口袋裏塞。我看着覺得臉都紅了,我對孩子説:“兒子!你這樣吃完了還往口袋裏塞別人會瞧不起你的!”孩子看我臉色不好看趕緊都放下了,導購看見了説沒關係,糖果放在那就是給小朋友吃的。兒子比較愛面子在乎別人的想法,再也不往口袋裏塞了。

兒子總體來説還是比較優秀的,特別喜歡閲讀,上進心挺強的,對待同學和家人都比較友好。六歲半的孩子能夠靜下心把鉛筆字和毛筆字都寫的很好真的很棒了,至少比我小時候強多了。知道現在一切問題都是我的問題,如果我改變了脾氣不驕不躁,孩子將會更加優秀!

感恩遇到精進小組,一起前行,共同進步!

  《非暴力溝通》精選讀後感5

準備讀這本書的時候,剛剛結束九型人格學習不久,而且即將開始非暴力溝通工作坊學習,一旦自己開始意識到需要"慢下來"去覺察自己和身邊的人,就會發現生活中忽視那一部分,往往是你最想逃避,也是最手足無措的時候。

雖然2型人的特點是善解人意,喜歡幫助他人,但是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是這個型的瓶頸,同時對於他人憤怒時的無力感,讓2型人更加隱忍、憋屈。

學習完九型和正管課後,對於自己和其他的8個型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再來看這本書,讓至少可以鼓勵自己開始實踐非暴力溝通,開始試着去用我信息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同時對於身邊人的憤怒開始理解、接納,做到不評判。

下面先來談談我是如何體會表達"我信息"。

我此刻的生活如何?這個問題好像我很少去問自己,因為我總是在捕獲周圍人的需求,自己很少把關注點放到自己身上。因為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所以也從來沒有去想着瞭解自己未被滿足的需求,看了《被討厭的勇氣》後,有了去使用非暴力溝通這種生命語言的勇氣,在練習的過程中需要發自心裏的感覺,而不是通過思考,做出選擇。

原來我在和他人發生爭執後,即使過了很長時間後,也很少去回顧,因為擔心悲劇重演,所以自己特別逃避談論痛苦。在學會用"我信息"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後,在剛開始也遇到幾次對方説"不"的時候,剛開始我很沮喪,後來我堅信,自己的需要沒什麼不對。一旦你發現自己需要後,很難去把它深藏在心裏,彷彿有個重擔一直揹負着。於是,我還是堅持表達了"我信息"。雖然剛開始,使用的有些生硬,句式完全照搬,但是自己給自己打氣,一定要説出來。説出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後,不是需要馬上需要對方做什麼,更多的是需要向對方的傾聽,被看見。正如,佛的建議:"不要彌補,在此即可。"

這本書中寫到了如何進行非暴力溝通實踐提到了三點:

1。 要精神純粹。需要我們努力做的主要事情就是修煉自己。馬歇爾每天都會停下來兩次、三次或四次————真的停下來,然後提醒自己:我想怎樣與世界上的其他人相聯繫,冥想是個好辦法。

2。 練習,練習,再練習。

3。 成為非暴力溝通支持團體中的一員真的很有幫助。

對上述的三點,第一、二條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堅持,對於第三條來説,期待着和讀書會同頻朋友們一起分享。

對於我來説,除了要學會及時用"我信息"去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還要嘗試對於身邊易怒的人帶着"非暴力溝通之耳"進行觀察,去接納和理解他們的憤怒,而不做評判。

書中説:憤怒是份禮物,激發我們去了解引起這種反應的未被滿足的需求。

以往身邊的人發生憤怒的當下,我非常害怕、恐懼,自己總是想着逃離那個現場,不想去面對他們的憤怒。但是通過閲讀,瞭解到憤怒應該被壓制的想法是非常危險的。當我們認為憤怒是因為我們自身的問題時,我們就會傾向於壓制憤怒,對其置之不理。這種應對憤怒的方法經常導致我們用對自己和他人都很危險的方式來表達憤怒。

其實我們需要去了解和幫助我們或他人達成那些自己沒有滿足的需要,因為這些未被滿足的需要是我們憤怒的根源。

書中的比喻非常貼切,將憤怒比喻成"汽車儀表盤上的警示燈"————它提供了關於引擎的需要方面的有用信息。如果警示燈亮了,我們不會想這去隱藏這一情況,或不理會或忽略,而是想要減慢車速,弄明白這燈想要告訴你什麼。

所以如何處理憤怒還是非常關鍵,分享書中提到憤怒處理的四個步驟:

第一步:是意識到憤怒的激發因素,或者被稱為誘因,但其實並不是導致憤怒的原因。換言之,並不是簡單的人們做了什麼讓我們憤怒,而是我們內心深處的什麼東西與他們所做的事呼應———這才是憤怒的真正原因。

第二步:意識到誘因從來不是憤怒的真正原因。也就是不是簡單的人們做了什麼事讓我們憤怒。我們對這件事的評價才是憤怒的.原因。憤怒不直接與我們的需要和周圍人的需要相連,相反的,它基於暗示對方所做之事有錯或不好的思維方式。其實就是我們自己有了評判。

這一點,在《非暴力溝通》一書,馬歇爾兩次被學生打了臉,第一次他非常憤怒,第二次卻不太憤怒。因為他對兩次打人的同學有了評判就是個非常好的例子。

第三步:尋找憤怒的根源———需要

我們沒有直接與我們的需要相連,而是在腦中開始思考那些沒有滿足我們需要的人有什麼不對。對他人的這些評判導致了我們的憤怒,而這些憤怒實則是對未滿足的需要的異化表現。

在這裏,我們需要好好認識一下"評判",這句話我實在是太喜歡了。評判是對我們需要的自殺性的、悲劇的表達。我們不是迴歸內心,與我們未被滿足的需要相連,而是將注意力轉到評判他人沒有滿足我們的需要有什麼不對上。

舉個例子,如果孩子放學回家沒有帶書回家,我心裏就會暗暗想:"這個孩子太不負責任了,自己的事情都不能處理好。",我就會帶着評判的語氣問他,即使我沒有將評判大聲説出來,我的眼睛也泄漏了這種想法。:"為什麼不帶書回來,作業如何完成?"孩子感受到的是指責、埋怨。雙方溝通的結果並不理想。

但是如果我放下評判,去體會我的首要感受是失望,擔心,剛才表現出來的氣憤是我的次要感受;我就會放慢腳步,在和孩子的溝通過程中,就會發自內心去詢問:"書沒帶回來,作業怎麼辦?",孩子很強烈地感受到我語氣中更多的是對於他不能完成作業的擔心,而不是責怪。他看到大人這樣對他,自然會放下防禦,開始想辦法去尋找解決辦法。於是開始頭腦風暴,想出了幾個辦法,大家開始把注意力放到了如何解決問題上。

我在這個場景中,我體會到感受的基本功能是為我們的需要服務。情感能夠把我們釋放出來,調動情感來幫助我們滿足自己的需要。我在這個場景中的需求是信任。如果注意力轉移激發了憤怒。帶着憤怒,我們就無法瞭解這種需要了。憤怒是一種調動我們去責備、懲罰他人的情感。

第四步:在通過了解評判背後的需要,將憤怒轉化成其他感受之後,實際對對方説出的話。

還是剛才那個場景,孩子沒有辦法完成家庭作業,我感到失望、擔心。因為我看重孩子的責任感,需要信任。我需要孩子能想辦法完成家庭作業。

通過對於憤怒管理和放下評判的學習,也呼應了《被討厭的勇氣》裏的阿德勒的目的論,生氣是一種可放可收的怒氣,因為是我們的選擇決定了我們的感受。

憤怒是非暴力溝通中非常寶貴的一種情感。它是一座警鐘,提醒自己,我現在的思考方式幾乎可以保證我的需要鐵定不會被滿足。為什麼?因為我的能量沒有與我的需要相連,憤怒時我甚至都意識不到自己的需要是什麼。

憤怒是很有價值的。憤怒是種福氣,一旦生氣,我們就知道自己需要慢下來,看看我們是否告訴我自己,我們需要轉化這些讓我們生氣的評判,瞭解自己的需要。

"慢慢來,你知道這是你的"我們都必須努力做到慢下來,

非暴力溝通和愛:

下面我想説説,這本書中關於非暴力溝通和愛的關係,當你在任何時候都能不帶其他任何目的,真實坦誠展現自己,袒露內心的想法時,這便是一份禮物。

不去責備、批評或懲罰————只是"我在這裏,這是我想要。這是我此刻的脆弱"。對我來説,這種給予就是愛的體現。

而奉獻愛的另一種形式是傾聽他人,我們可以肯定自己,但不批評他人。我們可能沒有意識的是,所有的人,處於痛苦中時,需要的都是關注和理解。

最後用一句話結束我的這篇讀後感:也是封底的這句話:

帶上非暴力的耳朵,真心傾聽他人;拔掉語言中的刺,充分表達自己。

  《非暴力溝通》精選讀後感6

讀完這本書真的很受益,花了四天時間好好品讀,做筆記,好像明白了許多矛盾產生的原因~暴力溝通,瞭解矛盾產生的原因,接下來就是思考如何解決矛盾。這本《非暴力溝通》裏面提供的四種方法:觀察,感受,需要,請求,我覺得始終就是貫穿的一個道理,當衝突產生時,首先要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然後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感受,這樣很有可能能夠建立積極的關係或者説得到對方的良好反饋。生活中,每當遇到問題,我們常常習慣了用指責,命令,批評,否定的態度對人,尤其是對自己的親人,殊不知,以這種暴力溝通的方式,會讓對方因自我保護而產生強烈的攻擊性。因此,好好説話,認真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以及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才更有可能得到對方的積極反饋。同時,善於自省,不斷修正自己的不足,一定可以成就一個更好的自己。

最後,將非暴力溝通的理論投入實踐中,不斷實踐,這個世界的某些角落定會因為你的善意的話語和行為閃閃發光。若能將內心潛藏的愛也贈與他人,很多人將會覺得無比幸福,那你所做的一切都將是有意義的,你也會是一個無比幸福的人。

  《非暴力溝通》精選讀後感7

之前沒有意識到,語言是一個tricky的工具,這個工具如果使用方法不當,會帶來多大的誤會,造成多大的傷害。

於是我尋求這本《非暴力溝通》的幫助,以期改善自己在交流時存在的種種問題,確實收穫很大,讓我對溝通本身有了全新視角的認識。

這本書不是一本討論語言技巧的書,不是教你更漂亮的話術,不是教你如何説話更好聽。書中強調通過溝通,將對話的重心落在體會彼此的感受和需求上,這不正是我們溝通想要達到的目的嗎?同時這本書講的也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用觀察替代評判、探究感受背後的深層需求,這些都在教我們如何去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內心。

通篇讀下來,我為自己過去溝通中夾雜的暴力和評判感到震驚,為自己拒絕嘗試瞭解對方感受和傾聽對方需要感到羞愧,這些問題也全都指向我對自身感受的認識不足,自己還未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那些暴力的語言就已經破口而出。是我本人,給和我交流設下了重重阻礙。

書中介紹的非暴力溝通模式,還需要通過練習得到鞏固。希望自己在未來與人的溝通中能夠做到:1。誠實的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2。關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為批評或指責。用愛和合作的態度感知彼此,化解問題和衝突。讓身邊的人能夠感受到尊重、理解和關愛,讓自己充滿愛和能量。

  《非暴力溝通》精選讀後感8

感覺這是一本“How too”的書,講的很好,作者在向世人講授了“非暴力溝通”的概念,列舉了許多客觀、可信的事例,很值得我們學習掌握,是提高溝通能力的好工具。個人感覺要用好這個工具,除認真學習,真正掌握書中所講的知識點外,還需做好以下幾點:

一、高素質,健康的人格。人從小到大,在肉體發育的同時,我們的精神世界也在不斷充實,從幼兒一門心思尋好東西吃,到少年時想辦法滿足種種幻想,再到成年時想辦法得到各種物質、精神方面的追求,在這裏,正確的世界觀非常重要,這是最根本的要求,在與人溝通方面也是如此。假設與一個道德高尚的人談事情,是一種享受,哪怕意見相左,也不留遺憾,如果與一個品行敗壞、聲名狼藉的人交往,恐怕是避之不及,更談不上心平氣和的交談。説到底,“非暴力溝通”是一種好用的交流方法,是一種技巧,像一把鋒利的劍,就看放到什麼人手中。

二、有勇氣,大膽運用。善意的、有誠意的溝通是人的基本需要。人們都渴望被人理解,但可曾想過試着理解別人?《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事例,他是運用語言藝術的典範,在思維層面教了我們方法。剩下的,就看我們敢不敢用,怎樣去用。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的一個重要成就是“實事求是”,放到這裏也是如此。本書的作者是西方人,讀者是面向全世界的,作為有着五千年曆史的華夏民族,有着更多的溝通方式與技巧,如何將“非暴力溝通”中的“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四個要素很好(這裏不用完美,難度太大)的融合在一塊呢?必須要大膽的運用。我們的溝通習慣,特別是家庭成員之間,很多時候是在命令,更多的是在單方面的表達自我的感受“我這是為你好”“你太讓我失望了”“你太沒良心了“等等,按書中的觀點,這都是語言暴力的範圍,但往往表達者並不認為自己這樣説有什麼不妥,這應該都是溝通方法不科學的表現。

三、看效果,不斷改進。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告訴我們,學習是一個不斷改進提升的過程,而非終點。我們要想很好的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來提高自己的溝通效果,就需要批判的吸收,靈活運用,將此方法結合自己的實際不斷改進。因為每個人的習慣不同,思維方式不同,有的人性情暴躁,容不得別人提反對意見,有的好絮叨,老是説不到重點,自己還埋怨別人不理解他……不能一概而論,我們一定不能僅讓知識停留在紙上,不能只是生搬硬套“非暴力溝通”四要素,而是要靈活運用,不斷改進。真正讓它成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張口就來,伸手就有。

讓時間來證明一切吧。

  《非暴力溝通》精選讀後感9

在20xx年寒假拿到的書,終於在20xx年8月份看好了,其實不是覺得厚了,也不是因為沒時間,就是因為第一眼看到就覺得應該是大眾心理學的內容,作為一個學了心理學專業的,自然明白有很多書籍其實就是從專業心理學中吸取一部分而成文的,所以,暫時擱置了。直到,有一天,有個老師告訴我,這本書很好看哦,所以,翻開了。

其實,我一般是看完書籍之後才會去看作者的簡介的,當然除外那些本來就已經很熟悉的作者,這樣就會讓我在看書的同時也一併體會作者的經驗,一同猜測作者是一位怎麼樣的人,往往有時候翻看簡介的時候都會讓我大吃一驚,很有幸可以拜讀這麼優秀的大師的作品。人本主義的確是我在本書中第一眼看到的。

我喜歡這些章節,當然每一個章節都是書中必不可少的,都是會給人不同收穫的。區分觀察和評論:感觸很深,因為我們往往會根據觀察自動做出反映,形成自己的想法,最後會用言語或其他形式表達出來,但往往這樣的觀察只是片面的,往往這樣的猜測只是其中之一,而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怕的是貼標籤和誤會。

觀察是把你看到真實的行為不含任何情感或情緒不帶任何批判表達出來的,而評論則是根據你自身的價值體系對該行為做出自己的判斷,人們對於評論向來是喜歡反駁的。例如:你想説小紅很懶惰的時候,不妨想想你為什麼想這麼説,因為你看到她三天的衣服都沒有洗,或許就可以換一種表達,我看到你三天的衣服都沒有洗(基於觀察和事實),這讓我覺得你是一個懶惰的人。

相比你直接説一句你真懶,應當會更讓人能夠接受,能夠意識到為什麼人家會這樣説我。這個非常適用於教學中,小孩子往往很在乎家長或者老師同學的評論,尤其是老師,當老師因為學生今天沒有完成作業,直接告訴這個孩子,你真是個不聽話的孩子,我想或許這個孩子以後就這樣自暴自棄了,或許這個孩子就揹負着這樣一句話耿耿於懷,如果告訴他原因,或許下一次他的行為就會有所改變,不會因為個別事件去否認或者判斷一個人的人本身就是值得尊敬的。作者:蘇夢

  《非暴力溝通》精選讀後感10

在我經歷過很多次無法正常與人交流後,我看到了推薦《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視頻,出於好奇,也是出於自己的需要,我開始閲讀起了這本書。之後我便發現我出現了很多溝通誤區,就如同發現了溝通的新大陸。原來溝通不是朋友訴苦難過時,盲目安慰,一味比慘等等、對於自己看到的事物進行自我認為的道德批判,迴避責任等等。

一開始聽到這本書的名字時,我很好奇為什麼叫非暴力溝通,瞭解後才知道導致暴力溝通的主要原因是:你的表達方式忽視了對方的感受,或者對方的表達方式忽視了你的感受。所以溝通是為了更深入的瞭解和表達自己的需要和請求,同時聆聽別人的需要和請求,而在表達之前是需要更多的觀察,而表達時儘量要以具體事實為主。非暴力溝通其實就是四句話:第一,説出你觀察到的事實;第二,表達出你的感受;第三,説明你的需要,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第四,提出一個清晰明確的請求。

舉個例子:母親對兒子説:“我發現這一週有五天你都是十一點以後到家,而且身上有一股酒味。我特別的難過,因為我希望你不用為了工作如此辛苦。我希望你以後能每週有三天的時候是八點之前回來和我一起吃晚飯的。”看似簡單,實際操作起來確實一件麻煩事。因為我們很容易把想法和感受,請求和命令混為一談,不知道怎麼表達是最重要的問題。這本書拿出很多例子説明,甚至給出了一套合理的公式。對於練習非暴力溝通有很大的幫助。很多例子是在我看來很難處理的問題上,作者通過不帶情緒的聆聽,説出認真觀察到的事實,説明對方的需要,最後再提出請求,一步步的引導對方去表達,讓自己更瞭解問題的源頭,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法。

由此,我也想到了自己,而當自己情緒無法控制,別人又急切與自己交流,或者讓自己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我們應該儘量讓自己處在一個安靜的地方或者直接告訴別人我們現在的情況,讓別人知道了解,而不是一味地發火。

我很推薦大家去讀這本書,因為會説話不代表會溝通,不然怎麼會有人聊着聊着就突然吵了起來,冷漠,猜疑,無止境的爭吵……就成了人們交流的一堵牆,而非暴力溝通就能打破這種牆。對於我來説溝通不是口才好,而是從別人的語言、眼睛和肢體語言裏,感受到他感受的東西。即使不能感同身受,但是做到知人所感。

如果你也覺得溝通成了你生活中的障礙,不如試試看看這本書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