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

來源:文萃谷 2.41W

清代諷刺小説家的《儒林外史》共有五十六回,書中將近描寫了近200個人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供大家參閲。

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

  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一)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也可以説,這便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

這些話雖然已是老生常談,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幾個?“學而優則仕”,正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圓如意,書中自有美嬌娘……”。為了金錢,為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髮垂髫考到白髮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樑灝,花白鬍子還是 “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魯迅先生稱封建禮教為吃人的禮教,那麼稱封建科舉制度為害人的制度也不為過了。

讀書,其實強調的是一個漫長的求知過程。王國維説得很好,讀書分為三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立志。“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奮鬥。“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才是最後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錯了。在我看來,讀書就是人在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在於吸收,然後再轉化為自身的力量。這與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飯,吸收營養,再促進自身生長。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學子們只注重“食”,即數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卻忽視了吸收。讀書對他們來説,只是一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一旦達到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這些人,即使讀一輩子書,也不會有半點知識吸收轉化成自身力量。這些書,除了造成他們的“營養不良”,別無他用。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為家境貧寒而為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羣書,更自學成為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後,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徵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後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為王參軍。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幾百年後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為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歎息,時而又為貪官污吏的卑鄙醜惡而憤怒。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難怪後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歎。

  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二)

不久前,我看了《儒林外史》這部書。看完以後,我的感觸很深。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説,共有五十六回,是吳敬梓寫的。小説的後半部是作者在三十六歲(1736)託病辭去徵辟以後陸續寫成的。

《儒林外史》展示了封建科舉制度下士大夫的種種心態,進兒諷刺了士人的醜惡靈魂,深刻揭露了整個封建制度的腐朽糜爛,不堪救藥。吳敬梓以他的`生花妙筆,描繪出一幅18世紀中國社會多彩的風格畫卷。

吳敬梓在小説中寫到的范進,周進、牛布衣、馬二先生、匡超人、杜少卿的命運,並非別人的問題,而是他看到了歷史的凝滯。正是藉助於對科舉的內心體驗,所以他才極為容易地道破舉業至上主義和八服制藝的種種病態。作者所寫的社會俗相,不僅是作為一種文化心理的思考,同時,更多的是作了宏觀性的哲學思辨,是靈魂站立起來之後對還未站起來的靈魂的調侃。因此我們也看到了吳敬梓的小説的一個鮮明特徵思想大於性格。

在《儒林外史》第一回寫的是:説楔子敷陳大義,借名流隱括全文。

在爭名奪利的元朝末年,諸暨縣出了一個嵌崎磊落的人,此人七歲時,父親便早早地離開了人世,他的母親做些針線活,供給他到村學堂裏去讀書。他為了報答母親,努力、用功的唸書。後來,成了流芳百世的名人。此人便是:王冕。

王冕自幼好學勤奮,但只因家境貧窮,讀不起書。他的母親把他叫到跟前,對他説:“兒子啊,不是我有心要耽誤你,只是你父親早早去世了,我一個寡婦人家,社麼都不會。如今年歲不好,柴火又貴。我們只能靠我做些針線活勉強餬口,實在是沒錢供你念書啊!如今沒辦法,只能讓你到隔壁去放牛,每月可以賺幾錢銀子,還有現成飯可以吃,明日你就去吧!”王冕知道家裏的難處,便答應了。

第一天,王冕便來到秦家放牛,秦老爺對母子倆十分客氣,而且後來十分照顧王冕。這讓他們十分感動。

王冕在休學後,並沒有放棄讀書。他經常在有空時拿自己的工錢去書販那裏買兩本舊書看看。

  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三)

李世民曾説過:“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利用假期我讀了《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小説家吳敬梓創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説。全書共五十六回,約四十萬字,描寫了近兩百個人物。小説假託明代,實際反映的是康乾時期科舉制度下讀書人的功名和生活。

青年作家賈飛評價《儒林外史》: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升官發財的一本教科書。從中可以看出在封建體制下,知識分子、鄉紳等扭曲的靈魂,同時也控訴科舉對人們的毒害。書中開頭出現王冕,有王冕勤奮自學畫荷花的故事,和不願賣畫給官員的潔身自好。中間出現風四老爹,結尾出現四大奇人。他們全是沒有社會地位、遊離於統治秩序之外的平民百姓。他們的冰清玉潔、古道熱腸、淡泊明志,都與醜態百出的儒林和官場形成鮮明對照。

“魯迅對《儒林外史》的人物刻畫有很高的評價,他認為《儒林外史》做到了:“燭幽索隱,物無遁形,凡官師、儒者、名士、山人,間亦有市井細民,皆現身紙上,生態並作,使彼相,如目在前”。而我認為《儒林外史》給人一種意境美,對雨後荷花的描寫深入人心,運用多種人物刻畫的方法,使人物的形象立體、生動、豐滿。隨着文化的高速發展,假論文、假作者和版權糾紛等等問題屢見弊端。此書中也透露出現代文化發展的雛形,二十一回中牛浦郎將自己的名字,加上別人的號出書。如今假廣告、假產品害人不淺。封建社會中一些江湖騙子,如何使用伎倆騙人。《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中有着精彩的描述,馬二先生在祠門口遇到了騙子。騙子一出場給人的印象就不一般,從外表打扮上就迷惑人,接着騙子又從一些側面,假造自己不一般,讓人更加容易相信。對於理財嚴監生與杜少卿也不同,嚴監生擁有百萬資產卻分分計較,彌留之時還顧慮着兩莖燈草;杜少卿揮金如土,全然不在乎金錢上的分毫。

讀史可以明鑑,可以讓你瞭解歷史的興衰,可以知道該怎樣做才能使自己立足於社會。以歷史來告誡自己、鞭策自己,使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少走彎路。同時這還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增長我們的見識,豐富我們的學識,讓我們成為一個更加完善的人。一起來讀史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