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精選11篇)

來源:文萃谷 3.09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精選11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精選11篇)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1

“我家兩堵牆,前後百米長。德義中間走,禮讓站兩旁。我家一條巷,相隔六尺寬。包容無限大,和諧詩中藏……”除夕夜,央視精心烹製的一年一度的“春晚大餐”中,《六尺巷》這道“大菜”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湊巧的是,我在《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這一本書中看到了“仁義衚衕”、“六尺巷”這兩個小故事。兩個故事非常接近,講的都是兒子在京都做官,家裏的母親因為蓋房砌牆爭地皮和鄰居發生爭執,都寫信給兒子,想借兒子的官勢為家裏爭氣。但兩個兒子都沒有仗勢欺人,而是寫詩勸導母親。一個在信中寫道:“千里捎書只為牆,不禁使我笑斷腸;你仁我義結近鄰,讓出兩尺又何妨。”另一個在信中寫道:“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最後,兩家人和鄰居各自禮讓,留下了“仁義衚衕”和“六尺巷”兩段佳話永世流芳。

故事雖已久遠,但它彰顯了鄉鄰之間、親朋之間、人與人之間互敬禮讓、和諧共融的傳統美德,它是一種情懷,一種境界,一首懿德流芳的詩;它傳遞的是人們和諧相處、恭謙禮讓的文明風尚;它體現出為官者崇德重禮、潔身自律的文化精神,它所傳承的品質與當前提倡的“講友善、守誠信、崇文明、尚和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謀而合。

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發揚中國文化與民族精神,共同牢築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讓我們為擁有這樣一座美麗的精神家園而自豪,讓我們的心靈永遠在這裏棲息、成長,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在這裏煥發美德的光彩!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2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完這本書以後,我才深刻體會到: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總彙,是寶貴財富。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決心要做好中華文化的傳人。

在這本書中,使我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就是《仁義衚衕》。這篇文章使我明白:做人要心胸寬廣,別為了一點小事計較,讓一讓也沒有關係。文章主要講了:明朝時有個叫董篤行在京都做官。有一天,老家的人因蓋房砌牆和鄰居鬧矛盾,相互爭搶兩堵牆的地皮。他母親給兒子寫一封信,要他出面説話。董篤行在收到信以後立即回信。信中寫了一首詩:“千里修書只為牆,不禁使我笑斷腸;你仁我義結近鄰,讓出兩尺又何妨。”母親看了兒子寫的信後,覺得有道理,便照辦了。鄰人聽見了,很感動,也主動退讓。兩家和好,互相讓出的地方成了一條衚衕,人們把這條衚衕稱為“仁義衚衕”。

在生活中,如何處理小事小非,反映着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和情懷。許多事情就是這樣: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學會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做高素養、講文明、有愛心的中國人。

生活中就有這樣的例子:有一次我搭乘公交車時看見兩個國小生為了爭一個座位發生糾紛。這個説是他先坐下的,座位是她的。那個説是他先把書包放下在座位上的。兩個人都互不讓步,他們還破口大罵,吵架聲越來越大,最後竟然動手打起來,勸也勸不住。旁邊的姐姐忍不住了,站起來對他倆説:“只為了一個座位,至於嗎?互相讓一讓又何妨?我不坐了,你們倆其中一個來坐,免得大家看着你們心煩。”姐姐説完後全車人都拍手叫好。他們的臉“刷”的一下紅了,最後兩個人都沒有坐座位。

是呀,寬容是相互的,當你對別人做到了寬容,別人也會對你做到寬容,多一點寬容,多一點理解,就會多交一個朋友。俗話説“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因此,我們不應對別人的過錯耿耿與懷,念念不忘。同樣,生活的路也正因為寬容和大度才越走越寬。

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正在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的社會主義大國,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已經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在這樣的時刻,我們更加應當珍惜、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好中華的傳人。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3

今天,我認真讀了《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這本書。其中,尊師愛親這一章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最感興趣的是第一個故事《顏回煮飯敬師》。

故事主要講的是: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一連好幾天都沒吃上飯。大弟子顏回看見老師很餓,於是向人乞討。等他回來做完飯時,孔子也剛好睡覺醒來,聞到一股撲鼻的飯香,便跨出房門。只見顏回正從鍋裏抓一把米飯往嘴裏送,孔子見了又高興又生氣。過了一會兒,顏回恭恭敬敬地端着一大碗白米飯送到孔子面前説:“做好了,請老師進食。”這時,孔子説:“我在夢中見到了去世的父親,我要用它來祭奠他老人家。”顏回把米飯奪去,説道:“不行!這米飯不乾淨,剛才煮飯時不小心把炭灰掉在上面。後來,我把沾有炭灰的米飯抓着吃了。”孔子聽了這番話,深感顏回是個賢德之人。

讀了這個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尊師愛親”四個字縈繞心頭,不由得想起了爸爸給我講的遠房小表舅的故事。

小表舅的母親有點智障。每天只要小表舅一上學,母親就會在後面遠遠地跟着,上課時,一直站在校門口扒着鐵柵欄向裏面張望。小表舅從來不出教室玩兒,因為一到下課,同學們就會對着母親説説笑笑,雖然很遠,可是小表舅總能清晰地聽到大家的小聲議論。

一天,老師把小表舅叫到一邊,問:“為什麼最近悶悶不樂?”小表舅説出了實情。老師語重心長地説:“沒有母親就沒有孩子,沒有哪個母親不愛自己的孩子。你還記得嗎?有一次,別人送給你的媽媽一根冰棍,她捨不得吃,跑回家裏遞給你吃。你應該為有個好媽媽而驕傲。”

老師的話深深觸動了小表舅的心,從此他幫助母親幹活了,掃院子、餵雞,還給母親紮了一個小辮子,母親睡覺的時候都捨不得解下辮子上的橡皮筋。而小表舅學習更加努力了,他不僅要感謝母親,也要感謝老師的理解和開導。

生活是一片草原,“尊師愛親”是草原上成片的美麗花朵,有同學們向老師敬禮問好的禮儀之花,有兒孫給爺爺奶奶打洗腳水的孝親之花,有父親為病重孩子捐獻器官的慈愛之花,更有廣大人民為貧困家庭捐款的博愛之花……想着想着,我的內心力量變得無比強大。我們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繼承和弘揚中國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嗎?我激動萬分,為生活在這樣一個偉大的“禮儀之邦”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4

這學期,老師發給我們一本書,一本我見了很心煩的書----《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我連看它一眼的念頭都沒有,順手一扔,只顧自己看電視了。

在媽媽的嘮叨下,我被迫無奈地拿起這本討厭的“好書”,看了一會兒,我竟然被吸引住了。原來這本並不令我喜歡的書中確有那麼多寶貴的知識值得我們去學習。它使我懂得了,中國有那五千年上下的悠久歷史,有許多中華文化和道德文明。這種文化和文明依舊被人們傳承下去,在當今快速發展的時代,先人傳下的文化和文明禮儀已經成為我們每個中國人的“墊腳石”,作為一箇中國人,應該感到自豪。

祖先啊!你們真偉大,是您讓我認識了“四大發明”,使我懂得了人就要懂得勇於創新,勇於發現。“四大名著”告訴了我要有文學的底藴,讓我知道了那時社會的黑暗,體現了當今社會的明瞭。這讓我想起了書中寫的一位古人——屈原。他是我過浪漫主義的奠基人,也是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在我們學校的板報上,我記得屈原這樣一句詩:“路漫漫其修遠,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句詩傾訴了屈原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體現了他愛國愛民的高尚品質。

而在當今社會,每年的五月初五,為什麼都要吃粽子呢?原因是要紀念我們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屈原他寧願跳河自殺,也不願隨波逐流的活着。當時,哪裏的百姓悲傷不已,就用向河裏扔粽子等方式給他送行。這些,足夠表明我們的祖先有多偉大。

因此,我們作為一名國小生,傳承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是我們的使命。只要我們共同攜起手來,眾志成城,把中華文化傳承好,發展好。我相信,我們的祖國會更加燦爛!更加輝煌!

[評語]:小作者通過讀這本書知道了中華傳統博大精深,繼承和發揚是國小生努力追求的事情。文章主題突出,結構完整,語言流暢,寫出了自己的讀書感受,情感真實,讀有所獲,受到了精神震撼。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5

“遙遠的東方有一條龍,他的名字叫中國”每當聽到這首歌,我總會熱情澎湃,心中豪情油然而生。

自從讀了《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這本書後,我更加為祖國這條龍的精髓而自豪。

我們的眼睛裏看着的是祖國偉大的身軀,我們嘴裏吟唱着的是儒雅的詩詞歌賦,我們的骨子裏流淌着文化先人的血液,這些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華,更是祖國這條觀聞世界上下五千年的龍的脊骨。

我們的文化遺產是歷史的見證。秦始皇的兵馬俑至今仍氣宇軒昂地挺立着,隋朝大運河的波瀾依然拍打着千年的岸堤,孟姜女的哭聲似乎還在長城底下悽婉悲慟,縴夫的號子似乎仍在耳邊縈繞。這其中沉澱了千年的沉浮、繁華、屈辱、悲憤,這些文化遺產燙貼了坎坷的心靈,將肅穆呈於世人。

可是,那些被人遺忘的文化呢?

那呈長菱形的女書,是世界上唯一的婦女專用文字,可如今熟知的人卻少之又少。那曾風靡一時,奇特絢麗的皮影戲,如今也無人再知道戲藝人的“一口敍還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的輝煌歷史。

在我的記憶裏的那些輝煌歷史早已暗淡無華,甚至戲院也破舊不堪,彷彿一位位風燭殘年的老人。

難道我們這些被稱作“炎黃子孫”的人就要看着那寶貴的文化從歲月中逝去?不,我們不認可!丟了這些國粹,我們的祖國這條龍就如沒有血肉般!

慶幸的是在我們的身邊,還存在着些中華傳統文化的保衞者。還記得我們這兒的一位已到暮年的老人,他是我們這兒有名的皮影戲戲師。每到一些重大的日子裏,他總會搬出他珍藏的皮影戲舞台,重新上演一場叱吒風雲的戲曲,用自身的行動來向世人展示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並且不遺餘力的把戲曲精華交給那些好學的年輕人。

可守護中華傳統文化不僅需要像這位老先生一樣的守護者,更需要新鮮的,迸發活力的血液!看,白髮蒼蒼的老人亦能如此,我們作為新一代的莘莘學子,又怎麼能袖手旁觀!但我們又應該怎麼做呢?

閲讀《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一書之後就啟發我探索到了很多答案。

我們可以尋訪那些藏在民間偉大的文化傳承人,用心去感受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並努力成為中華文化的傳承人,把先人的智慧的結晶孜孜不倦的傳承給下一代。

我們可以積極的投入保護文化遺產活動中,組織一些志願者,走街串巷的把文化古物、精神遺產的歷史記錄下來,並和政府商議對這些文化實施怎樣的保護。

我們還可以通過互聯網的力量,在博客、空間上大力宣傳中華民族文化,讓身邊的人甚至海外華僑重新對文化的傳承有所重視,呼籲更多的人保護文化遺產。

讓我們攜手起來,共同努力,一起貢獻出那點微薄之力保護並傳承那如今少之又少的“龍的脊骨”吧!讓我們中國這條龍更加神武飛翔吧!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6

我曾看到一條新聞,有記者看到曲阜滿街都在賣着《論語》,採訪當地老百姓後才知道這些東西都是賣給外國人的,當地的老百姓只是把《論語》看成旅遊的商品、旅遊的紀念品,都沒有閲讀,更別談瞭解其中的意義了。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這些傳統美德凝聚了我們的祖先幾千年的精神,我們不能向外人宣揚我們中國人擁有的傳統文化,卻又漸漸地讓中華文化消失。閲讀完《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這本書後,我更是頗有感受,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不僅是我們炎黃子孫的責任,更是一項意義重大的使命啊!

翻開這本記錄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書,無數的名人為我們後人鑄造了一個豐富的精神寶庫:古有敢於嘗試的神農,有勇有謀的是鄭和;今有親民愛民的焦裕祿,無私奉獻的孔繁森……他們都在告訴我們要牢記並傳承我們的中華文化呀。

傳承中華文化並不是像那些名人一樣做出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而是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記得一次,天陰沉沉的,下起了小雨,我放學急忙趕回家。在小區裏忽然聽到一位老奶奶再説:“小朋友,麻煩過來扶我一把。”我一看,是鄰居的老奶奶在叫我,我連忙跑過去,原來老奶奶本想出來曬曬太陽,可下起了雨,又因為坐久了行動不便,不能站起來。

我想,新聞裏不常常説好心人扶老人家反倒被碰瓷嗎,不會我也遇上了吧。我顧不着那麼多了,反正“遠親不如近鄰”,幫一把又有什麼呢。我攙扶起老奶奶,右手撐着傘。老奶奶攀着我的手,一步一步的走回了家。她的臉上露出了笑容,對我説“謝謝你啊,小朋友,你真是個好心人。”我心裏頓時有一種榮譽感,原來的那陣懷疑頓時煙消雲散了。或許這就是“贈人玫瑰,手留餘香”真正含義吧。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是一份意義重大的使命。讓我們攜起手來,用行動將中華文化傳承,共同築牢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的文化力量!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7

翻開《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這本書,當我看到《節日習俗多姿多彩》這一章時,去年除夕的一幕又浮現在我眼前了。

記得除夕那天中午,我和爸爸、媽媽剛回到老家的村口,就遠遠地看到了村頭農貿市場的一塊空地上圍滿了人,最愛湊熱鬧的我,馬上跑過去鑽進了人羣中,呵,原來是能寫一手漂亮毛筆字的堂哥在寫對聯呢。我連忙大叫了一聲:“哥哥,我回來了。”堂哥聽了,停下手中的筆,微笑着説:“你回來得正是時候,快來幫忙。你把那些裁好的紅紙續長一些。”

旁邊有一位我不認識的大哥哥早已在做着這項工作了,我也跟着那位大哥哥一起做。這時堂哥寫好了一副對聯,只聽見堂哥説:“張大嬸,你的寫好了,放到旁邊晾一會兒就可以拿回去了。李大伯,趙大媽,你們的已經晾乾了,拿回去吧。”看着他們把對聯拿走了,我着急地提醒堂哥:“哥哥,他們還沒給錢呢。”哥哥説:“去,給我拿紅紙來。”我只好去拿了一張續好的紅紙給堂哥,堂哥又開始揮筆書寫了。就這樣,寫好晾在一旁的對聯,陸陸續續地都被領走了。忙了一天的堂哥,也收拾好東西,拿着最後兩副對聯,我們一起回去了。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問堂哥:“今天寫的對聯,都是免費的?”堂哥笑着説:“你不都看見了嗎?快點走,回去還要貼對聯呢。”我説:“急什麼呢?你爸和我爸他們肯定早已把對聯貼好了,還用得着我們幫忙嗎?”堂哥笑着説:“你就知道偷懶。”

終於到家門口了,堂哥卻拉着我繼續往前走,不一會兒,我們來到了一家小院前,堂哥大喊了一聲:“李大爺,除夕飯菜弄好了吧,我們來給您貼對聯了。”李大爺笑呵呵地迎了出來,連聲説:“好,好,真是太謝謝你們了。”我們一邊貼對聯,堂哥一邊對我説:“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為節日增加了喜慶氣氛。從古至今,春聯都是從右往左唸的,春聯還分為上聯和下聯,上聯為右,一般以三四聲結尾,下聯為左,一般以一二聲結尾,這樣念起來才朗朗上口。上下聯可不能貼反了,要不然會讓人笑掉大牙呢!”

我默默地聽着堂哥的話,想着堂哥今天的所作所為,原來,中華文化不僅是如此的博大精深,還聯結着濃濃的情,深深的愛,當我們懷着一顆赤子之心走近中華文化時,才能領悟到它的獨特之美。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8

寒假裏我認真閲讀了《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這本書,受益匪淺。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顏回煮飯敬師》這篇文章。文中講了孔子帶領學生們周遊列國,一連幾天都沒吃上飯。顏回向人討了一些米,做成米飯。孔子要將米飯祭奠老人,顏回告訴他説,米飯上粘有灰炭的部分,剛才被自己吃掉了,不能用來祭奠。孔子還誤以為顏回偷吃米飯,現在明白了事情的真相,深感顏回是個賢德之人。

顏回對老師孔子的尊敬,值得我們學習。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以實際行動來表達對老師的尊敬。

四年級上學期的一天中午,放學時,天空中下起了傾盆大雨。同學們陸續被家長接走了,教室裏只剩下我和班主任孫老師。我知道老師沒帶傘,就把傘遞給她,説:“老師,您用我的傘吧。工作一天了,早點回家休息吧。”老師撫摸着我的頭,親切地説:“你先走吧,我等雨停了再走。”“您快走吧,您的孩子還等您回家做晚飯呢!麻煩您給我爸爸打個電話,讓他再給我送把傘來。”我依然堅持自己的意見。老師只好答應了。爸爸十分鐘後趕到了教室。孫老師撐起我借給她的傘,走進了滂沱大雨中。望着老師遠去的背影,我感到很欣慰。爸爸誇我做得對,我説:“老師為我們付出了太多,我為老師做一件小事是應該的。”

“古今中外,哪個人的成長不浸透着老師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項創造不藴含着教師的辛勞!”《顏回煮飯敬師》的動人篇章,時刻激勵着我做一個對老師尊敬的人。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9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着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歷經千年風雨,孕育出世世代代自強不息,勤勞樸實的中華人民。我們的能力令人欽佩,我們的智慧令人景仰,我們的道德品質更是令人敬重。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著稱,“謙讓”似一縷春風吹到每個人的心中。古今“謙讓的故事”比比皆是,其中《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中的“六尺巷的故事”讓我為之一震,謙遜、禮讓更是銘記在我心中。“六尺巷的故事”主要講了清朝康熙年間,安徽桐城縣宰相張英的'家人與鄰居吳家為了牆基爭地界,打起了官司,雙方各不相讓,事情越鬧越大,後來家人飛書告訴張英,張英看完來信後釋然一笑,揮筆寫道: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看了信後,明白了張英的意思,主動將牆後移了三尺,吳家為之感動,也將牆後移了三尺,因此才有了現在聞名遐邇的六尺巷。

讀完這個故事,我深受感動。張英一封家書化解了鄰里之爭,修身為先,大度做人。讓人三尺又何妨,失三尺之地,換萬世流芳。生活中我們也要學會謙讓,比如不小心碰到別人,一句“對不起”就能解決問題,但往往因為我們的一時衝動,弄得大家都不愉快。我也有過這樣的事。

那一天,英語課上楊老師在講解試卷,當我正專心致志地研究錯題時,我旁邊的李宇辰同學不小心把我的試卷碰到地上,她用腳踩着還給我。看着試卷上烏黑的腳印,我怒火中燒,一股憎恨的情緒油然而生,我拿過她的試卷,“嘭嘭”踩了兩腳……最後,我倆都被老師批評了,並且寫了一篇反思。

現在想來,如果我當時不衝動,而是把腳印給擦去,一起不愉快就避免了。如今,我下決心養成謙讓的好習慣,不衝動,不辜負中華優良傳統,做一個讓大家都喜歡的人。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像張英那樣謙遜、禮讓,我相信,我們的明天將會更加燦爛,更加美好!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10

一本書,就如一個小小的階梯,拾級而上,總有到達的一天;一本書就如一輪小小的太陽,陽光灑下,總會有温暖的和收穫,《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就是那階梯,那太陽,他成了我的良師益友,為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為我的心靈增加了活力。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這本書共分為七章,有文化血脈源遠流長、文化成果燦爛輝煌、文化名人羣星璀璨、民族精神光照千秋、傳統美德時代傳揚、節日習俗多姿所採和海納百川走向社會。這些章節都讓我知道了很多,收穫了很多,尤其“傳統美德時代相傳”這章節,它讓我想到了許多不應該發生的事,其中有一件是讓我最後悔的事。

我是班中的學習委員,也是學習小組長,有一次,我們組維護教室衞生,沒有達到老師的標準挨罰了,我和老師發生了爭執,老師非常生氣,事情過後。老師並沒有因為我的小脾氣而不理我,而是耐心地給我講道理,老師從心底希望我們每個學生都能達到各方面都優秀的好學生。老師真的可謂我們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讓我們從無知的小孩慢慢走向成熟,編織我們美好的未來,我們真的應該做到“尊敬師長”。

我以後還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傳承中華文化,共建精神家園,因為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了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的意義;讓我懂得了許多的做人道理;讓我瞭解了關於孔子、老子、屈原、司馬遷等名人的許多故事,是他們用不朽的名篇在名冊上留下閃光的名字!是他們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豐碑,我們應該把他們的精神發揚光大,讓我們共同地為“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做出自己的應有的貢獻吧!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11

一個靜靜的午後,我坐在教室內閲讀着《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這本書,屋外滴答的雨聲像一首小曲,悦耳動聽,將我的思緒帶到遙遠的北宋時期。

“大人好久不見,小弟範鎮從許州來看望大人,大人別來無恙啊?”一位穿着整齊的來客彬彬有禮,問候主人。“託範兄的福,一切安好啊!快請到寒舍飲茶吧。”一位穿着樸素的官員在屋外迎客。

“範兄請坐,不知遠道而來為何事啊?”範鎮打量着主人家的設施,又去房間看了看,感慨道:“哎——不為別的,只為看望你,你為官清廉,日子過得如此清苦,何必呢?你那牀被子……太寒酸了,夜裏不耐寒啊!”主人微笑着雙手作:“多謝範兄關心,這牀被子早已習慣,至於清苦倒不覺得,現在的生活對我而言很滿足了”兩人促膝而談,把酒吟詩,直到深夜。次日,範鎮返回許州,他讓夫人做了一牀被子,託人捎給主人。主人非常感動,在被子是用隸書端正地寫到:此物為好友範鎮所贈。他蓋着這牀被子直到去世。他不是別人,正是司馬光。

司馬光一生都過着及其簡樸的生活,一貫粗茶淡飯,就是招待賓客,也只有三五個菜。我的思緒被拉扯回來,翻看整本書,寫的就是中國歷史精神。滔滔黃河孕育着中國文化,滾滾長江養育着華夏子孫,巍巍長河記錄着歷史的滄桑與歲月的變遷,雄偉的兵馬俑展現了民族力量,悠悠的編鐘奏出了神州樂章。

老祖先留給了我們寶貴的歷史與文化,節儉是一種財富。國家要富強,人民要復興,必須要學會節儉。小時候經常聽老人們説水少用些,錢少花些,電視少看些。節儉往小説,一張紙,一度電;往大來説,自然資源等等。生活中,很多人請客吃飯,點的是好幾百的酒,吃的是價格不菲的菜;有人洗完手後任水龍頭“嘩嘩”地流水……。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古國——中國,雖然有強大的實力與富饒的資源,可是鋪張浪費不應該是中國人的“專利”。難道生活水平提高了,就可以隨便浪費嗎?更讓人痛心的是,許多人好面子,不願打包,請問面子能值幾個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固然很好,但是咱的老根不能忘卻呀!

道德修養就要從節儉開始,從現在開始,從自身做起。每個人可以問問自己,今天你節儉了嗎?中華文化承載了無數人的心血,它源遠流長。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了這本書,我懂了許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