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一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

來源:文萃谷 1.41W

光陰的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我們又將接觸新的知識,學習新的技能,積累新的經驗,來為今後的學習制定一份計劃。那麼計劃怎麼擬定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一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國小一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

國小一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1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11人,經過學前教育的科學學習,基本具備了初步的科學知識和操作技能,具備了初步的探索能力,思維方式也初步的由具體轉變為抽象。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擴大學生知識範圍,進一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聯繫他們的實際生活,用所學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最終達到將科學知識創造性應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研究的形式編排了五個單元。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科學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構建單元,體現了“生活經驗”引領下的內容綜合化,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促使學生在“事物宏觀的外部表象與微觀的內部特徵”之間建立聯繫,進行以“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

三: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對待科學想知道,愛提問,願意合作與交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睦相處,真愛生命。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觀察與探究是五年級集中訓練的過程與方法,要結合具體學習內容,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訓練。增強學生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勇氣,有助於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

(二)知識目標

1、幫助學生了解地球內部的祕密,初步瞭解地球內部的結構特徵。

2、探究聲音產生的祕密,知道聲音傳播的途徑和方式,認識噪音的來源和危害。

3、知道秋冬星空的主要星座,初步發現星空變化的規律,讓學生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

4、能判斷物體是由不同的材料組成的,能按材料對物體分類,認識某些材料的性質(如導電、溶解、傳熱、沉浮等)能將材料的特徵和用途想聯繫起來,區分常見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5、知道温度的改變可以使物體的形態發生改變,知道水的冰點和沸點,探究雨和雪的成因。

(三)能力培養

1、養成善於觀察,善於探索的科學態度,尊重證據,願意合作和交流。

2、培養學生分析、採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比如:會查閲書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簡單的表格、圖形、統計等方法整理相關資料。

3、培養學生能利用簡單的工具,器材做簡單的觀察,並做記錄。

4、培養學生能制定計劃,對自己的探究活動設計大致的思路或計劃。

5、引導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能反思自己的探究過程,將探究結果和假設相比較。

6、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意見和評議,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議,並與他人交換意見。

國小一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2

一、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進入國小,新的學習和生活對孩子們來説充滿了好奇和有趣,對學校、環境、老師、同學、課堂、學習、學校的要求都充滿了新鮮感。同時他們年齡小,好動、易興奮、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剛入學時,40分鐘的課堂學習對於他們來説真的很難!

一年級上冊科學在國小六年科學學習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如果説他們在幼兒階段主要是通過“玩”來認識和了解科學的話,從現在起,他們進入的將是一門“課程”。課程的含義是具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系統的設計,但絕不是説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興趣”,不再有孩子們的“個人看法”和“探索空間”。恰恰相反,好的科學課應該是屬於“兒童的科學”。

二、教材解讀

“什麼是科學”“怎樣做科學”諸如此類的問題,無法也不應該教給孩子們,而是讓他們在科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通過與之交融的探究活動逐漸體驗和理解。因此,一年級上冊科學的主要功能是為六年的科學學習打基礎。

1、內容分析

一年級上冊科學教學內容由“植物”和“比較與測量”兩個單元組成。其中“植物”單元有6個教學內容,“比較與測量”單元有7個教學內容,總計13個教學內容,原則上每個教學內容需1課時來完成教學。另外每個單元最後都有“科學閲讀”內容。

(1)“植物”單元:這是國小一年級科學課的第一個單元,它將引領學生走進國小科學學習的大門,掀開科學學習的第一頁,對學生今後的學習產生重要的影響。選擇植物作為科學學習的起點,是因為植物是孩子們的親密夥伴,他們對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讓孩子把植物作為一個生命體來思考,運用各種感官進行觀察,是生命科學概念體系構建和技能目標達成的基礎和需要。秋天是果實成熟的季節,豐收的季節,生命也在這個季節裏展現出豐碩的一面。讓學生關注植物、關注一個個生命體的特點,是這個單元的重要導向。

(2)“比較與測量”單元:比較和測量是科學研究的基礎,也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技能。當科學家觀察和實驗時,他們離不開比較和測量。通過使用數字和標準的測量單位,他們可以確定和描述物體諸如長度、體積、重量和温度等屬性。相似地,在生活中,學生們自然地進行着比較,也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測量。事實上,比較和測量是學生們理解周圍事物的重要途徑。在本單元中,他們將觀察事物間的相同和不同之處,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測量一些物體的長度,重演標準尺的產生過程,體會比較和測量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板塊分析

一年級的科學書每課一般由聚焦、探索、研討和拓展四個板塊組成。在實際教學中,這四個板塊並不是截然分開、機械使用的,四個板塊呈現的是一個有結構的,既符合科學家的工作特點,又符合兒童認知規律的教學過程,目的是讓兒童親身經歷和體驗問題解決的系列科學實踐。這個實踐過程與兒童轉變他們的原有認識相關,與促進他們對科學的理解相關,與發展他們的認識能力相關,而且一定是以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共生的方式發生的。具體説明如下:

(1)聚焦板塊:一般以陳述句的形式描述問題情境,以疑問句的形式提出1-2個學生可以探究的科學問題,以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語句與前一課的學習內容進行聯繫,體現課程的連貫性。

(2)探索板塊:包括前概念測查、預測、探究計劃的制訂、收集信息、組織和呈現證據以及形成初步解釋。這一板塊通常以陳述句的形式出現,列出可供選擇的觀察和實驗方法、有關的第二手資料和數據呈現所需要的方法和工具等。

(3)研討板塊:呈現的是學生在交流、討論、論證時所應圍繞的關鍵問題。一般以疑問句的形式指導學生抓住主題學習的核心,陳述自己的觀點,運用證據支撐自己的解釋,在個人論證的基礎上,展開集體論證以達成共識。

(4)拓展板塊:為學生提供一系列活動建議,以便他們在課外開展進一步的探究,使他們將所學的知識運用於生活及其他新的情境,或是與其他學科領域的學習進行聯繫。

三、教學目標

1、“植物”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①地球上生活着多種多樣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有根、莖、葉。

②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③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態結構,需要水分、陽光,每個植物個體都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

④植物會生長和死亡。

⑤能説出周圍常見植物的名稱及其特徵。

(2)科學探究目標

①能用多種感官觀察植物。

②能用語言、圖畫描述和記錄觀察內容。

③能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要研究的問題。

④能種植一棵植物,並使其存活一段時間。⑤能用合適的科學詞彙進行簡單的表達。

(3)科學態度目標

①感受植物的多樣性,對植物產生研究興趣。

②對植物的生存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③養成實事求是的態度。

④養成參與、表達和傾聽的良好習慣。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①瞭解植物在生活、生產中的運用,體會植物與人類的密切關係。

②瞭解人類需要從自然界獲取植物資源,懂得珍愛植物,認識到保護身邊的植物很重要。

2、“比較與測量”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①觀察中有比較,比較需要公平,測量使比較的結果更準確。

②共同的起始線是公平比較的需要。

③確定起點和終點、測量單位首尾相連是測量的要素。

④非標準單位的測量工具導致測量結果的多樣性。

⑤標準單位的測量比非標準單位的測量能產生更為一致和可比較的結果,有助於信息的交流。

⑥有不同的工具可用來測量物體,長的工具更方便測量長的物體。

⑦尺子是世界通用的測量長度的工具,是統一測量標準的產物。

(2)科學探究目標

①能用多種感官和簡單的方法觀察和描述事物之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②能根據高度或長度給物體排序。

③能以討論、畫畫、書寫等形式進行描述和交流。

④嘗試以圖表的形式組織信息。

⑤學習預測事物的相對高度和尺寸。

⑥使用標準和非標準工具進行長度的測量。

⑦初步運用十進制計量測量結果。

⑧初步運用尺子進行測量。

(3)科學態度目標

①發展對測量的認同感。

②逐步適應使用多種測量工具和測量單位。

③認同以圖表形式組織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④樂於在情境中學習,能保持對一個問題的好奇和探究興趣。

⑤樂於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能主動參與合作學習活動。

⑥願意傾聽他人的.意見,樂於講述自己的觀點,展示自己的測量數據。

⑦在教師的指導下,有分析、反思測量過程的意識。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①能意識到觀察、比較和測量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

②體會到統一測量工具和單位給生產生活帶來的便利。

③認識到人們總是在解決問題中不斷地完善和改進工具,從而拓展和增強了人的能力。

四、單元詞彙和材料清單

1、第一單元

(1)單元詞彙

①根:高等植物的營養器官,能夠把植物固定在土地上,吸收土壤裏的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養分,有的根還能貯藏養料。

②莖:植物體的一部分,由胚芽發展而成,下部和根連接,上部一般都生有葉、花和果實。莖能輸送水、無機鹽和養料到植物體的各部分去,並有貯存養料和支持枝、葉、花、果實等生長的作用。

③葉:植物的營養器官之一,通常由葉片和葉柄組成,通稱葉子。

(2)材料清單

塑料花,植物,種子,花盆,泥土,小鏟子,小葱,大蒜,胡蘿蔔,校園中各種形狀的葉子,一根長有葉芽、嫩葉、老葉的植物枝條,冬青葉,牽牛葉,梧桐葉,松樹葉,月季葉,或者校園中其他具有明顯特徵的植物的葉,有關“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圖片等。

2、第二單元

(1)單元詞彙

①觀察:有目的、有計劃、有方向、比較持久的知覺活動。它是以視覺為主,與其他感覺融為一體的綜合感知。

②比較:對比同類事物的異同。

③猜想:比預測更隨意,通常憑以往的經驗做出判斷。

④預測:綜合以前的經驗及當下的觀察做出判斷。

⑤測量:按照某種標準使用工具來觀察,並且使用數據對事物做出量化描述。

⑥距離:兩物體在空間上相隔或間隔的長度。

⑦拃:張開的手的大拇指和中指兩端的距離。

(2)材料清單

打印紙帶、記號筆、紙質彈跳蛙、小立方體、橡皮、回形針、小棒、有圖表的紙等。

五、具體教學措施

1、培養學生科學學習的興趣和良好習慣

學習興趣對於科學學習非常重要。在教學中要善於激發學生的興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教學時,時常關注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多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允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讓每個學生喜歡上課、喜歡教師,進而喜歡學科學。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上課坐好、舉手發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敢於提問、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品質。

2、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科學

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科學知識,鼓勵每一位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參與科學的學習過程。

3、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並與同伴合作交流

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在具體活動中進行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並與同伴進行交流。在思考與交流的過程中,老師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善於選擇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或意見,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尋找問題的答案。老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願望和習慣,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適當的方式描述自己想法,學會注意傾聽他人的意見。

4、培養學生初步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特別注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科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科學問題,並嘗試從日常生活中發現科學問題,瞭解科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科學的重要性。

5、創造性地使用科學教材,及時反思

科學探究能力是整體性發展的,科學探究的各種類型在教學活動中應得到系統運用。教材只是提供了學生科學活動的平台,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教學活動。教師還應適時記錄下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以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

國小一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3

一、學情分析

一年級國小生雖然年齡小,但是好奇心強,學習積極性高,擁有活躍的思維並具備一定的動手能力。

根據他們的年齡和心理特徵,此階段的課程內容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擴大學生知識範圍,進一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聯繫他們的實際生活,用所學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最終達到將科學知識創造性應用到生活中去。並在活動中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交流和主動創新意識。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研究的形式編排了四個單元。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科學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構建單元,體現了“生活經驗”引領下的內容綜合化,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促使學生在“事物宏觀的外部表象與微觀的內部特徵”之間建立聯繫,進行以“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

三、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對待科學想知道,愛提問,願意合作與交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睦相處,真愛生命。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觀察與探究是五年級集中訓練的過程與方法,要結合具體學習內容,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訓練。增強學生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勇氣,有助於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

(二)知識目標

1、幫助學生了解地球內部的祕密,初步瞭解地球內部的結構特徵。

2、探究聲音產生的祕密,知道聲音傳播的途徑和方式,認識噪音的來源和危害。

3、知道秋冬星空的主要星座,初步發現星空變化的規律,讓學生參與中長

期科學探究活動,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

4、能判斷物體是由不同的材料組成的,能按材料對物體分類,認識某些材料的性質(如導電、溶解、傳熱、沉浮等)能將材料的特徵和用途想聯繫起來,區分常見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5、知道温度的改變可以使物體的形態發生改變,知道水的冰點和沸點,探究雨和雪的成因。

(三)能力培養

1、養成善於觀察,善於探索的科學態度,尊重證據,願意合作和交流。

2、培養學生分析、採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比如:會查閲書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簡單的表格、圖形、統計等方法整理相關資料。

3、培養學生能利用簡單的工具,器材做簡單的觀察,並做記錄。

4、培養學生能制定計劃,對自己的探究活動設計大致的思路或計劃。

5、引導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能反思自己的探究過程,將探究結果和假設相比較。

6、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意見和評議,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議,並與他人交換意見。

四、教學措施

1、多種形式培養興趣,生動活潑發掘潛能。充分挖掘學科課程的科技含量,有意識、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教育,結合學生特點適當補充一些科普新知識和科學技術研究成果,激發學生的興趣。

2、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主,教師講授、指導少而精,儘量讓學生多練、多動,多給學生時間以發揮創作空間。

3、採取生動、活潑、有趣的教學方式,呈現一個愉悦、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4、對學生學習中的表現進行及時而且積極的評價,激勵新的創新火花的迸發。

5、教學內容、方法應以學生實際情況而定,教師應從學生的能力、效果等差異出發,因材施教,靈活的作內容形式上的調整,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

國小一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4

一、教學目標

國小科學總目標:

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

二、教學資源分析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提供足夠的材料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完成探究任務。

2、幫助學生把現象、數據轉化為證據,利用證據得出結論。

3、建立科學概念,讓學生的認識沿着概念形成的規律發展。

4、一定要讓學生親自經歷製作的過程,才能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從年齡結構和心理特徵來看,學生對一切事物都充滿着好奇心,有較強的求知慾,在教師的引導下基本能主動開展探究活動。但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的能力還是比較薄弱,能主動開展的學習的學生比較少,比較依賴於教師的教;學生用自己擅長的方法來表述自己的觀點以及合作研究學習的能力與意識還是比較薄弱。

因此教師的教學要積極地發展學生探究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願意用自己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認識與觀點。我要求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還應記筆記,並能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去。

四、教學方法設計

1、加強理論的學習,特別是國小科學課中關於“科學探究學習”的理論和實際操作技能的思想與方法;

2、深刻領會並認真貫徹執行《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3、加強自身素養、知識水平以及業務能力的提升並不斷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

4、認真鑽研教材和各類教學參考書,瀏覽網絡、雜誌等,學習先進經驗、科學設計教學策略;為學生的探究活動創設良好氛圍;

5、潛心解讀學生、瞭解學生、知道學生認知規律以及學生學習的心理;

6、積極收集、準備各類探究活動材料提供有結構材料;發展學生蒐集各類活動資源和素材能力並用於探究活動;

7、張揚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特長,努力開發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注重學生自主性探究和個性特長的培養。

五、教學評價方案

1、課堂即時評價:是指在課堂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的語言、思維等學習行為,作出及時的價值判斷。

2、教師自我反思:是教師主體對自我既往教育教學實踐的重新審視,對其合理性,成敗得失進行判斷與思考。

六、日程安排

三月份

1、制定課題組計劃。

2、制定個人教學計劃。

四月份

收集相關資料和經驗,互相聽課,進行一次學生知識檢測。

五月份

進行一次學生知識檢測。

六月份

1、歸納收集資料,檢驗實驗效果。

2、做好期末複習工作。

3、撰寫學期工作總結。

國小一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5

一、學生分析

1、通過一個學年的《科學》學習,學生們對《科學》這門課已經有所瞭解,知道科學課是由一個一個的活動組成,這是令他們喜愛的。但是他們卻常常不能自覺作好課前準備。

2、雖然經過一個學年的科學學習,學生們已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但是他們的觀察力、思維力有待提高,學生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內在,難以把握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

3、對實驗感興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內在。

4、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學生缺乏對科學學科重要性的認識。

5、大部分學生的都具有一定的基礎知識,而且喜歡科學,愛動腦、愛動手。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平時的學習習慣較差,以往的基礎知識不是很紮實,再加自己不嚴格要求,所以教師平時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二、教材分析

四年級上冊教材從知識覆蓋面年,覆蓋了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科學三大領域,各領域的知識或以綜合主題單元的形式,或以獨立單元的形式呈現,前者如《冷和熱》單元,後者如《奇妙的聲音王國》單元。從探究技能的覆蓋面看,既覆蓋了單項的初級過程技能,又出現了綜合過程技能中的“假設與蒐集證據”。老師們可以對照教材所設計的活動,考查諸活動中提供的探究技能訓練內容,進行相應指導。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覆蓋面也很寬泛,覆蓋了“對待科學”,“對待自然”,“對待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等方面的內容。

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涉及的核心概念有4個——空氣的性質、空氣流動的規律、空氣對運動物體的影響和對生命的影響。這個單元的學習中,學生的動手機會比較多,他們對好多都會感到驚奇、感到有趣,教師要抓住好學生的興奮點進行教學。第二單元《冷和熱》。這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單元,包括的核心概念有熱傳遞的方式、物體吸熱散熱性能、物質三態的變化及其變化條件、熱脹冷縮、霧雨露霜的成因及蒸發、凝結等。這個單元探究的問題比較多,且探究的要求比較高,教師要讓孩子先學會訂計劃,學會與他人合作,講究操作的嚴密性。第三單元《奇妙的聲音王國》,包含的核心概念有聲音來源於物體的振動,聲音能穿過許多物質,耳朵聽聲的機理,聲音的音色、音強和音調,樂音和噪音等。

這一單元與原先的自然課本里有好多相似,但也進行了相應的修改,注重了活動性和趣味性。第四單元《食物與消化》包括的核心概念有:食物的主要營養成分及其作用。食物金字塔——營養搭配、消化器官的認識及食品安全的知識。教學時要從價值觀上入手,讓學生養成合理的飲食習慣,要讓孩子們意識到吃得合理、吃得安全、吃得健康。第五單元《假設與蒐集證據》,是專門的探究技能練習單元。本冊教材前面的諸單元大量滲透了“假設與蒐集證據”的活動,本單元是對這一過程技能的昇華和提煉。

三、教學目標

本冊教材的技能目標,主要包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兩個方面。

本冊教材的情感目標:是激發學生學習現代科技知識的興趣,培養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和行為習慣。

1、要求學生能夠自己想出辦法增進對研究對象的瞭解。

2、要求學生提高觀察的準確性和精確性。要求使用測量的方法,並選擇適當的詞彙、數據和圖表來描述物體和有關現象。

3、要求學生不僅關注收集和了解事實,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四、教學重點

激發學生學習現代科技知識的興趣,培養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和行為習慣。

教學難點

要求學生提高觀察的準確性和精確性。要求使用測量的方法,並選擇適當的詞彙、數據和圖表來描述物體和有關現象。

五、教學措施

1.用教材教前必先教好教材

通過一年的科學教學,好多教師認為會教了,科學就是那麼回事情,於是出現了一些對“用教教材”的誤解。他們有的任意的增刪教材,或不用教材,或放大教材,認為這樣就是“用教材教”。其實不然。“用教材教”是一種思想,在“用教材教”前必先教好教材。對於我們在用教材教的時候考慮到的一些問題,編教材的專家們他們都會有所考慮,有的比我們考慮的還要全面,還要具體。所以我們在拿到教材時必先領會他們的思想,他們所要表現的意圖。只有把握了這一點,也只有先教好教材,我們才會真正的去實現用教材教。

2.注重孩子們的預測

猜想、預測是做科學的第一步,它反應了孩子們某一問題的看法,反應了孩子們的已有知識經驗。課堂上我們應該給孩子這樣預測的機會,關注每一個孩子的猜想,在沒有得到證據前不要對孩子的猜測妄加評論。而且還要關注預測背後的深層內涵,即孩子們為什麼會這麼想。接下來我們要對這些猜想加以分析處理,組織學生去找證據。

3.注重證據的合理性和可重複驗證性

本冊探究的綜合技能的着力點就是“假設與蒐集證據”,所以在找證據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們注意證據的合理性,即我找的證據能不能支持我的假設。如果不能則要讓孩子們學會思考,是我找的證據不對,還是我的一開始的假設就有問題,學會反思,然後要再實踐。其次,要注意證據的可重複驗證性,即我找的證據是能夠經得起多次驗證的,並不是偶然的。證據還要充分,有時還需多找一些,這樣更合理一些。

4.講究評價的策略

評價一直是我們做得比較薄弱的環節。學生評價時要做到公平、公正。可以採用自評、互評、教師評、家長評的形式,在每一節課上有我們的評價,這學期尤其將單元評價單獨列了出來(見教學進度表),我們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後面的評價表,自己還要做一些評價表。要讓孩子感覺到評價也是一件樂事,這不得不讓我們對評價的方式作一些深入地思考。可以採用心情曲線、填合作餅圖、項目標星的方法,不僅關注做了沒有,更關心做得怎麼樣,與同學的合作,自己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的提升等等。

六、教學進度

周次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備註

1空氣佔據空間嗎9月1日開學

2空氣是會流動的嗎空氣影響物體的運動

3空氣也是生命之源單元評價

4熱水變涼熱往哪裏傳

5熱往哪裏傳

6國慶節放假

7吸熱和散熱

8冷和熱對物體的影響水的變化

9水的變化單元評價

10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聲音是通過什麼傳播的

11我們怎樣聽到聲音聲音的大小和高低期中測試

12快樂的小樂隊單元評價

13我們吃什麼怎樣搭配食物

14食物的消化

15我們的食物安全嗎

16單元評價

17假設蒐集證據

18小小紙飛機元旦放假

19彙報自由研究

20彙報自由研究

21整理檔案袋

22期末評價

國小一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6

一、指導思想:

國小科學課程是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學生情況分析:

我校一年級現有一個教學班,共有學生25人,由於剛入學,對《科學》這門課程充滿着好奇。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逐步大學生知識範圍,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聯繫他們的實際生活,用所學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最終達到將科學知識創造性應用到生活中去。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研究的形式編排了《我們一起學科學》、《我們怎麼知道》、《玩中學》、《水》、《工具是個好幫手》五個單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以大自然的特殊現象為主要內容展開科學探究活動,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促使學生在“事物宏觀的外部表象與微觀的內部特徵”之間建立聯繫,進行以“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

教材以培養學生觀察與測量、採集與分析的能力。嘗試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與技能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四、教學目標

1、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訓練。增強學生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勇氣,有助於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 2、培養學生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表達、評議和討論。 3、培養學生能對自己的探究活動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計劃。

4、引導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並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與他人交換意見。

五、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本冊教科書的編排從探究對象上看,重點強化了認識事物外部的變化,強化對事物外部表象的觀察,通過學生的看、聽、摸、聞、嘗等方式讓學生感知自然;結合學生實際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體驗科學世界帶來的奇妙,培養學生的探知能力。初步瞭解水的特性,感知水的性質。

難點:使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學會用聯繫的觀點和思維方式認識問題。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六、教學措施

本冊教材為學生初學教材,教師應在培養學生認知方面上形成好的教學思路,積極引導學生對科學產生興趣。結合學生的心理與生理特點,多采用遊戲活動的形式,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科學》學習的樂趣,通過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從而加深對科學、對科學探究、對科學學習的理解。 在教學中可以採用先進的電教手段來輔助教學。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知識,上網查與資料,蒐集圖片、報刊等。在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教材特點,讓學生查一查、畫一畫、讀一讀、説一説、想一想、做一做,多種感官並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

國小一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7

一、指導思想

積極貫徹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和“科技教育應從娃娃抓起”的指示,適應“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示,引導少年兒童開展各類科技活動,培養少年兒童科技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少年兒童的科學素質,努力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內容生動活潑,有很大的彈性和開放性。注重突出科學、植物、動物、環境、科幻、思維創新、發明的聯繫,加強了和其它學科的聯繫。包括九個單元:科學家的故事、植物、動物、資源與環保、氣象與科學、科學與幻想、科學與生活。根據新科學課程標準,本冊重在培養學生以下幾種科學素養:

科技探究:知道科技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動,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徵。能進行觀察、實驗、製作等探究活動。對動植物、環境等科學內容進行探究。

科學價值觀:保持與發展想知道,愛提問、大膽想象、樂於探究的願望。關心新事物與生活的聯繫。正確的理解科學,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互助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學習中尊重事實、注重環境保護和與自然和諧相處。

科技知識:使學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礎知識。以及運用知識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通過本冊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科技課的興趣,使學生在探究、科學價值觀、科技知識二各方面得到發展。

三、教學措施:

(1)開展生動的科技課,引領學生進行主動地探究學習。

(2)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把科學探究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與科學知識目標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技能與社會生活相聯繫,逐步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3)重視科學與技術的聯繫。致力於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技術設計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4)樹立安全意識。培養學生具有安全參與探究活動的知識、能力和習慣。

四、潛能生培養措施:

根據對學生情況的瞭解,結合科學課的特點。潛能生主要表現在:

1、對學科知識無學習興趣;

2、無科學探究意識,科學探究能力差;

3、缺乏合作意識;

4、實踐能力不足。

針對這些情況,首先以生動的教學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供合作與參與的機會,培養他們科學探究的能力;在自由分組中安排他們進入較好的組學習,並開展“一幫一”的活動幫助他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