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的世界讀後感6篇

來源:文萃谷 7.55K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蘇菲的世界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6篇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

“我們也是星塵。”“我們是幾十億年前熊熊燃燒的那場大火所爆出來的一點火花。”——挪威喬斯坦·賈徳《蘇菲的世界》世上先有雞後有蛋,還是先有蛋後有雞?這個問題一直為人類所津津樂道。這個其實就是“我是誰”“世界從哪裏來”等諸多問題的一個形象表述,都是人類在追問自我從何而來,是否存在的問題。我是誰?我是否存在?我花了十八小時五十五分鐘時間閲讀完了《蘇菲的世界》電子書,這本書會不會隨着虛擬數據的撤銷而煙消雲散?到時我該懷疑自己是否看過這本書,還是隻是夢遊了一番。

於是,非得去書店買一本紙質的《蘇菲的世界》回來,才心理踏實的覺得自己確實在過去的十天時間裏被喬斯坦·賈徳狠狠地“愚弄”了一把。在追着《蘇菲的世界》超二分之一多的時間裏,我跟着那個14歲的少女蘇菲陷入了一個又一個謎團,在神祕導師艾伯特的指引下,與蘇菲一起開始思索,企圖解開這些謎團。“許多人對於這世界的種種也同樣有不可置信的感覺,就像我們看到魔術師突然從一頂空空如也的帽子里拉出一隻兔子一般。”這小白兔就好比整個宇宙,“而我們人類則是寄居在兔子皮毛深處的微生物。不過,哲學家總是試圖沿着兔子的細毛往上爬,以便將魔術師看個清楚。”

於是,一個又一個的歐洲歷史上試圖解釋自己對人類、對社會、對世界,乃至對宇宙的看法,試圖看清楚“魔術師”的哲學家輪番登場,隨着神祕的艾伯特之口,他們的哲學主張在蘇菲的世界裏漸次展開——從遠古神話、自然派哲學家,德謨克里特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經過了中世紀對---義及真理的探索的哲學家,到文藝復興時期的笛卡爾、斯賓諾莎、洛克、休謨、柏克萊,再到康德、黑格爾、祁克果、馬克思、達爾文、弗洛伊德等等,這簡直就是歐洲的一部哲學史,曾經,現在,乃至未來都將對人類的`心靈世界造成巨大的衝擊。

雖然,對書中的許多哲學觀點還是一知半解,模模糊糊,但不可否認這真的是一本“將會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與好奇”的奇書。在我一直為蘇菲所遇到的奇異的事情而疑惑不解的同時,我感覺蘇菲就是一個鄰家女孩,正經歷着一段奇遇,那時,我的心情隨着蘇菲的心情而起伏不定。我渴望早點看清那個在明信片上出現的六月十五日生日的,有個糊塗的父親——把生日禮物託給與她素不相識的蘇菲轉交——的十四歲女孩席德的真實身份。可是,隨着艾伯特和蘇菲意識到自己被席徳的父親——一個聯合國駐黎巴嫩的少校——控制並作為女兒生日娛樂的禮物時,我的心也隨之糾結起來,那是一個怎樣的“神”一樣的人物呢?居然無處不在,無所不能?能耐大到能夠預測到艾伯特和蘇菲的行蹤舉動,並隨意調動文學作品裏的人物——小紅帽、賣火柴的小女孩、吝嗇鬼等等,來幫助蘇菲理解某種哲學思想。那些時刻,我分明感覺到蘇菲和艾伯特的世界是那麼的觸手可及,而席徳與她的少校父親只不過是那面魔鏡裏的一個影像而已。

當以為是影像的席徳與她的父親慢慢浮出紙面,真真切切的存在於地球上時,蘇菲“突然領悟到了生命只不過是一場夢境而已”,於是,她陷入了“存在的焦慮”之中。我是真實的存在嗎?“如果我們是虛構的人物,我們就沒有權利相信任何事情。”但他們心有不甘,於是艾伯特和蘇菲開始了試圖反抗少校的控制的歷程,最後在花園宴會上“消失”,“溜出到了故事外面去了”。

原來,蘇菲和艾伯特只不過是少校艾勃特筆下文學作品的主要人物而已。説起來真的極具反諷意味。我明知道自己在閲讀一部文學作品,作家喬斯坦·賈徳筆下的人物本就是作家虛構出來的人物,可我卻為蘇菲和艾伯特是否存在的命運而感歎,為少校操縱他們思想而緊張。既然蘇菲和艾伯特都是艾勃特創作出來的故事人物,再退一步説,少校和席徳也是作家喬斯坦·賈徳創作出來的人物,一切看似真實的卻並不存在,我又何必感歎他們誰是存在的誰是不存在的呢?薩特認為:“生命中的意義必須由我們自己來創造,存在的意義就是要創造自己的生命。”那些文學家創造出來的人物縱然再鮮活,富有生命力,卻始終不是由人物自身創造出來的,歸根到底,都是虛無。然而,他們又分明存在,蘇菲和艾伯特逃出少校故事之後,開始了祕密趕往席徳的家,途中遇到了一個格林童話故事來的老婦人,老婦人帶領他們走到一小塊林間空地,那兒有幾棟薑餅、糖果、糖霜做的棕色小屋,院子裏有一羣人在跳舞,“其中許多蘇菲都認得,有白雪公主和幾個小矮人、懶傑克、福爾摩斯和小飛俠。小紅帽和灰姑娘也在那兒。許多不知名的熟悉的人物也圍在火堆旁,有地精、山野小精靈、半人半羊的農牧神、巫婆、天使和小鬼。蘇菲還看到一個活生生的巨人。”

原來,這又是另一維度空間的存在。從古到今,無數的文學家創造出來無數的生命,這些生命靈魂總該有個安頓之所吧?下午坐公交車時,看着車載視屏裏的深海里五彩斑斕的魚,腦海裏盤旋着的都是這些魚存在有何意義?難道就是為了在漆黑的海底游來游去?擴而大之,身邊的花草樹木、飛鳥蟲獸,乃至自然萬物,它們的存在又有何意義?壽命長如山川,短則如朝生夕死的蜉蝣,它們的存在是不是隻是為了點綴這寂寥的宇宙?地球是不是就是一面魔鏡,造物主透過魔鏡能看到自己創造出來的作品在循着各自的軌跡活動?而現在人類花了幾千年的時間才發明了電影電視,讓人類可以看到動態的自我生命。

從這個層面來看,人類是否就是書中的少校,而造物主就是作家喬斯坦·賈徳?如果造物者是一個魔術師,我們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包括自以為高人一等的人類是不是就是魔術師演變出來的一個又一個幻影呢?如果是這樣,那我們人類與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又有何不同?終歸都是一個個虛無的影像罷了。兩者生存的空間也該是平行空間吧!炎熱的夏夜,人們總喜歡仰望浩瀚的天宇,深情凝望那一顆顆或明或暗的星辰,可是,“當我們注視着銀河中一顆距離我們有五萬光年的星星時,我們看到的是那顆星球在五萬年以前的情形。”此時,你是否有種失落?有種恍如夢境的感覺?是否想知道那些此刻映入眼簾的星星此刻是否還在?是存在還是虛無?如果此時,離我們最近的一顆距地球有四光年的恆星上有一個人正用一具強力的天文望遠鏡對着你看的話,他看到的將是四年前的你,而此刻的你將在四年後才被看見。此時,你是否覺得追問人的是否存在比追問我是誰更有意義?

人生如星塵,能在地球上駐足多久?物質終將逝去,靈才能在永恆之鄉永生!在《蘇菲的世界》裏,喬斯坦·賈徳用巧妙的方法講述了一系列深奧的哲學問題,真是讓人佩服!即使被“愚弄”也心滿意足!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2

一種事物之所以受人喜愛,肯定是有他獨特的魅力所在;一本書之所以可以成為經典,肯定是有令人發省的智慧。蘇菲的世界就是這樣一本可以教會人最簡單最平凡同時又是最深刻的生活哲學的一本經典之作。這是一本無可爭議的世界名著,她在世界上所引起的反應是強烈的,被譯成很多種語言,在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並長期居暢銷書行列。

蘇菲的世界講述了一個14歲的女孩蘇菲在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一封神祕的信,信上寫着: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這兩個問題引發了蘇菲對哲學的興趣與探索。就這樣,在一位神祕導師的指導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

在書中,蘇菲在這位神祕導師的帶領下,不停的探索思考着先前哲學家探討的問題。影片中還充滿着各種奇幻的嘲,蘇菲可以像穿越時空一樣,穿越到達古希臘蘇格拉里被審判的時期,到達文藝復興的文化繁榮時期,到達那些充滿哲學智慧的思考時期。蘇菲可以真真切切的看到當時的嘲,包括很多人嚮往的文藝復興的繁榮場面。但當她回到現實生活中時,所有的畫面都會消失,她多能感受到的只有精神上對哲學智慧的理解與思考。

物質的東西不會是永恆的,任何物質的東西都會在歷史的長廊中被消磨殆盡,最幸運的結局就是留下了殘骸被後人視為珍寶保護起來,然後再想盡一切辦法去申請個世界文化遺產,但最終的結果只能是被風化,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這就是為什麼愛爾蘭英國國教的大主教喬治伯克利敲着桌子説這桌子不是真實的。雖然桌子確實在我們眼前,我們可以看到它,可以摸得到它,但它最終會被歷史所侵蝕,假如人們不用心記住它的話,它就會像從沒出現過一樣。相比來説,精神的東西卻是可以擺脱歷史的沖洗,歷久彌新的。這就像我們現在不可能再次看到文藝復興時期那種鼎盛繁榮的`嘲,但是,我們並不用感到遺憾可惜,因為,我們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可貴的精神思想與智慧,這些都是可以長存歷史之中不受磨損的寶貴財富,就像蘇菲雖然回到現實中看不到先前哲學家們睿智的面孔,卻是可以繼續思考他們的人生問題,繼續探索關於哲學的智慧一樣。

蘇菲的世界中由一張“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的紙條開始,帶領蘇菲也帶領讀者進入了一個充滿哲學智慧的世界。書中多次提到“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的問題,這是有關哲學終極命題的問題,即世界的本原問題。每個人在做自我介紹的時候都會説我是誰這個問題,“我是郎鹹平”“我是白巖鬆”“我是張三李四”……你真的知道你是誰嗎?我們平時所謂的自我介紹所説的不過是一個名字而已,就像書中的主人公蘇菲在對着鏡子問自己是誰,她突然想到她爸爸在給她取名字的時候,原本是想取作莉莉的,假如她爸爸當時真的將蘇菲取名為莉莉,那現在的蘇菲還是她嗎?

名字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我們真正認識自己的障礙,我們在思考“我是誰”的時候,總是在名字這個層面上就戛然而止了,我們似乎確信,這個名字就是我們自己。我們可以像蘇菲那樣思考一下,假如當初我們的父母沒有為我們取現在這個名字,而是另一個,難道我們就變成了另一個人嗎?或者説,我們把名字等等表象的符號扔掉忘掉,我們又是誰?這樣思考的話,我們就會對“我是誰”感到迷茫。

如果我們在思考“我是誰”這個問題的最初就拋掉一切外在的表象:名字,性別,長相等等,我們只看我們自己這個人,直接從本質上來考慮。弗洛伊德提到一個概念:本我,自我,超我。按照弗洛伊德的陳述,所謂自我,是自己意識的存在和覺醒;本我,則是原始慾望自然表現;而超我,則是社會行為準則及形成的禁忌。這樣來想,人就變的更加的三位一體了。

∠定會有些人對這個問題不屑一顧,認為毫無意義,或許某位有個性的人會很驕傲的説“我就是我”,確實是一位很瀟灑的世俗人。我想蘇菲的世界之所以探討這個問題,並不是想每個人都失去自我,迷失自我,終身困在“我是誰”的問題中。他真正的意義在於引導人們的一種思維模式,讓人們不再只停留於事物的表面,讓人們可以透過表面來看到事物的本質,學會用哲學的思維來思考問題,從而從一個更深刻的角度、更高的高度來了解事物。

“知識就是力量”,當我把目光停留在這句話上時,我試圖着用哲學的智慧來解讀他。有人説知識本身並無力量,而是運用它的人有力量,如果有人有知識卻不能讓其發揮,那知識便沒有力量!對於這種説法,我並不贊同。我卻認為知識本身就是一種力量,同樣的知識用在不同的人身上的力量是一樣的,同樣具有説服力。現實中當然有相同的知識素養用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現出來的效果不一樣的情況,我們並不能因此就説力量是人賦予知識的,由於人不同,所以知識的力量就不同。假如人們所擁有的知識是完全相同的,那麼他們所擁有的力量也是相同的,之所以會出現力量不同的現象,是因為人們擁有的知識結構不同。比如説,兩個人擁有完全相同的文學知識,但是其中一個人的知識結構中比另一個人多了語言表達這一部分,那麼他就可以運用語言表達這部分知識的力量把他的文學知識的力量也發揮出來,這樣他所表現出來的力量就會比另一個人大很多。另一個人由於知識結構中缺乏了語言表達這一部分,就會使他所表現出來的文學知識力量由於缺乏表達知識力量的支撐而大打折扣。在這裏我們要強調一下的是,這個人的文學知識力量是不變的,並沒有削弱減少,只是因為沒有表達力量的支撐,他的文學知識力量被部分隱藏,沒有充分表現出來而已。

哲學家們總是試圖避開這類沒有永恆價值的熱門話題,而努力將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永遠“真”、永遠“美”、永遠“善”的事物上。假如蘇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識分子的哲學觀點,它所表達的也極引人注目。這本書對真實的哲學給予極崇高的評價: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評論;去除偏見、迷信和慣例;不做倉促和輕率的判斷,一意追求真理、知識、美善和道德。

“哲學是美妙的”,這是哲學家們的深刻感受,不懂哲學的人是體會不到這種快樂的。哲學家們在不斷的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的過程中尋求滿足與快樂,這是內在的昇華、否定中的發展前進。哲學是一門智慧的學問,他需要站在一個特定的高度來研究。哲學是矛盾的,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人在哲學的研究中迷失方向,甚至是不知道“我是誰”,迷失了自我。同時也正是因為哲學是矛盾的,就是在這種矛盾中才能不斷的發現問題,不斷的發展前進。

蘇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喚醒了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掩卷思索,真實的我們真的應該好好的去看這個世界了,不要總是覺得凡事都理所當然,這個世界什麼東西的產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們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發掘。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3

今日最後讀完了蘇菲的世界。人有選取的自由,能夠能動地作用於社會。我不堅信上帝的存在,是唯物論者,但又堅信社會與自然一體,會生長,是一元論者。有時能體會到物神合一的境界的。確實,人只是廣袤的世界裏的一粒灰,認識事物有不實之處,如康德所説,戴着有色眼鏡,受到種種限制。在有限的空間與時刻裏,運用理智去分析,每件事都有它的必然性。對生活不僅僅是美感的體驗,如祁克果所説,要進入到道德階段,堅持按正確的去做。但不想進入宗教階段。誠然,有時天人合一的感覺就像是宗教。

《蘇菲的世界》以小説的形式,透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發展的歷程。由前蘇格拉底時代到薩特,以及亞里士多德、笛卡兒、黑格爾等人的思想都透過作者生動的筆觸躍然紙上,並配以當時的歷史背景加以解釋,引人入勝。評論家認為,對於那些從未讀過哲學課程的人而言,此書是最為適宜的入門書,而對於那些以往讀過一些哲學而已忘得一乾二淨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一封神祕的信。她從這封寫着“你是誰?”的信開始,在艾伯特的指點下,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瞭解,同時達·芬奇的繪畫和莎士比亞的戲劇也包括其中。

這本《蘇菲的世界》可謂是現代版的《愛麗絲夢遊記》,它引領我在一個新奇而古老的世界裏漫遊……其實在大千世界裏,我們每個人都是漫遊者,而哲學正是我們探路的一支火炬。它不示意你走向某一特定的方向,而是讓你用心靈的'眼睛去尋覓;它不限定你思考某一固有的現象,而是讓你用自己思想的腳步去探察……

生活中,不能説人人都是哲學家。但我覺得,至少人人都有點哲學頭腦——一種好奇的探求願望,一種不棄的思考精神……

在生活中探索新聞,在學習中探索知識。就像蘇菲在神祕導師創造的神奇世界裏探索世界謎團。或許這種對於好奇的探索精神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而正是這種天性促使人們一往無前,正是這種精神使人們不斷髮現和創造。人類善於思考的潛質真的很重要。如果不會思考,那麼蘇菲能在神祕世界裏解開一個個謎團而受益匪淺嗎?如果不會思考,那麼我能在生活中因解出一個個難題而興奮不已嗎?如果不會思考,那麼人們能在各方面得到進步因而加快發展嗎?

蘇菲在書中反覆問自己:我是誰?我為何在那裏?我認為,人類在探索和思考過程中所得到的快樂和收穫是最有價值和好處的。我想,蘇菲以自己在神奇世界裏的經歷和感悟證明了:我探,我思,故我在。

《蘇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淺出的人類哲學史。它不僅僅能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對生命的敬仰與讚歎、對人生好處的關心與好奇,而且也為每一個人的成長——使生命從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進入覺悟之境,掛起了一盞盞明亮的桅燈……

"一本關於哲學史的小説",是《蘇菲的世界》一書的副標題,頗能點明該書的要點。這是一本小説,但也是一本有系統的涵蓋各哲學思潮的速食大雜燴。隨着小説人物在哲學傳統中尋求謎團的解答,讀者也跟着温習了一遍西方哲學史。

《蘇菲的世界》不論就資料,或就其受歡迎程度來看,都是極吸引人的一本書。這本書的成功,顯示了一個重要的社會指標,就是社會大眾渴望知識及缺乏安全感。在一本小説裏,塞進整部西方哲學史,對追求速度的這一代而言,本身就極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識的流行趨勢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覺察到當今教育上的缺失,我們的教育並未帶給有關人生和其好處的必要知識,而這些答案正隱藏在哲學的奧祕裏。此刻,我們有機會一一來巡視,到底這些飽學之士,教了我們些什麼。

它是一本捍衞哲學的書,代表了"大多數人的看法"。這本書不是在探討哲學上的某一個性思潮或歷史,而是嘗試對每一派別做概論式的説,並説明它在今日的地位。能夠説是一本集"學術界一般看法的摘要錄"。因此,這本書表達了當今知識分子的立場。

假如《蘇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識分子的哲學觀點,它所表達的也極引人注目。這本書對真實的哲學給予極崇高的評價: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評論;去除偏見、迷信和慣例;不做倉促和輕率的決定,一意追求真理、知識、美善和道德。

坦白説,這正是世間為何要有哲學家的原因。我們需要哲學家,不是正因他們能夠為我們選拔選美皇后或告訴我們這天蕃茄的最低價。哲學家們總是試圖避開這類沒有永恆價值的熱門話題,而發奮將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永遠"真"、永遠"美"、永遠"善"的事物上。

在這本書裏,其實真正感興趣的哲學,不在邏輯學、數學或語言學,當故事重心轉移到馬克思、弗洛伊德、達爾文和宇宙論時,摩爾、羅素等人,根本連提都不提。有些話題,即使和哲學沒什麼關聯,卻一再出現,很明顯,這是一本在政治立場上十分討好的書。一切當代時髦詞彙全部被囊括:生態學、女性主義、寬容、東方宗教、比較宗教、聯合國和新世界秩序等。這樣的寫法,或許是為了使哲學議題不和時代脱節,或許是為了涵蓋更廣大的讀者羣,但是,留給讀者的印象是這些議題似乎才是作者真正關心的。

因此,這不是"一本關於哲學史的小説",而是一個當代擁護自然的人文主義者對哲學根源所做的選取性的探討。在小説結尾,科學被認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義雖然教義不明確,卻絕對是人類的最佳選取。這本書引導讀者獲至這樣的結論,但事實上並未帶給理由。它給予讀者的印象只是這是歷代智慧累積的結果;當然,不一樣的歷史將會導致不一樣的結局。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4

我也只是新鮮幾天就對哲學沒有興趣了,因為我覺得哲學又空又大,不切實際。但是《蘇菲的世界》帶我去了哲學的世界,夢的世界,從看到她的那一刻起我便愛上了哲學,也發現了哲學是最貼近生活的。

在漫漫書海中,有數不勝數的好書,但是我最愛的還是那本《蘇菲的世界》。

14歲的蘇菲某天放學回家,收到了神祕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從這一天開始,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

在一位神祕導師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她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然而,魔鏡、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來給席德明信片、會説話的漢密士、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寫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現實出現的夢中的金十字架、撿到的10元硬幣……接踵而至的奇聞怪事讓蘇菲一步步走下去。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

作者喬斯坦·賈德,通過蘇菲來展示生活的奧祕,用哲學的角度來向我們介紹一個不同的世界。他是夢的世界,是哲學的世界,也是我們的世界。只是我們沒有去思考,覺得我們生活在世界是必然的,每天做的事是必須的。但是這不是必須的,也不是必然的。我們要學會思考,學會勇於創新……

記得小時候,我有段時間對哥白尼、伽利略等哲學家很感興趣,但也只是感興趣而已,我從不會去思考世界從哪裏來,也不想知道自己是誰?我也只是新鮮幾天就對哲學沒有興趣了,因為我覺得哲學又空又大,不切實際。但是《蘇菲的'世界》帶我去了哲學的世界,夢的世界 ,從看到她的那一刻起我便愛上了哲學,也發現了哲學是最貼近生活的。哲學不是科學,科學給我們的是一些我們認定是真切的知識,哲學則是不尋常的智慧。

《蘇菲的世界》還有太多太多,因為知識我們都有,但是智慧的哲學我們不一定有,讓我們用哲學瞭解自己,感知自己,發現自己吧!

《蘇菲的世界》是喚醒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和對人生的關懷與好奇。

我看了一遍又一遍,百看不厭,這些事好像我親身體會。我向大家推薦這本書,看完後你一定和我有一樣的感受。

這個春節,《蘇菲的世界》成了跟我形影不離的好夥伴,我到哪裏都帶着它,空暇的時候就拿出來讀上幾頁。然而,一本好書,卻讓我捨不得讀得太快。説了那麼多,你們一定也很好奇這本書到底有啥魔力吧,好吧,下面就讓我來介紹一下吧。

讓我們先來看這本書的目錄,大標題下總會有一小句話來作為題記,並點明這篇故事的中心和主旨。如第一章“伊甸園”這個大標題下,就有一句簡短的話來詮釋:“在某個時刻,事物必然從無到有。”,這種目錄的格式非常新穎且巧妙,是我讀過的書當中很少引用的一個格式,讓人為之眼前一亮。

再來看書的內容,故事情節雖然很簡單,但闡述的道理卻極為深刻:一位十四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祕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就這樣,在一位神祕導師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依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

與此同時,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蘇菲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和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這一封封信就猶如一堂堂深刻卻不枯燥、難懂卻不乏味的哲學小課堂。讀着文字,我彷彿身臨其境,好像自己也收到了這樣的信件,和蘇菲一起在“小山洞”裏“冒險”,展開“頭腦風暴”;和蘇菲一起深陷在這世界謎團之中,不斷的思考、探索。

書中的情節環環相扣,將故事和道理融會貫通。這樣的做法在一般書籍之中採用的是少之又少,可是《蘇菲的世界》卻將發生在蘇菲身上的故事和一個個哲學道理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真是讓人有了看來一章就想接下去看下一章,不肯放手的衝動啊,我不禁為之驚歎。我們甚至可以用閲讀偵探小説般的心情瀏覽這部從柏拉圖以前一直到二十世紀的整部世界哲學史,而不覺枯燥厭煩。

因為快要開學的原因,今天我終於將《蘇菲的世界》看完了。翻完最後一頁的一剎那,我的心中波濤起伏。《蘇菲的世界》既是智慧的世界,也是夢的世界,它喚醒了讀者們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與好奇。讀完這本書,我也對這個世界有了更多全新的理解和認識。

首先,我覺得這本書講哲學知識是次要,它提醒我們保持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是重新喚醒我們的好奇心才是它的主要目的吧!書中把我們比作生活在兔子身上的微生物,而大人們隨着對外界的熟知,開始安於循規蹈矩的生活,不想知道生活中的一切的來由,也懶得去想“為什麼”。這使我想到小時候見到什麼都想問,但大人們經往也回答不出什麼讓我滿意的答案。久而久之,有時見到不懂的事情,想再問句為什麼時,心裏卻早就知道得不到什麼解釋。於是便只默默地想着。後來也便只粗略地看過,連想也不想,因為也得不出結果來。那些哲學家們便是似乎對每個事物都有無數疑問,同樣也沒人能為他們解疑答惑,但是他們卻不會就此置之不理,而是去學習更多知識去解釋這一花一草的來由而不是隻會欣賞。因此,我們應該保持好奇,相信一切都會有可能發生,而且也許現在所謂的不可能未來會成為我們生活中最平常不過的一小部分呢?

其次,我覺得哲學家們提出的一切都是相互矛盾的,這樣很快從這個思維跳到另一個思維,一時間讓人很難理解和轉變。這也許就像有時做題時,我都搞不懂自己在想什麼,等到終於七拐八繞地想出來下次再看這題卻怎麼也統不到原本的思路上了。有很多哲學家會想出兩種完全對立的觀點,讓這兩種觀點在自己腦中來回交替,好像是在不斷交換立場與自己的另一觀點對抗。在我看來,這是很讓人無法理解並且不可具體想象的。原來我以為我知

道哲學家就是那些提出種種為世人所流傳的科學或對人生的理論看法的。但現在我發現我好像並不理解哲學家到底是做什麼的,並且越想方設法地理解反而越糊塗。

總體而言,我覺得看了《蘇菲的世界》讓我腦子裏一團亂麻。有時我甚至想我們或也是一個書中的角色,那如果是這樣我們完全可以像蘇菲一樣,自己來把握自己的命運讓自己的活更充實。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5

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學性很強的哲學書。該書主要以主人公蘇菲不斷收到一位神祕人寄來的信件為線索,從哲學的角度向人們揭示了世界與大自然等的形成與發展……告訴人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作者以生動語言為讀者描繪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讓讀者明白哲學書籍也可以生動。書中刻畫了一個勇敢,聰穎的少女——蘇菲。因為追求哲學,就一定要有好奇心,這正是蘇菲最大的特點,所以我覺得作者刻畫這個人物的用意就在於此。 為了向人們解開世界歷史之謎,書中涉及的內容很多。

《蘇菲的世界》是由一個快滿15歲的小女孩蘇菲接二連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開序幕,“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這些看似很普通的問題卻讓人深思的概念,蘇菲在迷茫中開始思索,並在她的哲學老師艾伯特的引導下了解西方哲學領域。在此同時,書中又提及挪威小女孩席德的爸爸,為了讓他的女兒開始接觸哲學,編出了蘇菲的世界一説。這整本書就由這兩個亦真亦假的故事互相穿插而成,感覺虛虛實實的!

就着“我從哪來”、“我是誰”……的問題,蘇菲穿越時空,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瞭解;來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和已成為歷史的那些有着精闢的思想的大人物——莎士比亞、達芬奇等進行了一次心聲的談話,目睹了歷史又一次嚴肅的重演。看這樣一部作品,讓我看到了人類的文明。除了追求知識的流行趨勢之外,我發現在教育上的缺失,我們的教育並未提供有關人生和其意義的必要知識,而這些答案正隱藏在哲學的奧祕裏,然而現在的教育在哲學方面給人的感覺是“哲學”就應該是生澀的、非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高深理論!所以以前我對哲學就是抱着可遠觀不可褻玩焉的想法!但讀了《蘇菲的世界》以後才發現,其實我從來就不瞭解哲學。

以上是我看到一部分的感受!不過很多事我還是沒想通啊!就像書中説的人常把不能解釋的一些現象歸於神論,等到哲學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人們開始相信無神論!接着哲學繼續發展,宗教出現了分裂,基督教開始深入人心!大部分西方人開始接受基督教的洗禮,可是在新舊交替的時候,戰爭避免不了!記得歷史老師提過十字軍的事,原諒當時我在開小差,聽的不全面啊!大概是説紅十字軍為了耶路撒冷那稱為基督發源地的地方,組織了教徒開始征戰,開始他們也許為了教義,可後面他們虐奪路過所有的城市!所以我覺得沒有什麼宗教是可以洗滌人類的心靈!只有人的自我覺悟才能改變一切!因為只要人願意,一個原本是博愛的教義會被人曲解!我想哲學是可以讓人們瞭解自己,改變自己,讓人頓悟的學問!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祕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就這樣,在一位神祕導師的`指導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與此同時,蘇菲不斷接到了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跡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蘇菲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跡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

因為時間太短暫,我花了幾個晚上就把這本書看完了,內容太多了,結果什麼也沒發現,記住的也很少。印象非常深刻的倒是作者的構思。書的開始幾章,不覺得有什麼異常,但越往下讀,越覺得詭異,彷彿作者也有預料不到的結尾似的;尤其是那個哲學宴會,真是個悲慘的結局,也真是個奇怪的想法。

這奇怪的是蘇菲和艾伯特竟然漸漸察覺到了少校和席德的存在,而這種察覺又是通過少校的筆寫出來的,這種角色的反抗,一邊是虛幻的,因為它和角色一樣,存在於少校的內心;一邊又是真實的,因為它是蘇菲和艾伯特的真實情感,脱離了少校的控制,最終獲得了成功。被創照者的安排下逃出了創造出的世界,同時也逃出了創造者的安排,這個小小的扭結,使人有一種糊塗的感覺,真實其實就是虛幻,二者無法分開。小説原本是虛幻的,就必須用心去承認小説裏所謂的現實世界,唯有這樣去讀才能把自己融入道小説中,體會書中任務的喜怒哀樂,激起共鳴,最大顯得地去體會作者地原創動機。可是當我把小説中的世界當成是真實的時候,作者筆鋒一轉,竟然搞出了原來的世界也是虛幻的現實。在那一刻,衝擊在心間的感覺竟是昨天已成虛幻,一切事情在我腦海中好像都變得千奇百怪,一個又一個的版本在腦海中浮現,到底那個版本是真?這好似看美國的恐怖片,總會給人驚聳的感覺。剎那間,我不知道自己是誰,誰又該是我,最可怕的是連自己是否存在都需要證明呢……

蘇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學的發展史,但哲學與科學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與人類文明的足跡點滴相印。與其説是在看一篇哲學史,倒不如説人類文明的通史縱會眼底。在浩瀚的歷史文明的發展史中,每一個我不過是道星光。一點水滴。那段深夜裏在教堂以小時衞單位計算曆史進程的對白再明白不過。它反襯着個人生命的短暫,無不倍覺珍惜與傷感。”我思故我在”!?可我茫然要問,我存在嗎?不過是在這個時候在這個特定的空間的相對存在罷了。試問多年以後,一切都歸於湮滅之中,我會存在?渺小的我會存在過,或曾經存在過?

以前看小説總是去追求文藻的美麗,去追尋美麗感人的故事情節,可這本書看過以後,我卻不為書中的人物評頭論足,不為作者獨具匠心而連連讚歎,而是隻有恐懼。我不知道別人讀完此書後是什麼樣的感覺,這是我真實而荒謬的心靈體驗。”馬克思是最偉大的哲學家”我覺得這句話説的一點也不過份,縱觀此書的各個哲學偉人,各個哲學流派,馬克思無疑是最偉大的。書中並未對他們進行任何的評價,這是值得學習的,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貢獻,他在這個領域,他在那個領域,這些本來就不能相提並論的。誰能説,他們的思想不是受時代和環境的限制?誰能説,他們那一個不是用盡了心智和頭腦。苛求古人是愚蠢的,更是不道德的,沒有古人的失敗與繆誤,又何來今天的成功與真理,這些都是文明發展的必然要求。

《蘇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喚醒了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掩卷思索,真實的我們真的應該好好的去看這個世界了,不要總是覺得凡事都理所當然,這個世界什麼東西的產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們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發掘。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6

不是每本書都能像《哈姆雷特》那樣,一千個讀者就能讀出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形象。有些書縱使可以寫出一千種各種形式的讀後感,但萬變不離其中,其表達的思想也大同小異,殊途同歸。恰如由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所著的哲學著作《蘇菲的世界》,雖然只是一本哲學啟蒙書,內容也只是通過小説形式展開的,可要讀懂它卻得費不少勁。然而其表達的思想卻是唯一的,即通過深入淺出的文字像我們展示了西方哲學史的發展過程,進而從心靈上帶給我們震撼,驅使着 我們去探索世界的來源與本質,思考人生的意義,活着的意義,以及對自然界生命之奇妙的敬重。

從蘇菲收到的第一封關於“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的信中的幾個簡單問題開始,便開始了一場空前浩大的哲學傳授過程。這些看似很普通的問題卻藴含着許多需要深入思考的概念,蘇菲從一個單純的,接受着簡單傳統教育的小女孩,通過高人指點,漸漸蜕變成一個有着自己獨特世界觀、人生觀、哲學觀並在求索過程中瞭解到了豐富人文科學知識的有識之士。

從第一次收到神祕人物的信後,她便在彷徨中開始思索,並在私人哲學老師的引導下進入西方哲學的神祕世界。蘇菲穿越時空,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的哲學思想有了初步的瞭解,對古代希臘的哲學狀況也有了朦朧的認識,接着來到文藝復興時期,和那些已故的有着精闢思想的大人物、大思想家進行了一次心靈的對話,目睹了歷史一次次的重演,看到了世界的種種輪迴,並開始思考人類文明發展史的一般科學規律以及世界宇宙的形成等深沉定律。蘇菲的精神世界發展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認識,不斷求索,不斷提升哲學修養的過程,這也是本書的情節發展過程。看這樣一部作品,不僅僅可以看到蘇菲個人心歷發展史,也看到了全人類的文明發展史。蘇菲所到之處,處處都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最前沿,處處凝結着文明的精華,瀰漫着哲學的氣息,哲學大師也是層出不窮。讀這樣一本看似小説的書,卻包含着整個西方哲學發展史,僅憑歷史背景就足以散發極具吸引力的魅力芳馨。

一直以來就覺得哲學是一門虛幻而不切實際的學問,研究的也是與自己生活人生毫無關係的內容,總覺得離現實太過遙遠。不僅生澀難懂,還索然無味,即使我不能否認它存在的價值,畢竟存在的都是有道理的,但在我的觀念裏,即使要發展哲學,普及哲學,那也是應該是那些哲學大師的任務,是否學習哲學也應該由我們自己選擇,而對我這樣一介平民,哲學也未免顯得太過高深,我只要學好我的專業,以後能就業混口飯吃就夠了。看了本書後,我大為震驚,也像蘇菲那樣開始重新審視哲學的意義,並思考存在的價值。其實哲學研究的問題都是一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它存在的目的絕不是為了尋求所謂的自我安慰,或是學習簡單的辯駁技巧。有句話説得好,哲學是科學的兄弟,科學研究的都是實實在在存在於這個世界的相對真理,而哲學研究的卻是精神上的關於人性世界本質的絕對真理。可以這麼説,哲學彌補了科學的不足。科學只能研究物質,哲學卻可以研究精神。因此,科學的作用其實必須在哲學已經發揮作用的前提下才有意義,譬如原始社會,因為缺少可以主導思想的哲學,所以生活只能以解決温飽為目的,就連下一頓在哪裏也要到時再考慮,其實那算不上生活,頂多叫生存。那樣的生活方式在我們現在看來,除了在研究人類發展史上有實物價值外,毫無人性上的`研究價值,更無文明價值可言。

仔細想想,哲學研究的莫非是天底下每個人都關心的一些問題,諸如善與惡、美與醜、生與死、秩序與自由等。哲學並不是科學,它沒有精確的公式來計算、來衡量。哲學是對未知事物或不確定認識的事物的假設性解釋,是追求真理的開路先鋒。在我們這個世界,僅有科學而無哲學,僅有事實而無洞察力和價值觀,是不能使我們擺脱浩劫和絕望的。科學給予我們知識,而哲學卻給予我們智慧。

一直關於哲學的觀點是把哲學當作一種精神上的追求,也就是認為哲學是那些有錢有地位的人對物質已經沒有任何追求了的人才可以研究學習的,在以往的觀點中,諸如絕大多數普通人每天都還在為生活而奔波忙碌,又哪還會有什麼時間精力去追求那不能吃不能穿不能用的哲學,如果物質上的都還沒滿足就去追求精神上的純粹是扯淡,所謂享受也應該是先滿足物質上的才有資格去談精神上的,看完《蘇菲的世界》後,才猛然醒悟,其實哲學並不是一門多麼高深的學問,説的透徹一點,哲學就是告訴我們如何去更好的生活。每個人都可以也應該去學習或多或少。好比信仰一樣,哲學可以成為人精神的支撐,就如蘇格拉底,為了真理,寧死不屈,他重視良心與真理,敢於為了真理而戰,為了真理而犧牲,我們學習的並不是他的行為,而是精神,一種哲學上的行為。

“我思故我在”,可看完本書後我都很茫然,我是真的存在嗎?還是隻是在某個特定時間段、特定空間的相對存在罷了。試問,若干年後,當一切都歸於湮滅之中,我還會存在嗎?渺小的我或許只是曾經存在過而已,沒有了呼吸,就沒有了哲學。不過隨着思考的加深,這種荒謬的想法徹底摒棄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永恆的,不會憑空出現,也不會憑空消失,出現和消失的只是一個形式罷了,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宇宙萬物也是永恆的,物質的變化也只是形式而已,各種事物只不過是相輔相成,共同組成了我們這個千奇百怪的世界。這就是為什麼那麼多已故偉人雖然早已沒有了生命,可他們的精神永存,如同依舊活在我們心中的原因了,在此我並沒有忽視廣大人民羣眾對歷史的作用,只不過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促進人類文明社會的進步,少了誰都不行。

蘇子説得好,蓋將自其變着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哲學告訴了我們,我們是真真正正存在這個世界的一個生命,存在就有價值,但我們的生命是有時間尺度的,因此,我們沒有理由浪費自己的時間,更不可以輕視生命,更別談他人的時間和生命了,而應該把握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讓生命之花盡情的綻放,讓生命的價值盡情釋放,在行將就木之年可以無悔於青春,無愧於人生一場。

説到底,哲學,只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去生活以及去創造生命的價值。它本身就屬於生活的一部分,都説生活是哲學,其實哲學也是生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