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複習提綱

來源:文萃谷 2.38W

高中地理複習提綱一

高中地理複習提綱

第一篇_高中地理複習提綱

必修1 自然地理第一章 行星地球

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多層次的天體系統:總星系---銀河系---太陽系---地月系

(2) 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存在生命的行星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

自身條件:適宜的温度、合適的大氣,充足的水分 外部條件:穩定的太陽光照,安全的宇宙環境

2.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1)為地球提供能量

太陽輻射: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發射的能量。

(2)太陽活動影響地球

太陽活動類型:黑子---光球層,耀斑和日珥---色球層,太陽風---日冕層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耀斑→磁暴→影響短波通信,太陽風→極光

3.地球的運動

(1)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

自轉:自西向東,恆星日(23時56分4秒),各地相等15°/小時(兩極除外),線速度從赤道向兩極遞減 公轉:自西向東,恆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慢,平均1°/日。

(2)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往返運動,週期為一個迴歸年。

(3)晝夜交替和時差

晝夜交替的週期為一個太陽日。經度每隔15度,地方時相差1小時。

(4)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轉。

(5)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那個半球晝長 赤道全年晝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晝夜平分 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方向遞減,離直射點越近太陽高度越大

(6)四季更替和五帶 四季更替在中緯度地區明顯。

夏季是一年中白晝較長,太陽高度較大的季節,冬季反之。春秋兩季是過渡季節。

4.地球的圈層結構

(1)地球的內部圈層

地殼---(莫霍界面平均約17km)---地幔---(古登堡界面2900km)----地核

縱波(p波):能在固體、液體中傳播,較快 橫波(s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較慢

巖石圈:地殼和上地幔頂部 (軟流層以上)合在一起組成。

軟流層:位於上層地幔中,一般認為可能是巖漿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2)地球外部圈層 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氣

1.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1)大氣的受熱過程

太陽暖大地,大地暖大氣。地面是近地面大氣主要、直接的熱源。

a)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 b)對地面的保温效應:大氣逆輻射

(2)熱力環流

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3)大氣的水平運動

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則風力越大

a)在單一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下:風向垂直等壓線,指向低壓

b)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c)在三個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始終由高壓指向低壓方向

2.氣壓帶和風帶

(1)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a)形成因素:熱力因素,如赤道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

動力因素,如副極地低氣壓帶和副熱帶高氣壓帶

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以赤道低壓為軸南北對稱,高、低壓相間分佈,氣壓帶之間為風帶

b)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原因:太陽直射點隨季節而變化的南北移動

(2)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影響到海陸的氣壓分佈

a)北半球氣壓帶被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氣壓中心,因為北半球陸地面積較大,而且海陸相間分佈 7月:亞歐大陸形成亞洲低壓,北太平洋形成夏威夷高壓,副熱帶高氣壓帶被切斷。

1月:亞歐大陸形成亞洲高壓,北太平洋形成阿留申低壓,副極地低氣壓帶被切斷。

南半球氣壓帶基本呈帶狀分佈,因為南半球的海洋麪積佔優勢

b)季風環流形成因素:海陸分佈和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

東亞季風:夏季東南風高温多雨,冬季西北風寒冷乾燥。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南亞季風:夏季西南風高温多雨,冬季東北風温暖乾燥。

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和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移動

(3)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a)氣候的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大氣環流、海陸分佈、地形、洋流等)

一般而言,在不同的氣壓帶風帶控制下的地區會形成不同的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温多雨,全年處於赤道低壓帶控制之下,盛行上升氣流,分佈於赤道及其南北側 温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温和濕潤。全年盛行西風。分佈於緯度40°~60°的大陸西岸。

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温和多雨。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氣流下沉;冬季受西風帶控制。

分佈於緯度30°~40°的大陸西岸

補充:在高氣壓,信風和極地風帶控制下,乾旱;在低氣壓和盛行西風帶控制下,濕潤

3.常見天氣系統

(1)鋒與天氣

a)氣團 概念:指位於對流層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範圍內,物理性質相對均勻的大團空氣。 b)冷鋒和暖鋒

冷鋒: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過境前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晴朗,過境時陰天、雨雪、颳風、降温, 過境後氣壓升高,氣温下降,天氣晴朗。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後。例如:冬季春大風、寒潮、沙塵暴

暖鋒: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過境前單一氣團控制,低温晴朗,過境時連續性降水,過境後氣温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好。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前。例如:春、夏南方降水

(2)低壓(氣旋)、高壓(反氣旋)

氣旋:低氣壓(中心低,四周高),四周向中心輻合(北逆南順),垂直運動上升,多陰雨天氣

反氣旋:高氣壓(中心高,四周低),中心向四周輻散(北順南逆),垂直運動下沉,多晴朗、乾燥天氣

4.全球氣候變化

(1)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 全球變暖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氣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 ②毀林

(2)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沒陸地 ②改變各地降水狀況和乾濕狀況,導致各國經濟結構變化

(3)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

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益,採用新能源 ②加強國際合作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1.自然界的水循環

(1)相互聯繫的水體

水以氣態、固態和液態的形式存在。氣態水,數量最少分佈最廣。液態水,數量最大分佈次之。固態水,僅在高緯高山或特殊條件下存在。

(2)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

a)水循環,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 分為有海陸間循環、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

b)主要環節:蒸發、植物蒸騰、降水、水汽輸送、 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

c)意義:維持全球水平衡,更新陸地淡水資源,調節全球熱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態

2.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1)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佈【地理複習提綱】

a)洋流, 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層海水常年大規模地沿一定方向進行較為穩定的流動。

b)按成因分:風海流,補償流,密度流 按性質分:寒流,暖流

c)洋流的分佈規律:①中低緯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緯逆時針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區形成西風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風洋流,冬季逆時針,夏季順時針。

(2)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a)暖流對沿岸氣候有增温增濕作用,寒流對沿岸氣候有有降温減濕作用。【地理複習提綱】

b)寒暖流交匯的海區,形成較大的漁場。

c)對海洋航行也有影響,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霧,不利航行;洋流還會攜帶冰山。

d)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擴散而加快其稀釋和淨化的速度,也相應地使污染範圍擴大。

3.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1)水資源及其分佈 水資源的封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徑流總量來衡量。

除南極洲外,亞洲最多,其次南美,大洋洲最少。從國家來看,巴西最多,其次俄羅斯,中國第六。 我國不均衡,空間上南多北少,東多西少;時間上夏秋多,冬春少。

(2)水資源與人類社會

水資源的數量會影響經濟活動規模的大小,質量會影響一個地區經濟活動的效益。

科技進步促進人水關係的發展。

(3)合理利用水資源

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污染和過度利用等加劇水資源短缺。

從開源和節流兩方面促進水資源的持續利用。

第四章 地表形態的塑造

1.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1)內力作用

能量來自地球內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

內力作用主要表現形式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結果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地殼運動的基本形式及其對地貌的影響 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水平運動,形成褶皺山系,如裂谷和海洋(東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垂直運動,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陸變遷

(2)外力作用 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

外力作用對地表的塑造主要有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四種方式,結果使地表趨向平坦。

(3)巖石圈的物質循環

巖漿→巖漿巖:在巖漿活動過程中伴隨侵入作用和噴出作用,巖漿冷卻凝固而形成

已經形成的巖石→沉積巖:在地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後,經固結成巖作用形成

已經形成的巖石→變質巖:經變質作用形成

已經形成的巖石→巖漿:在地殼深處或地殼以下(地幔深處)被 高温熔化 成為新的巖漿。

2.山地的形成

(1)褶皺山、斷塊山和火山

a)褶皺山 褶皺:巖層的一系列波狀彎曲。形成的原因:地殼運動、內力作用。

背斜,一般是巖層向上拱起,成為山嶺,不少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地理複習提綱】

向斜,一般是巖層向下彎曲,成為谷地,不少向斜受擠壓不易被侵蝕成為山嶺

b)斷塊山 斷層:巖層斷裂後發生明顯位移,形成的原因:地殼運動,壓力、張力作用。

上升巖體形成地壘,如我國的華山、廬山、泰山。下降巖體形成地塹,如我國的渭河谷地、吐魯番盆地 。 斷層處往往形成溝谷、河流,原因斷層處巖石破碎,易受侵蝕作用。

c)火山 巖漿沿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形成熔巖高原;巖漿沿着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形成火山。

(2)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修建成本高,工程難度大。

a)運輸線路結構:以公路為主,鐵路為輔。

b)線路分佈格局: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

c)線路延伸方向:迂迴前進,線路彎曲程度和總長度一般大於相應的平原和丘陵地區。

3.河流地貌的發育

(1)河流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

a)河流侵蝕地貌:溯源侵蝕,下蝕,側蝕。(以河谷為例)

b)河流堆積地貌:洪積—沖積平原(山前),河漫灘平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以沖積平原為例)

(2)河流地貌對聚落分佈的影響

河流的沖積平原為聚落分佈提供了有利的條件:a)充足的生產、生活用水b)便捷的對外聯繫和運輸 c)因地勢低平,土壤肥沃,利於耕作,提供了豐富的農副產品。

第五章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1.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1)地理要素間進行着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自然地理環境是巖石圈、大氣圈、水圈、 土壤圈、生物圈、人類圈等自然地理環境圈層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組成的有機整體。

(2)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生產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某一要素都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與其他要素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體的改變。某一要素的變化,對其他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

2.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1)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 熱量為基礎,呈緯向帶狀分佈。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水分為基礎, 呈經向帶狀分佈。

垂直分異規律,水熱狀況在垂直方向上的變化。

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①山地所處的緯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陽坡、陰坡;④迎風、背風坡。

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雪線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一是0℃等温線的海拔;二是降水量的大小非地帶性因素:海陸分佈、地形起伏、洋流影響等。例如我國西北地方的綠洲。

高中地理複習提綱二

1.1 中國的疆域

位於東半球、北半球,位於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①從緯度位置看,南北跨緯度廣,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屬北温帶,南部有少數地區屬熱帶,無寒帶;

②從海陸位置看,我國位於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的東部,西部與許多國家接壤。東部瀕臨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眾多的島嶼和港灣,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陸地領土面積96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①我國陸上國界漫長,達2萬平方千米,接壤的國家共有14個(順口溜):東朝鮮、北蒙古、東北西北俄羅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丹;南部還有緬老越。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順口溜):印尼馬文菲日韓。

②我國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國家之一。我國海域分佈有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6500多個。我國領海的寬度是12海里。我國管轄的海域面積約300萬平方千米。臨海(從北到南):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海域面積300萬平方千米;

③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主要島嶼有台灣島、海南島、舟山羣島和南海諸島,有六個海上鄰國(自南向北分別是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

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中心;最南端:曾母暗沙;最東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合處;最西端:新疆帕米爾高原

南北跨近50個緯度,約5500千米,東西跨經度60多個緯度約5000千米,是一個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差異十分顯著的國度。

1.2 中國的行政區劃 歷史上的行政區劃:現行行政區劃:我國現行的行政區劃基本上劃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縣(自治縣、縣級市)、鎮(鄉)三級。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 台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

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教材:八年級上冊第8頁

1.3 中國的人口

數量世界第一: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國總人口為12.95億。目前人口數為13億。增長速度較快:分佈疏密不均。東西人口分界線:從黑龍江省的黑河市至雲南省的騰衝縣。

人口多處和人口少處的特點:東部地區人口多;沿海、沿河、沿湖地區人口多; 平原、盆地人口多; 經濟和交通運輸發達地區人口多; 城鎮密集、工業發達的地區人口多; 漢族地區人口多。西部地區人口少; 乾旱荒漠地區人口少;山地、高原人口少; 偏僻的農業、牧業地區人口少; 偏僻的農業、牧業地區人口少; 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少。 我國人的人口政策: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的數量,提高人口的質量,是我國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

1.4 中國的民族:

:我國是一個團結統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有漢、壯、蒙古、回、藏、維吾爾、苗族等56個民族成員。漢族人口眾多,接近全國總人口的92%;其他民族人口僅佔8%,被稱為少數民族。

分佈特點:大雜居、小聚居。漢族分佈最廣,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則主要分佈在西南、西北和東北部地區。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也有漢族居住。

民族風情: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雲南傣族的潑水節;中華民族的端午節。

民族政策:平等、團結、互助、民族區域自治。(我國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豐富多彩的文化和傳統的體育活動,大多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很多民族還有自己的文字(如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壯文))

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

2.1 中國的地形

:地勢西高東低並呈三級階梯狀分佈三級階梯界線的山脈: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界線:崑崙山脈、祁連山脈和橫斷山脈;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峯山。

第一階梯主要由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構成;第二階梯包括: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等;第三階梯包括: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等。

①氣候: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有利於海上濕潤氣流向我國內陸推進,為我國廣大地區帶來了較為豐富的降水;

②河流:俗話説“人往高處走,水向低處流”,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必然造成了我國的大江大河自西向東流入海洋。古詩云“一江春水向東流”“大江東去”;

③交通:一方面向東流淌的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陸的聯繫;另一方面,階梯交界處的高大山脈成為我國東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礙。

(落實到地圖上)

東西走向:天山、陰山、崑崙山、秦嶺、南嶺;

南北走向:賀蘭山、六盤山、橫斷山區。

東北西南走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峯山、長白山、武夷山、台灣山脈、玉山。

西北東南走向:阿爾泰山、祁連山;弧形走向:喜馬拉雅山脈。

弧形山系:是世界最高山脈喜馬拉雅山,其主峯珠穆朗瑪峯海拔8848米,為世界最高山峯,位於中國與尼泊爾交界處。

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衡山;中嶽嵩山

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高山終年積雪,冰川縱橫。

內蒙古高原:高原地勢平坦開闊,西北部多荒漠、戈壁、東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

黃土高原:世界上黃土分佈面積最廣的區域。

雲貴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區地形崎嶇,石灰巖分佈廣泛。

塔里木盆地: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內中有我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

準噶爾盆地:我國第二大盆地,緯度位置最高的盆地。

柴達木盆地:被美譽為“聚寶盆”。海拔最高的盆地

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稱。著名的成都平原位於盆地西部,農業發達,物產豐富“天府之國”之稱。

東北平原:黑土面積廣大。

華北平原:地勢低平,地面坡度很小。又稱“黃淮海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

2.2 中國的氣候

: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約50℃),主要原因是緯度因素,此外南北受冬季風影響大小不同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一月0℃等温線大致經過秦嶺—淮河一線。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龍江的漠河鎮。夏季南北温差不大(僅12℃)原因:太陽光直射北半球,北方白晝時間較長,接受太陽光不比南方少多少。夏季最熱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魯番。最冷的地方是青藏高原。

活動積温是劃分温度帶的主要指標。我國從北→南可以劃分為五個類型温度帶:寒温帶(高原氣温區)、中温帶、暖温帶、亞熱帶和熱帶。另外,青藏高原為高原氣候區。不同温度帶對我們生產和生活影響很大。

基本特點(規律) 原因影響名稱內容 空間分佈規律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漸少影響我國降水的主要來源是夏季風。我國東部廣大地區受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影響大,降水多;西北內陸地區受夏季風影響不明顯,降水稀少東南部濕潤,愈向西北部內陸越乾燥 時間變化季節變化降水季節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節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影響,降水豐沛;冬季受來自大陸的乾燥空氣的影響,降水少使我國旱澇災害頻繁,夏季風強或來的早,北澇南旱;夏季風弱或來的晚,南澇北旱 年際變化各地降水年際變化大,南方較小,北方較大,西北乾旱地區最大夏季風進退的規律反常所造成的

降水的南北差異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長由夏季風形成鋒面雨帶進退規律決定的。形成北方的春旱、夏澇;江淮地區的梅雨和伏旱 我國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台灣省的東北部的火燒寮,最少的地方是吐魯番盆地中的托克遜。

4、根據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係,把我國劃分為乾旱區,半乾旱區,半濕潤區,濕潤區。 關係:乾濕地區影響地面植被,濕潤地區,降水豐富,因而森林繁茂;乾旱地區,降水稀少,因而草木短小,農業類型不同,農作物(經濟作物)也不同,人們的飲食習慣和身體狀況也不同。

:複雜多樣。原因:我國既有多種多樣的温度帶,又有多種多樣的乾濕地區,加上我國地勢高低懸殊,地形多樣,更增加了氣候的複雜多樣性。 主要的氣候類型:東部地區主要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温帶季風氣候,西北地區主要是温帶大陸性氣候,青藏高原地區形成獨特的高山氣候。

氣候多樣,可以使世界上大多數動植物在我國都能找到適合生長的地區,使我國的農作物及各種動植物資源及其豐富。在複雜多樣的氣候條件下,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觀和旅遊資源。

季風是指一年內盛行風向隨着季節變換而顯著變化的風;季風氣候

則是指一年內因盛行不同風向的季風而形成的氣候類型。在我國季風區內,冬、夏季風有規律地更替着。夏季盛行來自海洋的偏南風,冬季吹來自亞洲大陸內部的偏北風。

季風名稱成因發源地風向性質影響範圍(地區)

冬季風由於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等因素的影響而形成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和蒙古高原一帶陸地→海洋

偏北(西北、東北) 寒冷乾燥我國西部、東部廣大地區(除青藏高原、雲貴高原、海南、台灣等)

夏季風太平洋、印度洋的熱帶海面海洋→陸地

偏南(東南、西南) 温暖濕潤東南季風:我國東部廣大地區西南季風:我國西南華南長江黃河中下游地區

季風的形成原因:我國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海陸熱力差異對比顯著。季風氣候特點:冬季風寒冷乾燥,夏季風温暖濕潤。雨熱同期,水熱條件配合得當,使農作物和林木在旺盛的生產期內,能夠得到充足的熱量和水分,因此中國喜温作物的種植界限,比世界其他地區的緯度要高得多。 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劃分是以夏季風能夠影響的地區為標準劃分的:其界線為: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夏季風對我國降水空間分佈的影響:受夏季風的影響,我國降水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夏季風對我國降水季節分佈的影響:夏季風的進退決定着我國雨帶的推移。5月份,夏季風開始在南部沿海登陸,我國南部沿海進入雨季。6月中旬,夏季風進一步增強北躍,雨帶隨之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這時正值梅子成熟季節,稱為“梅雨”。7、8月份,雨帶隨夏季風北移到東北和華北地區。9月份,冬季風增強南下,夏季風開始南撤,雨帶也隨之迅速南移,10月份退出我國大陸。8、多特殊天氣:主要有寒潮、梅雨、颱風、沙塵暴等。多旱澇災害。洪澇是我國發生頻繁、損失嚴重的自然災害。乾旱是對我國農業生產影響最大、最常見且分佈範圍最廣的一種氣候災害。

氣象災害發生的原因、危害及預防措施

災害季節原因危害預防措施

颱風夏秋熱帶氣旋強烈活動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加強預報,建防護林

洪澇夏連續性降水洪水氾濫加強預報,修水利工程

寒潮冬強冷空氣入侵嚴寒、大風、霜凍預報及時,及早準備

乾旱全年降水異常偏少糧食減產、用水困難節約用水,修水利工程

2.3 中國的河流

流域是指河流或水系的集中區域。水系是指流域內所有大小河流以及湖泊、沼澤、地下暗河等組成的水流系統。地表和地下徑流最後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外流河分佈區域,成為外流區。最終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河水流入內陸湖泊或消失於荒漠之中的河流,叫做內流河。內流河分佈的區域,叫做內流區。 流域區域分界線佔全國總面積主要大河

外流區域

北段大致沿着大興安嶺一陰山一賀蘭山一祁連山(東端)一線;南段沿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與季風區非季風

區的界線大體相近)

流入太平洋: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海河、遼河、瀾滄江(境外稱湄公河)。

流入印度洋:雅魯藏布江(在印度境內稱布拉馬普特拉河)、怒江。

流入北冰洋:額爾齊斯河。

內流區域

流入沙漠或內陸湖泊:塔里木河

夏季風盛行時水文特徵水量水位結冰期

水量大水位上漲形成汛期無結冰期

成因降水量大氣温高 冬季風

盛行時水文特徵水量小水位下降

形成枯水期秦嶺-淮河以北

的河流有結冰期

成因降水量小 1月氣温在0℃

以上是外流河的共性,外流河在乾濕狀況、降水、有無結冰情況、植被等方面也存在差異

a乾濕狀況,説明河流流量大。如秦嶺-淮河以南的河流位於濕潤地區,降水豐富,水量大;以北地區的河流流經半濕潤或半乾旱地區,降水少,水量不大。

b分析降水季節分配情況,説明河流的汛期。如秦嶺-淮河以南地區雨季長,汛期長。例如珠江流域雨帶最早到達,最後離開,汛期為4-9月,長達6個月;以北地區降水集中在8-9月,汛期短。值得指出的是我國東北的河流因春季集雪融化,形成春汛。

c、分析冬季氣温情況,説明河流有無結冰現象。在中國1月平均氣温圖上,秦嶺-淮河以北的地區,1月平均氣温在0℃以下,河流都有結冰現象,而且越往北,冰期越長。秦嶺-淮河以南地區,1月平均氣温高於0℃,河流無冰期。

d、分析植被狀況,説明河流的含沙量情況。濕潤地區植被好,河流含沙量少;半乾旱或半濕潤地區植被不好,水土流失嚴重,河水的含沙量大,特別是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更嚴重,河水的含沙量最大。

3、與外流河相比,我國內流河的水文特徵明顯不同。內流河的水源主要來自高山冰雪融水;夏季冰雪大量融化,成為豐水期,冬季有河流出現斷流。所以內流河多為季節性河流。

4鄱陽湖是最大的談水湖泊。洞庭湖17世紀中期號稱“八百里洞庭”,居中國第一大湖,以後因大量泥沙入湖,圍湖造田,是湖泊迅速淤塞萎縮,現退居第二大淡水湖。

概況:長江源自唐古拉山,幹流先後流經青海、西藏等11個省,最終注入東海,全長6300千米,是我國第一長

地理複習提綱 第三篇_中國地理複習提綱

一、疆域與人口

1. 地理位置:位於東半球、北半球,亞洲的東部(東亞),太平洋的西岸(東臨太平洋)。

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①從緯度位置看,南北跨緯度廣,大部分位於北温帶,小部分屬熱帶,無寒帶; ②從海陸位置看,位於亞歐大陸(世界最大)的東部,西部與許多國家接壤。

東臨太平洋(世界最大洋),有眾多的島嶼和港灣,是海陸兼備的國家。

2. 國土遼闊 陸地領土面積(陸域)960萬km2,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no.3。

可管轄海域面積(海域)300萬km2。從北到南臨: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最大)。

①陸上國界線——長達2萬多km,鄰國14個(東:朝鮮;北:蒙古;東北、西北:俄羅斯;

西: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印尼、不丹;南部:緬、老、越。)

海岸線——長1.8萬多km,主要島嶼有台灣島、海南島、舟山羣島和南海諸島。

六個海上鄰國(自北向南分別是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 ②領土四至點 最北——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53°n多(北緯53度多)

最南——曾母暗沙,4°n附近 南北緯度相差49度,相距約5500km。 最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交匯處,135°e多。 最西——帕米爾高原,73°e附近 62度,相距約5000km。 3. 省級行政單位: (我國的行政區域分為三級:省、縣、鄉。)

34個省級行政單位——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 ※熟記——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簡稱、位置分佈與大概輪廓(即課本p9) 4. 眾多的人口

①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口12.95億,佔世界人口15以上。 ②人口增長較快——人口基數大。 人口國情是:人口基數大,增長速度快。 ③我國的人口政策——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 ※會計算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

某區域的人口數(人) 指每平方千米內的人口數

該區域的面積數(平方千米)

④人口分佈特點——人口東密西疏,人口地理界線(從黑龍江省的黑河市至雲南省的騰衝縣) 5. 多民族的大家庭——56個民族(中華民族)

各民族人口:①漢族人口最多,佔總人口數的92%。集中分佈在東部和中部。

②55個民族佔總人口的8%——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 ③人口400萬以上的民族:滿、回、苗、維吾爾、彝、土家族、蒙古族、藏族等。

民族分佈特點 ①漢族的分佈:遍及全國各地,以東部和中部為集中。 (有利交往學習、有利共同發展) ②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 民族政策——平等、團結、互助、民族區域自治。

民族特色——傣族(潑水節)、朝鮮族(長鼓舞)、蒙古族(那慕達大會)、回族(忌豬肉、穆 斯林)

二、地形與地勢

1、地形——五類: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

2、我國地形的特徵——地形複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山區——山地 丘陵 崎嶇的高原)

3、我國地勢的特徵——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佈

三級階梯的界線山脈

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界線:崑崙山脈、祁連山脈和橫斷山脈。

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峯山。

構成各階梯的主要地形區第一階梯:主要由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構成

第二階梯:塔里木、準噶爾和四川盆地;內蒙古、黃土、和雲貴高原 第三階梯:平原和丘陵為主(長江中下游、東北和華北平原;遼東丘陵) ※會運用地圖,説出我國主要的地形區;三級階梯的界線;構成各階梯的主要地形區 4、地勢對我國的影響:

①氣候:地勢西高東低,利於海上濕潤氣流向我國內陸推進,為廣大地區帶來了較為豐富的降水; ②河流: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造成了大江大河自西向東流入海洋。 ③交通:一方面,向東流淌的大河溝通了東西交通,方便了河海聯運;

另一方面,階梯交界處的高大山脈成為我國東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礙。(水能資源豐富,可建水電站)

5、地形對生產生活的影響:見地圖冊p11

①有利影響:地形多種多樣,為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營提供有利條件。平原有發展種植業的優勢,

高原具有發展畜牧業的良好條件,山區在發展林業、旅遊業和採礦業等方面具優勢。

②不利影響:山區面積廣大,平原少,耕地少,也給大規模商品化生產、生產管理帶來了困難;

同時,山區由於地形崎嶇,交通閉塞,經濟文化相對落後,並造成耕地資源不足。

6、我國的主要山脈 東西走向最北列:天山-陰山;

中間列:崑崙山-秦嶺;(秦嶺是劃分南方與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線) 最南列: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 最西列: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峯山;

中間列:長白山-武夷山;

最東列:台灣山脈。(玉山是我國東部最高山峯。)

西北—東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等。多在我國西部。 弧形山系,喜馬拉雅山。——主峯珠穆朗瑪峯,世界最高峯(海拔最高點)。 南北走向,主要有橫斷山脈、賀蘭山等。

[注意]橫斷山脈由多列南北走向的山脈組成。山河相間,極大地阻礙東西交通。

7、我國的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我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江河之源、湖泊之鄉;“遠看是山近成川”

內蒙古高原——我國第二大高原,温帶草原,有很多著名牧場

黃土高原——世界上黃土分佈最廣闊、最深厚的地區;千溝萬壑、支離破碎;水土流失 雲貴高原——崎嶇不平,卡斯特地貌,上有平坦的盆地(壩子,人口、農業集中地)

8、我國的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我國最大盆地;有我國最大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乾旱;oil、gas

準噶爾盆地——第二大盆地;降水稍多,可作牧場;oil 柴達木盆地——我國海拔最高盆地;鹽礦;“聚寶盆”(鹽礦、石油、石棉、金屬礦藏) 四川盆地——地勢低,氣候濕潤、農業發達;“天府之國”;coal、oil、gas

9、我國的三大平原 東北平原——我國最大平原;黑土地;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之間。

華北平原——人口稠密;(黃淮海)沖積平原;太行山以東、東臨渤、黃海和山東丘陵 長江中下游平原——巫山以東、東臨黃、東海;(長江及其支流)沖積平原;河網密佈

①我國年平均氣温分佈圖(書p36)——氣温地區差異顯著:東部受緯度位置影響 西部地區受地形影響 ②我國1月平均氣温分佈圖(圖p12)——冬季南北温差大(約50℃);漠河地區最冷;西沙最熱。 ③我國7月平均氣温分佈圖(圖p12)——夏季普遍高温(僅12℃);吐魯番最熱;青藏高原最冷。

2、五個温度帶(五帶一區,見圖p13):以“活動積温”為劃分指標;看圖説出名稱、耕作制度、主要農作物

(暖温帶——冬小麥;中温帶——春小麥)

3、降水分佈:

四類乾濕區: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線)

① 甘肅年降水量較少,蒸發大於降水,房屋修建成平頂,可以用來晾曬糧食或其它作物; ② 吐魯番年降水量很少,蒸發很大,晾房通風效果好,通風可加速水分的蒸發,利於水果的晾曬; ③ 紹興降水量較大,斜頂房利於排水;

④ 黃土高原年降水量較少,氣候較為乾旱,人們利用黃土的直立性建窯洞,窯洞冬暖夏涼,較為

乾燥。

4、季風——是指一年內盛行風向隨着季節有顯著變化的風;

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我國季風氣候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雨熱同期(夏季高温、夏季多雨)

我國東部背靠亞歐大陸,面臨太平洋,地處季風區,受夏季風影響非常明顯,因而夏季高温多雨。 相反,地處同緯度的阿拉伯半島氣候乾旱,沙漠廣佈 我國氣候特點

——氣候類型複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

氣候類型

東部地區: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温帶季風氣候 西北地區:温帶大陸性氣候; 青藏地區:高原山地氣候。 北部地區: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我國災害性氣候:

寒潮——表現(嚴寒、大風、霜凍);來源(西伯利亞、蒙古);時間(冬季、秋末、初春);利弊 颱風——表現(狂風、暴雨、巨浪);來源(熱帶太平洋洋麪);時間(夏季、秋季);利弊

四、中國的水系(水系——幹流與支流組成的水流)

1、河流的作用:提供飲用水、農業用水、工業用水;水產品;溝通交通

內流河——不流入海洋,最終流入內陸湖泊、窪地或消失在沙漠中。(如:塔里木河——冰山融雪補給) 外流河——最終流入海洋的河流。(如長江——降水補給)

時令河——季節性河流,如塔里木河

2、湖泊的作用:提供生活用水、農業用水、工業用水;提供水產品;旅遊資源 兩大湖羣——青藏高原湖羣 長江中下游湖羣

人工湖——水庫(千島湖,即新安江水庫) 天然湖

鹹水湖——青海湖(我國最大湖泊、我國最大咸水湖)——大多位於內流區 淡水湖——鄱陽湖(我國最大淡水湖)、洞庭湖、太湖——大多位於外流區 我國海拔最高的湖泊(鹹水湖)——納木錯

3、黃河與長江

五、區域篇

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我國面積最大的、鄰國最多的省級行政區)

簡稱——新; 省級行政中心(省會)——烏魯木齊

1)地形——三山夾兩盆(阿爾泰山脈、準噶爾盆地、天山山脈、塔里木盆地、崑崙山脈)

2)氣候——温帶大陸性氣候(降水少,温差大,日照強) 瓜果甜 旱極——吐魯番盆地的托克遜;

吐魯番盆地是我國夏季温度最高、陸地海拔最低的地方。

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塔里木盆地中)。下有豐富的淡水、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西氣東輸”起點——塔里木盆地的輪台(輪南)-上海。

3)綠洲——沙漠、盆地邊緣、沿河。

水源來自:山區降水 冰雪融水。 人口集中、農業(瓜果、棉花、牧業)集中

坎兒井——地下引水工程,提供生活用水、農業用水(灌溉)

交通——古代“絲綢之路”(景觀:樓蘭古城遺址、天山天池、塔里木河胡楊林) 4)塔里木河——我國最大的內流河;額爾齊斯河——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

2、台灣省:(台灣島——祖國寶島;我國最大的島嶼)

簡稱——台; 省級行政中心——台北(最大城市);

港口——高雄(台灣最大)、基隆

地形——山地(台灣山脈)為主(玉山——是我國東部地區最高峯);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多火山、地震。

地勢——東高西低(河流自東向西)。西部為平原地區(重要的'農業區、人口、城市集中) 河流——河流短(面積限制)、而水流急(多山),多瀑布險灘,水能資源豐富(水電站); 湖泊——日月潭

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稻、水果、甘蔗)

雨極——火燒寮

美稱——糧倉、森林寶庫、樟腦王國、甜島、水果之鄉、東南鹽倉、礦產、大陸架藴藏豐富的石油、天然氣 景觀——阿里山、日月潭

高中地理複習提綱三

第一節遼闊的疆域

1、我國的半球位置:我國位於東半球、北半球;

大洲、大洋位置:我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緯度位置:我國絕大部分位於北温帶,少數在熱帶,沒有寒帶;

海陸位置:我國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

2、我國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3、我國陸上國界線長達20000多千米,陸上鄰國14個;大陸海岸線從18000多千米,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

4、我國瀕臨的海洋從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5、我國第一大島:台灣島;第二大島:海南島;

我國的兩大內海:渤海、瓊州海峽。

6、我國最大的鹽場:長蘆鹽場(渤海近岸);我國最大的漁場:舟山漁場(東海)。

7、我國領土東西相距5000千米,南北相距5500千米。

8、我國領土的最北端:黑龍江漠河;

最南端:海南的曾母暗沙;

最西端:新疆的帕米爾高原;

最東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

9、我國的行政區域劃分為:省、縣、鄉三級;

10、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北京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

名稱 簡稱 行政中心 名稱 簡稱 行政中心 名稱 簡稱 行政中心 北京、天津 京、津 北京、天津 河北 冀 石家莊 山西 晉 太原 上海 瀘 上海市 河南 豫 鄭州 陝西 陝、秦 西安 重慶 渝 重慶市 湖北 鄂 武漢 甘肅 甘、隴 蘭州 內蒙古自治蒙 呼和浩特 湖南 湘 長沙 青海 青 西寧 區

新疆維吾爾新 烏魯木齊 山東 魯 濟南 四川 川、蜀 成都 自治區

寧夏回族自寧 銀川 江蘇 蘇 南京 雲南 雲、滇 昆明 治區

西藏自治區 藏 拉薩 浙江 浙 杭州 貴州 貴、黔 貴陽 廣西壯族自桂 南寧 福建 閩 福州 香港 港 香港 治區

黑龍江 黑 哈爾濱 廣東 粵 廣州 澳門 澳 澳門 吉林 吉 長春 安徽 皖 合肥 台灣 台 台灣 遼寧 遼 瀋陽 江西 贛 南昌

11、我國緯度位置最高的省:黑龍江; 最早看見日出的省:黑龍江;

跨緯度最多的省:海南; 跨經度最多的省:內蒙古。面積最大的省:新疆。

12、北迴歸線自西向東依次穿過我國的省區是:雲南、廣西、廣東、台灣(簡稱雲、桂、粵、台)。

13、黃河、長江都發源於青藏高原,都流經青海、四川。

3第二節眾多的人口

1、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2000年,人口普查,我國總人口約為12.95億。

2、 我國的人口特點: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每年新增人口1200萬左右。

3、 人口數量的增長必須同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資源環境條件相適應。

4、 我國人口的基本政策是:實行計劃生育。

5、 我國人口分佈東多西少。我國人口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35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

6、 我國的人口地理分界線是黑龍江的黑河到雲南的騰衝。

4第三節多民族的大家庭

1、 我國共有56個民族。55個少數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是壯族。

2、 漢族遍及全國,主要集中分佈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西南、西北、東北。

3、 我國各民族總的分佈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

4、 蒙古族—內蒙古,回族---寧夏,藏族---西藏, 維吾爾族—新疆, 壯族---廣西, 高山族—台灣

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

第一節地勢和地形

1、 中國的地勢特點是: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

2、 第一、二級階梯的分界線是:

崑崙山---祁連山---橫斷山

3、 第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是:

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峯山

4、 第一級階梯:>4000米,高原、盆地;

第二級階梯:1000-2000米,高原、盆地;

第三級階梯:0c。

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1)、1月0c等温線;(2)、800mm等降水量線;

(3)、亞熱帶和暖温帶的分界線;(4)、濕潤和半濕潤的分界線。

3、 中國冬季最冷的地方:漠河(-52.3c).

4、 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區外,我國大多數地方普遍高温。

5、 夏季,中國氣温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其原因是:海拔高,氣温低。

6、 中國最熱的地方:新疆的吐魯番(49.6c).

7、 我國從北向南可以劃分為5個温度帶:寒温帶、中温帶、暖温帶、亞熱帶、熱帶。還有一個獨特的高原氣候區。(四川盆地—亞熱帶—濕潤氣候)

8、 我國降水量分佈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9、 我國降水最多的地方:台灣的火燒寮;我國降水最少的地方:吐魯番盆地的托克遜。

10、根據降水量和蒸發量的對比關係,把我國劃分為4類乾濕地區。

11、東部—耕作業;西北—畜牧業;北方—旱地農業;南方—水田農業。

12、我國的氣候特徵:氣候複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

13、我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分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

14、季風氣候的最大優點是雨熱同期,但是很容易帶來各種災害性天氣:寒潮、颱風、霜凍、水旱災害等。

第三節河流和湖泊;

1、 內流河:沒有流向海洋→內流區(1/3);河水主要來自冰雪融水。 外流河:流向海洋→外流區(2/3);河水主要來自大氣降水。

2、 長江—我國流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長度最長;

黃河--我國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塔里木河—我國最大的內流河;

京杭運河—我國最長的人工運河;

額爾齊斯河---我國唯一流到北冰洋的河流;

黑龍江—冰期最長;

珠江---汛期最長,年運輸量僅次於長江。

青海湖—最大咸水湖;

鄱陽湖---最大淡水湖。

3、 黃河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呈巨大的“幾”字形,注入渤海。

4、 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被稱為“塞上江南”。

5、黃河上中游的分界是河口,中下游的分界是孟津。

6、黃河下游河牀逐漸抬高,成為“地上河”。

7、黃河在流經中游河段後,產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經的地形是黃土高原(造林、種草、綠化大地)。

9、長江發源於唐古拉山,注入東海, 有“水能寶庫”和“黃金水道”之稱。

10、長江上中游的分界是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是湖口。

11、長江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宜賓以下四季都能通航。

12、有“九曲迴腸”之稱的是荊江,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彎取直。

13、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洪水多的原因是:

(1)、長江流經地區降水豐沛,暴雨時各支流往往同時漲水;

(2)、上中游湖泊面積縮小,森林和草地植被遭到破壞,自然生態環境日益惡化;

(3)、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陽湖兩大水系,北面的漢江,是中下游平原地區洪水的三個主要來源。

14、綜合治理長江的首要任務是防洪。

第三章 中國的自然資源

第一節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1、對於可再生資源,如果利用合理,並注意保護和培育,便能實現永續利用。對於非可再生資源,我們應該十分珍惜和節約使用。

2、我國自然資源的特點是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第二節 土地資源

1、根據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狀況把土地資源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設用地。

2、我國人均土地資源佔有量小,且各類土地資源所佔的比例不盡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難利用土地多、後備土地資源不足,特別是人與耕地的矛盾尤為突出。

3、我國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佈在氣候濕潤的東部季風區。草地主要分佈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內陸區。林地主要分佈在山地,有東北林區、西南林區、東南林區三大林區。

東北林區—最大的原始森林。西南林區—樹種最多。東南林區—人工林區。

4、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是: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荒漠化、亂佔耕地。

5、土地利用中的一項基本國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第三節 水資源

1、地球上的水,海洋水佔97%,淡水佔2.5%

2、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

3、我國水資源總量少於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印度尼西亞,位於世界第6位,若按人均計算,則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4、從時間分配看,夏秋季降水集中,冬春季降水少。有效調控徑流和水量的季節變化的措施是興建水庫;

5、從空間分佈看,我國水資源南多北少,特別是華北和西北地區缺水最為嚴重,進一步加劇了北方的缺水狀況。解決水資源地區分佈不均的有效辦法之一是跨流域調水。

6、南水北調工程就是把長江水系的水調到缺水嚴重的華北、西北地區。

7、針對我國水資源嚴重緊缺的問題,節約用水尤為重要。

第四章中國的經濟發展

第一節逐步完善的交通運輸網

1、交通運輸是經濟發展的“先行官”。我國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是:鐵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種。

2、在各種交通運輸線中,鐵路是我國最重要的運輸方式。

3、貴重或急需的貨物而數量又不大的,多由航空運送。

4、容易死亡或變質的貨物,多采用公路運送。

5、大宗笨重貨物,遠距離運輸,一般選擇鐵路和水路運送。

第二節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1、農業的生產部門有種植業、林業、漁業、畜牧業。

2、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民的基礎產業。

3、林業集中分佈在東北、西南和東南。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東部沿海地區是我國海洋捕撈和海洋養殖的基地。

4、糧食作物--南稻北麥 油料作物—長江油菜帶和黃淮花生區

糖料作物—南甘北甜 棉花生產—新疆南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三大產棉區 地區 耕地類型 熟制 主要農作物

秦嶺—淮河以北 旱地 1年1熟或2年3熟 小麥、棉花、花生、甜菜 秦嶺—淮河以南 水田 1年2-3熟 水稻、棉花、油菜、甘蔗

5、 我國四大牧區的比較

內蒙古牧區 新疆牧區 青海牧區 西藏牧區 優良畜種 三河馬、三河牛 細毛羊 犛牛 犛牛

6、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人口增加、耕地不斷減少、水土流失、自然災害、環境污染。

7、我國不同類型地區農業建設方向: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創匯農業; 中部地區—農產品基地; 西部地區—生態農業、特色農業。

高中地理複習提綱四

一、學情分析

從期末檢測成績看,總體上學生對地理知識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具備了初步的讀圖、分析、判斷的能力,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及學習地理的方法,對地理的學習有了一定的經驗,對世界概況有了一定的瞭解。但也有一少部分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不夠重視,沒有掌握應掌握的知識,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

二、目標要求

通過七年級地理下冊(人教版)學習,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識,和基本的讀圖、繪圖技能。知道世界主要大洲和國家的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特徵、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對我們所處的世界有一個明晰的瞭解。初步學會運用學過的地形、氣候等知識要素分析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認識分析世界個區域的人口、經濟、文化發展的區域差異,以及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和趨勢。培養學生初步學會分析區域地理特徵和地理事物的內在聯繫,從而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同時通過地理教學,提高學生的觀察、探究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的精神。使學生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國家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和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以及對外開放意識,培養全球觀念,樹立科學的人地觀。培養學習地理的興趣,初步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地理審美情趣。認識到應尊重不同地區的文化和傳統,增強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世界上主要國家和地區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徵。

2、讀圖分析能力和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初步掌握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

難點:各地理要素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

四、教學措施

1、提高課堂效率,向45分鐘要效益。首先要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充分備課,做到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備自己、備課標。尤其要深刻理解課標,吃透課標。其次,注重課堂教學的分層次,關注課堂教學中每位學生的表現。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情感。再次是開展多種教學形式(如:辯論賽、課堂小討論、知識趣味競猜等),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

2、要注重必要的地理基礎知識的儲備,強化學生的基本技能,如學會讀圖、填圖。注重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進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學法指導,充分利用網絡,不斷拓寬知識面。

4、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校本資源,開展一些活動為課堂教學注入新鮮的血液。加強與各科任教師及班主任的溝通與合作,教師形成合力。

5、深入瞭解學生,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做好後進生的輔導與轉化。

6、繼續鞏固和提高已取得的區、市級的立項成果。積極參加教研活動,不斷豐富地理教學評價的方式方法。做好地理特長生的輔導工作。

7、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重視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環境保護意識、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的培養。

四、教學進度(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