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展參觀觀後感2篇

來源:文萃谷 1.97W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畫展參觀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畫展參觀觀後感2篇

畫展參觀觀後感 篇1

進入展館,一幅幅大型藝術力作給人帶來“不可替代”的啟發性東西。把墨當色,把色當墨,相互重疊、滲透,畫面倍感當代,藴含着多媒體的藝術元素。表現了思想俱進、意識超前、追問生活、氣質聚盛、氣韻生動,其主題是畫家情感的宣泄、心靈空曠,這種境界來自儒家、道家思想的融合。

值得稱道的是,他創作系列花鳥靜物,筆墨濃淡、乾濕、線條的連續性、意延構圖、虛實相兼、自然留白都體現着中和之美。畫形“有中出無”“無中生有”如此轉換,不為人刻意雕琢,讓人振奮感慨,享受到善意和微笑。

從眾多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畫家的文化底藴和藝術根基。要求自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更實際的是畫萬里畫作過程。一個畫家的突破,不敢想的他想了,不敢畫的他畫了。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犟勁,運用大氣度、大智慧的手法,氣場沉潛於筆墨,筆墨揮毫於氣韻。心性、神性、靈性融於畫道。

這次畫展作品將會成為收藏界的新寵,因為他把中國水墨精神用鮮活的生命力向外散發和衝擊。苦思苦練形成自己“寫彩”的藝術風格。你看他畫的山川,用色大膽粗獷,好比古代的漆器着色渲染而厚重。作品在色彩上有雞血石的感染和秀雅,有天黃石的高貴和穩重,有玉一般清澈和柔潤,他筆下的山石紋路自然、造型巧妙、氣象又有肌膚豐腴之美,他追求個性,而不為個性所困,不刻意造作,而是順其自然,大智若愚,返璞歸真,用純真感覺的手法去形成自己的繪畫語言。用他的話説:

就是把畫變成一首無聲的詩、一曲優美的音樂、一道可口的養生大餐。讓眾人領悟、感受、品嚐。因此他在繪畫時心神專一,好像與世隔絕、清除雜念、心淵氣聚,從而看到作品有自己生活的閲歷,思維的表現,精神的抒發,最終達到“得意忘象”的境界,他無所顧及,敢於挑戰自我,自然而然地成為當代畫家中的一位優秀的開拓者。

畫展參觀觀後感 篇2

12月18日,我一天參觀了兩個畫展。因為是本市非名流畫家羣作品展,也就是每年年終照例舉行的文化政績展示。所以我就不邀請朋友同行,只是自己一人隨便走走看看。

我先去南溪山看市美術館的《首屆桂林市十二縣美術作品聯展》,然後出來南溪山公園門口乘11路公交車到終點站,在七星公園門口的桂林市展覽館看《桂林女子書畫研究會書畫作品展》。觀展的人不多,每一個展覽場地,走一圈也不過半個鐘頭。

《首屆桂林市十二縣美術作品聯展》獲得金獎的作品是一幅油畫《古鎮》,畫面是古民居和石板巷道。畫面的`色調有舊居情調。但是,色彩的明度、純度缺乏豐富區別,只是在筆觸大小和明暗上下了功夫,所以整幅畫面就感覺不到縱深和色彩透視的對比。作者用筆畫出的石板路也沒有用油畫刀畫的那種堅硬質感,缺少響亮強烈的虛實對比。當然,這只是技術層面的觀感。至於畫面氛圍藴涵的作者人文歷史心態,那將是更高一個層面的內涵了。對此只能偶遇而不可期待,更不能迷信權威專家的應時高論。

我曾經在一位愛好攝影博友的博文中發過一貼評論:寧願相信感覺,而不要迷信權威。因為,權威常常陷於自己的感覺之中,而不能寬容並難以理解另類感覺。

這一帖評論的意思就是:學攝影(其實學什麼都一樣)只能跟老師學技術技巧的基本功夫,一但到了藝術處理和創作的層面和領域,就絕不能再迷信老師(特別是自我感覺永遠良好而又好為人師的所謂權威專家)的指手劃腳。老師的指導和建言,只能作為自己終生學習的參考意見之一。一定始終要保持自己獨立的感覺,才能走好屬於自己的獨特之路。這就像我們對待家中的父母一樣,父母雖然是我們的至親至愛,但我們要想獲得比父母更成功地自立,那就既要深藏並尊重父母的愛,又要修正甚至背離父母教導的人生經驗,才能獲得比父輩更大的成功。如果人生永遠停留在嚴父、慈母和恩師的襁褓中,那自己天賦獨立的生命就會永無成熟之日。

學藝、為文、做人,其成長、成熟、獨立之道,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