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故鄉》教案(通用16篇)

來源:文萃谷 1.51W

作為一名老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故鄉》教案,歡迎閲讀與收藏。

語文《故鄉》教案(通用16篇)

語文《故鄉》教案 篇1

目的要求:分析人物命運變化的原因,探討小説的主題,陶冶學生情感;初步培養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重點難點:

1、對比分析閏土命運的變化及其變化的原因,探討小説的主題是重點。

2、引導學生理解、體驗作品中“我”的情感經歷是本課要突破的難點。

教學方法:

1、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綜合運用講述,設問、啟發、討論等法。

2、在各環節中,滲透審美體驗。

教學過程 :

教學要點:分析閏土命運的變化及其變化的原因,探討小説主題,滲透情感體驗。

教學步驟 :

一、 渲染氣氛,激發情感。(導入 新課)

同學們,一提到故鄉,我們的心中便會湧起許多温馨而美好的回憶:有童年的歡聲笑語,有熟悉的山山水水,有難忘的父老鄉親……終生相伴,魂牽夢繞。是的,我們常懷戀故鄉的昨日,但我們更應關注故鄉的今日和未來。因為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一切都在變,人在變,生活在變,我們的故鄉也在變,我們應以深情的目光關注故鄉的變化。古往今來,許多文人都曾以深沉的筆調錶達對故鄉的愛戀、憂傷和希望。

《故鄉》就是這樣的一篇小説。它寫出了作者在一個鉅變、動盪的時代中對故鄉的關注。小説中有父老鄉親的艱辛苦難,有作者無盡的孤獨、悲哀和憂傷。作品中的我回到了久別的故鄉,但“我”並沒有什麼好心緒,因為這次回故鄉卻是為了永別故鄉而來的。由於母親的提醒,我想起了童年時代的好友——閏土。於是,“我”便沉浸在往日的回憶中……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感悟、體驗少年閏土帶給我的歡樂和中年閏土帶給我的悲哀和憂傷。

二、分析少年閏土的形象,學生閲讀。

(一)整體感知:母親提起閏土時,我想起了那些情景?

明確:海邊月夜圖、快樂的童年

(二)激發情感,深入體驗

激發點(1):從“我盼”到“相處”,我的心情如何?我們相處如何?

啟發:急切盼望、歡天喜地、難分難捨

激發點(2):童年時代的很美,美在哪些人、情、景、物上?

啟發:人美——小英雄:天真、活潑、聰明、能幹

景美——海邊月夜:藍天、明月

物美——西瓜、貝殼等;

情美——純真、友好

激發點(3):分別時的哭聲美不美?

啟發:童真的哭聲,美好的回憶

(三)啟發討論,深入理解

啟發:兒時的回憶蘇生過來,為什麼我便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故鄉了?

討論:海邊月夜圖和少年閏土是故鄉的縮影。

三、承上導入 :三十年前,我和少年閏土在一片哭聲中別離,那童真的哭聲,至今還在我的心中迴響。三十過去了,閏土現在怎樣了?我和閏土的重逢會是怎樣的情景呢?

(一)整體感知:閏土的生活如何?當時的社會境況是怎樣的?

引導:文中哪些語句反映了這些情況,請找出來。

明確:貧困;動盪、戰亂、苛税、多子等。

(二)激發情感 深入體驗

激發點(1):我們相見時的氣氛如何?

感悟:拘謹、沉悶、沉默

激發點(2):重逢時,我的心情是如何變化的?

感悟:出驚——激動——震驚——悲哀

激發:一聲“老爺”,讓我感到震驚、悲哀,面對閏土的恭敬和貧苦,我無言以對。閏土縱然有滿腹的愁苦,也無從訴起。那説話如連珠般湧出,活潑能幹的小英雄的影像,在我的心中淡了,散了,模糊了。

(三)中年閏土變成了一個怎樣的人?

啟發:生活:貧困、痛苦

精神:麻木、愚昧

(四)啟發討論,探討變因

問:(1)一聲平常的稱呼,為何使我如此震驚、悲哀?

(2)閏土的命為什麼這樣苦?

提示:誰造成他貧困不堪?誰扼殺了他的生氣和活力?

啟發:社會境況:兵匪、官紳、動盪不安

歷史:漫長的封建社會,腐朽的封建思想

四、小結

同學們,幾十年的歲月滄桑,閏土由一個朝氣蓬勃的少年變成一個愚鈍的、麻木的失去了生命力的人;閏土變了,故鄉變了,我原本悲涼的心更添無盡的悲哀、失望。重逢又能如何呢?童年的笑聲已不再回響,往日的歡樂已然遠逝……留給我的只是那無邊的孤獨、憂傷、歎息……

板書設計 :

故鄉

人物形象:閏土

少年閏土 中年閏土

(小英雄) (木偶人)

性格特徵 天真、活潑、聰明、能幹 麻木、愚鈍、失去生命力

情感經歷 真誠、友好、快樂 孤獨、憂傷、悲哀、失望

故鄉縮影 神異的、美麗的、充滿活力的 衰敗的、失去精神生命力

社會現實 農民生活貧困痛苦,思想愚昧落後

變化原因 兵匪、官紳、封建思想

語文《故鄉》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情節的把握;

2.語言、心理、外貌等刻畫人物的方法;

3.瞭解小説的特點並理解文章主題

教學重點難點:

分析人物,評價人物,探討人物與主題的關係。

教學時數: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要點】人物與主題

一、課文中寫了故鄉哪些人,主要寫了誰?

如果説故鄉景色的悲涼可能會受到“我”的心情的影響(怎樣的心情?)或者天氣的影響(怎樣的天氣?),而故鄉的人卻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閨土楊二嫂水生宏兒母親我

二、我們先來看看二十年後的閏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

1、描寫

少年閏土中年閏土

外貌淳樸天真、可親可愛受盡生活折磨、命運悲慘

動作語態聰明勇敢、活潑開朗遲疑麻木、痛苦難言

對“我”的態度情真意切親密無間被封建禮教牢牢束縛

對“生活”的態度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將希望寄託神靈

2、變化原因

社會的:多子,饑荒,苛税,兵,匪,官,紳,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時間這塊勵石上,活生生地把一個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個木偶人。

階級的:一聲“老爺!”就把自己與兒時的好友隔在了無形的厚障壁的兩邊;帶回家去的香爐、燭台何嘗不是在增加這厚障壁的高度呢!

結論:閏土是在生活重壓下艱難地掙扎着的中國勞苦民眾的代表。

三、楊二嫂:

外貌:西施圓規”

職業與性格:美貌招生意無業潑悍、放肆、尖刻、自私

結論:楊二嫂是一個被社會扭曲了的變形人,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表現在自己被侮辱、被損害的同時,又在侮辱和損害着別人。

四、“我”的形象及其意義

(1)敍述者線索人物------小説真實便於抒情

(2)我的思想感情怎麼樣----悲哀憤怒別離希望

(3)怎樣對待閏土----悲哀中同情遺憾中關注

結論:追求新生活,心懷希望的知識分子形象。“我”:曾使自己魂牽夢縈的故鄉,一下子就顯露出了它的醜陋;為使它美麗,只有在本來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條新路來。

五、“我”母親:

慈祥、寬容、厚道地對待所有的人,對待這個世界;世界卻沒有給她以公平:變賣家產,告別家園,跟兒子去外地謀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六、水生宏兒:

20年前的閏土和“我”,20年後,或許不會再成為今天的閏土我;對他來説,與生俱來的苦難其實也是一種改變命運的財富!

結論:

從“飛”出家門的那一刻起,他就開始“飛”向這個既陌生又新鮮的世界了。----也便有了路。”--------希望

板書:

悲(對比)變——農村破敗人際隔膜

教後反思閲讀經驗積累:

欣賞小説,要學會分析人物,因為人物是小説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分析人物時,不妨寫一寫人物小傳,這是一個從整體感知到局部分解,再從局部分解到整體理解的過程,也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有了這個過程,才有助於進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小説中的人物才會成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閲讀小説才有可能成為個性化的閲讀。

語文《故鄉》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肖像描寫刻畫人物的手法

2、瞭解對比手法

3、體會通過人物描寫表現中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國小時,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少年閏土》,它是節選自魯迅先生的小説《故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它。

二、示標

三、新授:

1、在故鄉,“我”見到了許多人,其中着重寫了哪兩個人物?這兩個人物又以寫誰為主?

2、課文中幾次寫到閏土?

3、對於少年閏土,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描寫的?(肖像、語言)

討論:

①少年閏土的外貌是怎樣的?

②少年閏土的動作語態是怎樣的?

③少年閏土對“我”的態度是怎樣的?

④少年閏土對生活的態度是怎樣的?

⑤少年閏土具有什麼樣的特點?

4、對於中年閏土,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描寫的?(肖像、語言、神情)

討論:

①閏土的外貌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②閏土的動作語態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③閏土對“我”的態度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④閏土對生活的態度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⑤中年閏土具有什麼樣的特點?

5、什麼原因使閏土發生了這樣大的變化,從“小英雄”變成了“木偶人”呢?

“多子,饑荒,苛税,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6、另一人物楊二嫂又是怎麼描寫的?

討論:

①對於二十多年前的楊二嫂,採用了哪些描寫手法?(肖像)

②對於今天的楊二嫂,採用了哪些描寫手法?(語言、肖像、動作)

7、楊二嫂的變化的説明了什麼?

小市民階層的日益貧困。

8、“我”這一人物在文章中又是怎樣變化的?

9、作品對閏土、楊二嫂兩個人物前後的變化,揭示了什麼問題?

這就充分揭示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殘酷剝削和壓迫,是使舊中國農村經濟日趨破產,廣大農民生活日趨貧困的總根源。這就是魯迅描寫閏土、楊二嫂形象變化所揭示出來的深刻社會意義。

10、作品對閏土、楊二嫂的描寫在寫作上對我們有什麼啟示呢?

人物描寫,特別是肖像描寫,一定要抓住人物具有代表性的特徵,給人以深刻印象,並能為表現主題思想服務。

三、作文片斷訓練:肖像描寫

四、板書

語文《故鄉》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景物描寫

2、瞭解對比手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檢查:

1、在故鄉,“我”見到了許多人,其中着重寫了哪兩個人物?這兩個人物又以寫誰為主?

2、作品通過閏土、楊二嫂兩個人物前後的變化,揭示了什麼問題?

二、示標

三、新授:

1、魯迅對“故鄉”景物的描寫共有哪幾次?

⑴“我”回到故鄉時見到的“蕭索的荒村”;——開頭(現在)

⑵“我”回憶起的“神異的圖畫”;——中間(過去)

⑶“我”“在朦朧中”想象到的圖景。——結尾(未來)

2、蕭索的荒村:(討論)

①一般地説,冬天的景象如何?“深冬”呢?

②“天氣又陰晦了”的“又”是什麼意思?

③為什麼寫冷風發出嗚嗚的響聲?

④“蒼黃”的“蒼”照應了前文的哪一個詞?

⑤“深冬”“陰晦”“嗚嗚”“蒼黃”各是寫什麼?這些背景給人一種什麼感覺?

⑥“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一句中,哪兩個詞是説明“蕭索”的?它們各是什麼意思?

⑦“我”為什麼會產生“悲涼”的心情?

⑧作者要反映的僅僅是“幾個”荒村嗎?

3、神異的圖畫:(討論)

①故鄉近三十年前後有什麼差異?

“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碧綠”的“沙地”;

“深冬”、“陰晦”、“冷風”、“蒼黃”、“蕭縈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②“天空”“圓月”“沙地”“西瓜”,“深藍”“金黃”“碧綠”,從所寫景物和色彩看,這幅圖畫給人什麼感覺?

③上一段説“沒有一些活氣”,那麼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歲”“銀圈”“捏”“刺”又給人什麼感覺呢?

④“我”兒時的故鄉只是一個一般的村莊,兒時的閏土也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少年,作者為什麼要寫得這麼美呢?

4、朦朧中的想象

①作者寫了“蕭索的荒村”、“神異的圖畫”,為什麼結尾還要寫“朦朧中”的想象?而且基本上是“神異的圖畫”的重複?難道二十多年前的“故鄉”就是美好的天堂?

這是為了反映“我”對現實的故鄉的不滿,希望能改變現實,有一個光明的世界,也就是文中所説的“希望”。這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進一步深化了小説的主題。

②怎樣實現自己的理想?(體會結句的含義)

有沒有希望,取決於自己的努力。只要努力奮鬥,希望一定能夠實現。

5、齊讀三處有關景物描寫的部分。

6、作品對景物的描寫在寫作上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寫景要配合人物,要為表現主題思想服務,不能為寫景而寫景。

四、作文片斷訓練:景物描寫

語文《故鄉》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理解肖像描寫刻畫人物的手法

⑵瞭解對比手法

⑶體會通過人物描寫表現中心

2、情感與價值:

培養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建設自己的家鄉。

3、過程與方法:

採用討論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人物形象及小説主題。

教學重點:

理解對比的寫法。

教學難點:

1、辛亥革命後農村經濟衰敗和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社會原因。

2、本文結尾的議論:"希望是本無所謂有……也便成了路。"應該怎樣理解它的深刻含義與作用?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國小時,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少年閏土》,它是節選自魯迅先生的小説《故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它。

二、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生於浙江紹興,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説《狂人日記》開始用魯迅作筆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吶喊》、《彷徨》《華蓋集》、《墳》等。

在國中我們學過他的作品有: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選自《朝花夕拾》

《社戲》 選自《吶喊》

《阿長與《山海經》》 選自《朝花夕拾》

《風箏》 選自《野草》

三、背景簡介:

“我”於1919年12月回故鄉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目睹農村的破敗和農民的悽苦,深切感受到少年的好友與鄉鄰同“我”之間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內心無法消除的痛苦的感情波瀾,同時也激起了“我”要求改變現狀的強烈願望。一年後,作者便以這段經歷為素材,寫下了這篇小説。

“故鄉”這個題目,既交代了事情發生和發展的具體地點,又為人物活動提供了特定的場所和環境。

四、小説知識:

1、什麼是小説:塑造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的敍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

2、小説的分類:長篇、中篇、短篇、小小説。

3、小説三要素:人物、故事情節、環境

4、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神態)

5、故事情節: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序幕、尾聲)

6、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7、閲讀小説應該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環境描寫。注意:分析小説主要是分析小説的人物形象

五、預習檢測:

秕穀(bǐ)鵓鴣(bó gū)顴骨(quán)折本(shé)潺潺(chán)

陰晦(huì ) 伶仃(líng dīng)恣睢(zì suī)猹(chá) 獾(huān)

弶(jiàng) 腳踝(huái) 髀(bì) 愕然( è) 嗤笑(chī)

瑟縮(sè) 黛(dài) 惘然(wǎng)祭祀(sì) 寒噤(jìn)

六、聽讀課文,理清本文結構:

一、回故鄉(1-5自然段)開端

二、在故鄉(6-77自然段)發展與高潮

三、離故鄉(78段-結尾)結局

七、作業: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整體感知:閲讀1—5段,回答以下問題。

1、第一段中的“冒着嚴寒”説明什麼?

“冒着嚴寒”寫回故鄉的季節,寫出我回故鄉急切心情。

2、第2段描寫了哪些景物,起什麼作用?

天氣陰晦、冷風嗚嗚的響、蒼黃的天、蕭索的荒村。寫出衰敗荒涼的農村景象,襯托“我”悲涼的心情。

3、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義?本段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先用一個感歎句“啊!”再用一個否定的疑問句。這樣寫是因為故鄉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產生懷疑,但又的確是“我”的故鄉。對懷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複雜思緒,沉重的心情,為下文作鋪墊。在文章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4、怎樣理解“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涼”?

眼前蕭索的景象與“我”記憶中的故鄉形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涼,只得自我安慰,實則流露出一種憂憤之情。

5、討論小説哪些地方運用了對比手法,各有什麼作用?

(一)故鄉的變化(景物描寫有力地渲染了氣氛,烘托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閏土的變化

試在文中找出描寫閏土外貌、動作、語言等詞語,並思考造成閏土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少年閏土外貌:十一二歲紫色圓臉氈帽、銀項圈紅活圓實的手健康壯實。

中年閏土外貌:臉色灰黃皺紋深極薄的棉衣眼腫得通紅破氈帽手粗笨開裂

少年閏土動作、語言:活潑剛健動作利落有智有勇語言樸質生動熱情純真

中年閏土動作、語言:説話吞吞吐吐只是搖頭謙恭又含糊遲鈍麻木

少年閏土對我的態度:友好熱情純真平等充滿友誼

中年閏土對我的態度:恭恭敬敬呼“我”老爺

少年閏土對生活:熱愛生活生活知識豐富天真活潑無憂無慮

中年閏土對生活:哀痛苦寄託神靈

閏土變化的原因:

表面原因:

1、多子、饑荒、苛税、兵、匪、官、紳。

2、社會落後愚昧。

深層原因:封建禮教、封建等級觀念。

小結:農村經濟衰敗,農民生活的貧困,封建傳統觀念(即禮教、等級觀念)毒害,使閏土發生了鉅變。閏土的遭遇正是當時廣大受壓迫、受剝削農民的具體寫照。作者塑造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於揭示帝國主義、封建社會雙重壓迫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災害。

(三)楊二嫂的變化

試在文中找出描寫楊二嫂外貌、動作、語言等語句,並思考作者塑造楊二嫂這個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什麼?

年輕時:“豆腐西施”、終日坐着(安分守己)

二十多年後:

肖像:“凸顴骨”“薄嘴脣”“細腳伶仃的圓規”(尖刻、能説會道、令人可鄙)

語言:“哈!這模樣了,鬍子這麼長了!” (怪聲怪調)

“不認識了麼,我還抱過你咧!” (以長輩自居)

“忘了?這真是貴人眼高……” (諷刺)

“……讓我拿去吧……”(愛佔小便宜)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 (恣意造謠)

動作:“……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裏,出去了。”

(明索暗偷)

1、人物形象:楊二嫂:通過肖像、語言、神態、動作的細節描寫,表現了楊二嫂的自私、尖刻、貪婪、勢利的性格。她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是“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

2、塑造楊二嫂形象的作用:

(1)以她的自私、刻薄襯托閏土的善良、樸實。另一方面展示了當時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隔膜。

(2)以楊二嫂20年的變化説明城鎮市民的貧困化。

3、楊二嫂變化的原因:農村經濟衰敗、生活的貧困、小市民勢利貪婪(或:市儈)的惡習使她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

二、課堂小結:

作者塑造了一個淳樸善良麻木遲鈍的貧苦農民的閏土形象,也塑造了楊二嫂一個尖酸刻薄自私勢利貪婪的小市民形象。從兩人的身上折射出農村經濟衰敗、農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貧困、以及封建傳統觀念對人們精神的毒害,造成人們純真人性的扭曲。小説通過對比手法的運用,通過肖像、語言、動作描寫,表現閏土和楊二嫂在二十多年裏發生的巨大變化,説明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經濟衰敗,農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貧困,封建社會傳統觀念對人們的精神毒害,造成人們純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這兩個人物形象,真切地抒發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熾熱感情。

三、作業:找出文中景物描寫的段落,試體會其作用。

第三課時

一、合作探究:

1、“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這是為什麼?

因為“我”對故鄉的現實(即人與事)感到失望,故鄉沒有給“我”留下好印象。

2、“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裏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 “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牆,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句中兩處“高牆”含義分別是什麼?

第一個“高牆”是實寫。第二個“高牆”是虛寫,是比喻用法,指“我”與閏土之間隔着“厚障壁”,即封建意識、封建等級觀念造成的隔膜。

3、“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的模糊了”中“模糊”與“清楚”是否矛盾?為什麼?

“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託了對美麗故鄉的回憶,對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説追求的目標是清楚的,“模糊”是因為故鄉的現實使“我”感到美好未來的渺茫。

4、第86段中“辛苦輾轉”、“辛苦麻木”、“辛苦恣睢”的意思是什麼?

“辛苦輾轉”的意思是像“我”那樣異地謀生,到處奔波,生活不安定。“辛苦麻木”的意思是像閏土那樣在社會的重壓下貧困艱辛,精神萎靡而麻木。“辛苦恣睢”的意思是像楊二嫂那樣生活每況愈下而尖刻、潑辣、放肆、自私自利。

5、“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麼樣的生活?

新生活指的是: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6、“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為什麼“害怕”?為什麼説“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

因為“我”的願望是普天下的人都過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願望能否實現是未知數,“我”不知道,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實現,自然便害怕起來。

閏土的願望只是希望眼前能過上幸福生活,所以説“切近”,我的願望是普天下的人都過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願望能否實現還是未知數,所以茫遠。

7、課文再次出現海邊奇異的圖畫,表現了什麼?

海邊奇異的圖畫是“我”對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8、“我竟與閏土隔絕到這地步了”一句如去掉“竟”,句子的含義有什麼不同?

“竟”字表現“我”對與閏土的隔膜之深,感到驚愕。如去掉“竟”字,表現不出“驚愕”的意思,同時也削弱了文章譴責舊社會的意義。

9、小説結尾”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運用什麼表達方式?有什麼深刻含義?

分析:本段運用議論的表達方式,深化主題。

“路”有兩種含義:一指地上的路;另指人生之路。作者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奮鬥、追求,希望便“無所謂有”;有了希望並始終不渝地鬥爭、實踐,希望便“無所謂無”。人們都向着希望之路迅跑,就會迎來新生活。

表達了作者渴望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和信心,以及鼓勵人們為希望而奮鬥的激情.

10、“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我”二十多年前遠離故鄉,過着辛苦輾轉的生活。回到故鄉,看到故鄉的衰敗蕭索,看到故鄉人的生活窮困悲苦,看到故鄉人純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對故鄉的未來有着美好的憧憬。“我”希望故鄉人過上新的生活。“我”對閏土懷有深厚的感情,表現了“我”對勞苦人民的同情與關心,對等級觀念的否定。

所以説“我”不是消沉的知識分子,“我”是一個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追求新生活,心懷希望的、具有民主進步思想傾向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形象。

二、課文總結:

主題:小説以“我”回故鄉的見聞與感受為線索,通過閏土20多年前後的變化,描繪了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衰敗、蕭條、日趨破產的悲慘景象,揭示廣大農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社會生活的強烈願望。

三、寫作特色:

1、對比的運用。

2、運用景物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感情。

3、運用準確的性格語言表現人物。

4、巧妙地運用第一人稱敍述手法,行文自然流暢。

四、寫作訓練:肖像描寫示例。

五、作業:

根據示例,自己選取班上一名學生進行肖像描寫。

語文《故鄉》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故鄉》編選在人教版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本單元編選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幾篇文章,有《孤獨之旅》、《心聲》,還有少年視角的《我的叔叔于勒》。因為《故鄉》中有少年閏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內,但如果真的以為此文是單純寫少年生活的,那就太膚淺了。《故鄉》寫於1921年,後編入魯迅的小説集《吶喊》,其中的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於1919年12月作者回故鄉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的真正的現實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內,特別是辛亥革命後10年間中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同時也表達了“我”要求改變現狀的強烈願望,作品是相當有深意的。

二、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是確定教學重點難點和選擇教法學法的理論依據。有的老師認為新課改教材編排的知識缺乏系統性,而知識不繫統往往是制約語文成績提高的重要因素。其實這是將新課改與傳統教學對立了,教改要求老師不能侷限於對文章的講解、主題的概括、寫法的分析上,而是儘可能的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文章的主題美、結構美、語言美、技巧美,新課改是傳統教學的基礎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主要的教學理念是:

1、力求體現語文學科特點——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對於小説就是要了解故事情節,把握人物形象,體會人物語言、敍述語言的精妙,欣賞小説的藝術美。欣賞魯迅先生名篇,最重要是讀懂、讀透,能比較好地體會作者在作品中的深意。具體到學習《故鄉》這篇小説就是:

(1)學習對比的表現手法;

(2)瞭解對話描寫和心理描寫的特點及在小説中的作用,並通過學習掌握這兩種描寫方法,提高閲讀小説和記人敍事的能力。這是本文的重點。

2、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還給學生

有人説過,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但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歲的少年還是生活與社會的門外看客,他們對近距離的師長父母的心情、性格都很難體會。要他們把握半個多世紀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恐怕不是件易事。

文中三個人物:“閏土”、“楊二嫂”、“我”,若説把握起來還較容易的就是“閏土”,這個人物在國小教材中已出現過,而且魯迅在刻畫這個人物時濃墨重彩,前後對比鮮明。“楊二嫂”及“我”則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他們的性格成因相當複雜,且文中介紹不多,但能否準確掌握兩個人物形象所藴含的意義卻與把握好主題有較大關係。因此,本文的難點:

第一,引導學生把握“楊二嫂”這個人物形象及在作品中的作用。

第二,引導學生把握“我”這個人物形象,準確理解文中關於“希望”的含義。

突破難點時,單純憑藉老師講解往往事倍功半,應以“發展和創新”教育理論為指導思想,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學習方式來進行學習。學生的確不明白時再發揮老師的主導地位,因此,在教法選擇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教法學法

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是我們長期孜孜以求的目標。教法學法大同小異,因為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老師用什麼樣的方法教,學生也就也大體用類似的方法學。

1、比較法:與古詩詞中游子懷念、眷戀故鄉的情感比較,思考故鄉變化原因

2、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3、以寫促讀法:初步感知全文後,寫簡短的讀後感,體悟作者的思想。

4、自主學習法:“閏土”形象學生可自主分析

5、討論法:系統論“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楊二嫂”這一人物形象可以自由討論。

6、誦讀法: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希望”部分,熟讀成誦,從中體會課文所藴含的思想感情。

7、講析法: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8、練習法:“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

四、教學步驟

(一)詩詞導入: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好處:1、温故知新,語文味濃。2、操作方便,簡便易行3、反差強烈,引發思索。)

(二)整體感知

1、瀏覽課文,勾畫出生字詞,並結合課文解詞。

2、寫50——60字的讀後感,對作者思想感情初步感知,為理解主題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分析小説

1、情節: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

2、人物:

(1)閏土:國小出現過,而且刻畫時濃墨重彩前後對比鮮明。學生可以自主分析突破學習重點。

(2)楊二嫂:協作質疑,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突破學習難點。

A、對小説的社會環境解析(對比閏土看瓜所言)——世風日下緣於經濟凋敝,人窮志短。

B、楊二嫂是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私有者形象。為了生存不擇手段(嘴快、手快、腳快——尖嘴利舌、小偷小摸、造謠中傷)。她在作品中的存在意義有二:

一是她的自私刻薄襯托了閏土的純樸善良;

二是她的變化説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農村經濟的破敗。

3、主題:現實是殘酷的,我們當然憧憬未來,但未來是有希望的嗎?

《故鄉》中關於希望的闡述,是一段寓意深長的獨白,是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覺悲涼的成年知識分子,對前途對未來難以確知的希冀的表露。希望的有無,取決於實踐,光有美好的希望,不去努力奮鬥,必然落空,等於沒有希望;希望雖然看起來困難重重,但只要努力奮鬥,百折不撓地去實踐,希望終能實現。聯繫1934年作者所寫《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有行動,才有路;有實踐,才有希望。希望來自奮鬥,魯迅先生要我們明白的就是這一點。

(四)練習:目標檢測上相關練習題,有些教參上確立的教學重點,比如景物(自然環境)描寫等,因在以前的教學中學生掌握的比較好,在此不再作為教學重點。

、教學總結:

通過學習,學生解決的不僅僅是對課文主題的準確把握問題,同時也要求初步學會分析小説。另外,還要求學生儘可能多地瞭解魯迅,瞭解魯迅筆下的故鄉,為以後學習魯迅的作品打下較好的基礎。

語文《故鄉》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1、知識目標:

生字詞、運用對比塑造人物、描寫景物,閏土、楊二嫂形象的意義 ,小説中議論語句對錶達主題的作用。

2、能力目標:

理解運用對比突出主題思想的寫法。

理解小説中議論的作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魯迅先生通過小説所抒發的希望有新生活的感情。

4、創新目標:

抓住故鄉人物的變化和景物的變化分析人物,理解主題。

【學情分析】

七年級和八年級年級時各學了幾篇魯迅先生的作品,給學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學習本文較易理解。但文中的議論有難度,因此理解議論的作用是本文的難點,教師應重點講解。

理解運用對比突出家鄉人物和景物的變化,進一步理解課文主題,這是本文的重點,學生已具有初步賞析文章的能力,因此可以鼓勵學生賞析,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賞析能力。

第一課時

學習內容

介紹作者與寫作背景。

朗讀課文,掌握字詞。

整體感知,分析段落結構。

教學流程

師生互動(問題設計、情景創設)

一、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1、介紹作者。(採用提問的形式)

2、寫作背景:

短篇小説《故鄉》的素材,是魯迅1911年12月初從北京回故鄉的見聞,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內,特別是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

1919年8月,魯迅在北京買下了的住宅,於11月21日遷入,結束了長期的會館生活。12月1日,魯迅離開北京南返,於4日抵故鄉紹興,在家停留至本月24日,與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賣掉新台門故宅。賣掉故宅後,魯迅將家中什物“可送的送,可賣的賣”,都處理了,4月24日下午,魯迅“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屬攜行李發紹興”,於29日回到北京。

這次回到鄉間,幼年的夥伴、農民章閏水特地從海邊農村進城來探望魯迅。章閏水年紀剛過30,已是滿臉皺紋,形容樵悴,向魯迅講述了“農村做人總是難,一點東西拿出去總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慘處境,引起了魯迅深切的同情。後來,魯迅將這次回鄉的經歷,藝術地再現於小説《故鄉》之中,並以章閏水為原型,塑造了閏土這個樸實的農民形象。 二、朗讀課文、掌握字詞 聽錄音,要求學生畫出生字詞:

陰晦(huì) 猹(chá) 五行(xínɡ)缺土 弶(jiànɡ) 腳踝(huái) 潮汛(xùn) 髀(bì) 愕(è)然 嗤(chī)笑 嚇(hè) 瑟(sè)索 黛(dài) 恣(zì)睢(suī) 陰晦 蕭索 聚族而居 無端 家境 素 如許 潮汛 蘇生 愕然 鄙夷 嗤笑 瑟索 打拱 惘然 隔膜 輾轉 恣睢 三、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把課文分為 三個部分,並用1~2句話概括出課文內容。 四、自讀課文劃分段落 第一部分(1~5段)交代“我”回故鄉的時節、地點、原因。

第二部分(6~77段):敍述“我”在故鄉的所見所聞。這一部分着重寫故鄉人物的變化,又可分三層。

一層(6~33段):寫“我”和母親相見、談話。

二層(34~52段):寫鄉鎮小市民楊二嫂的破產和巨大變化。

三層(53~77段):寫閏土的到來,他的變化,使“我”對記憶中的故鄉的美好向往徹底破滅。

第三部分(78~88段):寫“我”離開故鄉時的感觸,表達了“我”對新生活的追求與嚮往。哲理性的結尾,深化了小説的主要思想。 五、作業 用1~2句話概括你對文中人物的印象。

第二課時

一、師生研討

1、組織教學,瞭解學生們的預習情況。

很高興今天能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一篇魯迅的小説──《故鄉》。

這篇小説的情節其實看這個題目就知道,它是圍繞哪兩個字展開的?(板書)

“我”的閲讀──以填空“這是一篇(關於)__________的小説。”的形式瞭解學生們課下閲讀情況。

2、討論題:

⑴ “我”已經有多少年沒回過故鄉了?

20多年。

⑵ 那麼,眼前的故鄉還是二十年前的故鄉嗎?

不是。

⑶ 眼前的故鄉什麼樣呢?

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⑷ 二十年前的故鄉又是什麼樣?

美麗的,給“我”許多歡樂、甜蜜的回憶。

⑸ 到目前為止,我們可以看出,小説中至少有兩個故鄉,20年前的故鄉和現在的故鄉,20多年間,故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發生變化的僅僅是故鄉嗎?還有沒有別的?

⑹ 師生討論:故鄉的人物、環境、經濟等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些變化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⑺ 請同學們解答老師的疑問:我們都知道,理論上講,歷史是向前發展的,而實際上,故鄉的發展走了下坡路,可以説是歷史的倒退,如何理解這種現象?

⑻ 魯迅先生是中國最偉大的作家,他為什麼不在美麗的故鄉上下功夫,而要為讀者描寫這樣一個破敗、蕭條的故鄉呢?魯迅並沒有在小説中明確地揭示這一點,他越含蓄,留給讀者的空間就越大。那麼,我們應當怎樣理解呢? 二、教師小結 魯迅曾説: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魯迅對自己的創作追求作過説明,説他寫小説的目的是要使中國人民覺悟起來,“改良這人生”,因此小説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他最關注的是下層社會“不幸的人們”,創作了許多以農民和知識分子為主要描寫對象的小説,《故鄉》就是其中典型的一篇。

三、課後作業

【板書設計】

回故鄉

故鄉 在故鄉====》變

離故鄉

語文《故鄉》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作者細膩而傳神的文筆所抒發的深厚的故鄉情結。

2、學習、鑑賞作者從多角度描繪故鄉山水、人情的方法,並能恰當地運用到自己的寫作實踐當中。

3、 學習本文,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故鄉、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説明

本文是一篇文筆細膩、情感濃郁的美文,作者用真摯的情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故鄉的美景圖,字裏行間流淌着作者的對故鄉的深厚情誼。所以教師在授課時,應引導學生朗讀文本,在朗讀中體會作者通過文字傳達出的思鄉之情,尤其是一些關鍵句和關鍵段落。

其次,作者採用遊記的寫法,以自己在故鄉的所見、所聞、所感為線索,貫穿起故鄉的人、物、景和情,同時作者將夢中的故鄉和現實中的故鄉交織在一起,使我們從中看到了故鄉的變化和更加美好的未來,這種獨特的寫作手法的運用,教師應引導學生學習、鑑賞。同時,教師要在授課時,將寫作手法恰當地融入課堂,教會學生在寫作中靈活運用。

第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故鄉、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是語文教師應盡的職責和義務。教師可以在授課之時,將這一情感的教育自然地滲透到課堂之中。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悟作者在文字中滲透的思想情感,對關鍵句的深層理解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如“美的,不夠美的,都一樣,是親愛的,是‘我的’”、“啊!家,是了,是家。哦,故鄉,唯有我的家的故鄉!”等。

2、引導學生正確理解作者的成長經歷和文中幾個夢境描寫片斷交織描寫的作用,體悟作者傳達出的故鄉情結。

説明

散文的語言,不僅僅是優美,更多的情感是藴藏在文字深處,需要你結合一個人的生活閲歷去感受和理解。古人云:文不喜白。文字深處的情感要靠讀者去挖掘,所以對於本文語言的感悟、理解,是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理解的。作者對故鄉的情結,是通過少年的夢、戰爭年代故鄉夢的回憶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交織在一起的,化作一片思鄉情,充盈在文章的字裏行間的。而這些都是理解本文的關鍵點,因此,解決好這些問題,對文章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故鄉,對一個人來説,魔力有多大?據説晉代文學家張翰在外做官,秋風起時,他想到了家鄉的菰菜、蓴羹、鱸魚膾,便辭官歸故鄉,成為千古美談。故鄉,對每一個離別家鄉的人來説是一個永遠無法解開的情結。我們從小就讀過一些思鄉的詩句(學生回答)。然而,這些詩句畢竟是十分抽象的。為了使同學們對“故鄉”這個概念有更深的體會,不妨讓我們一起來讀一篇與故鄉有關的文章,體會故鄉永在作者心中的情感。 杜甫的詩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賀知章的“少小離家老大回”、王維的“每逢佳節倍思親”…… 引發學生閲讀課文的興趣。

語文《故鄉》教案 篇9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節課一開始,老師做一個舞蹈動作,當你看到這動作時,會聯想到什麼?

看到海鷗會聯想到大海,這節課我們就來學唱一首與大海有關的歌曲《大海啊,故鄉》。

漫步在沙灘上,聆聽海鷗鳴叫聲,海風吹拂着臉龐,陣陣的海濤聲將我們帶入無盡遐想,同學們,讓我們乘着小船到大海上漫遊一番吧!在欣賞過程中,請大家考慮兩個問題:音樂情緒、力度如何?

二、欣賞

問:音樂情緒、力度如何?

答: 深情、優美、力度柔和

優美的.畫面、動聽的旋律,同學們想不想唱這首歌?學唱歌之前,介紹作者。

三、作者介紹

王立平,著名作曲家,吉林長春人,代表作品有《紅樓夢》、《牧羊曲》、《太陽島上》等,他的音樂作品題材廣泛,格調清新,表示手法豐富,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個人特色。

四、教唱歌曲

1、教師範唱,同學小聲哼唱

2、音樂知識 ||: :||反覆記號

3、重複演唱,老師範唱,同學哼唱

4、難點分析

1=F

(1)3/4 12 1 76 53 3 -

(2)3/4 65 411 65 5 - -

5、欣賞

問:根據歌曲的音樂情緒,分成幾個段落?

答:第一段 樸實、優美、回憶自身在海邊生活經歷。?

第二段 音區提高,充溢激情,是情感的抒發,表達主人公對大海對故鄉和媽媽濃厚真摯情感。

6、同學們,大海是寬闊無垠,千變萬化的,時而温柔恬美平靜,時而驚濤駭浪,跌宕起伏,潮起潮落,下面我們看二組畫面,從這些畫面,你能看出這時大海是平靜,還是驚濤駭浪呢?

第一組:温柔、恬美、平靜。

第二組:驚濤駭浪、跌宕起伏。

7、假如用大海的平靜和跌宕起伏表示歌曲情感,如何劃分?

第一段:平靜

第二段:跌宕起伏

8、用歌聲表示歌曲情感

9、討論:如何用身體語言表示大海平靜與驚濤駭浪?

五、主題思想

我們要熱愛大海,熱愛媽媽,熱愛家鄉,立志把我們家鄉建設更美好。

六、同學跟錄音演唱歌曲

教學反思

20xx年鹽城市中國小音樂課堂展評活動於4月26日結束了。對於我這節課,自身深有感觸,現將教學反思總結如下:

一、教師教學方面

由於是在普通中學開課,在備課時我注意要與音樂基礎知識相聯繫。例如:在講到《大海啊,故鄉》三拍子的強弱規律時,我播放了兩段大家都比較熟悉的音樂。一段是二四拍《讓我們蕩起雙槳》,另外一段是三四拍《小白船》。同學在欣賞過程中作比較,從而掌握其三拍子強弱規律。同學在課堂上聽懂了,掌握了,他們就會認真去學習,積極性調動了,上課的教學質量也提高了。

二、同學參與性

在教學教程中,我一直注重同學的積極參與性 。《大海啊,故鄉》這首歌採用了唱、聽、跳等多種藝術形式相結合,表示歌曲的情感。同學用歌聲表示歌曲的優美、抒情。用身體律動表示大海的平靜與驚濤駭浪。我還佈置了一組又一組的同學到講台上扮演,對他們的扮演予以肯定,並進行鼓勵。所以,在這節課上,同學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了,我與他們的配合十分默契,課堂氣氛也很活躍。

三、思想教育方面

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對同學音樂基礎知識的灌輸,另一方面我也對他們的思想方面進行了教育。通過這節課除了學會了唱,還學到了什麼?那就是熱愛大海, 熱愛媽媽,熱愛家鄉,立志把我們家鄉建設更美好。

當然,這節課還存在許多缺乏之處,如同學演唱的情緒沒有很好的調動等。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揚長避短,爭取更大進步。

語文《故鄉》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體會文中作者濃濃的鄉情。

2、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

3、把握回憶性散文的思維特點,學習回憶性散文的寫作方法。

4、品味作品的語言和情感,模仿創作。

教學過程

課前播放:《那就是我》

一、 導入 1分鐘

關山迢迢,擋不住想家的心情,歲月流淌,淘不盡對家鄉的眷戀;句句鄉音,縷縷鄉情,伴隨着漂泊的遊子默默走過異鄉的風風雨雨......最容勾起他們思鄉情的,或者那一盞漁火,或者是那一朵浪花,或者是那一縷炊煙,或者,就是香港作家黃河浪的那《故鄉的榕樹》(板書課題)

二、走近作者 2分鐘

黃河浪:原名黃世連,曾用筆名洪荒等,香港作家。1941年生於福建長樂縣,中學時酷愛文藝,出版過詩集《海外浪花》、《大地詩請》。1979年,本文榮獲香港第一屆中文文學獎散文組冠軍。(成為冠軍的理由是什麼?)

三、走進文本

(一)那樹——與榕樹凝眸 (理清回憶性散文的思路)7分鐘

1、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層次。

文章第幾小節點題?課文寫了幾個地方的幾棵榕樹?

明確:

1-2 住所榕樹眼前

3-11故鄉榕樹回憶

12-13 住所榕樹眼前

2、這幾棵榕樹,重點寫了哪棵?它有何特點?5 、6、 7三段分別從哪個方面表現它的特點?

明確:

駝背的榕樹特點是“奇特”,三段分別表現其形狀奇,傳説奇,功用奇。

3、本文是一篇很出色的借物抒情的回憶性散文,三個部分銜接過渡自然。文章是怎樣過渡的?找出過渡句:

① 第三段是過渡段。其中,由眼前的榕樹和哨音自然引發相關聯想,“我的心卻像一隻小鳥,從哨音裏展翅飛出去……停落在故鄉熟悉的大榕樹上。我彷彿又看到……看到……”這些詞句,像一座橋,把眼前景物與思想情懷聯繫起來,過渡得巧妙自然。

②“那樣的日子不會再回來了”一句,總結了上文,表明了回憶的結束。“我彷彿剛剛從一場夢中醒轉,身上還留有榕樹葉隙漏下的清涼,但是我確實知道,這一覺已睡過了三十年,而人也離鄉千里萬里外了”一句,和上面的夏夜和上文中的“夢鄉”描寫承接,銜接自然、巧妙。

又由哨音牽引作者由現實到回憶,又由回憶到現實,眼前 哨笛回憶哨笛眼前

(二)那故鄉——與作者的感情對視 (分析散文 “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 7分鐘

1、第四段中作者説“記憶裏的故事有榕樹的葉子一樣多……“圍繞故鄉的榕樹,作者回憶了與之相關的哪些事情?要求:每件事用一句話概括

小時候在“駝背”船上的“水手”夢

有關“駝背榕樹”的古老傳説

女人們對榕樹之神的祈求、女人治皮癬及祖母的疼愛

農人們在榕樹下的納蔭乘涼

兒時在榕樹下度過的夏夜生活

2、分析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

這部分回憶片段猶如一個個電影分鏡頭,回憶畫卷徐徐展開,從不同角度抒寫了對家鄉的眷戀之情,材料的選取自由靈活,從人物來看,有小夥伴、最老的老人、女人、老祖母、鄉親、我;從內容來看,有寫人事的,有寫傳説,有寫我夏夜感受的;從情感來看,體現的有友情、親情、鄉情等,所有這一切由榕樹貫串起來,體現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

故鄉的榕樹在我心中,不僅僅是樹,還是理想的啟迪放飛者,道德的見證教化者,愛心的賜予傳達者,農人的庇護慰安者,夏夜的造境催眠者。榕樹,而是濃濃的友情、親情、鄉情的匯聚和象徵,文章最後短短六個字浸透了作者對故鄉的榕樹、故鄉的人、故鄉的事的懷念和眷戀,濃濃的鄉思、鄉情、鄉愁、鄉戀躍然紙上。

席慕容説:離別後,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黃河浪的這棵樹便是永恆的。

3、文章為何不直接以《憶故鄉》或《故鄉的回憶》為題?

明確:

a、懷念的人事物莫不與榕樹有關,對故鄉的懷念是通過對榕樹的懷念來表達的。

b、含蓄深情,有感染力。

c、結構上,起線索作用。

四鑑賞品味

那“文”——與精美的語言對話 16分鐘

品味語言,體悟情感。

6人小組活動:從文中找出一組富於文采的句段朗讀,試作簡要評點,並按照它的格式進行仿寫,一個朗誦,一個評點,一個仿寫,建議可以變換陳述的對象或意象來展開仿寫。各小組交流,互為補充:

教師歸納:如何使語言“靚”起來?

1、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2、想象的運用,虛實結合

3、華麗的詞語(摹形狀物,繪聲繪色)

4、句式的選用和變化(長短、整散)

5、關注人稱的運用(第二人稱的作用a、第二人稱一般都兼有擬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語言生動;b、在表情達意方面,便於直抒胸臆,或直接對話,增強感染力。

五回望模塊

那“月是故鄉明”——與模塊對歌(音樂播放:《彎彎的月亮》)6分鐘

本文以榕樹為線索貫穿全文,選用精美的語言,敍述了很多與故鄉的榕樹有關的人和事。普通的百姓、天真的童趣、幽靜的環境、淳樸的風土人情,是作者割不斷的故鄉情結。

深深的思念,濃濃的鄉愁,是人類永恆的主題,故鄉的歌,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於是“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於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於是“我寄愁心與明月”,於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故鄉的明月,照過你、我、他。

請用最簡潔的一句話串聯這個模塊的所有文章的標題,體現“月是故鄉明”的主題。

學生當場創作,要求只要有創意,自然銜接就成!

六創作模仿1分鐘

風在路上,人在風中,生命不斷拐彎,故鄉總在身後。故鄉總是具體的,在人們的記憶中,她有時就是一棵小樹 一朵雲彩,一縷炊煙,一種產物……假如有一天(這一天不再遙遠),你要離開你的家鄉,你會記住家鄉的什麼“物”?假設30年後的你,在異鄉,每當有月亮的晚上,故鄉之歌的主角又是哪個呢?請模仿本文創作手法,完成下週隨筆《故鄉的xx》。

語文《故鄉》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積累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感悟作者在文中抒發懷念家鄉的情感。

3、主動認識10個字、會寫12個生字

教學重點

理解文中比喻、擬人句及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抒發的思鄉之情。

教學難點

學習品讀,鑑賞文章優美的詞句,體會作者抒發的思鄉之情。

教學準備

預習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追憶故鄉的文章《故鄉的蘆葦》。(板書:故鄉的蘆葦)

蘆葦是一種水生植物,用途很廣。讓我們隨着作者的回憶,一起到文章中去看一看故鄉的蘆葦。

二、初讀課文

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指名説一説課文內容。

三、品讀課文

1、文章一開始作者先寫了哪些景物?

(有小河、野花、油菜花、棉花)

2、你認為哪出景物最美?他們都是怎樣的?談談你的感受。

3、省略號表明什麼?

(表明故鄉留給我的記憶還有很多很多,這裏並沒有説完。)

4、誰能用你的朗讀再現那美景呢?

5、可這一切的一切是作者最難忘的嗎?

他最愛的是什麼?(蘆葦)

師:從哪句話看出來的?

你是怎樣理解“魂牽夢繞”的?

6、既然作者最愛蘆葦,為什麼卻不惜筆墨的寫其他的美景呢?寫小河、野花、油菜花和棉花的部分可否刪除嗎?

7、賞蘆葦美景(學習8—9自然段)。

(1)品讀重點句子,感情誦讀。

①找出相關語句説一説蘆葦有哪些特點呢?結合相關語句談談理解?(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寫出了什麼?)

②誰願意讀一讀再現這美景?

③師生

④指名讀

(2)師:作者利用生動的比喻句抓住蘆葦“綠、多、柔”的特點,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美麗的蘆葦圖。

四、

這如是如畫的景色,這如綠雲漂浮的蘆葦,讓人難忘,讓人眷戀。難怪我離家二十幾年還如此追憶和嚮往。讓我們下節課繼續在童年趣事中,品味故鄉的蘆葦帶給我們的無限回憶吧!

第二課時

一、學習10—13自然段。

(1)瀏覽課文10-13自然段

思考:作者説了哪幾件趣事?

(2)小組合作學習。

你覺得哪件事最有趣呢?和小組的夥伴講一講。

把最能體現作者的快樂的句子讀一讀?

(3)小組彙報全班交流,指導朗讀。

生自由讀

三件趣事作者都以省略號結束,可不可以換成句號呢?

二、體味情感昇華主題

這段點出了作者對蘆葦難以忘懷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學生交流、彙報。

三、識字

認識:葦、繽、蛛、曳、恬、哨、舵、錫、紡、裹。

重點強調,繽是前鼻音,蛛、哨是翹舌音。

1.多種方式認讀生字,讀準字音。

2.交流識字方法。

理解字義,組詞、造句。

3.分析字形。

4.寫好12個字。

按先觀察,重點示範,練習、評議的程序指導學生書寫。

上下結構:若、芳、翼。

左右結構:魂、拂、哨、帆、純、紡、織、觸

半包圍:逸

重點指導“魂、拂、逸、翼”

四、作業

《資源》

板書

11、故鄉的蘆葦難忘

蘆葦:綠美

吹蘆葉哨:甜蜜的回憶

蘆葉船:滿載幻想

蘆葦叢:捉紡織娘

語文《故鄉》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在閲讀中獨立認識本課7個生字“聖、誕、馴、橇、附、豎、仍”;積累詞語若干。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知道聖誕老人的故鄉在芬蘭。

重點難點:

1、學習生字新詞,理解並積累詞語。

2、結合文本內容,進行語言訓練。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出示圖片

2、師:誰能介紹一下畫面上的人物?(學生交流,結合簡介聖誕節)

板書:聖誕老人

3、出示:第一節自由讀

師:誰能用文中的語言來介紹一下聖誕老人?

結合學習:“馴鹿”“雪橇”(通過媒體畫面瞭解)

重點注意馴:字音撬:字形

4、完整課題,齊讀課題。

二、整體感知,自學生字新詞

1、出示自學要求,進行小組學習

(1)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自學生字。

(2)邊讀邊思:聖誕老人的故鄉在哪裏?

口頭填空:

芬蘭的大王告訴孩子們,聖誕老人就住在,它能聽到;芬蘭還有;如今,聖誕老人用。

2、自學情況交流檢查:

(1)出示詞語:馴鹿雪橇打扮迎接電腦俄羅斯豎着瑪爾庫指名讀、正音;開火車領讀;

(2)指名分小節讀課文,正音。

(3)填空交流:

芬蘭的大王告訴孩子們,聖誕老人就住在,它能聽到;芬蘭還有;如今,聖誕老人用電腦。(交流後示答案齊讀)

三、品讀課文

1、再讀第三節,結合課文內容理解:心聲

2、説話訓練:

世界各地的小朋友會對聖誕老人説些什麼呢?他們在信中會寫些什麼呢?(小組交流、班中交流)

3、創設情境(媒體):小朋友我來啦!你們有什麼心願嗎?趕快説給我聽聽吧!

(學生寫寫後交流)

師:聖誕老人已經聽到了你們的心聲,相信他一定會想滿足大家美好的願望。

4、指導朗讀第三節

過渡:聖誕老人的故鄉究竟是怎樣的呢?你們想去看看那神祕的極地世界嗎?

想讀讀那些描述它的充滿魅力的文字嗎?

5、出示課外補充資料,小組內自由閲讀

6、閲讀後進行想像説話訓練:

芬蘭人還選了北極圈附近的一個村莊為聖誕老人村。村口豎着一塊木牌,上面寫着“聖誕老人的故鄉”。當我來到聖誕老人村,。

7、師總結,師生合作讀第五節。

四、課外

1、請學生來説説你的有關節日的資料。

2、向學生出示幾個網站,課後自己去查閲瞭解。

語文《故鄉》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在閲讀中獨立認識本課五個生字“馴、橇、俄、瑪、豎”;積累詞語若干。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知道聖誕老人的故鄉在芬蘭。

【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生字新詞,理解並積累詞語。

2、結合文本內容,進行語言訓練。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播放《鈴兒響叮噹》,配多媒體畫面。

過渡: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首,會唱的小朋友隨着這輕快的旋律唱起來吧!

2、交流:誰能介紹一下畫面上的人物?

3、簡介聖誕節。

板書:聖誕老人

4、出示§1,自由讀。

5、交流:誰能用文中的語言來介紹一下聖誕老人?

6、學習生字:馴鹿、雪橇

(1)正音:馴

(2)字形:撬

(3)出示畫面瞭解詞意。

7、完整課題,齊讀課題

二、整體感知,學習字詞。

1、小組學習,要求:

(1)合作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自學生字。

(2)討論:聖誕老人的故鄉在哪裏?

(3)口頭完成填空:芬蘭的兒童故事大王告訴孩子們,聖誕老人就住在_________,它能聽到______________;芬蘭還有__________;如今,聖誕老人用電腦_______________ 。

2、反饋。

(1)開火車讀詞語:

(2)指名分小節讀課文,正音。

(3)填空。

三、品讀課文。

1、自由讀,理解:心聲。

過渡:世界各地的小朋友會對聖誕老人説些什麼呢?他們在信中會寫些什麼呢?

2、説話訓練:小組交流、集體交流。過渡:小朋友我來啦!你們有什麼心願嗎?趕快説給我聽聽吧!

3、畫畫、寫寫、説説。

4、小結:聖誕老人已經聽到了你們的心聲,相信他一定會想辦法滿足大家美好的願望。

5、指導朗讀3。

過渡:聖誕老人的故鄉究竟是怎樣的呢?你們想去看看那神祕的極地世界嗎?想讀讀那些描述它的充滿魅力的文字嗎?

6、出示課外補充資料,小組內自由閲讀。

7、想像,説話訓練:芬蘭人還選了北極圈附近的一個村莊為聖誕老人村。村口豎着一塊木牌,上面寫着“聖誕老人的故鄉”。當我來到聖誕老人村,________ 。

四、課外拓展。

1、交流:收集的有關節日的資料。

2、根據網址,課後查閲瞭解。

五、佈置作業:給聖誕老人寫一封信。

語文《故鄉》教案 篇14

教學要求:

1、瞭解故鄉楊梅的可愛,受到熱愛家鄉的教育。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可愛”這個意思,把內容寫具體的。

3、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可愛”這個意思寫出楊梅特點的。

教具準備:多媒體、軟件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板書課題。

1、同學們見過和吃過楊梅嗎?知道產地嗎?

2、看看本文作者是怎樣講他故鄉的楊梅的。

3、板書課題。

二、指導檢查預習。

1、初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講了哪些內容,要讀準字音。

2、通過指名讀,檢查讀音的正誤。

三、自由讀,想一想課文可以分成幾段,為什麼要這樣分?

四、講讀第一段。

1、集體讀第一段。

2、這段告訴我們什麼?有什麼作用?(總起全文)

五、講讀第二段。

1、指名讀第二段。

討論:每句話是什麼意思,這段主要講了什麼?(結合理解“貪婪”“吮吸”“甘露”“伸展”“狹長”等詞語的意思。)

2、“貪婪、吮吸、伸展、歡笑”這些詞語本來都是寫人的行為動作和感情的,這裏用來描寫楊梅樹,給你什麼樣的感覺?

3、指導朗讀。

六、講讀第三段。

1、指名讀第三段,思考:課文從哪幾方面寫楊梅果的?(形狀、顏色、味道)

2、齊讀第三自然段,説説這句話告訴了我們什麼?“端午節”指什麼時間,是什麼節日?

3、指名讀描寫楊梅形狀的自然段。用自己的話説説楊梅果是什麼樣的?哪些句子體現了作者對楊梅的喜愛?(體會“細膩”“柔軟”是什麼感覺)

4、指名讀寫楊梅顏色的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樣講楊梅顏色的?(先講外邊的,後講裏邊的)哪些語句使你感到楊梅果非常惹人喜愛,為什麼?

5、指名讀描寫楊梅味道的自然段,想一想哪句話是講楊梅味道的,哪幾句是講“我”愛吃楊梅的?

七、練習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齊聲讀課文,要讀出喜愛楊梅的感情。

二、同學們讀了課文,能和作者一樣感受到故鄉楊梅的可愛嗎?你是怎樣感受到的?

三、小結:

我們寫作文也應該像課文的作者一樣,先考慮好自己最想告訴別人的是什麼,並想好記敍的順序,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四、識記本課的生字。

1、由學生説説自己識記的方法。

2、指導書寫。

3、抄寫“讀讀寫寫”中的詞語。

五、完成“練筆”。

1、指名讀內容,明確要求。

2、同桌互相説一説。

(1)準備寫哪種水果;

(2)這種水果的形狀、顏色、味道;

(3)為什麼喜歡它。

3、指名3—5名同學説一説。

4、把剛才説的寫下來。

六、教師巡視,解答學生作文中的問題。

七、請同學讀讀自己寫的片斷,師生適當評議。

板書設計:

枝:常綠

楊梅樹

葉:狹長

15我愛故鄉的楊梅

形狀:

小刺

楊梅果

顏色:

淡紅

深紅

幾乎成黑

味道:又酸又甜

甜津津

語文《故鄉》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

1、掌握本文的生字新詞。

2、瞭解楊梅的可愛特點,學習作者把事物觀察仔細、把事物寫細緻的方法,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指導學生體會作者觀察、描寫楊梅樹、果的特點的方法。

教學時數預計:二教時

第一教時

學習內容: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教學程序:

一、板書課題

1、讀題,想:你是怎麼理解題目中愛字的意思的?(引導學生用愛字組出適合題目的詞語)

2、議論: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麼?

3、學生彙報後,教師作小結。

二、引入新課,初讀課文

1、聽錄音朗讀(或教師範讀)課文,學生邊聽邊思考下列問題:

(1)課文哪些內容給你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説説寫的是什麼?)

(2)點畫課文的生字詞語。

(3)遇到不懂問題在書中打上?,或學習課文還想知道什麼或解決什麼問題。

2、學生在小組中交流學習體會。

3、指名學生彙報學習情況,教師小結後指導學習課文生字。

三、齊讀課文,鞏固認知,指導學生解決下面問題:

1、哪一節寫的是楊梅樹?哪幾節寫的是楊梅果?

2、課文重點寫的是什麼?(指導學生認識課文詳寫的是什麼?)

△讓學生在小組中交流學習心得後作彙報。

四、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和情況後,進行語言文字鞏固訓練。

1、你對課文內容瞭解了什麼?

2、組詞練習、讀讀寫寫重點詞語。

3、朗讀自己喜歡的句子。

第二教時

學習內容: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程序:

一、簡述上節的學習內容,點明本節的學習要求。

二、學習第一節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2、討論:這節告訴了我們什麼?(或你知道了什麼?)

3、學生回答後,教師作小結,投影開頭的方法和作用。

三、學習第二節

1、投影本節內容,指導學生朗讀後思考問題:你讀懂了(或知道)什麼?哪些地方不明白的?

2、學生在小組中交流讀書體會。

3、指名彙報讀書心得後,教師板書:樹 枝綠葉長。讓學生思考:感受的楊梅樹怎樣?(引導學生説出可愛)。

4、小結和歸納後,投影課文句子和詞語,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

四、學習三六節

1、投影楊梅果圖片和課文,讓學生自由朗讀3-6節的課文內容。

2、邊讀邊思考:你從課文中認識的楊梅果是怎麼樣的?

3、學生小組討論後指名回答,教師引導學生從楊梅果的形狀、味道、顏色等方面作彙報。

4、教師小結學生的發言後作板書:形狀、味道、顏色,指導學生理解作者的觀察方法:抓住果的形狀、味感、顏色等特點進行細緻的觀察(要求學生動筆在課文中點畫在關的句子、詞語)。

5、加深對楊梅顏色變化的瞭解,投影顏色變化過程。

6、鞏固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觀察和描述的方法。

7、學與用。讓學生觀察和介紹他們熟悉的一種水果,進行説話訓練。

8、總結這部分的學習情況。讓學生談談學到了什麼?還有什麼地方不明白?

五、總結全文的學習要點,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寫的是楊梅,表達的是熱愛故鄉的思想感情。(板書:表達作者熱愛故鄉的思想感情)

附板書:

我 樹 枝綠葉長

故 形狀 表達作者

鄉 熱愛故鄉

的 果 味感 的思想感情

梅 顏色

語文《故鄉》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細雨如絲、貪婪、吮吸、伸展、狹長、端午節、桂圓、觸到、細

膩、汁水、甜津津、豆腐、雖然、酸味。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讀懂課文內容,瞭解楊梅的特點,體會作者喜愛故鄉楊梅的感情。

4.領悟作者按一定順序、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方法。

思想教育:體會作者喜愛故鄉楊梅的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2.抓住作者寫楊梅果的形狀、顏色、味道的特點,引導學生學習按一定順序抓住重點留心觀察的方法。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解題質疑導入:

1.齊讀課題。

2.提問:這個題目包括幾個意思?分別是什麼?

(這個題目包括兩個意思:一是“我愛故鄉”,二是“我愛楊梅”。)

(1)“我愛故鄉”主要寫什麼?(故鄉)(2)“我愛楊梅”主要寫什麼?(楊梅)

(3)“我愛故鄉的楊梅”主要寫什麼?(作者喜愛楊梅,看到楊梅就想起故鄉,本文借讚美楊梅抒發對故鄉的熱愛之情。)

(二)自讀課文,初步瞭解內容並藉助自學生字、詞。

1.學生通讀課文,初步瞭解內容。

思考:課文從哪些方面描寫故鄉的楊梅?(課文從楊梅樹、楊梅果兩個方面介紹故鄉的楊梅。)

2.學生自讀課文,標畫出生字、新詞。

3.學生藉助認識生字,瞭解字義。

(三)檢查自學。

1.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

2.注意糾正誤讀音。

(四)讀詞語,理解詞義。

(五)閲讀課文,明思路。

1.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思考:本文先寫什麼?再寫什麼?

引導學生總結出本文按先總述後分述的順序,先總寫“我”愛故鄉的楊梅,然後分別從楊梅樹、楊梅果兩個方面具體描寫楊梅,抒發作者對楊梅的喜愛和對故鄉的熱愛之情。

2.哪一部分寫得詳細?為什麼?

讓學生認識到作者觀察細緻、重點突出,詳略得當。描寫楊梅果用了四個自然段,從形、色、味三個方面進行了生動具體的描寫,層次分明,特點準確。

(六)學生再讀課文,鞏固複習。

(七)作業。

1.寫生字、詞。

2.熟讀課文,按要求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二)學習第1自然段。

1.思考:“我”為什麼愛楊梅?楊梅有哪些可愛之處呢?

(“我”的故鄉在江南,那裏是楊梅生長的地方。“我”看到楊梅便會想到故鄉,“我”熱愛家鄉,所以喜愛楊梅。

作者從楊梅樹可愛,楊梅果好吃兩個方面介紹了楊梅的可愛之處。)

2.文中寫楊梅樹和楊梅果兩部分,哪一部分內容寫得詳細。

(寫楊梅果。作者從形、色、味三個方面作了具體的描述,內容十分詳細。)

(三)學習第2自然段。

1.出示填空練習。

細雨如絲,一棵棵楊梅樹______春天的甘露。它們____四季常綠的枝條,一片片狹長的葉子在雨霧中____。

2.填好後讓學生朗讀。

3.想一想這段話有幾句?分別寫的是什麼?

本段有兩句話,第1句寫楊梅樹需要春天的細雨。第2句寫楊梅樹生長得茁壯茂盛。

4.讓學生聯繫課文內容説説所填寫的詞語“貪婪地吮吸”、“伸展”、“歡笑”這些詞語的意思,想一想它們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貪婪地吮吸”、“伸展”、“歡笑”本是描寫人的行為、心理特徵的詞語,作者採用擬人的寫法,寫出了雨中的楊梅樹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十分惹人喜愛,讚美之情溢於言表。

5.應該怎樣朗讀?

應讓學生在朗讀中注意採用欣賞、讚美、歡快的語氣朗讀這段話。

(1)教師範讀。

(2)學生自讀體會。

(3)指名朗讀後齊讀鞏固。

(四)學習第3至6自然段。

1.指讀課文。思考:作者從哪幾方面介紹楊梅果?

2.指名回答:形狀、顏色、味道。

3.指讀第4自然段,本段有幾句話?讓學生找出描寫楊梅果形狀的句子讀一讀。

4.出示按課文內容填空練習:

(1)楊梅( ),和( )一樣大小,遍身生着( )。

(2)等楊梅( ),刺也( ),平了。摘一個放進嘴裏,舌尖( )楊梅那( ),使人感到( )而且( )。

(3)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回答填空。

(4)作者是怎樣觀察楊梅果的形狀的?

(看到的:楊梅果圓圓的,和桂圓一樣大小。感覺到的:放進嘴裏,舌尖感到平滑、細膩。)

(5)從哪些描寫可以看出作者對楊梅的喜愛之情?

(親自品嚐“平滑的刺”和“細膩而且柔軟”,這些細緻的描寫都表現出作者對楊梅果的喜愛之情。)

(6)讀課文,體會情感。

(7)小結學法:

讀文找句,解詞明意。

聯繫觀察,體會情感。

5.楊梅果的顏色是什麼樣兒的?讓學生用以上學法學習第5自然段。

(1)讓學生默讀第5自然段,

(2)讀後完成填空練習。

楊梅先是____,隨後變成____,最後____。

(3)討論“幾乎”是什麼意思?顏色的變化説明了什麼?

“幾乎”是將近於、接近於的意思。顏色的變化説明楊梅果逐漸成熟。

(4)文中哪些描寫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你輕輕咬開它,就可以看見那新鮮紅嫩的果肉,嘴脣上舌頭上同時染滿了鮮紅的汁水。”

在這句話中作者對果肉、汁水的顏色的描寫,流露出了對楊梅的喜愛之情。

6.學生自讀第6自然段。

(1)出示思考題:作者怎樣寫楊梅的味道?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對故鄉、對楊梅的喜愛之情?

(2)分組討論。

(3)各小組推薦代表回答。

經過討論讓學生明白作者寫楊梅果的味道是抓住由生到熟、由“又酸又甜”到“甜津津的”的特點描寫的。重點對小時候吃楊梅吃得太多把牙酸倒的事,進行了具體的描寫,使人覺得真實自然、充滿情趣,字裏行間流露出對楊梅、對故鄉的喜愛之情。

(4)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五)、總結全文。

(六)、佈置作業。

枝條

樹 葉子

20 我愛故鄉的楊梅 形狀

果 顏色

味道

課後小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