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讀後感範文(精選16篇)

來源:文萃谷 3.45K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故鄉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故鄉讀後感範文(精選16篇)

故鄉讀後感 1

魯迅在他的《故鄉》一文中描述了一個他與閏土美好的童年,令人無限嚮往,但其結局卻顯得很悲慘,兩個原本友誼很深的孩子,竟變成了一對熟悉的“陌生人”。讀了這篇文章後,我才明白了:原來時間可以撕碎兩個人的友誼。

歷史總是不斷地重演着,我與我的好朋友張凡不正好與魯迅與閏土一樣嗎?

總以為我們的友誼堅如磐石,深比大洋。現在看來,那只是我們年幼時的幻想罷了。

我與張凡年齡差不多。小時候,我經常與他一起在村子裏亂逛,我們會為在一起捅掉了一個馬蜂窩而高興。我們也經常一起爬到桑樹上,盡情地享受着桑棗的美味,直到嘴脣、牙齒變為紫色為止,這時我們會望着對方紫色的嘴脣而大笑。我們也常常在一起分享個人的小祕密,比如,他曾經告訴我他“喜歡”的女生的名字,我也告訴了他我“喜歡”的女生的姓名。到現在,我想恐怕仍是隻有我們兩個人知道這兩個女生的名字,我不確定他現在是否還記得這件事。我們也曾發生過小矛盾,但不超過幾小時便與好了。在這七年的時光裏,我們像親兄弟一般,他到哪裏,我就到哪裏。總之,有他的地方便有我。

到了國中後,我與他的關係發生了急劇的改變。也許是我有了自己的目標,只顧着學習,放假時也很少到他家去,一個人在家裏看書,做作業,漸漸地疏遠了他,也許是我們都長大了、成熟了。我們再也不會兩個人在一起,因為那是小孩子才做的事情,那是浪費時間,我們再也不會將自己的`小祕密告訴對方了,我們開始學會了將心靈半敞着來面對對方,我們會覺得將自己的祕密封存在自己心裏比較好一些。隨着時間的推移,我與他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了,去年寒假,我與他僅見過一次面,當我們在一起聊天時,我們也與閏土一樣恭敬起來了,當他説起一些學校的事情的時候,我只是隨着笑幾聲,那種笑彷彿是完成命令式的笑,不到一個小時,我們要説的都説完了,彷彿再也沒有什麼可聊的了。從那次見面後,我到現在也沒有再見過他一面了。童年時的那種歡聲笑語的場面已蕩然無存。我很想與他恢復到國小時那種親密的關係,但彷彿就像一切都已經註定好了的一樣,我與他走在已設定好的路上,他向東,我向西,我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了。如果命運可以由自己選擇的話,我願與他永遠停留在國小那段時光裏,我真的不想看到七八年的友誼就這樣結束了。

我不敢想象,十年、二十年後,我們的關係會變得怎樣…… 的確,時間可以撕碎兩個人的友誼,這是我讀《故鄉》後的感悟。

故鄉讀後感 2

讀了《故鄉》這本書,我有許多感觸。

小説描寫了作者魯迅兒時在故鄉的生活和現在真實的故鄉對比,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帶給人們的苦難與舊時代的黑暗社會與痛苦抒發了作者渴望新生活的強烈慾望。

魯迅曾經在日本留學學醫,認為救死扶傷還不如成為作家讓這些麻木不仁的百姓重新燃起鬥志打敗侵略者。

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閏土,少年的閏土還是一個勤勞善良膽大活潑的小少年,可是就是因為社會的壓迫使他變成一個迷信麻木的人。

從閏土身上可以看出舊社會的黑暗與勞動人民的苦難,我們應該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而又繁榮昌盛的年代感到幸福。

魯迅先生在小説最後寫道:“我想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正如這地上的'路:其實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形成了路。”這句話表達了只有美好願望而不去努力的實現夢想這還是不會成功的。只有踏上這一條路,勇敢的去實踐去追求你想要的這才是真理。

我們應該報答現在美好的生活,珍惜現在的時光,努力的追求自己的夢想。

老舍也是因為黑暗社會的壓迫而不得不自殺,從而失去了中國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的機會。他筆下的祥子和閏土一樣如此。

就趁現在,珍惜現在的時光,好好學習,努力的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吧!

九年級:打打鬧鬧boy

故鄉讀後感 3

故鄉是什麼味道的?是甜蜜的或是苦澀的?是夢幻的還是虛無縹緲的?故鄉的情,故鄉的味道是複雜的,魯迅先生在《故鄉》中這樣告訴我。對!是複雜的!

故鄉是甜蜜的!

有着高大寬闊的大院,有着快樂的生活,有着良好的家境,有着美麗的山水,還有一段快樂的回憶——我對閏土兒時幹練、憨厚、英武不凡的印象,和那去之不來的快樂相處的時光。聽他講雪地捕鳥的技巧;聽他説潮汛時看跳魚兒的樂趣;聽他講夜裏管瓜刺猹時的激情和猹的狡詐;聽他説沙灘拾貝時興奮、歡快的心情;聽他為魯迅描繪的那一幅幅美麗的畫卷……

可是,現在一切都變了,變得複雜了,變得陌生又飄渺了……

魯迅從兩千餘里之外,冒着嚴寒,要回到別了二十多年的故鄉去,冷風拍着船體,吹進船艙裏,沒有一絲活氣的村莊在魯迅眼裏被完整地勾繪出來。

一切都是陌生的。

故鄉又是陌生、飄渺的。

蕭條的街道頂替了往日的熱鬧,在瓦楞上顫抖的枯草、淒涼荒蕪的老屋,記憶中故鄉一切不返,魯迅迎來了一個陌生的故鄉、鄰居,以及一個陌生的、不同往日的閏土,時光的洗浴,讓魯迅和閏土間多了一道無法逾越的障礙。深藍天空下,站在瓜地裏的那個少年的身影變得模糊,刻薄的鄰居説着刁鑽的話,這一切讓魯迅心裏多了一道悲哀的`傷痕。

船在開,景在移,魯迅在文中最後部分離開了故鄉。

故鄉情是複雜的,既甜蜜,又陌生。對故鄉,大家都有一份難以説明的故鄉情。對故鄉,魯迅選擇了封存,封存在他的回憶裏;對故鄉,魯迅抒發了他悲哀又憐情的愁苦之情,抒發了他嚮往股權的美好,回憶了曾經擁有的甜蜜的沉醉之情。對於告別了故鄉,奔向未來的他,一句“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太多了,便成了路”就寫出他對希望的期待……

月是故鄉明!讀了《故鄉》的你我,是否也沉浸在那朦朧的故鄉情中呢?

故鄉讀後感 4

“人是把家園帶在自己身邊流浪的”(列維·斯特勞斯:(《憂鬱的熱帶》),故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深深的“刻”在魯迅的記憶中。記憶中的故鄉—浙東江南水鄉,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恍若仙境。例如《社戲》描繪了故鄉飛一般的白篷航船,月色朦朧下起伏的連山,兩岸碧綠的豆麥夾雜着河底水草散發出來的清香;《故鄉》描繪了的.故鄉美麗的海濱夜景—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碧綠的西瓜地和月下捕碴的少年……

這些遠不夠,真正讓“我”感到快樂的是在山野風光裏的遊樂。兒童對大自然有着成年人所不及的特殊敏感。百草園是“我”的天堂,這裏有優美的風景,神奇的故事,無盡的樂趣,可以充分發揮孩子們活潑好動、天真好奇以及愛美的天性,增強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我”在草木蟲鳥中玩得樂此不疲。

注目於菜畦的“碧綠”、桑堪的“紫紅”、蜂一與菜花的“金黃”,聆聽到鳴蟬的“長吟”、蟋蟀的“彈琴”一與“油嶺”的低唱。大自然是如此地吸引兒童,即使身在三味書屋讀書心卻飛往百草園。封建教育關住了孩子們的軀體,卻關不住他們天真活潑的心靈。家道雖己衰敗但“我”在純真、稚氣的友情中尋到了温暖一與慰籍。童年的夥伴有着自然純真的天性和健全的人格,是大自然的寧馨兒。《故鄉》裏的少年閏土,有着紫色的圓臉,紅活圓實的雙手,帶着一頂小氈帽,頸上套着明晃晃的銀項圈,身上洋溢着純樸健康的自然氣息。

故鄉讀後感 5

魯迅,他是一名可敬的作家。他有筆作為武器,與黑暗勢力作鬥爭。他一生寫過很多小説:《故鄉》、《狂人日記》、《朝花夕拾》······等等的許多作品。可是我最喜歡《故鄉》這本小説。

記得我們這學期學過一篇叫《少年閏土》的文章,它就是節選自魯迅先生的小説《故鄉》。老師説過,這本小説很好,放假後我迫不及待的把這本書買來了。

當我讀完後,我心裏好難受,因為像閏土那樣可愛的孩子,天真無邪,三十年竟變成了一位面黃肌瘦大人,以前的活潑全部都消失了,只剩下了瘦弱。但是,這三十年裏,竟然連友誼都可以吞噬。當我看到魯迅叫閏土“閏土哥”時,我不禁心一緊,因為閏土並麼有回答什麼只是淡淡的説了一聲“老爺”,他們當年的友誼是多麼的深厚,可現在就如一碗清水。

當我讀完時,不禁心裏一涼,友誼是可以變的嗎?我真的很害怕,當我長大時,我的那些朋友會離我而去,這不是非常可怕的事嗎?當時的社會竟然這麼黑暗,可以將友誼慢慢的吞噬,把一個活潑的孩子變成一個冷酷的人。難道世界上的友誼都不是永恆的嗎?

在魯迅他們談話時,水生和宏兒還在玩耍,但是他們的'友誼保質期又有多長呢?當然魯迅不想他們和自己和閏土一樣,有變質的友誼。可是又何嘗不是呢,三十年,可以讓社會把一個天真的孩子變得冷酷,那麼友誼呢,在社會的籠罩下,什麼都會變。社會可以造就你,也可以將你從高峯推下低谷。

我終於明白了魯迅的最後一句話:就像一條路,本來是沒有路,可是有人去走了,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一條路。只要別人認同了你,你就成功了,你做的事也變得合理了。

故鄉讀後感 6

魯迅寫的《故鄉》,講述了他與閏土小時候的一些事情。讀了《故鄉》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魯迅與閏土深深的友情。雖然認識的時間並不長,但友誼已經十分的深厚了!閏土會捕鳥、看瓜!閏土的心裏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魯迅往常的朋友所不明白的。他們都和魯迅一樣只看見院子裏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在和閏土的交往中,魯迅學到了不少新鮮的知識,得到了不少的樂趣,所以魯迅在那段時間很快樂,可正月過了,閏土務必回家。一開始,他們還相互送了幾次禮物,但之後再也沒有見面。我明白了:快樂的時光是短暫的,只有好好珍惜時間,快樂才是永遠的。

可過去不懂事的`我,卻不懂好好珍惜時間,常常浪費時間。有一次,晚上有一個十分好看的電視,我想:機不可失。就看了起來,從7點鐘看到9點,看完了才想到作業沒做完,只好匆匆忙忙做起了作業,那晚拖到好晚才睡覺。第二天早上要奶奶叫了好久才能起牀,結果那天上學遲到了。從此,我一向把作業最早做完,然後再做其他就應做的事。

魯迅先生以前説過: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瞧,這就是魯迅先生的名言。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諺語大家就應不陌生吧。也告訴我們應當珍惜時間,珍惜眼前幸福的生活。

故鄉讀後感 7

魯迅先生的《故鄉》,透露着他對故鄉的懷念,卻又另有一番味道。讓我感到有些感動,又有些淒涼。

本是久別重逢,可那些美好的回憶終究只能成為回憶。記憶裏的閏土,夏天在海邊拾貝殼,在潮汛時看魚兒跳。戴着項圈,拿着鋼叉,向猹刺去……而再見閏土,他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臉上爬滿皺紋,眼睛周圍漲得通紅。他頭上戴着一頂破氈帽,身上穿着一件單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已經裂開,像是松樹皮。更令迅哥兒吃驚的是,他見到他,第一聲就是“老爺———”,顯得那麼生分。這讓迅哥兒到嘴邊的話又咽了下去,因為魯迅知道,他與閏土之間,也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牆壁”。

閏土作為窮苦勞動人民的代表,飽經風霜,受盡歲月的折磨,讓我體會到了封建社會勞動人民的辛苦。為生活所迫,受壓於生活,卻又無可奈何。魯迅先生懷念小時候和閏土之間的那種純真,沒有間隔,但是生活不饒人,他們再也回不到小時候那種無憂無慮的生活。

魯迅在《故鄉》的寫作中,用了對比手法,幼年的閏土那樣活潑好動,而成年的閏土,卻是比以前要蒼老,與魯迅也變得疏遠了。這一對比,更讓我覺得深深的悲哀。在這樣一個黑暗的社會,黑暗的制度底下,人與人之間,甚至是好朋友之間,也會因為封建階級關係,漸漸形成一堵厚厚的牆,誰都無法逾越。我悲涼的心緒,也像《故鄉》中,那個陰晦的天氣,嗚嗚作響的冷風,蒼黃的天空,蕭索的荒村……

讀了《故鄉》,我似乎有些明白,魯迅先生為何棄筆從戎。因為最嚴重的不是身體的疾病,而是心理的疾病。治好真正的根源,才有挽回的餘地。當時中國勞動人民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精神愚昧,令人可悲。人民過着暗無天日的生活,再加上國民黨反動派的攻擊,人民處處受壓迫,可謂是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魯迅先生希望社會不再黑暗,希望人民過上幸福健康的生活。於是他拿起他的筆作為武器,與封建思想積極鬥爭!

我又想到,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多麼幸福。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所以要好好學習,才能更好的報效祖國!

故鄉讀後感 8

想必大家都知道這本《故鄉》是魯迅先生寫的。在這裏,每一個靈動的文字都是一節美妙的音符,每一篇動人的文章都是一道永駐心底的'風景。

作者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樹,後改名周樹人,自豫山、豫亭,然後改名魯迅。我們知道,毛主席對他有很高的評價: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被稱為“民族魂”。、

此書中,有很多文章。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阿長與《山海經》了。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這篇文章記敍了“我”兒時和長媽媽相處的七件事,刻畫了一位雖然沒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熱心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保姆形象,我覺得魯迅先生對她充滿了尊敬、感激和還念之情。

還有魯迅與兒時閏土的喜愛,可真有趣!但中年閏土可不一樣了,閏土説出來的第一句話就是:“老爺!……”我們就知道,他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變化真大。

在這裏還有許多著名的文章:瑣記、吶喊,狂人日記、阿q正傳、仿徨……

這本書使我印象深刻。

故鄉讀後感 9

歸鄉了,又回到了故鄉。

故鄉變了,那陰晦的氣氛瀰漫在了黃昏的天空,風掃湖面,蕩起一道道波紋,而氣氛卻壓抑得令人窒息。好一派荒涼的景色“到鄉翻似爛柯人。”

讀了魯迅先生的《故鄉》,回想起舊時代的荒涼,眼前便不由得浮現出這麼一幅景象,若近若遠,若即若離。恍惚間,把我帶回了那封建社會的黑暗——“叫,老爺”。閏土的一席話,不僅讓作者,也讓讀者深感悲哀;朋友們都被時間隱去了,被僕人取代了,那兒時純真的友誼,再難尋覓。

正如文中所説: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路是靠人們的感覺、信仰、精神走出來的。然而,走上這條路,就再也不能回頭。看見昔日的故鄉變得如此荒涼、昔日的親人、朋友們已變得如此冷漠、昔日的景色早已被人忘卻……不變的只有那一輪皎潔的明月和那璀璨的羣星。

“月是故鄉明”在那裏我看到了人生的物是人非,世態炎涼——不正如現在的我們麼?唯一的的區別就是,我們的面前早已有了前人踏好的足跡——踏好的路。甚至,還有一些血淋淋的`足跡,在那坑窪不平的路上,或少或多,或遠或近前,徘徊着,彷徨着,迷茫着……而如今,我認為這句話應該更合適:世上本有路,人走的多了,反倒沒路了。想當前,一篇《赤兔之死》轟動文壇,確是篇佳作,而此後跟風之作如雨後春筍之勢,人人都走上了返古的老路,五千年曆史都不夠後人習作用例了。

路,要靠自己走,每個人都應該靠自己走出一條路;以前的人沒有路,靠自己走出一條條路;現在的人有路,便不費心思去找路了;作為我們,更應在這個世界中走出自己的路。在舊社會的黑暗之後,走出自己的奕奕光輝。

故鄉讀後感 10

從魯迅的《故鄉》中,我們能夠看到魯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塵封的大院。童年的魯迅,彷彿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歡樂。閏土的童年必須要看瓜田,但他自由、歡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

閏土還能夠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可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封建社會,離此刻已經有那麼漫長而浩瀚的一段歷史。可是,到了此刻的社會,大人們還是大同小異、異曲同工地為我們打造一個標準童年:束縛。

我覺得束縛再加上比較再加上無窮無盡的學習,與監獄相比也已經僅有毫釐之差了。作為社會未來的新動力,我們的生存狀態難道沒有理由受到關注嗎?大人們總是以為吃飽穿暖學習好,就是一個孩子的全部,可這些卻恰恰是我們這些孩子最忽略的。我們需要自由,我們要親身經歷,我們也要明白許多新鮮事,我們要一個歡樂的童年,我們要逃離束縛!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説集,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十分熟悉的。例如有《故鄉》,《藥》,《孔乙己》。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我的親身經歷,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意識甦醒。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

故鄉讀後感 11

“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着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這少年便是閏土。我是在魯迅的《故鄉》中認識他的。當時,這健康可愛、有着紫色的圓臉、頸戴銀項圈的少年,留給了我很大的印象。他給作者,也給我們訴説了他的稀奇的見識:角雞、跳魚兒、貝殼、猹……他和作者一起開心的交談,一起天真的歡笑,在一起肆無忌憚的玩耍。

但,二十年過去了,閏土已不是以前的閏土了,歲月在他的臉上和手上,都留下了滄桑的痕跡。他之前紫色的健康的圓臉,如今變作灰黃;紅活圓實的手,如今變得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倒像是松樹皮了。最重要的是,閏土見到魯迅後,第一聲叫出來的,竟然是“老爺”!

他們之前以兄弟相稱,但現在卻主僕分明,只是因為“那時是孩子,不懂事”麼?二十年的轉變,使得他從一個勇敢機智、見多識廣的小男孩成為一個庸俗、卑躬屈膝的下人。到底是什麼使他的改變如此之大呢?是貧窮?還是所謂的“長大了”?或者……

應該是當時的社會吧。是當時的種種壓力,才使得一個天真無邪、自由快樂的少年變作一個目光呆滯、呆若木雞的'農民。閏土就是當時社會的縮影,庸俗、麻木。

文章的最後,魯迅的侄子宏兒和閏土的第五個孩子在一起,同二十年前的魯迅和閏土一樣,在一起歡樂的玩耍着。這不就是小時候的魯迅和閏土嗎!但等到他們長大之後,會不會也和現在的他們一樣,中間相隔着一層可悲的身份的厚隔膜呢?

故鄉讀後感 12

在我看來,故鄉不是一個地點,而是一種感覺,一種親切的感覺。而在魯迅先生的筆下,他的故鄉是一個舞台,演繹三種人生。或許在今天看來,魯迅半白半文的風格,是讓人很生澀的。但我相信,魯迅在那個時候,一定是用世俗的語言在講一個世俗的故事,在告訴世人,人是怎麼變成鬼的。

首先説到閏土,閏土作為一個主要人物,他就是一箇中國農民的代表。閏土是個好同志,他從不覺得世間有多黑暗,他只是覺得是上天要讓他去種田、去受難。所以他要拜神,他和許多農民一樣,信天勝過信自己。就連造反也要有個人來説“此乃天意”。黃巾軍、白蓮教、天地會,這些起義軍無不打着替天行道的旗號。閏土同志的少年多美好!抓鳥、看西瓜、拾貝殼,很美好的生活。但長大以後的閏土呢?多災多難,生活灰暗得就像一口破鍋。所幸他沒有像祥子一樣把破鍋給摔了。這又是怎樣不幸!從少年英姿到中年怯懦。我們可以想象,一個人到底要受多少罪,才能從一個活人變成一塊走肉?這不是因為世界的'黑暗,而是人性的黑暗。逆來順受代替了勇氣,小偷小摸代替了正直,拜天拜地代替了自信。一個閏土的麻木或許不算什麼,但千萬個閏土的麻木不仁又會是怎樣的悲劇?千年封建,鎮壓了中國農民的反抗與信仰。拜神!?拜神又有何用?!殊不知天道即人道,天意即人心?壓在閏土們頭上的山正是他們的麻木。倘若人人反抗,閏土又怎會成為一個悲劇?

而楊二嫂則不是悲劇了,她的生活無疑是場喜劇了。她無疑是《故鄉》中最有喜感的一個人物了。無論是語言、動作還是經歷都像人民羣眾喜聞樂見的鄉村電視劇中的反面角色。不但令人反感還令人可笑。

故鄉讀後感 13

《故鄉》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1年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説。作者於1919年回故鄉期間,耳聞目睹了中國農村瘡痍累累的殘酷現實,加之在這個風雨飄搖的社會中求索了三十餘年的生活體驗,於是寫出了這篇悲涼沉鬱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説。

我認為《故鄉》這篇小説通篇採用對比的`藝術手法,主要體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結構的安排上。首先,人物形象自身形成鮮明對比;其次,形象與形象之間形成鮮明對比;小説在結構上,前後也形成鮮明對比。並且這篇小説中有兩種氛圍彷彿明暗兩種光同時投射到一個物體的兩面,一種是沉重、灰暗的,另一種是輕靈、歡悦的,給人一種複雜、豐富而美好的體驗和感染。

看見《故鄉》這篇小説,我彷彿看見了我童年往事的倒影。在我還沒有搬到現在的家的時候,我一直是住在老家,在那裏我有一個親密無間、無話不説的好朋友。我們每天一起捉螞蚱、追蝴蝶,一起嬉皮打鬧,一起躺在柳樹底下看星星……日子簡直快活得如神仙一般。可是快樂的時光總是很短暫,我要搬家了,她急得大哭,我也躲進房裏不肯出來,可最終我還是被帶走了。後來,我託她的父親帶了幾本書和幾支漂亮極了的筆,之後便再也沒有見過面。大概過了兩三年,我的姑結婚了,我們在酒席上又見面了,我都快認不出來她了,簡單寒喧幾句後她就匆匆離來了,現在想起來那時的情景不意感慨:原來是無話不説的好朋友,如今卻……

小説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魯迅先生和閏土從稱稱兄道弟至態度恭敬的經過。從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勞苦大眾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從而造成純真的人性扭曲,造成人與人之間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故鄉讀後感 14

我認為魯迅在這篇文章中表達了許多種悲傷。

魯迅最早寫的是童年時和潤土一起養瓜田、捉麻雀的故事。我的思緒不知不覺回到了童年。但是當閏土來的時候,“先生……”打斷了他所有的記憶,在他和閏土之間,似乎有一個不可逾越的鴻溝在他和閏土之間,似乎有一個突如其來的無法刺穿的足夠的.滑動。童年早已過去。魯迅對這種封建制度,對這種“中國式”的迷你主義,是憤恨的,是悲哀的。

可笑,剛剛夠,卻持續了幾千年。這只是一個缺口,但從來沒有人想填補它。

這時,魯迅又寫道:“很難。第六個孩子可以幫忙,但他總是吃得不夠。這不是和平。金錢在任何地方都沒有規則。收成不好。種東西摘出來賣的時候,總要捐幾次,疊好錢;不賣,只能爛掉……”“媽媽説,楊二的妻子是豆腐美人,自從我們家收拾好東西后,她每天都要來。前天伊在灰堆裏拿出了十幾個菜。經過討論,説是埋在閏土裏了。他可以在運灰的時候一起搬回家;當楊二發現這一事件時,他認為這是一個偉大的成就,所以他把狗殺了(這是我們這裏的養雞用具。木盤上有柵欄,裏面裝着食物。雞可以伸進脖子啄,狗不行,只能看着傷心)。他像蒼蠅一樣飛走了,而伊拉克用這麼高這麼低的腳跑得那麼快。”

這篇看似平凡而囉嗦的文字,其實是在展示中國人的愚昧與悲哀。對此,我真的不想多説什麼。大家都能理解。

最後,魯迅老師説:“我在昏暗的燈光下,一片海邊的綠色沙地展現在我面前,一輪金色的滿月掛在上面深藍色的天空中。我覺得:希望什麼都不是,什麼都不是。這就好比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會變成路。”

這真的是一種無奈的歎息,一種蒼涼。也許,我們永遠也體會不到。

故鄉讀後感 15

時過境遷,當年的情景不會再現,我只能通過想象來再現,總是不那麼真切,但少年是的閏土與迅哥兒之間的對話和關係卻引起了我強烈的共鳴,讓我心中積壓已久的感情如洪水一般湧來,少年時的閏土雖然家境貧寒,要幹許多活,可是他是快樂的,是自由的,是海邊的精靈,大地的寵兒,他親近自然,感受生活,樂觀積極,他少年時的種種令我羨慕不已。在看看迅哥兒,儘管生活在大户人家,生活條件要比閏土好很多,但他並不快樂。為什麼則大概是那害人的之乎者也吧現在的我們境況與迅哥兒都像啊!有人説我們是幸運的一代,這並不錯,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一定是幸福快樂的'一代。物質上的享受的條件是精神上的痛苦,面對鋪天蓋地的作業、試卷,我不禁茫然:路在何方?

這個問題的答案多種多樣,道理自然也是數不勝數,可是我們這些學生真正認同的又有幾條?或許有得必有失吧,我只能以此麻醉自己。撇開《故鄉》那不在貼近生活的主題,我看見了少年

讀完故鄉,心中有着些許感慨。而那閏土的身影更是揮之不去的。

這個問題的答案多種多樣,道理自然也是數不勝數,可是我們這些學生真正認同的又有幾條?或許有得必有失吧,我只能以此麻醉自己。撇開《故鄉》那不在貼近生活的主題,我看見了少年時快樂的閏土中年時頹唐樣,我不禁暗歎一聲。也許,真的為了以後的幸福,我要獨自承擔起責任,面對重如泰山的壓力,我沒有退路,後面是萬丈深淵,而面前是萬重青山。少年閏土是那麼的天真、活潑,無拘無束地在土地上玩耍,知道許多有趣的事,但是到了中年,卻成了一個麻木不仁的木偶人。可悲可歎。通過閏土,魯迅先生深刻揭示出現實,使人印象深刻。

故鄉讀後感 16

這個暑假,我在父母的推薦下,讀了魯迅的《故鄉》,這篇文章讓人記憶猶新,選自魯迅的《吶喊》。它記錄了魯迅當年回故鄉時所發生的事以及一些魯迅回憶自己小時候時的事情。文章裏面我對閏土的記憶很深刻。開頭時説魯迅在一個深冬趕回到了自己的故鄉,母親激動地迎接魯迅,過了一會兒便聊了起來,不知不覺就説到了閏土,這時候有一段插敍,説魯迅回憶自己與閏土小時候愉快的經歷:

閏土是因為來幫魯迅家管祭器而來的,閏土脖子上戴的銀圈是標誌性物體,這個銀圈只有魯迅看了不會嘲笑,所以他們的關係也越來越好,併成為了朋友。魯迅很早就聽説過閏土,他是一個喜歡捕獵的小孩,因此魯迅邀請他去捉鳥,閏土拒絕説沒到時候,便跟魯迅説自己捕獵時的`經驗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的趣事,關係便越來越好,最後卻分開了,以後就再也沒有見過。

這是魯迅的回憶,想完後魯迅母親就跑去接了一個人回來,這個女士剛剛來的時候魯迅沒有看出來,直到母親提醒後才知道這個女士是開豆腐的楊二嫂,有人叫她豆腐西施。過了一會兒閏土來了,魯迅很驚訝,眼前的這位看起來弱不禁風的人竟然是閏土,即使如此魯迅也想和他聊天,卻被一句“老爺”所打斷了。之後他們在一起聊了很久,最後卻安靜地分離了,魯迅沒多久也走了,最後的兩段寫出了魯迅的悲傷。

文章中説魯迅與閏土隔了一層牆,輔導老師説這面牆是指他們的地位與身份的不同,是社會隔絕了他們之間的關係,讓他們無法像以前一樣説“哥哥”,而是“老爺”。我讀完後覺得,其實世界上的任何東西都斷不了情,不能因為地位而分離,你要用心去看世界,而不是用直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