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獨行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1.09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自在獨行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自在獨行讀後感

自在獨行讀後感1

“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顧一切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只有這樣,人才可以説,我這一生不虛此行。”

——於閒情時光中再拜讀賈先生的《自在獨行》,文字仍是那般,細膩、真切,不知在歲月中勾勒出了多少人的意願。

初遇此書,是在一家簡淨的書館裏。無意間看見了封皮上的此句,霎時心緒繁雜。再翻開細細讀來,又是別番感觸:明知多是可望而不可卻的文字,明知自在獨行實是不易,卻抑制不住內心澎湃的共鳴之情。

讀賈先生先生的書,總能從中品出一些清涼的生活底藴來。隨我心意的,除那篇多日來回品味的《生活一種》外,前篇的《好讀書》也甚是入意。曾經一友人言覺通篇是文人的酸勁,無法入心,我卻不甚覺得。賈先生先生對讀書的理解,恰恰是説到了所有能及之處。好讀書,其之於壞處,自是有的,但論其好處,講究的卻是一個精神上的昇華。正應了書中那段話,“能好讀書必有讀書的好,譬如能識天地之大,能曉人生之難,有自知之明,有預料之先,不為苦而悲,不受寵而歡,寂寞時不寂寞,孤單時不孤單,所以絕權欲,棄浮華,瀟灑達觀,於囂煩塵世而自尊自重自強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諂。”這何謂是讀書人的酸勁?這不正是同他肆意自在的生活一般,真真切切地是對三千世界紛紛擾擾的坦然麼?

現如今多少莘莘學子忙於功課之中,卻默然忘記不時地歇上一歇,捧一本好書,給自己一場洗盡鉛華的心靈洗禮?這樣枯燥乏然的日子,又怎能算是尋常如簡的.內心安寧?我雖無法做到同賈先生先生般的灑脱,但得以坦然,得以使自己繁雜的功課中,多上些看着歡喜的清涼色彩;那便讀書罷。我們如今尚且無法自在獨行,但好歹能從文字中,找尋到自己所向往的安寧生活,找尋到自己所缺失的那份從容與瀟灑。

讀罷,再合上書,封頁上又赫然顯着一句話,“獨行是一場心靈的隱居,真正的灑脱來自內心安寧。”可不是麼?想得獨行、灑脱,談何容易?想得內心安寧,必要看淡塵世浮華,靜修心境,然靜養於書中,卻更深切悟得此番道理,自在不易,那便更要珍惜借來的、所得的一生時光,品書而靜心,且行事做人莫要留有遺憾,正所謂“人既然如螞蟻一樣來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數十年裏,該自在就自在吧,該瀟灑就瀟灑吧,各自完滿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義了。”

自在獨行讀後感2

在這個世界上,能夠被冠以“行者”稱謂應該是一個很大的殊榮,有着特立獨行的性格,卻又未忘記在紛擾的俗世中的前行。作者應該算是一個,其實“先生也喜歡熱鬧,只是先生的熱鬧並不是燈火璀璨,而是內心的安寧與獨行的自在”,這些都是在《自在獨行》中要告訴你的。

《自在獨行》是一本散文集,展現的是賈先生獨行的內心世界,寫給每一個孤獨的行路人,書中坦言“真正的獨行是一場心靈的隱居,真正的灑脱更是來自內心的安寧”。

孤獨從來都是每個行者靈魂的真諦,或許都會有一種高處不勝寒的韻味,然而從來又都是有“大隱隱於市”的`暢快,然而真正的寬釋與從容都是經歷歲月的磨礪、大潮的激盪之後所獲得的,賈先生就是,從那個特殊的政治時代穿越而來,練就了一份冷眼旁觀的本領,在煩擾的時代中,用一份“任性”孤獨地前行,極具叛逆卻又不失淳樸。

玩風箏的是得不到心身自由的一種宣泄吧;玩貓的是寂寞孤獨的一種慰藉吧。我在我的書房裏塞滿這些玩物,便旨在創造一個心緒愉快的環境,而讓我少一點俗氣,對一些靈感。

日月交替的一年,樹就長出一圈。生命從一點起源,沿一條線的路迴旋運動。無數個圈完成了生命的結束,留下來的便是有用之材。

其實生活從來都不苛刻,卻又不寬縱任何人,既然來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數十年,能自在就自在,能瀟灑就瀟灑,完滿的一段旅程,就是人生最大的意義啦,莫為食不果腹而憂愁,莫為等待花開而心急,莫為生離死別而悔恨。盡心如意,少留缺憾而已。讀書筆記其實世上的事情,認真不對,不認真也不對,執着不對,一切視作空也不對,平平常常,自自然然,生活應該在這種不爭、不快、不搶、不奪中一路走過來。

賈先生性格不羈,卻也洞明世事的學問。譬如他會告訴你“過日子的秉性就是:過不好,受恥笑;過好了,遭嫉妒”。而其卻看透而不入窠臼,淡然自樂而活;又譬如先生言讀書“能識天地之大,能曉人生之難,有自知之明”。所以先生怡然自樂於書海,置身於讀書所帶來的樂趣。

這是一本冷眼看世界的書,在蒼茫的大地上行走,察觀人生百態,卻又能用獨特的視角給予解讀,給人以啟迪。值得一看!

自在獨行讀後感3

讀完這本書的每篇文章,會發現許多從小生活裏悟出的大道理。書中很多的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是我們現在的年輕人不曾經歷過的。書中開篇描寫母親的有一段文字,動情地描述了當時母親獨自拉扯子女長大的不易,仿若那架紡車正在我們耳邊響起。從細節中描寫出母親在“我”記憶中生活的不易和艱難。

賈平凹在書中説:“孤獨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遺棄,而是無知己,不被理解。”人在成長就在一步步給自己修建堅固的堡壘,一步步走進孤獨。一個人過着燈紅酒綠、盛友成羣的生活,恰恰最孤獨。因為在一片燈火酒綠的迷幻下,看不清周圍的`一切。他們的孤獨,是內心的不真實。此時,你何不換個月朗風清的地方,享受與朋友對生活的樂趣。

書中每一篇的文章都非常有意思,關於父子、孩子、女人、房子等等,作者總能以自己狹義的方式來談這樣永不會過時的話題,也顯得十分有趣。“世上的事,認真不對,不認真更不對,執着不對,一切視作空氣也不對,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見佛像了就磕頭,磕了頭,佛像還是佛像,你還是你——生活之累就該少下來了”。平常心對待生活裏的一切,就像看客一樣,才不會累。

比較喜歡文章裏有幾篇這樣的描述,《説孩子》篇裏,“一個家庭組合十年,愛情就老了,剩下的只是日子,日子裏只是孩子。”“人的心是一輩一輩往下疼的”。《説美容》篇裏,“戲比生活逼真,謊言比真理流行。”《五味巷》篇裏,“妻子依舊是乳,丈夫依舊是水,水乳交融,誰都是誰的俘虜;一個不笑,一個不走,兩個笑了,孩子就樂,出來給人説:爸叫媽是冤家,媽叫爸是對頭。”生活裏就是這樣平常的細節,才是大樂。

孤獨有許多種。人一出生,父母親人陪伴着走過了人生的多個站點;長大成人,愛人孩子又陪伴着走過了人生的多個站點;老至垂暮,或許是醫生護士陪伴着走完人生的旅程。我們在一步步失去,一步步邁向死亡。“越長大越孤單”,我們在歲月的流逝中體會孤獨。可這孤獨,卻是你必須經歷的,何不從容面對?

看完《自在獨行》的第一篇就滿滿地劃了許多喜歡的句子,可以以後慢慢的品讀,生活兩個字包含太多,一輩子也要看很多東西,怎樣的心態去觀察去對待,有些能在這本書裏可以找到,也能在書裏面讀到一種從容的感覺。每個人都會走向孤獨,而惶恐走向孤獨的人是弱者,生活的強者,會使生命之花燦爛在孤獨的旅途上。

自在獨行讀後感4

正如這本散文集的名字一樣,賈平凹也是一個自在獨行的人。他素來喜靜,最怕有人來敲他的房門,讓他覺得自在的,要麼就是行走於西北的大地,要麼就是隱居在自己的書房。他追求的熱鬧不是燈火燦爛,而是內心的.自在與安寧。

他以一種自嘲的方式,向讀者介紹了讀書的好處。如:讀書讀得了一點新知,幾日不吃肉滿口中仍有餘香。漢代劉向説:“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到了賈平凹先生這,書猶肉也,善讀之可以解饞。讀書其實就是這樣一種體會,讀到自己心裏去了,自然而然會進入書裏的世界,廢寢忘食,我想也能形容一個人專注讀書時的狀態。

“讀書人性緩,要急急不了他,心又大,要氣氣不着,要讓讀書人死其實很簡單,給他些樟腦丸,因為他們是書蟲。”讀書人很簡單,一本書、一支筆、一杯茶,就能滿足他們的精神方面的需求,讀書人也有簡單的心態,簡單的生活方式,在閒暇時喝茶看書,在愉悦時靜心看書,在難過時還是看書。讀書提升的不只是一個人的智商,更是提高了人的心境。

讀書人往往會與“窮酸秀才”掛上鈎,但並不是,讀書人一心鑽研他的書,一心考究書中的內容,雖然看得到外面飛過的鳥、下過的雨,作文但他從未忘記書。“但是,能好讀書必有讀書的好,臂如能識天地之大,能曉人生之難,有自知之明,有預料之先,不為苦而悲,不受寵而歡,寂寞時不寂寞,孤單時不孤單,所以絕權欲,棄浮華,瀟灑達觀,於囂煩塵世而自尊自重自強不卑不畏不俗不諂。”

賈平凹先生是好讀書的人,他在家中也體會到好讀書的好處。“讀書人最能忍受老婆的嘟囔,也不是脾性好,是讀書入了迷兩耳如塞。”再如“但讀書人上廁所時間長,那不是幹腸,是在蹲坑讀書。”三兩句幽默通俗易懂的話,揭露了許多喜歡讀書的人的小習慣,蹲坑的時間用來看書,要比刷短視頻好多了吧。

讀賈平凹先生的散文也好,隨筆也罷,你能體會到自然而然的親切感,通俗易懂的語言,平易近人的風格,讀一遍覺得不夠,兩遍三遍之後久久不能忘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