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在高處》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2.34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自由在高處》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1

熊培雲新書《自由在高處》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的素描,這尊雕塑的名字叫“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個右手執錘,左手執鑿,正在把自己從石頭裏雕刻成人形的人。用一句話去概括這本書的內容:自由在高處,欲得需自塑。通過閲讀這本書,可以瞭解這本書所做的其實就是三件事:一、幫你意識到枷鎖所在;二、幫你掙脱枷鎖,或者如果暫時不可能,至少讓你學會帶着枷鎖舞蹈;三、帶你尋求自由思想的愉悦。

當然,自由任何時候都不是唾手可得,帕得裏克説“不自由,毋寧死”,熊培雲則説“不自由,仍可活”。在生活中,也許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束縛你的那些枷鎖,但你仍然有思想的自由,更多時候,只要你想到自己在枷鎖下仍然能做的那些事,就會感到它的分量已經輕了一半;只要你超越逆境,盤活自由,拓展生存,積極生活,你已經給了自己心靈的自由。這就是“不自由,仍可活”的意義,正如我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對的環境可能不盡人意,也可能存在這樣和那樣的問題。

但是能夠立足現實,積極工作的人往往就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郭娜陸地航空班就印證了這一點,她們在平凡的崗位從細節小處下功夫,不斷創新服務,改進和提高工作方法和服務水平。以熱忱的態度、真誠的付出對待來往的乘客,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不平凡的事蹟,獲得了社會的讚譽和承認。而在我們的工作中就應該保持這種積極向上的工作態度,具備她們這種急司乘人員所急,想司乘人員所想的服務理念,熱情為過往司乘服務,確保青銀高速的路暢人和。

我們應該多讀熊培雲的文字。他的文字,讓我們體會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寬容之精神、樂觀之態度、人文之關懷。讓我們看到自由就在高處等着我們去摘取。他的樂觀並非盲目的,通過他的文字我們看到他在理性分析之下的積極與樂觀。我們同時也應該學着熊培雲的姿態,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自己人生的領導者,正如“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牀”所言。雖然我們改變不了大環境,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環境。在我們的工作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誠的態度待人,創造和諧的工作氛圍,通過小環境的改變來影響大環境。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燦爛美好。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2

莊子有云,“哀莫大於心死”,心所為何物?熊先生的回答是:“好色”,説是好色關乎心靈。這裏面涉及了理性與情感、頭腦與心靈之爭,林語堂説“男人只懂人生哲學,而女人卻懂人生”。女人的直覺能抵達心靈,男人的理性有時卻接近幻覺。一個好的社會需要找到心靈與大腦的平衡點,講效率的做蛋糕關乎頭腦,講公平的分蛋糕關乎心靈,頭腦追求差異有三六九等,心靈卻有靈氣沒有優劣之分。這一點,是需要多少時間、多少努力,才能實現?

“有什麼樣的心靈,便有着怎樣的目光”。很喜歡這句。在你評判某一人、事、行為時,也暴露了自己。請做好對“人”的人身權利的基本尊重,在你看不慣、批評、憎惡的同時,麻煩想想那是否是別人的自由,追求或展現或享受幸福的.權利。熊先生説“一個人的完整權利,至少來自兩個方面的自治,聽着,是自治,一是思想自由,二是身體自由,而身體自由又包括行動(為)自由和審美自由”。贊同,因為是至少嘛,但我也覺得這兩個也是基本,這不是美國式的看法,僅是關乎人性自然追求而言,誰不渴望自由呢?

“第六種自由”一種免於傾倒信息垃圾的自由。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描述人們使用用着相同的網絡,閲讀着相同的頭條,因為相同的無關的信息垃圾而消化不良,信息社會同樣造就了無數“單向度的思想”和“標準化的人”。過多的信息攝入或者過度的信息依賴讓我們的人生不自由。是的。打開幾個網頁,關掉,一天就過去了。打開無數個網頁,關掉,一輩子就過去了。(想想好悲哀,若我的餘下3分之2的生命是如此,我想純粹自然快樂的時光應該很少)。《天使愛美麗》電影當中,許多人不僅抵制無用信息和廣告對公共領域與私人生活的侵蝕,而且時刻想着關閉電視和電腦,將自己放到海灘和陽台上,過和大自然一樣自然的生活。(或許我應該重新再欣賞一遍這部電影)。若非必要,一定要儘量少上網。雖然這個決定實行起來相對而言很艱難,但我要有這種意識,慢慢放手。對於喜歡安靜的我也是,或許更想在陽台上,隨手翻翻書頁,餘光掃一掃花盆,懶洋洋的過一上午,而不是“葛優癱”在沙發上,刷着網頁,對着電腦,與世界抱成一團。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3

熊培雲《自由在高處》很勵志,與許多“狗*的勵志書”不同,這本書貴在傳達一種樂觀向上頑強生活的態度。

所謂“狗*的勵志書”,還是大學時的哥們兒劉濤提及的,這類書充滿煞有介事的説教,引用些萬能的老故事,表達些誰都會講的觀點,而其製作過程是怎樣的?剪刀+膠水+編造,號稱成功學的什麼什麼教材,改變命運的什麼什麼,吹破天的虛,不過湊一幫人十天半個月加工出來而已。

看完《自由在高處》,發現跟看完《越獄》的感覺有些相似,原來,小強真的打不死;原來,所處逆境與麥克和安迪相比來説不算什麼。

這本書好讀的原因,除了思想積極、鼓舞人心外,還有一點是因為語言流暢而富有激情,那句子是流出來的,而不是憋出來、擠出來的。

為什麼有如此的見識,有如此的語言?看看內容就知道了,作者讀了多少書,到過多少地方。所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是不錯的。如果難以行萬里路,那就先讀萬卷書吧,不必擔心成為“書呆子”,因為讀書數量到不了那“骨灰”級別,所讀的書也不會全像《九陰真經》或《葵花寶典》那樣劍走偏鋒。

假設選擇的書足夠“活”,即使不可能身臨書的“自由市場”,起碼不會有“計劃經濟”那麼禁錮。今天,始皇大帝終究難以再一聲令下“焚書坑儒”,況且網絡時代,這個喧囂的信息大集是一個觀看大千世界的好窗口。

自由在高處,書中提到的一道智力題讓人印象深刻:101——102=1,怎樣在挪動一個數字的情況下,讓等式成立?答案是把2作為10的上標,即10 2 。實際上,但從腦筋急轉彎來説,做不出這道題並不能證明水平不行,這道題只是用來説明思維方式、解決問題方式的重要性。千方百計地解決問題,千方百計地解決好問題,除了樂觀、積極,還得要動腦,有積極的行動,不能傻樂呵。

在選美小姐遍地生花、高富帥、白富美奪人眼球,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年代,《奮鬥》與《士兵突擊》的火爆不是偶然,潘康哪嫦又有什麼不可能?可以轉換為生產力的,除了資本、土地、權力,還有知識、科技與思想。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4

在書中,很多章節都與學生有關係"為情侶求饒"、"被誤讀的《死亡筆記》"等等,作者是十分不願意看到學生被各種莫須有的政策所約束,因而呼籲社會、學校給年輕人更多的自由和空間。我覺得作者的想法是無可厚非的,但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有爭議的,學校是社會所囑託,肩負着培育祖國棟樑的責任,因而對於潛在的危險還是要防患於未然的。學習本就是一件嚴肅的事情,特別是一些工科院校,沒有嚴謹的態度,很難做成應有的成績,學校要求着學士服照相時,注意形象這個事情,我自認為自己是能理解的。

《竊tin風暴》是作者用以舉例的一部電影,在觀看這部電影時,我就一直為當時東德的人們所壓抑,個人每年平均買2。3雙鞋,讀3。2本書,每年有6743名學生以全優成績畢業,所有你的事情,都會被人監聽着,每年有多少人因為被懷疑與西德有往來而自殺,他們一定會沉默,然後會仔細記錄你的姓名。這是為了國家安全。死去的人才是為了國家安全,也是為了幸福。我們所説的自殺,這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他們不能忍受自己那樣活着卻沒有流血,沒有熱情,他們只能選擇死亡。死亡才是唯一的希望。人類已經穿過無盡黑暗的二十世紀極權主義制度所帶來的戰爭,走到了今天。即使是再黑暗的年月,人性的光芒也沒有熄滅。即使在最黑暗的核心地帶,也依舊存在着光明的種子。因為人性是如此頑強。也許現實的殘酷性遠比這種希望來的強大,但是對希望的信念是如此重要,唯有如此,美好的事物才不會毀滅。作者正是要借這部電影向我們説明這樣一個道理:自由就是對人性抱有一種期待和希望,就是相信天堂不在別處,它就在我們的心裏。200多年前,在分裂的德意志,孤獨的哲學家康德就説過,自由的本質就是道德,就是一種發自人類心靈底部而不必依賴於外部的自我約束。無論外在的必然性有怎樣的壓迫,都不會絕對扼殺這種人對自己的約束。這正是人的尊嚴和價值之所在。

自由在高處,這高處註定需要我們在人生的路上不斷的仰望,當我們覺得累了得時候,那正是説明我們走的是上坡路,無論前行有多少困難,那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未來的路沒有人替我們走,因為沒有人能剝奪你的自由。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5

看他的書,他會告訴你,那個鐵屋子不是已經千瘡百孔了嗎?雖然它現在還很堅固,但是它畢竟在一點點消解,只要持之以恆地堅持,我們總會有逃脱牢籠的一天。

這本書的文字延續着熊培雲一貫的風格,説得道理都是常識,舉得的例子都是習以為常的。但這本書尤其讓我覺得個體並非毫無選擇,個體要想收穫自由,就必須站到“高處”。但熊氏所説的“高處”並不是要獲得高的社會地位、為所欲為,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處。通過和熊培雲的對話你會發現一個新的社會,一個另外的事實的真相——無疑一個美麗新世界是讓人憧憬和嚮往的,而如何到達這一美麗新世界?書中給了答案。熊培雲想要告訴我們的是,爭取未得到的自由固然需要,但盤活已有的自由同樣重要。書中的觀點不是在説教中完成的,也非理性思辨得出的結論,作者通過温暖而富有力量的文字潛移默化終起春風化雨之功,有人評價熊培雲“他的文字,讓我們體會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寬容之精神、樂觀之態度、人文之關懷。”

熊培雲如同一個温和的紳士。温和是自由主義者的温度,他保持着清醒獨立寬容的態度,他不會像詩人一樣激憤,小説家一樣尖鋭,也不苛求藝術家的完美。温和的紳士有一種脱俗的優雅睿智的幽默,君子無憂的心境;温和的紳士是成熟的理性的人,對外部世界有自己獨立的思考獨特的看法,內在對自己有明智的權衡,不去承擔力所不能及的使命,他沒有衞道士的虛偽熱血青年的芒從,是一個自由的獨立的優雅的人。

帕特里克説:“不自由,毋寧死!”熊培雲説:“不自由,仍可活。”因為生活!熊培雲説“生活偶爾走失,從未離開。沒有比生活更古老的過去,也沒有比生活更高遠的未來。”強權可以征服這個國家,卻無法征服生活在這裏的人們。生活,可以讓戰爭走開,可以讓帝國坍塌。他認為,歷史最真實的面貌是,所有帝國終究灰飛煙滅,只有生活永遠細水長流。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6

熊培雲《自由在高處》很勵志,與許多“xx勵志書”不同,這本書貴在傳達一種樂觀向上頑強生活的態度。

所謂“xx勵志書”,還是大學時的哥們兒劉濤提及的,這類書充滿煞有介事的説教,引用些萬能的老故事,表達些誰都會講的觀點,而其製作過程是怎樣的?剪刀+膠水+編造,號稱成功學的什麼什麼教材,改變命運的什麼什麼,吹破天的虛,不過湊一幫人十天半個月加工出來而已。

看完《自由在高處》,發現跟看完《越獄》的感覺有些相似,原來,小強真的打不死;原來,所處逆境與麥克和安迪相比來説不算什麼。

這本書好讀的原因,除了思想積極、鼓舞人心外,還有一點是因為語言流暢而富有激情,那句子是流出來的,而不是憋出來、擠出來的。

為什麼有如此的見識,有如此的語言?看看內容就知道了,作者讀了多少書,到過多少地方。所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是不錯的。如果難以行萬里路,那就先讀萬卷書吧,不必擔心成為“書呆子”,因為讀書數量到不了那“骨灰”級別,所讀的書也不會全像《九陰真經》或《葵花寶典》那樣劍走偏鋒。

假設選擇的書足夠“活”,即使不可能身臨書的“自由市場”,起碼不會有“計劃經濟”那麼禁錮。今天,始皇大帝終究難以再一聲令下“焚書坑儒”,況且網絡時代,這個喧囂的信息大集是一個觀看大千世界的好窗口。

自由在高處,書中提到的一道智力題讓人印象深刻:101——102=1,怎樣在挪動一個數字的情況下,讓等式成立?答案是把2作為10的上標,即10 2 。實際上,但從腦筋急轉彎來説,做不出這道題並不能證明水平不行,這道題只是用來説明思維方式、解決問題方式的重要性。千方百計地解決問題,千方百計地解決好問題,除了樂觀、積極,還得要動腦,有積極的行動,不能傻樂呵。

在選美小姐遍地生花、高富帥、白富美奪人眼球,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年代,《奮鬥》與《士兵突擊》的火爆不是偶然,xx絲的逆襲又有什麼不可能?可以轉換為生產力的,除了資本、土地、權力,還有知識、科技與思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