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下冊閲讀課教學總結(通用10篇)

來源:文萃谷 3.81K

導語:閲讀對同學們的學習是至關重要的,三年級是個關鍵的過渡年級,那麼閲讀課更是有其至關重要的地位。小編整理了三年級閲讀課的工作總結,大家來參考看看吧。

三年級下冊閲讀課教學總結(通用10篇)

三年級下冊閲讀課教學總結 篇1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能積累語言,豐富知識,而且能陶冶情操,受益終生。書是良師、是益友,不論何時何地,都要與之相伴。隨着冬的氣息,我們大辛店中心國小小全體師生走進了書香寒假“書香伴我成長”寒假讀書活動。有計劃、有目的在假期裏繼續吮吸知識的瓊漿。學校旨在將“建設書香校園”延伸到“建設書香家園”,合理安排師生的假期生活,時刻與書報為伴,同經典、名著對話,同報刊雜誌交流,為師生家庭構建一個理想的文化生態環境,為師生與家長精神食糧添顆加粒。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針,以創建“書香校園”為導向,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綜合實踐能力,激發學生課外讀書的興趣,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在校園內形成熱愛讀書的良好風氣,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了貫徹落實《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的新課程理念。

二、 教師寒假“落”書中

“看一本書”,使教師具備更優秀的道德修養,更新育人的理念,具有更好的教育方法。“一份報”為《德育報》,“一本書”,根據教師的自身來選擇:《陶行知教育文集》、《做幸福的教師》、《愛的教育》、《中國教師缺什麼》、《給教師的建議》等教育名著成為教師手中捧着的一塊寶。假期閒暇在家,看書翻報,獲取新的教育教學信息,成為教師的一大樂事。在書中與名師談話,向名師討教,盡興之餘,拿起筆寫寫心得體會,篇篇隨筆從筆尖溢出,領悟真諦。

三、 學生寒假“跌”書中

“看一本書“,使學生走進了歷史看到了未來,瞭解更多的奇聞逸事,增加了孩子的聰明才智。 “一本書”根據同學們的喜好來定:童話類、文學類、故事類、歷史類、偵探類、科普類等都成為同學們鎖寫的目標。同學們在家的表現也令人欣喜,真正的用心的在看報,有的抄報,有的讀給家長聽,有的寫感受,將報上的內容融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假期成了孩子們閲讀的“專題”廣場,他們一個個“鑽進”了書中,成了“小書迷”,變成了“小書蟲”,成了家庭文明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四、 師生開學“融”書中

“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讀書內容的傳遞,心得的交流,思想的碰撞,都是收穫的幸福。你的書海拾貝,我的書中感悟,他的書本評價,都在這裏一一展示。

1、 讀書成果,大型展覽:一本本,一頁頁,都寫滿了喜悦與收穫。

2、 板面張貼,表彰優秀。一張張笑臉,洋溢着幸福。

3、 報紙印刷,傳閲快樂。一縷縷墨香,沁人心脾。

一個快樂的寒假,一個學習的寒假,一個收穫的寒假,在不知不覺中渡過,學無止境,讀書永不停止。看好報,讀經典好書,讓我們的一生、孩子的一生,都將流放文明的溢彩。

三年級下冊閲讀課教學總結 篇2

學習了老師們對高效閲讀教學的見解後我受益匪淺,下面我就以我所教的三年級閲讀教學情況、結合老師們的方法和我自己的教學實踐,簡單地談談我對三年級語文閲讀教學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三年級是個承上啟下的過渡年級。培養三年級學生的語文能力,應着重放在段的訓練上。三年級段的教學主要任務是理解自然段的主要內容,結合有關內容,展開合理大膽的想象。能找到重點句,理解句與句之間的關係,知道先概括後具體的寫作方法。

1、讀段

在段的讀、説、抄、寫過程中,讀是基礎,讀懂一篇文章要遵循一定的過程,一步一步地讀下去,達到透砌理解。過程得當,能理解得順,理解得深。應抓好三個環節。

一是初讀,讀出"順"字,要讀準字音、讀好停頓、重音,乃至速度、語氣,能流利地把課文讀下來。二是理解,要突出"思"字,要把學生學語文的過程和學生的認知過程統一起來,讓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理解思想內容,經歷"具體——抽象——具體"的心理歷程。教師精心設計問題,以啟發學生的思路。對於重點段落,要讓學生在讀熟的基礎上,通過講讀,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三要熟讀。要指導反覆誦讀,直至熟讀成誦。使學生能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意思,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説段

説段在讀段之後進行,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對段的思想內容的理解,這樣把課文語言轉化為個性語言,對課文語言進行同化。剛開始説段訓練時,學生會用接近原文的句子的複述甚至是背原文,老師應具體指導學生一句一句地説,然後,把整段話連起來説。在指導説段時,還應把概括地説和具體地説結合起來進行。課文中人物的語言,神態,心理活動等等,可以聯繫課文,讓學生進行大膽的想象。能寫就不説,能説就不讀。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寫段

在三年級段的教學中,先概括後具體的寫作方法佔了很重要的地位。所以要學生建立段的概念,必須引導學生理解句子意思及句子之間的內在聯繫,認識段的組合規律,真正讀懂一段話。然後及時指導學生仿照課文中段的組合形式,進行寫的訓練,使讀和寫有機的結合起來,把讀寫訓練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這樣吸收在前、表達在後,既培養了學生讀的能力,對段的理解與認識;又培養了學生寫的能力,學會寫好片斷,讀寫相互促進,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讀寫能力。告訴學生寫段時,

(1)第一句概括段的意思;

(2)中間用幾句話對第一句展開記敍;

(3)末句要總結段的意思,但字面不能與第一句重複。用自己的話寫課文某段話的意思,要求用總分段式來寫。

4、仿段。規定選材範圍,要求用總分段式寫。本冊教材後有很多寫段的練習題,應儘量讓學生多動筆進行寫段訓練,使學生語文能力有所提高。

三年級下冊閲讀課教學總結 篇3

本學期,根據期初課外閲讀教學計劃,我進行了積極的研究、探討,經過一學期的語文課外閲讀教學實踐,總結如下:

一、瞭解了國小生課外閲讀的趨勢

當前《新課程標準》提出,國小語文必須高度重視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閲讀。首次把“豐富語言的積累”寫進了教學目的。因此,在開放的語文教育體系中,課外閲讀不是遊離於語文教育過程之外的“點綴”,是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課外閲讀大多數是以個體的形式來進行的,因此,我們允許學生個體差異的存在,開展課外閲讀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需要,允許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讀物。

二、激發讀書興趣

興趣是需求的內驅力,只有培養學生對課外閲讀的濃厚興趣,學生才會以積極主動的心態,投入到課外閲讀中去。但我們的學生缺乏閲讀的興趣和習慣,他們學習以外的時間或者看電視,或者玩電腦遊戲,或者在野外玩耍,卻不願意每天看看有益的課外書,而要改變這一現象,需要我們教師去點燃學生對課外閲讀的渴望,變 “要我讀”為“我要讀”。 課外閲讀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中進行的 ,所以,更需要家長的密切協助。每天學生讀了什麼書,讀了多長時間,由家長簽字。(規定每天必讀半小時)

三、教會學生讀書方法

課內外結合,教會讀書方法。教師要以課內帶課外,用課堂上學到的讀書方法指導學生課外閲讀,用課外閲讀獲得的知識和能力促進課上的學習,以指導學生課外閲讀:

(1)讀。讀內容,知其概要。

(2)查。碰到不懂的字詞查字典,結合上下文理解它的意思。

(3)劃。給優美的、含義深刻的句子加點劃線。

(4)摘。摘抄好詞佳句。

(5)想。讀後思考所得所感。

(6)記。背誦精彩片斷、優美範文。

同時又歸納了以下幾種主要的課外閲讀方法:

(1)精讀法。在一段時間內,選擇幾篇從思想內容到藝術表現都比較完美的作品,運用課堂上學到的讀書方法,把它們讀熟讀透。從字詞句、篇章結構、思想內容、表現手法,到讀音、標點符號,都要弄懂弄通弄透。精讀,重在質量,汲取知識的精髓。

(2)瀏覽法。我們需要讀的書很多,可是時間和精力又很有限,為了儘可能地擴大知識面,廣開眼界,必須採取走馬觀花的瀏覽方法。有的文章,是屬資料性的,只翻一翻,知道大概內容就行;有的文章,雖然重要,但目前對於自己還不急需,或者是力所不能及的,也只看一看,記下一個綱目和出處即可。瀏覽,重在廣博,拓寬知識面。

(3)跳讀法。讀一篇文章(或一本書)時,有選擇地讀,與自己需要有關的重點讀,無關的則跳過去不讀。跳讀,重在“為我所用”,又保證讀的數量。此外,還有快速讀法、做卡片讀法等。課外閲讀,做到精讀和博覽相結合,學生就會獲得廣博的知識和技能,為寫作奠定紮實的基礎。讀寫結合,提高讀書效益。寫讀書筆記具有明顯的積累功能和表達功能,是提高課外閲讀質量的有效措施,為此,要培養國小生尤其是中高年級學生隨讀隨記、“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促進學生讀書效果的提高。

四、為讀書創造條件

課外閲讀是語文實踐活動的重要形式,學校和家庭,積極創設條件讓學生廣泛地“讀”,大量地“讀”,經常性地“讀”。

1、確保有書可讀。

要想提高學生的閲讀水平,首先要供給學生讀物。要求家長,要定期為學生購買一些有益的課外讀物,每學期應把圖書館內的圖書輪流借到班級,讓自己的學生將自己的圖書捐出來設置班級圖書角,同時可以各班級之間調換借閲,這樣就使圖書角靈活增容,有源源活水。另外還由班長到學校圖書室借書,統一借閲、統一歸還。

2、保證了學生的讀書時間。

固定課外閲讀的時間,是保證課外閲讀質量的一個重要條件。為此,我採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我把課外閲讀納入教學計劃,每週安排一節課(週三下午最後一節),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課外閲讀指導。平時,讓學生每天帶一本課外書進校門,利用早晨、中午自主閲讀,同學間互換圖書。還特別規定:凡是課堂作業做好了,允許學生取出自己喜愛的圖書閲讀;每天放學讓學生帶一本課外書出校門,佈置30分鐘至2小時閲讀等作業。學生有了充足的讀書時間,才能提高讀書效果。

3、推薦閲讀書目。

書籍浩如煙海,如果不加選擇去讀,效果一定不理想。由於國小生年齡小,閲歷淺,自制能力和免疫能力都差,而農村學生家長教育觀念淡薄,知識面狹窄,往往對課外讀物的選擇無所適從,僅僅依靠自己的讀書興趣是遠遠不夠的。作為教師,有必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做好讀物的推薦工作。

(1)平時多推薦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書籍,作為語文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另外,國小課本中選入的名家名作多是節選,所以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去閲讀作品的全部,甚至增讀該作家的同風格的其它文章。

(2)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關於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的建議》和《關於課外讀物的建議》,推薦優秀古詩文和名家名著。

(3)在語文課上,不時向學生推薦一些班級圖書角里的好書。鼓勵學生多讀名著,增加自己的閲讀量,與書交朋友。

(4)每逢假期,介紹一些好的書刊雜誌,指導家長和學生自願選訂、購買。如果條件允許,家長最好和孩子一起讀書,共同成長。

五、檢查讀書效果

為了瞭解學生的閲讀情況,總結閲讀收穫,促進學生認真自覺的進行課外閲讀,必須重視閲讀效果的檢查,如:檢查學習筆記,舉辦讀書展覽,讀書心得交流,課外閲讀知識競賽等活動,促使課外閲讀的有效進行。

總之,學習的過程是逐漸積累的過程。因此,我們創造一切條件,幫助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激發其讀書興趣,積累儘可能多的典範性的語言材料,積累儘可能多的語感經驗,讓學生在閲讀中快樂成長!

三年級下冊閲讀課教學總結 篇4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應“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閲讀材料,讀好書,讀整本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新教育實驗的倡導者朱永新教授也曾説過:“理想的教育應該重視讓學生與書本為友,與大師對話,在人類優秀文化遺產中淨化自己的靈魂,昇華自己的人格。實施有效的人文教育,一定要讓學生養成熱愛讀書的習慣。”可見書籍除了豐富的知識外,最重要的是讓心靈和思想得到成長,從而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可以這樣説,一個人的閲讀史就是他的精神發育史。

我校一直着力打造人文氣息濃郁的校園文化,努力營造書香學校。我一直在思考:如果一個孩子熱愛讀書,那麼他會從書本中得到心靈的慰藉,尋找生活的榜樣,淨化自己的心靈。如果通過閲讀活動的開展,使每個學生喜歡好書,學會讀書,通過讀書反省自我、提升自我,成為一個有修養的人,這不就是我們每一個教育者一直孜孜以求的人文教育的內涵嗎?我們的教研員朱廷梅老師也説過,如果我們能讓學生熱愛讀書,我們就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因此,從接手這個班以來,我班便開展了豐富多彩且富有特色的課外閲讀系列活動,發動學生創造性地開展讀書活動,努力創設濃郁的閲讀氛圍,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引導學生親近書本,喜愛讀書,學會讀書,養成熱愛書籍,博覽羣書的好習慣。

一、課內外閲讀相結合

學生閲讀能力的培養首先來自於教師課堂教學,閲讀方法也來自於教師在課堂中的方法指導。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地挑選一些既貼近生活又適合學生閲讀的文段,這些文段或信息要求既是學生想知道的社會內容、熱點問題,又文字優美,指導學生閲讀,積累自己的資料信息。並在日常教學中根據課本里學習的內容向學生推薦相關的經典文學作品,引導學生溝通課內、課外知識的內在聯繫。如在教學《三打白骨精》一文時,課堂上讓學生讀名著中片段,現代白話和古白話對照着閲讀,消除了學生畏難情緒,體會到《西遊記》的精妙生動有趣,激發了學生閲讀《西遊記》的願望,班上掀起了一股讀《西遊記》熱潮,並由此引起學生讀中國四大名著的興趣。目前,班上大部分同學都讀過四大名著。在教學《一本男孩必讀的書》時,班上學生都爭相閲讀《魯賓遜漂流記》《簡愛》等外國名著。通過廣泛的閲讀,很多學生因閲讀量的迅速增加而產生質的變化,閲讀能力得到很大地提高,思想也得到昇華。

二、教會學生選擇課外讀物

學生課外閲讀書刊往往隨意性比較大,喜歡新奇、有動感的圖畫書籍,閲讀時囫圇吞棗;缺乏辨別能力,甚至容易受不良刊物及互聯網上不良信息毒害。我

根據國家教育部推薦學生閲讀書目,及本班實際情況,積極向學生和家長推薦購買閲讀書目,特別是家長會上,我把推薦書目做成精美的幻燈片滾動播放,不僅讓家長了解了學生適合閲讀的書目,更讓家長感受到老師對閲讀的重視。我推薦的書目有優秀文學類作品,名人傳記,科學家的故事,成語故事,中文名著等,還指導學生自主選擇課外讀物,確立閲讀的內容、題材和風格的廣泛多樣性。正如魯迅所説,讀書“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三、鼓勵學生勤動筆

在閲讀中,我們鼓勵學生在書上做筆記,劃線、打重點號,也可以邊讀邊思考,及時地把精彩的片斷、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隨時摘錄下來。要求學生每人準備一本漂亮的軟抄本,做讀書記錄。有時閲讀後用讀後感的形式對文章的內容發表自己的體會、見解,積極開展讀後感和讀書筆記寫作比賽。促進他們做到勤動筆,及時寫出自己的感受的習慣的養成。使理解消化內容,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滲透性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提供溝通與交流的機會

在學生認真寫讀書心得的基礎上,定期利用語文課在班內組織交流,評出優秀讀者給予表揚,做到以讀促説,以讀促寫,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書面語表達能力。使學生在閲讀中,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並發展學生的自主合作意識和實踐創新能力,從而達到學生閲讀習慣的養成教育和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同時也領悟到閲讀和寫作的方法,隨着閲讀量的提高,學生自己有了感受,品嚐到閲讀帶來的成功與喜悦。

五、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調動學生閲讀積極性

為了調動學生的閲讀興趣,我班定期不定期的開展各種課外讀書活動。每天一人三分鐘演講,一週一次的“好書推薦”活動,每日一句論語,每週一首古詩,古詩文誦讀比賽,出讀書小報、黑板報。做讀書筆記摘除,開展學生辯論會,全班訂閲《全國優秀作文選》、《七彩語文》,並要求學生閲讀、點評、交流。學生收集經典美文,並彙編成書————《經典美文賞析》,六年級時我班訂閲《竇桂梅教你閲讀》《黑馬閲讀》,要求學生每星期完成2—3篇閲讀作業,老師進行閲讀指導,提高學生閲讀能力。另外還開展了“曬曬誰的書多”“我是讀書小明星”“古詩文誦讀比賽”等活動。

六、師生共讀,親子閲讀

為了讓我班學生課外閲讀活動能持續健康地開展下去,從根本上去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教師也要有榜樣和模範作用,本人以書為友,博覽羣書,與同學一起交流、探討,共享讀書的樂趣。並敢於把

自己的讀書筆記或讀後感與學生交流,互相學習,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領會精美的語言與各種寫作方法的運用。在交流中,繼續滲透性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老師的推薦和參與,學生閲讀興趣更加濃厚,熱情更加高漲。另外,我常常把讀書的理念灌輸給家長,向家長推薦閲讀書目,反映孩子在閲讀過程中的進步,讓家長和孩子一塊閲讀,做知識性家長,做朋友型家長,和孩子一塊成長。

現在,我班學生已養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班級讀書氛圍濃厚,學生閲讀面廣範,且越來越有深度。學生素質和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變,學生文明向上,彬彬有禮,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多人多次在各種作文競賽和閲讀競賽中獲獎。李新蓓獲鼓樓區迎春花作文一等獎,李沁獲二等獎,於嘉瑄獲區口頭作文三等獎,在學校的古詩文競賽中,我班有十幾人獲獎。在區組織的各類徵文中也有多人獲獎。

今後,進一步深入開展讀書學習活動,倡導讀書明理、讀書求知、讀書成才的新風尚。與大師對話,與高尚為伍;與經典為友,與博覽同行;開拓視野,陶冶思想,淨化靈魂。讓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品德,做一個有利於社會、國家和人類的人。在全班形成人人讀書的良好風氣,促進我班班風的進一步轉變,不斷提高我班的教育教學質量。

三年級下冊閲讀課教學總結 篇5

我安排的閲讀教學課的內容是以學校定製的《課外讀本》為主,輔以學生自己的一些書籍。

1、閲讀課開展情況:

上課的形式是多樣的,一般採用閲讀指導課、讀物推薦課、閲讀研討課、閲讀欣賞課、讀書彙報課等多種課型進行閲讀指導訓練,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提高他們的閲讀能力。還可以根據實際學生課堂需要,靈活、適當地選擇朗讀、默讀;精讀、略讀、速讀;範讀、分組讀、研讀、賞讀等讀書的方式。在課堂上讓同學們相互傳授有效讀書方法,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學會閲讀,教給學生讀書方法。我在這裏特別強調的是“不動筆墨不讀書”的方法。要求學生們讀學校的書時:可以做讀書卡片、摘抄精彩片段、撰寫讀書心得;在讀自己書時做好圈點勾畫、做批註,也可以寫讀書筆記。在讀書期間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優秀讀後感評選、精彩片段朗誦比賽、多媒體讀書展示會等,以激發興趣,鞏固成果。

2、課外閲讀課成效

學生們通過上閲讀課,都有了自己的收穫:有了自己獨特的摘抄本,開始逐漸形成讀書的習慣,個別學生之間開始相互推薦、交換書籍,積極參與準備朗誦比賽,製作對媒體讀書課件等。

以上是我對課外閲讀課的目標、開展情況及成果三方面的總結。

三年級下冊閲讀課教學總結 篇6

本學期,我把閲讀課和寫作課結合在一起,因為我覺得閲讀和寫作時分不開的,接下來我把這學期的工作做以下介紹:

一、教給學生相關的閲讀方法,讓閲讀與寫作聯繫起來。

讀課文題目,瞭解作者命題方法。

讀文章開頭,思考作者以什麼開頭。

讀文章結尾看,想想結尾起什麼作用。

讀文章中間部分,看看作者如何把內容寫具體。

積累好詞語好句子,想想可以運用於什麼作文中。

二、要注意培養學生各種廣泛閲讀的愛好與興趣,也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要提高閲讀能力,光靠課堂教學幾十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通過閲讀教學,激發學生在課外主動找讀物看的興趣。在教學中,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也一時難於解答。可是,發動學生又把疑難解決了。有位教師教了《蜘蛛的網》後,有個學生提出問題:“蜘蛛的網能粘住小飛蟲,甲蟲等等,它自己卻不會粘住,是什麼原因?”教師想不到學生會提出這個問題。教師隨機應變,發動學生,説:“你們想想吧!看誰能想出來?”有個學生回答説:“因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師接着問:“你是怎麼知道的呢?”學生答:“我在《動腦筋爺爺》那本書上看到的。”由於學生多看課外書,既提高了閲讀能力又增加了科學知識。在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有的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能恰當地用上許多是在教材沒學過的詞語,可見,學生是在課外閲讀獲得的知識。因此,激勵學生廣泛閲讀是提高閲讀能力的途徑。平時,教師要注意適當地介紹符合學生接受水平的讀物讓他們閲讀。教師還要啟發學生運用教學中學到的閲讀方法進行閲讀。學生廣泛閲讀,必能豐富知識,開拓思路,同時也積累了作者的寫作方法和素材,為自己作文打好基礎。

總之,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方法、循序漸進的訓練,去培養和發展,國小生的閲讀和寫作能力會得到逐步提高。

三年級下冊閲讀課教學總結 篇7

一、學生獲得主動發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瞭解學生髮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這將“發展性”定為本次課程改革中學生評價的基調同時,也為發展性學生評價提供了指導思想。重視和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這是新課改的核心理念之一。語文課堂教學也不例外,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理應成為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顯然,語文課堂教學評價要從關注“教師”轉向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發展狀況。語文課堂教學有效評價要注意關注學生的發展,突出評價的激勵與調控的功能,激發學生內在的發展動力,促進學生不斷進步,實現自身的價值。

學生的發展是一個過程,促進學生的發展同樣也要經歷一個過程。行為表現是一個人的素質和潛能的外顯。通過對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行為表現的觀察能正確地判斷學生的語文素質和發展狀況。因此,在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成效的評價中,不僅要關注其掌握語文知識與技能的狀況,還要關注其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一堂好語文課,學生當是熱情地參與,積極地融入與教師、文本等構成的交流平台,獲得主動的生成與發展;而不是被迫消極地接受。我們認為:隨着學生主體觀的重新確立,看一堂好語文課首先要看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新課程強調學習方式的變革,而現代學習方式的首要特徵便是主動性。一個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思考探究,積極與人合作,樂於參與討論交流,對照“立足過程”的評價觀,即使他未能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其學習過程也是值得肯定的。因為這一過程本身就是精彩的,收穫也是豐富的。在這一過程中,他起碼具有良好的學習態度,培養鍛鍊了學習能力,獲得了學習體驗,掌握了學習方法,他的素養得到了主動的發展。

當然,學生是發展的主體,也是評價的主體。貫徹主體性原則,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評價,以評促學,讓學生主動發展。

二、語文特色得以呈現

新課程倡導學科間的綜合化,但每門學科都有自身的特色,正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因此,語文課就應該有語文課的味道,語文課不是各學科的“大雜燴”。

新課標明確指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創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著名特級教師餘映潮認為:一堂好的語文課得有“三味”——語文味、人情味、書卷味。其中最根本的是語文味。餘老師説過,語文課最大的悲哀是語文本體的淡化和失落,不少語文課總是喜歡“紅杏出牆”“為人作嫁”。什麼是語文味?就是守住語文本體的一畝三分地。的確,我們不難發現,語文課堂教學越來越“花哨”,不少已然喪失了語文味。即便這些花枝招展的課堂為學生所喜歡,但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卻無多大益處。語文教學需要拓寬渠道,鼓勵綜合化,但萬不可本末倒置,成了披着“羊”皮的“狼”。守住了語文學科本身的一畝三分地,上出語文味——“語文”就是“語文”,上出特色——這就是“語文”,我們才能説這是一堂語文課,這是一堂精彩的語文課。

三、生活實踐得以迴歸

生活即是教育,課程源於生活。這裏提出的生活實踐的迴歸,是從語文課程資源的角度而言:合理開發和利用生活資源,超越狹隘的教育內容,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語文教學過程,讓語文課堂教學活起來。語文知識的理解掌握離不開生活,語文能力的培養運用離不開語文實踐,語文課堂教學必然要拓寬視野,將思維的觸角延展到生活,把語文訓練的雙手延伸到課外。

筆者認為讓語文課堂教學回歸生活實踐,運用得好,學生確實能“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成為知識的共同構建者”。因此,語文課堂教學回歸生活實踐,在語文課堂教學評價中理應成為重要的一環。

四、教師風采得以展現

新課程理念下,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學生的身上,但也絕不能忽視教師的存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評價也應關注教師的行為,關注教師如何促進學生學習,引導學生健康發展。我們聽特級教師的課,師生互動極其融洽,甚至感覺學生一直在圍着老師轉,但總是那麼和諧。老師沒有專權獨斷,學生都得到了主動發展,教師的風采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表現出極大的魅力。也許正是這種魅力吸引着學生,讓學生不由自主地投入。

教師的風采是多方面的。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想主要表現為教師教學組織的靈活、教學情境創設的匠心獨運、教學意外的靈活處理、教學語言的幽默機智、個人特長的有效利用等等。

五、多元因素得以整合

衡量一堂語文課優劣的標準是什麼,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闡述;不同的個體,會有不同的觀點。從評價內容的角度來説,筆者以為一堂語文課應是這樣的: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語文素養得到主動的發展;體現出語文學科的原味,上出語文學科的特色;語文課堂與生活實踐有效地結合,語文課堂教學資源得以拓展;語文教師風采得以展現,出色地預設和處理課堂教學……如果這些都能在一堂語文課中得到完美整合,無疑這是一堂精彩的好語文課。這也是我們所追求的,但是也無需苛求面面俱到。各種因素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本來就有緊密的聯繫,它們的整合當然也不能是簡單的拼湊。正如五官俱全的人不一定好看,還得看五官之間的完美組合。筆者以為,只要能立足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這個中心,多元因素有機整合,就可以説這堂語文課是成功的。

語文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建立和實施,可以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促進教師儘快轉變教育思想,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發揮教師的教育創新意識,達到改進課堂教學的目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標準是觀念形態的東西,具有相對的主觀性、模糊性、動態性和伸縮性,決定了我們不能絕對化、靜態化地看待標準。語文教師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施者,也是重要的語文課堂教學評價者,只要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多思考、多交流,以辨證的眼光探討、完善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標準,一定能促進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動態發展,多元整合,有效地通過語文課堂教學評價引導語文課堂教學朝良性發展。

三年級下冊閲讀課教學總結 篇8

圖畫書以其圖文並重,相輔共存的故事架構方式,非常符合學前兒童閲讀。圖畫書有很美好的能夠講故事的畫,有很感人和很有趣味的故事,這樣的書讓孩子覺得不排斥,不陌生,沒距離;這樣的書很容易吸引孩子的眼球,撩動孩子的心靈,昇華孩子的情感;這樣的書最讓孩子感到親切,他們會讀,愛讀,能讀懂它,能把內容吃到肚子裏去。其次,兒童處於形象思維階段,是圖形認知的敏感期。孩子在腦子裏積累的圖像資料越豐富,他的想象也就越豐富,他的邏輯思維發展也就越健康。圖畫書以畫為主,字少而畫面豐富,以畫傳達故事情節,很符合低年級兒童早期閲讀的特點和習慣。圖畫書閲讀已被一些教育人士稱為“無壓力閲讀”,學生不再被拷問,不再被要求寫心得、寫佳句。一直喜歡這種提法,就是“無壓力閲讀”,一改語文教學的口味,那麼對於有圖畫的圖畫書閲讀來説,應該就是無壓力的、快樂的。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圖畫書的閲讀才會是分享的、體驗的。因此個人認為圖畫書閲讀教學的課堂上多一點分享,少一點要求,多一點欣賞,少一點問題,多一點樂趣,少一點枯燥,多一點體驗,少一點傳授。這種獨特的表達系統使得圖畫書成為學生人生中的第一本書。它滿足了學生好奇的天性,為學生打開了通往世界的大門。要讓學生在閲讀中獲得美感和幸福感,以適宜的圖畫書為載體,教師的研究性閲讀是關鍵,家長啟發式閲讀是不可或缺的有力支持,學生通過融入式閲讀圖畫書,獲得在“悦讀”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教學內容

本學期,我們圖畫書閲讀組的成員是中年級吳豔、趙紅珍,高年級的楊薇、陳姿四位老師。

本學期接觸了眾多充滿哲理與詩意的經典圖畫書,如:《放屁》、《勇氣》、《躲貓貓大王》、《蛤蟆爺爺的祕訣》、《我的爸爸叫焦尼》、《月亮的味道》、《想吃蘋果的鼠小弟》、《逃家小兔》、《有個性的羊》、《安的種子》、《克麗桑絲美美菊花》等等。

二、實驗心得

1、教師的變化

雖然我們研究教學圖畫書也有很長一段時間了,但大家總感覺自己的理論知識還很缺乏,所以,開學初就和課題組的老師們一起繼續學習了《由圖畫書愛上閲讀》、《圖畫書閲讀與經典》和《圖畫書賞析與創意教學》幾本專業讀本,並在在網上尋找圖畫書相關的理論知識,瞭解圖畫書閲讀的指導方式。在組內教學研討中,大家都得到了學習與提高,為開展圖畫書教學提供了基礎。

除此之外,在暑假我組的楊薇、趙紅珍老師參加親近母語研究院舉辦的為期3天的第八期兒童種子教師研習營,參加了由知名兒童閲讀推廣人南京市芳草園國小教師劉穎主持的圖畫書通識講座。還參加了十一月舉辦的為期5天的xxxx年母語教育論壇。本屆論壇以“體制內外、課堂內外的語文對話”為主題,全面探討兒童母語教育的理論探索和課程實踐,探求真正適合兒童的母語課程構建和課堂教學。論壇活動邀請體制內名校——清華附小、越讀館和華德福等獨立教育機構;邀請竇桂梅、郭初陽、朱愛朝現場演繹如何使用教材,實現課堂內外的完美鏈接;邀請教育部基礎課程教材發展中心和語文課程論的專家闡述母語教育改革的走向和路徑,深入展開語文對話,通過學習我們收穫滿滿。回來後我們在組內進行了交流反饋,大家相互交換了自己的心得體會,達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十二月我們組的成員們積極承擔了親近母語研究院推出的點燈人大學全國“圖畫書講述”專題工作坊走進文惠國小活動,此次為全國有志於圖畫書閲讀推廣的一線語文教師開展系統化圖畫書講述培訓。活動的開始我們組的陳姿組長就帶代表圖畫書閲讀組進行了我校圖畫書閲讀教學的總結,並提出了我校進行圖畫書閲讀研究已近五年,探索出圖畫書導讀“六字法”的創新教學模式:“察—猜—讀—復—填—創”。在圖畫書彙報結束,我們組的趙紅珍老師動情的給大家示範講述了圖畫書《獾的故事》,在當天下午楊薇老師給大家上了一節有趣的圖畫書寫作課《搖搖晃晃的橋》這些展示無疑都想大家呈現了我們圖畫書閲讀組這5年來的研究成果,通過交流與學習我們組內的成員們都得到了快速的成長和提高。

2、學生的變化

學生讀圖畫書多了以後,自然就有了自己創作圖畫書的願望。於是,我們以不增加學生負擔,不犧牲兒童的興趣為前提,仍然以兒童為本位,以興趣為先導,鼓勵學生在有興趣的情況下創作,但決不作統一要求。其實,孩子們圖畫書讀多了,無論是語言的積累還是畫面的積累,都厚實了;無論是思想還是情感,都活躍而豐富了。創作圖畫書對孩子們來説並不是刻意追求之舉,當閲讀成為需要並養成習慣的時候,表達便水到渠成了。從圖畫書的內容來説,可以從對所閲讀圖畫書的續寫、仿寫到自創;從圖畫書的篇幅來看,可以從單頁的到幾頁的;從設計者的組合來看,可以採用夥伴合作、孩子與父母合作的方式既降低了難度,又培養了合作意識。雖然他們的圖畫書有時是那麼的幼稚,但卻是他們思想的體現,是想象和欣賞力的體現,也是動手實踐能力的體現,那何樂而不為呢?

三年級下冊閲讀課教學總結 篇9

根據縣課題組對語文發展性閲讀課堂教學模式課題研究工作的安排,我校結合縣教科所的課題實驗方案,對“五環節”課堂教學模式、自主推薦課、讀文心譚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認真研究和實踐,有了一些收穫。現對我校2014年春期“國小語文發展性閲讀教學模式實驗研究”階段工作總結如下:

一、研究概況

今年是“中國小語文發展性閲讀課堂教學模式研究”課題升格為教育部“十二五”規劃子課題的第三年,是課題研究的第六個實驗階段。第一階段(2012年春)我們着重對課堂教學模式五個環節運行的穩定性、流暢性、實效性進行了研究,研究的切入點是“小組合作的成形度”與相關小專題研究。第二階段(2012年秋)的研究方向是“層級目標課”“自主推薦課”的開設與評價及相關小專題研究。第三階段(2013年春)在持續第一、二階段研究內容的基礎上,開展了“讀文心譚”課的開設與相關小專題研究。第四階段(2013年秋),隨着“豐都縣中國小‘閲讀行動計劃’—羣文閲讀研究”誕生,發展性閲讀家族添口加丁,擁有了一位新的家庭成員,在此背景下,“三課”研究應運而生。第四階段,重點開始了“自主推薦課”““讀文心譚課”“羣文閲讀課”的實質性研究。

同時,“豐都縣中國小‘閲讀行動計劃’—羣文閲讀研究”於2013年秋完成了第一實驗階段的研究任務,2014年春進入第二實驗階段。 我校承擔了這兩個課題的研究工作,遂將兩個課題融合在一起進行研究,異中求同。

二、開展的主要工作

(一)嚴格實施了導學案教學制度

1、基本上把握住了導學案的使用流程,做好“五步三查”環節。

2、真正落實了集體備課活動。

本學期注重了落實集體備課活動,學校對教師利用教學案上課進行了嚴格的考核。在每次的集體備課中,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備文本解讀:即以教研組為單位集體研究學案中的基礎知識題的識記要點、點撥要點和拓展範圍,形成統一的指導方案 ,力圖通過對學生完成文本基礎題情況的檢查和評價,教好的落實所學課文的文本基礎知識,並獲得對文本的大體感知。

二備核心目標:即教師集體研究學案中的核心目標相關教學內容、解題思路、點撥方法。充分預見學生在完成核心目標試題中可能提到的問題,要在充分的熟知文本的基礎上,準備好應對學生提出的問題。

三備擴讀材料:本期的導學案都配備了擴讀材料,每段材料都根據核心目標的需要有2—3小題的試題設計,這三個小題都明確指向核心目標,與置疑探讀的兩個小題緊密呼應,突出向能力轉化的遷移功能和運用功能。在集體備課活動中,注重對擴讀資料的解讀指導。

(二)初步形成了“三課”教學策略和評價策略:

1、“讀文心譚課”:

課題組成員落實“選文、讀文、寫文、展文、評文”六環節,注重不同心譚課的教學和評價,通過一期研討課、示範課的輪番上陣與潛移默化的浸潤,將“讀文心譚課”的關鍵流程進行打磨,使學生對“讀文心譚課”的關鍵流程諳熟於心,通過不同形式地閲讀、交流,讓學生的思維發生碰撞,撞擊出智慧的火花,我們的閲讀就達到了目的。在文本理解感悟的基礎上,整合學生語言積累,進行寫文訓練,提高了寫作能力。每週開展一次“讀文心譚”活動,展文與評文相結合,讓學生以書為友,擴大視野、增長知識、豐厚情感、陶冶情操。

(1)選文是關鍵

譚者,可謂之天方夜譚,由興而發,緣感而發,漫無邊際,侃侃而談。在選文的過程中,學生談興高漲,自由發揮,積極主張。在推薦文本中,學生拓展了自己的視野,悄無聲息地助推了學生的閲讀能力,教師這時巧給力,幫助學生如何從立意、主題、人物、情節、語言、構思、寫作手法等方面推薦文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認為選文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選擇:

①、結合教材選擇:根據語文教材按“單元主題”編排的特點,結合新課程標準,選擇與單元主題相匹配的文章。如與教材配套的新編《語文閲讀》《學語文之友》就是很好的選文材料。

②、結合形式選擇:教師首先就是閲讀榜樣,應將自己平時所積累的好的作者好的書籍介紹給學生;同時教師還要與時俱進,及時介紹好的新書籍,讓學生學會關注新的閲讀動態。

③、根據不同時期的“時代熱”選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首先要感興趣,其次才是閲讀,只有在興趣的驅使下才能深度閲讀。在班級好書推薦活動中,發現很多學生喜歡讀楊紅櫻老師的小説,於是就因勢利導選一些楊紅櫻老師的作品進行閲讀,效果很不錯。

(2)讀文是重點:讀文采用十注法圈點批註,勾畫好詞佳句和精彩句段,在旁邊批註你欣賞的理由。引導學生長於口譚,激發學生的讀文興趣。老師先找出文章的一個切入點,如文章主題、描寫方法、寫作手法、細節描寫,甚至是一句話,某幾個詞等等,但凡能與學生心靈產生碰撞的觸發點,能打開學生的話匣子都行。不拘泥於形式,讓學生覺得有話可談,靈活自由。

(3)寫文是核心:閲讀的最終目的是要學生學會“從讀學寫”,學生在讀文中獲得了寫作方法、表達技巧,有了讀文交流的鋪墊,寫文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不會再無話可説、無情可表。寫文的設計也應該從小處入手,切記題目過大、過空,讓學生望而生畏。要設計一些學生易於表達、善於傾訴的話題。

(4)、展文與評文相結合

2、“自主推薦課””:

注重教學小組的培養,將能力引導課中所學到的方法充分運用到自主推薦課中,使學生得到多方面的提高。隨着學生知識的不斷豐富,能力的不斷提升,現在學生上自主推薦課已初具雛形。在自主推薦課中,由於學生知識面和能力的侷限性,可能會出現他們課堂無法解決的問題或給予正解判斷的時候,此時就要我們老師及時給予點撥。讓他們在今後的教學中真正獨挑重擔。

(1)合作時點撥:學生在合作學習時,由於認知水平有限,有時難免會出現偏差。此時,教師深入每個小組時,就應該及時給予矯正。而在授課小組出現了知識或價值觀方面的偏差甚至錯誤時,教師更應及時發揮自身作用,巧妙引導,調整學生的思維方向。自主推薦課並非就是學生的事,老師在課堂也可與學生進行角色換位,幫授課小組解決疑難。

(2)展示受阻時點撥

在自主推薦課中,學生的思維受阻時,教師巧妙的一句話就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

(3)、利用評價點撥

在課堂教學中,在適當的時機,用中肯、豐富、準確的語言,能直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點撥功效

3、“羣文閲讀課”:

在專題和主題的選擇上狠下功夫,甄別不同主題文本,落實專題形成方法。與讀文心譚課相結合,將專題與習作指導結合,使羣文閲讀不僅是品析,更是一種歷練。

(三)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通過課題研究,實驗教師邊教學邊研究,把自己也當成一位研究者。在研究中積累經驗,在研究中服務教學,服務學生。教師們瞭解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確立起新的教育觀、課程觀、教師觀、學生觀、教學觀,使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促進了教師的成長。

(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

實驗班級學生在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口語(書面)表達能力、閲讀能力等均高於非實驗班學生。在“先鋒杯”專題賽課活動中,實驗班學生受到聽課老師的一致好評。

三、主要收穫

1、通過課題研究實踐,我們驚喜地看到:教師隊伍的素質得到了整體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科研意識得到增強,樹立了正確的學生觀和質量觀,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上課、説課、評課、課件製作、撰寫論文等項項有能手。課題教師在各級各類活動中多人次獲獎。

2、通過課題研究實踐,教師的科研意識明顯增強了。目前,我校課題研究已形成了一種積極進取、勇於創新的新局面。學校的科研工作也得到了有力的推進,在實驗中不斷完善的“十注”閲讀法得以在全校語文閲讀教學中廣泛使用,小組合作學習高度成型。

3、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反思、總結、提煉,本期共撰寫成果論文上交10篇,各類刊物發表1篇,期末參評論文10篇。教學反思10篇,課堂實錄2篇,教學、案例設計5篇,這些凝聚着老師們心血的科研成果大大提高了老師們的科研能力與興趣。

4、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得到發展。在這階段的實驗中,我校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合作意識,也開放了學生的視野,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通過課題實驗,學生對語文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口語交際能力、閲讀能力、語文綜合實踐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課題班級的老師都反映很多以前害羞不敢開口説話的同學都漸漸變成了一個個開朗、活潑,樂於交流、善於交際的好學生了。學生積極參加各級各類競賽活動,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獲獎達300多人次。

四、主要不足

雖然取得了一些隱性和顯性的收穫,有許多問題仍然擺在我們面前,在此提出,作為我們前進的方向。

1、課改的動力不足。實驗教師三分熱情的現象尚存,沒有把模式貫穿於所有語文閲讀教學。

2、實驗班級中小組長的職責有待進一步強化。能夠真正勝任起本模式組長職責的學生不多,導致一些小組的“主帥”不力,學習效果不很理想,特別是在傳遞和表述環節,顯得十分被動。

3、針對“導學案”的二次備課研討活動落實力度不夠。

五、今後打算:

第一,繼續使用《導學案》學習,並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對學案進行補充和改進,創造性地使用學案。

第二,實行五環節模式課抽查督導。

第三,推行研討課自主申報制,每期每人兩次研討課。

第四,紮實開展“四課”研究,邀請總課題組專家現場指導。

第五,改重結果評價為重過程性評價。

第六,紮實開展針對“導學案”的二次備課研討。

探索乃永恆,奮鬥無止境。課題研究是一個艱苦的探索過程,要全身心地投入,長年累月,堅持實踐,才會有所收穫。所以課改路上,我們只有跬步前行,才能達到理想的境界!

三年級下冊閲讀課教學總結 篇10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掌握較好的讀書方法,是人生髮展的源泉!閲讀為學生開啟了探究過去、現在、未來奧祕的大門;閲讀引發高雅的談話,並能培養高尚情感及思維的深度;閲讀能讓學生關注生活,重視生命意義。所以,閲讀時協助學生成長的重要方法。為了提高學生的課外閲讀興趣,本人在以下幾方面着手:

一、推薦閲讀的內容

(1)從學生的好奇入手推薦讀物。國小時期兒童正處於知識的渴求期,他們對天體宇宙、大自然等未知的領域充滿好奇,每天有許許多多的新的“為什麼”提出。大人在這個時候也時常因自己知識貧乏而感尷尬,鼓勵他們自己去找答案。這時我們會發現,孩子們時常會被自己的新發現所激動。

(2)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入手推薦讀物。現代的孩子對一些“另類”的作品興趣很濃,有家長焦慮地問:“孩子整天看腦筋急轉彎或笑話集,如何是好?”我認為這沒什麼不好,説明孩子喜歡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問題,放鬆一下自己。

(3)從學生喜歡的故事入手推薦讀物。教師應善於抓住時機,及時為孩子們指導閲讀名著名篇。可見,將收集與閲讀結合起來,能提高學生的閲讀興趣。

(4)從教師的朗讀入手推薦讀物,朗讀的最大優點是能再現文章的節奏和韻律,讓孩子們能從中感受到語言文字所傳達出來的美和感染力。我給孩子們讀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希望這些故事能伴隨他們成長,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從而營造高雅的文化氛圍。閲讀應先易後難,孩子們是幼嫩的讀者,別硬塞給他們教師所選定的經典之作,可讓他們跳過那些晦澀難啃的書籍。否則,會破壞他們對閲讀的興趣。

二、營造氛圍瀰漫書香

從小熱愛閲讀的孩子一般都來自有比較好的閲讀環境。來自不同背景的孩子,他們的閲讀興趣差異比較大,知識分子家庭的孩子,幼兒時,詞語積累多,閲讀興趣大;非知識分子家庭的孩子這方面的能力相對較低。校園環境和班級環境對孩子的閲讀影響比較大,學校、班級重視了孩子閲讀,那麼,孩子就會更加熱愛閲讀。可見,孩子是否能夠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與閲讀環境息息相關。

但由於條件限制,我們手中的圖書,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大量的、多元化的閲讀需求。為營造讀書氛圍,我們班建立了一個較為完善的圖書角,因為班級是學生學習、交流、閲讀的主陣地。倡議同學們“為班級獻上一、二本書”的活動取得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同時提倡生生互動,讓學生把看過的書互相調換閲讀,進行資源共享。

三、有效指導愉悦閲讀

當學生有了閲讀興趣時,我們還應該適時的給他們提供合適的課外讀物和時間,進行有效的指導。

1、保證閲讀時間,確保有效指導。充分利用每週下午的作業課,有秩序、有計劃、有針對性的指導、組織學生閲讀。

2、保證閲讀質量。利用早讀時間,組織學生在本班級讀書。從班級的“圖書角”中選擇書籍,教師每天有計劃性的對學生進行閲讀指導。因為是低年級,我就引導他們閲讀一些童話、、謎語、寓言,因為這些作品通俗易懂,情節生動,最符合國小生的口味,這樣讓學生在班級讀書氛圍中激發自己的讀書興趣。

四、互動交流展示風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有了良好的讀書興趣後,有了一定的閲讀積累後,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比如講故事比賽、向大家推薦自己最喜歡的一本書等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讀書成果和展示自我的舞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