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政治學分析篇

來源:文萃谷 2.57W
  比較政治學分析篇

比較政治學(第2版):變化世界中的國家和理論《比較政治學---變化世界中的國家和理論》,是華夏出版社出版的21世紀高校教材譯--政治學與行政管理學中一本,與之同時出版的還有羅斯金等人的《政治科學》,和裏普森的《政治學的重大問題》等,都是政治學領域的經典教材。通讀本書,發現內容確實很好,可惜有些地方翻譯的確實讓人不敢恭維,降低了本書中文版的價值。本書的特點在於不像同類書籍那樣強調不同國家政治制度的描述,而是對此進行解釋,這就需要跨越邊界進行歸納。正如復旦大學任曉博士所言:“比較政治學之難在於?比較?;比較政治學之忌則在於簡單列舉或堆砌國別論述。我們面前這本書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它很好地結合了比較分析和國家論述,並且在各個國別章節中始終貫穿了比較的筆調和精神;從而使其真正成為了一本?比較?之作。”其實對比下上之前讀過的《中外政治制度比較》就知道兩者區別,優劣高低自可判斷。

比較政治學分析篇

本書在導論部分首先提供了一些常用概念,比如政治體系、民族、國家、情境、政治文化、社會結構或社會分層、分裂社會、社羣、憲.政樣式、合法性、主權、政治發展、政治效能等,並分別對這些概念進行了簡單的解釋和分析,個別重要的還進行了闡發,如政治體系方面,作者分析了技術專家治國制、統合主義等。作者根據各國不同情況,分別將之歸為三類,即工業民主國家、工業獨裁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前者無疑屬於那些發達國家,這些國家早已實現工業化,現在已經步入後工業社會,對這些國家的分析主要採用“後”學的方法,如後物質主義等;作者認為中者應該包括蘇聯和中國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但同時也認為包括法西斯國家,他們的依據在於人為兩者都是國家的強力介入,統治形式包括極權主義、權威主義等,並面臨着民主的轉型;後者則是那些除以上二者以外的所有國家,國家間差別極大,有富國,也有窮國,有安定團結的國家,也有動盪不安的國家,作者們主要討論了非洲的代表---尼日利亞和拉美國家。

採用民主制度通常可以看作西方國家的一大特徵,但其間也差別甚大,可以根據經濟政策和體制劃分為市場資本主義、福利國家資本主義和國家社會主義,英法較美國而言公有制的色彩要濃的多。對民主概念的分析通常是必不可少的,作者強調指出,除競選外,負責也是核心的民主價值。研究工業民主國家還需瞭解政治文化的重要作用,首先文化因素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代際之間常常可以看到變化,其原因在於社會條件的改變和人們追求的不同。舉例來説,德國在戰後初期,人們還普遍傾向於權威政體,因為他們成長於極權時代,並且對物質生活願望的滿足有着強烈的要求,而戰後一代人則漸漸有了明顯的民主意識,因為他們出生後已經解決了物質生活問題,對他們來説是後物質主義意識佔主導,更樂意思考自由、民主和公正等抽象概念。這種文化因素對分析這類國家很有意義,因為很多事情都與這些後物質主義因素有關。在這些國家裏,還可以看出一些新的現象,如亞文化團體的興起,加拿大的魁北克獨立運動、比利時的佛萊芒、瓦龍等亞文化團體等。此外還有建基於後物質主義基礎上的政黨趨同現象等。具體到國別研究來説,英國作為一個老牌的保守國家,特別強調歷史的延續性,這從它至今保留了很多過去的“陳規陋習”就可以看出,這些習俗已經失去其本來意義,現今也毫無存在必要,但仍將其保留只是為了延續歷史的發展脈絡,這與其他國家如法國的革命性形成鮮明對照。後者也受過去的影響,但更多的表現為革命的特徵,但隨着後物質主義社會的來臨,它的例外主義形象也到了終結的時候,也表現出和其他國家趨同的態勢。德國作為新興的大國,也同樣面臨英法等國面臨的問題,但政治文化的變遷要更加明顯一些,因為它前後的政治發展狀況是那樣的不同。統一後的德國還面臨着很多困境,特別是經濟方面。對以上國家的比較分散在三章之中,作者也分別對三國的政治制度和運行進行了描述和解釋,這些具體的制度規定在很多書中都有,本書的優點在於論述一個國家的同時又時刻想着聯繫另一國,可以讓人很自然的對兩者進行比較。

作者還花了大量篇幅分析了“現代獨裁國家”的`理論與實踐,特別是蘇聯和俄羅斯的政治實踐。從經濟發展特點上看,這些國家已經進入了工業國家行列,但在政治體制上還更多的表現出獨裁的特徵,但與此同時,隨着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國際交流的加深,這些國家與先進工業國家在現代化與技術的規律和過程上日益接近,這就是趨同理論。在蘇聯,政黨無疑發揮了最重要的作用,分析蘇聯政治首先要了解的是其政黨體制,而非議會和政府體制。但隨着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很多東西都有了改變,國家機構的作用凸現,蘇聯政治就有了很大轉變。同時,在蘇聯,原本可以通過強調階級的概念對社會進行劃分,但隨着蘇聯解體,埋藏在階級概念下的民.族.問.題暴露無遺。民.族.問.題的存在既是蘇聯解體的原因之一,也是其結果。本書在修訂過程中加入了對中國的論述,在對傳統因素進行了一番分析後,作者指出傳統價值觀念和列寧主義原則對現今中國的影響。與蘇聯相類似的是政黨對行政機構的滲透,以及等級制度的根深蒂固。不過要説一點的是,本章沒有了其他幾章的優點就在於只是單純的論述中國,而沒有比較,而與蘇聯的比較無疑應該是分析中國政治非常有價值的角度。

對第三世界國家的劃分更多的是出於“剩餘”原則,各國間差別極大,本書主要論述的是那些不發達的第三世界國家,造成他們落後的原因可以歸為兩類解釋,一種是強調這些國家不適應現代社會的落後文化要素,即內因是最主要的方面;另一種則認為是殖民主義的掠奪造成了現今這些國家的落後,而現在西方國家又通過新殖民主義的經濟掠奪方式剝削這些國家,這被稱為依附理論。後者在拉美等國的學者很流行,並結合列寧主義對帝國主義的分析使其成為左派的重要觀點。當然,要分析這些國家之所以落後,其實兩類原因都不能忽視,殖民主義的影響無疑巨大,但他們的文化也確實存在很多不適應現代社會的要素。就具體國家而言,尼日利亞表現出難以形成國家認同感的困境,這個國家內部各地域之間有着強烈的對立,難以融合,這也導致了這個國家的動盪不安。拉美國家則有着強烈的民粹主義傾向,同時軍人干政也是其特色之一(這在第三世界國家中非常普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