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讀後感集合15篇

來源:文萃谷 2.06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中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中讀後感集合15篇

國中讀後感1

莫言,一個“尋根”的作家,憑藉《蛙》等本土作品得獎的中國作家,如今的頭上環繞着眾人羨慕的光環。

平時很少在公眾視野出現的莫言,得獎後大受追捧。但他依然能做到不因功名利祿改變自己的本真。

莫言曾説,不要被文壇上的名和利左右了自己,控制了自己。他獲獎的理由更是因為他的作品融合了歷史、當代和民間故事。由此,他代表着中國,一個富有千年歷史和文化積澱的國度,不僅是他的作品反映着中國文化,而他本身也承載着中國文人所有的豐富內涵。

中國還有許多莫言類的文人。大師季羨林留德十年卻仍一生未改那淳樸的氣質,儘管獲獎無數,稱號、美名滿天下,但那一份樸厚而又堅貞的氣息從未改變。放眼看去,哪一個至今人們依然念念不忘的東方學人不是如此?陳寅恪西方遊學多年,未改鄉音;傅斯年狂傲於人卻一心為國;錢鍾書更是拒絕英女王的邀請……他們都是典型東方學人的代表。在那個顛沛流離的時代,即使有再好的條件,他們也為國堅守,為文化堅守,從沒有失去自己的本真。何況在這個文化高速發展,生活小康的今天?我們的學人、作家更應堅守我們的.文化,體現我們的文化。

辜鴻銘説過“外表變更,與內心無關”,可是,站在世界文化的最高領獎台上,展現給世人看的,不是追逐時代的賣弄,而是代表一個泱泱文化大國那一抹最質樸的氣息,那真正的東方內涵,那千年文化的精粹。

讓我們學習莫言,回到本真。

國中讀後感2

每次聽貝多芬的《英雄》、《命運》交響曲及第九交響曲等名曲時,都情不自禁為之動容,隨着旋律的起伏而感到震撼不已。這對我這種幾近音痴的人來説是極少見的。我便一直驚異於一個失聰之人何以能創造出如此奇蹟,及至讀了《貝多芬傳》才明白其中曲折。

貝多芬的一生可説是史詩般壯烈的悲劇。艱苦童年,愛情失敗,疾病纏身,貧困交加,這些還都不足以摧毀他,他最大的痛苦——是孤獨。看過他畫像的人,都不禁從那逆立的亂髮、令人震懾的目光推斷其性格:孤僻冷峻,憤世嫉俗。而事實上不然,他慈悲,熱烈,比任何人都熱愛自然,渴望與人交往,熱愛世界和人類。然而,卻恰恰是這種美德深深加劇了他的痛苦;自從發覺開始耳聾,他就不得不選擇了遠離人羣而獨處,他不願看到別人憐憫的目光。這種被迫和人類分離的孤獨是他最最無法忍受的。他就在這樣強烈的矛盾中苦苦掙扎,受着身心雙重的煎熬,幾度差點被擊垮。

耳聾,對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滅,對音樂家是整個世界的`死滅。整個的世界死滅了而貝多芬不曾死!並且他還重造那已經死滅的世界,重造音響的王國,不但為自己,而且為着人類,為着“可憐的人類”!沒有如此熱烈、慈悲的胸懷,他便可少受些苦楚。而他用被自己這種天性大大加劇的痛苦換來了人類的歡樂,這就是英雄的犧牲,多麼悲壯的偉大!

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這——就是巨人的不朽!當我們感受“英雄”的豪壯,聆聽“命運”的叩門,並在“第九交響曲”末合唱中歌頌歡樂時,不要忘記,這是不朽的巨人——貝多芬“用痛苦換來的歡樂”!

國中讀後感3

以前坐爸爸的車,經常聽一首名叫《水手》的歌,有時候會幻想自己也是一名水手,出海遠航,看遍世界上各個地方。可惜我太小了,不能實現這個願望,好在可以通過看書,來彌補這個遺憾。

這個暑假,我借了一本《格列佛遊記》,跟着他到了很多有趣的地方,真是大開眼界!

格列佛是一位英國的外科醫生,同時也是一位熱愛旅行的冒險家,因為一次出行遇到海上風暴,他輾轉流浪到了好多神奇的地方,遇到了種種不可思議的事情,讓我非常感興趣他的經歷。

格列佛海上遇險後,漂流到了小人國,成了當地人的俘虜。小人國的居民只有他手指那麼長,其實他可以輕易逃脱,甚至打敗這個國家的軍隊,作威作福。但是善良的格列佛沒有這麼做,而是與小人國的居民平等友好的交流,並沒有因為自己是個“巨人”去欺負他們。他的善良贏得了小人們的尊重,他們給他提供食物,他為他們驅趕外國侵略者,成為了小人國的大英雄—“那達克”。

格列佛並沒有在小人國長期停留,他又開始了他的冒險,又去了巨人國,這裏的人都有一棟樓那麼高,他幾乎成為了寵物;之後他又來到了飛島國,這裏的`人有好多奇妙的想法,卻不願意踏踏實實做事,充滿了空想;他還去了慧馬國,這裏的主人是有智慧的馬,太神奇了!

經歷了長時間的旅行,格列佛終於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我好羨慕他,有着這麼豐富的經歷。小夥伴們,如果你們也沒有太多機會出去旅行,不妨讀一讀這一本《格列佛遊記》,跟着他去見識奇幻世界吧。

國中讀後感4

《城南舊事》是一本自傳體小説。主人公就是作者——林海音。它記錄了林海音小時候豐富多彩的故事。

它講述了林海音小時候在北京發生的事。很多事她都不理解大大家為何要如此做,再加上她總是問一些純真無邪的問題,更體現了童年的趣味。在故事中,無論是人,還是物都和林海音打造了深厚的感情,成為了她心中從來不會忘記的朋友。童年是開心的,甜蜜的。

林海音小時候雖然過的不怎麼樣,有點苦,但童年卻是豐富多彩的。她童年中的故事不只使她難忘,甚至我看完了書,也是非常難忘掉的。由於她童年擁有些快樂和大家不同,和大家的生活年代也不同。在書中,林海音剛開始在惠安館認識了瘋女性——秀貞。她是由於失去了小孩而瘋了的。

當我看到林海音的朋友——妞兒是小桂子的.時候,我就開始激動了,由於小桂子就是秀貞的小孩。再當還我看到她們母女重逢的時候,我差點激動的流下了眼淚。再往下看,她們母女兩個想要去找妞兒的父親要走時,林海音戀戀不捨的追着,結果下雨了,早前的小病又厲害了,林海音發起了高燒,昏迷了十天,終於醒了,但她卻忘記了一些事情。這一章的最後,林海音他們一家搬到了新簾子衚衕,她還要籌備上學了。……過了許久,當我看完着本書籌備合上的時候時,我發現,我已經長大了,我的童年就要結束了。

雖然我的童年沒林海音的童年那樣有趣,但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愛我的童年。

國中讀後感5

《意林》這本書是講了許多感人的事情,其中包括《請允許我不愛秋天與冬天》這篇文章,讀完這篇文章後,我懂了珍惜母愛,也懂了孩子對母親的愛,是世界上最好的愛。

星期一,是緊張而又興奮的,因為教課競賽開始了,有各學校的領導做評委,還有教育界的專家到場。老師正準備去教室,美術老師卻闖了進來,她告訴老師,市裏舉行兒童繪畫大賽,主題是“我最愛的人”,孩子們畫的都很認真,可是繪畫天分頗高的“我卻”卻搗亂把自己的媽媽畫成了老巫婆。老師看到畫後,很吃驚:畫上的媽媽沒有一點兒美感可言,眼睛很古怪,一隻畫成了一團渾濁的霧,另一隻眼睛眼角有淚滴下來,手則用了怪誕的紫黑色。讀到這裏,我心裏充滿了疑問,不過好奇心驅使我看了下去。

我們上的是一節口語交際課,題目是《我愛四季》。面對眾多陌生的老師,孩子們緊張的成了小木頭,課堂的氣氛像是被冰鎮過,老師微笑着啟發着我們。狐朋忽然,一直沉默着的“我”舉起了手,“我”的聲音很小卻很清晰:“老師,我不愛秋天與冬天可以嗎”?幾乎每個人都轉過頭來看着我。這時,我的同桌站了起來:“她是怪人,他不愛秋天與冬天,連自己的媽媽都不愛”。“我愛我的媽媽”我反駁説。“我的.媽媽是清潔工,秋天,落葉掃也掃不盡,媽媽累的氣管炎都犯了”。我的聲音在發抖,“冬天一下雪,我與媽媽半夜就得起來掃雪,媽媽的手都生了凍瘡,經常流血。媽媽的右眼生了白內障,什麼都看見,左眼老是流淚,晚上她流着淚給我織毛衣,給爸爸煎藥。我愛媽媽的手,是這雙手養活了我們全家”。説完後,我看到了許多人都舉起了右手,眼淚模糊了我的雙眼。

讀完後,我淚流滿面,母親,我愛你,孩子對母親的愛,又何嘗不是世界上最好的愛?

國中讀後感6

讀完了林海英寫的《城南舊事》,我彷彿回到了那個古老的北京。全篇文章的文筆淡淡的,但如茉莉,清香中耐人尋味。

《城南舊事》這本書主要寫了一個名叫英子的女生在經歷風風雨雨,先後認識了妞兒、秀貞、蘭姨娘、德先叔、宋媽這幾個人幾件事後開始長大成人,成人後便開始回憶童年,並寫下了《城南舊事》這本書。作者還在代序中寫下了如此的一段話:它們的故事可能不是真的,但寫它們的.時侯,人物卻不斷地湧目前我的眼前,斜着嘴笑的蘭姨娘、騎着小驢回老家的宋媽、不理大家孩子子的德先叔叔,椿樹衚衕的瘋女性,井邊的小伴侶,藏在草堆裏的小偷兒……

英子的童年是純潔的,如一塊無瑕的翡翠。而我的童年則是甜蜜的,如蜂蜜通常甜美。記得在一個酷暑難耐的下午,我和哥哥一邊手緊握着捉知了的竹竿,一邊興高采烈地跑到林間小路,耳邊滿是蟬鳴聲,這裏一聲“知了知了”,那裏又一聲“知了知了”,把我和哥哥弄得團團轉,不知所措。終於,大家在一棵雖然不高大卻非常茂盛的桃樹上發現了一隻知了,於是大家就慢慢地、輕手輕腳地走了過去,活像一個小偷兒,近了,近了,大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速度拿竹竿一粘,粘住了!大家開心得一蹦三尺高。

看《城南舊事》這本書,心頭一直漾起一絲絲温暖,由於在這個鋼筋泥水的城市裏,已經極少看見如此精緻的東西了,它不刻意表達什麼,只不過一幅畫面一幅畫面地從容描繪一個小孩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介紹它自己。那樣的不緊不慢、温厚淳和,那樣的安靜祥和、彌久恆馨,那樣的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追名逐利之心!

國中讀後感7

十一月讀書主題為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本人看書隨興所至的時候居多,從來不關心哪些是獲獎作品。文學一般都有強烈的時代烙印,獲獎作品更是如此,沒有經過歷史的大浪淘沙,因此也就魚目混珠,也許根本就沒有珠。所選讀本《黃雀記》純屬是看到封面上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幾個熠熠生輝的大字。

故事分保潤的春天、柳生的秋天、*小姐的夏天三個片段,時間跨越十餘年,講述的是三個人之間的`關係,兩男一女,他們的成長時期發生的一件錯案對三個人人生的影響。少年時期的保潤和柳生,因為和仙女的邂逅而改變了自己的人生。保潤惱怒仙女綁人離去,柳生黃雀在後*奸的仙女,柳生與仙女和解,仙女指證了保潤。最終,保潤在監獄裏呆了十多年,柳生一直“夾着尾巴做人”,仙女則化身為*小姐,淪落風塵……小説結尾,丟失了魂靈的保潤祖父與仙女在逃命中生下的孩子最終巧合般地相遇。

黃雀記得名大概來源於柳生黃雀在後*奸了仙女,最後保潤黃雀在後殺死了柳生。整個作品影射的社會變化我沒有看出來,故事拼湊的成分較多。全部故事如夢如幻,如我這種理科生的邏輯思維根本無法跟隨作者的思路,通篇感覺灰色,如厚厚的陰霾天,雲層已經壓到了我的胸上,呼吸困難,難覓一絲陽光。

作品中許多的人都在找尋自己丟失了魂魄,富人、老幹部、普通人都在精神病院,大家都缺少了魂魄,部分人如行屍走肉般活着,好像無悲無愁、無怒無喜,部分人如魔鬼般隱藏了善意,偶爾曇花一現的傷人於無形。

作品的三個部分春、夏、秋單單沒有冬天,也許最後只有冬天的酷寒、茫茫的白雪能掩蓋醜惡的一切事物,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國中讀後感8

一個雨前的黃昏,蹲在院子透氣。偶然間看見那些小小的生物在自己的洞旁迅速且忙碌的搬運着從洞內刨出來的小土粒,來來回回,不停不歇。

人,多像這些螞蟻啊!每天都為生活而忙碌,奔波着。累,想停下來,但不可以,只要一停下來,就會恐慌,無措。

有一隻螞蟻遠離了洞口,朝遠處快速的爬去,慌慌張張的,它也想離家出走麼?……我緊緊地盯着它,結果沒走多遠,又匆匆地拐回來了,為什麼?我無從知曉……。

忽然我想到了自己。曾經多麼想逃離父母庇護的翅膀,去感受獨自飛翔的自由,去追求我一直夢想着的.天堂。我努力着,飢餓侵蝕着我的身體,暴風雨拍打着我的翅膀,那時轉身的勇氣不斷的嘲笑着我,也提醒着我:自己選擇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我堅持下來了,抖了抖身上的泥水,回首的那一霎那才發現;原來,他們一直都在……

思想恢復了平靜,蟻窩又一如既往地繁忙而有序。看厭了這樣的單調,我心中升起一絲邪念,好奇心促使我動手搗毀了它們的窩。沒想到,從外面看雖然只有一個米粒大小的洞口。裏面的空間卻有兩顆花生那樣大,洞口有幾小片樹葉支撐着浮土……真讓我驚訝!這得需要它們多少時間和精力啊!我的愧疚更深了…。

洞被摧毀之後,它們先是驚慌亂竄,可是沒多久,就恢復了平靜,它們紛紛爬入洞口,開始新一輪的勞作。它們是想再造一個家。

如果我們的生活遭到破壞或顛覆,我們會像螞蟻一樣堅定嗎?

十分鐘後,螞蟻的洞已小具規模,我的心稍感安慰:希望以後你們不會再遭遇人的腳掌了。

國中讀後感9

屠格涅夫的麻雀講述了又一次,屠格涅夫的獵狗想去吃一隻驚慌失措的小麻雀。就在這時,老麻雀猛地衝下來,用自己的身軀保護住小麻雀,獵狗愣住了。最後,屠格涅夫牽着狗走開了。

我讀了這篇文章後,不禁非常佩服老麻雀為了自己的孩子,甚至願意犧牲生命。老麻雀為什麼不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枝頭上,而是衝下來,保護小麻雀?有一種力量使老麻雀衝下去保護子女,那種力量叫母愛。文中,老麻雀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叫母愛。因為母愛,老麻雀才會衝下去,奮不顧身地保護小麻雀。為什麼獵狗此時卻一步一步向後退,而不是撲向小麻雀?是因為它被母愛的力量所震驚。母愛能使老麻雀奮不顧身地在比它強幾十倍的對手面前保護小麻雀。其實,天底下所有的母親都會為了兒女嘔心瀝血,甚至不顧自身安危保護兒女。

在生活中,我媽媽對我無微不至。早上,她總會在出門上班前叮囑我幾句:“當心着涼!學校裏好好讀書……”晚上,她總會認真幫我檢查作業。其實,這些都是母愛深沉的體現。可以前的我,並不認為媽媽是在關懷我,卻認為這是些煩人的嘮叨。有一次,媽媽“終於”出差了。我本以為媽媽一走,我好不容易能有幾天清靜。可早上,沒有了媽媽的關照,我總覺得缺了些什麼。其實,缺的是世界上最偉大、最温暖也是最重要的東西——母愛。出差時,媽媽每天仍不忘打個電話,關切地詢問我的生活與學習情況。母愛,不是用語言能表達出的,是滲透在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的。所以,母親是你人生中,世界上最偉大的人!

母親,天底下最偉大的人;母愛,世界上最深沉的愛!

國中讀後感10

泛黃的紙頁透出一股黴味,邊緣處微微上翹着書的外包裝紙,顯得殘舊不全。殘存的部分斜掛着,上面佈滿了猶如蜘蛛網一般的細紋。這本書沉睡已久,積澱了歲月留下的痕跡。翻起書頁來,還能聽到那些往事被驚擾後的喧囂,是陽光下紛飛的灰塵。書上一個黑色立體的“飄”字已經快要被灰塵覆蓋。

是啊!我又有多久都沒有打開過這本《飄》了,但是在我的腦海裏還殘存着女主斯嘉麗的結局,至今想起,還是會覺得有些悲傷!

《飄》以亞特蘭大以及附近的一個種植園為故事場景,描繪了內戰前後美國南方人的生活,作品刻畫了那個時代的許多南方人的形象,佔據了中心位置的斯嘉麗、瑞德、艾希禮等就是其間的典型代表。他們的習俗、禮儀、言行舉止、精神觀念、政治態度,通過描寫斯嘉麗和白瑞德的愛情糾纏為主線,成功地再現了林肯領導的南北戰爭,美國南方地區的社會生活。

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用輕柔的筆觸描摹着斯嘉麗的'生活。讓我在閲讀的過程中,感受到斯嘉麗愛成長、生活和感情上自我意識的覺醒;增強和對自主權利的追求。她由開始時的高傲叛逆、倔強貪慕虛榮,到了最終在戰爭中磨練出了一個不屈不撓、堅強勇敢、不輕易認輸的人物性格。

另外,便是作者筆下的白瑞德,他是一個神祕而與眾不同的人。在小説中瑞德多次追求斯嘉麗,但是被女主拒絕了。但是被女主拒絕了,但是他相信斯嘉麗總有一天會是他的。白瑞德的大膽不羈、睿智而又玩世不恭的行為,以及他對愛情的忍耐與包容這三方面都使我感觸很深。

原本以為斯嘉麗和白瑞德經歷了這麼多曲折,終歸會在一起。可是卻因為斯嘉麗對艾希禮的苦苦追求和女兒邦尼的墜馬去世的悲慘結局而告一段落,讀到最後卻讓人感到惋惜。

國中讀後感11

今天我讀了一國中讀後感文章——《秋天的懷念》,作者是當代作家史鐵生。讀着讀着,我明白了一些道理。

這國中讀後感文章講的是作者雙腿癱瘓以後,脾氣變得“暴怒無常”,心裏變得極為焦躁不安。憎恨一切美好的事物,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氣與信心。作者的母親默默的承受着作者的“暴怒無常”,卻始終以耐心和微笑安撫作者心靈的創傷。後來還是作者的妹妹告訴作者,作者的母親常常肝疼的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

一天,作者獨自坐在屋裏,作者的母親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的神色對作者説:“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你去看看吧。”“什麼時候?”“你要是願意,就明天?”作者的母親説。作者的回答已經讓作者的母親喜出望外了。於是便和作者談起了上次去北海時的情景。説道“跑”、“踩”一類的字眼,便戛然而止,悄悄的出去了。

作者的母親出去了,就再也沒有回來。

那年的秋天,作者的母親病故了。但作者的'母親病故前還念着自己有病的兒子和還未年的女兒。

又是一個秋天,作者的妹妹推作者去北海看菊花。作者也懂得了母親未説完的遺言,領悟出了“好好兒活”這句話的意義和分量。

我從這國中讀後感文章中明白的幾個道理:一、趁現在我們的父母還在,要好好孝順他們。將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尊老愛幼,孝順父母的傳統美德好好地傳承下去。

不管變成怎樣,遇到多大的挫折都應該樂觀面對。不能失去信心和勇氣。我們只有經歷了挫折才能成長。

讀了這國中讀後感文章後,我將努力樂觀的去面對所遇到的挫折。

國中讀後感12

“童年”一詞入耳,或許多數人的腦海中浮現出的,是那純潔無瑕的笑容,是那足以洗淨世間污濁的銀鈴般的歡笑,是那些年的童言無忌,是那歲月中的無憂無慮。然而,高爾基的《童年》,卻與之截然不同。

幼年喪父,外祖父的暴戾毒打,自私自利的舅舅們,為爭奪家產的勾心鬥角……年幼的主人公阿廖沙,就這樣沒有尊嚴地活在這骯髒得令人作嘔的環境裏。家,在人們眼中,是為自己遮風擋雨的避風港,是親人柔和的噓寒問暖,但在阿廖沙的心目中,卻是無比的冰冷,冷漠得令人咋舌,毫無温馨可言。他惶恐,不安,惆悵,一聲不吭地承受着這不屬於他稚嫩的`夢魘侵蝕。在這動盪不安的世界,沒有人可以選擇自己的命運,只有呼嘯的寒風凜冽,無言地傾訴着世道的不公與殘酷。在阿廖沙本應天真無邪的童年時光裏,唯一值得慶幸的,就是在外祖父很辣的鞭打下和藹可親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故事,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為錢、權、名、利奴顏婢膝的人。這無盡的漫漫長夜,薄弱的碟翼該如何飛越?遙不可及的破曉時分將分隔黑夜白晝,阿廖沙帶着撫不平的記憶傷痕,獨自走在這追逐虛無遙遠的路上,外祖母的愛化作繁星點點點綴着天空,為他照亮前路,伴他前行。這條路通往哪裏,沒有人知曉答案,但願會像他期許的那樣,在這條道路的彼端,是觸手可及的陽光明媚,照耀在他堅毅的臉上。

不記得陰晴或圓缺,看過的花開花謝已在時間中塵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享受着雙親的寵溺嬌慣,卻忘記了我們總該獨立,忘記了他們總會老去。或許,我不會有阿廖沙的悲慘遭遇,但我的心會同他一樣炙熱,對周圍的冷眼與嘲諷不屑一顧。

國中讀後感13

這哪裏是恐嚇,分明是哀求?不要在幾個異性間周旋。回饋。我從他的眼神中讀懂了人情世故,讀懂了朱門酒肉?09年初,中國紅十字總會面向全國招聘一名副處級工作人員,並公開承諾重能力不重學歷,重人品不重資歷。一天,獅子來到了天神面前:“我很感謝你賜給我如此雄壯威武的體格、如此強大無比的力氣,讓我有足夠的能力統治整座森林.” 天神聽了,微笑地問:“但是這不是你今天來找我的目的吧。

雖然她也曾嚮往着那不知名的東西,會默默嚮往着新娘的紅脣與頭蓋,但在青春的悸動中,她選擇了沉默與矜持——這便是一切悲劇的引線,或者説命運註定了她與母親命運的.再次重疊,註定了這秀美風景下暗藏的孤寂與悲傷,註定了這一連串苦痛現實的降臨。天保做了愛情的殉葬者,沉沒在了滔滔水浪之中。爺爺在責任與愁苦中隨着白塔倒在了雨夜。攤送遠走,毫無歸期……留下翠翠一人,守着渡船,重複着老漁夫的命運。

父母間的一首情歌唱出了翠翠,但也奪走了父母的性命。愛情之重,生命之重,這個美麗的地方是個夢境,要醒來逃離這發生的一切,然而無奈一切已成真實。“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這彷彿是既定的命運,但“也許明天回來!”當故事在悽苦處戛然而止,然而那綿長的尾音卻仍就再腦海裏飄揚。面對悽苦人生所能做的是什麼?是堅強執着的等下去,義無反顧的為那夢中的歌、夢中的老虎草。

縱然失去一切,但又有什麼比重燃希望更令人鼓舞呢?白塔不止何時又修好了,抑或人生又編織起了一個新的夢。翠翠的故事留下了無限的懸念與遐想,每個人在自己的道路上也多會遇上此類難事,但故事背景卻更為陰暗,或許為所有人所需要的,僅是一顆單純的心:為愛我之人,為我愛之人。

國中讀後感14

我今天讀了一本書叫《菊花娃娃》,它的作者叫曹文軒。這本書為什麼叫“菊花娃娃”呢?因為在一個古老的小鎮上,有一位美麗的女孩,她每做一個娃娃,上面都會繡一朵菊花。

這個女孩用最美麗的花布,一針一線地做着每一個娃娃。她給每一個娃娃都起了一個名字,再把娃娃送給真正需要的人,讓菊花娃娃帶給他們快樂。她把菊花娃娃送給了一個害怕黑夜的男孩, 讓他不再害怕黑夜,還送給了一個失去妹妹的姐姐,讓她不再覺得孤獨……就這樣她把菊花娃娃送給了很多需要快樂的人們。

許多年過去了,這個小女孩變成了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她一共做了108個娃娃,她給每一個菊花娃娃都賦予了生命和使命,讓她們給人們帶去了希望,帶去了快樂。她想最後一個就留給自己吧!

讓這個娃娃每日每夜的陪伴着她。但是,有一天,一個小女孩看到老奶奶的.這個娃娃,她覺得非常好看,也非常喜歡,她的媽媽告訴老奶奶:“這個孩子得病了,過一段時間就看不到這個世界了。”

説完,就想帶着小女孩要走,小女孩纏着媽媽説:“媽媽,我想要……”這個老奶奶看到這一幕,決定把這個娃娃送給這個小女孩,因為她希望她的菊花娃娃能給每一個人帶來快樂。

我喜歡這本書,喜歡這本書裏的菊花娃娃,我更喜歡給了菊花娃娃生命的美麗女孩,她的無私、善良、愛心及愛幫助別人的優秀品質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國中讀後感15

讀了魯迅先生的《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彷彿就看到了一個活靈活現的小魯迅從紙上躍到了我面前。

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肥胖的黃蜂、輕捷的叫天子……這些都是百草園的真實寫照。它們就像一股清涼的泉水流進每個人的心裏。這些新鮮的事物對於從來沒有接觸過它們孩子來説就像天邊的雲朵一樣,難以觸及。讀著讀著,我才發現小魯迅在百草園裏是很孤獨的。他不像我們有那麼多的小夥伴,他只有看似只長滿了野草的百草園。所以我又有幾分同情小時候的魯迅了。

我也曾憧憬過能有個機會可以做次神仙,原來何首烏的根有像人形的,我邊笑邊想著。那我是不是也可以成仙啊?

我最喜歡就是在雪後空地上捕鳥。須在下一兩天雪後掃開一塊空地,撒上秕穀,用一根小棍支起一面竹筐,繫上一根小繩,遠遠的牽著。啊,鳥雀終於來了。不可以急。小魯迅屏息凝神,腦海裏卻憧憬著鳥雀們在口袋裏嘰嘰喳喳又擠又叫的樣子。不自覺的握著繩子的手往後拉了拉。呀,鳥雀都嚇跑啦!鳥兒都驚得直衝雲霄。我好像看到了躲在石頭後面小魯迅沮喪的樣子。

小魯迅的生活真是令我羨慕,但我也不會忽視伏在桌上執筆的大魯迅。朝花夕拾。這多麼形象的比喻。魯迅先生用精湛的'文筆描繪出了一個又一個精彩,深入人心的故事。魯迅的精神令我敬佩,他的童年令我羨慕。這雖然是一篇魯迅先生在中年寫下的回憶,卻是他童年的回憶。或許正是因為有過一段美好的童年,嚴而不厲的先生造就了未來的民族魂。

我覺著,如果靜靜的思索百草園與三味書屋,你會覺著你是在看畫,不是在看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