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知行合一有感

來源:文萃谷 2.8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知行合一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知行合一有感

尊敬的公司領導,親愛的同事們:

大家下午好!

我是來自xx大廈項目部的xxx,很高興能夠站在這裏與大家分享一本讀過的好書——《知行合一》。接下來我將從王陽明簡介、心學精髓、現實意義三個方面對《知行合一》進行闡述。

説到《知行合一》大家自然想到的是聖人王陽明先生,其原名王守仁,浙江餘姚人,因晚年居住於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出生於世代為官的書香門第,由於從小就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博覽羣書,尤其是各種聖賢書,在這種環境的薰陶下,他樹立了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的崇高理想,從而創建了東方哲學史上五百多年來最具影響力的一個流派——心學。

《知行合一》這本書的作者度陰山是通過講述王陽明先生輝煌傳奇的一生,從而向大家深刻的的剖析"知行合一"的無窮智慧,即是"寧靜於內,無敵於外",王陽明先生的內心也經歷了從"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到"知行合一"的一個過程。而我在讀完這本書之後,同樣也悟到了"讀聖人書,學聖賢智慧,直面人生困惑,悟內聖外王之道。"

説到"完人",不得不提的是歷史上曾經產生過兩個半完人,一個當然是萬世師表的孔夫子,另外一個就是開創了心學的王陽明,還有半個,即後來晚清實學的代表人物曾國藩。而王陽明的"心學",五百年來折服無數中外名人,包括曾國藩、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等均對其稱佩不已。

那麼究竟什麼是"心學"呢?

《知行合一》則是用非常淺顯有趣的語言,不但講述了王陽明精彩的一生,同時也在這個過程中將"心學"作了清楚的介紹,其精髓在於:"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即理:真理就在你心中,應該向內去求。每個人生活的世界,實際上是由你的內心創造的,這個世界的.意義是由你的心賦予的。

曾有弟子問王陽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陽明回答:哪裏有什麼技巧,只是努力做學問,養的此心不動;如果非要説有技巧,那此心不動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無幾,勝負之決只在此心動與不動。

為什麼"此心不動"是唯一的技巧呢?因為心不動才能冷靜,冷靜才能沉着,沉着才能在危機面前正常甚至超常發揮,這就是所謂的急中生智。事事講技巧,似乎看着聰明,其實都是投機者的小聰明。只有真正的智者,才會從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實實做功夫,這就是老子所説的"大巧若拙"。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知",指的是"良知",是每個人內心與生俱來的道德感和判斷力。找到並遵循內心的良知,複雜的外部世界就將變得格外清晰,致勝決斷,瞭然於心。現實社會中,許多人僅僅理解為先知而後行,這就徹底理解錯了王陽明大聖賢的思想和意思。多年以來,究竟有多少人做到了"知行合一"?由於許多人理解錯了古人的思想,都在"有選擇地知,有選擇地行",因此真正做到的人寥寥無幾。"知"和"行"是"行"就是"知","知"就是"行"的關係,分開了就是空想不幹和苦幹不思的人,這是許多人不能成功的原因所在。

做到這兩點,即是"致良知"。良知是何物,良知既是道,是人對善惡的批判,是恆定的世界觀。

王陽明在廬陵擔任縣令時,抓到了一個罪惡滔天的大盜。這個大盜冥頑不靈,面對各種訊問強烈頑抗。王陽明親自審問他,他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説:"要殺要剮隨便,就別廢話了!"王陽明於是説:"那好,今天就不審了。不過,天氣太熱,你還是把外衣脱了,我們隨便聊聊。"大盜説:"脱就脱!"

過了一會,王陽明又説:"天氣實在是熱,不如把內衣也脱了吧!"大盜仍然是不以為然的樣子:"光着膀子也是經常的事,沒什麼大不了的。"又過了一會,王陽明又説:"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內褲也脱了,一絲不掛豈不更自在?"大盜這回一點都不"豪爽"了,慌忙擺手説:"不方便,不方便!"

王陽明説:"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還在乎一條內褲嗎?看來你還是有廉恥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並非一無是處。"

總有人感歎人心險惡,可王陽明告訴我們,哪怕是罪惡滔天的罪犯,心中也是有良知的。總有人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從而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王陽明則告訴我們,任何一個人不都是一無是處的,每個人身上都有美好的東西、珍貴的品質。所以人要對自己有信心,堅信自己的價值。

在現實生活中,王陽明"知行合一"可從以下三點來借鑑和理解:

首先,從工作實踐來看,"知行合一"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科學工作方法。"知"在實踐中的運用就是"行",而最大化運用要求我們做到以下兩點:一是將執行與具體情況有效結合。針對掌握的具體情況,在實踐中以適而合用、分而細化的方法,有步驟、有計劃地開展工作。二是經驗與執行力的有效結合。"知行合一"講究的是"知"與"行"的緊密結合,在工作實踐中,要對每天的工作進行及時有效地總結,積累經驗,汲取教訓,以此改進個人的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執行力。

然後,從意識上來説,"知行合一、力行實踐"的精神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科學務實的思維方法和精神動力。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論,雖然從本質上説是一種道德修養論與道德實踐論,但從儒家"修己以安百姓"和"內聖外王"的思維邏輯與思想傳統的角度來説,其道德修養必定要落實到政治實踐和社會治理上,所以又是一種政治學説。

最後,從文化層面理解,提倡"知行合一",有助於在新的形勢下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所謂"文化",按古人的定義是"人文化成",即以人文精神教育人民,養成良好社會風尚。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學説,重點放在"行"上,奉行的是文德教化理念,強調的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對於發揮"人文化成"作用,推進全民道德教育能起到積極作用。

知善而行善,行善而知善,此乃知行合一!(此處的善指善巧方便)。知和行有着很大的分別,只有去做了,才能真正知道它的意義,不要等自己出現遺憾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有很多事情知道但是沒有去做,徒留遺憾,豈不傷悲。

等風來,不如追風去。勇敢去追,勇敢去嘗試,你將在行動中,開闢人生的新天地。讓我們大家攜手共進,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