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曾國藩家書有感範本

來源:文萃谷 5.93K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曾國藩家書有感範本 ,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範本

曾國藩從一介草民,通過科舉,十年七遷,連躍十級。成為晚清影響時代最總要的人物,自己組建體制外的湘軍打敗太平天國,延長了滿清的壽命。門徒李鴻章也借曾國藩的栽培成為了洋務運動的倡導者。

初讀《曾國藩家書》,給人的感覺就是兩個字——親切。是的,雖然身居高位,但曾國藩的筆下沒有半分傲氣。就像那個晚清歷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是自己的兄長一樣,不斷告誡自己做學問要講究勤與恆,考試落榜不要灰心……不斷告誡自己要不斷踐行。

曾國藩畢生追求克己修心,追求專一與踏實。比如看書,在一本書沒有看完之前絕不看第二本,在一章沒有理解之前絕不進入下一章。在學業上貴在有恆心,不要貪多,只要不斷堅持下去自然有所成就。同樣,他是一個不斷反思自己的人。每天都會靜坐一刻,來反思自己的一天的所作所為,把做的不好的地方記錄下來,然後修訂成冊,不斷告誡自己應該如何為人處世。

他的文字裏可以觀察到強烈的孝悌之道。他認為讀書重在立德,而立德最重要的就是孝悌。他始終以很低的姿態向父親稟報身邊發生的零零種種,在不同時刻告誡兄弟們家族團結的重要性,即使不能考取功名,只要能夠立德,行得正依然可以成為君子,為光耀家族做出貢獻。

對於結果,他是一種盡人事聽天命的態度。左右不了世界,只能管好自己,修德與學問多做一分就長進一分,來不得半點虛假。而最後的功名利祿很大一部分來自天定,有則感恩,無亦坦然。

曾國藩其實也是個很普通的人,昨天天哪裏不舒服,今天買了筆墨魚肉,後天又要去哪出差。在那些瑣碎的家長裏短之間,他總不忘告誡家人應當如何謀正道,修正業,立正德。即使在戎馬軍營之中,每天面對生死未卜,他依然沒有忘記修業與功課。

其實在閲讀過程中,也會有疑惑。當時的社會,剛剛經歷了鴉片戰爭的洗禮,新老意識在不斷交替,官場腐敗,民心浮動,四處起義,可謂內憂外患。局勢動盪的程度是當今和平年代的我們無法體會的。在如此大環境下,究竟是怎麼樣的力量,來讓曾國藩做到克己修心,知行合一?他不是不知道那個社會很糟蹋,他不是不知道很多事情很難,他不是不知道即使自己耗盡心血也很可能竹籃打水一場空。但是,幾十年漫漫人生路上,他從來沒有放棄過對自己的要求,並且把這些要求不斷地告誡自己的家人,希望自己的家族可以靠修業與積德來振興,為國效力!在亂世中依然謀正道,修正業,立正德!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更應該有所醒悟。應該不斷加強自身的綜合素質,不忘修業與功課,不斷進取,忠誠司法事業併為之不斷奮鬥。

曾國藩的尺尺素墨來自風雨飄搖的大清王朝,字字寸心俱寄給了朝野之外的家人。“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曾先生分明貴為中興忠臣,日日案牘勞形,卻在一封封家書之中事無鉅細地描述軍中要務、剿賊戰局,惦念着弟弟的學業,牽掛着父母的病況,囑咐給兒女詩書禮義孝悌之義。他時刻用自己的生存哲學為整個家族修建着堅固穩定的堡壘。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印象至深的莫過於曾先生勸其弟“年過二十,不為少矣,若再扶牆摩壁,役役於考卷截搭小題之中,將來時過而業仍不精,必有悔恨與失計者,不可不早圖也。”他告訴自己的弟弟,若不入學,可盡棄前功,一心從事於先輩大家的文章,“奈何亦以考卷誤終身也”。我們當代法律人,更應銘記曾先生教誨,“當務其大者遠者,毋汲汲於求學也。”

對於我們從事司法工作的法院人來説,管好家人,管好身邊人,管好自己,又何嘗不重要。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主要講述了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處世、治軍、為政八大類。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薰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並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恆、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下面從各個具體方面談談感想: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排在首位,由此可見修身之重要。修身篇有讀書為進德修業的“一者進德之事,請求乎誠正修齊之道,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之事,操習乎記誦詞章之術,以圖自衞身”。讀書的目的要明確,方法也要有科學系統。讀書須立志有恆是講讀書應不宜過分強調外部環境的影響。正所謂“且苟能發奮自立,家塾、曠野之地、牧野之地、負薪牧豕,皆可讀書;苟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清淨之鄉、神仙之境亦不為讀書之地。當然,負薪牧豕亦不是一般常人所能及之境界。最重要是內因,讀書有志有識有恆告訴天下人“有志斷不為下流;有識則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當今之人的學習缺的就是這份志向、遠識和恆心,有恆心也許功課宜專。“藝多不壓身”即所謂俗稱的“半桶水”——什麼都會,什麼都不精。這也是在反覆強調“功課可無一定章法,但須專事”。在説理之時,未忘明瞭讀書學習的目的為明理之君子。要想在付出努力後的能成正比的收穫,更須“看、讀、寫、作,缺一不可”的方法教授。我們研習法律知識的時候,也應該做到專心,讀精,活用。

教子篇:不僅要尊敬長輩,傾聽他們的`嘮叨絮語,這些是人間的財富,也是為人之精要。譬如在官場上與洋人打交道是的一些囑咐:不卑不亢、有理有節。在國家利益上絕不退讓,由須屈服於洋人的淫威。這些教誨讓曾紀澤在收復伊犁問題上,為國家揚眉吐氣,不失為當時國際上出色的外交家。

交友篇:前有“親賢臣,遠小人”的《出師表》,後有“向德行高於己的學習,課業上優於己的討教,稍遠於有才無德之人”。“譭譽悠悠之口,本難盡信,蓋古今因名望之劣而獲罪者極多,不能不慎以遠罪。”

持家篇:曾國藩更像是一個上了年紀的管家,絮叨不止。對父母恭順,對待親戚一視同仁,絕不厚此薄彼。金錢支援方面要麼同減要麼同加,絕不偏頗。以防親戚之怒加罪於父母之身。以八字訣為持家之道,“早、掃、考、寶”,秉承祖先遺訓。

為政、做人篇:“古今庸人皆以惰敗,古今才人皆以傲敗。”未有業果精而不得食者,只有惰、傲之因。其深知“樓高易倒,樹高易折”。在官場上,馳騁才智,實現抱負後,也能明瞭“宜從波平浪靜處”安身。莫忘管子之言“鬥斛滿則人概之,人滿則天概之。餘謂天概之無形,仍假手於人概之。霍氏盈滿,魏相概之,宣帝概之;諸葛恪盈滿,孫峻概之,吳主概之”。深諳“花未全開月未圓”的惜福之道。治事之外宜豁達衝融。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福勢之間,看為人之道,看聰明之處。

治軍篇:對悍將宜寬嚴並濟。應寬者,利也,名也;應嚴者,禮也,義也。寬處慨大以慷,嚴處毫不假色。

在曾國藩的家書中,封建社會的影響仍然留下了深深地印記。“唯天倫”在古代十分流行,在這諸多書信中,也有許多説到天事。如“成大事者半由天半由人”;“吾輩但當盡人力之所能為而大事聽之彼蒼”;“禍福由天,喜惡由人”;“然禍福由天主之,喜惡由人主之。由天主者,無可如何,只得聽之。由人主者,盡得一分算一分,撐得一日算一日”;“知不知聽於人,順不順聽於天”;“食之得不得,窮通由天做主,予奪由人做主”。如此之多的地方説到天事,説明其在辦大事上,仍然擺脱不了當時的主流封建思想:敬天畏天,把一切結果都看成是天事的安排的消極思想。我們作為新時代的法治思想的傳承者,應該主動摒棄這些消極的理念。但這種“天事”思想在另一方面也成就了曾國藩一顆豁達之心。看開,即把一切名利看淡,不把成功看成是板上釘釘;也讓曾國藩在仕途不順時坦然面對,不把諸事看的太滿。不然“失敗”的結局只會造成人世間的一幕幕慘劇。湘軍大敗之時,曾國藩也有過跳河的衝動殉國念頭。看淡失敗,付之天事。人主之事,自己做好。成敗皆不由自己掌握,自己對這個結局已然盡力,再無任何缺憾。正所謂古來大戰爭、大事業,人謀僅佔十分之三,天意恆居十分之七。往往積勞之人非即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即享福之人。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看淡結局,盡諸人事,人已無憾無疚。我們在工作生活中,也應該擁有這種豁達的心態,不因某些不順而放棄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翻開《曾國藩家書》,我看到的是一個垂訓仁愛忠信、信守孝悌之義、治學嚴謹、可親可敬的師長,是一位居於高職、篤實慎行、盡人事而聽天命的大臣。但反觀當下,很多人輕視學問,對美德視若無睹,將聖賢之教誨竊以曲解,失其真義。在全面建設中國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今天,我們肩負重要的歷史使命,更應該反省和明志,做一個有法律良知和法律追求的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