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血祭讀書筆記

來源:文萃谷 3.15W

閲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曾國藩血祭讀書筆記,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曾國藩血祭讀書筆記

  曾國藩血祭讀書筆記1

唐鑑,字鏡海,湖南善化人。是清朝秉承程朱理學的專家級人物,但是他之所以出名,還是沾了不少弟子曾國藩的光。

道光二十一年,唐鑑由江寧藩司任上進京任太常寺卿,道光帝在乾清門接見他。這一天,曾國藩恰好隨侍在旁。道光帝獎諭唐鑑治程朱之學有成就,並躬自實踐,是個篤實誠敬的君子。道光帝對唐鑑的稱讚,引起曾國藩的深思:自己在皇上身旁,要得到皇上的重視,必須要投皇上所好;看來皇上看重的是德行的修養,是對義理之學的研究。幾天後,曾國藩就拜師於唐鑑,唐鑑也對這位同鄉後輩勤奮實在很看重,見他如此謙卑,自投門下,樂意地收下了這個新門生。

曾國藩拜師後第一起事就是請教唐鑑如何讀書:

曾國藩問“古今學問,汪洋若大海,弟子在它面前,有如迷路之孩童,不知從何處起步。”

唐鑑回答“當以《朱子全書》為宗,此書最宜熟讀,即以為課程,身體力行,切不可視為瀏覽之書。檢身之要,我送你八字。即檢攝在外,在‘整齊嚴肅’四字;持守於內,在‘主一無適’四字。至於讀書之法,在專一經;一經果能通,則諸經可旁及;若遽求專精,則萬不能通一經。比如老夫,生平所精者,亦不過《易》一種耳。”曾國藩聽了鏡海先生這番話,有昭然若發矇之感。

唐鑑逐一指點後,曾國藩於學問之道和修身之法似乎一下子全明朗了。唐鑑又告訴他,督促自己修身的最好辦法是記日記,並説倭仁在這方面用功最篤實,每日自朝至寢,一言一行,坐作飲食,皆有札記,或心有私慾不克,外有不及檢者皆記出。又説自己記日記一一如實,決不欺瞞,夜晚與老妻親熱,亦記於日記中。曾國藩聽後心中暗自發笑,也佩服老頭子誠實不欺的品德。

唐鑑的話和做法不僅對曾國藩有啟發,對我也很有啟發,記得上學時老師説過我們上了十幾年學,到最後學到了什麼?學到的是學習的方法,就如唐鑑所説的讀書要專一,“一經能通,則諸經可旁及”。另外,記日記確實是件好習慣,堅持把我們的所見所想記錄下來,經年累月,我們的學習成果會不知不覺的在日記中流露出來的。

  曾國藩血祭讀書筆記2

11月某日網上看見消息説,河南文藝出版社新推出唐浩明《曾國藩》全集,是唐先生唯一自己作序並重新校對的全本書,另外湖南朋友近期微信圈曬唐先生,於是便毫不猶豫買了一套。此書"熱"時,買過若干套(自己看和送友人),也讀過兩遍。收到書後便迫不及待的讀了第一本,到是有序,是為短序,所謂全本和過去沒有什麼區別,河南人民言過其實了,不過書的質量和紙張不錯,拿在手中閲讀的感覺很好。

近幾年有幸加入了一個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湖南微信朋友圈,先先後後與若干位湖南人近距離接觸,前年也深入了一下湖南。湖南人的確性格鮮明,人才濟濟,和我們陝西人似乎有相通之處,區別可能在於一個受古風影響多一些,一個受近現代影響多一些。由於朋友圈的關係,或許是有相通的地方,想帶家人或與三五好友去湖南遊歷一下竟成了我近兩年來的心結。

曾國藩,一個深受中國傳統文化洗禮的社會精英,正常情況下行走朝廷、衣錦還鄉是他們的畢生追求。可曾國藩生活在一個風雲變幻改朝換代的時期,成就一番事業是他們內心的吶喊,但身處亂世,世風日下,社會**,朝廷岌岌可危,潛規則盛行,想做"事"無"事"可做的無奈、苦悶,成就一番事業過程中的激越、糾結、挫敗,做大事不拘小節不拘手段的氣魄,對改朝換代內心深處的掙扎,一個個鮮明特點的人物,在唐先生窮盡八年的書寫下,一本豐富鮮活引人入勝近些年難得的好看的大氣的書出爐了。

再讀‘血祭’有以下幾處印象深刻,一是對左宗棠這個人物的刻畫,尤其是助張亮基守長沙巡撫衙門中的洪門宴一節中不多的筆墨,便使一個活生生的左宗棠躍然紙上,讓我覺得有身邊熟人的影子;二是世無艱難何來人傑一節和之後兩節,把曾國藩出山前的糾結顧慮描寫叫一個"透",今後誰有什麼事想不明白了,看看這三節,會大有收穫的;三是對塔布齊、康福、彭玉麟的使用,對羅澤南金鬆齡青麟的處理,與劉蓉的相處,皆是經典之處。另外,有幾句話印象深刻,如:當文官的不愛財,再平庸亦是良吏,當武官的不怕死,再粗魯亦是好將;讀書人附逆匪,則匪逆有可能成大事——。

  曾國藩血祭讀書筆記3

近日從圖書館借閲了唐浩明先生所著的歷史小説《曾國藩》三部中的第一部《血祭》。這部小説以豐繁的史料、富有湖南特色的語言真實地、藝術地再現了中國近代史上一位“中興名臣”——曾國藩。看完第一部後,心緒久久沉浸在書中那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中,急切的想要借閲第二部《野焚》和第三部《黑雨》一睹為快。第一部《血祭》主要介紹了曾國藩在母親逝世後,回家丁憂創立湘軍(此時還只能稱湘勇),並與太平天國起義軍初步會戰的經歷。

曾國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諡文正,湖南湘鄉人,少年苦讀,追求功名。他出生於耕讀之家,家境殷實,家風淳樸,耕田得以養家餬口,讀書則是為了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其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操持家業,閲歷豐富;父親曾麟書身為塾師秀才,熟讀詩書,曾國藩做為長子長孫自然受兩位的影響頗深。曾家以勤儉持家,受影響,曾國藩自小養成了勤快的習慣,不貪睡,愛讀書。6歲時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時能讀周禮、史記文選,並參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俱佳列為優等,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後來又去異地拜師求學,刻苦讀書。

在27歲時,他考中了同進士,從此之後,一步一階的踏上仕途之路。後來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在京十多年間,他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士,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職,曾國藩就是沿着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

位列二品官位期間,奉旨付江西擔任鄉試主考官時,母親逝世,曾國藩中途回鄉,為母丁憂。在丁憂期間,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複雜的人際關係,曾國藩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軍。湘軍在曾國藩的帶領下,逐漸成為絞殺太平天國運動的中堅力量,並與朝廷的八旗、綠營,其他地方武裝,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此時,曾國藩也達到了他事業的高峯,奠定了他“中興第一名臣”的地位。

回顧曾國藩的一生,他能成為晚清中興之名臣,為後人廣為傳談的名人,與其的家庭、社會以及自身的修養、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是勤奮。曾國藩勤奮刻苦,不僅表現在其求學生涯,當其位居要職時,還堅持每日讀書,每日自省,修身養性,韜光養晦,終成大器。

其次能夠團結和籠絡一幫人,協助自己共成大業。曾國藩拜軍機大臣穆彰阿為師,後來又拜官文為師,為其仕途鋪平道路;結識劉蓉、郭嵩燾、胡林翼、羅澤南等朋友,又有李鴻章、左宗棠、塔齊布、曾國荃等人,為其出謀劃策,排憂解難、衝鋒陷陣。這些人,或老師,或同年,或學生,或兄弟,或朋友,曾國藩能夠團結起來,共赴大業。

合上書本,內心一遍遍地想:作為一個個體生命,曾國藩以病弱之軀在短短六十年裏,何以做了那麼多有意義的事?他的超常精力和睿智的頭腦從何而來,作為一個頭領,他白手起家創建了一支體制外的團隊,在千難萬險中將這支軍隊帶到成功的彼岸,他的本事在何處?作為一個父兄一生給子弟寫信數以千計,即便在軍情險惡時仍對子弟不忘諄諄教誨,他的這種非同尋常、不計功利的愛心源於何處? 在中國歷史上做出大事業的人數不勝數,近代叱吒風雲的人物當以千百計,但為什麼曾國藩特別引起人們的興趣?

這是因為作為政治家,曾有着一個明顯區別於中國歷史上政壇上大人物的地方,這就是,他在事功建立的過程中,非常注重完善自己的人格修養,並以自己的`人格修養的完善來促進事功的建立。作者唐浩明説,中國歷史上,很少有人自覺去這樣做,更別説做得好的。人格修養和事功同時建立,相互促進,這是他不同於一般政界人物的地方。這就足以敲打我們一些人的靈魂。

讀懂這本書,便感覺與胸中有着萬千溝壑的大人物心靈通了一次話。感覺擠壓在心底的困惑竟然輕輕化解了。第一遍讀得有點狼吞虎嚥,還沒完全讀透。好書不厭讀,待有時間再細細品味咀嚼吧。

  曾國藩血祭讀書筆記4

昨晚讀完了這部長篇歷史小説的第一部,心裏很沉重。我對於主人公曾國藩的認識:除了對他對太平軍採用的酷刑極為不認同,讓人心驚膽顫非人性的折磨。其實挺讚賞這個人,他是一個胸有大志建功立業,刻苦致學修身,二袖清風為官。

看他的成長之路真是不容易啊!從他辦團練説起,負出的辛苦自不必説,單説遭遇到的種種阻力就非常人所能承受的,看清朝時官場,想到當下的官員,這個歷史真是源遠流長,那麼多官員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僅飽私饢,而且還心術不正,還要做別人的攔路虎。

本書敍事很客觀,文中多處讚賞太平軍的將領,象石達開。也表述了,太平軍起義也是原自清政府的無能,百姓的生活窮困潦倒。但是隨着太平軍的節節勝利,內部出現了爭權奪勢的殘酷鬥爭,楊秀清逼宮洪秀全不成,反而被北王韋昌輝和燕王秦日綱殺死,而且連帶家人及部下2萬餘人被斬,演出了中國歷史上空前未有的一幕內訌慘劇。真是心疼啊!!!

讀此書,也看出曾國藩的愛才,事實也證明了:讀書能增長人的智慧,有勇氣的人,網絡了有謀略的讀書人,在特殊歷史時期就能成大業!

心情就是沉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