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讀書心得

來源:文萃谷 1.94W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第七天》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分享。

《第七天》讀書心得

《第七天》讀書心得 篇1

這是一個比《活着》更艱難的故事,一個比《兄弟》更絕望的故事。書的內容看似很荒誕:主人公是一個死去叫楊飛的靈魂在七天裏的見聞和回憶。這本書講述一個人死後七天的經歷。

《第七天》仍然是小人物的故事,温馨又揪心的愛情,分等級的殯儀館,養父子感人至深的親情,劉梅等鼠族的辛酸,冤假錯案楊飛的這些經歷在就像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我們周圍最常見的`人或事,還有每天被新聞包裹的世界和那些可見的與不可見的生活。餘華用一種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穿梭於生和死這兩個極致的世界,批判審視着現實,給讀者最殘酷和最温暖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活着》是八十年代父輩們的生活,那《第七天》就是這個年代正在奮鬥着的一代人的世界。楊飛等人是這個時代最具代表的面孔,與世無爭隨遇而安,兢兢業業買房結婚然後相濡以沫努力過着平凡人的生活

餘華喜歡在絕望中給人留有希望,這本書也是。死去的世界裏,有這樣一個地方: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樹木茂盛,樹枝上結滿了有核的果子,樹葉都是心臟的模樣,它們抖動時也是心臟跳動的節奏。很多的人,很多隻剩下骨骼的人,還有一些有肉體的人,在那裏走來走去。這就是死無葬生之地,在這裏樹葉會向你招手,石頭會向你微笑,河水會向你問候。這裏沒有貧賤也沒有富貴,沒有悲傷也沒有疼痛,沒有仇也沒有很這裏人人死而平等。

用一週的時間讀完《第七天》,沒有欣喜,也沒有失望。餘華是我很欣賞的作家,我對《活着》讀了許多遍。在七天裏,我看到餘華對這個社會的憤怒和無奈,看到文字的張力,看到了餘華的荒誕和絕望。一個幽靈告訴你他的的故事。一個幽靈和許多幽靈在遊蕩,因為他們死無葬身之地

《第七天》讀書心得 篇2

歷經七年磨練,餘華新作《第七天》是一個比《活着》更絕望,比《兄弟》更荒誕的作品。從篇幅來看,這是一箇中長篇,然而書中並未給讀者描繪一個結構精巧嚴絲合縫的完整故事,而更像是一部凌亂蕪雜包羅萬象的短篇故事集。餘華借一個死人的口講述了一系列深黑色的故事,這些故事絕非鬼狐夜談或者道聽途説,故事中的事件都經常發生在我們身邊,故事中的人無一例外都“死無葬身之地”。餘華雖然將這些故事以魔幻和荒誕的筆觸串連在一起,卻仍是不加掩飾地給作品一個寫實主義的基調,餘華想展現給讀者的就是當前社會的一個濃縮,一個類似薄伽丘《十日談》般有批判諷刺又有美好温情的現實世界。

書中所描繪的“濃霧瀰漫之時,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虛混沌的城市裏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殯儀館,這是它現在的名字,它過去的名字叫火葬場。我得到一個通知,讓我早晨九點之前趕到殯儀館,我的火化時間預約在九點半。”這個充滿懸疑的開頭也就變得真實刻骨。畢竟死後還能徘徊在兩個世界之間,不啻為我們思考自己死亡的一次機會。當然這是唯心主義,但在曾以“先鋒”聞名的餘華筆下,七天,是能提供一次不長不短的生死體驗。的確,死亡的亡靈懷着對人世的眷戀在七天裏遊蕩,在亡靈與亡靈的對話中,又能重構或者還原起塵世的善良與罪惡。

與以往作品不同的是,在《第七天》中餘華不再以局外人的視角推進故事,而是置於第一人稱的敍述,與故事開始奔赴殯儀館火化的亡靈楊飛融為一體,記錄亡魂七日的癲狂際遇。一件件無由的橫禍,一樁樁無辜的死亡,他用近乎冷酷的.客觀鋪展開來,血淋淋地呈現在讀者眼前。《第七天》延續了餘華一貫的直白殘酷風格,本書甚至將這種風格貫徹得更加徹底。無需繁瑣的結構,摒棄複雜的技巧,沒有矯飾的語言,除了“父親”,作者甚至沒有刻意塑造書中其他任何一個人物的面貌。餘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構建一個死亡與絕望和人性交織的地方“死無葬身之地”。書中將千瘡百孔的現世人間與靈魂穿梭的魍魎世界串聯起來,在歷史景深與現實斷面的交匯處展開了新一種關照世界、介入現實的嘗試。

總之,從《活着》、《兄弟》、《許三觀x血記》到《第七天》,餘華無論用什麼樣的表述形式,都體現了一位作家現世憂患和人文情懷:生即是為了活着的忍耐,是為了對抗死的抗爭,生命的原始價值亦是對抗苦難的磨合。《第七天》值得一讀。

《第七天》讀書心得 篇3

這本書站在“死亡第一視角”讓我對“死無葬身之地”有了重新的認識,看的我好壓抑,但又是一本讓我看了之後忍不住不讀的書,雖然書中充滿了絕望和荒誕,但這些故事又彷彿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一切從死亡開始,靈魂在世間漂泊七天的奇遇:小人物的故事,温馨又揪心的愛情,分等級的.殯儀館,養父子感人至深的親情,劉梅等鼠族的辛酸,冤假錯案……楊飛的這些經歷在就像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我們周圍最常見的人或事,還有每天被新聞包裹的世界和那些可見的與不可見的生活。

對現實社會充滿了無奈和憤怒,每讀完一段經歷心情都好沉重,“死無葬身之地”就像是得到了永生,在這個世界,這裏樹葉會向你招手,石頭會向你微笑,河水會向你問候。這裏沒有貧賤也沒有富貴,沒有悲傷也沒有疼痛,沒有仇也沒有恨……這裏人人死而平等。

《第七天》讀書心得 篇4

餘華作品不是晦澀難懂,而是在現實的敍述中注入適度的現代意識,以簡潔的筆觸和飽滿的情感儘可能地獲得讀者最廣泛的共鳴。與語言優美詞藻華麗的其他作家相比,我更鐘愛的是文字中透露着黑暗的餘華。

童話是留給小孩子看的,成熟的人或許更適合風雨後的返璞歸真。於筆者而言,這社會上的荒謬事件數不勝數,每每看到手機上的推送,都不忍打開。這大概是源於內心那顆最純正的心,封存已久。我一直小心翼翼地捧着它。直至如今,這社會的真面目在一個又一個荒謬後被揭露被戳穿,渾渾噩噩過了十六年,如今頂着“中國青年”的稱號,被迫接受現實。

我問她:“這是什麼地方?”

她説:“這裏叫死無葬身之地。”

在這裏,墓地可有可無,自由最重要;在塵世,尊嚴可有可無,利益最重要。活時將自由禁錮,死後盡全力挽回,為何要這樣欺瞞自己?難道你想過這樣行屍走肉般的生活嗎?

餘華曾坦言:“我覺得我所有的創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實。我的這個真實,不是生活裏的`那種真實。我覺得生活實際上是不真實的,生活是一種真假參半、魚目混珠的事物。”

此書集荒唐、暗黑、腐朽於一體。社會上怎麼會有這樣的事情呢?大多數讀者都會對此感到質疑。興許是在社會上大肆宣揚正義的大背景下,人們對黑暗的理解已模糊不清,但筆者想表達的是,一個社會是否真正和諧美好,看得不僅僅是治安不僅僅是宣傳工作是否到位,還要看人們的內心。

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社會上“在外女學生被奸和殺”“北大學子弒母”等事件層出不窮,面對諸如此類的新聞,相信大部分人都是輕輕劃過罷了,可是又有誰真正的關心在乎過呢?想必都是人類的內心在作秀。

“我想塗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顧城的短短几句詩,訴説出許多人的心聲,我想,我們都是任性的孩子。

我們都是第一次來到這世上,沒有人知道死後的世界會是怎樣,也鮮有人為自由而活發聲。都説人生而平等,我們力所能及的便是善良與真心。“有時候,人類的美德可以終結悲劇”在這喧囂的塵世間,若人人都能對其抱以真心,太陽的力量或許會更大些。

董卿説:“其實當我們有一天,在回憶過往遇到的這些萍水相逢的人,如果我們能夠想起來的更多的是一份單純、友好和善良,這就是我們的幸運。”黑暗中的曙光,是由千千萬萬個我們,發自內心的善良組成的,每個人都在經歷着他人不知的戰鬥,請心存善意,直至永遠。

《第七天》讀書心得 篇5

“於浩歌狂熱之際中寒,於天上看見深淵,於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於無所希望中得救。”

看餘華的書,需要做好直面現實的準備。

書的腰封上如是説:“與現實的荒誕相比,小説的荒誕真是小巫見大巫。”的確如此,這本小説裏夾雜着太多新聞事件,事件都是真實的,只不過餘華為他們安排了圓滿的結局。這是一本絕望之書,也是一本希望之書。

我時常思考,現在的社會和以前到底有什麼不同,依然存在着貧富差距帶來的不公,富有者過着你想象不到的自由生活,貧苦者過着你想象不到的絕望日子,無錢無權無勢之人只能如螻蟻一般苟活,而那些錢權兩得之人卻能享受一切特權,將人三六九等分,這就是我們想要的嗎?社會的文化趨勢越來越向着拜金而去,隨着年紀的增長我也意識到金錢帶來的快樂,身邊的同學朋友每天做着一夜暴富的美夢,網絡上的'大V也在引導人們走向金錢之鄉。如果我有錢,我可以在面對奢侈品時不眨一下眼睛,如果我有錢,我可以讓父母不再斤斤計較物價的跌幅,如果我有錢……我似乎意識到自己被金錢異化的靈魂,我不想屈服,可我真的能不被屈服嗎?

生活為我們帶來的無力感,在“死無葬身之地”被消解。

“那裏樹葉會向你招手,石頭會向你微笑,河水會向你問候。那裏沒有貧賤也沒有富貴,沒有悲傷也沒有疼痛,沒有仇也沒有恨……那裏死而平等。”

“那是什麼地方?”

“死無葬身之地”

人生而得不到平等,死後才能得到,看上去圓滿的結局,卻透露出殘忍。

原來這個世界已經不公到不奢求現世的平等了。

《第七天》讀書心得 篇6

昨晚我讀《第七天》的時候,長期快餐式的閲讀方式讓我幾度無法適應讀它。期間我甚至想放下書,等自己靜下來再拿起它,可是我害怕這又變成漫漫無期的浮躁和等待,並且現在的我在這山上,天時地利人和都告訴我我該去履行心中的想法了。於是,我逆風一樣讀完了它,《第七天》。

我深知自己無論從哪方面來講,都沒有説去解析或者剖析它的資格,所以我只是表達一下我讀過它以後拙劣以致膚淺的感受和看法。

《第七天》以另一種角度來把書中人物的故事娓娓道來,即便他們都是不幸死去和非正常死亡,但這種方式卻讓原本悲哀悲傷的故事似乎不知不覺中變得平淡,最後竟給我温暖美好的感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刻畫的是那樣的鮮活飽滿,卻又讓我覺得他們獨立起來,因為他們是那樣的温柔善良!如同腦海中的海市蜃樓一般,真實美好卻只能遠遠看着不能觸摸,他們影響着你卻不會決定你。一個又個故事,一個又一個人,在同一條路上,慢慢遇見甚至擁抱,他們孤獨的來,來了之後卻不再孤獨。後世對前人的誤解或者美化,在這條路上被平淡的講述,卻不再讓他們產生波動。對現實的黑暗,冷漠,殘酷,以及艱難也都是點到為止,沒有深究。如同蜻蜓點水一樣,輕盈淺淡卻不失深刻的給我希望。

他們所有人,好像都失敗在了現實裏,但在這條路上那都不重要,我只要找到他,等到他,遇見她美好就會盛開。現實讓我們孤獨,我們依舊有對抗孤獨的方式,是把你放在心上,這也是我們打敗現實的唯一方式和最強力量。其實和《活着》一樣,福貴的故事是那樣讓人絕望可是讀完過後,我的心裏除了沉重以外還有一種力量,不畏現實的力量,勇往直前直面困難的力量。至於《第七天》,它對現實依然有暗喻和諷刺,甚至每一個人都好像被現實殘忍的碾壓,政局,社會,人生百態,我們往往看不到真相,甚至不敢看也不敢説出真相。他們蒙上我們的眼睛,然後把刀架在我們的脖子前,往前一步靠近真相也接近死亡,往後一步從眾如流麻木異常。然而讀完以後留在我心裏的,不是那些早已有準備的黑暗或者更黑暗現實現象的認識。而是不期而遇木椅青石的'倚靠,是千山萬水的艱難等待和尋找,是毫不猶豫的在懷裏無微不至的哺乳,是27個嬰兒夜鶯一樣的歌聲,是無數空蕩骨架用樹葉為她淨身的點滴河水,是無休止的悔棋的爭吵和陪伴,是自奠的黑色袖帶,是死無葬身之地……

“走過去吧,那裏樹葉會向你招手,石頭會向你微笑,河水會向你問候。那裏沒有貧賤也沒有富貴,沒有悲傷也沒有疼痛,沒有仇也沒有恨……那裏人人死而平等。”

我們也許不是無處可去,是忘了要去何處。

《第七天》讀書心得 篇7

想讀這本書,是因為語文試卷上出現過。

老一輩説,人死後會有七天。楊飛的七天,緩慢敍述來,以一條不太明晰的線將許多人的生命流逝過程串起。讓人感動地是養父對楊飛的愛,連臨終時都在後悔曾拋棄過他,去追尋那塊微青色的大石頭。李月華的善良,我和李青的相戀分離,鼠妹和伍超對貧窮的抗爭和不被磨滅的愛情,被稱為“醫療垃圾”的二十七個棄嬰……既有讓人動容的真情,也有讓人詫異仇恨的.官場黑暗,機制腐敗。

和以前看的《天藍色的彼岸》寫作手法類似,只是前者因為是外國作品,也是以一個小孩的眼光來描述自己看見死後的世界,乾淨而温和。我永遠記得到小孩很難過的説,原來我死後大家難過的只是一會兒,很快就把我忘掉了。後者是以一個歷經滄桑的成年人敍述,更加貼切生活和反映社會。

書的最後描述了一個類似“桃花源”的地方,那裏石頭對你微笑,微風輕拂,溪水在唱歌,那裏碩果累累,人們熱情而善良,那裏,也叫,死無葬身之地。

《第七天》讀書心得 篇8

最荒誕的小説最嚴肅的現實。

我是餘華作品的忠實擁躉者,《活着》、《許三觀賣血記》等小説令我刻骨銘心。前年,同事看完他的新作《第七天》後打算隨手扔掉,我趕緊讓她送給我,卻由於種。種原因束之高閣。

最近,我翻開這部小説,一下子被其吸引。它講述的是主人公楊飛死後七天內發生的故事。這期間,和楊飛關係親密的人也紛紛離開人世,楊飛既回憶了和他們的生前往事,也和他們在另一個世界續寫了篇章。如此看來,《第七天》構思不可謂不荒誕。可一轉念,作者和每一個讀者一樣,都未曾到過”那邊”,而他小説中描寫的暴力強拆事件、醫院死嬰野蠻丟棄事件、商場火災人數瞞報事件等,又都是當今社會真實存在的陰暗面,我不禁感到,這部小説是我見過的最嚴肅的現實主義作品之一。

在《第七天》裏,餘華一方面延續了他一貫的寫作風格,即用冷峻的筆觸描繪殘酷乃至慘烈的生存現象,讓人慾哭無淚。另一方面藉助作品獨特的'表達方式,嘗試寄託自己的美好願望。比如在冥界,那些買不起骨灰盒和墓地的人都匯聚到一個叫做”死無葬身之地”的所在,他們死而平等,友好相處。其中還包括一對生前的冤家:一個警察和一個男扮女裝的賣淫者。賣淫者由於被警察抓住了,失去謀生手段,最終伺機殺死了警察,自己也被判處死刑。他倆卻沒有讓彼此的仇恨跨越生的界限。警察的家人因為沒有替警察申請到烈士覺得警察死得冤,就一直沒替警察買墓地;賣淫者明明有錢買墓地卻寧願陪着警察不安息。他倆天天一起下棋、悔棋,真吵不息。

小説着墨最多的是楊飛和養父楊金彪之間的深情。楊金彪為了楊飛,放棄了婚姻,把所有的愛和心血都灌注到楊飛身上,讀來感人肺腑。

我一向認為,真正的文學大師語言總是極為樸素、生動的。不信?我摘錄餘華本書中的一些佳句供朋友們欣賞:

她們的閒言碎語對於她只是無需打傘的稀疏雨點。

我父親痛苦不堪,他就像是一條情感濕潤的毛巾,我和這位姑娘抓住這條毛巾的兩端使勁絞着,直到把裏面的情感絞乾為止。

我努力回想,可是記憶爬山似地越來越吃力。

我走向這個陌生的聲音,像是雨水從屋檐滴到窗台上的聲音,清晰和輕微。我判斷出這是一個女人的聲音,飽經風霜後,聲音裏有着黃昏時刻的暗淡,可是仍然節奏分明,像是有人在敲門,一下,兩下,三下。

如果餘華的文字打動你了,那麼,捧起《第七天》吧。

《第七天》讀書心得 篇9

我與大部分讀者的觀點不太相同,我不認為這是一本非常優秀的書,只是一部符合主流價值觀的書。

事實上,是大家對餘華這部小説的期望值過高。通篇環境是在光怪陸離的死後世界,一如餘華往日的荒誕,只是這次的荒誕,實在是讓人提不起來探究的興趣,基本上是社會負面新聞的縮影雜糅,敍事也平淡無奇,尤其是第五日的內容,索然無味,幾乎是硬着頭皮讀下去,但餘華將幾個故事之間的聯繫安排的很巧妙,這是值得稱讚的地方。

餘華本就屬於大師,而這篇作品幾乎讓讀者覺得為了悲觀而悲觀,經常也有讀者跳出來捂着胸口,我好悲,我好悲。然而,我覺得是一種無病呻吟,強行賦愁,對於很多悲劇,也沒有給出合理的應對方法。

先鋒文學的.最大特點就是用敍述話語本身言説敍事本身,但本篇作品多處敍述重複多餘,多處雪霧的象徵性描寫也刻意重複,倒是顯得做作。

xx的主題大體上是對愛的追尋和歌頌:楊飛與楊金彪的父子情,楊飛與李青的愛情,張李二人整日吵鬧的友情,鼠妹與伍超的愛情等等。社會一定存在很多黑暗和不公,但是我們依舊要相信,這些愛情親情友情還是可以信任,還是需要窮其一生去追尋。

正是站在死者以後的視角去寫作品,才更能讓我們珍惜活着的每一天,珍惜相遇的每一個人,認真對待每一個選擇;也正是那些喜悦,哭泣,悲傷,無奈,痛苦,後悔,才真正構成我們鮮活的人生。

《第七天》讀書心得 篇10

真的非常佩服餘華的才華,用七天的故事敍寫了一本書。語言也是像往常的風格一樣,平素但又有力量。讀餘華的書真的能夠了解很多以前從未接觸過的人情事故,懂很多的痛苦和體會生活的酸甜苦辣。

《第七天》這本書也有很多的不同點在於講一個死者因為沒有墓地等問題重遊故地,回憶起很多的以前的時光。因為看到前妻死亡的消息,所以在火災中沒有逃出來。回憶起她的前妻,父親,鄰居,親生父母親等等一切與他相關的人事。

讀這本書我最大的感觸是一切都太有緣分了,在現實生活中不能相遇的人,在死後的日子裏能夠相遇,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那麼幸運。楊飛死前不能找到自己的.父親,死後通過種種人的介紹,尋找,最終找到自己的父親;楊飛死前沒有見到李青,死後在尋找回憶的路上,來到他們共同生活的地方見到了李青等等有緣分的事情。這所以的一切都是像命運安排那樣的隨其自然。

我想我能夠明白餘華寫這本書的寓意,從這些死的人看出社會的動盪不安,人們的死亡都很委屈,但是這是無法改變的命運。金錢和權力是多麼的重要無論是在現實的生活還是在死後的生活。有錢死後可以有更好的歸宿,不怕屍體被腐爛,不怕靈魂沒有歸宿。雖然沒有錢死後生活的條件也沒有很差,但是隨時間的流逝,屍體日月腐爛,最終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找不到最終的歸宿。

一切的一切都是緣分,希望能夠好好珍惜眼前的一切,享受生活,享受身邊的愛,但同時不要怕給予別人你的愛。

《第七天》讀書心得 篇11

這是一個比《活着》更艱難的故事,一個比《兄弟》更絕望的故事。

一開始獲悉餘華新書的名字叫《第七天》的時候,我想到的是聖經裏面的創世七天,看完整本書後,才發現這個名字企圖在吻合中國傳統的“頭七”,雖然書的前面寫着了《舊約創世紀》的句子。書的內容看似很荒誕:寫的是一個死去的靈魂在七天裏的見聞和回憶。

《第七天》仍然是小人物的故事,温馨又揪心的愛情,分等級的殯儀館,養父子感人至深的親情,劉梅等鼠族的辛酸,冤假錯案……楊飛的這些經歷在就像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我們周圍最常見的人或事,還有每天被新聞包裹的世界和那些可見的與不可見的生活。餘華用一種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穿梭於生和死這兩個極致的世界,批判審視着現實,給讀者最殘酷和最温暖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活着》是八十年代父輩們的生活,那《第七天》就是這個年代正在奮鬥着的一代人的世界。楊飛等人是這個時代最具代表的面孔,與世無爭隨遇而安,兢兢業業買房結婚然後相濡以沫努力過着平凡人的生活……

小説文風很緊湊,快速有力,不點綴不渲染,有一種死亡般的寒冷和壓抑,把人逼到角落裏,堵着喘不出氣。活着的'世界裏充滿了艱辛,死亡卻只是絕望的開始。殯儀館裏,沙發坐的貴賓區穿的都是工藝極致的蠶絲壽衣,每個都在兩萬元以上;骨灰盒都是大葉紫檀,每個都在六萬元以上,刻着富麗堂皇的圖案。而塑料椅子的普通區,卻會有人因為在同一家店買同樣的壽衣比別人貴了50塊而唉聲歎氣。當然,還有沒有壽衣沒有骨灰盒沒有淨身沒有化粧的人……

然而作者意圖並不在這裏,餘華喜歡在絕望中給人留着希望,這本書也是。死去的世界裏,有這樣一個地方: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樹木茂盛,樹枝上結滿了有核的果子,樹葉都是心臟的模樣,它們抖動時也是心臟跳動的節奏。很多的人,很多隻剩下骨骼的人,還有一些有肉體的人,在那裏走來走去。這就是死無葬生之地,在這裏樹葉會向你招手,石頭會向你微笑,河水會向你問候。這裏沒有貧賤也沒有富貴,沒有悲傷也沒有疼痛,沒有仇也沒有很……這裏人人死而平等。

在冰冷的世界裏構建出來的暖巢,於殘酷現實裏流露真實的人性温暖。“死無葬身之地”為現實中的卑微小人物建立了一個烏托邦,用荒誕的變形記演繹出一種底層世界的冷暖人生。

《第七天》讀書心得 篇12

當人死了之後,我們剩下什麼?

楊飛以一個已逝之人的視角看着,死後,人會穿殮衣,需要墓地。而在殯儀館,所有死去的人等着市長的“屍體”先下葬。什麼時候連燒骨灰這種事情也要分等級了?楊飛度過了死亡的七天,他沒有人給他買墓地,也就意味着他“無法下葬”,他在人間與死亡之間的一片空白之地。他遇見了他曾經的戀人,他去過的麪館夫妻,他救過的女孩。

漸漸的,他遇見了更早的“無歸人”,他們沒有皮肉,只剩下了一架骨架,他們依舊有着要吃和睡的習慣,但是這裏沒有日月,沒有晝夜。

這裏能死敵化為朋友,因為人死了恩怨也消了;這裏擁有愛,一個女人照顧27個孩子,夫妻還是夫妻;這裏人人回憶幸福,懺悔自己的罪行;錢財在這裏無用。這裏是平等之地,但對於一個人,這裏也是孤獨之地。

這裏可以懺悔,卻無法改變事實,有人暗自為了他人拋棄未來,有人隱瞞事實為求兒女更好。一切,在死後説清。

這裏有一段話,在這本書的結尾∶我對他説,走過去吧,那裏樹葉會向你招手,石頭會向你微笑,河水會向你問候,那裏沒有貧賤也沒有富貴,沒有悲傷也沒有疼痛,沒有仇也沒有恨……那裏人人死而平等。

他問∶“那是什麼地方?”

我説∶“死無葬身之地。”

讀完第七天,覺得酣暢淋漓,好像自己經歷了這七天,從生至死,一生,好長也好短。楊飛成長的故事是讓我覺得最最温暖的。對於生養的問題,究竟是生親,還是養親。沒有經歷過的人所説的理論性或者普遍性的觀點,都純屬虛構。這個問題首先就是不算個問題,生的沒養怎麼親?人是冷血動物,你只有對他好的時候,他會反過來報答你,對你好;你若不理睬,不重視,得到的結果也是一樣。顯而易見,這是個弱智的問題。

楊金彪二十一歲的時候收養了一個從火車上生下的孩子,這是一個很美好的故事。我禁不住會去想他是如何笨拙地給孩子換尿布,在漆黑的夜晚火車的.轟鳴中安撫着哭泣的孩子,如何把奶充好放在自己心口的位置,讓奶保持和自己心臟同樣的温度,把孩子拴在自己腳上讓他在方圓幾米內活動,在自己青春悸動的日子裏用所有的精力看護這個漸漸長大的孩子,拋棄孩子時候的惶恐和後悔,我愛這個父親,遺憾的是,為什麼沒有碰到一個好姑娘,能夠接受他和他的兒子。

在那兒説那裏就是我們這兒,鼠妹和7號,小敏的爸媽,譚家鑫一家,李月珍和27個死嬰,楊飛,李青,楊金彪,他們都在一個死無葬身之地裏重逢,猶如重生,又獲得永生。

這本書有更深刻的感情,還需要經過時間的打磨才能領會。

《第七天》讀書心得 篇13

相信很多人都是看過這本書的,而我最近也用三個小時的時間把這本書給讀完了。但是在讀完以後,我的心是久久不能平靜的。

因為裏面的故事實在是太讓我壓抑了,甚至現在都沒有緩過來,但是不可否認這本書是一本好書,是值得每一個人去深思的書。

這本書在人去世以後揭示了人的幸福生活和不幸的生活,揭露了這個世界的殘酷,很人與人之間的無情和貪婪。但是在這個時候我們依靠的只有自己的親人。

但是在這本書中也會讓我感動的時候,比如説父愛的偉大,友誼的美好都是讓我感動的。或許是因為在作者的筆下這個世界是那麼的殘酷,所以這些在我們平時生活中不太注意的東西現在卻那麼的立體吧。

這本書給我的感觸真的是太大了,讓我去感動,讓我去流淚,讓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在這本書中最讓我深刻的就是一個小女孩的故事,她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了不幸的.事情,她想要用死亡來解決自己的一生。

在這個時候她是有多麼的無助,多麼希望別人去幫忙。但是並沒有一個人去阻止,甚至有的人給她想出了各種死亡的方式。

而他們的做法讓我想到了鍵盤俠,他們有的時候在網上隨便的打打字就可以讓一個人失去自己寶貴的生命,這種做法真的是太可惡了。

《第七天》讀書心得 篇14

我們彷彿行走在這樣的現實裏,一邊是燈紅酒綠,一邊是斷壁殘垣。或是我們置身在一個奇怪的劇院裏,同一個舞台上,半邊正在演出喜劇,半邊正在演出悲劇,或喜或悲。

讀完全書後,我重新認識了生與死。生生死死還不如説是一場單程旅行,上上下下,來來往往。在本書中,生死也就是分隔於兩個世界,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另外這個世界可能會絲毫不在乎。而有些東西,將從這個世界帶入另外這個世界裏。本書以荒誕的視角行文,即一個死去的人。他回憶着和正經歷着的世界,在他的生前和死後這個世界又是怎樣的。從他死去的第一天寫到第七天,作為七個部分,書中開頭就以雪、霧、雨這些意象來營造出模糊的環境和視線,朦朧和荒誕的世界。在剛開始會給人一種困惑或不確定感,繼續閲讀下去後就能發現另一片天地。在書的前部分,主人公死後所見的人和發生的事在後文皆一一對應,從而將全書的內容緊密地聯繫起來。內容上,這本書極大的諷刺了現實社會裏的不公平、黑暗的一面,藉助一個死去的人視角,從權利、金錢到現實人們的慾望再到人性的陰暗面:虛偽、攀比、惡毒、幼稚、衝動......這些在書中展露無遺。

小説中,死去的人生前有錢的話可以有墓地,有人哀悼,可以穿綾羅綢緞,可以有高檔的骨灰盒,可以買到一塊土地埋葬,最終能夠得到安息。沒有錢的人,不能買到土地埋葬,也就不能安息,只能永生,一直在這個悲慘的世界裏,一直在那個叫死無葬生之地的地方。在殯儀館裏,有錢的人可以坐沙發,沒錢的人只能站着或者坐在一個塑料板凳上。而那些有權力的人更是豪華的待遇,需要城市封路,大批的遊行。從這個情節裏就將社會的許多方面暴露出來,現實中,在候車廳裏,同樣是設有貴賓區休息室,裏面的人可以吹着空調,喝着咖啡,翹着二郎腿。而普通人則是擁擠在一起,你推我搡,拖家帶口。

在小説中,還涉及到了社會輿論與社會人們的關注點。一個商場發生火災,而負責人對社會稱僅僅有7人死亡9人受傷,而網上的輿論則是説相關人員刪除了大部分的死亡名單,那些人的親屬也被送了封口費。最後主人公在那個叫死無葬身之地的地方遇到了那些在死亡名單上被刪除掉的人。這樣重大的事件就這樣被上面的政府敷衍了過去。同樣,主人公的母親花了二十年時間終於找到自己的'親生骨肉,但是當警方的“驚雷行動”打擊淫穢組織的事公開後,社會媒體將全部的焦點集中到這次行動中,各種人物的剖析,信息的公開,社會已經忘記了主人公與他母親的相識。這是因為現實社會裏的媒體往往是過多去迎合大眾的慾望吧。

小説是以生與死的世界展開,由於不久前送走了爺爺,因此每每讀到離別或生與死的時候,便潸然淚下,也會想到當初送別爺爺時候的情景,想到爺爺生前時候的樣子,爺爺以前的經歷也是那樣的艱辛,和奶奶一起含辛茹苦養育兒女,最後竟是落了這樣的結局,此刻千言萬語,也難能表達思念之情。

小説正如標籤上所寫的那樣,比《活着》更悲慘,比《兄弟》更荒誕。但是作者還是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與現實的荒誕相比,小説的荒誕真是小巫見大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