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讀後感(通用11篇)

來源:文萃谷 3.13W

閲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時需要認真思考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你真的會寫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孝經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孝經讀後感(通用11篇)

孝經讀後感 篇1

《孝經》教會我們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讀了《孝經》,我受益匪淺。

孔子説:“百事孝為先”。《弟子規》裏也説:“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讀到這裏,我想起平時我對媽媽的種種不好的表現,不由得臉紅了……平時我對媽媽總是呼來喚去的,我以為媽媽生了我,就要為我服務,什麼就得依着我。於是就連一點點小事,我都要媽媽來做。本來洗碗筷、打洗澡水等這樣的家務活我完全可以自己做的,但是我卻不做,全部要爸爸媽媽為我做,他們對我百般依順,我對待他們卻完全隨着性子。有一次,我被作業難住了,心情不好,爸爸媽媽來叫我吃飯時叫了我好幾聲我都不理他們,最後才兇巴巴的對他們吼道:“我心情不好,別來煩我!滾!”爸爸媽媽不但不生氣,還温柔地安慰我。現在讀了《孝經》,學了《弟子規》,再想想老師説過的話“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我知道我錯了!我已經長這麼大了,還對爸爸媽媽大吼大叫,一點點小事情都願意去做,以後怎麼能做大事呢?

我對自己以前的行為感到羞愧。古人説“有錯就改不算晚”,我決心“亡羊補牢”。從今以後我一定以孝為先,好好對爸爸媽媽,不會再對爸爸媽媽大吼大叫,不會再亂髮脾氣了,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我要好好學習,長大後為祖國作貢獻。我也希望所有的人能像對那些需要幫助的一給予一點關懷,用我們的愛心,真心去幫助所要幫助的人,讓世界充滿愛,相信我們的明天會更好!

孝經讀後感 篇2

學校給我們發了一套《國學經典書法教材》,它是以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為主要內容的書。老師讓我們看《孝經》,其實我一點都不懂它的意思。然後聽了老師講解,我知道了這本書的意思。

孔子有一個學生他叫曾子,有一天,孔子在家裏閒坐,他的學生曾子侍坐在旁邊。孔子説∶“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無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歸順,人民和睦相處。人們無論是尊貴還是卑賤,上上下下都沒有怨恨不滿。你知道那是為甚麼嗎?”

曾子站起身來,離開自己的座位回答説∶“學生我不夠聰敏,哪裏會知道呢?”

孔子説∶“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你回原來位置坐下,我告訴你。人的身體四肢、毛髮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效力於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古詩文網經·大雅·文王》篇中説過∶‘怎麼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稱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讀了這一章,我知道了什麼是孝。孝就是尊老愛幼,我們不能目無尊長走在老人前面,我們要孝順父母,這就是孝的開始。通過學習國學經典讓我認識了更多的字和知識,它也能提升我的文化素養,讓我能夠傳承中華的傳統美德。

孝經讀後感 篇3

在每一天都要上的經典導讀課上,我們都要大聲地朗讀《孝經》。所以,我對《孝經》有很多的感觸。

《孝經》,是古代的聖人孔子的學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經典著作中專門談“孝”的一部著作。《孝經》一共有十八章。《開宗明義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諸侯章第三》等等。每一章都是經典。像《開宗明義章第一》中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短短33個字就總結了孝之始,孝之終。

《孝經》的前七章分別寫明瞭七種人就應盡的孝道,如天子、諸侯、卿、大夫、平民百姓、庶人……後十一章寫明瞭孝的具體表現形式、教化作用以及不孝所引起的嚴重後果,即“五行之屬三千,而罪莫大與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孝經》,短短十八章,卻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無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經》,它不僅僅能教我們學會孝,還有教我們要效法天地,自然和萬物!

沒錯,正如老師上課所言,《孝經》就是亙古不變的陰陽之道!它能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因為,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百善孝為先,《孝經》教會了我怎樣孝敬父母,教會了我做善人的第一步——孝。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個人!父母生我們已是大恩大德,我們已經永生難報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們。我把我平時的行為總結了一下,發現有許多不足,在以後的生活中,我要多多改善自我的行為,以盡孝道。

孝經讀後感 篇4

中國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假期我很榮幸拜讀了孔老夫子的神聖著作———《孝經》,它是中國儒家經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華夏五千多年的文明。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人的身體四肢、毛髮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效力於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

“身有傷怡親憂”告誡我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若有傷害,父母會擔心,行孝第一步要保護自己、愛惜好自己。我們要像孔老先生一樣,時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保護、愛惜自己,珍惜父母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機會;要感激父母無私的給了我們一副容顏、一個軀體、一顆心靈。然而,好多人卻不滿足,不滿足自己的容顏,羞澀閉門不出,想盡辦法改變自己的容顏;不滿足自己的身材,矮的想盡辦法把自己變高,胖的想盡辦法減肥;還有那麼一些自殘、甚至輕生的人,這樣不愛惜父母給我們的身體,如何談孝父母呢?

“夫孝,始於侍親”孝最基本的就是供養父母,給予父母最基本的生活物質保障,至少不要讓父母跟着我們受凍捱餓。但是,轉眼看看現在,我們都已經二十多歲了,又有幾個人可以拍着自己的胸膛説:“我已經不再需要父母的幫助了”,“我每個月還可以給父母存一些錢”又有幾家父母閒居在家裏,享受着子女的孝行呢?恐怕大多數父母仍在辛勤的勞作,仍在流汗、流血。甚至現在社會上還出現了一羣新人類——啃老族,他們從小吃父母的,喝父母的,長大了還在吃父母的,喝父母的,他們的孝又在何方呢?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隨着社會瞬息萬變的發展,各種文化席捲而來,一些人對於“行孝”的概念理解也千差萬別。有人認為只有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就是行孝,有人認為只要每個月按時給父母生活費就是行孝,有些人則認為在千里之外打個電話就是行孝,更有甚者認為只要滿足父母的一切要求就是行孝。其實,何為行孝?《論語》裏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所以,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沉澱下來的“孝”,就是以禮相待,是相互尊重,相互關照。以禮相待能夠讓人與人保持距離,以禮相待就不會無條件的順從父母去作越禮之事。以禮安葬,以禮祭奠是對先人的追思,是對自身的鞭策。如果誰遇到了這樣的父母留下違背於禮遺囑,不該遵循,應按照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簡而言之:孝就是要順從父母的意願,但是又必須是在道德和法律約束的範圍之內進行,不去做逾越之事。《詩經》有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父母雙親生養了我們,撫慰我們、養育我們、庇護我們,不厭其煩地照顧我們的成長。他們的恩德就像天空一樣的浩瀚無邊,我們必須要報答他們的恩德。所以,趁着還有機會,趁着我們此身未老,我們應該及時行孝。做兒女的能在父母健在的時候,常回家看看,多和父母説説心裏話,無論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上的;多從父母的角度看問題,為父母排憂解難,讓父母衣食無憂,幸福地安度晚年;當父母疾病纏身,生活上喪失自理能力的時候,我們做兒女的能精心照料他們,不嫌棄父母,照顧他們是我們做兒女的應盡的責任,不要認為是一種負擔。只有在這個時候才是我們做兒女的對父母盡的最大的孝道,也是最好的行孝方式。

“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孟子也曾説過:“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他們所描述的是孝的更高的境界——孝順父母,順從父母的意願。古語有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如今,我們不需要像王祥一樣,赤身卧寒冰,求鯉歸奉母;不需要像仲由一樣,百里負米為親食;也不需要像孟宗一樣,抱竹而泣,持筍歸做羹。我們能做的就是:聽父母的話,順從父母的意願,父母讓做的,我們努力去做,父母不讓做的,我們呆着不去做,不要惹父母生氣;我們可以做的就是:父母口渴了,靜靜的幫父母倒上一杯温水;父母累了,輕輕的擦掉父母額頭上的汗珠;父母孤單了,默默的陪伴在他們身邊;父母生病了,送去一次又一次的温馨的問候。這樣,父母只要看到這些眼睛裏面也會滿含淚水;我們只要可以做到這些就很不錯了,而不是讓父母洗自己的衣襪,也不是坐在電視前面和父母爭遙控,更不是一聲不響的出去玩,而讓父母為我們擔憂。

“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做一個有孝行有德行的人,不光要愛自己的父母,愛自己父母的同時還必須要愛所有的父母,不敢對他人的父母有一點厭惡,尊敬自己的父母同時,必須敬天下所有的父母,不敢對於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怠慢。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有孝行的人,然而,如今社會有多少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順從,父母不讓自己做的事情,為了滿足自己的內心,堅持去做,讓父母傷心,這樣的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順從、都不孝敬,談何尊重、愛所有的父母呢?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孝,最高的境界乃是——修身立大志,做大事,留名於青史,以彰顯父母的恩德。每一個父母最大的夢想就是希望兒女成才,希望兒女能健健康康的長大,希望兒女在學校能吃好、睡好、學好。為此,他們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供我們上學、給我們買複習資料、為我們請家教,等我們長大了還為我們的婚姻、事業奔波忙碌,還為我們的子女擔憂。因為不懂事,在學校經常逃課,渾渾噩噩,虛無縹緲,沒有自己的志向,更沒有實現志向的不懈努力,終日無所事事,不時還會違反校紀校規,讓父母來學校,家長會丟盡父母的臉面,讓父母為我們擔心、難過。我們應該多為我們的父母想想,不要以為這些都是父母應該做的。在這個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社會裏,即使自己事業有所成績,我們也要時刻想念家中年邁的父母。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接觸的鏈條,一旦斷裂,就無法連接,最可貴的是,孝是人們的責任和根基。”不要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成為遺憾。願天下所有的父母安享晚年。

孝經讀後感 篇5

最近,我很榮幸拜讀了影響華夏五千多年禮貌史詩的神聖着作——《孝經》,它恰若無聲的細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緩緩潤澤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騰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澱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氲的水汽是一條繩,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緣,瀰漫的茶香是親情的惠澤,默默的陶冶着典雅的禮貌底藴。

當我讀的“事親者,居上下驕,為下不亂,為醜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告訴我們侍奉父母,即使身居高位,也不驕傲自大;身為別人的下屬,也不為非作亂;身為普通的百姓,也不與別人爭鬥。身居高位卻驕傲自大,最終會招致滅頂之災;為人下屬卻犯上作亂,最終會遭受酷刑的懲罰;身為普通百姓卻總與人爭鬥不休,最終會動刀動槍,互相殘殺。如果居高位而驕、做下屬而亂、處卑微而爭這三種違背常理的不良行為不能去除,就算每一天用牛、羊、豬三牲做成的美味佳餚孝敬父母,也不能讓父母安心享用,也不算盡孝道啊!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餘暉,我擁有一縷最温暖的;灼灼紅葉,我拾一片最熱的;萋萋芳華,我摘一束最燦爛的,送給我親愛的父母。曾記得,著名作家畢淑敏告訴我們:“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接觸的鏈條,一旦斷裂,就無法連接,最可貴的是,孝是人們的職責和根基。”,我們更應當牢牢的銘記: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兒育女循環理,世代相傳自古今。為人子女要孝順,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貧才能出孝子,鳥獸尚知哺育恩。父子原是骨肉親,爹孃不敬敬何人?養育之恩不圖報,望子成龍自費心。

我們應當讀懂孝經,並把他記下來。而不是簡單單的瀏覽一遍就算了。

孝經讀後感 篇6

《孝經》是我們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一本經典,是儒家十三經之一。我讀《孝經》已經有兩年半了,從三年級下半學期開始讀《孝經》,在四年級已經能背過,還在四年級寒假寫了《孝經》的後感,時隔兩年,我又對這本經典有了新的認識,所以在寒假期間再次寫了《孝經》的後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這就是我們孝的初始目標,而“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這是孝的終極目標,認為“孝”要“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具體要求是:“居則致其敬,養則至其樂,病則至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孝經的作者:《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著作。儒家十三經之一。傳説是孔子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於後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於秦漢之際。

《孝經》中共有十八章,每一章的中心意思及我的感受如下:

一、《開宗明義章第一》:

這一章,是全部孝經的綱領。它的內容,就是開示全部孝經的宗旨,表明五種孝道的義理,本歷代的孝治法則,定萬世的政教規範,列為一經的首章。本章主要講了我們孝的初始目標和終極目標,我應該按照初始目標及終極目標去做,愛護自己的身體,讓自己更加強壯,並遵循仁義道德,眾善奉行,在將來為眾生造福,讓父母為我自豪。本章我比較有感受的句子如下:

1、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譯文:人的身體四肢、毛髮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初始目標。

我的感受:我要按照本條中説的這初始目標去做,不去損害自己的身體,並使自己的身體更加強壯。為什麼損害身體也是不孝呢?因為我們的父母寧願代我們生病,寧願替我們受傷,甚至為了我們可以捨棄自己的生命,這種對我們的關愛遠遠超過了對自己的關心。所以,為人子女不珍愛自己的身體和健康就是對父母的傷害,當然就是不孝。還有,我們擁有了好的身體才能更好的幫助我們的父母師長、歷代宗親以及一切有緣眾生,幫助他們是我們的責任與義務。

2、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譯文: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

我的感受:“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我要遵循因果法則,多用心學習佛法,努力在禪修上成長,並把中國的儒釋道文化傳播給大眾,助大眾早日離苦得樂。祝世界和平,讓父母為我自豪。

3、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譯文: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效力於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

我的感受:這句話我們可以認為是對“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這條行孝的終極目標的補充。我應該把這句話和上一句話結合來做,要讓我的父母平安、健康、喜樂的生活。

二、《天子章第二》:

這一章,是説明一國的元首應當盡的孝道,要博愛廣敬,感化人羣。人無分種族,地無分中外,天子之孝,起感化作用,故為五孝之冠,列為第二章。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我也要通過善行感化更多的人。本章我比較有感受的句子如下:

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

譯文:能夠親愛自己父母的人,就不會厭惡別人的父母,能夠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不會怠慢別人的父母。

我的感受:這是很簡單的道理,我們希望世界上會有很多孝順父母、家人的人,而作為一個孝子,肯定更是這樣想的。我不僅要孝順自己的父母,還要幫助別人能夠孝順父母。

三、《諸侯章第三》:

這一章,是講明諸侯的孝道,包括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在內,所以在上不驕和制節謹度,為諸侯孝道的基本條件,列為第三章。我應該踐行此孝,禮善別人。本章我比較有感受的句子如下:

1、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

譯文:身為諸侯,在眾人之上而不驕傲,其位置再高也不會有傾覆的危險;生活節儉、慎行法度,財富再充裕豐盈也不會損溢。

我的感受:這是我自己需要加強的一點,我應該在取得優秀成績後做到“在上不驕”,不翹尾巴,想想“一山還有一山高”,才能做到“高而不危”,通過努力,才能從優秀走向卓越。

2、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譯文:能夠保持富有和尊貴,然後才能保住家國的安全,與其黎民百姓和睦相處。

我的感受:這是諸侯的孝,我現在還不能做到,但我在班裏做班幹部時應該保持住自己的成績、同學們的信任,然後才能更好的為同學們服務。但怎麼贏得同學們的信任呢?首先我需要自強,同時我要多去幫助、理解他們。

四、《卿大夫章第四》:

卿大夫是為天子或為諸侯的輔佐官員,他的孝道,就是要在言語上、行動上、服飾上,一切都要合於禮法,示範人羣,起領導作用,列為第四章。我應該向第四章寫的孝的行為一樣去遵從我的老師的要求。因為我是一名學生,同時是一名班幹部,作為一名學生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學習,我要認真聽老師的話,好好學習,德智體全面發展,並配合老師工作。

五、《士章第五》:

本章主要講了要以侍奉父母的愛敬之心去事君、事上,做到事君以忠,事上以順。我應該做到向文中所説盡職盡責盡義務。

六、《庶人章第六》:

這一章,是孔子專對一般平民而説的。平民,為國家社會組織的基本。書雲:“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因此列為五孝之末章。我應該一直如此行孝,謹言慎行、儉以養德。本章我比較有感受的句子如下: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譯文:利用自然的季節,認清土地的高下優劣,行為謹慎,節省儉約,以此來孝養父母,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

我的感受:這是庶人之孝,也就是我現在需要做的孝道,不過“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講的是古代農民要做的。所以我應該首先保持《弟子規》中的“謹”,説話處事要穩重;其次要節省,現在我還不能賺錢,所以就要珍惜父母的辛苦所得,不去奢侈使用,以儉養德。

七、《三才章第七》:

這一章,共分四段。“曾子曰”至“民之行也”為第一段。就是要把孝道的本原講給曾子聽。以見道的本原,是順乎天地的經義,應乎民眾的心理。自“天地之經”至“不嚴而治”為第二段。就是把孝道,作為元首教化民眾的準則。不但教化易於推行,就是對於政治,也有絕大的幫助。所以孔子特別告訴曾子的,就是“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政教如此的神速進展,還有什麼話説?自“先王見教”至“而民知禁”為第三段、就是説明孝道有如此的妙用,故先王以身作則,率先倡導。至引詩作證為第四段。就是證明政府一個大員,只要身體力行,都會被民眾景慕瞻仰,何況一國的元首呢?我應該時時刻刻記住要行孝。本章我比較有感受的句子如下: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譯文:孝猶如天上日月星辰的運行,地上萬物的自然生長,天經地義,是人類最為根本首要的品行。

我的感受:孝,指為對父母盡心奉養並順從。順是指服從,不違背。孝順,原指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後多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孝是我們最偉大的行為、作風、品行。

八、《孝治章第八》:

這一章,是説天子、諸侯、大夫,若能用孝道治理天下國家,那便能得到人民的歡心,能得到人民的歡心,那才是孝治的本意,也就是不敢惡於人,不敢慢於人的實在表現。列為第八章。我以後成為一個領導者時,要以身體力行,通過孝道來感化更多的人。

九、《聖治章第九》:

這一章,是因曾子聽到孔子講説明王以孝治天下而天下很容易實現和平以後,再問聖人之德,有更大於孝的沒有?孔子因問而説明聖人以德治天下,沒有再比孝道更大的了。孝治主德。聖治主威,德威並重,方成聖治。列為第九章。世上有兩件事不能等,一件是孝順,一件是行善。作為我們中國人,一向是把孝擺在第一位的,我以後要更注重孝,更恭敬的孝順父母、長輩。本章我比較有感受的句子如下:

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

譯文:天地萬物之中,以人類最為尊貴。人類的行為,沒有比孝道更為重大的了。

我的感受:孝道是我們至高無上的德行。我應該去保持住這種德行,也願更多的人能明白此理,一起盡孝道。

十、《紀孝行章第十》:這一章,所講的是平日的孝行,分別紀出。有五項當行的,有三項不當行的,以勉學者。列為第十章。我應該嚴格按這章的要求來孝順家人。本章我比較有感受的句子如下:

1、居則致其敬,養則至其樂,病則至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譯文:就是指孝子對父母親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時候,要竭盡對父母的恭敬,在飲食生活的奉養時,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帶着憂慮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盡悲哀之情料理後事;對先人的祭祀,要嚴肅對待,禮法不亂。

我的感受:這是文章所提的“五項當行”,是我們孝順父母的具體行為。我應該在每一次侍奉父母的時候都依照這“五項當行”為標準,並儘量做的更好。

2、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

譯文:侍奉父母雙親,在社會中要身居高位而不驕傲蠻橫,身居下層而不為非作亂,在民眾中間和順相處、不與人爭鬥。

我的感受:這是文章所提的“三項不當行”,我應該以這個“三不當行”為警戒,不給父母帶來煩惱。

十一、《五刑章第十一》:

這一章,是因前章所講的紀孝行而接着講的,今有兩條途徑,走到敬、樂、憂、哀、嚴的道路,就是正道而行的孝行。走到驕、亂、爭的道路,就是背道而馳的逆行。所以孔子就跟着上章所講的道理再告訴曾子,説明違反孝行,應受法律制裁,使人知所警惕,而不敢犯法。這裏所講的五刑之罪,莫大於不孝,就是講明刑罰的森嚴可怕,以輔導世人走上孝道的正途。列為十一章。我應該孝順父母,不然不僅自己心裏過不去,還會滋生許多惡業。

十二、《廣要道章第十二》:

這一章,是孔子就首章所講的要道二字,加以具體説明。使天下後世的為首長者,確知要道的法則可貴,實行以後,有多大的效果。列為十二章。我應該像文中一樣學會做事情時懂得方法。本章我比較有感受的句子如下:

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譯文:教育人民互相親近友愛,沒有比倡導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禮貌和順,沒有比服從自己兄長更好的了。轉移風氣、改變舊的習慣制度,沒有比用音樂教化更好的了。更使君主安心,人民馴服,沒有比用禮教辦事更好的了。

我的感受: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領導者教育、勸説別人的種種方法。我以後做領導者時也要運用這句話,學會用更簡單有效的方法達到目的。

十三、《廣至德章第十三》:

本章主要講了把至德的義意扼要的提了出來,使執政的人知道至德是怎樣的實行。上章是説致敬可以悦民,本章是説教民可以致敬,所以本章在《廣要道章第十二》的後面,為第十三章。父母、師長、家人、國家是我們的福田,福田的意思就是像田地一樣會生出福報,比如,我們的福壽安康都是從福田中生出來的。行孝就等於是在福田中存入福德資糧。我要廣行孝道,積累福報。

十四、《廣揚名章第十四》:

孔子已經把至德要道,分別講解得清清楚楚。又把移孝作忠,揚名顯親的辦法,具體的提出來,以告訴曾子。列為十四章。孔子説∶“君子侍奉父母親能盡孝,所以能把對父母的孝心移作對國君的忠心;奉事兄長能盡敬,所以能把這種盡敬之心移作對前輩或上司的敬順;在家裏能處理好家務,所以會把理家的道理移於做官治理國家。因此説能夠在家裏盡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聲也就會顯揚於後世了。”我應該首先在家要做好孝悌,同時在外面也要以此行為為社會更好的服務。本章我比較有感受的句子如下:

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

譯文:一個君子,侍奉父母親時能夠盡孝,所以也能把對父母的孝心移作對國君的忠心。

我的感受:首先我自己要成為一個孝子,讓父母真正安心放心,有了這份心就會很好地理解他人,然後再用這份心去為國家盡忠。

十五、《諫諍章第十五》:

這一章,是講明為臣子的,不可不諫諍君親。君親有了過失,為臣子的,就應當立行諫諍,以免陷君親於不義。孔子因曾子之問,特別發揮諫諍之重要性。列為十五章。我應該在父母有過錯的時候及時告知父母。本章我比較有感受的句子如下:

昔者,天子有諍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諍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諍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諍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諍子,則身不陷於不義。則子不可以不諍於父,臣不可以不諍於君;故當不義,則諍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譯文:從前,天子身邊有七個直言諫諍的諍臣,因此,縱使天子是個無道昏君,他也不會失去其天下;諸侯有直言諫諍的諍臣五人,即便自己是個無道君主,也不會失去他的諸侯國地盤;卿大夫也有三位直言諫諍的臣屬,所以即使他是個無道之臣,也不會失去自己的家園。普通的讀書人有直言諫諍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聲就不會喪失;為父親的有敢於直言諫諍的兒子,就能使父親不會陷身於不義之中。因此在遇到不義之事時,如系父親所為,做兒子的不可以不勸諍力阻;如系君王所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諫諍。所以對於不義之事,一定要諫諍勸阻。如果只是遵從父親的命令,又怎麼稱得上是孝順呢?

我的感受:看來直言諫諍是很有用的,不過直言諫諍並不等於要聲色俱厲,《弟子規》説過要在對父母、長輩説話時“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悦復諫。號泣隨,撻無怨。”我應該在看到父母、師長或朋友有錯時,及時溝通,而不是一味順從,不能讓錯誤越變越大,同時要注意溝通方式。

十六、《感應章第十六》:

這一章的意思,是説明孝悌之道,不但可以感人,而且可以感動天地神明。中國古代哲學,即是天人合一,故以天為父,以地為母。人為父母所生,即天地所生,所以説有感即有應。以證明孝悌之道無所不通的意思。故列於十六章。我應該盡心盡力的孝順父母,這樣也同時會有助於修行(指修正自己的不良行為)。

十七、《事君章第十七》:

這一章的意思,是説明中於事君的道理。為人子女的,始於事親,是孝的小部份,中於事君,就是在於能為國家辦事,為全民服務,這是孝的大部份。所以孔子特別把事君列於十七章。我應該多關心國家大事,為祖國做貢獻做準備。

十八、《喪親章第十八》:

這一章,是孔子對曾子專講慎終追遠之事。言父母在世之日,孝子盡其愛敬之心,父母可以親眼看見,直接享受。一旦去世,孝子不能再見雙親,無法再盡敬愛之情。為孝子的那種心情,當是何等的哀痛。孔子特為世人指出慎終追遠的大道,以傳授曾子,教化世人,使知有所取法了。我應該如文中一樣守喪三年對待我去世的親人,還要多為他們祈福、超度,多去行善,把我平日所做的功德迴向給我的親人、歷代宗親以及一切有緣眾生,助它們早日離苦得樂。

《孝經》大致可分為四部分。從《開宗明義章第一》到《庶人章第六》為第一部分,共六章,對孝加以概括性論述,並分別對不同地位的人的孝的不同表現形式進行闡述。這是全篇的宗旨所在,內容重要。

自《三才章第七》至《五刑章第十一》為第二部分,共五章,主要講述孝與治國的關係,強調孝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其中的《紀孝行章章第十》則專論孝子應做之事,是對一般意義上的孝的解説。

自《廣要道章第十二》至《廣揚名章第十四》為第三部分,共三章,是對《開宗明義章》中提到的“要道”、“至德”、“揚名”的引申和發揮。

自《諫爭章第十五》至《喪親章第十八》為第四部分,共四章。這部分各章之間內在聯繫不緊密,而是分別以不同題目,對前三部分內容進行發揮和補充。其中,《喪親章》可視為全篇的總結。

我覺得這部經典可以理解為主要講的是對父母的孝、對師長的孝、對國家的孝、和對社會的孝。

對父母的孝:我認為孝順父母時首先要“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樣我們就能養成良好的順從父母的習慣;接着,我應該多幫父母分擔家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想辦法讓父母開心。最後,我要做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不讓自己受傷,不讓父母擔心。這樣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也算是做了一個小回報。為什麼説是“小回報”呢?因為古人説過:“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我們除了上述幾點還是要多去報答我們的父母的養育之恩。

對師長的孝:我認為孝順師長時首先要做到尊敬師長,如見面要敬禮,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並謹記傳授給我們的知識,仔細聆聽、學習,不要辜負師長對我們的一片苦心,還浪費了時間。接下來就要報答師長,作為學生,拿出最好的成績和德智體全面發展,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就是對師長最好的報答。

對國家的孝:沒有祖國,安有家庭?我很慶幸自己生在了中國,泱泱大國、歷史悠久、文明禮儀之邦、安定團結……我愛我的祖國。所以,我們也是要孝順我們的祖國母親,肩負起自己的責任與義務。我現在可以先從一些小事做起,好好學習,打好基礎功,多學習祖國的文化,心裏一切想着國家的繁榮昌盛並遵守法律規則。在長大以後,我要成為一名科學家,報效祖國,提升我國的科技水平。

對社會的孝:對社會,我們也是要盡孝的,在這裏,孝就是指我們的責任與義務。我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堅守正道,以德為先;為眾生無我利他的奉獻。願世界和平,眾生早日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要信解行證《孝經》,希望可以讓更多的人瞭解《孝經》的內涵,並幫助大家一起來學習和進步!在今年下半年,也是我在國小生涯最後的半年了,我計劃給我班裏同窗六年的同學用PPT的形式公開逐步講解《弟子規》、《孝經》和《十善業道經》,幫助班裏的同學一起學習經典,同時爭取做到在學校公開講解這三部經典,幫助更多的人能夠學習到這幾部經典,逐步相信因果法則並信受奉行。“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間谷。天地雖廣大,難容忤逆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孝,是偉大的,讓我們多去報答自己父母的養育之恩吧!感恩《孝經》。

孝經讀後感 篇7

首先我們來看看“孝”字,上面是“老”字的頭,下面是“子”字,體現了孩子應對父母恭敬,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讓着長輩。

《孝經》雲“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漢文帝、康熙都是以孝治國,所以國家也都非常強大。自古以來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孝,是人們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愛的基礎。《孝經》雲“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古人還有一句話,叫做“百善孝為先”,意思就是説在各種美德中,孝敬父母是佔第一位的。幾乎所有的祠堂都上書“入孝”和“出悌”,門口還刻有二十四孝圖。

一個人不愛自己的父母,怎麼可能愛他人、愛國家呢?《孝經》雲“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謂之悖禮。”《弟子規》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生我者父母,養我者父母。父母給予我一切。沒有父母偉大無私的愛,我們很難健康快樂的成長。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生難找的好老師。父母對孩子是無微不至、勞而無怨的。

誰請我們吃一頓飯,都要感恩;而父母卻給予我們多少,我們卻習以從不説一聲“謝謝”

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能不孝?

孝經讀後感 篇8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用畢生經歷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為先,它是我們對父母最真切的報答,對體會愛的一種最樸實的表現。孝心無價,唯在心靈深處才能感觸。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君,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孝,五千年一脈相承,無論中國的體制怎樣的變幻,中國人民歷經了多少的磨難,孝道,依然是中華民族的'結晶,當我們呱呱墜地來到這個世間時,註定我們將來要承擔這份責任。我們無法體會母親在一天天衰老,從黑髮到白髮,從緊俏的皮膚到漸漸變得粗糙的臉,歲月將這份見證深深地刻在他們的臉上。

有人説:當我們長大成人後,我們將不再需要父母,甚至會認為他們很煩。有時候看看這個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社會,你很難再想起家中年邁的父母,他們盼望着子女能早點回家,可是他們的子女卻不知在哪裏徹夜狂歡,古人中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被忽略了,揚名後世彰顯父母也被遺忘了,只有個人主義的安逸和享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和對生活的得過且過。有時候我總是看着這個有着林立的高樓大廈和寬敞的縱橫馬路的城市發呆,總是在發問自己:這個社會究竟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有人説,等我有錢了,我要大把大把的錢塞給爸爸媽媽,讓老人家坐在錢堆兒上隨便花;等我有時間了,我就帶着爸爸媽媽,游完國內,遊國外,讓爸爸媽媽在有生之年瀟灑個痛快!其實這樣想是不對的,等你把錢掙到手的時候,爸爸媽媽的牙還能咬得動那些好吃的嗎?等你有時間了,想帶着爸爸媽媽去周遊世界,他們還能上得去飛機嗎?父母要那麼多的錢幹什麼呢?他們吃不了多少,也穿不了什麼,他所缺的應該是與子女們其樂融融的相處!他們所缺的是在他們難於動身時的一個代步,在他口渴時的一杯清茶,在他寂寞時候的陪伴,在他生病時的一次次問候,兒女在外再忙,也能抽出時間每週按時和父母聚在一起……這些都是老人內心所渴望的!父親節的時候你給爸買條魚,工作再忙,你也要親自給送去,爸會樂得嘴都合不上的;母親節的時候,你給媽買一雙襪子,親自給媽穿上,她眼睛裏也會含着淚的……實在抽不出時間回家的,咱就每天,或者最少三天給爸媽去個電話,問問好,拉拉家常。父母不求別的,就希望年老時子女能惦記着……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趕快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也許是大洋彼岸的一隻鴻雁,也許是近在咫尺的一個口信;也許是一頂純黑的博士帽,也許是作業簿上的一個紅五分;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是一隻野果一朵小花;也許是花團錦簇的盛世華衣,也許是一雙潔淨的舊鞋;也許是數以萬計的金錢,也許只是含着體温的一枚硬幣……但“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值。

枝葉繁盛的樹木,紮根於厚實的土地;流水湯湯的江河,溯源於雪嶺山脈的藴藏;烏鴉孝親反哺,羔羊感恩跪乳,動物尚且懂得回報於親恩,萬物之靈的人類,也從“上代而來,從己而出”的血緣關係中,將人性的真愛與善美髮揮到極致,推及宗族、羣我,傳承了代代的倫理之愛,穩固了人類生活的秩序。

世事滄桑,歲月無情,而人有情,你的關愛會撫平父母額頭上的皺紋的。然而“最美不過夕陽紅”,呵護這份美吧!用心去碰撞出音符,奏出世間最温馨、最美好的敬老樂章吧!讓歌聲在廣袤的天地間永遠迴盪!

孝經讀後感 篇9

最近讀了《孝經》,古文有些晦澀難懂,深感理解的不到位,在這裏想淺談一下對孝道的感悟。中華文化源於易而成於孝,孝敬父母為修德之本,以孝道為根本來修身,齊家,治國,推及平天下。孝是基本原則,是做人做事的檢驗,人不孝免談。《孝經》説“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勿違。”意思是説生前事父母以禮,遠比死後再補救要可貴的多,事親五要則;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指的是對父母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時候,要竭盡對父母的恭敬,在飲食生活的奉養時,要保持愉悦的心情去服侍,父母生了病,要帶着憂慮的心情去服侍,父母去世了,要竭盡悲哀之情,料理後事,對先人的祭祀要嚴肅對待。理髮不亂。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孝敬父母,接納父母的不完美;孝敬父母,讓父母放心,孝敬父母,要付出行動;孝敬父母,要對父母和顏悦色;孝敬父母,常常和父母溝通,開導父母。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對父母儘量做到不頂撞,多關心!孝就是道,要做到讓父母安心。對於孝順,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父母年紀越來越大,古語説的好,老小孩老小孩,就是説人年紀大了像個孩子一樣。我們小時候耐心的養育我們,父母年紀大了,我們也要耐心的對待老小孩。

説到“孝”,以前的理解就是孝敬父母,讀了《孝經》以後才發現自己的狹隘。《孝經》的內容,分為天子,諸侯,以至庶人十八篇。讀了《孝經》以後,瞭解到要把孝道運用在社會各階層,使孝道發揮不同的感化,把孝道用在社會方方面面,這才叫孝道。對你從事的職業忠誠,就是你對這個行業盡孝,這也是孝孝。孝用於國家治理,就叫孝治,以孝治國,以孝治天下人。孝道由時,位決定等級,大孝孝天下,小孝孝敬父母。

然而,現代人過分自我,彼此疏離,需要笑孝道促進和諧,孝是德之本,要振興道德,必須從孝道重新開始,唯有明白百善孝為先,才能根除萬惡淫為首的亂源。一個人有了知識,就開始對老祖宗有意見,就開始認為我們中國人應該向西方學習,不應該保留中國傳統的文化,這真是大不孝。那麼孝從哪裏培養出來?孝道從家庭培養出來,由童年開始養成好習慣,父母以身作則,在潛移默化中,使子女有所感受,父母仁慈,夫妻忠貞,三代同堂是最好的環境。中華文化重在實踐,我們一定要言行一致。

自己是自己的主宰,沒有人能夠主宰你,這是自性,性格的性,是人的本性,本性來自於天,就是良心,良心就是天理,天人始終是合一的,我們有自主性,但我們聽老天的話,聽祖宗的話,聽父母的話。沒有天,沒有祖宗,沒有父母就沒有我。

孝經讀後感 篇10

父母雖辭世,讀完孝經,欣喜能盡更大的孝。

這一生,對於自己的父母,叩首二次,一次出嫁時,最後是父母離世時的告別。1996年父親去世時,當司儀讓我們兄妹三人跪下,一叩生育之恩,二叩養育之恩,三叩教育之恩,當時身懷六甲,心裏好痛,因為已嫁他鄉為人婦,在父親病危時,無法盡孝。去年母親辭世,而今我已成孤兒,因此決定參加孝經的課程,最初的想法是,此生我已無法盡孝於親生父母,如何透過學習孝經,提醒朋友能珍惜行孝的歲月,不留遺憾。

一部孝經讀下來,收穫的不僅是走出“父母已離世而無法盡孝“的愧疚,明白“事親”僅是孝之始,現在要做的是更深層的孝。從自身的扮演的各種角色去參悟與實踐,也許不及“立身揚名,以顯父母“的境地,但至少無忝所生,也不致愧對竇老師的啟蒙和“儒風大家”團隊的一番用心及多位同學的智慧分享。這短短三週不到的課程,讓年過半百的心靈再次地飛躍。行坐之間仍能有所作為。

首先,奉行恭敬和持誡作為自身待人處事的準則。

在家,學習竇老師,從“孝經“開始,帶着孩子們開始接觸儒家思想,逐步建構自家文化。

在崗位,企業雖小,也不該妄自菲薄,經營自身的富與貴,以保全一方的順遂。

隨緣分享和傳播“孝道“的智慧。

最後,用三心相問來總結自己的所得:“表相”背讀孝經,及通曉儒、釋、道相關經典的哲理。“真相”透過通曉萬象聖達公式,解答生活或工作上遭遇各種難題與困惑;觀測政治、經濟、國家、世界的詭譎多變。“心相”是從心開始洗滌,提高自身“行孝”的格局,不論生活,工作都應本着慈悲大愛的初衷遊走在世間,持誡與謙恭修行人間法。

孝經讀後感 篇11

幾天前,老師給我們講了講《孝經》第四章,大概內容是:

不是君王制定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君王所説的言語不敢説,不是君王實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為不敢去做。如果你們按這些要求去做的話,就不用擔心自己的行為,所説過的話,即便天下人都知道了也不會有過失之處,所做的事情傳遍天下也不會遇到怨恨厭惡。衣飾、語言、行為這三點都能做到遵從先代聖明君王的禮法準則,然後才能守住自己的祖宗香火延續興盛。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詩經.大雅.民》裏説:“要從早到晚勤勉不懈,專心奉事天子。”

聽了老師的解説後,我差不多已經讀熟了,我想,用不了幾分鐘我就能背會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