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通用15篇)

來源:文萃谷 2.55W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北師大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北師大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通用15篇)

北師大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直觀認識圓和已經比較系統的認識了平面上直線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教學中充分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找出日常生活中圓形的物體,並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形狀,掌握圓的畫法及圓各部分的名稱,特徵。學生獲取知識興趣濃厚,積極主動。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主要突出了以下幾點:

一、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出發,激發學生興趣。

課的開始,我首先利用多媒體出示了一個用各種平面圖形組成的小機器人。讓學生找出這個小機器人都是由哪些平面圖形組成的,接着讓學生説説在這些平面圖形中,哪個圖形最特殊,為什麼?讓學生總結出圓是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然後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見到過圓形的物體。教師事先也準備一些圖片讓同學們瞭解在自然現象,建築物,運動領域都能找到圓的足跡。

二、思維往往是從動手開始的

在教學中,重視學生動手、動腦,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無論是認識圓心、半徑、直徑,還是學習圓的畫法,都安排了學生充分參與的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觀察、操作、猜測、討論、交流的機會。

要解決數學知識抽象性與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本節課在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的特徵,教學圓的畫法時,安排了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與討論,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注意使學生初步體驗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繫

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初步的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創設情景認識圓,到初步運用有關圓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例如測量一個硬幣的直徑,找出圓形物體的圓心,車輪為什麼要做成圓形等都突出了這一思想。

教學圓的認識時,注重給學生創設思維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積極體驗,自己產生問題意識,自己去探究、嘗試,總結,從而主動獲取知識。

四、本節課,計算機直觀形象、動靜結合

節省教學時間的功能充分得到發揮,展現了知識發生、發展過程,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北師大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2

扇形統計圖是在學生學習了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之後,在國小階段學習的最後一種統計圖。它的特點和作用是本節課的重點。

課堂上,我首先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統計方法。然後,出示例題透過提問發散性問題來激活學生思維。如:“從這幅圖中你能想到什麼”學生回答五花八門,多是膚淺的問題,但參與面很廣。之後第二次提問:“從這幅圖中你還能想到什麼”學生的回答轉向一些具體問題。

最後,我出示自學討論題:

1、從圖中你明白了哪些數學信息?

2、圖中的整個圓表示什麼?每個扇形分別表示什麼?

引導學生在觀察,比較中,交流和討論中,使學生真正地讀懂扇形統計圖。瞭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透過扇形的大小來反映各個部分佔總體的百分之幾。如果要更清楚的瞭解個部分數量同總數之間的關係,能夠用扇形統計圖。)扇形統計圖能夠讓一些雜亂無章的數據變得清晰透徹,使人看上去一目瞭然,便於觀察。學生在落實知識目標的同時,潛力目標也得到提升。

在鞏固運用階段,我設計了三道練習題。是思考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聯繫生活,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潛力。

透過調整後的課堂實踐,我最大感受是:

1、本堂課力爭做到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由“傳授知識”轉向“引導探索”,由“要我學”轉向“我要學”。“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領導者。”將課堂放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參與知識的構建。

2、“讓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從創設情境、探究學習一向到佈置作業等環節,處處聯繫學生日常生活實際,既提高了學習興趣,也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服務於生活”。使學生不僅僅在學數學,也在用數學。

3、運用探究法。探究的方法屬於啟發式教學,探究學習的資料以問題的形式出此刻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活動、多思考,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引導學生收集資料,獲取信息併合作交流。

4、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直觀生動,增加了課堂容量,提高了課堂效率。

總之,教學流程的再設計上實現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潛力”的目的,在本節課多次實踐中力求實現關注活動中的每個細節,讓學生成功的親歷知識構成、發展、應用的過程,創造性實現預期目標。

北師大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3

第一: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數學與生活相結合,通過生活中的三個情境引導學生理解反比例,讓學生容易掌握也容易判斷兩個變量是否成反比例。

第二:通過複習,鞏固學生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學生從中發現第3小題不成正比例,那麼它成不成比例呢?又會成什麼比例?引入課題。通過設疑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激起了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學習新知作鋪墊,也為自主探究新知創造了條件並激發了積極的情感態度

第三:注意首尾呼應,在學生掌握了反比例的特點之後,讓學生切實去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做到理論用於實際,然後再回顧課前所呈現的兩個表,和是12的加法表和積是12的乘法表,讓學生去判斷這兩個表中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讓學生有一個首尾呼應的感覺,使課堂條理清晰一氣呵成。

不足之處有:

1、在教學中,我覺得讓學生動腦思考的時間還是不夠,沒有給足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想,自己做,自己探索,一直都是跟着老師走,感覺沒有完全放開。

2、在提問方面,過多照顧了學習較好的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對學困生知識的拓展訓練太少,要更多的關注全班學生。

在今後的學習中,力求讓學生自己來設計問題,讓學生互相提問題,編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提問,自己去發現,這樣的教學才是更深層次的教學,更專業的境界。所以,在現在的教學思路上,教學模式上,再來一些革新,更加放手讓學生去做,去想,效果一定會更好。

北師大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4

今天雖然是開學的第一天,但是學生的學習熱情並沒有因此而降低。課堂上學生一個個精彩的回答使這節課很順利地進行下來。

觀察與思考二的問題:哪種方式更公平?學生能夠結合生活經驗明確這裏的公平是指每個人到小旗標誌的距離要相等,在此基礎上學生得出了正確的結論。

認一認的活動中,學生不僅能夠通過自學課本瞭解圓心、半徑和直徑,並能夠總結半徑與直徑的特點,做到正確辨認。

畫一畫的活動中, 學生在畫半徑是2釐米的圓時,學生能夠説出自己的畫法,並在對比中得出了相對更準確的畫法。

當然課堂上也出現了我沒有預設到的問題。

第一個沒想到出現在觀察與思考一:圓和以前學過的圖形有什麼不同?因為在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認識圖形中,已經對圖形進行了分類,而且對分類的依據也進行了詳細的討論。我以為學生至少能夠説出圓是曲線。但實際上學生並沒有什麼思路?我臨時決定將問題分解為:

1、以前學過的圖形有哪些?

2、它們和圓有什麼不同?並在黑板上畫出了相應的圖形。通過對比,才有幾個學生想到以前學過的圖形邊是直的,圓是彎的。在進一步的引導之下學生才明白,以前學過的圖形是由線段圍成的,圓是一條曲線圍成的。

第二個沒想到出現在學生用圓規畫圓的過程中,記得在四年級上學期作平行線和垂線時,我要求學生準備三角板、直尺,就有很多學生買的是成套的用具,其中就有圓規。而且在科任課或自習課上也常常看到學生用圓規在畫。我以為這裏不會出現大的問題。事實上,並不如我所願,課堂上我及時指導學生邊畫邊找成功的經驗。逐漸很多孩子畫得好一些了。第四節課我領着學生做了3道題,可是交上來的作業還是不盡人意。

學生的精彩回答與這兩個沒想到引起了我更深的思考:

學生的精彩源於學生的生活經驗,正是由於學生有相關的知識經驗才使那些容易出問題的地方卻呈現了精彩。而恰恰是我以為沒問題的地方出現了問題,究其原因學生對圖形的理解還比較直觀,不能從圖形的組成上去分析圖形的本質特徵。另外,當學生沒有任何目的使用圓規時,能使他們得到滿足的可能就是那一個個弧線。但在今天的課堂上要求學生不僅僅滿足於弧線,而是要畫一個較為標準的圓。要求的不同也就出現了不同的結果。

北師大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5

今天的數學課在學生自學課本的基礎上,重點引導學生看懂書上的內容。學生對“找圓心”的問題能夠用較準確的語言敍述,並能積極思考其他“找圓心”的方法。在對已學過的軸對稱圖形進行整理的時候,對於圖形的名稱及對稱軸的條數大部分學生能夠準確的回答,做到了沒有遺漏。練一練1的填表,對多數學生來説沒有難度,效果很好。

當然課堂上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其一:在説明圓是軸對稱圖形時,很多學生錯誤地認為直徑就是圓的對稱軸。這裏學生首先是被自己的眼睛騙了,因為學生在折圓的過程中,他們看到的那個摺痕就是直徑。其次學生忽略了對稱軸的本質:對稱軸是一條直線;而直徑是一條線段,在這一點上他們是不能等同的。課堂上我及時引導學生回憶軸對稱圖形的意義,使學生在對比對稱軸和直徑的過程中,明白了直徑所在的直線才是圓的對稱軸這一難點。但在後面的練習中仍有學生出現一些問題。這將成為今後練習中的一個重點問題。

其二:在完成練一練2中的填一填時,大部分學生能夠準確讀圖,也能説明自己的想法,但在填寫時很多學生忽略了單位名稱。這也是學生常常出現的問題,需要加強糾正。

其三,很多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較濃,回答時齊答的情況較多,很多學生不願意單獨回答。這樣不利於及時瞭解學生,尤其是學困生的學習情況。

北師大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6

圖形與位置的整理與複習是空間與圖形部分的知識,通過複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確定位置的多種方法。通過解決問題體會不同方法的應用價值,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針對上述教學目標,結合整理與複習課的特點,在教學中力求突出一下幾點:

1、讓學生在現實情景中體驗和理解數學,在解決問題中進行整理複習。

一個現實情境不但激發了學生的複習興趣,而且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主動回顧整理學過的知識,同時在整理複習過程中進一步培養了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

2、突出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在解決問題中優化知識結構。

除了讓學生在現實情境、在解決問題中進行回憶與整理外,在實踐應用,整體提高環節,設計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練習題。這些題目不但注重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而且每個問題的設計都注重了知識的綜合應用,讓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感受知識間的聯繫,進一步優化知識結構。同時,進一步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很有用,也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北師大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7

教學反思:回味課堂,我感覺亮點之處有:

(1)在教學中,主要以學生的動手活動和小組的合作交流活動為主,讓學生動手畫一畫,連一連,寫一寫。通過學生自己描點連線,發現問題,得出結論,然後在班上進行交流,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

(2)在學習中給學生充分操作的空間,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發現,鼓勵學生利用圖,進行一些估計,解決一些問題。

(3)練習題的設計緊扣教學目標,一是有判斷相關聯的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的練習,二是加強了有關正比例圖像的練習以及利用正比例圖像和正比例關係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的練習,既加深了學生對正比例圖像的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4)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在老師的鼓勵、表揚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悦,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又培養學生善於思考和積極參與的良好習慣,學生的自學能力也就提高了。

2.使用建議:

本節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變化的量》和《正比例》這兩節內容以後安排的,學生已經認識了正比例及其意義,能初步判斷兩個相關聯的兩是不是成正比例,感受了正比例在生活中的應用,學生對正比例的認識有了一定的基礎。本節課的學習,一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正比例,以及正比例中兩個相關聯的量之間的關係;二是通過讓學生在方格紙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對應的點並能在圖中根據一個變量的值估計它所對應的變量的值,從而認識正比例圖像的特點。估計大部分學生能通過動手操作、小組的合作學習完成教學目標,在實際的課堂學習中有少部分學生不能正確理解正比例圖像,不能利用正比例關係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對這部分同學應多予以關注。

3.需破解的問題。對本節課知識的延伸與拓展不夠,學生練習較少,能否提高知識深度,增加練習量。

北師大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8

實際上,學習的過程是認知的過程,既然是認知的過程,就不該怕有錯誤。正如鄧老師所説的,一節真實的課堂教學,學生不可能不出現錯誤,因為有千差萬別的學生,就有參差不齊的思維水平,學生説錯話,做錯題,這是很正常的,這種錯誤,實際上也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作為教師就應該寬容學生的錯誤,並挖掘利用這種錯誤資源。以前聽過鄧老師的課,鄧老師在《講雞兔同籠》一課時,是讓學生不斷地去嘗試,讓學生在錯誤中不斷地分析,讓學生在互相爭辯、討論中逐步認識到自己錯誤的根源。也曾聽過華應龍、黃愛華老師的數學課,當學生回答問題出錯時,常常會聽到華老師、黃老師大喊一聲:“錯得好。”“錯得有水平。”這樣的課堂,受鼓勵的並不是錯誤本身,而是其背後的獨立思考以及非人云亦云的勇氣。“正確,可能只是一種模仿,而錯誤絕對是創新。”其實,學生的差錯是極有價值的,正好引起我們的思考。有些知識只靠講是不行的,有些錯誤只靠事前的提醒也是不大容易防止的。錯誤是正確的基礎,沒有錯誤就沒有經驗和教訓;沒有錯誤就沒有成功和喜悦;沒有錯誤也就沒有了“吃一塹,長一智”。

因此,課堂上學生的錯誤並不是件壞事,因為學生犯錯的過程是一種嘗試和創新的過程。很多時候,一堂課的精彩,往往是巧妙地處理了學生的差錯,使課堂因差錯而精彩。

北師大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9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上冊的內容。本節課主要是解決“比賽場次”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列表、畫圖發現規律,體會解決問題的策略,包括“從簡單的情形開始尋找規律”的策略,也包括列表、作圖的策略等,而不僅僅是為了解決類似比賽場次的問題。

因此,在課堂中,我給學生創造充分探索解決問題策略的空間,並採用對比、小組合作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解決問題的方法。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興趣。

我在課堂的第一個教學環節,讓學生幫助老師計算比賽場次,學生被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自然地投入到了課堂教學中。

2、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積極鼓勵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學生的知識是有限的,但學生的內在潛力是無限的,我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寬鬆、民主、和諧的氛圍。在課堂教學中,為了解決小組比賽中一共進行多少場比賽這個問題,為學生提供了圖例、表格等教學輔助手段,幫助學生髮現正確答案,學生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在學生研討過程中,我注意走近學生,和學生一起去探究、交流,在學生有困難的時候,幫助學生排除障礙。學生在繪製單循環比賽示意圖時遇到困難,我及時進行示範,引導學生合作完成。

3、重視尋找規律的過程,體驗解決問題的策略。

練習時,重點引導學生經歷列表或畫圖尋找規律的過程,體會“從簡單情形開始尋找規律”的解決問題策略。對於規律本身不需要學生記憶,以後學生解決類似問題時,能夠列表、畫圖來尋找規律解決問題即可。這一點我認為在教學中讓學生體驗尋找規律的過程做得還是較到位的,鍛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錯誤是一種真實的、有價值的課程資源,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課程資源。“正確,有可能是一種模仿;錯誤,卻大凡是一種經歷。”在課堂中,從一開始給學生猜測比賽場次,再到探索解題的方案,最後到總結,學生出現的錯誤挺多,這些錯誤都是從他們自己的經驗出發,是有感而發的。我不急於給出答案,讓學生有自我操作的慾望。從而達到課堂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

但在教學的過程中還存在了以下幾點不足之處:

1、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會出現的各種情況,比如有學生在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時,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畫圖方法。

2、對課堂整體的把控上欠火候,教學經驗有待提高。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藴藏無限的創造力、生命力,值得我們去探索與應用。

北師大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0

複式條形統計圖,教學重點是使學生認識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理解複式與單式統計圖的異同,並能在有縱軸、橫軸的圖上用複式條形表示相應的數據。在教學這節課時,我通過新舊知識的對比分析讓學生在單式、複式的觀察、對比、分析中,使學生能看懂複式調形統計圖,並能更具複式條形統計圖中的有關數據作簡單的分析、判斷和預測。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本節課我在教學時,重點抓住以下三點進行教學:

(1)講清複式條形統計圖的意義

(2)讀懂複式條形統計圖。

(3)從統計圖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讓學生感受到複式條形統計圖能清晰地看出數量的多少。教學難點是:如何根據所提供數據的實際情況來確定數軸上的間隔。在製作複式條形統計圖時,提出問題:“如何在一個統計圖裏描述上面你們所説的這信信息?”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尋找繪製方法。整個過程使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突出體現了課程標準所提出地“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通過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體驗知識的發生和發展的過程”的新理念。

從本節課的教學效果上看,學生只會看圖,如果題目稍加改變,學生就不會填了。反思,以前教學在部分知識時,感覺學生很容易理解,掌握得好,根據學生的存在的問題,我指導學生獨立製作複式條形統計圖,讓學生經歷制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全過程,這下學生豁然開竅,重視製圖的過程,才能提高和培養學生的作圖能力。

在製作條形統計圖時,提出一個問題:“怎樣做才能使我們製作的條形統計圖整潔、美觀、漂亮?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尋找繪製方法。學生通過討論,師生共同總結出畫條形的四個步驟:

(1)根據圖紙的大小,畫兩條互相垂直的射線。

(2)在橫軸上,適當分配條形的位置,確定直線的寬度和間隔。

(3)在豎軸上,根據數據大小的具體情況,確定單位長度是多少。

(4)按照數據的大小,畫出長短不同的直條。

整個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使學生領會到怎樣運用已學的知識解決新知識的過程。學生學得輕鬆、愉快,製作的條形統計圖整潔、美觀、漂亮。完全達到了作圖的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北師大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1

旋轉是生活中處處可見的現象。在教學中,教師不僅僅是使學生感知和初步認識平移和旋轉,並滲透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還要使學生初步認識平移和旋轉的實質,並會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平移後的圖形。引導學生把學習過的數學知識迴歸到現實生活中去,培養學生觀察和思考興趣。

“面的旋轉”主要知識內容是“圓柱和圓錐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圓等平面圖形和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為了便於學生理解,教學時把點、線、面的運動過程製作成多媒體課件,在想象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觀察。課堂上呈現了幾個生活中的具體情境,讓學生進行觀察,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感受“點、線、面、體”之間的聯繫。首先設計了一個利用自行車車輪轉動體會“點的運動形成線”的活動,即在自行車後輪輻條上繫上綵帶,觀察綵帶隨車輪轉動的情況,發現綵帶轉動後形成了圓。然後又呈現了三幅情境圖,讓學生結合這些生活現象體會“點、線、面、體”之間的聯繫,第一幅圖是“很多小的風箏在天空中連成一條線”,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點的運動形成線”;第二幅圖是“雨刷運動時的情況”,引導學生感受“線的運動形成面”;第三幅圖是“轉門”,引導學生感受“面的旋轉形成體”。

在結合具體情境感受的基礎上,又設計了一個操作活動,通過快速旋轉小旗,引導學生結合空間想象體會立體圖形的形成過程,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北師大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2

“在課堂教學中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的手、腦、口都動起來,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潛能也被充分的挖掘和調動,但隨之而來的困惑也較多.

一、從教材的內容編排看

新教材改變了傳統的教學大綱對教學內容的輕能力重知識的要求,出現了許多新的教育思想把教材的內容分解成一個一個的小步子,一會兒幾何知識,一會兒代數知識,好比一台機器,把所有的零件放在學生的面前,作為教師就是要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如何組裝機器.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通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探究,使我清楚地認識到,必須要改變以往的以教師為中心,學生機械模仿教師的解題過程,死記硬背,這種方法已在教台站不着腳.同時,新教材還有獨特的一面,那就是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考慮:七年級的學生還很喜歡色彩鮮豔的圖片,所以教材編排了很多想想做做、剪剪拼拼遊戲中的數學,如教材中出現的“觀察與思考”,看圖時的錯覺,學生觀察得到的結論,由於視錯覺原因經常不正確,要實驗檢驗.檢驗的結果與他們觀察到恰好相反,這樣會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枯燥的數學變得有趣了,變的學生好容易理解了,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二、從教學的方面看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學習情境的設計者和信息資源的採集者,好比“機器零件”供應商,要從講台上的“獨奏者”轉變到後台的“伴奏者”.教師必須要認真地鑽研教材,找準教材的重點與難點,處理好教材、學生、教師的關係.尋找相關數學資源、圖片、實物模型,創造和平共處的學習環境,有利於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待現實生活,體會現實生活也離不開數學.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與決心.比如商品中的打折銷售,對於學生來説,買賣服裝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事,但其中的數學知識學生知道的還不是很多,只要教師收集的資料準備真實有效,學生的會很感興趣用數學的知識去解答這些問題.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語言、素材.生動的素材能在學生心目中留下永恆的記憶.而活潑的語言,又是激發學生求知慾的良方,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針對他們的特徵,選擇適當的素材,採用貼切的語言才能做到預期的效果.

總之,教學過程是一個與教材,與學生,與課標,與教學思想保持協調一致的,注意時刻改進,時刻提高,時刻反思的過程,教到老學到老.

北師大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3

在教學活動,必須認真研究國中教學的各種規律,並加以有機綜合,形成適應自身教學的有效方法是反思的重點,以我近幾年的教學經驗與體會,覺得從以下兩大方面出發,教學成績應是可以上去的。

第一方面應從思想工作着手,我覺得要教好學生,應先讓他們尊重老師,這也是做學生的基本準則,所以我第一天當他們老師起,就首先要求他們尊重與理解老師的要求,但要達到這一點,並不容易,教師要運用自己各方面能力,包括個人品格,口才,知識各方面吸引孩子,因為學生喜歡一個幽默,知識廣博,品德高尚,善解人意,肯助人的老師,讓他們覺得老師就是正義與公理的化身,他們也最肯服這樣的老師。有一點要特別注意:就是絕對禁止打罵學生,這樣很容易讓學生對老師離心離德,那就談不上搞好教學了,但愛學生同時又應對學生嚴格要求,他們有錯誤絕不可聽之任之,該及時批評就得批評,方式就是講道理,影響一個學生的最好方式莫過於真心的關懷與幫助。例如當有後進學生成績跟不上或受不良影響,我找他們來首先指出他的不足,讓他們認識其結果的嚴重性,同時用啟發式辦法幫他們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同時千方百計把他們的注意力引向學習方面,重點是樹立學數學的信心與興趣,要讓他們知道,老師決不嫌棄他們,是站在他們這一邊的,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優良的班風與周圍的學習氣氛對引導後進生進步起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需要班主任與課任老師的有效配合,沒有這些,個人再努力也是不行,管理學生是一門藝術,我目前仍在探索。

第二方面只有當以上思想工作基本過關了,奏效了,才能使教學效果上去。對於教學方面,我主要從以下六點入手,

第一點:總體把握教學要點,如該學年,該學期有哪些知識點,重點是什麼,難點是什麼,這樣在平常教學中才有目標。

第二點:注意和學生一起探索各種題型,我發現學生都有探求未知的特點,只要勾起他們的求知慾與興趣,學習勁頭就上來了,如每節課後如有時間,我都出幾題有新意,又不難的相關題型,與學生一起研究。

第三點:每節新課後注意反饋,主要作業與小測中發現學生掌握知識的不足之處,及時加以訂正。

第四點:要進行一定數量的練習,我反對題海戰術,但用相當數量題目進行練習卻是必要的,練習時要有目的,抓基礎與重難點,滲透數學思維,強調一點是老師在練習要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與鍛鍊,有了一定的思維能力與打好基礎,可以做到用一把鑰匙開多道門。

第五點:就是考前複習中要認真研究與整理出考試要考的知識點,重難點,要重點複習的題目類型,難度,深度。這樣複習時才有的放矢,複習中什麼要多抓多練,什麼可暫時忽略,這一點很重要,會直接影響複習效果與成績。當然,要做到這一點,並把握得準,必須要有相當長時間的經驗積累與總結,甚至挫折,否則不行。而我仍在不斷摸索中,但我相信,只要肯下功夫,就會有所領悟。

第六點:抓好後進生工作,後進生會影響全班成績與平均分,所以要花力氣使大部分有希望的後進生跟得上。例如在課後,只要有時間,我一般會留部分成績不足的學生再進行一次複習講解或小測,時間不要太多,十幾或二十分鐘,但一學期下來,就積少成多,對提高成績會有幫助,但要注意兩點,一是其它科任老師協調好時間,二是被留下的學生的思想工作要過關,以免因被留下產生牴觸情緒,就會影響複習效果。

以上六點教學方面的看法只有根據自身與本班實際情況綜合運用,有機結合,才可能有一定效果。

作為一個數學教師,我目前仍在不斷探求有更好效果的教學方法,"常規"與"教改"相結合,並博採眾長,不斷改進,爭取更好成績。

以上是我對數學教學的幾點反思與看法,僅供交流。

北師大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4

今天這節課的重點是用圓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問題,也就是課本第4頁觀察與思考三,車輪為什麼都是圓形的?學生通過自學大多能夠明白:圓形的車輪平穩。但是為什麼平穩就不清楚了,至於説用圓的知識來解釋就更談不上了。對於教材中提示的研究方法,很少有人看懂。應該説這些都在我的預設之中,課堂上我重點引導學生去討論各種圖形的中心點的滾動軌跡,讓學生經歷研究的過程,最後大多數學生明白了:圓形的中心點到邊上各點的距離都相等,中心點的滾動軌跡就是一條直線,這樣的車輪滾動時就平穩。也學會了解釋為什麼車輪不能是其他的形狀。但在後面解決5頁想一想的問題時,學生的解釋再一次忽略了圓的知識。

學生為什麼會這樣?問題出在哪裏?想來想去好像分析不出是什麼原因?問了幾個學生只説是“不會”。那麼這個“不會”又該如何解釋呢?

首先,學生對題目的理解還是存在一定問題的。“用圓的知識來解釋”就意味着在解釋的過程中要用到圓的有關知識,學生對自己具備的圓的知識可以説是清楚地(畢竟才上了一節課),我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只要結合了圓的特徵就可以,但卻沒有人注意到這一點。

其次,這是第一次在數學課上接觸用數學知識解釋現象的題目,這第一次使學生沒有可供借鑑的經驗,讓更多的學生感覺到無從下手。這也許就是學生那句“不會”後面的潛台詞。

最後,從課堂上不難看出:學生更關注的是結論。車輪是圓的是因為平穩。井蓋是圓的是因為掉不下去。這也許就是更多人的習慣了,我們早已習慣了標準答案,非此即彼。

面對新的教材,充滿了挑戰。而這挑戰絕不僅僅是針對教師。

北師大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5

反思本節課我們認為還是有很多成功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根據實際需要引入比的意義,讓學生充分親歷一個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比的過程,《比的認識》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教材密切聯繫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張老師設計了“圖形放大縮小”“速度”“水果價錢”等情境,圖形放大縮小”引發學生的觀察討論和思考,建立起比的表象,”“速度”“水果價錢”情境抽象概括出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義——兩個數相除。使學生體會引入比的必要性、比的意義以及比在生活中的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的意義,通過以上一系列的活動探究,層層深入,抓住了比的本質特徵,培養了學生歸納類推能力,初步感知比在生活中的廣泛性。

2、 在引入比的概念後,教師組織學生説一説、寫一寫。你還能舉一些生活中的比嗎?教學時給學生的舉列時間不多,但有個學生舉出的例子很有代表性:我們籃球場上的比這是一個很好的教學契機,張老師抓住了,讓學生明確:各項比賽中出現的比,是比“相差關係”而不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比“倍數關係”,課堂達到了一個小高潮,效果很不錯再由學生説説求比值的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稱寫法教師沒有作過多的講解,而是佈置學生自學。求比值時,引發學生的討論和思考得出,我們曾經認真研究認為名稱不需要講解,而求比值學生通過討論能夠得出方法。這一設計在張老師的教學中得到證實還是比較成功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