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老師讀書心得體會

來源:文萃谷 6.83K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那麼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麼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老師讀書心得體會,歡迎閲讀與收藏。

幼兒園老師讀書心得體會

幼兒園老師讀書心得體會1

初讀《爬上豆蔓看自我》,有很多朦朧的感悟,可惜一支拙筆無法盡情地表達出來。這本書我會經常閲讀,一向珍藏。它讓我的思想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激發我去反思、體驗自我生活和工作的價值和好處,讓自我真實地活着,做真實的事情,用自我真實的聲音生活,用自我真摯的情感從事教育,構成自我個性化的教育生活。仔細想來,作者的工作狀態似成相識,原先我平時也是這麼工作的吧,只是我不是一個有心人。“以銅為鏡,能夠正衣冠;以人為鏡,能夠明得失”,那我就把辛黛瑞拉當成我的鏡子,經常來照照,因為我明白我是喜歡我的職業,我也能從觀察、瞭解並理解孩子的過程中獲得極大的幸福。

本書是幼兒教師專業成長叢書之一,是一本充滿感性色彩又令人深思的一線幼兒教師的教育日記,作者詳盡地敍述了自我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以及對日常生活中的各個環節的感悟與反思,記錄了一個普通幼兒園教師在和孩子、家長交流中的喜怒哀樂,自我專業成長的足跡,對生活、工作以及生命的感悟與體會。本書真實反映了幼兒教師的生活原貌,從個案的角度記錄了幼兒教師的成長曆程。全書共分六部分,第一、二部分介紹了作者的理想教育生活和日常教育生活;第三部分介紹了作者和孩子的溝通、交流;第四部分介紹了作者在教學中的感悟;第五部分介紹了作者和家長的愛心聯繫;第六部分抒發了作者對生活好處的思考。

書中濃厚的生活氣息,教師良好的反思和學習精神對於新教師有着推進作用。從作者的言行中能夠看出,教育對其而言是一種信仰,她的文字中給人的感受是,從事幼兒教育事業是一種意志的磨練,更是一種享受。她能更多真正的從孩子出發,當看到孩子的表現沒有預想完美時,她能看到孩子的進步,在諸多篇日記中都能看到作者一一講述每名幼兒的進步,將理解、寬容孩子貫穿在現實生活中,而不僅僅僅是放在嘴上。因此,她能走出常態,堅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看這本書時,覺得真像是自我在寫日記。同是幼教工作者,寫的都是我們最熟悉的,每看一篇,生活中的某一片段就會跳出來。如有一篇隨筆是《愛唱歌的小麻雀》,講了她上午因為一向在糾正孩子的常規,結果該上的課都沒有上,下午又受老師之邀去聽課。回到教室以後正好課程安排是講故事活動就給孩子講述《愛唱歌的小麻雀》。因為是臨時決定的,沒有任何的教具,但是她調整了教學方法,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講述故事,再讓孩子在體驗中學習故事,最後以小麻雀的口吻把早晨沒有唱的歌唱給小鹿寶寶聽,其實就是唱給孩子們聽,之後孩子們也跟着唱起來,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這也讓我想起公開課,她的做法可能就是我們的做法,我們的做法可能比她更好,但是我們因為公開課結束就過去了,時光長了可能就忘記了,但是這位老師能及時記錄下自我的教學感悟,再次打開的時候也是一種經驗的借鑑。所以邊讀書邊思考,是閲讀《爬上豆蔓看自我》中養成的習慣,會被一句話、一個小片段所吸引,便停下來細細思索。因為這些日記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我們能夠感受到教師的反思精神,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反思意味着對自我有一種新的審視和批判精神。所以剛開學的時候也曾試着每一天在博客裏寫寫自我的教學感悟,發生在身邊的精彩瞬間,覺得也是一份快樂,但是之後因為家裏很忙就慢慢疏忽了,只是偶爾想到了就寫點東西在裏面。

高美霞的日記給我最深的印象有這樣幾點:

第一,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看了這些日記,給人的感覺是:教育是一種充滿智慧的生活。這些教育日記反映的就是教師和孩子的生活,是對幼兒園日常生活的敍述,也是對教師生活感悟的敍述。其中體現了教師的專業敏感,體現了教師的生活趣味,生活態度。在日記裏,我們能夠感受老師和幼兒鮮活的生活場景和活動,我們能夠認識一個個反覆出現的有自我思想的、充滿活力幼兒。在日記中,我們也能看到老師的困惑和苦惱,看到老師和孩子之間的互動、磨合。在日記中,我們也看到了教師和家長之間的協作和溝通。作者的文筆平實中透着優美,敍述的很多生活事實充滿情趣,讓人感受到與孩子的'共同生活也是詩意的生活。

第二,有反思的職業習慣。

看了這些日記,我覺得,呈此刻我們面前的不只是一個事實的文本,也是一個心理的文本,是一個教師不斷反思的文本。對幼兒教師而言,人人都在實踐,但並不意味着人人都在反思。這些日記吸引人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能夠感受到教師的反思精神,在反思中不斷調整自我的行為。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反思意味着對自我有一種審視和批判的精神。其實,這些日記本身就是反思的產物,寫日記本身就是給自我“照鏡子”,就是審視自我言行。這些日記中,作者對自我言行的很多分析是難能可貴的。

第三,有自覺的學習精神。

看了這些日記,我覺得作者有很高的學習熱情,有自覺的學習精神。對教育實踐的敏感,對自身教育行為的分析,需要教育理論和綜合素養的支撐。從日記中可見,作者的閲讀面是很廣的,對一些理論和思想有一種渴求的精神。有些著作作者是精讀的,充滿感悟的。這種學習精神對一個教師來説是專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更值得稱道的是,作者能將學習與實踐結合起來,將學習與個人的生活結合起來。在實踐中學習,在生活中學習,不斷豐富充實自我,努力用先進的理念引領自我。

第四,有完美的職業理想。

看了這些日記,給人的感覺是,從事幼兒教育是一種意志的磨練,更是一種享受,幼兒園生活是多彩的,燦爛的。幼兒教師的職業是陽光的職業,是有挑戰也是充滿快樂的職業。我們所得到的這種感覺是建立在作者完美的職業理想的基礎之上的。對孩子充滿愛,充滿關懷,對孩子給予寬容,給予理解,給予展現自我的機會,這就是一種新的兒童觀引領的職業態度,有了這種職業態度,就有可能去享受職業,而不是忍受職業;去迎接職業生活的挑戰,而不是迴避職業生活中的困難。讀了這些日記,能夠感受到作者的職業理想不是文字上的,不是口頭上的,而是融入到每一天的具體的行為之中的。是職業理想在支撐着作者的工作和生活,是職業理想在引領着作者去反思和不斷努力。

我的收穫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無論家長還是老師都就應經常反思自我的教育行為,多學習(向其他老師和家長學,向書本學,向網絡學……),多看書,多反思,多動筆。反思是個總結教訓、積累經驗、改善方法的過程。很多家長都表示自我脾氣暴躁,對孩子缺少耐心,如果能經常反思,就會逐漸增強自我監督的力量,進而逐漸控制自我的脾氣,處理問題時更趨平和與理智。如果頭腦中裝有更多對理性重要性的認識,懂得更多教育孩子的知識,那家長原先那些不科學、不理智的做法肯定會越來越少。家長們必須要拋棄這樣的想法:我天生就是急脾氣的人,根本改變不了,孩子將來會明白我發火是為他好的。我個人的切身經歷使我相信:知識和智慧擁有強大的力量,如果用它們武裝頭腦,任何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都能夠變得更冷靜、更睿智、更從容!

二、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多給他們一些正面的、真正的關注。家長就應愛“真實”的孩子,而不是僅僅愛大人理想的或期盼的孩子。經常聽家長對孩子這樣説:“你再哭/鬧/撒謊/不好好吃飯……媽媽(或爸爸)就不喜歡你了!”家長的本意是要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孩子卻領會成:爸爸媽媽根本不愛我,除非我不犯一點點錯誤,否則他們就會罵我、厭惡我,甚至不要我了。父母太多善意的想法變成對孩子無意的傷害,當孩子遍體鱗傷時,父母或許還渾然不覺,以為都是孩子出了問題。我們對孩子“真正”的關注太少了:心不在焉地回答他們的問題;敷衍了事地應付他們的請求;三心二意地參與他們的活動……很多家長抱怨孩子不肯向父母吐露心事、表達思想,原因正是我們沒有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不瞭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孩子怎樣可能信任並接納我們?其實全身心的關注並不需要太多時光,跟孩子一齊沉浸在一個遊戲中,陶醉於一個故事裏,認真的表情、專注的眼神……都能給予孩子莫大的滿足,增進孩子與父母間親密的情感。

三、應對孩子幼小的心靈、稚嫩的思想、脆弱的情感,家長和老師需要細膩、再細膩。拋棄那種舊的教育觀念:無論我做什麼,只要是為孩子好就行了。這份“好”不就應讓孩子長大成人後才去回味、體驗和理解,而就應如春風化雨般滋潤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讓他們從小就能感受到並喜愛這份好。我們的教育的確太粗線條了,我們很少探究孩子那小而敏感的腦袋裏究竟有什麼奇妙又豐富的想法,我們很少思考該如何理解和尊重孩子,如何引導他們想得更多更深。家長通常覺得反正我是為孩子好,只要孩子照我説的做就行了,孩子始終處於可憐的被動地位。其實,很多孩子自我的事情完全能夠由他們自我做主,家長能夠跟孩子商量着做,如吃什麼樣的早飯、穿哪件衣服、要不要把玩具借給小朋友等等。教育,真的是一件需要細心加耐心加愛心的事情。

羨慕作者身上那種蓬勃向上、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和激情。我想大多數教師都是努力的,他們會為自我講的故事引起孩子的共鳴而高興,為孩子們對活動的聚精會神而欣慰,為自我的收穫而歡欣鼓舞,但這種快樂並不是一向存在的,他們會灰心,會沮喪。為什麼孩子這麼浮躁?為什麼家長這麼難以溝通?這種狀態説明教師還沒有把工作當作心靈的享受。完成了一天的工作任務後,教師反思過這天的活動了嗎?孩子和自我都收穫了什麼?享受到什麼?翻看教師的反思筆記,寫得更多的可能是有關孩子的狀況,以及一日教學活動環節哪些需要改善等,很少寫到自我一天的情緒。其實,教師就應記下自我的情緒體驗,這種體驗反映了教師是否用心去做了,反映了教師做事的精神狀態。孩子的激情需要教師來點燃。如果教師自我沒有激情,而只是為了保證活動的順利進行,選取的資料和材料對孩子沒有挑戰,那麼孩子在活動中就無法產生來自活動本身的原動力,就像作者説的“孩子的眼中找不到發亮的、渴求的眼神”。因此,只有教師產生蓬勃向上的激情,才有可能點燃孩子的激情。教師就應用心靈去享受工作。

從辛黛瑞拉的這些日記中,能夠感受到高老師的職業理想不是文字上的,不是口頭上的,而是融入到每一天的具體的行為。在閲讀本書的過程中最讓我感動的也正是作者隻言片語中所表達出來的對教育的信仰、職責感、使命感、成就感。但是也不是每個人都在教育上有如此的悟性,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有一份堅持,日復一日堅持做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是需要有偉大的靈魂的,用用心的心態對待孩子、給予孩子細膩而恰當的關愛更要用尊重和平等的態度應對孩子。

幼兒園老師讀書心得體會2

《童年的祕密》是一本風靡全球的幼兒教育名著,對幼兒之謎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解答。它是現代意大利著名幼兒教育家蒙台梭利1936年7月在英國牛津召開第五次國際蒙台梭利會議之際出版的。

在這本書中,蒙台梭利博士詳細而生動地描繪了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徵,揭示了成年人對兒童心理髮育的忽視和抑制。提出了兒童發育中有一個“敏感期”的觀念,刻畫了兒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節奏感、觀察力等方面的發育特徵,是一本瞭解兒童發育和成長祕密的.最生動的著作。

在“節奏”一節裏,蒙台梭利博士提到很多成人注意的是他自己行為的外在目的,並根據自己的想法來確定採用何種方法。對成人來説,有一條自然法則,即“最大效益法則”。這引導他運用最直接的方法,在儘可能短的時刻內到達他的目的。當他看到一個兒童正在作巨大的發奮做某些似乎沒有成效和幼稚的事情,而這些事情他自己一瞬間就能夠做完而且做的更完美,這時他就感到痛苦,就想去幫忙這個兒童。這是正因成人不明白兒童在活動中需要運用他的手,不把手的户外看成是兒童工作本能的第一次展現,就可能成為兒童工作的障礙。

無論是做為家長還是老師,我都曾正因看到兒童試圖去做一些在成人看來似乎是毫無必要的活動而去阻止他,甚至變得惱怒,如果兒童企圖反抗,結果往往是以兒童“不聽話”而告終。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務必使自己的內心作好準備。務必系統地研究自我,以便發現自己身上某些具體的缺點。而不好只注意兒童的壞脾性和如何糾正童錯誤的行為。教師首先要清除自己眼中的沙粒,然後他才能更清楚地知道如何消除兒童眼中的塵埃。

幼兒園老師讀書心得體會3

最近,我在閲讀一本書名字叫《不會説話的孩子想“説”什麼》。其中有一個章節談到“培養快樂、負責、有潛質孩子的5個訣竅”。

在學習這5個訣竅之前,要先了解孩子天生就會使用的9種情緒密碼:好奇、開心、驚奇、苦惱、生氣、害怕、羞愧、噁心、厭惡。

訣竅1:允許孩子充分、合理地表達所有的情緒密碼(儘可能不讓孩子的情緒受到壓抑)。

表示開心、好奇的情緒密碼,都是正面的情緒密碼;表示苦惱、生氣、害怕、羞愧、噁心、厭惡,這些都是負面的情緒密碼。

訣竅2:儘可能鼓勵孩子多多表達好奇和開心的情緒密碼(儘可能讓正面情緒充分發揮,及至最大)。

例如,孩子抓起一本圖書或是雜誌,開始動手撕扯。如果這本書不是那麼珍重,你不妨先觀察一會兒,看看孩子對撕扯所發出的聲音、撕扯時候的感覺、撕扯本身都有什麼反應。或者你就應捫心自問,孩子是不是在模仿父親撕報紙的動作。然後,要讓孩子明白,你認可孩子的興趣,也對此表示欣賞:“這本雜誌很棒,對不對上方的圖案也很漂亮,紙張也很棒喲。”如果你不想讓孩子撕雜誌,那就那另外的紙換下它,同時要跟孩子説:“這本雜誌不能夠撕,這有一張紙,你能夠隨便玩。”

訣竅3:排除引起苦惱的因素(儘可能設法消除因其負面情緒的.因由)。

有的孩子只要看到戴眼鏡的人就會哭,如果我們忽視孩子的這種表現,或者對孩子的哭鬧不予理睬,這樣做會讓孩子誤以為你沒有明白他發出的情緒密碼,這樣不僅僅僅對孩子沒有幫忙,反而會讓孩子越來越苦惱。在這種狀況下,我們能夠把孩子抱起來,讓孩子背對那個人,也能夠請那個人把眼鏡摘下來,或者還能夠問那個人是否介意讓孩子玩一玩他的眼鏡,以便消除孩子的負面情緒。

訣竅4:用話語幫忙孩子表達情緒密碼。

例如,小孩子正因飢餓哭泣時,不好只是喂他,也要花時刻同他説話:“我聽到了,孩子,你此刻餓了對吧,我們找點東西來吃吧!”若孩子被汽車喇叭聲嚇到了,你能夠跟他説:“那種聲音真可怕,把你嚇壞了。”孩子開心地蕩着鞦韆,你能夠用話語增強這種經歷給孩子帶來的正面感受,能夠發出誇張的聲音,比如“哇――”的一聲,或者説:“你玩的很開心,對不對”這些語言描述不僅僅僅對孩子的感覺予以認可,同時也能把孩子身體的感覺用語言描述出來。

訣竅5:明白孩子的願望,他想要變得和大人一樣。

1歲大的索尼婭走到電視機後面,想要看看那些奇妙的電線和插頭,這時父親平靜地説:“索尼婭,若果插頭在插座裏,電線就會有電,你碰它會受傷,到我這來,我給你看看這段沒有電的電線,看看到底是怎樣回事。要不來玩這個好玩的球吧!”然後索尼婭走到父親面前,聽父親簡單描述了一下電線和電流的用途,就開心地玩球去了。這時父親不妨説一句:“索尼婭,謝謝你不去玩那些電線,我愛你。”

在這件事情上,首先,父親以平靜的語氣和孩子説話,並干預了她的危險舉動,儘管孩子不能完全聽懂父親的意思,但她明白説話的含義和語調。其次,他還給索尼婭帶給了一種十分好玩的東西――球。最後,“謝謝你,我愛你!”他用這樣正面的語言對孩子的做法予以肯定,引導索尼婭在行為上做出改變並給予獎勵。這位父親所有的舉動和反應,都是在給索尼婭師範一些寶貴的經驗,還會有助於她將來長成一個心地仁慈、態度冷靜以及情感和諧的大人。

幼兒園老師讀書心得體會4

非語言行為是指通過一些身體動作、表情等形式表達思想的一種行為。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我們與幼兒交流時也會用一些非語言行為。怎樣運用這種行為?在《幼兒園教育的50個細節》書中,通過案例的形式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一、非語言行為的無效運用

非語言行為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我們經常會用到,這種方法並不適用於所有的情況,有時也會有反的作用。如在《撕破了的小紅花》的案例中,陳老師看到天天小盆友有所進步,所以獎勵給他一朵小紅花,讓孩子很開心。可是天天沒有因為得到小紅花而一直“遵守紀律”,又被老師撤銷了獎勵,衣服上的小紅花被撕了下來。天天的一句“我以後再也不要小紅花了”,實際上反映出教師採用的外部獎賞方式並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反而很大程度給孩子的內心造成了傷害。主要是因為教師沒有意識到,這種外部獎勵只是暫時調整幼兒的行為,不可能收到長遠的教育效果。對於幼兒來説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必須是發自幼兒內心的一種慾望,而非外部賦予的。我的感悟:幼兒園教師要正確的把握幼兒興趣與外部獎賞需要程度的關係,正確發揮外部獎賞的作用。

二、非語言行為的有效運用

有些非語言行為會達到較好的效果。在《此時無聲勝有聲》案例中我學到了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人際溝通是通過語言和非語言兩種方式進行的,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恰當的體態語,能激發幼兒的思維及語言,能幫助幼兒準確地掌握知識、理解內容。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還要有意識的運用體態語、智慧的運用體態語、恰如其分的使用體態語。避免直呼幼兒的姓名的批評,傷害幼兒的自尊心。在《尋找的'眼睛》案例中,講述老師對於擾亂秩序的幼兒的一種解決的理念,教師要有一雙“尋找的眼睛”,去發現這樣幼兒身上存在的優點,發現這樣孩子在用自己的“一百種語言”來表達的獨特的思想情感。而老師表揚孩子的方式可以是“微笑的點頭”“鼓勵的語言”“大家的掌聲”等形式。書中寫到:“只要教師有一雙尋找的眼睛,勵志,就能發現那些躲在角落裏的”天才“。其實在日常的教學生活中,你是否有這一雙尋找的眼睛,相信只要多去關注有個性的幼兒,發現這樣幼兒的特點,多去鼓勵、表揚孩子,相信我們也會發現角落裏的”天才“。

總之,教師要結合不同的情況,運用不同的體態語對幼兒進行正面的教育。此外,教師還要學會尊重幼兒,理解幼兒。平日裏教育幼兒要學會等待,在幼兒犯錯時,教師也要學會靜心、學會等待,等待幼兒改正不好的行為習慣。

幼兒園老師讀書心得體會5

最近我讀了幼兒教育中的一篇文章,它的名字叫《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畫出五彩世界》。通過學習這篇文章,我學到了許多對好的方法。

首先,要選擇幼兒感興趣的題材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筆者在文中説到,要深入到幼兒生活中去發掘他們關注的熱點,將目標拓展到幼兒對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求知慾,在開展一系列探究活動中去尋找美術創作的題材,並將幼兒的創作放在一個不斷探究和發現的過程中。通過案例,我們也知道了只有當孩子對事物產生興趣,才會自發地想去了解並進一步觀察和探究,而這些行為都是建立在幼兒主

動的基礎上的,最終幼兒學到的都將通過一系列手段展現出來。

其次,引導與評價相結合鼓勵幼兒主動學習。在孩子的眼裏,一切似乎都是生命體,而情節的創設,讓我們在引導幼兒學習探究和興趣需要之間找到了一個切入點。教師在引導過程中,用生動的語言激發幼兒對美術的興趣,易於讓幼兒產生輕鬆、愉快的遊戲心理,所以儘量運用形象生動地語言將活動內容和孩子的生活經驗相聯繫,讓孩子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自己也投入到情節中,以自己的情緒去影響孩子、調動孩子,這樣孩子會自然而然的.參與、自然而然的投入到情境中去,和活動融為一體。無論幼兒的作品是否理想,教師都應以認真、細緻的態度去欣賞,儘量去發現其中的閃光點並及時予以表揚和指導,使每個幼兒都在活動中體驗到老師的關懷,從而增強繪畫的興趣和信心。

幼兒園老師讀書心得體會6

某日在電腦上看了《怎樣做一名好的幼兒教師》文章,讓自己又學習了一些知識,教師一直是人們所尊崇的事業,這個職業被稱為太陽底下最崇高的是職業。教師要懷着崇高的愛去傳授知識,要用滿腔的熱情去啟迪人生,春雨潤物般的言傳身教不僅能使孩子獲得淵博的知識,還能使幼兒擁有豐富而高尚的靈魂。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應具備對人真誠、心地善良,有愛心,要熱愛幼兒,還應不斷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量。這就説明我們教師應該具備求知的精神,要學而不厭,要掌握淵博的文化知識,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在學以致用。幼兒教師還應具有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的崇高品質,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須先做到做好。

教師還要有耐心,面對不聽話的幼兒要耐心的教導他們,不能侮辱他們,這不僅會傷害幼兒感情,而且會使矛盾激化,在幼兒心中失去威信,教師的勞動是十分艱苦、複雜的,教師只有保持愉快平靜的心境,才能使幼兒產生一種愉快的感情體驗,提高積極性,並因此創造一種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只有用自己的言行品格去影響幼兒,才是為人師表。還有教師教書育人應是面對全體幼兒,要對班級裏所有幼兒關心,不過在平常的教學中,我還是比較喜歡那些聽話乖的小朋友,往往忽略了那些調皮的幼兒,在這一點我想在今後工作中應該要注意。

看了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我想我以後一定會努力,多讀一些幼教文章。爭取做一名讓孩子開心,讓家長放心的幼兒教師!

翻開首頁映入眼簾的就是卡森的一句話:如果一個幼兒要維持他內在的好奇心,那麼他至少需要一個成人與他分享,和他一起快樂地、興奮地探究這個神祕的世界!

作為守護在孩子身邊的幼兒老師,我們都有這樣的機會去分享、感受、把握這個和孩子共同快樂的機會!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幫助孩子瞭解所處的這個世界,而好奇心正是自然科學家的基本心態,當孩子正用盡辦法去探索事物時,自然科學家的精神便已悄悄萌芽了。有位科學教育工作者曾説:“當孩子問‘為什麼?’時,最好的回答便是‘那你覺得為什麼呢?’”這本書便是希望喚起成人去觀察、發現孩子原有的好奇心,依從孩子的好奇心,提供適當的探索環境和引導,培養孩子像自然科學家的精神和態度一樣,去學習如何發現和找尋答案。這本書也是老師最佳實用指南,清楚的提供老師在自然探究前的準備,並在不同階段的探究(開放式探究、主題探究)中,詳列出探究的核心概念、教學計劃、引導方法和延伸活動,以及討論時的引導話語。也讓老師能在符合個別孩子的發展、興趣和能力之下,如何從孩子自身的經驗,引發他們主動觀察環境;如何提供孩子好奇、發問、探索、調查、討論、反思自己觀點的機會,進而瞭解孩子如何在相互學習中建構概念,發展出科學探究的技巧和態度。此外,書末附有相關資源、表格,可供老師記錄孩子的發現和觀點,再透過這些檔案檢討和發展課程。

《與幼兒一起探索自然》一書拓展了教師在教育中所扮演的傳統角色。這本綜合課程能指導教師開展以探究為基礎的課程,該課程是以探究為基礎的課程,該課程是以幼兒對周圍生物世界的.自然好奇心為基礎的。從在室內養育生物和種植植物,到去室外搜尋動物和他們的棲息環境,並且在此基礎上進行一系列的討論活動,教師們能學到如何為教學活動做好準備,學到如何知道幼兒通過開放式或主體式的科學活動進行學習、學會觀察。“如果一個幼兒要維持他內在的好奇心,那麼他至少需要一個成人與他分享,和他一起快樂地、興奮地探究這個神祕的世界。”這應該是《與幼兒一起探索自然》一書所秉承的理念,同時也符合《綱要》中“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這一思想。幼兒對於自然有着一種天生的探索慾望:看到花草,他們總試圖觸摸;看到小動物,他們又會滿懷好奇地觀察;下雨了,他們會穿着雨具,在雨中嬉戲,找尋雨水的奧祕……我們要保護幼兒的這種好奇心,我們應該讓幼兒在好奇中觸摸自然,親近自然。

在幼兒共同探究和互動的過程中,他們總會試圖搞清楚所見和所做的事情。他們開始建構有關事物的概念。這時,“小小科學家系列”讓教師擔當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確保幼兒有關科學的遊戲和想法可以受到關注、深化和挑戰。在幼兒探究過程中,教師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在教室中創設一種支持和鼓勵幼兒成為小小自然學家的環境與文化,而這種環境和文化的特點是:尊重生命;強調調查;分享觀察的內容和觀點;檔案與記錄;關注真實的生物。其中首要的“尊重生命”,讓我特有感悟。回想到,自己在平時的自然角管理或是科學探索活動中,常常就會忽視,甚至迴避這一問題。小蝌蚪死了,老師也不向幼兒説什麼就把它處理掉,當他們發現小蝌蚪不見了時,來問老師,老師就會用一些非常理的話敷衍了事。久而久之,將會使幼兒形成了無視周圍生物的意識。通過這次的閲讀學習,我會更新自己的認識,反省自己教育中的不良問題,用全新的“自己”去帶動幼兒、帶動周圍的成人,把尊重生命放在首位,為與我一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小生命負責。

另外,我還充分體會到“家庭參與”的重要性,《與幼兒一起探索自然》一書所展示的教學案例都將家長納入到活動的參與者中,這也能進步激發幼兒觸摸自然的興趣。我們不要總以為幼兒年齡小,不懂事,其實有時候他們腦中能閃現出成人都沒有的靈感,尊重幼兒,讓他們充分觸摸自然,或許未來的自然學家就會在他們之中產生。這不僅僅是《與幼兒一起探索自然》一書所給予我的認識,更是應在今後的幼兒教育中貫穿始終的一種理念。

幼兒園老師讀書心得體會7

《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指出:“遊戲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兒園指導綱要》中同時指出:“玩是幼兒的天性”,“要發現、保護和引導幼兒固有的天性”,“以遊戲為基本活動”。遊戲是幼兒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孩子童年的歡樂、自由和權利的象徵。豐富多彩的遊戲不僅可以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培養良好品行,而且能增長幼兒的知識,發展智力。

遊戲是最好的思維訓練

遊戲是促進幼兒智力發展的最佳活動。通過遊戲喚起幼兒的興趣,集中注意力,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促進幼兒智力發展。按照皮亞傑的理念,從認知活動而言,遊戲是同化的過程。幼兒玩遊戲越多,他們智力會發展更好一些。

“現在的家長不願意孩子在幼兒園玩得太多,他們更關注孩子從老師那裏學到了多少知識,這幾乎是所有老師都面臨的困境。”北師大劉焱教授認為,幼兒園教育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們獲得幸福的童年、該年齡應有的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幼兒園遊戲一方面要服務於教育目的,但更重要的還是讓兒童在遊戲中得到滿足和快樂。”

寓教育於遊戲活動中

chq先生説過,遊戲是兒童的心理特徵,遊戲是兒童的工作,遊戲是兒童的生命,從某種意義上説,幼兒的各種能力是在遊戲中獲得的。遊戲在幼兒園教育實踐中的運用,不僅可作為教育教學的基本內容,也可作為組織教學活動的有效手段,更應是貫穿整個幼兒園教育教學所有過程。這樣才能給幼兒一個真正的遊戲童年、快樂童年和成長童年。在遊戲中,幼兒的動機是“我要玩”“我要學”,因此幼兒身心總處於積極主動狀態,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習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遊戲的魅力主要不是“好玩”,而是幼兒主體性的體現與發揮,幼兒的遊戲與學習是發生在同一活動過程中,遊戲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所以是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使幼兒的學習遊戲化,培養和提高他們對學習過程本身的興趣與好感,使幼兒對學習的興趣日有長進,讓幼兒在愉快的遊戲中增長知識,就好象春風化雨般使草木生機盎然。

精心創設遊戲活動環境

保證充足的遊戲時間。教師要確保幼兒在遊戲中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時間在半小時左右,如果時間太短幼兒遊戲不能盡興,時間太長幼兒會對遊戲失去興趣。所以教師一定要掌握遊戲時間的度。

準備足夠的遊戲材料。材料是幼兒遊戲的工具,在遊戲中為幼兒提供多種材料,有利於幼兒通過探索接受豐富的感官刺激,利用不同的材料去替代和想象,在與材料的互動中促進發散性思維的發展。比如在活動區中為幼兒準備許多半成品的材料,有各種質地不同的紙類材料(白紙、臘光紙、皺紋紙、信封),白紙可以畫畫、摺紙。臘光紙色澤豔麗,可以折各種小動物,也可以作為剪紙的材料。皺紋紙可以做小花、拉花、還可以搓成紙球等。形狀各異的紙盒(包裝盒、藥盒、化粧盒),可以做傢俱、汽車、玩具等。插塑玩具,木製玩具,美工材料(筆、油泥、剪刀等),可以讓幼兒動手捏、搓、團、揉做成各種小動物和各種形狀物品。用剪刀可以剪窗花、動物輪廓等等。

營造寬鬆和諧的遊戲氛圍。遊戲是幼兒的

的詩等等,壓力很大,而強強所在的幼兒園呢,每天以遊戲多一點,沒有太多的作業,強強每天都過的很開心,他們幼兒園的學習宗旨是“學中玩,玩中學,六個字,強強的爸爸看到剛剛學到很多知識,還能背很多的古詩,覺得很了不起,強強的爸爸也想把強強轉到這所幼兒園去,問“強強的爸爸有必要把強強送到剛剛所在的幼兒園去嗎?答案是:不需要也沒必要

幼兒始終是幼兒,通過死記硬背得來的知識根本毫無意義,幼兒需要的是在遊戲中發揮了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去動腦思考[幼兒園教師教學心得體會(共2篇)]這樣才記得更深更勞,也提高了他們的認知能力,幼兒需要的是一個快樂的學習氛圍,我喜歡幼兒是高高興興的來上幼兒園,快快樂樂的回家去,而不是因為作業太多功課太重,而愁眉苦臉不開心不願來上幼兒園,我希望每一個在幼兒園學習的孩子都是快樂的,孩子們加油!

幼兒園老師讀書心得體會8

非語言行為是指通過一些身體動作、表情等形式表達思想的一種行為。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我們與幼兒交流時也會用一些非語言行為。怎樣運用這種行為?在《幼兒園教育的50個細節》書中,通過案例的形式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一、非語言行為的無效運用

非語言行為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我們經常會用到,這種方法並不適用於所有的情況,有時也會有反的作用。如在《撕破了的小紅花》的案例中,陳老師看到天天小盆友有所進步,所以獎勵給他一朵小紅花,讓孩子很開心。可是天天沒有因為得到小紅花而一直“遵守紀律”,又被老師撤銷了獎勵,衣服上的小紅花被撕了下來。天天的一句“我以後再也不要小紅花了”,實際上反映出教師採用的外部獎賞方式並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反而很大程度給孩子的內心造成了傷害。主要是因為教師沒有意識到,這種外部獎勵只是暫時調整幼兒的行為,不可能收到長遠的教育效果。對於幼兒來説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必須是發自幼兒內心的一種慾望,而非外部賦予的。我的感悟:幼兒園教師要正確的把握幼兒興趣與外部獎賞需要程度的關係,正確發揮外部獎賞的作用。

二、非語言行為的有效運用

有些非語言行為會達到較好的效果。在《此時無聲勝有聲》案例中我學到了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人際溝通是通過語言和非語言兩種方式進行的,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恰當的體態語,能激發幼兒的思維及語言,能幫助幼兒準確地掌握知識、理解內容。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還要有意識的運用體態語、智慧的運用體態語、恰如其分的使用體態語。避免直呼幼兒的姓名的批評,傷害幼兒的自尊心。在《尋找的眼睛》案例中,講述老師對於擾亂秩序的幼兒的一種解決的.理念,教師要有一雙“尋找的眼睛”,去發現這樣幼兒身上存在的優點,發現這樣孩子在用自己的“一百種語言”來表達的獨特的思想情感。而老師表揚孩子的方式可以是“微笑的點頭”“鼓勵的語言”“大家的掌聲”等形式。書中寫到:“只要教師有一雙尋找的眼睛,就能發現那些躲在角落裏的“天才”。其實在日常的教學生活中,你是否有這一雙尋找的眼睛,相信只要多去關注有個性的幼兒,發現這樣幼兒的特點,多去鼓勵、表揚孩子,相信我們也會發現角落裏的“天才”。

總之,教師要結合不同的情況,運用不同的體態語對幼兒進行正面的教育。此外,教師還要學會尊重幼兒,理解幼兒。平日裏教育幼兒要學會等待,在幼兒犯錯時,教師也要學會靜心、學會等待,等待幼兒改正不好的行為習慣。

幼兒園老師讀書心得體會9

《慢養,給孩子一個好性格》讀這本書,看一眼題目我就喜歡上了,因為這和我最近悟得的道理是相同的,再看了序,覺得有許多想法不謀而合的,一路讀來親切而感動,所以迫不及待要讀完,再推薦給周圍的人。培養孩子自信、溝通以及跟別人相處的潛力,才是最重要的。

“家是一個很奇妙的地方,有人在這兒得到愛,有些人卻得到傷害。父母們給孩子愛的時候,就應想想,你給孩子的是控制、傷害,還是真正無怨無悔的愛?愛,是慢慢‘養’出來的……”黑家培養孩子的方式真的很令人吃驚,但是冷靜下來也令人佩服。

讀到其中描述黑立國時最令我感歎,看看他做的那些事,哪裏僅僅是調皮搗蛋就可形容的啊,簡直不可思議,簡直就是品質低下,就算是父母能容忍,但內心也必定會對這個孩子憂心忡忡,從而可能就會處處留意翼翼地另眼看待。把鞭炮丟進草堆、想把火柴丟進汽車的汽油裏(好險沒有釀成大禍),扮演怪盜,在賣場“偷”手套……哪樣事情不值得引起父母情緒上驚天動地的反應,但是父母卻並沒有給他貼上壞孩子的標籤。若是我們平常人必須會覺得這個孩子思想有問題,道德品質差之類的,你看故意搗亂、搞破壞,還想着“偷”東西,這不是有問題嗎?但是誰能想到其實這樣的孩子仍然是十分有愛心的,在大人眼裏孩子的那些錯誤,其實並非是大人心裏想的那樣壞透到極點,他們有各種各樣的想法,其實他們並不壞,他們還有很多的可塑性的。

就像立國自我所説:“當我們做錯事時,其實自我心裏不是不明白,但是若是遇到有人用訓斥的方式來責備我們,那隻會激發我們的防衞心理,我們反而死不認錯。”“一個孩子一生的環境,每個人對待他的方式就是這個小孩世界的自然規律,也會影響他的一生,他的世界是充滿完美還是充滿仇恨與懷疑,都是透過和周遭環境互動得來,從這個角度看,父母跟子女的很多互動,老師和孩子的許多互動,都不能那個太低估對孩子的影響力。”

還有就是立琍,愛追潮流,青春期化粧,交各式男友,真是讓人難以理解,媽媽在屢次勸説無效之後,便乾脆主動帶孩子到醫藥商店去買藥粧給孩子化粧,因為既然她喜歡這樣就尊重她的選取,與其隨她瞎用化粧品損害皮膚,乾脆母親主動指導購買不至於對皮膚傷害大的化粧品。無法想象父母能用這樣的態度和方式來應對,我真的好震撼。

青春期的孩子可塑性還是很大的,很容易就會走極端,做父母的必須要把握好度。此刻我們很多老_母常常抱怨孩子沒有職責心,責怪孩子,此刻我最後明白,不是孩子沒有職責心,而是父母老師剝奪了孩子職責心的擔當意識,什麼事情都被安排得好好的,什麼事情都務必按長者的意思來,孩子沒有個性,沒有了自主的權利,誰還能擔當?孩子被要求不能夠嘗試,不能夠犯錯,沒有這些寶貴的經歷,誰又懂得去擔當?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很多錯誤是必不可少的,那些是他們該去經歷的成長。其實職責心和擔當意識就是被家長們剝奪了。“期望孩子長大後擁有一個自由的靈魂,那麼就要放下很多世俗的標準。期望孩子未來有職責感,對自我的.行為負責的話,那麼我們務必給他機會,讓他去思考、作決定,並有機會為自我的決定負責。信任孩子、相信孩子十分重要,也因為有父母的信任,他們會更誠實而負職責。”

都説“美國的教育就像是在挖礦,把孩子切、割、磨變成一個寶石,就像許多拿到諾貝爾獎的傑出學者一樣。而歐洲的教育就像種花,教育人員做的是澆水、加肥料,讓種子變成它本來的樣貌,無論是玫瑰、康乃馨、山茶花,他們都會細心呵護,讓每一株花朵都有自我獨特的模樣。台灣的教育是塑料工廠裏頭的射出成型,要求個個一模一樣。”聽了這些生動的比喻之後,我不禁想起我們身邊的教育呢?我們屬於哪一類教育?

我感覺我們是個_走捷徑的教育,為分數急,為一切想追尋的結果着急,而失去慢慢等待,慢慢享受過程的耐心和體驗。這天早晨晨會課時,我還對小孩兒講,生命就是享受過程的一次體驗的旅程,否則誰的目標都一樣——死亡之旅,那麼人生還有什麼意思!一心只盯着分數,從國小開始就完全盯着分數看,完全不顧孩子熱情興趣愛好,即便是學個興趣班那也很明確地功利性,孩子所有的生活就只有分數、作業、學習、培訓班,這也是為什麼孩子一旦離開了校園就沒有人再願意碰書本的緣故了,因為從小對書本的熱情已經被消磨殆盡了。我們的教育完全是隻注重灌輸結果的教育,完全沒有任何的沉澱,關鍵是隻要把結果告訴孩子就好了,孩子呢,掌握了這一結果也就萬事大吉了,所有在學校的學習對今後人生路幾乎很少有作用,這也就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讀書無用論,其實不是讀書無用,而是我們的讀書方式出了問題,而是我們的目標和觀念出了問題。很多人都明白分數真的不重要,卻不明白分數真的不重要在什麼地方,而且有時候也是飄搖不定,嘴上大喊分數不重要,但是手上踐行的卻是分數之上的實際。

其實我覺得並不是不要分數,不要學習,不要那些興趣培訓,而是在這一切的學習過程中,慢慢地體驗過程,慢慢地培養引導性格和態度,慢慢地獲得情感的體驗,在收穫結果的同時,過程中的那些生命的體驗和成長比結果更重要,這就是我們本末倒置或是方式方法錯誤的根源,並非我們不要那個結果或是那個分數,而是我們會有更好的方式更慢的態度來收穫那個結果。不求一時的速度與效率,不以當下的表現評斷孩子,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

“慢養”,並不代表放任孩子,而是能夠給孩子學習的機會,讓他們在學習中成長,找到的自我。如此,家,就是孩子生命力的來源,家才能為孩子的人生加分。孩子在長大過程中有許多變量和條件,沒有一個道理放諸四海而皆準。慢養,能夠讓父母找到相信孩子的力量,孩子能夠發現的自我。

這幾年,我此刻一向覺得孩子的成長就是就應不斷地犯錯,一向不犯錯的孩子真的值得人擔心,犯錯的孩子説明他正視自我的內心,有個性,犯錯不可多得的人生經歷,更是難得的成長經驗。很多時候有些事情我們雖然已經認識到了,但是還只是停留在理論狀態,有可能連潛意識的觀點都沒能改正過來,更不要説落實到實際行動中了。但是我覺得自我有一點進步的就是把孩子當成自我的鏡子——孩子身上的每一個我認為比較重要的習慣問題,我都拿來照照自我,這些問題從我身上而來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