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讀書心得體會

來源:文萃谷 1.61W

《人生》以它所描繪出的濃厚的鄉土氣息、逼真的生活畫面、活生生的人情世態以及主人公對理想、愛情的追求,贏得了眾多讀者的喜愛,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人生》讀書心得,供大家參閲!

《人生》讀書心得體會

篇一:《人生》讀書心得

好久沒有讀什麼文學類的著作了,這兩天意興突發地讀起了路遙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今天剛剛讀完《人生》,不禁滿懷傷感,或許是為高加林的悲劇而心痛吧,或許是為劉巧珍的愚愛而感動吧,也或許是為那個時代的不幸而惋惜吧。

唉,作為同是農村出身的我,在追逐自己夢想的時候是不是更應該懂得節制自己?否則會成為高加林第二,甚至更慘吧。《人生》的確是個悲劇,明明彼此相愛的人卻不能在一起,美好的愛情終究都幻化成泡影。時代的不幸在愛情的道路上讓彼此相愛的人都錯了位。難道世界上十有八九的愛情真的是在你尋找愛的時候遇到並不是你最愛的人,因為你最愛的人在尋找愛的時候又遇見了別人。緣分讓有情人終成眷屬,也讓有情人痛不如生。黃亞萍或許還是嫁給了張克南,劉巧珍終究是嫁給了馬栓,而高加林自恃是高中生在城裏兜了一大圈還是一個人回到了雙水村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還丟了自己不應該丟的東西。

一個小小的農村故事卻包含着如此豐富而發人深省的思想。或許真的是時代的不幸吧,它把很多美好的東西都扼殺在傳統的搖籃裏。人生真的是變幻莫測啊,他可以給你想要的一切,也可以毀滅這一切。我想不論我們身處在什麼位置,我們是不是應該時常反省反省,捫心自問,我們有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我們有沒有得到自己本不應該得到的東西巧珍無疑是最值得我們同情也是最值得我們尊敬的人,作為一個沒什麼文化的農村姑娘,她敢愛敢恨,敢作敢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與封建傳統作鬥爭,為了自己心愛的人他甘願奉獻出自己的一切。是的,巧珍是個美麗,大方,智慧而勇敢的女子,為了能讓自己所愛的人過得比自己幸福,她寧願把自己最愛的人讓給別的女人,甚至在自己嫁給別的男人之後他還惦記着自己最愛的人,作為一個沒什麼文化的農村姑娘能有如此博大而真誠的心胸不是很罕見嗎?她用一個農村姑娘對愛情的執着讓我們明白,愛情是不能有什麼奢望的,更是不能有任何非分之想的,一旦錯過就真的不再了,後悔與遺憾是不會挽回一切的,該珍惜的時候不懂得珍惜的人,遲早會在愛情的道路上摔倒,而且會摔得很重很重。

我也不敢妄加定論高加林是不是個喪失良知而不值得同情人物,但是敢肯定的是高加林的確不打折扣的是個悲劇人物,他不懂得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東西,而去追求本不應該屬於他自己的東西,過分膨脹的慾望讓他失去了自己最愛的人,或許只有經過百轉千回體會與刻骨銘心的教訓,相愛的人才會真正的明白誰是最愛我的人,誰又是我最愛的人。

在對的時間遇到自己心愛的人,固然是人生一大幸事,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唯美的愛情是少之又少的,這樣的羅曼蒂克或許是我們少男少女心中最美的夢吧。而在對的時間遇到不是我最愛的人但是最愛我的人也是很幸福,很現實的。而我們為什麼又要苦苦追尋太多太多所謂的幸福呢?或許當我們費盡千辛萬苦得到的快樂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的時候,我們還會為自己找到了最完美的愛情而欣慰嗎?當我們總是抱怨自己在錯誤的時間遇到對的人的時候,我們又有沒有去想過在錯誤的時候遇見錯誤的人又是一種什麼感受?

《人生》讓我懂得一個人應該明白自己應該有什麼而不應該有什麼,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我們才不會在失去的時候而倍加惋惜,痛不如生。特別是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我們更應該懂得如何去節制慾望,抵禦誘惑,用一個平常的心去生活,照樣活出生活的精彩與快樂!

篇二:《人生》讀書心得

再讀《人生》時,已過而立之年。記得初讀路遙的《人生》,剛剛讀國中,彼時的年紀,只嬉笑或惋惜於高加林和劉巧珍的愛情故事,對於作者煞費苦心隱藴文中的描寫和哲思,則無法參透。當十多年後,靜心再次品讀,有種入身三分的浸入之感,久久無法平靜。

多年來,對於人生的探究是我和身邊同齡的朋友們熱議的話題,但一直無法有清楚的答案。我常常會想,我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我的人生?我的價值路遙的《人生》,通過小説的故事發展,展現每個人對自己人生的選擇,而這些選擇有出於慣性、本能、環境、也有慾望、夢想,在時間推移中,人物在不同境遇下通過行為表達自己的人生。

《人生》的創作背景是在改革開放初期,小説主人公高加林以農村知識青年身份出現,有激情、勤奮、才華、理想,在現實社會一次一次打擊下依然堅持努力去實現夢想,但另一方面,慾望、虛榮充斥着他矛盾的內心,並最終被衝破。劉巧珍一位勤勞、樸實、善良的農村女性,她渴望知識、敢於追求、熱愛生命、忠於現實,她給人以正面形象,或許表達着作者心中對一些事物美好寄託。黃亞平和克南雖都在城裏長大,但成長環境的不同也使他們形成了不同的性格。文中最後,直至被去除教師資格的高加林在農田裏對德順説德順爺爺,我一開始就想把最苦的都嚐個遍,以後就什麼苦活也不怕了。可謂一語中的,震撼人心!究其然,人最怕面對的是脆弱的自己,而最強大的則是內心的堅韌。高加林還是高加林,雖然故事結尾他回到了高家村,但我想所有人都清楚只要他夢想不滅,此段經歷會必會成為他最寶貴的財富。

其實,對於很多人來説,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記得自己當初因為一份不甘心,離開了家鄉優越、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報考了中央機關。等到了大城市、擠進中央機關之後才發現,現實中的榮耀遠比想象中的要骨感,而困擾卻遠比想象中的要豐滿很多。擁擠而寂寞的都市,風光而重負的工作,熱鬧而孤獨的生活,人生的矛盾在這裏體現了極致,內心的糾結甚至後悔總是如影隨形。與我有相似經歷的朋友曾作過描述:回想這幾年的生活,我一直是在追求理想的生活。但是,我卻忽視了一點,那就是對於每個人來説,理想的生活卻是各不相同的。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工作,卻意味着要沒日沒夜的加班加點;呆在大城市的某一個角落,卻意味着過着一種平民的生活;在各地出差奔波,卻意味着與家人聚少離多。與以前相比,我的外表已變得樸素,內心已變得粗糙。

説實話,什麼叫忙碌的不可開交,這幾年算是感同身受。有很多個晚上,我和同事們都是坐在電腦邊,核實各類數據、整理各種工作情況報告。很多不瞭解我們單位的人,根本無法理解,甚至難以置信在中央機關怎麼會這麼辛苦。工作壓力之大,神經之緊繃,都是我職業生涯的挑戰。至於逛街、美容、泡吧、看電影、旅遊,儘管都不是我很熱衷的事情,但感覺已是非常遙遠的事情了。有那麼一段時間裏,我曾深深地迷茫過,甚至懷疑過自己最初的選擇。

前些時日,出差時與一位老縣委書記偶然聊起關於人生和人生價值的話題,他的話語樸實卻有力,讓我印象至深:你們這代人不像我們這代人,受過很多苦,對我們而言,特別珍惜現有的工作和條件,我們只想踏踏實實的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但你們代表着未來,有活力,有理想,敢於質疑和抗爭,這些都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但你們也應正視自身存在的浮躁,摒棄浮躁,才能靜心做事,未來的人生方向固然遙遠,但只要明晰自己的階段性目標,心懷堅韌,努力的做好,享受奮鬥過程也不失為實現人生價值啊!

是的,人生的道路上,幸福的目標是什麼?一個身無分文的窮人説:有錢就幸福;一個忙忙碌碌的富人説:有閒就幸福;一個寒窗苦讀的學子説:能放假就幸福;一個婚姻破碎的女人説:能被愛就幸福;一個雙腿截肢的殘者説:能走路就幸福;一個雙目失明的盲人説:能看見就幸福 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和感受都不一樣,積極心理學把這種理解和感受稱為主觀幸福感。不管你是通過追求什麼到達幸福,所有人在這種主觀幸福感中都體驗到了兩種共同的情緒:快樂和滿足,並且這種快樂和滿足不是稍縱即逝的,而是一種長久保持的並且持續對生活施加正面和積極影響的。而努力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是人生的一種精神狀態,是對生命的一種赤子之情。一心努力可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只想獲取可謂道路逼仄,天地窄小。所以,與其規定自己一定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物,獲得什麼東西,不如磨練自己做一個努力的人。志向再高,沒有努力,志向終難堅守;沒有遠大目標,因為努力,終會找到奮鬥的方向。做一個努力的人,可以説是人生最切實際的目標,是人生最大的境界。

那麼,今天,明天,無論怎樣,我都必須首先使自己成為一個很努力的人,然後,為了自己理想的生活而繼續努力。

篇三:《人生》讀書心得

《人生》以它所描繪出的濃厚的鄉土氣息、逼真的生活畫面、活生生的人情世態以及主人公對理想、愛情的追求,贏得了眾多讀者的喜愛,尤其是男主人公高加林的形象,令人回味不已。

故事中的高加林,他有自己的理想、感情和人生觀,他不願像他的父輩們那樣,為了温飽一輩子廝守匍匐在黃土地上,他有知識、有文化,他要發揮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理想,渴求一種新的人生。就這點來説,高加林具有新一代青年的思想和氣質創造、開拓、不滿足於現狀。然而,高加林的'種種努力並沒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反倒被現實給嘲弄了:在那個偏遠的小山村裏,他的民辦教師地位被無端擠掉,唯一能夠顯山露水的機會被剝奪了,他痛苦、傷心、憤懣。新一代農村青年形象的高加林,與高家莊這個落後、愚昧、閉塞的小山村是格格不入的。因此,高加林進城的心理成為必然。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終於踏進了城裏,來到了一個嶄新的天地,一個能讓他施展才幹,盡情揮灑才華的天地;生活的召喚,理想的憧憬,使他幹勁十足。深夜搶險救災,不顧疲勞連夜改寫報道,他切實為自己的人生奮鬥着,拼搏着。

高加林那蔑視世俗、自強不息的闖勁和幹勁讓人感動。然而他也有自身的弱點,當他看到家鄉貧窮、愚昧、落後的一面時,不但沒有想方設法去改變家鄉的現實,反而選擇了逃避現實。他認為,擺脱了家鄉小山村的羈絆,到外面的世界就可以一顯身手了,可正是由於他的這種軟弱自私,才致使他走過了一段遺憾的人生。

故事中的另一個容易爭論的問題,就是高加林和劉巧珍的愛情糾葛。有人認為高加林是現代生活中的陳世美,而我卻不這樣看,我認為他們的分手是現實的必然。現代青年對愛情的追求,大多是以志同道合、有共同語言為基礎。劉巧珍雖然有中國農村婦女的傳統美德,温柔善良、勤勞賢惠、通情達理,而且長得俏麗,然而她缺乏知識、沒有文化,與高加林少有共同言語,更談不上志同道合,他們的愛情沒有堅實的基礎,是不牢固的,所以在愛情和事業的選擇上,高加林選擇了後者,這是必然的;而後來高加林和黃亞萍分手後,家鄉那個曾為他愛至痴狂卻又被他拋棄的姑娘巧珍也另嫁了在這雙重打擊下,高加林幾乎崩潰了,他揹着鋪蓋卷,灰心喪氣、滿腹辛酸地回到家鄉。

山依舊,水依舊,橋還是那座橋,一樣的景,兩樣的情,一曲《叫聲哥哥,你快回來》蕩氣迴腸,令人肝腸寸斷,得到的失去了,失去的卻永遠不能再得到,那悲痛的哭聲,傾訴了高加林多少的委屈,懊悔和辛酸啊!此時,一條彎曲的路在他腳下延伸,這是一條漫漫的人生路啊!他該怎樣去走呢?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我們該怎樣留下自己的腳印呢?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要深思,都要嚴肅對待的問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