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讀書心得體會

來源:文萃谷 1.16W

《看見》這本書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個温熱的跳動就是活着》這一章。

《看見》讀書心得體會

它描述的是非典時期的故事。平凡的文字中間,沒有過多的渲染感情的辭藻,卻能輕易帶我們進入那個大鍋一樣的北京。沒有讓強求柴靜做這期節目,甚至連她自己也不能確定能不能做出來,能不能播。“但我管不了那麼多,心裏就剩了一個念頭,我必須知道。”那個集中病患的天井,就是四周樓羣間的一塊空地,一個樓與樓之間的天井,加個蓋,就成了個完全封閉的空間,成了輸液室,發熱的病人都集中到這裏來輸液。二十七張牀幾乎完全挨在一起,中間只有一隻拳頭的距離。白天也完全靠燈光,沒有通風,沒有窗户,只有一箇中央空調的排氣口,把病菌傳到各處。那些病患大都是SARS的.感染者。我無法想象來到這個地方需要多大的勇氣。那沉悶的、帶着死亡的氣氛似乎比病毒更能侵蝕人的身體。病房中凌亂的被褥和四腳朝天的椅子,意味着逃命般的撤退。但是對於一個記者來説,她很少感到恐懼:“有一些比這更強烈的感情控制了人。”——儘管,她活在每天早上測量體温以確保自己並非感染了非典這樣的噩夢之中。

書中有一張照片給我印象非常深刻,柴靜蹲在地上,為一個哭泣的男孩擦拭眼淚——那是雙城時間中一個失去及姐姐的男孩。這個飽受非議的鏡頭讓很多人懷疑她是不是“表演性主持”,甚至有人因此戲稱她是“新聞戲劇主義”的代表人物。其實,柴靜表現的是最純粹的真實,讓很多不習慣真實的人感覺她不真實。這樣的真實用冷漠的視角去看待,自然也就蒙上了矯揉造作的影子。之所以書中常有有這樣的真情流露,因為她希望一本書是關於‘人’,而不是關於‘我’。

十年之間,從非典、汶川地震,到家庭暴力和藥家鑫案,幾乎都能發現柴靜的身影,而如華南虎照、徵地等剛性的調查報道她也多有製作。在書中,她作為講故事的人,記錄下淹沒在宏大敍事中的動人細節,為時代留下私人的註腳。

正是透過這些註腳,我們才得以真正地看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