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談讀書的心得體會

來源:文萃谷 1.41W

教師職業特點,決定了教師的讀書風氣最能影響學生和社會的風尚。只有熱愛讀書的教師,才能培養出熱愛讀書的學生,才能營造出整個社會熱愛讀書的良好氛圍。熱愛讀書的教師,是社會的一筆無形資產。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你的學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斷地豐富着,如果學生深信你今天所講的不是重複昨天講過的話,那麼,閲讀就會成為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

關於談讀書的心得體會

我認為,教師不僅僅是園丁,他自己本身應該是一朵美麗的花。花是無法去影響園丁的,它只能給園丁帶來感官的愉悦,帶來工作的成就感。而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對於教師的影響是巨大的。教育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互相作用的過程。同時,園丁自己是如何發展的呢?我們過去的教育理論強調教師的價值必須通過學生的價值體現出來,忽視了教師自己價值的直接呈現方式。

教師,要做好教書育人的工作,首先要做個真正的讀書人。

教師,需要理想。一個沒有理想的教師,終究不能培養出有理想的學生。林語堂先生説:“人生不能無夢,世界上做大事業的人,都是由夢得來,無夢則無望,無望則無成,生活也就沒有興趣。”這裏的“夢”,即是“理想”。

擁抱理想,讀書是一條捷徑。讀書,能讓人長見識、明是非、堅心志。“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如果教師沒有甘於寂寞、安於清貧、鋭意求索的心志,置身於物慾熾烈、思想浮躁的時代之中,實難堅守自己的三尺講台。以書為伴,與書對話,會使你心無旁騖,沉醉於書香之中。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自己對自己的談話,訴諸自己的良心,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希望從這些財富中為自己的心靈吸取最寶貴的東西的人,才通達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為,只有當每一個人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跡的書時,才算達到教育的目的.。”書是心靈尋找寧靜的階梯,不讀書,我們的心靈就會積滿灰塵、脆弱無比。

教師,需要學識。精深的專業知識和廣博的相關知識常常能讓一個教師在課堂上左右逢源、神采飛揚。學識源於讀書,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學習的革命》一書中指出:“我們的孩子們將生活其中的世界正在以比我們的學校快四倍的速度變化着。”如果教師不能把準時代的脈搏,不斷地讀書,拓展視野,增長學識,不僅不能教好學生,反而會因為自己的落伍而妨礙學生的發展。可見,讀書是教師的立身之本。

教師,需要讀書。讀書,是教師的一種生活。作家祝勇説:“(讀書)像呼吸、吃飯一樣自然,所以,真正的讀書人,並不張揚自己書讀得多。”讀書之於教師,就像歌手之於練聲、槍手之於打靶,讀書是教師的“看家本領”,必須融入到教師的日常生活中去。北宋詩人黃庭堅説:“三日不讀書的人面目可憎、俗不可耐”;那麼,長時間不讀書的教師,無疑是一個可怕的教育者。

讀書很甜。一本好的書,是一個足以讓你“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情人,或在大樹之下,或在藤椅之上,或坐或躺,或高唱或低吟,心態自由,興味十足,反覆摩挲中生出的一股熱情。讀書的佳境,如同愛情一樣,是投契,是相許,是沉浸,是融合,來不得半點強求與逼迫。

讀書很苦。讀書是一樁苦事,夏有蚊蠅之擾,冬有嚴寒之襲。並非所有的書都是你所愛讀的。生活中,你有不喜歡甚至厭煩的人和事,但有時它們恰恰是你必須去相處的人和必須去做的事。讀書也如此,比如有的工具書艱澀而枯燥,但身為教師的你,不讀通工具書,顯然是無法適應你的工作;比如有的哲學典籍抽象而深奧,常常讓人敬而遠之,但如果你對於哲學一無所知,那麼,你的思考常常缺乏深度,你的生活往往缺少智慧。

讀書,應該成為教師的生活方式。惟其如此,教師才能以自己的書卷之氣,去薰陶學生,使之熱愛讀書,與書為伴,成為未來書香社會的“讀書人口”。

讓我們記住蘇霍姆林斯基的名言:“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籍為友,這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着思想的河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