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和自由讀書心得

來源:文萃谷 1.55W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愛和自由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1

每每讀完《愛和自由》的各個章節,內心都激盪着震撼和深深的思考,並伴隨着些許悲哀和無奈。悲哀在於,還有許許多多的家長沒有意識到兒童擁有一種積極的精神生活。我們不能再無視兒童的心理和發展,而且必須從一開始就去幫助兒童,這種幫助並不在於塑造兒童,因為這一任務屬於自然之神,而是在於觀察兒童心理髮展的外在表現,在於能為兒童成長提供必要的手段,因為這種手段單靠兒童自己是辦不到的。

愛是土壤、是根基。《愛和自由》中,愛的定義為“給與孩子成長的機會,並讓孩子感知到你的愛,為孩子的發展和每一個生活細節提供條件和幫助”。可是這種愛又何嘗不是相互的呢,兒童身上也具有愛的能量,兒童在敏感期中那種對周圍事物不可抑制的衝動,實際上就是他對所處環境的愛,這種愛不僅僅是情感上的愛,也是智力發展的需求。同時成年人也是兒童愛的對象,他從成年人身上得到自我發展所需要的東西,對兒童來説,成人是令人尊敬的。園長一再叮囑我們,不停的對孩子表達我愛你,彷彿也喚醒了我自身部分的麻木,兒童也在用他們的愛喚醒着我們,喚醒着快消失的生機和活力,是的,更好的生活,感受愛的氣息!

《愛和自由》也強調説紀律必須建立在自由上,這個自由的含義很深很廣,我對自由的理解為,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存在着一種這種能力不是一從與父母的指導,而是自動自發的,尤其是在感覺的練習中,這種自我教育更加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這種練習能夠重複多次,這種自我教育就會使孩子的心理感覺更加完善,進而幫助他從對事物的感覺轉移到對物體的觀念。而他只有在這種觀念的驅使下,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愛和自由”彷彿是一個靈魂嚮導,貫穿於整個蒙氏教育體系。身為一名新老師,務必要以“愛和自由”這個精神嚮導來要求自己,使之與自己的靈魂相融。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2

自由,是什麼?每個人都在追求自由,“愛”和“自由”的定義是一樣,沒有明確的答案。

自由的定義在不同的領域又有不同。

簡單地説,在心理學上,自由就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而這本書裏,自由可以説是一種尊重。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生活方式,不要給孩子強加太多的規則和限制,也不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

書中有一段是關於孫老師的兒子(辛辛)的。孫老師有一個朋友來她家玩。朋友想逗他,於是他要餅乾吃,辛辛不吃。朋友假裝説:“你不給我,我就搶了哦!”然後做出搶的動作。辛辛一下子哭了起來。這時,朋友對孫老師説:“你的兒子還是蒙氏幼兒園的呢!這不行,這樣就哭了,我家兒子就不哭,因為他知道這是和他鬧着玩的。”孫小姐説:“我的孩子在蒙氏幼兒園沒有接觸過這個,所以他無法理解,蒙氏幼兒園的理念也不提倡家長做這樣的事情來引導他,這對他沒有好處。”

成年人給孩子的每一個動作和語言,孩子都在吸收,父母、老師對孩子所做的事情和語言都應該是積極的,因為孩子沒有能力區分真假事物的好壞,無論好壞他都會吸收。

我們的老師應該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敏感時期都給予關注和指導。當孩子們“發展自己”時,我們應該尊重他們的思維。如果我們不尊重孩子,他們就會失去獨特的思維能力。

當一個人在樹林裏散步的時候,他可以沉思很長時間,他可以想到浪漫的聯想,在這個時候如果鐘聲從遠處傳來,那麼他會感到這種感覺加深了,就像詩一樣。蒙特梭利説,一個好的蒙特梭利老師,她的突出之處在於,當孩子在森林裏散步的時候,老師就是那口鐘,可以加深這種美好的感覺。

當一個孩子在0歲到6歲之間形成了健全的品格時,內善就成為了他的自然驅動,他一生都就是為了不斷完善自己。

人類的創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對一個孩子來説。如果他在六歲之前很好地成長,他就更容易進入更高狀態的思想、情感和人類科學理論境界。如果我們被某些東西所限制,那我們只能被限制在一個狹窄的範圍內。

童年,尤其是從0歲到6歲,與成年人相比是人生的另一極。就像地球的南極和北極一樣。7不是6的延續。事實上,在六歲之前所奠定的是一生的基礎,而不是為某種文化,某種學校,或某種知識的轉變所做的準備。

在愛和自由中長大的孩子是聰明、自信和快樂的。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3

看了孫瑞雪的《愛和自由》感受很多,這是我第一次接觸蒙氏理論的書,拿到書後才一翻,就馬上被吸引住了,一邊看一邊打心眼裏認同,合上書本,內心充滿了接觸到真理的激動。都説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會特別認同,現在卻已經想不起來到底是書裏哪些案例和説法觸動了自己,只知道一邊翻閲一邊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從小能在“愛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長是多麼的幸福,甚至有一種衝動,恨不得把書上的文字騰印到父母的腦子裏,告訴他們當年那種傳統的教育方法是怎樣傷害和扼殺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總之,由此“愛和自由”的理念已經深深紮根在心裏,看着孩子們無邪的笑臉,作為老師的神聖使命感再次昇華,看着孩子的臉,在心裏對她們説我也要“讓我的愛象陽光一樣包圍着你們,而又給你們光輝燦爛的自由。”愛是什麼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不求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書中是這樣的定義“愛”的。“不動怒、相信、盼望、永無止息的等待”是打動我最深的字眼。

在愛孩子的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以現有的經驗對待孩子,因為現有的經驗早已過時。”曾經,我也認同一個家庭裏的孩子至少要怕一個人,要有個人“鎮”得住他;認同孩子小的時候講不通道理的時候,至於道理,長大了就會懂了;認同一個凌厲的眼色使過去,孩子就噤若寒蟬的“威嚴”因為,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教育中成長的,我們從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去聽話、不惹事、好好學習、不貪玩,就是好孩子。我們從來沒有或者有過卻沒有答案去問自己:我想要一個什麼樣的人生?

眼前這些就是我想要的嗎?我們的身體已經成熟,我們的心智卻停滯不前,面對紛擾的社會,我們內心的惶恐不安遠遠大於自尊自信,這就是傳統教育帶來的後果。為什麼一代一代的父母都對自己的處境不滿意,拼命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按我説的去做,但不要學我”?為什麼父母以自身的經歷和教訓教導孩子卻不能使孩子走上一條屬於自己的自強自立的人生道路?

讓我們從瞭解自己開始,瞭解生命的意義,瞭解成長的規律,認識到並尊重每一個新的獨立的個體,蹲下來,時刻關注自己和她的成長,用真正的、無限的、無條件的愛滋潤彼此的心靈,讓“內心的小孩”和現實的孩子一起快樂、自由地成長!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4

還沒看過蒙特梭利的原著,先讀了這本書。由於是在網上看的電子版,結果好多版本都是從十五章後就是簡短的書摘,沒有具體的內容。好在後來在搖籃網裏搜到了完整版。(其實看後面幾章,孫老師一直在強調蒙氏幼兒園有多好多好,雖然收費也是好貴好貴。俺只想説沒錢上蒙氏的孩子她娘,你們傷不起)

先説下幾點心得吧:

書中最強調的一個詞就是"精神胚胎",與傳統教育不同的是,蒙氏教育相信6歲前的孩子是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精神胚胎"發展起來。而且這是一種自然的,健康的發展途徑。

所謂"精神胚胎",就是孩子自身的生長需求,就像一顆種子,它總是會要求發芽,要求長大。孩子自身也有這種成長的渴望。

孩子依照着"精神胚胎"做出自己的選擇,並付之於行動的過程,叫做精神胚胎的"實體化","實體化"對孩子的心智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説,兒童的智力就是從"實體化"中發展而來的。

但在現實中,兒童的這種自由常因各種原因被遏制了。比如,父母總覺得孩子還小,做不好一些事情,或者做了一些事情後會給自己帶來麻煩,於是就阻止孩子或者代孩子去完成。再比如,父母總是從自己的一些固有觀念去評判孩子所做的事情,會因為自己的想當然而去幹涉孩子的選擇,也就是所謂的"上帝姿態"。

而這一切對兒童都是一種精神上的掠奪。

為什麼説要給兒童自由?因為很多時候,如果大人可以理解兒童的做法,他就可能會給兒童這麼做的自由。而如果他不能理解,甚至誤解的時候,他就會阻止、會干涉。而兒童依照精神胚胎所進行的活動,一直都是自發而有意義的,它不應受大人的理解程度左右。因此在你理解不了的時候,相信孩子這麼做總是有他的理由,相信孩子,給孩子自由,就是正確的選擇。

給孩子自由並不意味放羊式的放養,相反,父母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更大的耐心。

因為父母不再是掌控一切的統領者,而是一個監護者,一個觀察者--在孩子需要指導和幫助,愛撫和安慰的時候,他能適時地出現。

而這個適時,正是我們做家長的需要不斷學習的。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5

沒有讀《愛和自由》這本書之前,我從沒有聽過什麼蒙氏教育,初看到這個詞時更是一頭霧水,讀完這本書後,我深深地被它所吸引,雖然此刻也是一知半解,但勾起了我繼續學習的慾望。讀完這本書,我不禁想:天底下有哪個母親不愛自我的孩子的,而又有幾個母親真正懂得愛孩子的?

作者這樣説:“在愛孩子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以現有的經驗對待孩子,因為現有的經驗是我們成長的結果,那可能是不愛。”我十分同意作者的這個觀點,而愛是什麼?書中是這樣寫的: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我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雖然讀完了這本書,但裏面的好多概念似乎還不太明白,而自我更感興趣的就是作者所舉出的例子,因為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從沒想過這些現象意味着什麼?不記得在哪裏看到過這樣一段話,大意是,不要輕易對孩子説“不”,不要以大人的觀點去告訴孩子,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要讓孩子在過程中自我去確定事物的真偽對錯。思索自我的行為,每日從我們口中吐出多少個“不”字呢。蒙氏的教育,自由是建立在紀律的基礎上,也是説,當孩子的行為超越紀律的範疇時,我們應當是有權利説“不”的,但這個“不”要怎樣説,以什麼方式去引導,去告訴孩子呢。在蒙氏理念中,一切都要為了心靈讓步。比告訴孩子對錯更重要的,是保護孩子,使孩子不至於陷入困境,使孩子心靈不受到傷害。孩子是經過感覺來認知這個世界的,經過感知而發現宇宙的定律,或許我們簡簡單單一個字眼,就會傷害到這幼小柔嫩的花朵。

讀完這本書,不得不承認,在教育這方面,我瞭解的還遠遠不夠,但任何一種教育理念都不能讓它走向一種極端,這本書裏觸動我心靈的地方很多,但也有很多值得我思考的…明白自我的不足,就要確定自我努力的方向,在以後的教學生活中,我會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使之成為自我教學工作的強力支撐,加油!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6

近些天,我翻閲了孫瑞雪的書《愛和自由》,讓我明白了,愛孩子就要給他充分的自由,當然,這樣的自由是建立在紀律的基礎上的。

《愛和自由》的一個最具有顛覆性教育觀念就是蒙特梭利“精神坯胎”論,所謂的“精神坯胎”是説,胎兒在母體中形成的一瞬間,內在就有了一樣東西,這樣東西將在兒童一出生就指導兒童的發展,指導兒童該去抓什麼,摸什麼。這種觀點要求我們相信兒童是一個精神存在物,兒童將按照預定好的這種精神發展模式發展。基於這種觀點,兒童的成長不需要大人灌輸什麼新內容,而只需要為兒童創造成長的環境和條件。如果仔細思考一下我們掌握語言的過程,就不難看出,環境對兒童發展所起到的作用,一般三歲前,兒童就能基本掌握本土語言,在這個過程無需大人為孩子專設課程,兒童便能在周圍充斥的語言聲音中自行掌握語言,可見,兒童是自己發展的。

而這種自己發展基於感覺之上,從感覺中發展並由感覺伴隨着。我很讚賞這本書的觀點:“人的成長過程是一個心理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附在心理成長之上的。”這個與中國大陸“知識至上”的教育觀念似乎完全相悖,“絕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拼命給孩子灌輸知識,這就是我國教育的現狀,殊不知這種完全違背兒童內在成長規律的教育觀念,正在吞噬着孩子的心智。蒙氏的教育,自由是建立在紀律的基礎上,也是説,當孩子的行為超越紀律的範疇時,我們應該是有權利説“不”的,但這個“不”要怎麼説,以什麼方式去引導,去告訴孩子呢。在蒙錯理念中,一切都要為了心靈讓步。比告訴孩子對錯更重要的,是保護孩子,使孩子不至於陷入困境,使孩子心靈不受到傷害。孩子是通過感覺來認知這個世界的,通過感知而發現宇宙的定律,或許我們簡簡單單一個字眼,就會傷害到這幼小柔嫩的花朵。

蒙氏的教育理念強調孩子自我教育,家長和老師只是觀察者,引導者,能夠讓孩子在自由中自己找到紀律和約束,心甘情願的遵循規則。這個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網上現在蒙氏的教具炒的很熱,家長們熱衷於送孩子們上數學班,音樂班,大大小小的教學機構都高懸蒙氏的金字招牌。轉也趕過潮流去上過幾期早教課,當時我並不是很瞭解什麼是蒙氏,當然現在也不是很瞭解。對當時的我而言,蒙氏教育就是眼花繚亂的教具。我覺的現在中國的早教機構已經把蒙氏教育當成是萬能的,已經有些脱離了愛和自由的原則。我們帶孩子去早教班的時候徵得他們的同意了嗎,當他們不願意的時候我們遵從他們的意願了嗎?我想答案是沒有。我們應該坐下來好好反省,我們帶孩子上早教班是什麼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在自由中找到本我,還是為了讓孩子學習更多的語言能力,數學能力,繪畫能力。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7

是的,讀書只是一種提升自己的開始。當我拿起孫瑞雪老師寫的《愛和自由》的時候,我覺得抓住和把握一個兒童的前六年,真的太重要了,我們都以為自己很愛孩子,都可以想象自己很愛孩子,往往也便認為這就是愛孩子,但是,這和真正的愛孩子是有差別的。或許我們真的需要聽下來看看:我們是不是基於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基於自己的恐懼,是不是基於自己的焦慮和習性。

愛就是愛,恐懼就是恐懼,焦慮就是焦慮,認為就是認為,一切如是。我有候就會覺得,我們真的要像孫瑞雪老師説的那樣,學會從一切如是裏面將愛剝離出來,那樣的時候孩子才可以真的的接受到愛的禮物。

在今年六月份的時候,我聽過一堂孫瑞雪老師關於《愛和自由》的講座,那時候,對於一切還是很茫然,包括對於孫老師這個人都是一樣的,充滿好奇,可是,當見到她的時候,原來,她給人的感覺不是那麼的高高在上,就像我們身邊的一個大姐姐一樣,樸實,真誠,讓人很願意去跟她靠近和溝通交流,突然讓我想起,她寫在書中的一首最愛的詩:讓我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着你,而又給你,光輝燦爛的自由。

如果兒童要創造自己,他就必須生活在愛和自由裏,他必須擁有時間空間,必須擁有愛的照顧和支持,這樣,他才擁有創造自己的機會,就像兒童成長在自由當中,如果你想讓孩子成為他自己,你必須給他一樣東西,那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給他,他才能成為他自己,否則的話,他就要跟他的自我分離,這就是心理學中常説的一句話,“你這一生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成為你自己”,你要成為你自己,而你成為你自己的唯一的辦法,就是你必須擁有自由。

好多的家長看到這本書的時候,都覺得很慶幸,因為每一個人在育兒方面都有一些欠缺,而這本書裏面又有太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對於每一個孩子的每一階段的成長期,敏感期的關注,看完這本書的時候,我認為自己的內心會得到一個豁然開朗的答案,這真的是一本適合教育者以及家長去讀有深度的好書。

書中説:以愛的感情喚醒兒童成長的積極性,以自由的空間確立兒童的創造熱情和自我意識,以規則的內化形式形成兒童的社會秩序和內在智慧,以平等的關係引導未來社會的和諧和文明。的確,幸福和快樂感一定要在童年經歷,經歷了,體驗了,感覺了,就會對幸福和快樂有了認識,將來就會成為這樣,這正是幸福成長的內涵,幸福也是要成長的,所以之前所説的自己做自己的主人,這並不是我們以往認為的想做什麼就是什麼,而是你可以按自己的意識,執行自己的計劃,你的計劃不被任何人破壞。

可能有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遇到過很多頭疼的事情,不妨每一天抽出十分鐘,二十分鐘的時間來看看這本《愛和自由》,當讀完這本書的時候,你便會發現,這是一扇窗,發現兒童,亦發現自己。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8

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些發達的國家裏早已有了水族箱。一隻剛剛從蝌蚪轉化為青蛙的青蛙被人抓入了一個家庭水族箱。在這個水族箱裏還生活着一隻龍蝦、一條小泥鰍、兩條小鯽魚和三隻小螺絲。小青蛙問小螺絲:“你們是什麼時候來到這兒的?”“嘿,哥兒們,別去打擾他們,不然,他們會爬到你身上來的,我有這種經歷——很難受!”龍蝦插話了。“那麼謝謝!”青蛙聳聳肩,繼續問:“那龍蝦先生,您知道怎麼樣才能逃出去嗎?”“哦,不!難道你不喜歡這種衣食無憂,安逸舒適的生活嗎?”龍蝦尖叫起來。“我喜歡光明和自由!”

青蛙輕輕地歎了口氣。終於,青蛙找到了出逃的路口——排水管道。小泥鰍、小鯽魚、小螺絲都跟着青蛙逃走了,只有那隻龍蝦還待在水族箱中。上帝賜給小動物們希望,排水管道的出口是一條大河!他們這一次的出逃,改變了他們的命運,他們找到了光明和自由!龍蝦最終被主人吃了。臨終時,他想:“要是我跟着青蛙出去,那該多好呀!原來不管人還是動物,都要想想將來,不能只顧着眼前的利益啊。”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9

看了孫瑞雪的《愛和自由》,感受很多。每個家長都愛自己的孩子,那愛到底是什麼?“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書中是這樣定義“愛”的。受此啟迪,我感覺:愛是尊重,愛是珍視尊嚴。

這本書以愛和自由為全書的立足點,強調給孩子的愛要有科學的方式,即在對兒童成長規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利用蒙氏的各種訓練方法,並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選擇。作者用各種事例詮釋了“愛和自由”對培養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作者相信這樣孩子就可以全面發展,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同時,也簡要地提到了約束孩子不良行為的方法。總體來講,作者比較審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實踐着兒童教育,並總結出一些經驗。

作者所謂的“愛和自由”是成人施捨給孩子的,主角還是成人,孩子是被施捨的對象。作者要求成人儘可能地瞭解自己的孩子,給他們科學的愛,給他們儘可能充分的自由。但無論加上什麼樣的修飾詞,這種施予和授予的關係沒有變,孩子是被動的,是從屬地位的。這意味着,成人有權力決定給什麼樣的愛,給什麼樣的自由。給什麼,怎樣給,取決於成人認為怎樣有利於孩子的“健康發展”。這種施捨的“愛和自由”是功利主義的,並且會因社會的壓力而不斷修正、變化,最終就是妥協和放棄。孩子得到的是被動的愛,缺少的尊重。在此我想來和大家聊聊蒙式教育,教育的創始人蒙台梭利有以下教育觀點:

1、遵循兒童具有與生俱來的吸收性心智。

2、注重兒童成長過程中的敏感期。

3、重視自發性活動的自然法則。

4、支持兒童的發展要在適宜的環境下,通過自身活動獲得。

這裏有幾個關鍵詞:遵循、注重、重視、支持,在這幾個詞中,彙總一個詞:“尊嚴和獨立”,其實,生命的尊嚴和個體的獨立才是蒙氏思想真正的核心。蒙氏主張這種尊嚴和獨立是天授的,是自然賦予人類的,而不是孩子的父母。蒙氏極力想説明,如果你認識不到,不尊重這種天賦人權,你就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傷害。而愛、自由不是成人施捨給孩子的,而是孩子生而就有的權利,是從“尊嚴和獨立”生髮出來的。如果不認識到這點,所謂的“愛和自由”就是技巧性的,偽善的,也是善變的。僅僅“愛和自由”,並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尊嚴和獨立”地發展,他需要責任,需要平等。

不揹負責任,很難談到尊嚴;沒有平等,獨立也是不完全的。而缺少真正的尊嚴和獨立,孩子在被施捨的環境中成長,很難期望他人格的健全。孩子當然需要愛和自由,但不是施捨的,而是彼此尊重,相互平等,擔負各自的責任。這樣,人格才能健康發展,並走向成熟。

書中談到了神遊一詞,讓我深受啟發。其實,兒童是最明白自己需要什麼的,當他依照精神胚胎中密碼的指引去做一件事情卻備受阻礙的時候,兒童智能通過幻想來實現自己的需要,解除痛苦,久而久之的心力分離,神遊就此形成。書中有一個例子:孩子玩水玩沙被禁止,他開始想象玩水玩沙;孩子坐在教室裏憑藉老師講述的植樹過程來構思一篇植樹的作文時,神遊就此開始。

您可以嘗試去看一下《愛和自由》這本書。孩子真的值得成人仰視,養育一個正常的孩子,需要我們成人反思自己,成長自己。“不動怒、相信、盼望、永無休息的等待”是打動我最深的字眼。我在努力嘗試,並且相信會越做越好!“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文明之父”!如果我們珍視孩子的尊嚴,那我們就該成為維護尊嚴的榜樣。從我開始,從你開始,從此刻開始!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10

今年是我走進“愛和自由”教育的第三年。三年後重讀《愛和自由》這本書,可以説是完全不一樣的感受。三年前的我,剛從大學出來參加工作,那時候,對於“教育”兩個字包含的含義,沒有太多的認識和感受,最多也就是:“我要當一個孩子們都喜歡的老師,堅決不打不罵。”對於各種教育理念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淺顯的字面意思上。但是當我第一次讀完這本書後,我的感受是:“這樣的教育狀態簡直太美好了,我一定要成為這樣的老師。”於是帶着滿腔熱情與憧憬,化理念為實踐。但是在剛開始的階段,在實施“愛和自由”理念的道路上,當面對孩子各種各樣的問題束手無策時,總會有一種無力感。當時的我,深刻地體會到了“愛和自由”教育理念實踐的困難。

  但是我們一邊摸索、一邊學習、一邊前進,我們不停地重讀《愛和自由》,重複地開展讀書分享會,一遍又一遍地分享、討論,每讀一次,都對《愛和自由》有不一樣的理解和感受。書裏説,在“愛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愛表現在:洞察孩子的行為,理解孩子的心理,滋養孩子的心靈,協助孩子成長,給予孩子能量,允許孩子以其自我的方式成長、發展,而不是服務於成人的目的。當我們想通了這一點,也就不會像以前那樣焦慮了。愛孩子是需要學習的,學習用正確的、科學的意識取代過去從生活中積累下來的潛意識,然後再把正確的意識變成潛意識。書裏也説到“我們都以為自己很愛孩子,都可以想象自己很愛孩子,往往也便認為這就是愛孩子,但是,這和真正的愛孩子是有差別的。或許我們真的需要聽下來看看:我們是不是基於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基於自己的恐懼,是不是基於自己的焦慮和習性。”

  如果説從第一次讀《愛和自由》這本書到現在,我得到了什麼,我想應該是一種“力量”。一種內心更加從容的力量,以及心態上的轉變。我們改變了以前那種傳統的固有的語言模式,學會真正地尊重孩子、平等對待孩子。我們學會了自我覺察,學會了真正的理解與傾聽,對自我的接納度提高了。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11

《愛和自由》最近開始看第四遍了。這個時候再讀這首泰戈爾的詩又有了新的感觸。

相見恨晚。記得剛遇見《愛和自由》的時候,一度有強烈的想法--要買上幾十本,送給認識的和不認識的新爸新媽。也許,我們都會從中學會真正的愛,真正的教育,千萬個孩子因此書健康、愉悦地成長。

很仔細地讀。每讀一遍,總是心靈受到震撼,感動而愧疚。想想自己初為人母時的種種所作所為,就有想坐時光機回去揍自己一頓的衝動。沒文化,真可怕;懵懵懂懂就做父母,更是可怕。

什麼是真正的愛?母雞也會愛小雞。什麼是自由?很多時候,我們自已的成長還停留在七八歲而渾不自知。以前也買過很多育兒書,感覺大都注重的是教育細節的操作性;而《愛和自由》直指教育的本質,深入淺出,讓人看清什麼是真正的愛。書中,字裏行間都是作者對孩子滿滿的愛,讀着讀着,內心便柔軟起來;讀着讀着,眼前便清晰起來。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12

從走進愛如是的那一天起,我的心無時無刻不在受着衝擊。有些是來自這個團隊彼此間用愛來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精神,但更多的是因為那些可愛的寶貝們!

剛進園,我只是一名陌生人。我對愛如是和愛如是的寶貝們感到陌生,有好奇,但也有一種對未知事物的恐懼,我相信寶貝們對我同樣有着這樣的陌生感和其他感覺,而這些感覺應該還會比較強烈吧。所以,我不敢太靠近他們,怕一不小心就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了他們。但由於人員需要,某些地方需要我,我就只好保持一定距離的觀察着寶貝們的自主工作,看着他們完全的享受着一切資源,我腦海裏浮現出了我在杭州工作的情景。在杭一年,很多規則和操作都與愛如是有所不同,甚至是完全相悖的,但有一個大規則是相同的: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傷害環境。本着這樣的其實在我內心還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去注意着寶貝們的行動,然後我看到一位大寶貝踩到工作架上向窗户口探身,我直覺的反應上前抱住寶貝的身體往下拉,並説着這樣很危險之類的話,當然,寶貝很抗拒我這樣的行為。她對我説的話的意思是請不要隨意動我的身體。聽到這話,我當下也明白了,我越界了。肢體的接觸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樑,我此刻和寶貝們還是如此的陌生,還沒有走到能隨意碰觸彼此身體的那一步;寶貝的清晰表達讓我一下就看到了她內心的力量,也讓我瞭解了她自己內心是很清楚的,她並不需要我這樣的方式去提醒她。我的反射性行為是一個很大的錯誤,但在這樣的一個互動中,我也看到了作為成人的我們的強勢,在面對孩子時,我們太習慣於一種給予的姿態,總是在扮演“我才是正確的”,孩子必須去改正一些我們成人不能接受的行為,太多太多的限制被放在了孩子身上,也有太多太多的限制放在了我們自己身上。

走上愛如是二樓就是手工區,我一眼看到一位寶貝正用幾張白紙在製作小書冊!她的工作狀態是那樣的平穩,不因我的出現有任何變化,看着她,有種寧靜的感覺從心底升起,是的,她的投入讓我覺得寧靜。而給我衝擊的是她正在製作的小冊子。她是怎麼想到的呢?這個想法一直一直在我腦海徘徊。後來瞭解到這真的是寶貝們自己的想法,我又一次感歎了。雖説寶貝製作過程中各種動作還不能算是靈活,但每一個動作都是那麼的清晰,摺紙、拉膠帶、黏上膠帶,最後,給“書”添上內容,給“書”取個名字……我還在想,她是怎麼做到的呢!給孩子資源選擇上的自由,可以使孩子在無限的空間中暢想並實踐,這是寶貝們能付諸行動的第一要點。足夠的資源,自由的選擇。直到現在,每次看到寶貝們做手工書,我的心都還有着深深的觸動,他們在使用膠水或膠帶時從不是很連貫到一氣呵成,他們的“書”從各路縱橫到有點書的樣子,從空白到每頁都添上了圖畫,每一個步驟都連接着他們動作及智力的發展,而這些發展,因為有着行動的自由,是會多麼深刻的印在他們的身體上,我又如何能知!

每天,寶貝們最喜歡在手工區流連,早上,中午,傍晚,無時無刻不見孩子們的身影,在這裏,給我的另一個巨大的衝擊是寶貝們的繪畫。一節傳統的美術課會從塗色、添畫、着色、佈局等各個方面來向孩子講解如何作畫,當孩子們拿起畫筆便被要求開始畫直線、遠、曲線等,如此深的概念,如何跟一個三歲的寶貝清晰的講解畫圓呢?他們的手部動作發展可能才剛發展到能拿穩一支筆而已!沒有的自由的環境,孩子們不能想畫就畫,更不可能想畫什麼就畫什麼。看到愛如是寶貝們的畫作,我真的無比的感慨,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在自由中寶貝們的各種發展成果,什麼着色,什麼色彩,什麼佈局,我覺得都應該由寶貝們來教我們才是!看寶貝們畫畫也讓我更加深刻的瞭解了個體發展的差異性,每個寶貝的發展都是有所不同的,如果我們使用同一的標準去衡量寶貝們的發展進度,那隻會讓更多的寶貝受到傷害。每一個孩子,在每一個不同的年齡階段,喜歡做的,會做的,能做的都是不一樣的。孩子繪畫過程的發展從隨意畫線段開始,再是畫曲線,再是閉合曲線,然後才會慢慢的開始有形象出現。但太多傳統的東西要求我們的孩子們在還未能達到某個層面便要去學習,這使得寶貝們原本所有的無限想象力被固定思維化了,本應該有的我們意想不到的發展被禁錮了。由此我發現給孩子全然的愛和全部的自由,由着孩子順從他內在的發展規律去發展,尊重並守望着他們成長的每一個印跡,是一件如此幸福的事情。

接下來我想分享的是寶貝們對教具操作所帶給我的感觸。曾經一年的蒙氏助教工作也讓我有很多的固定思維。曾經,未經過示範的工作,孩子是不可以隨意動的。因為怕孩子以遊戲的態度對待教具而影響他真正能操作此教具時的操作態度,也因為害怕孩子能力不足時所造成了混亂(包括不能自己取放教具,不能有序操作等)。在我瞭解後知道,愛如是教室裏的所有教具寶貝們都是可以操作的。自由便顯現了。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操作自由,可以讓孩子感受到這整個環境所帶給他的自由,他是自由的,他內心便多了一份安全感,他便能更深的融入這個環境之中。而在操作教具的時候,他能從中得到什麼,我們誰也無法預知。只要寶貝們不是在遊戲,一切都是被允許的。正是這份允許,使得孩子能聽從自己內心的話語去做一份他想做的工作,又因為是他自己的選擇,所以他便更容易有探索的意思,當他不停的去探索時,專注便產生了,當寶貝專注於工作時,便能從工作中得到滿足與獲得成就感。

曾有的工作經驗是老師每天都在計劃着引導孩子做哪些工作,想着哪些工作時這個孩子年齡發展階段所需的,也會根據對孩子發展的觀察不停的計劃着,但是,卻總不見孩子們真正的投入工作之中。每天的工作時間裏,真正全然投入工作的總是很極少數的孩子,更多的孩子是迷茫的,雖然我們也説給孩子自由,但這裏的自由更像是在孩子身上拉了一根線,在這根線的範圍之內你可以是自由的,但是,如果想到超過這根線的地方去,那是不被允許的。孩子的身和心都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所以在不能真正自由的所謂自由之中,孩子們很茫然,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一定要去工作,不願意去看到並體驗眼前的工作,他們開始討厭工作,開始厭惡,直到遇到他們想要做的那個,但是,又由於各方面可能出現的干擾,孩子的工作總不能完善的做完,使得他們無法在工作中獲取任何信息。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其實連真正的喜歡工作都是很困難的。

在愛如是的教室裏,孩子自由工作的狀態是那麼的自然而不受打擾。他們可以一個又一個的嘗試,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而他們每一次換工作的狀態都是平靜的!看着他們工作一個小時也是非常常見的事情,即使我們成人工作一個小時也是會疲憊的,但是孩子們卻不,他們很專注的工作,一直到他們覺得滿足為止!看着他們工作時內心所呈現出的那一份平靜最使我感動,即使是再好動、再有情緒的寶貝,在工作中,他們都能如此平靜,他們不會因為一次不成功就甩手走人,不會因為積木的倒塌而哭鬧,他們臉上的表情是一種從工作中得到了滿足的微笑。專注的形成,我最終從他們身上體驗到了,因為他們有選擇的自由,所以他們的內心不會因他人的期待而產生焦慮,恐懼或其他情緒;因為自由,他們的內心是安全的,他們不用花心思去為保障自己而做防備,他們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他們自己選擇的工作中去。寶貝們帶着對自己,對工作的感知進行工作,他們與工作連接交融,發自內心對工作的喜愛,在工作中得到滿足而產生專注不是誰可以訓練出來的。

户外活動更是寶貝們自由選擇的重要顯現了。一直以來我所經歷的模式都是集體進出,雖然我們老師們在説蒙氏教育的時候也有説過孩子不想上課就可以不上課,但是在那樣的一個環境之中,更多時候會因為師資不足沒辦法對不想上課的寶貝照顧到位而讓所有的孩子集中在一起,一起上課,一起遊戲。在一般的傳統園裏,一個小小的操場就是孩子們的户外遊戲場所了,而在這小小的操場上孩子們還被要求不能隨意的奔跑,因為要參加到班級的集體遊戲中去。操場周邊的花草,樹下的落葉,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我們請孩子遠離。當初我並不瞭解孩子們為什麼那麼喜歡那些小草,當請他們扔掉時,他們是那麼的捨不得。當我在愛如是看到寶貝用撿來的樹葉和小花做手工黏貼成畫時,我終於明白了,孩子的生命,與一切事物都有着超乎我們想象的連結,他們內心的純真帶引着他們感受自然,融入自然,他們的心與萬事萬物連結在一起,那麼的自由,那麼的快樂,那麼的輕鬆!而那些被限制了的孩子們,他們被逐漸的拉離了與自然的連結,他們的活動每天都是跑、跳、滑滑梯,自由好像不曾存在。

在愛如是,真切的體會到了自由。愛如是大廳裏有一張大沙發,寶貝們每天都會在沙發上不停地爬上跳下,在沙發的兩邊是書架,其中一個是很漂亮古董架,有寶貝就會從沙發上爬到古董架的格子裏躺着,看到這一幕,我的心有被衝擊到了。原來可以這樣玩!如果可能,我也好想把自己的身體擠進那漂亮的古董架格子裏去,去真真實實的感受身體、感受空間,感受那些格子給我帶來的各種阻礙,感受各種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被允許而不被幹預!

孩子對規則其實是有很強的遵守意識的,但曾經一年的教學裏,規則總是被打亂。時而好些時而又是亂糟糟,在規則這一塊,就是反反覆覆很不穩定。到最後,遵守常規都成了一件難以做到的事情(這可能有待商議,因為從全局來看,成人的影響力是不可小覷的。這也就説我們從根本上的做法就已經不正確了,又如何能期待孩子們去遵守呢。),孩子又怎能進入良好的工作狀態呢。在愛如是,規則也是必須要遵守的,但我發現,寶貝們更容易順從這些規則。寶貝們很自由,他們願意做什麼就做什麼,但是在規則面前,他們很願意配合。這就是自由與紀律,因為他們在自由中做自己,有了自己內在的規則,所以外在的規則也就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形成一種自發的紀律。

曾對自由中的規則的理解是,在一個圈中允許孩子做任何事情。也就是説給孩子的自由就是這個圈內的範圍,給孩子的規則就是你不要超過這個圈。現在慢慢的瞭解到,自由中的規則是不能那樣去理解的,因為那個圈上規則實在太多太多了,那不是真正的自由,那只是我們成人所能接受的空間而已,那也不是真正的規則,那只是我們成人的害怕、恐懼與焦慮。是的,對在自由中遵守規則是比較難理解的,但其實也沒那麼難。孩子的內心對規則有着天性的敏感,要想孩子真正的遵守規則,就必須先給孩子自由,讓他能做他自己。試想,如果你的全身都被鐵鏈鎖着,你的身軀,你的四肢都不能自如的行動,而這時,有人要求你快走或者要你去取一份報紙,請問這時的你會遵循這個人的.話語嗎?答案當然是不會。當你被束縛時你唯一想做的就是掙脱束縛,唯一會做就是不停的掙扎,帶着全身心的傷痛掙扎不停。如果一個孩子沒有自由,不能做自己的主人,不能遵照自己內心的發展規律去成長,他的內心必定是痛苦的。而這痛苦,更容易激出孩子的叛逆心理,當你對他有要求時,他反而會向你要求的反方向去做事情。我們常説孩子的叛逆,卻不知道他們為什麼會叛逆,原來孩子的叛逆也是被逼無奈的選擇,他們必須通過叛逆來保有自己,彰顯自己。各位親愛的爸爸媽媽,還有所有跟孩子親密接觸的人,請給孩子全然的自由吧,讓他們真正的自由!我們的內心有太多太多的東西被禁錮,而這些禁錮就這樣被我們映射在了孩子們的身上,從此禁錮了他們的自由,使他們在自己的路上走得異常的艱難。就讓痛留在我們自己身上吧,還給孩子他們本有的自由,做他們自己,而不是我們所期望的那個人。

我知道,給孩子愛和自由,如果只是説説那是很簡單的一件事,但要真正的做到卻不是那麼輕鬆的。傳統的教育,傳統的文化,傳統的風俗,好多好多的傳統限制着我們今天的精神活動和行為。而孩子天性使然的各種活動及需求是不會因着這如此多的傳統而停止的。當我們覺得孩子應該要這樣子的時候,他們呈現的卻總是另一個樣子;我們給他的他偏不要,我相信父母們此時一定在想,我都把最好的給他了,他總是不要,我有給他愛啊,我是如此的愛他,為什麼他還是不如我的意呢?要做到真正的給孩子愛和自由,我們首先要面對的是我們自己內心的痛,面對不能控制孩子所產生的焦慮、恐懼,面對即使孩子是從你身上掉下來的肉,但他是他你是你的這個事實。

愛你如是,非我所願!愛你本來的樣子,而不是我所期待你成為的樣子。要真正的放下對孩子的期待,對父母來説真的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即使我只是一名教師,也是需要面對這痛的,因為我內心也會投射,所以我要面對自己內心期待落空的痛,我明白的告訴自己,我的期待是我的,如果將其投射到寶貝們的身上,那便是在禁錮他們的自己發展,是在壓抑他們的自我,會使寶貝產生焦慮不安等情緒。要給孩子全然的自由和愛,必須先放下自己內心的期待,放下那些對孩子的不允許,放下成人的架子,放下對自己不成功的責備,放下,放下,只有放下了自己的禁錮,才能給孩子們自由並給他們真正的愛。

給孩子愛和自由,這個過程真的會經歷很多痛。一天傍晚,三個大寶貝二樓土豆班的娃娃家玩得很開心,他們爬到教具架上,鑽到桌子底下,看他們那麼開心的玩着我便轉身進了教室,也就這短短一點時間裏,我聽到娃娃家傳來了哭聲,我馬上轉身來到娃娃家直覺反應時想詢問發生了什麼事情,是不是寶貝們之間產生了什麼矛盾,但這時映入我眼球的是寶貝頭上流出了點血。啊!受傷了!趕緊帶寶貝下樓處理,還好只是破了點皮。處理完傷口,牽着寶貝的手請他喝點水平復一下情緒。

當我從廚房出來,看到幾個寶貝在沙發上蹦蹦跳跳,他們也看到我了,笑着跟我打招呼。這個時候,其中一位寶貝從沙發靠背上跳下來,腳踩到了抱枕上滑了一下,頭就朝下碰到了地板。衝過去將寶貝抱起來一看,額頭上已經有了一個大青包。寶貝大哭起來,其他老師聽到哭聲趕出來,趕緊幫寶貝進行冰敷處理,並陪伴寶貝,讓她把情緒釋放完,讓傷痛慢慢過去。看着別的老師處理這些事情時,我有一種手足無措的感覺,一連經歷兩個寶貝受傷的場景,我的心真的很難受。我責備自己為什麼當時反應那麼慢,不能及時的抱住寶貝,我的內心滿是對自己的責備。然後頭腦裏出現的念頭就是,能不能以後別讓他們爬了,這麼危險,孩子們受傷了這麼的痛,如果不讓他們爬,他們就不會有受傷的機會了。

晚上和同事討論我白天一連經驗兩位寶貝的受傷的事,也告訴自己以後必須在每一個時間裏保持我的警覺去盡我最大的努力保證孩子們的安全,這也是我唯一能做的。看到孩子受傷,爸爸媽媽們肯定會很心疼,我相信他們也會有跟我一樣的想法,那就是阻止孩子去冒險。但是在那個念頭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如果阻止寶貝的探險,那自由又沒了。我想,就像我要經驗不能保護寶貝的痛一樣,寶貝也只能經驗在探索中成長的痛,經由這痛來告訴他們,在攀爬時、在跳躍時、在任何時候都要關注自己所處的環境,照顧自己的安全。我們討論着,這些爬、跳等動作,本就是屬於孩子生命中的東西,我們如果因為害怕他們受傷而阻止他們,這就不是在保護他們,反而成了一種傷害。我們要將所有的自由還給孩子,包括他們的受傷之後所要承受的痛。曾聽到這樣一句話,真正的保護不是讓他此時此刻不受到傷害,而是可以讓他一輩子都不被傷害威脅。是的,孩子在自由的探索中所能明白的東西是可以使其終身受用的,如果因為我們自己的恐懼而阻止了孩子的行為,那麼他們可能在成年之後因為缺少了對空間的感知而發生危險,這其中的微妙關係你我都不可能知道。

我們在喝水吃飯的時候也有被嗆到的經歷,但我們不可能因為被嗆過就不喝水不吃飯了。所以我們沒有權利因為自己的恐懼(害怕寶貝受傷)而剝奪他們自由探索的權利。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給他們更多的安全保障。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13

我是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所學專業是金融學,我的專業和我現任工作沒有一點聯繫。而我對幼兒教育也不是很瞭解,知道的只是簡單的,很淺的傳統教育方式。中國的傳統的教育方式都不太瞭解的我,現在有機會嘗試西方的幼兒教育。

愛和自由,起初在看到這本書的時候,不是很理解。愛是什麼?自由是什麼?大多數人認為的愛是在長期的相互感知中逐漸堆積起來的,類似親情或者就是親情的感覺,就是愛。而自由,是由自己作主;在法律允許範圍之內不受限制和約束。蒙特梭利説:“兒童只要依靠愛和自在,才能失掉成長的全部能量,以便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

在幼兒園裏,其成長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來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給孩子營造一個積極的充滿愛和自由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讓孩子的潛能上得以發揮。在6歲前,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並不會因為這些自由而變得毫無組織與紀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就變得自律與順從。在中國,遺憾的是,大部門家長卻不懂得這些,他們做了些什麼呢?一方面,他們總在孩子沒感覺的時間強制孩子。另一方面,他們在孩子有感覺的時間沒有把相應的詞語同孩子內涵的感覺配上對。

孫老師的《愛和自由》讓我瞭解到孩子並不是什麼都不知道的來到這世界,他(她)們是伴隨着內在的一種東西來到這世界,蒙特俊利把這稱為“精神胚胎”。孩子的思想是很簡單的,成人要是和他們説話太多或者複雜的時候,孩子的思維就會被成人弄的混亂,用簡單的話去和孩子溝通,這樣孩子的思維就不會很亂。

成人有太多的“專制”和“越權”,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大人的安排,可不知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展的程序和心理,成人常常想把自己的思想強加到孩子身上,把自己的經歷轉嫁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為自己夢想中的那一個,孩子揹負着父母沉重的寄託,生活的好累,孫老師曾説過的“同情兒童的苦難”!讀過這本書的我有所收穫,能更寬容面對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從孩子的立場為孩子着想,從而更理解他們的想法,理解是溝通的最直接的橋樑。

其實,何止是兒童,在充滿指責、冷漠、抱怨的環境裏,任何人都不會感覺到快樂,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圍的環境充滿了愛、自由與温情,人與人相互理解、相互寬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會快樂、有效率的多?

愛與自由並重,我們要把愛帶給每個孩子,同時,也適當放手給他們自由,只要多加引導和體恤,要學會相信,在此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快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14

愛是恆久的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計算他人,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書》

對於“愛和自由”這個話題似乎一直都有很多話要説,可是這個話題太大太大又讓我不知從何説起,不是一一媽的督促,還不知道這個作業什麼時候能交呢,呵呵。

愛,是什麼?無數人試圖回答這個問題,每個心靈對愛的認識都是不同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同的,無法用語言説清,愛是生命的祕密。父母對於孩子的愛那更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愛,這種愛更需要的是一種正確的表達方式,讓埋藏在孩子內心深處的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自由,又是什麼?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對“自由”的定義和“愛”一樣,是沒有確切答案的,翻了翻字典,自由的定義在不同的領域又是不同的,簡單地説在心理學上,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就是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決定自己的行為。在我看來自由是人類智慧的根源,自由可以説是人類生存的一種最高境界了,好向往!在這本書中的自由可以説是一種尊重吧,尊重生命原本的樣子,不給孩子太多的規則和束縛,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可説實話,面對孩子,有時我卻很難把握“自由”和“原則”的尺度。我相信也也是困擾很多父母的問題吧?説起來容易,做起來尺度不好把握,話扯遠了,談談我對這本書裏感受最深的二點吧!

一、《愛和自由》裏表達的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理念:對孩子的愛和尊重。中國很多父母都喜歡把自己很多觀念強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把自己的很多遺憾和未曾實現的夢想寄託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為自己夢想中的那一個,孩子揹負着父母沉重的寄託,生活的好累,真的能理解孫老師曾説過的“同情兒童的苦難”!讀過這本書的父母應該都有所收穫,能更寬容面對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從孩子的立場為孩子着想,從而更理解他們的想法,理解是溝通的最直接的橋樑。

二、書中説到其實教育的整個目的就是為了發展人自身的潛力,“我們總是把掌握某種技能作為智力發展的標準,實際上技能不重要,六歲以前兒童根本就不用學習任何一門技能,他所要學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對此觀點我是贊同的,為人父母,應該清楚知道對於孩子來説什麼東西是對於孩子的未來是最重要的?通常偉大的人物後面都有着了不起的父母,《宋氏三姐妹》我看過二遍,每看一次感受都很深,之所以宋氏三姐妹能有如此的成就,是和她們有個偉大的父親分不開的,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環境下,她們的爸爸宋查理就經常告訴她們:“我宋查理的女兒都是將來是要做大事業的人!”,玫琳凱的媽媽,從小就一直告訴她“寶貝,你一定行!”,就是這樣一種信念一直伴隨她走過了很多人生坎坎坷坷,如果父母能把夢想、自信、積極樂觀的心態傳遞給孩子,孩子的將來一定會是美好的,他會學會享受生活給他的一切經歷,把困難當成挑戰,把挫折看做是磨鍊,天堂和地獄其實都在我們的心智之間。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人的成功、升遷、成就85%是來自於我們的態度,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説的情商吧,而只有15%是來自於我們的技能,今天很多學校,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整個教育體系教會我們的都是技能,卻沒有人教會我們如何做的比平常人更好,90%的教育在於“事實與數字”僅有10%在於“感覺與態度”,花90%的時間來研究只有15%和我們幸福相關的東西,我們的教育體系是不是有點問題呢?個人成長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課題,“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的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附着在心理成長上的。”我認為的成長是在我們生命的過程中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和挑戰,從而慢慢走向成熟和優秀,再邁向卓越。

還有如何把蒙氏教育的精髓和我們中國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而不僅僅是生搬硬套,也是我們要探討和摸索的。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15

最近,我看到一本書,叫做《愛和自由》,讓我感觸頗多。這本書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專家孫瑞雪的最新版本,一本關於愛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書,正如作者所説:我愛孩子們,始終小心翼翼地仰視他們。在這裏,希望推薦給廣大家長朋友們,希望能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所啟迪。

《愛和自由》飽含着作者對兒童至深的愛。在十多年的教育實踐中,她始終用心靈和兒童對話,她能看到兒童的渴求,知道兒童的想法,瞭解兒童的心情,感知兒童的苦難。她説:在愛孩子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以現有的經驗對待孩子,因為現有的經驗早已過時。

我們都曾經是孩子,成年後,我們又有了孩子。孩子給我們帶來希望和歡樂,也給我們帶來困惑和焦慮,孩子的成長是每個家庭大事中的大事。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起來,然後,現實中的許多問題又困擾着他們,學校學習壓力的增大,各種興趣愛好班的層出不窮,使我們這些做家長的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到底是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呢?還是應該讓他們提前接受良好的教育?

作者的真知來自於實踐。她説,兒童的智力來自於感覺,他們的感覺經驗成人無法替代;個性跟創造力之間是畫等號的,創意不能教;打罵中長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觀現實,苦難使他失去把握事物本質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難的童年經歷作鬥爭,都在尋找自尊和證明自己

現在很多家長都推崇智力,他們把智力和兒童的自我割裂開來,他們積極地給孩子報各種班,讓孩子提前學習各種知識,當知識填滿一個孩子的腦袋時,他的心靈肯定失去了成長的空間和時間。一個沒有玩過水玩過沙,沒有領略過大自然的美,沒有和同伴追逐嬉戲過,沒有發自內心大笑過的孩子,雖然渾身披掛着知識,卻可能離幸福很遠。讓我們用書中的一首詩來形容所有家長們的心聲:

讓我的愛

像陽光一樣包圍着你

而又給你

光輝燦爛的自由。

生活就是這樣殘酷,你沒有給予,你當然得不到回報,你會説:哪有父母不愛孩子的呢?我給他吃、穿、養他,我心裏愛他。是的,不頂用。你每天在埋怨他、責備他、訓斥他,百分之七十的語言都是否定的語言。你當着別人的面訓斥他,你甚至在大街踢了他一腳。家裏來人時,你當着孩子的面告訴客人你所認為的孩子的某些缺點。你不斷地以一個成人的角度誤解孩子等等,這些都不是愛。愛是什麼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

我常想,一個成人如果用有賓行為和態度來對待和理解孩子,這個孩子定會快樂、自信、勇敢和充滿愛意。更重要的是兒童能依據這種愛在未來去創造一人新的世界和生活人相互平等,人與人相互理解;聽不到吐痰聲,看不到蒼蠅和垃圾,人們帶着孩子在門前的草坪上玩耍,老人在樹蔭下乘涼,哲人們在窗前的沙發上低聲交談,花叢裏少女們靜坐在木椅上手捧詩集,少年們奔跑在網球場上,詩人們在附近的茶館裏高談闊論這一切並不遙遠。如果你愛孩子,讓他的精神愉快,你給了他們美好,兒童就能給我們帶來一個金色的未來。這個希望寄託在兒童身上要比寄託在任何成人身上更為可靠。因為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文明之父。

兒童興趣的動機來自於內在,而獎勵的刺激可能是暫時的。我們可以相信,沒有一個科學家和任何一個專家的成就來自於獎懲,他們都是因為自己的強大的內驅力促使他們學而有成。作為成人,作為家長,我們的責任是如何保護兒童的這種內在的動機不受干擾和破壞。

蒙特梭利有一句話:對人的懲罰莫過於兩種,剝奪他的兩樣東西,一個是內心的力量;一個是人格的自尊。我們暫且把內心力量放在一邊,因為這個問題過於複雜了。我只提一下人格自尊,我想我們成人訓斥孩子,或者説成人給孩子臉色看,這是家常便飯。父母認為兒童無自尊可言,兒童也果真喪失了自尊。長久下去,父母罵孩子、打孩子也無所謂了。有些人因童年的原因在用其一生的精力維護自尊,並在矛盾中苦苦掙扎,一方面在不斷地維護自己的自尊,一方面卻又不斷傷害別人。所以我要告訴有些父母,如果你的孩子沒有自尊的話,你最好先問問自己,你是否給予過他這樣的財富。

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懲罰多於獎勵。當我們看到孩子犯錯誤時,總是要説:看看,我早給你説過,你怎麼這麼笨等等。但大多數成人不知道,錯誤本身對兒童就是一種激勵。如果我們學會站在一旁觀察而不急於插手的話,很快就會發現錯誤或失敗會促使兒童一遍一遍反覆進行,直到兒童完全掌握並順利做完為止。兒童從來都不太重視他是否一次成功,兒童非常喜歡重複,他會專注地反覆進行,恰恰是成人的態度使兒童有挫敗感。

學會觀察、學會等待。改變一個觀念:允許孩子犯錯誤,錯誤和失敗能給孩子帶來更多的東西和成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