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和自由》讀後感15篇

來源:文萃谷 8.41K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愛和自由》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愛和自由》讀後感15篇

《愛和自由》讀後感1

愛,是什麼?無數人試圖尋找這個答案,可每個人是心靈對愛的認識都是不一樣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一樣的,無法用語言説清,愛是生命的祕密。父母對於孩子的愛那更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愛,這種愛更需要的是一種正確的表達方式,讓埋葬在孩子內心深處的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自由,又是什麼?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對“自由”的定義和“愛”是一樣的,是沒有確切答案的。翻看字典,自由是一種免於恐懼、免於奴役、免於傷害和滿足自身慾望、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舒適和諧的心理狀態。簡單地説在心理學上,自由是按照自我的意願做事,就是人能夠按照自我的意願決定自我的行為。在我看來自由是人類智慧的根源,自由能夠説是人類生存的一種最高境界了,很嚮往自由!在《愛和自由》這本書中,自由能夠説是一種尊重。尊重生命原本的樣貌,不給孩子過多的束縛,不把自我的意願強加給孩子,要説實話應對孩子,有時候我卻很難把握“自由”和“原則”的尺度,估計這也是困擾很多家長的問題吧?因為這個尺度説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上加難。

這本書表達了蒙氏教育的核心理念:對孩子的愛和尊重。中國很多父母都喜歡把自我許多的觀念強加給自我的孩子身上,把自我的遺憾和未能實現的夢想都寄託給孩子,期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為自我夢想中的那一個。孩子揹負着父母深重的寄託,生活的很累很累。真的理解孫教師曾説過的“同情兒童的苦難!”我們凡是應當從孩子的立場為孩子着想,從容的應對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件事情,從而更理解他們的想法,理解是溝通的最直接的橋樑。

書中説到其實教的整個目的就是為了發展人自身的潛力,“我們總是把掌握某種技能作為智力發展的標準,實際上技能不重要,六歲之前兒童不用急着學習任何一門技能,他要學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有那種感覺就行了。對此觀點我表示贊同。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他們的感覺來源於內部,他不需要大人往紙張上去做好規劃,因為你給他什麼他就會理解什麼。不要妄想讓自我的孩子成為“神童”,小小年紀就要求他們會背很多的詩詞歌賦、數學計算等,這樣的孩子雖説知識廣博,但他的心智發展並不好,缺乏洞察力、不會去思考,只會一味的死記硬背,毫無自我的創新性,整個創造思維被你們給抹殺掉了,試問這樣的孩子會有好的發展前景嗎?

“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的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是附着在心理成長的”。我認為在我們生命的過程中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與挑戰,從而走向成熟和優秀再邁向卓越!尤其是剛入園的新孩子,他們需要學會自我調整心態,讓自我慢慢的去適應幼兒園裏的一切,逐漸心智發展的就會很順暢。所以家長也要配合好我們教師的工作,要保證自我的心態正常,孩子才會不那麼恐惶,俗話説的母子連心,大概也就是這樣的吧。

孩子在幼兒園時,其成長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來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給孩子營造一個進取的充滿愛和自由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讓孩子的潛能得以發揮。在六歲之前,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並不會一味這些自由而變得毫無組織與紀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們就變得自律與順從。而不是我們一味的壓制和束縛孩子,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膽怯,不明白到底什麼是能做的,就不再有自我的思維,一味的聽從大人的指示,完全的迷失了自我,那麼他的人生也不會是歡樂幸福的!

只要給孩子充分的愛,充分的自由,這樣才能激發孩子的內在潛能,促進孩子的心智發展,才會成為一個專注、寬容、堅強和完整的人!

《愛和自由》讀後感2

自從讀了《愛和自由》,孫瑞雪老師教育理念,讓我作為老師還是作為孩子的家長都有好大的觸動之處。

我相信作為孩子的家長,都希望把自己的小孩子送到最好的幼兒園裏面來上課,接受最好的教育。我覺得《愛和自由》詳細進述了蒙氏教育知識理念,怎麼去理解孩子,怎麼看待孩子的各種表現,還應該怎樣去處理他們的表現。

孫瑞雪老師從中認為:孩子6歲前,他們的自我成長更依靠自我教育,而不是來自成人的,但是我們成更多的就是給孩子塑造一個積極向上的信息環境,讓孩子接收積極信號,還説了在6歲之前我們要多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快樂,孩子也不會因為這些自由而反變得毫沒有組織與紀律,反而讓他們自由到極致了,也變得自律與順從老師的話了。孩子在一個充分自由與愛的環境裏,認識的是真理也不會是畏懼強權,迷失真正的自我。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

《愛和自由》,書中用精闢理論和大量的案例深入説明了什麼是愛,什麼是自由,也同時糾正了成人對於愛和自由一些錯誤理解。書上寫了《愛和自由》的重要性更是被提高到對中國人來説史無前例高度、紀律、獨立、智慧、道德……這些我們值得去學習的地方和品質,都取決於我們給孩子怎樣的愛和自由。

但是我感覺成人可能覺得愛是簡單的,只要發自內心就可以。但這是主觀誤區,俗話説:“美國心裏學家弗洛姆説:‘愛同我們掌握其他藝術一樣,它是需要學習才能掌握的。”如果不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和精神建構過程,就無法給我們孩子他們所需要的愛。”

同時蒙特梭利説:“我們要做孩子精神上的僕人而不是主人。”孩子的發展環境和條件提供,接受這個觀念,像發生一場內在革命,也意味我們會因自卑、壓抑而感到產生自大。其實兒童弱小,他內在藏着一種強大精神能量和潛能。

《愛和自由》讀後感3

在《愛和自由》這本書中,作者孫瑞雪通過實際例子敍述了觀點:只要給孩子充分的愛、給孩子充分的自由,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內心發展成為一個專注、堅強、完整的人。

孫瑞雪園長的這一觀點,我是贊同的。這本書裏的“愛”和“自由”中首先愛孩子我們身為教師最重要的就是愛孩子,家長更是愛自己的孩子。但愛不是溺愛,也不是盲目的愛,這一點我相信大家都是理解的。其次是自由,自由不是隨波逐流,也不是控制他讓他去完成承認心裏認為的自由。愛和自由密不可分。

我們成人總是覺得愛孩子,就是去管他,讓他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和做事。因為有了這個想法才“干涉”的太多,總認為孩子就是孩子,我們總是讓孩子去認真的聽從成人的安排,可不知道這樣其實違背了孩子發展的過程和心理,因此我很欣賞書名中的“自由”兩個字,之前我認為自由是讓孩子隨心所欲,它不能和紀律自律相提並論。但是讀了這本書,再去結合我和孩子相處的經歷,我深受感觸。我認為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一定不能去“把控”孩子,孩子是有自己的想法的,而且他所有的行為都是有自己的原因的。我們要試圖去設身處地的去理解他。

第二,我們要細心去觀察孩子,傾聽和溝通是最有效的瞭解他們的方式,和孩子成為好朋友,這樣的相處也有利於孩子的心理髮展,我們也可以拉近和孩子的距離。

第三,成人的榜樣作用,俗話説:“言傳不如身教”,我們的言談舉止對孩子很重要,他們會潛意識的去學習和模仿。作為老師來説,我覺得我身上的擔子很重,但是也必須要去肩負。

愛與自由同樣重要,我們要將滿滿的愛給孩子,同時,也要將自由還給孩子們,對待他們要多些引導、寬容和理解,我相信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肯定也會快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

《愛和自由》讀後感4

看了孫瑞雪的《愛和自由》,感受很多。

每個家長都愛自己的孩子,那愛到底是什麼?“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書中是這樣定義“愛”的。受此啟迪,我感覺:愛是尊重,愛是珍視尊嚴。

這本書以愛和自由為全書的立足點,強調給孩子的愛要有科學的方式,即在對兒童成長規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利用蒙氏的各種訓練方法,並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選擇。作者用各種事例詮釋了“愛和自由”對培養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作者相信這樣孩子就可以全面發展,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同時,也簡要地提到了約束孩子不良行為的方法。總體來講,作者比較審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實踐着兒童教育,並總結出一些經驗。

作者所謂的“愛和自由”是成人施捨給孩子的,主角還是成人,孩子是被施捨的對象。作者要求成人儘可能地瞭解自己的孩子,給他們科學的愛,給他們儘可能充分的自由。但無論加上什麼樣的修飾詞,這種施予和授予的關係沒有變,孩子是被動的,是從屬地位的。這意味着,成人有權力決定給什麼樣的愛,給什麼樣的自由。給什麼,怎樣給,取決於成人認為怎樣有利於孩子的“健康發展”。這種施捨的“愛和自由”是功利主義的,並且會因社會的壓力而不斷修正、變化,最終就是妥協和放棄。孩子得到的是被動的愛,缺少的尊重。

在此我想來和大家聊聊蒙式教育,教育的創始人蒙台梭利有以下教育觀點:

遵循兒童具有與生俱來的吸收性心智、注重兒童成長過程中的敏感期、重視自發性活動的自然法則、支持兒童的發展要在適宜的環境下,通過自身活動獲得。

這裏有幾個關鍵詞:遵循、注重、重視、支持,在這幾個詞中,彙總一個詞:“尊嚴和獨立”:,其實,生命的尊嚴和個體的獨立才是蒙氏思想真正的核心。蒙氏主張這種尊嚴和獨立是天授的,是自然賦予人類的,而不是孩子的父母。蒙氏極力想説明,如果你認識不到,不尊重這種天賦人權,你就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傷害。而愛、自由不是成人施捨給孩子的,而是孩子生而就有的權利,是從“尊嚴和獨立”生髮出來的。如果不認識到這點,所謂的“愛和自由”就是技巧性的,偽善的,也是善變的。

僅僅“愛和自由”,並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尊嚴和獨立”地發展,他需要責任,需要平等。不揹負責任,很難談到尊嚴;沒有平等,獨立也是不完全的。而缺少真正的尊嚴和獨立,孩子在被施捨的環境中成長,很難期望他人格的健全。孩子當然需要愛和自由,但不是施捨的,而是彼此尊重,相互平等,擔負各自的責任。這樣,人格才能健康發展,並走向成熟。

書中談到了神遊一詞,讓我深受啟發。其實,兒童是最明白自己需要什麼的,當他依照精神胚胎中密碼的指引去做一件事情卻備受阻礙的時候,兒童智能通過幻想來實現自己的需要,解除痛苦,久而久之的心力分離,神遊就此形成。書中有一個例子:孩子玩水玩沙被禁止,他開始想象玩水玩沙;孩子坐在教室裏憑藉老師講述的植樹過程來構思一篇植樹的作文時,神遊就此開始。

您可以嘗試去看一下《愛和自由》這本書。孩子真的值得成人仰視,養育一個正常的孩子,需要我們成人反思自己,成長自己。

“不動怒、相信、盼望、永無休息的等待”是打動我最深的字眼。我在努力嘗試,並且相信會越做越好!

“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文明之父”!如果我們珍視孩子的尊嚴,那我們就該成為維護尊嚴的榜樣。從我開始,從你開始,從此刻開始!

《愛和自由》讀後感5

看了孫瑞雪的《愛和自由》,感受頗多,我認為,這本書是一扇窗,推開它,發現兒童,亦發現自己。

這本書以“愛和自由”為全書的立足點,強調給孩子的愛要有科學的方式,即在對兒童成長規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利用蒙氏的各種訓練方法,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選擇。作者用各種事例詮釋了“愛和自由”對培養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作者相信這樣的孩子就可以全面發展,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同時,也簡要地提到了約束孩子不良行為的方法。總體來講,作者比較審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實踐着兒童教育,並總結出一些經驗。

每一個家長都愛自己的孩子,那愛到底是什麼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書中是這樣定義“愛”的。受此啟迪,我感覺:愛是尊重,愛是珍視尊嚴。愛孩子,表現在點點滴滴的生活中。愛絕不是表現在你的頭腦裏,愛不是你想的這樣愛孩子就可以愛孩子。不是這樣的,愛表現在你的每個眼神,每個動作,每個姿態,每個想法,每個意識中,它表現在你點點滴滴的生活中。愛孩子,讓孩子成為他自己,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愛孩子,就要關心孩子的成長。

讓我們從瞭解自己開始,瞭解生命的意義,瞭解成長的規律,認識並尊重每一個新的獨立的個體,蹲下來,時刻關注自己和他的成長,用真正的、無條件的愛滋潤彼此的心靈,讓自己和孩子一起快樂、自由的成長!

《愛和自由》讀後感6

在這本書中,蒙氏幼兒園的園長孫瑞雪用各種事例詮釋了“愛和自由”對培養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強調給孩子的愛要有科學的方式,即在對兒童成長規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利用蒙氏的各種訓練方法,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選擇,促成兒童按照自己的內心發展成專注、寬容、堅強的、完整的人。

怎樣才能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得到愛呢?給予孩子成長的機會,並讓孩子感知到你的愛,為孩子的發展和每一個生活細節提供條件和幫助。這些須建立在你對兒童生命發展瞭解的基礎上,這就是愛。

儘量給孩子愛,讓他充分享受到愛,這對他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響。對這一點人們是普遍認同的。但説起來容易,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理解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必須瞭解孩子的心理狀態,尤其要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態。我們常會看到這種現象,孩子一旦開始獨立,父母就會説“這孩子太犟了!”“這孩子怎麼會這麼不聽話。”實際是孩子要成長!要照他自己的意志去成長,孩子的意志同父母的意志開始產生矛盾了。我們要學會理解孩子成長需求。

當成人不能理解孩子的某些做法,而孩子在哭鬧着堅持時,我們難道不能問個為什麼嗎?難道是孩子太貪心?不!不能用成人已經被世俗矇蔽的思路去理解孩子。當你不知如何辦時,給孩子自由難道不是個好辦法嗎?尤其在兒童小的時候,正是他的審美觀形成和建構的時候,老師和家長一定要在這個時候給孩子提供形成審美觀的條件和機會。

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充分發展潛力的自由,充分認知的自由。有這種自由,他才能夠最大限度的摸清事物的規律,才能夠去認識、認知。有了自由,孩子就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因為有興趣,他就會反覆做,就變得專注;在長久的專注中,他逐漸感知並把握了事物的規律;把握了事物的規律,他就願意遵守它,就有了自我控制力。

《愛和自由》讀後感7

孫瑞雪的《愛和自由》這本讀物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讓我更加了解兒童的心理、訴求、想法。這本書告訴我們,兒童教育同樣要與時俱進,給我帶來幾點兒童教育的思考。現今我國發展很快,兒童物質生活豐富,現在的兒童還需要什麼呢?

一、兒童需要父母的理解和鼓勵。大部分的人平時都會給孩子買很多的東西,可是那並不是他最想要的,只有理解和疼愛才是孩子最需要的。請減少與別人孩子的比較,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朵沒有盛開的花朵,請耐心等待他盛開的高光時刻。

二、兒童需要家人的陪伴。只有時常陪伴在兒童身邊,兒童才會感覺到開心快樂,兒童才會感覺到被重視。現在好多兒童一上國小就被父母送進寄宿制學校學習,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孩子缺失了幸福感,更有嚴重者學習很差,不願與人交流,甚至發生自閉現象。還有好多農村兒童父母外出打工,很少陪伴孩子,讓童年時光失去了色彩,等到孩子大一下進入叛逆期,出現很多過激行為,父母想挽回時就晚了一步,請抽一些時間與孩子一起度過美好時光吧。

三、兒童需要玩耍時間。現在的教育模式很多家長喜歡讓孩子搶跑,提前學習與自己年齡不符的知識,而忽略了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就把孩子的創造性給抹殺了,提前學習的知識並不能給孩子帶來創造力,甚至讓孩子收到傷害。有個小女孩,國小六年級鋼琴十級,為了練好琴,父母費心費力時時監督督促,孩子為了不練琴,把水故意灑在鋼琴上,後來鋼琴十級證書拿到手後,孩子再也不願碰鋼琴一下。

我們今天的兒童教育應該重新審視,要符合現在兒童發展的需要,保護兒童恰當的接受教育,尊重兒童的玩耍權利,陪伴好兒童最重要的一段時光。這就是我的讀書感悟。

《愛和自由》讀後感8

愛是恆久的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我的益處,不計算他人,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書》

對於“愛和自由”這個話題似乎一向都有很多話要説,但是這個話題太大太大又讓我不知從何説起,不是一一媽的督促,還不明白這個作業什麼時候能交呢,呵呵。

愛,是什麼?無數人試圖回答這個問題,每個心靈對愛的認識都是不一樣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一樣的,無法用語言説清,愛是生命的祕密。父母對於孩子的愛那更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愛,這種愛更需要的是一種正確的表達方式,讓埋藏在孩子內心深處的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自由,又是什麼?人人都在追求自由,但是對“自由”的定義和“愛”一樣,是沒有確切答案的,翻了翻字典,自由的定義在不一樣的領域又是不一樣的,簡單地説在心理學上,自由是按照自我的意願做事。就是人能夠按照自我的意願決定自我的行為。在我看來自由是人類智慧的根源,自由能夠説是人類生存的一種最高境界了,好向往!在這本書中的自由能夠説是一種尊重吧,尊重生命原本的樣貌,不給孩子太多的規則和束縛,不把自我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可説實話,應對孩子,有時我卻很難把握“自由”和“原則”的尺度。相信也也是困擾很多父母的問題吧?説起來容易,做起來尺度不好把握,話扯遠了,談談我對這本書裏感受最深的二點吧!

一、《愛和自由》裏表達的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理念:對孩子的愛和尊重。中國很多父母都喜歡把自我很多觀念強加到自我的孩子身上,把自我的很多遺憾和未曾實現的夢想寄託在自我的孩子身上,期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為自我夢想中的那一個,孩子揹負着父母沉重的寄託,生活的好累,真的.能理解孫老師曾説過的“同情兒童的苦難”!讀過這本書的父母就應都有所收穫,能更寬容應對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從孩子的立場為孩子着想,從而更理解他們的想法,理解是溝通的最直接的橋樑。

二、書中説到其實教育的整個目的就是為了發展人自身的潛力,“我們總是把掌握某種技能作為智力發展的標準,實際上技能不重要,六歲以前兒童根本就不用學習任何一門技能,他所要學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對此觀點我是贊同的,為人父母,就應清楚明白對於孩子來説什麼東西是對於孩子的未來是最重要的?通常偉大的人物後面都有着了不起的父母,《宋氏三姐妹》我看過二遍,每看一次感受都很深,之所以宋氏三姐妹能有如此的成就,是和她們有個偉大的父親分不開的,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環境下,她們的爸爸宋查理就經常告訴她們:“我宋查理的女兒都是將來是要做大事業的人!”,玫琳凱的媽媽,從小就一向告訴她“寶貝,你必須行!”,就是這樣一種信念一向伴隨她走過了很多人生坎坎坷坷,如果父母能把夢想、自信、用心樂觀的心態傳遞給孩子,孩子的將來必須會是完美的,他會學會享受生活給他的一切經歷,把困難當成挑戰,把挫折看做是磨鍊,天堂和地獄其實都在我們的心智之間。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人的成功、升遷、成就85%是來自於我們的態度,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説的情商吧,而只有15%是來自於我們的技能,這天很多學校,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整個教育體系教會我們的都是技能,卻沒有人教會我們如何做的比平常人更好,90%的教育在於“事實與數字”僅有10%在於“感覺與態度”,花90%的時光來研究只有15%和我們幸福相關的東西,我們的教育體系是不是有點問題呢?個人成長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課題,“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的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附着在心理成長上的。”我認為的成長是在我們生命的過程中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和挑戰,從而慢慢走向成熟和優秀,再邁向卓越。

還有如何把蒙氏教育的精髓和我們中國的實際狀況結合起來,而不僅僅僅是生搬硬套,也是我們要探討和摸索的。

《愛和自由》讀後感9

做父母的常遇到這種事,你的孩子在某一天突然説句“大人”話,或在某一天突然把一件事情做得很出色,這是為什麼呢?是不是我們孩子真的在某一刻突然開竅了?不是。兒童的心智發展是自發的和連續不斷的,並直接與兒童的心理潛力有關,而不直接與老師或家長的工作有關。

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兒童在某一階段喜歡重複做一件事,一套積木反覆搭反覆拆,一個故事要反覆聽也不煩。這個反覆做的過程,其實就是兒童心智發展的過程,兒童的學習是從感覺開始的,當他不斷地觸摸,感知後,他會自己對感知的東西進行組織,分類、歸納,然後產生一個概念。兒童一旦掌握了某個概念,就會使這個概念普遍化,並把所有的概念聯繫起來。比如,兒童今天知道了“瓶子”,又知道了“圓”,兒童就會自己把瓶子和圓聯繫起來,這種聯繫不用人教。

對於0——6歲的兒童,教師和家長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引導兒童從感覺走向概念表達。這本書叫《愛和自由》,倡導兒童在自由的環境中成長,而這種自由並不是排斥教師和家長的介入,而是要求施教者,不要輕易打斷孩子的感知過程,並在孩子有感覺的時候把相應的概念給他。並在教學中把握住兩點:一是用一種方法隔離孩子的內部注意力,把它固定在某一感知上。舉個例子:用教具色板解釋顏色,和指着一個人穿的一件某種顏色的衣服來解釋顏色,哪個更好呢?當然是色板。因為前者孩子看到的是單純的顏色,而後者孩子看到的是人、衣服和顏色。二是教學時説的話必須要簡單,只引起名稱和它代表的物體或抽象概念的聯想,我們拿出一個三角形,就告訴孩子這是三角形,不要再多説什麼。

關於孩子將所學概念一般化的過程,蒙特梭利不主張以教學計劃的方式約束孩子在一定時間內完成,事實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也不可能按着施教者的計劃走,孩子把概念應用在他所處的環境中,需要時間,而且個體差異很大,有的孩子馬上就用,有的孩子則很久以後才用,他們不用並不等於沒掌握。這就是孩子會在某一天突然説出一句“大人”話的原因,其實這句“大人”包含的概念和邏輯,都是孩子已經掌握了的,只是沒有用而已。

我們對待孩子的態度一定要嚴謹和科學,否則,你可能毀了孩子一輩子。對於我國兒童教育的現狀我很擔憂,擔憂的是兒童的教育環境,這個環境從小處説包括家長、教師,從大處説包括幼兒園、學前教育機構。這個環境或出於愛心,或打着愛的招牌做的卻是違反兒童心智發展規律的事,有的家長逼着孩子學畫畫,學鋼琴,學英語……幼兒園也紛紛打出美術、音樂、英語等特色吸引生源,有的沒有師資力量的幼兒園也不示弱,外請老師辦各種班。家長們儘管很迷茫,大多盲目跟風乖乖掏錢,人家孩子學了,我孩子也得學,再窮不能窮教育,絕不能叫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然而,有誰冷靜下來想一想,孩子真正需要什麼呢?

兒童的學習應該在他的敏感期到來的時候開始,比如,畫畫,有的孩子4歲到了畫畫的敏感期,有的孩子5歲畫畫的敏感期才到。如果我們在兒童沒有產生畫畫敏感期時強迫兒童學畫畫,將會產生從此扼殺孩子的畫畫天賦的惡果!在這一點上,我是有切身體會的,女兒四歲半開始學鋼琴,跌跌撞撞彈了兩年,除了給我和女兒留下些痛苦記憶,幾乎沒有什麼有益的收穫,後來女兒對我説,媽媽,其實你讓我再大點開始學鋼琴就好了,現在,我明白了我做錯了一件事:在女兒的音樂敏感期沒到時強迫她學鋼琴,不但扼殺了女兒音樂的天賦,也影響了女兒在成長過程中自信心的建立。

總之,0——6歲兒童的心智發展是內在的,自發的和連續的,在這個階段兒童需要一個寬限的環境,無論是家長和老師都不要強制和干預,給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有一天孩子定會起飛,而且越飛越高。

《愛和自由》讀後感10

看了孫瑞雪的《愛和自由》,感受很多。

每個家長都愛自我的孩子,那愛到底是什麼?“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書中是這樣定義“愛”的。受此啟迪,我感覺:愛是尊重,愛是珍視尊嚴。

這本書以愛和自由為全書的立足點,強調給孩子的愛要有科學的方式,即在對兒童成長規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利用蒙氏的各種訓練方法,並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選取。作者用各種事例詮釋了“愛和自由”對培養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作者相信這樣孩子就能夠全面發展,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同時,也簡要地提到了約束孩子不良行為的方法。總體來講,作者比較審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實踐着兒童教育,並總結出一些經驗。

作者所謂的“愛和自由”是成人施捨給孩子的,主角還是成人,孩子是被施捨的對象。作者要求成人儘可能地瞭解自我的孩子,給他們科學的愛,給他們儘可能充分的自由。但無論加上什麼樣的修飾詞,這種施予和授予的關係沒有變,孩子是被動的,是從屬地位的。這意味着,成人有權力決定給什麼樣的愛,給什麼樣的自由。給什麼,怎樣給,取決於成人認為怎樣有利於孩子的“健康發展”。這種施捨的“愛和自由”是功利主義的,並且會因社會的壓力而不斷修正、變化,最終就是妥協和放下。孩子得到的是被動的愛,缺少的尊重。

在此我想來和大家聊聊蒙式教育,教育的創始人蒙台梭利有以下教育觀點:

1、遵循兒童具有與生俱來的吸收性心智

2、注重兒童成長過程中的敏感期

3、重視自發性活動的自然法則

4、支持兒童的發展要在適宜的環境下,透過自身活動獲得

那裏有幾個關鍵詞:遵循、注重、重視、支持,在這幾個詞中,彙總一個詞:“尊嚴和獨立”:,其實,生命的尊嚴和個體的獨立才是蒙氏思想真正的核心。蒙氏主張這種尊嚴和獨立是天授的,是自然賦予人類的,而不是孩子的父母。蒙氏極力想説明,如果你認識不到,不尊重這種天賦人權,你就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傷害。而愛、自由不是成人施捨給孩子的,而是孩子生而就有的權利,是從“尊嚴和獨立”生髮出來的。如果不認識到這點,所謂的“愛和自由”就是技巧性的,偽善的,也是善變的。

僅僅“愛和自由”,並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尊嚴和獨立”地發展,他需要職責,需要平等。不揹負職責,很難談到尊嚴;沒有平等,獨立也是不完全的。而缺少真正的尊嚴和獨立,孩子在被施捨的環境中成長,很難期望他人格的健全。孩子當然需要愛和自由,但不是施捨的,而是彼此尊重,相互平等,擔負各自的職責。這樣,人格才能健康發展,並走向成熟。

書中談到了神遊一詞,讓我深受啟發。其實,兒童是最明白自我需要什麼的,當他依照精神胚胎中密碼的指引去做一件事情卻備受阻礙的時候,兒童智能透過幻想來實現自我的需要,解除痛苦,久而久之的心力分離,神遊就此構成。書中有一個例子:孩子玩水玩沙被禁止,他開始想象玩水玩沙;孩子坐在教室裏憑藉老師講述的植樹過程來構思一篇植樹的作文時,神遊就此開始。

您能夠嘗試去看一下<愛和自由>這本書。孩子真的值得成人仰視,養育一個正常的孩子,需要我們成人反思自我,成長自我。

“不動怒、相信、盼望、永無休息的等待”是打動我最深的字眼。我在努力嘗試,並且相信會越做越好!

“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禮貌之父”!如果我們珍視孩子的尊嚴,那我們就該成為維護尊嚴的榜樣。從我開始,從你開始,從此刻開始!

《愛和自由》讀後感11

孫瑞雪的《愛和自由》好多年前讀過一次,但已經漸漸忘記,這次重新拜讀再加上結合多年來的教學經驗進行思考,別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一、正常的兒童總在“思考”,而且兒童思維需要時光,因此正常的兒童是沉靜而安詳的,甚至顯得“傻呆呆”的,這是他進入了“沉思”狀態。這一點出乎我的意料,結合書中描述“正常兒童”的其他論述,着實反傳統。傳統中人們眼中的孩子尤其是聰明孩子就應是“活潑機靈”的。應對陷入沉思的孩子,很多成人會打斷他,叫他的名字,企圖將其“喚醒”,抱怨其“反應遲鈍”。如此一來,反倒寬心了。

二、兒童只對能夠成長自我的工作感興趣,而對純粹的玩具沒有興趣。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小孩子會捨棄“高檔”玩具,而選取沙、水、小盒子和小瓶子的原因吧。文中有個孩子希希自小喜歡形體富於變化,玩法多樣的玩具,如小熊換衣、磁鐵拼圖、立體造型組、磁鐵釣魚組、積木等,對毛絨玩具、電動玩具卻反應平平。有次媽媽出差沒有給希希買毛絨玩具,而是買了個“魔板”,希希很喜歡,反覆擺弄,在變化中尋求快樂和成就感。兒童是最明白自我的,他會根據內在成長的需要選取玩具,成就工作。

三、完成一項工作後,孩子會對自我的成果進行觀察和思考,大人需要持續沉默,不要急於提醒孩子“歸位”。的確如此,結合我園的魔力猴操作,我想孩子就應也是需要一點時光來思考和回味剛才的操作的。

四、“兒童認識成人不以成人的語言和表情來衡量和決定,兒童用心靈感受,虛假的信息兒童用心靈立刻能感覺出來。”

五、國際上,幼兒教育觀念在本世紀初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包括非洲的一些國家不再用口授形式給兒童進行“教育”,兒童不斷透過行動來構建自我。國際上幼兒教師的收入和律師、牙醫的收入一齊位居社會前三,很多博士畢業後就去幼兒園帶孩子,因為0—6歲是一個人最重要的階段,整個社會都將最好的資源帶給給了這個階段。

六、愛是什麼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書中是這樣定義“愛”的。“不動怒、相信、盼望、永無休息的等待”是打動我最深的字眼。

整本書最令我目瞪口呆的是關於“順從”的論述,這一點書中出現多處,第一句是“當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時候,他會對愛人順從。什麼是順從?在感情上,在生活中,意志的昇華就是順從。”這個順從的含義比較深刻,不僅僅僅是我們傳統中所理解的。那種感覺就像熱戀中的戀人,如果一方請另一方幫忙做一件合理的事情,那麼這一方必須會很順從地去做,順從中充滿了愛戀、自豪和激情。正常的兒童和成人表現出來的就就應是順從。當我看到“一個快樂的孩子不會搞破壞,一個快樂的成人也不會去破壞。快樂的人類不會去毀壞財富、破壞環境、發動戰爭,他們只會有建設性的行為”時,我感動得淚流滿面。

七、關於神遊。比如一個人下崗了,他明白自我需要重新鼓足勇氣,經過在培訓,重新找到一份工作,甚至他明白自我這天做什麼,明天做什麼。但是,實際中他每一天只會在家裏唉聲歎氣,一邊想着上述的種種計劃和過程。這個人的心和力被分開了,蒙特梭利稱之為“神遊”。看來,這種狀態在很多成人身上明顯存在着。

那麼,迴歸到兒童時代呢?兒童是最明白自我需要什麼的,當他依照精神胚胎中密碼的指引去做一件事情卻備受阻礙的時候,兒童智能透過幻想來實現自我的需要,解除痛苦,久而久之的心力分離,神遊就此構成。仍是書中的例子:孩子玩水玩沙被禁止,他開始想象玩水玩沙;孩子坐在教室裏憑藉老師講述的植樹過程來構思一篇植樹的作文時,神遊就此開始。而這些,不是就應被反思的嗎?

孩子真的值得成人仰視,養育一個正常的孩子,需要我們成人反思自我,成長自我,首先做一個正常的成人。“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禮貌之父”這句話太好了!

《愛和自由》讀後感12

從走進愛如是的那一天起,我的心無時無刻不在受着衝擊。有些是來自這個團隊彼此間用愛來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精神,但更多的是因為那些可愛的寶貝們!

剛進園,我只是一名陌生人。我對愛如是和愛如是的寶貝們感到陌生,有好奇,但也有一種對未知事物的恐懼,我相信寶貝們對我同樣有着這樣的陌生感和其他感覺,而這些感覺應該還會比較強烈吧。所以,我不敢太靠近他們,怕一不小心就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了他們。但由於人員需要,某些地方需要我,我就只好保持一定距離的觀察着寶貝們的自主工作,看着他們完全的享受着一切資源,我腦海裏浮現出了我在杭州工作的情景。在杭一年,很多規則和操作都與愛如是有所不同,甚至是完全相悖的,但有一個大規則是相同的: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傷害環境。本着這樣的其實在我內心還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去注意着寶貝們的行動,然後我看到一位大寶貝踩到工作架上向窗户口探身,我直覺的反應上前抱住寶貝的身體往下拉,並説着這樣很危險之類的話,當然,寶貝很抗拒我這樣的行為。她對我説的話的意思是請不要隨意動我的身體。聽到這話,我當下也明白了,我越界了。肢體的接觸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樑,我此刻和寶貝們還是如此的陌生,還沒有走到能隨意碰觸彼此身體的那一步;寶貝的清晰表達讓我一下就看到了她內心的力量,也讓我瞭解了她自己內心是很清楚的,她並不需要我這樣的方式去提醒她。我的反射性行為是一個很大的錯誤,但在這樣的一個互動中,我也看到了作為成人的我們的強勢,在面對孩子時,我們太習慣於一種給予的姿態,總是在扮演“我才是正確的”,孩子必須去改正一些我們成人不能接受的行為,太多太多的限制被放在了孩子身上,也有太多太多的限制放在了我們自己身上。

《愛和自由》讀後感13

孫瑞雪的《愛和自由》好多年前讀過一次,但已經漸漸忘記,這次重新拜讀再加上結合多年來的教學經驗進行思考,別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一、正常的兒童總在“思考”,而且兒童思維需要時間,因此正常的兒童是沉靜而安詳的,甚至顯得“傻呆呆”的,這是他進入了“沉思”狀態。這一點出乎我的意料,結合書中描述“正常兒童”的其他論述,着實反傳統。傳統中人們眼中的孩子尤其是聰明孩子應該是“活潑機靈”的。面對陷入沉思的孩子,很多成人會打斷他,叫他的名字,企圖將其“喚醒”,抱怨其“反應遲鈍”。如此一來,反倒寬心了。

二、兒童只對能夠成長自己的工作感興趣,而對純粹的玩具沒有興趣。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小孩子會捨棄“高檔”玩具,而選擇沙、水、小盒子和小瓶子的原因吧。文中有個孩子希希自小喜歡形體富於變化,玩法多樣的玩具,如小熊換衣、磁鐵拼圖、立體造型組、磁鐵釣魚組、積木等,對毛絨玩具、電動玩具卻反應平平。有次媽媽出差沒有給希希買毛絨玩具,而是買了個“魔板”,希希很喜歡,反覆擺弄,在變化中尋求快樂和成就感。兒童是最明白自己的,他會根據內在成長的需要選擇玩具,成就工作。

三、完成一項工作後,孩子會對自己的成果進行觀察和思考,大人需要保持沉默,不要急於提醒孩子“歸位”。的確如此,結合我園的魔力猴操作,我想孩子應該也是需要一點時間來思考和回味剛才的操作的。

四、“兒童認識成人不以成人的語言和表情來衡量和判斷,兒童用心靈感受,虛假的信息兒童用心靈馬上能感覺出來。”

五、國際上,幼兒教育觀念在本世紀初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包括非洲的一些國家不再用口授形式給兒童進行“教育”,兒童不斷通過行動來構建自己。國際上幼兒教師的收入和律師、牙醫的收入一起位居社會前三,很多博士畢業後就去幼兒園帶孩子,因為0—6歲是一個人最重要的階段,整個社會都將最好的資源提供給了這個階段。

六、愛是什麼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書中是這樣定義“愛”的。“不動怒、相信、盼望、永無休息的等待”是打動我最深的字眼。

整本書最令我目瞪口呆的是關於“順從”的論述,這一點書中出現多處,第一句是“當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時候,他會對愛人順從。什麼是順從?在感情上,在生活中,意志的昇華就是順從。”這個順從的含義比較深刻,不僅僅是我們傳統中所理解的。那種感覺就像熱戀中的戀人,如果一方請另一方幫忙做一件合理的事情,那麼這一方一定會很順從地去做,順從中充滿了愛戀、自豪和激情。正常的兒童和成人表現出來的就應該是順從。當我看到“一個快樂的孩子不會搞破壞,一個快樂的成人也不會去破壞。快樂的人類不會去毀壞財富、破壞環境、發動戰爭,他們只會有建設性的行為”時,我感動得淚流滿面。

七、關於神遊。比如一個人下崗了,他明白自己需要重新鼓足勇氣,經過在培訓,重新找到一份工作,甚至他明白自己今天做什麼,明天做什麼。但是,實際中他每天只會在家裏唉聲歎氣,一邊想着上述的種種計劃和過程。這個人的心和力被分開了,蒙特梭利稱之為“神遊”。看來,這種狀態在很多成人身上明顯存在着。

那麼,迴歸到兒童時代呢?兒童是最明白自己需要什麼的,當他依照精神胚胎中密碼的指引去做一件事情卻備受阻礙的時候,兒童智能通過幻想來實現自己的需要,解除痛苦,久而久之的心力分離,神遊就此形成。仍是書中的例子:孩子玩水玩沙被禁止,他開始想象玩水玩沙;孩子坐在教室裏憑藉老師講述的植樹過程來構思一篇植樹的作文時,神遊就此開始。而這些,不是應該被反思的嗎?

孩子真的值得成人仰視,養育一個正常的孩子,需要我們成人反思自己,成長自己,首先做一個正常的成人。“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文明之父”這句話太好了!

《愛和自由》讀後感14

《愛和自由》一書裏表達的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理念:對孩子的愛和尊重。如果你愛孩子,讓他的精神愉快,你給了他們美好,兒童就能給我們帶來一個金色的未來。

認識事物的過程好比吃飯,經過消化成為生命的一部分,並自如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種東西是智力。而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周圍的環境都是這樣教的:普通的“教”的本質了:讓孩子把注意力轉向什麼,然後“教”什麼。但注意力不是感覺,更不是深入的感覺。……孩子小的時候看到的和大的時候看到的不一樣,如果我們總是指引她看我們看到的事,那孩子大時可能就看不到小時候能看到的事物了。

在身邊經常聽到有的家長抱怨:“我一拿起書,沒幾分鐘孩子就跑開了!”或者“我覺得這本書孩子會喜歡,可是一拿到孩子面前,孩子就説,我不要看。”這個時候我通常會問一句,“孩子不要看書的時候,在做什麼呢?”家長的回答一般就是“他就是喜歡玩!”於是我回答:“那你就和他一心一意的玩唄。為什麼一定要他這個時候和你看書呢?”當兒童有感覺的時候,將詞語同他內在的感覺及時配對上,不要打擾,破壞他的感覺和觀察。此時,詞語捕捉了感覺,穩固了感覺,清晰了感覺,加深了感覺,使模糊的、稍縱即逝的感覺成為清晰的屬他的對象。

其實關於在《愛和自由》這本書中提到的這一條,順從孩子的意願。我喜歡這句話,也堅定的按照這句話在做。孩子快樂,就能產生足夠的安全感,才能為獨立邁出堅實的步子。因為人們並不懂教育。搞教育的不懂教育,管教育的更不懂教育也不想懂教育,是人類社會的通病。看到這句話,我回憶起國小時一位女老師把一個粉擦努力的向班上一位學習不好的同學砸過去的情形;回憶起童年我的故事外婆用鬼故事把我嚇的不敢回家;回憶起爸爸對我説,你這樣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回憶起玩得滿頭大汗的自己被媽媽狠狠打了一頓;太多太多的故事讓我下定決心,自己一定不能這樣對待我的孩子。好多成人在自己有了孩子的時候,完全忘記了自己的童年,忘記自己童年的故事,忘記自己童年的願望,忘記自己被束縛後慢慢被磨蝕的沒有個性的痛苦!而又繼續把這種痛苦施加的自己的孩子身上!雖然我的父母也愛我,但是回想這一路的愛,自己還是覺得有缺憾,雖然我也很愛很愛父母,但是我不能説他們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給予我自由的愛,寬容的愛和理解的愛!所以對下面的話我要謹記在心,學會怎樣去愛。

什麼是愛,是一種巨大的寬容和理解,有了愛,即使不懂教育,也能給孩子發展的基本權利,也能使孩子自由,讓孩子經自由走向獨立。

愛是什麼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

在數字敏感期沒有到來的時候,可以有意識的教孩子數樓梯,但不需要告訴孩子“1是棒子,2是小鴨子”。在繪畫敏感期沒有到來的時候,可以把畫筆交給孩子,但不要教他如何畫,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孩子喜歡玩水,喜歡玩沙,喜歡玩土,那麼少對他説:髒,不要玩,不要摸,不要碰,這麼多的不要,只能使他動不得,玩不痛快,失去的是重要的探索精神。當孩子鬧脾氣的時候傾聽他陪伴他,笑的時候陪他笑,哭的時候安慰他,共同體驗人世間的酸甜苦辣,從他的角度考慮他的感覺。當孩子小的時候引導他形成好的生活習慣,形成好的思考習慣。不以成人的意志為轉移,而是以孩子的需求為需求。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小孩子也有自己的精神和靈魂,那麼請當他是平等的人,而不是成人的附屬。

看完《愛和自由》能夠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熱愛孩子。在生活世界面前,永遠做一個學生,學習如何幸福的生活。

《愛和自由》讀後感15

在新時代,女性在職場上實現了男女平等,名副其實支撐着半邊天。然,女性既是工作上的行家裏手,迴歸家庭,更是不丟相夫教子的重擔。初為人母的我們,看着哇哇落地的嬰兒,母愛便是一天一天在寵溺中氾濫。《愛和自由》這本書,告訴我們新手媽媽,想要育出優秀的兒女,除了細心、愛心、耐心之外,我需要更多的充實自己,與孩子一起成長,你在長大,我在成熟。

我們都曾經是孩子,成年後,我們又有了孩子。孩子給我們帶來希望和歡樂,也給我們帶來困惑和焦慮,孩子的成長是每個家庭大事中的大事。關於兒童,連弗洛伊德這樣的大師所言也未必正確,我們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但是,作者的這一觀點,我倒是深表贊同。小孩子如同一張白紙一樣來到人世,對什麼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麼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腳等都是兒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兒童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因為經驗欠缺,必然會產生各種各樣大人看起來淘氣的行為。如果真的愛孩子,又瞭解了這一點,給予兒童更多的自由,讓他去按照自我的意願發展、完善,豈不是能塑造孩子!

蒙氏幼兒園,我很好奇,是個怎麼的幼兒園,慢慢的園長孫瑞雪透過超多的實例來論述自我的觀點:只要給孩子充分的愛、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兒童按照自我的內心發展成專注、寬容、堅強的、完整的人。原來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孩子的世界。《愛和自由》終用心靈和兒童對話,它能看到兒童的渴求,知道兒童的想法,瞭解兒童的心情,感知兒童的苦難。“在愛孩子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以現有的經驗對待孩子,因為現有的經驗是我們成長的結果,那可能是不愛。

對於育兒方面不僅僅是教育小孩,也是把我們成人的不良習性,修正過來。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縮影,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孩子。自律和自覺,用自己的言行傳遞孩子知識,給孩子起一個帶頭作用。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