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讀書心得(精選15篇)

來源:文萃谷 1.16W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後,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裏,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讀書心得,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讀書心得(精選15篇)

關於讀書心得1

當我還在呀呀學語的時候,媽媽就拿出一本本彩圖書和我共讀;當我進入國小後會自己閲讀時,書更是成為了我密不可分的好朋友。俗話説“開卷有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因為有書的陪伴,使我增加的大量的知識,懂得了許多的道理。

你知道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吧,他的成功,與他從小就有刻苦讀書的習慣是分不開的。11歲時,他就讀完了一套通俗科學讀物,並對科學開始發生興趣。12歲時,他又自學了歐幾里得幾何。此外,他還特別重視哲學的閲讀,13歲時就開始自學康德的哲學了。他還根據自身的特點、志向和興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學的學習上。結果他在物理學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熱愛讀書造就了一代大科學家,我也想成為科學家,所以我要好好讀書,何況讀書還是非常有益的一件事。

讀書,是一種對人生的充實。古人説的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也就是説,一塊美玉不經過人工雕刻是不會成為一個精緻的玉器,我們如果不認真學習,也不會懂得許多知識和道理。不學習,不讀書的人生是

讀書,是一種境界。如果你熱愛讀書,你就會感受到這種境界。當你讀到一本好書,你可以廢寢忘食,夜以繼日;當你讀到一本好書,你會如獲至寶,細細品味,每讀一篇都有新的感受。讀書滿足了我們的求知慾,陶冶了我們的性情,健全了我們的人格。當我們遇到挫折時,她像黑暗中的明燈為我們指引方向;當我們憂傷時,她像母親的手安撫我們受傷的心;當我們快樂時,她像一首經典的樂曲讓我們心曠神怡。

讀書,是一種享受。讀一本好書,像品味了一杯美酒,回味無窮;讀一本好書,像傾聽了一首動聽的樂曲,餘音裊裊;讀一本好書,像進入了一個色彩繽紛的花園,流連忘返;讀一本好書,像瀏覽了一處風景名勝,驚歎不已。所以你説,讀書還不是人生最大的享受嗎?

讀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對人生的充實;讀書是一種境界,是對自我的提升,讓我們與書為友,投入到讀書的快樂中去,享受讀書的人生吧。

關於讀書心得2

《簡·愛》一反傳統小説中以温柔美麗的女子做主角、以浪漫動人的愛情傳奇為故事的舊格式,寫出了一個出身低微、相貌平平的女子與不公平的命運抗爭的故事。

主人公簡·愛是不幸的,她自幼失去父母,唯一愛她並領養她的舅舅又過早地棄她而逝。她初涉人世,便過着寄人籬下、任人驅使的悲慘生活,飽嘗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的痛苦。為了逃避嚴酷的現實,她把自己的感情寄託在她酷愛的書和大自然上。書豐富了她的感情世界,陶冶了她的性情,苦難又磨鍊了她的意志,使她養成了堅毅倔強、外柔內剛的性格。

小説中,簡·愛與桑菲爾德府的男主人羅切斯特的愛情波折,使簡·愛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當簡·愛發現自己愛上了羅切斯特時,她很清楚地意識到,橫在他們之間的鴻溝。羅切斯特出身名門,十分富有,是英國上層社會的紳士,她出身卑微,不名一文,只是一個地位與傭人差不多的家庭教師,但是,她沒有因此而氣餒,而妄自菲薄,她勇敢地向自己、向羅切斯特承認了對他的感情。在結婚儀式上,她才知道羅切斯特已經結過婚,原配妻子尚在人間。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和婚姻的莊嚴、合法、純潔,她不顧羅切斯特的再三懇求,強忍內心的巨大傷痛,毅然決然地離開了羅切斯特,遁入無依無靠的茫茫人世。

在金錢面前,她也有不俗的表現。在獲得叔叔的遺產,一夜之間由赤貧變為富有的時候,她立即就把大部分的遺產轉贈給貧困的表哥、表姐。在她的心目中,親情比金錢更為重要。

簡·愛這位離經叛道的女性,雖然並不美麗,但富有挑戰和抗爭的個性,使她充滿了魅力。她聰明好學,自尊自愛,儘管社會地位卑微,她決不自甘墮落。她認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她為爭取平等地位,為維護自己獨立的人格,而抗爭、奮鬥。從很小的時候起,她便敢於向欺壓她的人反抗,哪怕因此而招致嚴懲,也不畏懼。她那不屈不撓,敢於同命運抗爭的精神,使那些欺侮她的人膽戰心驚。

在愛情方面,她從不奴顏婢膝,也不一味地迎合討好,她鄙視那些渾身銅臭、以門第出身論人、一味追求虛榮的上流社會的庸俗之輩。她的頭腦始終是清醒的,她從來沒有淪為愛情和物質的奴隸,也沒有陷入感情的旋渦,而不能自拔。簡·愛為維護公道、維護個人尊嚴,所作的不屈不撓的鬥爭,不僅贏得了羅切斯特的尊敬,也使得簡·愛這一形象具備了經久不衰的價值。

最讓人感動的還是當她回到桑非爾德府,發現這裏已成了廢墟,聽説羅切斯特為了救別人被壓斷了一隻胳膊,眼睛也瞎了時,她不顧一切地找到羅切斯特,去安慰他,照顧他,還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他,跟他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多麼純潔、多麼高尚的愛情啊!

整本書寫的就是簡·愛一個灰姑娘的人生經歷。一方面,她在追求自己的幸福,不甘心命運的安排;第二個方面,她又在捍衞自己的人格和尊嚴。這個故事,可以説是一個灰姑娘的的奮鬥史。她在追求一個基本的權利:平等。

《簡·愛》這本書還告訴我們依靠自己的正直品德和聰明才智,只要堅忍不拔地艱苦奮鬥,勇往直前,是可以衝破重重險阻,達到自己的目的的。簡·愛的自尊自愛、自立自強、正直善良的品質讓我敬佩,不正是我們所需要學習的嗎?

關於讀書心得3

我懷着激動的心情讀完了《三毛流浪記》這本書,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三毛是孤兒,他沒有真正的家,只能四處流浪,以乞討為生。晚上只能睡在街上。如果討不到東西,那隻能整天餓着肚子了。不全這樣,他還經常受到別人的欺凌,身上到處都是傷疤。而我們現在的生活卻不一樣了。就拿我來説吧,我從小就過着衣食無憂的生活,我的家人把我照顧得很好,什麼都為我考慮到了,可以説我要什麼就有什麼。就是這樣,有時候我還對媽媽發脾氣,弄得大家都不高興。現在想來,我是多麼的不應該呀!看看流浪兒三毛,他的生活是那麼的悲慘!她小小年紀就要靠打工維持自己的生活。我現在的生活和三毛的相比,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上。晚上,我睡在柔軟温暖的被窩裏,三毛沒有地方住,我不全吃得好,還經常換口味,三毛經常沒有吃的;我天天坐在漂亮的教室裏學習,三毛不能上學……

“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説話”。我完全相信、理解了這句話,我應該用全部的精力努力學習,多讀書,讀好書。

關於讀書心得4

曾經為女兒網購了兩套在世界範圍內獲獎的童話書籍,興沖沖買回來後卻發現她並不喜歡,一問才知道她不喜歡長故事,只喜歡一個一個的短小故事,這是我始料不及的,這兩套書只好暫時束之高閣了。

其實從女兒上幼兒園時我就發現她不太愛讀書,但是老祖先的智慧都以語言文字的形式傳承下來,養不成愛書讀書的好習慣,這浩如煙海的知識海洋對孩子將毫無意義,豈不可惜?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讓學生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而是閲讀、閲讀、再閲讀。”一定要想辦法引導,為此我和愛人煞費苦心給孩子講閲讀的作用,她扭嘴變臉地發脾氣,讀不上幾分鐘就厭煩。

唉,強迫不是辦法,孩子年齡小,識字量有限,閲讀大篇幅的作品的確有困難,看來要為她量身打造一套讀書計劃。苦苦思索…

偶然的機會發現她把老師的話奉為“聖旨”,老師佈置的作業她會不折不扣地完成,太好了,終於找到了突破口!何不借助老師之力,引孩子走上閲讀之路?於是有了現在頗具實效的家校聯合,形成了現在的“親子閲讀模式”。

現在我們家每晚睡前的親子閲讀雷打不動,方法如下:預先選好長短適中的閲讀材料,或母女組合,或父女組合,睡前視時間寬裕程度而定,時間不早了,就讀兩篇或四篇,時間充足就可能讀六篇或八篇。具體流程為組合中的一人先用普通話聲情並茂的閲讀,另一人認真聆聽,閲讀結束,由閲讀者每篇故事提一兩個問題,聽讀者回答,主要提問故事中對提升孩子品質有價值的部分或一些細節部分,目的是檢查聽讀者的聽讀認真度和理解力。一個人的活動結束後交換角色,由另一人用不同的語言材料重複剛才的過程。其實我後來發現“提問題”是個很有價值的思維過程,孩子剛開始提出的問題可能沒有什麼“技術含量”,但慢慢的發現她在努力地“為難”你,這就説明孩子在動腦筋了。

當然,從長遠角度考慮我們也為女兒制定瞭如下的閲讀計劃:(一)、閲讀量要適中,由短時間閲讀、小篇幅閲讀進入,先培養興趣。(二)、讀書要雜,天文地理歷史文學諸多方面均應有所涉及,這也是魯迅先生的閲讀觀。(三)、考慮到孩子年齡小,所以選書以字號大、紙質好、圖文並茂者優先。

這樣的閲讀活動在我家已經堅持了好幾個月,女兒對這樣的親子閲讀活動樂此不疲,理解力和識字量都有大的提升。只要孩子能養成愛書的習慣,當家長的何樂而不為呢?盼望孩子在家校的雙方努力下,多讀書,讀好書,努力用知識武裝頭腦,為自己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於讀書心得5

讀《變形記》,很大程度是受到課文中節選那一節影響,沒想到居然有這樣的作品,雖然以前也聽過,卡夫卡的大名更是如雷貫耳,但真正讀了他的作品,感受深刻了許多許多。

閲讀《變形記》的過程,壓抑得厲害,就像巨石壓在身上一樣。那種生活的拘束,那種情感的壓抑,那種人性的扭曲,困住了我,動彈得,感覺到我就是哥里高爾,我變成了甲蟲。

作品中的主人公夢醒之後,發現自己成了大甲蟲,全家驚恐,絕望至極。在我看來,沒有比這更絕望的事情了,不過,還沒有結束呢?孤獨接踵而至。怎麼辦呢,面對無法改變的現實,一家人終於接受了它。妹妹很細心,媽媽也好言好語,哥里高爾感到温暖,温順的配合着,事情似乎得到了緩解,不過,經濟上的不堪重負把這個家拖垮了,心理上的負擔也逼瘋了他。哥里高爾想剋制,卻又剋制不了。理智已經失控,回憶佔據了所有,雖然是甲蟲的軀殼,但人類的心無法讓他逃避。他要作一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當他是噁心的爬蟲,他渴望回到過去!但對過去又十分恐懼,以致於有些喜歡現在的生活了。矛盾的交織讓他心力交瘁,最終死在自己房間地板上。

哥里高爾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説人物,他是卡夫卡的寫照。卡夫卡在寫自己,寫自己壓抑的生活。

《變形記》中的人物都是小人物,是有血有肉的真實小市民。在能生存的前提下,他們會去關心別人,愛別人,但別人一旦破壞了自己的生活時,愛就不復存在了,留下的只有赤裸的冷酷。作品中哥里高爾的妹妹就是這樣一個人物。

到最後,哥里高爾在痛苦的掙扎中,悲慘的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樣子,或許還比原來好了一點。他的妹妹是跳躍着走的,似乎忘記了剛剛死去的哥哥,或許,根本就沒這個人。

學生讀後感

當你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一隻甲蟲,一定會萬分驚訝。但在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筆下,使這一切都成為可能。

在一天清晨,醒來的旅行推銷員格雷高爾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殼蟲。起初,它還可以説話,但後來就逐漸喪失了人的聲音。格雷高爾的醜陋模樣驚動了家人們,他們把格雷高爾關在了房間裏。他成了家中的醜聞,親人的累贅,連最為關心他的妹妹也公然宣稱不能和動物生活在一起。家人們紛紛謀求生路,格雷高爾也在人們的唾棄下悄然死去。

這篇小説曲折動人地寫出了格雷高爾變形前後家人們的態度,同時也發人深思:這種“變形”在生活中是否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但,他們真的“變形”了嗎?事實上,格雷高爾的變形僅僅是一個軀殼,他的內心仍執著於以往的一切。在小説中,格雷高爾起牀後想的還是自己的差事,並不是自己正遭受的厄運本身;他還是保持着自己的愛好,堅持不讓家人拿走他心愛的畫,以至於被父親趕回房間;他被妹妹的美妙琴聲所吸引,嚇走了訪客,招致了家人的徹底唾棄。他一如既往的保持着他對生活的熱愛,甚至忘了自己是一隻甲蟲。而格雷高爾的家人們的醜惡嘴臉,在生活中更是比比皆是。有的父母先孩子生理有缺陷,就丟棄了他們;有的人生活不能自理,家人們便任其自生自滅……格雷高爾的家庭,就是一部分社會的縮影。也許,一些人身體上有缺陷,但他們對生活的熱情,對事業的喜愛不曾改變對他們的嫌棄只能是澆滅希望之火的冷水。對待他們,則更應該是像對待一個正常人一樣,而不是一昧的討厭和施捨。也許一個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只要人人都懷着一個樂於奉獻的愛心,坦誠相待,相信這世間將更美好。

或許,我們沒有足夠的能力讓每一個人都不“變形”,但挽救每一位“變形者”,才是對他們的申訴的最好答覆。

關於讀書心得6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有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但是對於“小人物”,歷史並沒有提及太多。對於現在生活在和平年代的無數普通人而言,上陣殺敵、奮戰浴血已經太過遙遠;而做好自己,做一個有德之人,做一個能夠為國家為社會做貢獻的人,才是對美好人生的最佳詮釋。

在讀《後漢書》的時候,有這麼一個小故事吸引了我,東漢時期的楊震四次升遷,擔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他到郡上任,路過昌邑時,過去曾舉薦的荊州秀才王密正做昌邑的縣令。晚上,王密去拜見楊震,懷中揣了十斤金子,送給楊震。楊震説:“我瞭解你,你卻不瞭解我,這是怎麼回事呢?”王密説:“這麼晚了,沒有人能知道這件事。”楊震説:“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能説沒人知道!”王密羞愧地退出去了。

過去的天知神知在以前可以理解為神明,但是現在我們卻可以把它看做是一種道德規範。即人在獨處時,並不是只和自己在一起,還有道德公約,還有價值自律。這其實就是慎獨的基礎。

“慎獨”可以説是社會生活的“淨化器”。人一旦缺少了“慎獨”精神,就會降低自己的道德水準,只顧個人利益而無視他人利益。可怕的是這種思想一旦“傳染”開去,別人也會以他為“榜樣”,如果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風日下就成必然。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慎獨"呢?關鍵要在"隱"和"微''上下功夫.即中庸所説“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即無人在場和有人在場都是一個樣,不讓任何微小邪惡的念頭萌發,也就是“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樣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質日臻完善。

就像我們收費員,一個人在崗亭裏,每天都要迎來送往數百輛車,重複着單一的動作,面對司乘人員我們要保持微笑,問候您好,其實你不微笑,不問候,並沒有人會發現這一點。但很多人並不會這樣做,而是時刻保持微笑,用您好來問候每一輛來車,這其實就是一種自我約束的表現,這其實就是“慎獨”。這麼做沒有用嗎?不!這麼做很有用,你的一個微笑,傳遞出的就是一片春風拂面,你的一聲您好,化解的就是一片波瀾。不好的事情會傳播,好的事情同樣會傳播。我們用微笑與問候將道德文明之風通過四通八達的高速路傳遞出去。這其實就是我們新時代的慎獨。

《大學》裏有這麼一句話:誠於中,形於外。意思是一個人內心有誠意外在有行動,心裏有誠懇了,這件事才能做出來,而心裏的誠懇就是這種久而久之君子慎獨的這種修行。修到心裏成本能。

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其實非常需要“慎獨”的精神,收費站工作其實是一個窗口,展現的是整個高速人的精神面貌,我們平時的肢體禮儀訓練,業務素質培訓,道德知識學習,其實都是在修行我們的內核。內心在修行,道德在提升,外在才能將事情做的更好。從小處做起,為司乘指一指路,倒一杯水,推一推車,都是很小的事情,但是在司乘心裏就會留下一個好印象,整條高速的形象都會提升。只有我們堅持不落下任何小細節,才能更好的踐行“慎獨”,更好的服務社會。

關於讀書心得7

捷克小説家米蘭.昆德拉是現代小説大師,他的小説不是以故事傅彩,也不是以情節取勝,他的小説甚至沒有主人公。在《追風箏中人》中讀到的是心靈史、政治史,在《活着》中讀到的是生命史,但在《不朽》中讀到的是哲學——生命的哲學。

“上帝在創造了世界以後,便把它留給被他遺棄的人,聽憑他們處置。”自從尼采宣告“上帝死了!”人便成了茫茫塵世裏棄兒,技術與政治對人不斷進行分割,精神的無根性、信仰的模糊性、生命的不可知性成了現代人的精神困境。兩次世界大戰毀滅了上帝和人類家園,人變得無所適從,伴隨着歷史的喪失,身份感的認同成了人尋求自我的潛在追求,像阿涅絲一樣沒有祖國沒有信仰的人如何確認自己是那個獨一無二的人?尋找自己從臉開始,看臉時代的到來意味着信仰與傳統文化的終結。即使婚姻幸福平靜,像阿涅絲一樣的人仍然感覺不到幸福,“夫妻共用的牀:婚姻的祭壇。”阿涅絲是千千萬現代人中的任何一個,作者設想她在潛意識裏一直尋找生命的終極意義——也就是不朽。愛情、婚姻、性、友情……這些與人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並不能讓人實現不朽,一種行為結束後,人仍然找不着北。

同理,學生會的工作要有所突破,從到優秀到卓越,創造是必不可少的助推劑。要建立創意團隊,首先要打造好創意環境。為此,我們需要有三個“t”:talent,才華橫溢的人才是創造的基礎;technology,科技,尤其是我們能接觸到的新產品可以把創意更好地變為現實;tolerance,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兼容幷蓄會帶來各種創意。

作為在一線策劃、組織、參與活動的人,我們應有能力,也有自信可以提出可行的創意。台灣的許多企業有ideabak,寶潔公司有許多專案經理,海爾公司有許多以基層員工名字命名的改進版生產工具。重視創造,鼓勵創造,是它們不斷髮展壯大的動力之源。而推動它們騰飛的,恰恰是來自基層的創造。

所以,改“一言堂”為“多言堂”早已是席捲世界的潮流。多元化往往能碰撞出有趣的創意。跨國公司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靠着多元化:日本人的嚴謹縝密,美國人的自由開放,中國人的按部就班,印度人的精誠團結……所以這些結合在一起,創意的火花就層出不窮。當然,在這之中,資訊的開放與共享作為溝通的橋樑,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交流、互動,我們需要協同作戰,才能把創意的火燃的更旺。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説過:“不創新,就滅亡!”希臘船王歐納西斯也曾説過:“找出方法來,不然就創造一個新方法。”沒錯,我們常常生活在過去的經驗中,當我們在舊的經驗中絞盡腦汁,卻忘了我們擁有創造方法、創造未來的能力。我們需要的是養成創造的習慣。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簡單的過程,就可能帶來巨大的能量。無論是奧斯本的brainstorm,還是信徒的靜坐禱告,我們在尋找的就是新的方法,新的方案!

笛卡爾説:“我思故我在。”思考造就人類,創意造福人類。不要畏懼現實的束縛,想你所想,創意點亮生活!

關於讀書心得10

同時實現個性化。反思強調“學以致用,學用結合”。以探究和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為基本點。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實踐性很強,如果離開教育教學實踐,只讀幾本教育理論專著,是不可能真正把握教育教學工作的。如果説學生是在為“明天”而學習,那麼教師就是在為“今天”而學習,這是現實的目標。因此,教師應該帶着問題去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到自己教育教學活動的不足,覺察到自己以前沒有覺察到的教育教學中的習慣行為及其消極後果;找出驅動自己教育教學活動的各種思想觀點到底是什麼,它與自己所倡導的理論是否一致,自己的行為結果與期望是否一致;經過這種分析,教師對存在的問題形成更明確的認識,會積極尋找新思想與新策略來解決面臨的問題;教師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教育教學過程達到更優化。由於教師是帶着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去學習,這就使得他的學習更有針對性、實效性,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教師通過反思,自覺地探索教育教學過程,在學中教,在教中學,這是教師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徑。

讀了這本書,裏面的很多章節讓我沉浸其中,如做《一名稱職的服務者》,就是説我們做教師的都要為學生服務,為幫助學生的學習服務。那麼我們又是怎樣服務於學生呢?我覺得在我現在的教育中,教師要擺正位置為學生的服務,應該以平等的人格對待學生。服務的好壞要學生來評價。教師還要提高服務手技能和態度,把學生作為服務的對象,要理解學生,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去看問題,這樣才能更好的為學生服務。在為學生服務的過程中,我們有好的心態,學生就會心存感激。當學生學會感激之後,才會醒悟,才會更好的回報教師。又如《誰是學校的主人》讓我知道了學生、領導、教師誰是學校的主人呢?我們常説學校要生存就得有生源,就此而言學生應該是學校的主人。可是決定學校大事的時候學生有沒有決定權呢?那麼學生何來主人之言。那麼教師是嗎?領導是嗎?我覺得真正的主人應該是我們學校的每一個成員,只有你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學校的一切,那們你就是學校的主人。還有很多內容如《把困難當作機會》……讀了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影響,其中的新一百條建議都比較有其獨特的內涵,還需不斷地學習以充實、以發展。

關於讀書心得11

他,是一頭耕牛;他,是一株野草;他,更是一位英雄。他,見證歷史鉅變;他,目睹風起雲湧;他,更重燃了中國人上進的心火。他就是魯迅。而臧克家的《有的人》則讓我更深入瞭解了魯迅,透過字裏行間,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偉大的靈魂。是的,應對黑暗的社會,應對麻木的民眾,他用犀利的筆鋒揭露了種種罪惡。反動派的兇殘行徑並沒有嚇倒他。常道英雄,何為英雄?此即英雄!正如詩中所寫,"他活着,為了多數人更好的活".在他心中勾勒出兩個大字"天下".天地蒼茫,萬物混沌,僅有他,寵辱不驚,威武不屈;僅有他,用洞察一切的眼光直視社會。而如今,而我們,應對已故的魯迅先生,我們誰又能夠不汗顏呢?名利,金錢,榮譽,哪一樣不誘惑人心?又有幾個人能夠定心忍性?又有哪一個人會拍案而起來呵斥這社會的種種罪惡呢?

"人之初,性本善",在生命的日出,我們,又應當怎樣做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我不敢擔保我會成為魯迅先生一樣偉大的人,至少,我們應當保留那種奉獻自我的忘我精神。這樣,當夕陽西下,我們能問心無愧,我對得起自我,我對得起他,那一株野草,那一頭耕牛,那一位英雄,那一位見證歷史,目睹風雲,重燃人民心火的人——魯迅。

關於讀書心得12

假期裏我看了一本有趣的書一一《安徒生童話選》。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醜小鴨》的故事。這是一隻處處受排擠、受嘲笑、受打擊的鴨子。但是它卻一直懷有一份美好的夢想,因為這份美好的夢想,它在困難面前沒有絕望,而是始終不屈地奮鬥,終於成了一隻美麗高貴的白天鵝,它感到了幸福,感到了温暖。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有誰不愛美,外表美固然重要,但是,心靈美更加重要。要是你品德美、智慧美、語言美、行動美,這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人。有些人,雖然外表美,但心靈不美、有些人,為了外表美,不惜一切代價,那是美嗎?有些人,雖然長得醜,但是他努力、勤奮、善良,這是醜嗎?

讀完這篇文章,使我明白:外貌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內心是否美、純潔。醜小鴨成了白天鵝,一切都源於它心中那一份永恆的夢想。大家都能成為一隻展翅飛翔的夭鵝,只要你堅定信念,擁有美麗的夢想,並堅持不懈地去奮鬥,你會成功的,你會變成美麗的白天鵝,不過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我從《醜小鴨》這篇文章中體會到了美的真諦,明白美的內涵一一內心美,讓我們變成天鵝,在廣闊的天空中展翅高飛吧!

在《安徒生童話》裏有一篇童話,叫《醜小鴨》。

《醜小鴨》是由安徒生爺爺創作的。因為安徒生童話裏有很多童話,我喜歡讀《醜小鴨》是因為有教育意義並能引導我們怎樣做人。

《醜小鴨》獲得的好評是因為思想意義深刻,讓人有一種盡善盡美的感覺。只要你堅持不懈地學習和努力就會像醜小鴨一樣變成一隻美麗的夭鵝。一隻鴨子非常大,只是醜得很,大家叫它醜小鴨。醜小鴨雖然讓別人嫌棄,但還繼續學習着飛翔和自己生存,最後變成一隻美麗的夭鵝。

我們人類為什麼不像醜小鴨一樣呢?是因為我們人類貪圖便宜,才鑄成人類永遠改不了的大錯。而醜小鴨是謙虛地向別人學習。在別人拋棄的情況下還有着夢想。我們人類只是在殘忍地殺害自己。醜小鴨雖然外表醜,但心裏很美。我們要像醜小鴨一樣始終保持奮發圖強的精神學習,所以我們人類應該互相學習。我深深地被醜小鴨的精神所折服。醜小鴨是一個心地善良的鴨子,也是一隻美麗的夭鵝。醜小鴨經過了千辛萬苦才成為一隻美麗、高大、善良的夭鵝。我要向醜小鴨一樣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和希望。

今天,我在網上看了一篇叫《一隻醜小鴨的悲劇》。

看了題目以後,我心中有個問號:醜小鴨為什麼會有悲劇?那為什麼會有悲劇?我帶着着兩個問題在文中找到了答案。

文中的一隻醜小鴨因聽了一個故事而想變成一隻美麗的白天鵝,離家出走了。看到這裏,我覺得這是一隻有理想的鴨子,但是它應該知道,要想變成一隻白天鵝,那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我希望它要好好的活在現實生活當中。

當我讀到:“他覺得自己張的越來越胖,但是他自我安慰,相信自己能變成白天鵝。”的時候,我覺得這隻醜小鴨不應該這樣自我安慰,如果它還是這樣堅持下去,到後來美夢不會成真,他就會更加傷心,想回到親人身邊也來不及了!

同學們,你們瞧!那隻醜小鴨是不是一隻不相信事實,不聽父母勸阻而落到悲慘命運的一隻鴨子呢?俗話説的好:“不聽老者言,吃虧在眼前。”我們可千萬不能向那隻醜小鴨那樣呦?

關於讀書心得13

最近閲讀了葉聖陶先生的《葉聖陶教育文集》。葉聖陶先生是我國現代教育家、出版家、文學家.社會活動家,他從事和關注教育工作70餘年,是我國現代文化史上的鉅子。他思想博大精深,既體現文化鉅子——教育家葉聖陶的教育個性,又體現寬廣的時代教育背景和文化內涵。至今仍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要愛學生,這是教師首先要具備的價值觀。一名合格的教師首先要公平的對待自己的每一個學生,做到“一碗水端平”。不管這個學生是誰,全心全意地愛他們,幫助他們,教育沒有愛,猶如池塘之沒有水。冰心説過:“情在左,愛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每個學生都是一座寶藏,而教師就是發掘寶藏的人。這種愛的力量是每個學生所需要的。用愛來書寫自己的教育人生,我想這是需要我用一生的時間去探索和思考的問題。只有愛才能贏得愛,你愛教育事業,教育事業也會愛你,你才能獲得事業上的樂趣。你愛學生,學生也才會愛你。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講“凡為教,最終目的都在於達到不需要教。”,當前,“教是為了不教”,已成為我國教育界對教育教學最終目標的共同認識,也就是説,我們的教育要達到使學生獲得通過自學來完成自我提高的能力。為了不教而教不僅是我們在教育工作中所追求的一種境界,更是現實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為了不教而教是教育工作者必須更高質量完成的重要的教育任務。 我認為“不教而教”其實是強化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轉換,簡言之,“不教而教”對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葉老講“要特別注意引導他們知變、求變、善變,有所改革,有所創新:這就是引導他們自學。我以為惟有能這樣做的教師夠得上稱為名副其實的教育家。

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中,有相當多的糊塗和錯誤觀念。有人認為説得越多越好,管得越細越好。在教育過程中“多與少”、“講與練”、“低與高”、“得與舍”、“專與博”一系列矛盾應從哲學高度去認識和解決。前一段流行一句口號“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很是感動人。而最近,有識之士指出,不能窮教育,對,但“不苦也要苦孩子”,應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學吃苦是學做人的起點。深圳人感歎“有錢難買少年窮”,這裏充滿了辯證教育思想。哲學家説:“少則得,多則感”,“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捨不得”運用到教學領域,一些教師少留作業或不留作業,反而提高了質量。“奇人教師”魏書生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無為”教育要實施“不教而教”,首要的要求是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

關於讀書心得14

話説,為什麼第一篇會寫《邊城》呢?其實主要還是因為,這是我能看下去的、看完了的、嚴肅文學的、好像是第二本書。

第一本是賈平凹的《極花》。因題材太過沉重,所以結尾我只是匆匆掃完。這裏就不提了,喜歡的也可以看一下。《邊城》的作者是沈從文,關於他的頭銜我就不多作描述了,度娘一下啥都有。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對靠渡船為生的爺孫倆的故事。

故事發生的年代在筆者看來不可取,因為無論在哪一個年代,都會有這樣義無反顧護犢子心切的長輩。主人公之一的爺爺靠渡船為生,是個性格耿直、熱情的老人。他有一個女兒,愛上了一個當兵的,後來同當兵的一塊兒死了,留下一個小孫女給他撫養。

女兒的事件,直接導致了爺爺護孫女心切,最終耽誤了孫女的幸福。爺爺在大佬和二佬之間周旋,舉棋不定,不也正是因為想給孫女一個幸福的未來麼?

可是事情往往弄巧成拙,大佬的死去,二佬對孫女的不冷不熱,讓爺爺鬱鬱寡歡,最後鬱鬱而終。結局並沒有寫小孫女有沒有和二佬終成眷屬,這個已經不重要了。

看到爺爺死去的那一章,我的心就開始沉重無比。他和現在無數的長輩一樣,干預孩子的選擇,打着為孩子幸福的口號,摻和孩子的生活。

到底這樣是好,還是不好?我無從知曉,也無從回答。我只知道一顆心沉在底下,用多大的勁都無法浮上來。

這本書我已經看完了一個多星期,但是爺爺始終壓在我的心底,我對整本書唯一還牽掛的也只有爺爺。

所以,我寫得很片面。

關於讀書心得15

書城裏,我讀完了這本厚厚的高爾基的作品《童年》,心裏突然有一種莫名的慚愧與後悔,這來自於自己與書中主人公生活的巨大反差。

4歲喪父,主人公阿廖沙跟隨慈祥的外祖母來到了外祖父的家中生活。在這裏,他認識了許多東西,也看清了許多東西:兩位舅舅的粗野、自私自利、貪得無厭;第一印象中樸實的朋友"小茨岡"吝嗇、小氣;因為貪婪、殘忍的外祖父,一家人每一天都生活在殘暴、愚昧之中,親人之間的勾心鬥角和爭吵,在善良與邪惡之間,阿廖沙明白了許多道理:看一個人,不能只看表面;殘暴,會使家中所有的人都過得不安寧……這些道理陪伴他度過了痛苦的童年。

與他比起來,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幸福的,沒有痛苦和鬥爭,無憂無慮地生活着。就從這一點上看來,我們就與阿廖沙有了巨大的差別。

是的,我們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父母為我們遮風擋雨,生活快樂幸福。

讀完高爾基的《童年》,我對曾經的奢望深深地懺悔,是的,今後不再浪費任何東西,學會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