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精選15篇

來源:文萃谷 2.14W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穫以後,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精選15篇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

利用雙休兩天拜讀了王輝老師的《給新教師的50條建議》。這本書從關於給新教師“基本素養”的建議,讓我在這教學領域有了新的方向與感悟。對於新教師初登講台的我,首先必須具備新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肢體語言、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等基本要素。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如何關係到教學效果的優劣。尤其是做班主任我的。初登講台,我不斷的告誡自己要不斷加強自己的語言修養,並學會妥善地處理好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

一:傾聽為玉。

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説過:“上天賜人以兩耳兩目一口,欲使其多聞多見而少言。”會“説”的人不一定會“聽”,在現代這個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社會,連説話的語速都在加快,很多人有強烈的表達、傾訴慾望,可又有多少人有傾聽的慾望呢?作為班主任的我更要學會去傾聽小孩的心聲走進小孩內心世界。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教育藝術的基礎在於教師能夠在多種程度上理解和感覺到學生的內心世界。”傾吐不失為一種最好的方法,我們教師應該積極去聽,與學生交談,從中瞭解學生的某些動向,可不少教師總認為學生是小孩子,不樂於傾聽他們的談話,特別是學生犯錯誤時,更是不給他們説話的機會,任憑自己對學生大加訓斥,這樣很不利於教育好學生,我自己也常犯這樣的毛病。一個具有傾聽意識和習慣的教師不僅僅要傾聽學生的情感,他還應用心傾聽聲音背後所表達的某種思想或觀念的萌芽狀態,並對此作出恰當的分析、評價和積極的引導。

因此,作為一名教師,首先應該學會傾聽,才可以要求學生認真聽講,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心悦誠服,才能事半功倍,所以在我以後的班主任工作中要做到一個會“聽話”的教師。

二:讓愛一視同仁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過:“‘創造’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族。”在教師的眼裏,尤其是我們做班主任的,對待學生要一視同仁,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老師不能因為學生的成績、家庭背景、學生性格或個人好惡等種種因素而對他們“另眼相看”或劃分三六九等。一個有人格魅力的教師,要懂得尊重每一個學生,給學生營造一個寬鬆的適合個性發展的環境,容忍每個學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平等公平地對待所有學生,不以貌取人、以成績取人等,能夠讓自己的師愛的陽光均勻的照耀在每一個學生身上。我們要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多表揚,鼓勁孩子。只要有點滴進步,都要給予充分肯定。讓孩子們充滿自信,覺得老師還是在乎我的.,我要表現得更好。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個性,都有優點或缺點,成績並不能代表一切。我們做為老師是就是要讓學生們全面發展,突出個性。讓他們健康快樂的學習。

總之作為新世紀的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要對學生的愛要無私,要廣泛,要不求回報。要把我們的愛心獻給每一位學生,桃李滿天下也許將是我們最大的欣慰,做一個讓學生敬愛佩服並被自己人格征服的教師。

三:做最好的自己。

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贊可夫曾經説過:“當教師把每個學生都理解為一個具有個人特點、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結構的人的時候,這樣才能有助於教師去熱愛學生和尊重學生。”作為班主任的我們應該給每一個學生以相同的機會,在正確引導他們健康成長的同時也給他們自由發展的空間,培育他們個性的成長與體會。作為班主任的我必須在這個基礎上抓實抓細抓死,提高學生各方面的思想認識,對學生付之濃厚的情意。要讓學生由衷地感到,跟着這樣的班主任,思想上會有很大進步,學習上會有很大提高,情感上會有很大滿足,讓學生做一次最成功的自己強化“守時”意識,讓學生爭做值得信賴的人,這是防止學生紀律渙散的首要任務,更是班主任給學生情感滿足的好機會。同時還要強化學生的學習意識,引導學生把大量心思用在如何提高自己的學習上。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2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我從中受益匪淺,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但但是知識上的給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

首先,我要樹立一個信念——天下沒有笨的學生,學生的心靈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發自內心地熱愛我的學生,不管這個學生是誰,不管這個學生成績如何,不管這個學生長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愛他們。我深知這種愛的力量對一個學生來説是多麼的重要。每一個學生都不願意自己被老師忽視、遺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師面前表現一下自己,證明給大家看,自己是多麼的優秀。其實這種需要是每個學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為老師,是不能忽視這一點的。

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工作,愛我的教學,如何去愛,這還是一個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學習的一個問題。當我是學生的時候,我常常會有討厭上課的經歷,這往往是因為我討厭這個老師。為什麼會討厭呢?——上課枯燥呆板,佈置大量作業、知識含量低、知識範圍窄、知識老化、不懂裝懂、架子大、單純的知識灌輸、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低等,往往是這一類老師的共同特徵。現代的老師,顯然不能這樣下去,作為受過現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師,我要有現代的教學。首先,我要學會研究教學——怎樣讓自己在課堂內最有效的發揮——我的學生能有最大的收穫——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還要有學習的熱情、有主動學習的渴望、有探究學習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內心世界的願望。

課堂之前,我應該怎樣做呢?我需要認真思考以下這些問題——“這節課我要教給學生什麼?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難教的是什麼?學生最易接受的是什麼?最難接受的是什?”“我應該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數學設計是否合理、完善,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方案呢?其他老師又是怎樣設計的呢?哪一點是值得借鑑的呢?別人的為什麼好呢?好在哪裏?”“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滲透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有一個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有什麼應變措施呢?”……我都應該認有效地真對待,作好充分的`思考與準備,顯然這一步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努力,但是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關係到我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作好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課堂時間內,是我開始展示自己才識的時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當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給自己帶來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氣。當我開始進入角色時,依據教學設計進行講學,那是必須的,但我不能死抱設計而不知靈活應變。我還要仔細的觀察我的學生,從他們的眼神、表情、聲音和動作,來判斷自己的講課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評價這是否與預期效果吻合。經過大腦的快速運轉之後,及時適當地調整我的教學設計。學生是否專心上課,精神狀態是否良好,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所以,當學生士氣低迷時,我應怎樣鼓勵他們;當課堂氣氛沉悶時,我又應怎樣調動氣氛,讓大家活躍起來;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我又應怎樣正確引導他們;當學生提出了奇怪的問題,我又難以解答時,我又應該怎樣做;當我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不吻合時,我又該如何改進;當個別同學故意搗亂時,我又應該怎樣做呢;當學生犯錯時,我又能否輕鬆有效地教育好這一學生;我應該怎樣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總之,我的課堂應該有一種協調、融洽、輕鬆、互動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給我自己、我的學生最大的空間——教學的、學習的、思考的、創造的、自由的——以達到一種共同的進步。

我要愛我的同事們,我要虛心地向他們學習,我要主動地與他們交流探討合作,我要始終有團隊精神。集體的力量與智慧是偉大的。課堂之後,我還要適時的從學生那裏得到反饋,而且,我自己還要不斷地反省思索課堂上遇到的問題。教學當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為常發事件和偶發事件,常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依靠一種經驗積累;偶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取決於我的智慧、機智、應變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斷總結經驗之後,還要進行教學的研究。教學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斷的問題解決中提高。圍繞問題的解決而進行研究,,把普遍的問題、個別的問題進行分類總結,並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上升為課題,把問題做大、做細、做真,眼光高遠、與時俱進地看待問題。在一邊教學的同時,一邊搞教研,不斷的學習,堅持不懈地鑽研。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3

在閲讀了書中的部分文章後我驚喜的發現,《給教師的建議》讀起來非常親切,他的每條建議都與我們息息相關。不是講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從教師的身邊出發,由一些常見的現象、普遍的觀點及頗具爭議的問題入手,獨具觀點,總能道出問題的癥結所在,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對我們有着指導和借鑑作用。其中,我感觸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首先,教師要繼續學習。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而“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思想,自古有之。我國早在孔子時代就有終身教育思想意識。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導終身教育,他主張“活到老,幹到老,學到老,用到老”。許多人説老師的壓力也是相當大的,應付各種各樣的檢查,開設多樣課題,搞教研、進修、培訓、評職稱、提高教學質量……忙了一天,只想坐下來看看電視、聊聊天,放鬆放鬆,哪有時間讀書。但冷靜下來一想,當今世界,科技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見端倪,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人才資源在增強國力方面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能守着不變的知識教幾十年的書嗎?當然不能。只有不斷讀書,不斷學習,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才是財富”,“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我們從小就開始接受教育,學校教育使我們獲得的知識無疑會讓我們終身受益,但不能完全適應現代化的教育需要。有人説過:“當今時代,是要求人們必須終身學習的時代。學習一切反映當代世界發展的新知識,學習做好工作所必須的一切知識。知識挑戰的嚴峻程度有目共睹,每門學科都是學無止境。專業知識更新週期越來越短,舊知識淘汰很快,我們隨時面臨知識危機。新世紀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習,崇尚學習我們不會落伍。迎接知識挑戰,不懂就學,沒有就補,學習是當代教師補充更新專業知識的最好途徑。終身學習無疑是艱苦的,同時也是快樂的。因為學習使人自強、讓人發展、教人創新。教師要務實求真,成為熱愛學習、學會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楷模;並將所學知識充分應用於教學實踐,以人為本,尊重學生個性,引導和啟發學生自主學習,鼓勵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自我增長和應用知識,學會懷疑和創新。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教學過程既是教師教育學生的過程,也是教師自我教育的過程,教師在教與學之間循環發展。

其次,要有寬容精神。“寬容不僅是一種方法和手段,更是一種精神。”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不可避免地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作為班主任一定要善待學生的失誤、要善待犯錯誤的學生,給他們改正的機會,因為我們是教師,而不是警察。全國優秀班主任魏書生説過:“學生不管多麼難教育,畢竟是孩子,其內心深處一定有一個廣闊的世界,而世界必然是假惡醜與真善美並存的。教育學生時,要力爭不站在學生的對面,讓學生怎樣,不讓學生怎樣。而要力爭站在學生的心裏,站在其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們需要怎樣,我們怎樣做才能更好。這樣,學生會感到你不是在訓斥他,而是在幫助他。”

在教育中,寬容比懲罰更具有力量。學生是最需要被寬容的,無論他們有多麼優秀,他們身上都免不了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或不足,他們需要教師的寬容。而那些學習上有困難,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學生更需要我們老師的寬容,需要我們老師耐心細緻的工作。一些學生學習品質差,甚至有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那種對學生的缺點不依不饒,動輒譏笑、諷刺、挖苦,或多或少會使學生產生一種失意心理,自尊心受挫,有些學生還會出現否定自己,學習信心下降,自信不足,出現自卑,充滿敵意等行為。這時。善於寬容就意味着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少犯錯誤或不犯錯誤,減少教育遺憾。因為教育上的錯誤對孩子的影響是終身的。對稍有越軌行為的學生,我們必須耐心地加以教育,幫助他們認識錯誤,改正缺點,最終實現其人格的重塑和再造。

所以,我認為,對於犯錯的學生,該批評的.批評,該教育的教育,但最後,我們還是應該以一顆寬容的心對待學生。“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一種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着愛與悲憫,我們不放棄,絕不放棄。讓我們專著的神情告訴所有人,我們沒有放棄。”這話我們都應該深有感觸。讀着書中的每條建議,我對教師這一職業有了全新的認識,也因此我會更踏實地走好這條路,因為工作是幸福的。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4

蘇霍姆林斯具有執著的教育信念和頑強的工作作風。自從1948年被任命為帕夫雷什中學校長後,他的教育才華就愈益明顯地展示出來。到50年代中期以後,他已成為一名成熟的教育家,活躍在原蘇聯教育界。他的工作富有鮮明的獨創性和革新精神,從不拘泥於傳統的陋習,緊緊把握時代的發展脈博。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經驗與理論著作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在他一生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既當校長、又當普通教師;既教課,又當班主任;既做具體工作,又搞科學研究。他是一位勤奮務實,筆耕不輟的傑出人物。這就使得他能從學校工作的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全面地觀察、瞭解、分研究有關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的各種現象和問題,避免理論與實踐中的片面性,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將其提升到理性的高度,逐步形成自己較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

蘇霍姆林斯基從多角度論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養共產主義建設者”,“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聰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個觀點是要把青少年培養成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關於智育。他認為智育就其本質與任務來説,包括給學生以系統的科學知識、形成科學世界、發展智力等方面。他提出了學生的知識要建立在廣闊的“智力背景”上,創造了許多新鮮經驗,其中包括:給兒童上思維課;開展課外讀書;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參加課外小組活動等。關於體育。他説:“對健康的.關注,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關於美育。他指出:“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建全的有力源泉”。 關於勞動教育。他明確指:“勞動以外的教育和沒有勞動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

蘇霍姆林斯基偉大、光輝的一生給我的最大啟示是,教育工作者應深入教育教學第一線,做深入細緻研究工作際教育工作者除了搞好日常工作之外,也時刻不應忘記肩負的理研究的使命。

總之,蘇霍姆林斯基對教育的論述,既提出了明確的教育目的,又提出了具體的教育任務。在論述教育時,既強調了教育的“相對獨立職能”,又證明了在實施過程中必須相互聯繫,相互滲透、相輔相成。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5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讀了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在閲讀的過程中,受益匪淺。

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但要注重知識上的給予,更要付出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書中的每條建議都與我們息息相關,不是講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從教師的身邊出發,由一些常見的現象,普遍的觀點,以及頗具爭議的問題,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並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法,對我們教師有很實用的`指導和借鑑作用。

作者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我們都知道,要教給學生一滴水,那麼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補充知識大海的營養,量變逐漸就轉化為質變。是什麼促使他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堅持讀書閲讀呢?愛學生,為了讓學生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許多教師都把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的許多內容與學生緊緊相連。正是這樣的情感,讓他們在24小時中做出了比別人多幾倍的事情,讓24小時孕育了無數新的想法,也出現了許多奇蹟。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他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之所以有差距,問題出在態度上,主動做事和被動做事有天壤之別。為了一節公開課,花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相關的和知識;為了寫一篇論文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這就是平時不學習,臨時“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應當主動地去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質,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説:“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我又做到了多少?當然此書中的建議都是值得我在以後教學中借鑑的。

只要智力正常,天下沒有笨的學生,學生的心靈都是美好善良的。要毫不猶豫地愛自己的學生,不管這個學生是誰,不管這個學生成績如何,不管這個學生性格如何,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愛他們。為什麼呢?當我們自己是一個學生的時候,就深知這種愛的力量對一個學生來説是多麼的重要。每個人總是不願意自己被老師忽視,希望在班上、在老師面前表現一下自己,證明自己是多麼優秀。其實這種需要是每個學生的正常心理需要,作為老師,是不能忽視這一點的,要充分地利用學生的這種心理特點,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在這個喧囂的社會,人性如果不定期洗滌就會變得浮躁,甚至忘了自己出發時的目的,只有書籍能讓人保持一顆孩童般純真的心。學校職工書屋給廣大師生提供了一個找回自己、做回真我的機會,其中很多書都有很好的教育意義。感謝《給教師的建議》,讓我找到了初為人師的方法;感謝職工書屋,讓我找到了心靈的棲息地。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6

一本好書能啟迪人的智慧,滌盪人的靈魂。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它猶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彷彿是我的一面鏡子,時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師長,不斷地給初入教師崗位的處於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師的形象雖然模糊,但大師的指引卻是那麼具體。如何在教師崗位上能夠將工作做好,如何能讓自己在這份事業上有所發展,我從中總結出幾個我首先必須要努力的方向:

一、讀書,讀好書

有句話我一直非常喜歡:“要想給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這在我們教育事業中尤為重要。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教師應該要不斷培養自己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善於對書本中的內容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能量,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讓自己的“一桶水”永遠取之不不盡、用之不竭。

一個人只有不停地讀書,讀好書,讀有意義的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更多的營養,才能不斷地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脱“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二、關心學生

其一要關心學生的思想,建立師生友誼。蘇霍姆林斯基寫道:“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是要付出巨大的勞動,花費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認為,要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只要帶領兒童去參觀旅行,跟他們一起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們一起分享歡樂就行了,這些看法都是錯誤的。建立跟學生的友誼,必須具有巨大的豐富的精神財富。缺乏這種精神豐富性,友誼就會變成一種庸俗的親暱關係,而這對教育是一種危險的現象。教師要利用課餘時間與學生進行交流、談心,瞭解學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情況,從中知道學生在想什麼,需要什麼。

其二要關心學生的學習。當學生學習上遇到困難,要及時、耐心、細緻地輔導,努力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發展。相信我們付出的努力總會有回報,灑下的甘霖總會澆灌出燦爛的.花朵。

三、賞識學生

美國心理學家威譜·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的加以賞識”。詹姆斯還發現:一個沒有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而當他受過激勵後,其能力是激勵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學習過程中,激勵的存在,至關重要,任何學生都需要不斷的賞識。被賞識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會產生一種被鼓舞、被期待的積極心理效應,就會更加向善向美。可見,賞識教育在學生的學習中是至關重要的。

如今,我也試着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我的學生,不用分數的高低來作為衡量一個學生的唯一的標準。我試着從課堂的點滴中來發現學生點滴的進步,併為他的進步欣喜。當然,我會將我的欣喜化為語言、化為動作來讓他知道,使他明白:“別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試着讓我的學生始終能看到自己的進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學生花費了力氣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讓每一位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並讓快樂能夠延續。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教師們的那樣:“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不過,我們在賞識教育過程中不應該忽視孩子的缺點和退步,該指出的問題應當及時指出,該批評的問題應當及時批評,該制止的問題應當及時制止,這是不能含糊的。否則,會導致孩子在自我意識的建立過程中產生偏差;稍遇不順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時,也會導致他們過於自私、驕橫,在集體中很難與別人相處,進而產生一系列問題,這會違揹我們“賞識教育”的初衷。

“知識就是力量”,確實,讀《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教育好學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會讓我的學生們從知識的海洋中獲得力量,幫助他們揚起未來理想風帆。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7

我校期待已久的區國小校長駐校培訓會終於到來了。一週以來,全校師生精神煥發,教學秩序井然有序,作為一名普通教師,聽課、評課、聽報告——一切如往常一樣在忙碌着充實着,在充實中快樂着。

在培訓過程中,有一項讀書沙龍活動:向駐校校長及外來參觀學習的老師交流彙報《給教師的建議》讀後心得體會。這本書學校統一發放學習一年有餘,整冊書空閒時間已讀了一遍有餘,為了更好的完成交流任務,課餘時間精心寫了自己的心得體會,交流會上得到了與會領導和老師們的認可。

心得體會材料整理如下:

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

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但教師要想教好,那須得一桶水,一池水。所以,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做到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儲備自己的知識。

對一個教師來説,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是一種真正的備課。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裏,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説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是滄海之一粟。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教師要建立起自己的藏書,使之成為自己的老師,每天去向它們請教。那麼,“每過一年,你的科學知識都變得更豐富”。工作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裏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給教師的建議》P96)。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説,教師的每一節課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

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偉大著作中還精闢地揭示出一個讀書的真理:學生智力的發展取決於閲讀能力。“30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閲讀能力。”(《給教師的建議》P10)“如果閲讀對於學生成為通往知識世界的一個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沒有必要花費許多時間給學生補課了。”(《給教師的建議》P11)他認為,學習發生困難和形成差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書,“拼命使用他的記憶機器”。正因為“學生除了教科書以外什麼都不閲讀,那他就連教教科書也讀不好”。(《給教師的建議》P149)如果我們真的想減輕學生的腦力勞動,那就要“讓他們走到學校圖書館的書架跟前去,讓書籍從沉睡的巨人變成青年時代的摯友”!(《給教師的建議》P150)

閲讀優秀書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為我們提供的又一重要教誨。他説:“我堅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從讀一本好書開始的。”“自己對自己談話,訴諸自己的良心,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從人類的道德財富中給自己找到榜樣的人,只有那希望從這些財富中為自己的心靈吸取最寶貴的東西的.人,才能達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為,只有當每一個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跡的書時,才算達到了教育目的。”(《給教師的建議》P392)“書籍對少年來説,並不是真理的倉庫,而是內心體驗的源泉。”(《給教師的建議》P359)在他看來,一個人在少年時代和青少年時期讀過哪些書,會影響甚至決定人的一生。

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而其中最重要的習慣應該是讀書的習慣。學會讀書,愛好閲讀,是“學會學習”的最主要內容。而要讓閲讀成為學生的自覺習慣和精神需要,最重要的是教師。教師的讀書風氣能影響和帶動學生的愛好。“如果你的學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斷地豐富着,如果學生深信你今天所講的不是重複昨天講過的話,那麼,閲讀就會成為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蘇霍姆林斯基)當書籍成為教師的第一至愛的時候,喜愛讀書便會成為學生的第一愛好。從一定意義上説,教師的讀書愛好,決定着一所學校的校風。

我堅信,做一個“學習型”的教師是教師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8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帶給我極大的啟發和深深的感觸,令我深思、考慮的是本書中的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在平時的教育工作中,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從早忙到晚,時間真的是不夠用。

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裏來呢?帶着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閲讀了這一章節。

蘇霍姆林斯基為我們指明瞭方向,解決了這個時間問題,“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書中還讓我知道了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要知道作為教師,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之一粟。若我們沒有“源頭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學生來?

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積極地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和知識,因為只有不斷擴展自己的視野、增長自己的見識,才能創造性地開展教學工作,促進自身各方面素質的發展。但是,想要做好這些,我們一定要安排好時間的問題,讓自己每天都要與書接下不解之緣,不導致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出現捉襟見肘的尷尬情形。相信只要處理好這個時間問題,自己在教學中一定會如魚得水,教學的質量也會又很大的提升。

作為一名教師,對於教學必須全身心的投入,必須學習學習再學習,讀書讀書再讀書。作為教師,我們自己要有廣博的知識,創新的思維。然後才能教出具有廣博知識,能力突出的學生來。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9

職業道德是教師的育人行為進行規範,是社會責任感的具體表現。它要求老師的職業理想——忠誠教育事業,教書育人;職業情感——熱愛學生,誨人不倦;職業規範團結協作。為人師表,因此,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面對跨世紀的人才培養所提出的要求,我們應當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時刻對自己提出嚴格要求,積極參加職業道德學習,培養高尚道德情操。

首先,當我們選擇教師這一職業時,意味着我們的工作時間是無界線的。

(1)要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熱愛教育,熱愛學校,盡職盡責,教書育人。

(2)要認真上課,認真批改作業,不敷衍塞責,不能傳播有害學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3)要為人師表,以身作則,注重身教。所以,教學工作中,我們應該做好“等堂”“活堂”“管堂”,以保證既有一個優良的學習環境,又能積極參與課堂的學習,成為學習的主體。

其次,作為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在教育教學中,要妥善處理師生關係:

(1)要給予學生特殊的關心和愛護。

(2)不得體罰學生和變相體罰學生,因為體罰學生,學生的心靈會留下傷痕,造成性格殘暴,不服從教育。因此,教師必須充分認識《教師法》,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尊嚴,不得對學生進行特殊的關心和愛護。(3)不得歧視學生,對於班級個別調皮的學生,老師要積極進行幫教,做好後進生轉化工作。而不是有意進行歧視,造成學生退學。

再次,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應在團結協作的基礎上,共同努力,將自己的光芒照向每一位學生,發揚奉獻精神,同時,對學生充滿希望,要做到“尊重與信任,有耐心和愛心”。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0

我閲讀了《給教師的建議》之後感到體會頗深。就是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帥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個問題不光是在蘇氏所處的那個年代存在,就是在當今,絲毫未見減少。

説起這裏面的原因,教師大都歸結為學生不知道學習或者腦子笨,家長不配合。而不是積極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那麼造成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蘇霍姆林斯基在提出問題後,直截了當地做了解釋: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這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幾千年前就提出的因材施教,在現在的教育教學中也是常提不斷的。應該説,這條教育原則,對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説都是非常熟悉的。我們在制定計劃時也經常説,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而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幾人能做到這一點呢。

要做到這一點,確實不是很容易的。它不僅需要教師付出辛勤的勞動,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藝術。可看看我們周圍的老師,有幾人能做到這一點,不同類型的學生上着同樣的`課,提着同樣的問題,做着同樣的作業,考着同樣的一張卷子。即使做錯後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樣的。試想,這樣下去,怎會去個別對待,怎會不產生差生呢?這也難怪有些教師不停地抱怨他的課堂上學生不聽話,搗亂紀律了,也難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難怪每天被學生折騰得心浮氣躁、精疲力盡了。

人們常言: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已要備一桶水,而教師的這桶水必須是不斷更新的水。可我們都在説着“教師的時間哪裏來?教師和所有人一樣,要做家務,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每天做着只讀教材和教參的老師,即使讀書也是疲於應付,以至自己在教學中筋疲力盡,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種負擔。蘇氏在書中就給我們指明瞭方向: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加強自己的學識修養,對任教學科有深刻的研究,掌握各科知識結構的內涵。教學時要能擴展學生的視野,揭示人生的真諦,成為傳授文化科學知識的先行者,成為青少年一代步入社會生活的引路人。

讓我們銘記這些“建議”,讓它成為我們工作中的航標燈!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1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是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為了解決中國小的實際問題,專門為中國小教師寫的教育經典叢書。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與蘇霍姆林斯基寫書的年代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那閃光的思想,精煉的語言,對我們這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它就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我們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就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常讀常新,每次讀都有新的收穫和體驗。

翻開書,一百條推薦之首便是作者在反覆的教導我們“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首先就要我們瞭解,每個孩子都是獨立不一樣的個體,在學校裏,教師不就應“一視同仁”,尤其是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要個別對待。

作者打了一個最形象的.比喻: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盡,有的孩子卻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必須要提20桶,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兒童的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這樣各不相同的。讀到這我不禁想到一個一向困繞我的問題:為什麼在我所教授的學生中會有明顯的優差生等級?

為什麼同時教授,有的學生能夠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學生卻什麼也學不會,此刻我最後明白原先我沒有在備課中思考到孩子們的差異性,沒有周密的思考到每一個學生在上課時將要做什麼,沒有因人而異,為他們挑選適合他們學習的資料,使他們取得一點小小的成就。原先就因為我這種欠缺思考的備課,使我的課堂中產生了很多的無效勞動,而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老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吧。正是蘇霍姆林斯基首條解決了我初為人師的困惑。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一天總是備課、上課、訓練、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於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尋求答案。

作者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推薦:那就是讀書,每一天不間斷的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鼓勵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在熱烈而緊張的勞動中抽出時間來逐漸地,一步步的積累精神財富,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要學習教育同行們的優秀經驗,取得他們的優秀信念,深入思考優秀教師的經驗,將有助於我們看到:在自我的實際工作中,要取得某種結果,都取決於哪些因素。

讀到這些推薦,突然很懊惱自我的消極,一向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學習,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以前雄心壯志的想過,要完善自我,但是現實的工作卻成了我頹廢最好的理由。為什麼不能在閒暇之餘讀讀手邊的書,為什麼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為什麼不能在晚上清閒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日記,想想,時間真如流水就這樣荒廢了。

書是知識的源泉,聰明的殿堂!它會給人氣力,讀書能夠改變人生。讀完了《給教師的建議》,我不時地反思自我,提醒自我要把這些寶貴的經驗轉化成自我的工作方法,應用在自我的教學實踐中。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應當主動地去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我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才能提高自我的素質,這是作為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2

教育就是培養人,就應該以人為本,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是我們的家長和一些老師卻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種功利。這種功利,讓教師和家長忘記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試考得怎樣。其實,正像書中所説的那樣,考個90分對有些孩子來説可能是一種退步,但對有些孩子來説就會是一種大進步。總之,尊重差異,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觀。

我們先來聽聽“巴甫裏克”的故事吧。在入學後的最初幾個星期裏,巴甫裏克就感到,他和別的孩子有些不同……老師給他做的鑑定是:思維遲鈍的兒童,應當花更的時間來學習。所以在校給他儘量補課,也給巴甫裏克的母親提出同樣的忠告……然而,在一次參觀生物室的時候,巴甫裏克面前展現了一個新奇的、從未見過的世界。西紅柿的莖不是直長的,洋葱頭長得像西瓜那麼大,大黃瓜卻生長在瓶子裏。看到這裏,巴甫裏克睜大雙眼在想:這一切都是怎麼搞出來的呢?他想象着,要是在學校的室外園地裏,培育出這樣西紅柿,該有多好呀!可是他算術不及格能去幻想這些事情嗎?就這樣,巴甫裏克面對教科書十分艱難地渡過了國小階段的四年時間。在五年級的一段時間裏,學習方面與前四年相差無幾,為了他的成績先後有八位老師找過他母親談話。説實在,他母親也已經見怪不怪了。唯有讓他感到快樂的是植物課,植物學教師不像其它老師所説的“掌握教材”,而是讓學生去自己獲取知識。他要每個學生縫一個布袋,做幾個紙袋,以便裝各種各樣的“生物材料”,準備上課使用。這可樂壞了巴甫裏克,他的袋裏面裝着各種枝、葉、根、莖、花和種子。所有這些,都讓學生用放大的鏡仔細觀看,加以比較,並且畫下來。直到這時,全體老師才第一次聽説,原來巴甫裏克是一個非常聰明好學的學生,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學科教師的話來説是“表現在手指尖上”的。後來巴甫裏克做了一個培育樹苗的試驗,居然成功了。從這件事上,開始了甫裏克巴的轉變。老師們把巴甫裏克發展中的這一變化稱為“思維的覺醒”。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閲讀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的分析是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事實證明,學習困難的'學生,讀書越多,他的思維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躍。對一點,其實我也有深刻的體會,我們所教的一些學生,還確實是這樣的。一般拿到一篇文章後馬上能流利讀下來的同學就是成績比較好的,而等課文學好後也不能流利讀下來的就是學習成績不行的幾位同學,其中幾個,我想可能到現在為止,幾乎是沒有一篇文章能通順讀下來的,不過這些同學一般也不喜歡學習,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對我自己也有啟發,我自己同樣要加強閲讀,否則會越來越落後,記憶力越來越差。

在實際教學中,我也曾想去這樣去嘗試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差異,試圖用閲讀來帶動他們的學習狀態,只不過這種教育行為不能維持太長的時間。因此,在每個年級段,我們的教師都不得不放棄一些學生,大家説的最多的一句話:我要為大多數學生負責。今天,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尊重學生,把學生看作完整的個體,所以我們應該讓我們的課堂面對所有的學生,堅決為每一個學生的成長服務,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也才能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在《給教師的建議》第二條建議《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中,分析了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帥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其實這個問題不光是在蘇氏所處的那個年代存在,就是在當今,絲毫未見減少。説起這裏面的原因,教師大都歸結為學生不知道學習或者腦子笨,家長不配合。而不是積極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那麼造成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蘇氏在提出問題後,直截了當地做了解釋: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幾千年前就提出的因材施教,在現在的教育教學中也是常提不斷的。應該説,這條教育原則,對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説都是非常熟悉的。我們在制定計劃時也經常説,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而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幾人能做到這一點呢。要做到這一點,確實不是很容易的。它不僅需要教師付出辛勤的勞動,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藝術。可看看我們周圍:不同類型的學生上着同樣的課,提着同樣的問題,做着同樣的作業,考着同樣的一張卷子。即使做錯後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樣的。一張試卷,既有幾乎滿分的優秀學生,又有成績在個位數的學困生。試想,這樣下去,怎會去個別對待,怎會不產生差生呢這也難怪有些教師不停地抱怨他的課堂上學生不聽話,搗亂紀律了,也難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難怪每天被學生折騰得心浮氣躁、精疲力盡了。

人們常言: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已要備一桶水,而教師的這桶水必須是不斷更新的水。可我們都在説着“教師的時間哪裏來?教師和所有人一樣,要做家務,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每天做着只讀教材和教參的老師,即使讀書也是疲於應付,以至自己在教學中筋疲力盡,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種負擔。蘇氏在書中就給我們指明瞭方向: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加強自己的學識修養,對任教學科有深刻的研究,掌握各科知識結構的內涵。教學時要能擴展學生的視野,揭示人生的真諦,成為傳授文化科學知識的先行者,成為青少年一代步入社會生活的引路人。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3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就放在沙發上,每次坐下來就捧起它讀上幾頁。從中學到的值得拿來用的很多,也有的建議是自己在教學過程中一直用的。但每次都會有所得。下面關於注意力的問題,怎樣控制學生注意力,結合自己的做法談一談。

蘇霍姆林斯基説:“要能把握住兒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條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並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自豪感。”學生在學習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備感頭疼的問題,特別是學困生的思想特別愛開小差。其實很多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內心是很想學好的,但他們由於基礎差,不懂的知識越積累越多,上課時就越不知從何學起.如果我們放任自流,他們的學習成績會更差;但如果採用強制手段,效果肯定不好,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説不定這時候正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因為他們並沒有從心底裏認同!看來怎樣才能使學困生的注意力集中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我們要想把握兒童的注意力,就應該使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並使他們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勞動的一種自豪感。

這樣的話説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有一定的困難。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應想方設法去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教學實踐中,我比較常用的措施就是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如做一些猜謎小遊戲、動手動腦的活動等,讓他們的思維處於緊張狀態,進而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課堂上教師應選擇良好的教學方法,儘量做到講解生動活潑,深入淺出,從而使他們對所學知識感興趣,進而集中注意力。還要採用適當降低要求,低起點,小步子,多鼓勵和少批評等方法為學困生創設成功的機遇,從而使學困生逐漸進步。教師可有意識的出一些較簡單的題目,然後叫他們上台板演或回答,若“學困生”答對,則予以表揚,讓他們得到老師和學生的認可,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滋味,使他們意識到自己也是可以學好的;若沒答對,教師也應予以鼓勵,相信他們下次能夠會做,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信任。逐步改變他們頭腦中在學習上總是比別人差一等的印象,從而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勵他們積極爭取,努力向上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4

有人曾把幼兒教育比喻成高樓大廈的地基,因為幼兒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礎,就像高樓大廈,只有把地基打好了才能建造出又高又穩的樓房。讀完了《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一書後,讓我對剛剛的説法又有了新的認識,所有的高樓都有地基,那選擇什麼材料,用什麼方法,怎樣搭建才能讓高樓更穩呢?幼兒教育也是,老師用什麼方法教育孩子更好?老師怎樣才能提高自身專業水平?作為幼兒教師要有怎樣的教學心態?閲讀此書後,讓我對幼兒教育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

一、學方法、思經驗

閲讀了“和幼兒進行有效的互動”這一章節,讓我不禁想起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我們會經常會有一些討論的'環節,我會讓孩子們與周圍的好夥伴一起討論,而在書中作者建議教師要擴大互動的人數、將“一對一”的形式變成“多對多”,是的,我們為什麼要把孩子們的“朋友圈”縮小,應該擴大孩子們的討論範圍,這樣孩子們會獲得更多的知識,也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別讓孩子產生不良的感覺”,看到這個小標題,我有些詫異,日常教學中會有什麼事情會讓孩子產生不良感覺呢?通過閲讀作者舉出的例子,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對孩子們都會產生不一樣的感覺,看了該章節讓我想起有一個故事叫“打開另一扇窗”孩子就像一扇窗户,一面窗户前的風景並不代表外面的整個世界,教師要試圖打開孩子的另一扇窗,看到孩子的優點,採用正面教育方式,才能避免孩子產生不良感覺。

二、研教學、悟道理

“擠一點時間來反思”一文,讓我想到任何事情都是要反思,只有反思了才能有提高。在日常活動中,總會覺得自己忙來忙去,沒時間反思更多的東西,而在本書該章節中作者從提出三點“見縫插針、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和關鍵詞”反思方法,讓我們能夠正確的處理時間和反思的關係,只有我們經常反思了,才能找出優缺點,才能更好的進步,才能讓自己獲得更多的知識。

在“品讀‘職業幸福’”這個章節中有這樣一句話:幼兒教師“站起來是老師,蹲下來是媽媽。”作者告訴我們,要學會熱愛、學會奉獻,應該將幼兒快樂成長的過程視為自身生命增值的過程,從中享受奮鬥與收穫的感動。是呀,想一想我們的生命中總能與一羣祖國的花朵一起走過,和他們共同演繹着不老的童話,這就是我們的“職業幸福”。

通過閲讀《給幼兒教師的建議》,讓我深深體會到,作為老師我們要在問、思、行中成長,並不斷地去進行嘗試和思考,從而習得經驗,提高技能,樹立自信心!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5

今年寒假,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受益匪淺。書中所談的每一個問題,不僅配有生動的實例,而且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這些娓娓道來的教育教學實例,讓讀過此書的教師們,開闊了眼界,也提高了水平。在這本書當中,蘇霍姆林斯基一共談及了一百條建議。讀着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蘇霍姆林斯基説:年輕人要建立起自己的藏書,讓書成為自己的老師,每天去向他們請教。並建議我們,每個月買三本書:

(1)關於你所教的那門學科方面的科學問題的書。

(2)關於可以作為青年們的學習榜樣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鬥爭事蹟的書。

(3)關於人(特別是兒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靈的書(即心理學方面的書)。

古往今來,“書籍”一直都被譽為人類的朋友,因為它們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其實,在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坦率來説,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脱“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其實,蘇霍姆林斯基本身,就是一個可以讓學習的楷模。他之所以能成功,正源於他廣泛地閲讀,和廣博的知識。他説:“我私人的圖書館裏,在幾間房子和走廊裏,從地板知道天花板都擺上了書架,有成千上萬冊書,我每天不讀上幾頁,有時不讀上幾行,我是無法活下去的。”正因為不斷地讀書,不斷地積累,所以才有了他的四十多本理論專著和幾百篇論文,才有了這本被譽為“學校生活百科全書”的《給教師的建議》。

一直以來,都很欣賞這麼一句話: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有一桶水。只有通過每天不間斷地讀書,通過與書籍結為朋友,讓它像潺潺小溪,充實着我們思想的江河,才能讓我們真正勝任教書這份職業,才能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

因而,作為一名教師,應該養成看書,讀書的習慣。把讀書當作自己的職業素養。只喜歡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兩本書的教師是無論如何不能稱之為優秀教師的。我們讀書,要讀教育名著,與大師對話,和名家交流,學習他們的理論精髓和實踐經驗,更要學習他們的創新精神,他們對事業的執着追求和獻身精神,這些人格力量的學習必將會積澱成我們自己的綜合素養和能力,引領我們積極向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