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心得體會

來源:文萃谷 2.68W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朗讀心得體會,歡迎閲讀與收藏。

朗讀心得體會

朗讀心得體會1

《朗讀者》邀請各個領域具有影響力的嘉賓來到現場,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並傾情演繹來自朗讀者文學顧問團的國家文學家、出版人、專家、學者精心挑選的經典美文,最終節目將會呈現出生命之美、文學之美和情感之美。

今天,我觀看了《朗讀者》這個大型綜藝節目。這個節目是由主持人董卿阿姨主持的。這檔綜藝節目的總主題是:一個人,一段文。而今天第一期的主題是:遇見。

通過這檔綜藝欄目,我學習了朗讀的方法與技巧,學會了怎樣讓朗讀帶有感情。欣賞着他們朗讀文章的聲音,我彷彿身臨其境。

朗讀的人來自不同行業:有成功人士柳總、有無私奉獻的無國界醫生、也有創建鮮花山谷的夫婦、還有詩譯英法人的許淵衝老爺爺……朗讀的內容也豐富多彩:有濮存晰朗讀的老舍散文《宗月大師》,來感謝人生路上幫過他的人、有無國界醫生朗讀的《答案在風中飄揚》,來表示她們對和平的渴望,也有朗讀《朱自豪情書》的'夫婦,來表達他們對彼此的愛意……

看完《朗讀者》以後,我對朗讀的興趣更加濃厚了。我一定要在今後的日子裏,朗讀更多的書籍。

朗讀心得體會2

選材種類不同。朗讀的選材十分廣泛,詩歌、散文、議論文、説明文等各種文章都可以讀;朗誦在選材上只限於文學作品,而只有辭美、意美、膾炙人口的文學精品,才適合朗誦。

應用範圍不同。朗讀是一種教學宣傳形式,主要用於課堂學習和電台、電視台播音;朗誦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性較強的語言口頭表述活動,是對文學藝術的延伸,多在舞台、在文娛活動中使用。

現形式不同。朗讀的`口語形式平實、自然,可以依照作品邊看邊讀,目的在於準確表達原作的思想內容,感情真實,但不能有誇張、表演的痕跡,聲音只求神似,而不能採用角色化地語言。一句話,“讀而不板,説而不演”。朗誦的口語形式生動優美,一般是脱稿成誦,目的在於通過藝術表演,使聽眾受到細想感情薰陶,獲得語言美的享受。朗誦要求語音動聽悦耳,表情動作具有強烈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感情充沛而誇張。為增強表演效果,朗誦往往還需要化粧、配樂,使用舞台燈光、背景等手段。

朗讀的要求

普通話測試對朗讀的要求:在測查應試人普通話聲母、韻母、聲調讀音標準程度的同時,重點測查連讀音變、停連、語調及流暢程度。錯、漏、增讀一個音節扣0.1分,聲母、韻母系統性語音缺陷扣0.5-1分;語調偏誤扣0.5-2分;停連不當扣0.5-2分;不流暢(含回讀)扣0.5-2分。

朗讀的教學要求:語音規範(吐字歸音、口齒清晰),語氣自然(以氣帶聲、聲情合一),語言流暢(技巧得當、自然和諧。做到“七不”,即不讀錯字、不添字、不丟字、不顛倒、不重複、不中斷、不拖腔),語義明晰(理解準確、表達生動),態勢得體(上下交流、真情互動)。

朗讀心得體會3

日前,文化類綜藝節目《朗讀者》在央視播出,獲得了觀眾的一致點贊。《中國詩詞大會》讓大家看到了董卿的“腹有詩書氣自華”,此次董卿則轉型擔任了《朗讀者》的製片人。節目播出後,董卿接受了記者的採訪。《朗讀者》首播的成績讓董卿十分興奮,“大家的關注給我們帶來了鼓舞”。

推動人心相互靠近與《中國詩詞大會》相似,《朗讀者》也是央視傾力打造的一檔文化類綜藝節目。這一次,“才女董卿”再次發力,請來演員濮存昕、企業家柳傳志、世界小姐張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融入經典作品中,給大家調製了一碗“文化雞湯”。

談起節目的製作初衷,董卿説,她在這個行業已經做了22年,已經到了去做一檔自己真正喜愛的節目的時候,“再加上我個人的興趣愛好吧,因為我本身對文學的確是很感興趣,《朗讀者》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結合在一起。”

從主持人轉型為製作人,董卿坦言,這檔節目對自己來説是一次難度極大的.挑戰。朗讀的文章必然是温暖的、有態度的,具有撞擊靈魂的力量;嘉賓的選擇標準與一般的綜藝節目截然不同,“朗讀者”要有豐富的閲歷、動人的人生故事和情緒感染力。據瞭解,在已經結束的錄製中,很多嘉賓的動情朗讀讓全場震撼,斯琴高娃朗讀的《寫給母親》更是讓董卿當場淚奔。“文字的背後是情感的承載,而朗讀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傳遞愛”,董卿希望《朗讀者》能夠像一雙温柔的手,輕輕推動人心相互靠近。

素人帶來驚喜感動

在首期節目中,演員濮存昕、企業家柳傳志、世界小姐張梓琳等嘉賓帶來了各自的生活情感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嘉賓方面,《朗讀者》採用“明星+素人”的方式。董卿説:“起初考慮的是全明星陣容,但後來我們發現,明星已被過度消費,在他們身上比較難捕捉到大開大合的人生故事,而普通人或者説一些特殊的普通人身上,真有我們意想不到的、能給人帶來驚喜和感動的一些人生經歷和感悟,所以我們堅定地採用了 星素結合 的方式。”

董卿表示,首期節目中,來自四川的“鮮花山谷”夫婦讓她覺得節目效果達到了自己的預期,“我們都沒有想到,一對很普通的夫妻還能有如此真摯、美好、單純的一種生活,他們給大家帶來了無限的想象”。

老百姓同樣能看懂今年春節檔,董卿主持的《中國詩詞大會》走紅熒屏,此次的《朗讀者》也是文化類節目,這是否意味着文化類節目迎來了一個新的春天?對此董卿直言道:“文化類節目真的很難做,我並不認為《中國詩詞大會》或《朗讀者》得到了大家的關注,就標誌着中國文化類節目迎來了一個新的春天,但起碼這是一個風向標,大家的關注給我們帶來了鼓舞。”

在董卿看來,文化類節目需要更精心的設計。節目製作之初,很多人擔心老百姓看不懂這個節目。節目播出後,董卿難掩興奮之情,給記者分享了她剛剛收到的各方反饋意見。董卿説,96歲的大翻譯家許淵衝是本期節目中文化含金量最高的嘉賓,也是離普通老百姓生活比較遠的一位嘉賓,但他的講述引起了觀眾的普遍共鳴、關注和讚賞。“許老先生的情難自禁和他的可愛、執著,是真正打動人的地方。”董卿説,“對於這檔節目,我的好朋友婁乃鳴導演告訴我,第一觀感兩個字驚了,哪裏請來的大神,在不經意間流露美和旺盛的生命力,真好!”

朗讀心得體會4

朗讀者是非常好的一個節目,這個節目絲毫不遜色於詩詞大會,詩詞大會讓人們學到的更多是知識,朗讀者節目讓人們明白的是一些深刻的人生道理。參加朗讀者節目的嘉賓都是各個領域的頂尖高手,他們在自己的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很多人經常抱怨自己沒有遇到好的機會,很多人都在懷才不遇,都在慷慨自己,與這些參加朗讀者節目的嘉賓相比,我們付出了多少呢,我們都做了什麼呢。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王石,王石是著名企業家,但是王石敢於挑戰自我的精神讓我感動。

多年來王石追求挑戰物理的高度,他登上了珠穆朗瑪峯,並且是登上珠峯年齡最大的人,王石從身體方面進行了挑戰,當別人説不可能的時候,他堅持自己的主張。王石登珠峯的時候也是冒着生命危險進行的。作為著名企業家,王石沒有追求安逸的生活,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

王石又對另外的領域進行了挑戰,那就是王石到國外進行了留學,他留學的學校就是著名的學府哈佛大學,在那裏學習挑戰很大,王石努力學習,付出了很多。很多人還問他哈佛難道有老年班嗎。王石完成了哈佛的學業,讓自己得到了提升。

我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從事着平凡的工作,做着很瑣碎的工作。經過與這些優秀人物進行對比,我發現自己最主要就是思想很落後,缺乏奮鬥精神。我們要取得成功,就要從思想上改變自己,要有讓自己不再得過且過的思想。敢於挑戰,向古代的蘇軾學習,向王石學習,讓我們的人生更加精彩。

人生有八千里路雲和月,人生可以很精彩,關鍵在於我們自己。如果我們自己就認輸了,我們的人生就會黯淡無光,如果我們的心中有光和熱,我們就能夠做出很多有意義的事情。

朗讀心得體會5

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教給學生必要的朗讀方法,不僅能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幫助學生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增強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力。

朗讀是國小生完成閲讀教育任務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就語文學習而言,它是閲讀的起點,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助於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國小語文飽含着作者強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朗讀教學的策略,引導學生領會文本的內涵,感受文章的韻味,體會文中的情感,強化語言的敏鋭性,這就是有效性朗讀。同時,朗讀對於鍛鍊學生口才,促進學生記憶,豐富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增強對語言藝術的欣賞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可見朗讀在課堂教學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通過學習,我深刻明白了,朗讀是國小語文教學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今後,我將在克服學生朗讀過程中存在的弊病以及出現的問題的同時,自己也得加強朗讀基本功的訓練。因為,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必須要有長流水,要有一溪活水,也只有教師的朗讀水平提高了,才能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正確地指導和點撥,才會對學生提更高的要求,還語文課堂一片朗朗的書聲。

朗讀心得體會6

如約而至,我又走進了今晚的《朗讀者》,傾聽感悟不同的人不同的經歷所擁有的相同的陪伴。今晚《朗讀者》的主題是陪伴,看完了心裏卻久久難以平靜。

陪伴,可以有很多種,可以是很多類。今晚的陪伴,豐富、飽滿、深情、純粹、温馨,每一段都閃閃發光打動人心。父親鄭洪昇陪伴鄭淵潔一路寫作,母親陶豔波陪伴兒子楊乃斌求學十六年,蔣雯麗作為防艾大使陪伴艾滋病患者十四年,林兆銘五年時間獨自陪伴受傷野生動物,妻子唐國妹陪伴丈夫喬榛共抗惡魔。每一段經歷,每一個故事,每一種陪伴,都彰顯着人性的光輝,都帶給我深深的感動,而我想説的是這位母親的陪伴。

楊乃斌八個月大的是失去了聽力,這對於一個家庭來説無疑是最大的災難。母親陶豔波為了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幸福的生命,拒絕孩子上聾啞學校,從國小開始就帶着小凳子成為兒子的同桌,陪着兒子上國小、國中、高中、直至大學畢業,十六年的同桌,十六年的母子陪伴,十六年的辛酸磨練,終於讓兒子成為有用人才,讓兒子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工作。這就是母親,這就是母愛,細膩、深沉、無私、堅韌。

這一段陪伴,看得我無法抑制地淚流不止,內心的感動和震撼無以言表。楊乃斌的朗讀《不為什麼》詮釋了母親十六年陪讀的唯一理由,這個孩子是不幸的,他在那麼小的時候就失去了聽了,無聲的世界裏他該是多麼的寂寞。手機版可是,這個孩子又是幸運的,他有那麼一位偉大堅強智慧的媽媽,作為他的耳朵讓他聽到了聲音,讓他學會了正常的表達,過上了像正常孩子一樣的生活。成長,充滿了坎坎坷坷艱辛磨難;成長,又有多少驚喜和欣慰。十六年來的種種滋味,也只有這對母子心裏知道。

女人一旦成為母親,就是同時擁有了菩薩心腸金剛之身,陶豔波無疑是最有説服力的,她會讓多少人肅然起敬慚愧不已呢?當媽媽的要不斷學習,真的要不斷地學習、反思,陪着孩子成長需要耐心和細心,也需要智慧和修養。我想,今後的我還得提高自身修養,因為這是一生德修行。

以前,我總想當媽不容易,但要努力當好。現在,我認識到了,僅僅是盡我所能還不夠,而是要竭盡全力。有人説,每個孩子都是一顆花的種子,只不過是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會很燦爛地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不要看着別人的花綻放了,自己的那一顆還沒有動靜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細心地呵護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長大,陪着他她沐欲陽光風雨。如果你的種子永遠不會開花,也不要着急,因為他是一棵參天大樹。

總有一段文字影響生命的成長,總有一個人在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跡。但願我們的陪伴,是孩子一生最温暖的記憶。傾聽他人的故事,感悟自己的人生,這也是成長中的自修。

今晚的陪伴,讓我為女兒寫下這段話: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陪伴,是最温暖的力量;陪伴,是最純粹的關愛。陪着你,願你慢慢長大!願你,我的孩子,慢慢長大!媽媽願意陪着你,陪着你。

朗讀心得體會7

偉大的中華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歷史,這裏孕育着文明,傳承着經典,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經典文章猶如一顆顆晶瑩璀璨的明珠,光彩奪目、熠熠生輝,散發着彌久不散的幽香。從古至今那些文學經典被人們代代相傳,在書寫和吟誦中滋潤了無數心靈,使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得到昇華。

我,一名普通的國小生,在學校開展經典誦讀活動以來,我從一個懼怕語文課、能力爛得一塌糊塗的後進生逐漸成長為一名喜歡語文,摯愛文學的優等生,而在經典誦讀學習過程中的經歷也是我永遠難以忘懷的。

在我上四年級的時候學校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要求各個年級根據同學的不同年齡特點,選擇適合學習和誦讀的經典內容,利用早讀書和課外活動的時間進行學習誦讀。老師為我們找來《論語》《三字經》《唐詩三百首》等經典書籍,從中節選通俗易懂的內容教我們誦讀。一開始同學們對這個活動還蠻有興趣,能夠認真跟着老師抑揚頓挫地朗誦,然而幾天下來後,整天都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一開始整齊劃一的琅琅讀書聲變得稀稀瀝瀝、鬆鬆散散,誦讀時我們的思想開始遊離於經典之外了。

老師也發現了這個問題,那天特地組織大家召開了一個特別的班會,主題就叫“我愛經典誦讀”。在班會上,老師為我們講述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史,讓我們懂得了誦讀經典的意義,併為我們展示了全國各地國小生進行經典誦讀的優秀視頻,老師告訴我們:“這些經典著作都是古代的.學者用盡畢生的精力完成的,裏面的一字一句都有很深的含意,只有認真閲讀,仔細領會才會品味出它的意藴,讀到妙處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死記硬背,即使背得滾瓜爛熟,卻並不理解其中含義,又有什麼意義?”通過這次班會,我們對經典誦讀有了更深的認識,知道只有用心去讀,認真揣摩,才會領會經典中的精髓。

從那開始,琅琅的誦讀聲又開始響徹教室,而這次我們不僅限於無意義地機械記憶,我們在老師的幫助下成立了“小小智囊團”,通過圖書查閲和網絡搜尋,專門負責幫助同學們查找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疑惑;成立了“詩韻小舞台”,由班裏的文藝骨幹帶領大家把古詩詞用演唱和舞蹈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樣大家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了;我們還成立了“新芽”文學小組,經常開展同題作文、作文互評、作文比賽等活動,讓大家把經典誦讀的感受寫出來,共同分享。從此經典誦讀不再是枯燥的功課,而是我們最喜愛的學習活動,我們在朝陽初升的清晨裏用清脆的聲音朗讀那悠長的韻律;我們在操場的樹蔭下共同分享那一本本圖文並茂的《詩詞賞析》,我們在課外活動的興趣小組裏自由交流與探討經典誦讀的精妙,我們在學校組織的經典誦讀展示舞台上放聲吟誦,盡展班級魅力。同學們的學習興趣越來越濃厚,作文水平也越來越高,特別是我自從成為“新芽”文學小組的組長後,每天負責收集同學們的上報稿件,組織同學開展作文比賽和作文評析,我們還把好的作品打印成電子稿上傳到博客裏和全國各地的同學進行交流,並試着向各種刊物投稿。也獲得了一些小小的榮譽:參加全國紀念《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頒佈實施十週年徵文評選,我的作品《美麗的語言,神奇的文字》榮獲二等獎,參加全市國防徵文比賽,我的徵文《心中那一抹生命之綠》榮獲一等獎,在學校組織的國防演講比賽中榮獲三等獎,班裏很多同學的作文也都陸續在各種報刊發表。經典誦讀活動開闊了我的視野,增長了我的學識,使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傳統美德、優秀文化的薰陶,讓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和準則。現在我在班裏是老師眼裏的好學生,在家裏是人人稱讚的好孩子,這一切都來自於經典誦讀。

感謝經典誦讀讓我的少年時光如此豐盈,感謝經典誦讀讓我的生活如此多姿多彩,我愛經典誦讀!

朗讀心得體會8

我們幼兒園在全體教師和領導的帶領下對孩子進行經典文學教學已有一學期了,起初我也困惑:這麼深奧的內容,孩子們能理解嗎他們能記得住嗎他們會對誦讀經典感興趣嗎家長們會支持嗎而且都不是孩子年齡階段的內容,就在自己對經典文學誦讀產生困惑時,我們全園老師進行經典文學誦讀活動的介紹,它對孩子所產生的長遠影響等等,在這次談話討論中,我們老師都各自提出了對經典文學的看法,受益匪淺,會後,我結合吸收家長介紹的,自己也上網查閲了一些資料,從而對經典的誦讀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那麼,在一段時間裏,經過一定的嘗試和摸索,沒有很多的,但是對經典文學藝術的誦讀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希望能和大家分享一下:

説實在的,以前對經典文學作品知道和理解得都不多。現在,幼兒園裏開展了誦讀經典的活動以後,要求教文學藝術興趣班的老師自己首先要多讀,複印了幾份閒來時進行誦讀,起先,總感到難讀,讀了若干遍以後,卻越讀越順口,還是比較有韻味的,真佩服古人。讀了以後才覺得這些經典裏面寫的真的是非常淵博和有內涵,它可以教會你做一個好人的道理,如何尊敬長輩,如何對待朋友,如何遵守一些道德常規,其實,讀了這些經典以後,不光孩子會受到好處,我們老師也會受到很多的好處,如:有時心煩氣燥時對個別特調皮、行為習慣、能力差的孩子,家長又很放任的孩子真的隨他去的念頭時,我腦海中馬上會跳出《三字經》中的`“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讓我的教學行為馬上做了調整。那麼,老師的信念決定了對孩子的教,只有老師自己認可了,才會積極的實施對孩子的教。

總之,誦讀經典就是一再重複的念唱,我覺得重點是:小孩方面,“不求理解,只求熟讀;只獎勵,不強求”。只要反覆念,孩子自然就能背誦。教師方面,“要持之以恆,要有信心”。老師和家長們最好創造一個人人都在誦讀的環境,讓孩子浸濡其中,自然會樂意親近經典。在一學期的嘗試教學中,我覺得在幼兒園開展這樣的經典誦讀活動還是比較可行的,對孩子來説,通過這樣潛移默化的優秀的薰陶,對他們肯定收益非淺。如果加強每一位老師對誦讀活動的重視性,在每天進行滲透,效果就會更好。相信只要我們腳踏實地的進行,我們楊樹林中心校幼兒園的經典文學誦讀之路肯定會越走越寬。

朗讀心得體會9

教師培訓的開設與參與學習是我能更穩健地踏上神聖的三尺講台的起始點。通過培訓,我們慢慢的適應了環境、適應了工作。因此,我們也由初來時的浮躁,在經過領導的教導和同事的溝通交流,慢慢變的求實、務實起來。我們的品質在這樣的人文環境中亦得到步步提升,我們的教學業務能力也在不知不覺中得以加強。

在培訓中,有經驗的前輩的精彩講座一次次的激起我內心的感應,更激起了我的反思。各位前輩老師的講座給了我很多啟示,讓我受益匪淺。下面就是我在這次培訓中的一些體會:

一、多聽課,多學習

有位師兄在一年裏聽了400多節課,這是多麼的不容易,做任何事難在堅持。他告訴我們要多去觀察、聆聽優秀老師他們是怎麼去上課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聽的同時還要去學會思考,思是最關鍵的一步。

二、學會反思

1.要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

傳統意義上的課堂,就是教師講,學生聽,老師很少審視自己的教學是否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也不夠關注學生的參與度是否與自己有關。當學生出現與課堂教學不一致的行為時,只是一味怨學生,很少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否適應了學生心理特點,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優秀教師之所以優秀,其特點之一,就是每節課後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不斷改進教學,以增加課堂教學的魅力,達到及時調控學生的情緒,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目的,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2.堅持每節課寫反思小結

給我們指點經驗的學長告訴我們,要及時反思自己的教案和課堂,這樣進步會很快。鄒老師也提到堅持每天寫反思小結,無意中你的教學水平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聽課後的體會

1、要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和時間

學生獲取知識的結果,遠遠比不上他獲取結果的過程重要。讓學生在學習上有所發現,有所體驗,重要的前提是給予他在學習和研究知識的過程中主動思考與積極探究的時間與空間,這樣,他的'體驗才是幸福而自信的。如:小組合作學習就是一個很好的形式。

2、要學會欣賞學生

教師要在教學中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現代教育觀念,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創造、表現及獲得成功體驗的機會。做到這一點,教師要學會欣賞每一位學生,發現每一位學生的閃光點。學生在老師的關注中,不僅會喜歡老師,喜歡上課,產生融洽和諧的師生情感,還會在課堂上積極表現,快樂愉快地去學習

3、教師要有好口才,口齒清晰,説話抑揚頓挫。

其實好教師也是一個出色的演講家,他能夠把他的聽眾深深地吸引,讓聽眾隨着你而高興,傷心。好口才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靠平時鍛鍊的,正如肖老師説的,每天到池塘邊朗誦課文半小時。幽默也是日積月累的結晶,所以每天得去留心聽聽其他老師上課哪些地方使學生哈哈大笑了。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國小第一學段的朗讀目標是“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如何達成這一學段的目標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着手。

低年級學生是學讀的開始,對兒童來講初讀很難,讀好一篇文章更是不容易,所以另一方面我加強了讀書方法的指導。在教學中,我由讀準一個音節開始,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一段話到一篇短文,做到嚴格要求,精心指導。

1、教會學生正音,就是讀準字音,用普通話去讀課文。在學習生字時,字音讀得很準確,但一讀課文時,平翹舌音、多音字及變調字、輕聲、兒化音等就讀不準了,因此,每學一個字,我都把它放在特定的語句中進行訓練。如學“一”字時,便出示了“想一想”、“算一算”、“一隻鳥”、“一個蘋果”等詞語,讓學生感知“一”是變調字,不同的語言環境用不同的音。

2、教會學生停頓。低年級的孩子往往不知什麼是停頓,為什麼要停頓,而往往是一個字一個字地讀,讀熟了以後又快如流水,一口氣讀完。根據兒童特點,我教給他們“逗號”停一停,“句號”換口氣的方法,長句子如何斷句。如《小熊住山洞》一課中,有一長句,“我們去砍些樹,造一間木頭房子住”。孩子們讀起來很困難,於是我採用看圖理解句意,再讀詞語,最後讀句子。

3、教會學生讀出文章的感情色彩。我認為讀文時,流利和有感情應同步進行。

首先要掃清詞語障礙,不理解詞語無法讀通,讀出感情。理解詞語時,我一般採用直觀形式,把字詞同相應的事物建立聯繫。如《我多想去看看》一文中,學生對“壯觀”一詞不理解,我藉助錄像讓他們通過觀看畫面感受升旗儀式的壯觀,這比教師講解的效果好的多。

其次,讓學生與書中的角色產生共鳴,自己去體會。我主要採取下面的形式:配樂朗讀、師範讀、指名讀、小聲讀、默讀、分組讀、同桌讀、分角色讀、引讀、齊讀、賽讀、表演讀、講故事等,在實踐中,我體會到範讀、分角色讀、賽讀、表演讀效果較好,比較適合一年級孩子的特點。如《四季》一課中雪人一段,我讓孩子們表演讀,邊挺着肚子邊讀文,很快就把雪人頑皮勁兒體會、表達出來了。《自己去吧》、《一次比一次有進步》等課,讓孩子們分別扮演文中的角色,各自用不同的語氣讀,學生讀得繪聲繪色,在情緒高漲中組成了課文內容,體會到了感情也學會了朗讀中那份美好、快樂的感覺。

4、注重朗讀評價,用充滿賞識、生動形象的評價語言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同時採用多種評價方式,培養學生朗讀能力,提高朗讀水平。

卡耐基曾説:“使一個人發揮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讚美和鼓勵。”兒童尤其天生喜歡鼓勵和讚美。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讓評價充滿賞識且生動形象,培養學生朗讀的勇氣和自信,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提升課堂的學習效率。如《揠苗助長》中,有這樣一句話:“從中午一直忙到太陽落山,弄得筋疲力盡”,面對學生的朗讀,我是這樣評價的:“那個人從中午一直拔到太陽落山,一定很累很累,想想你平時很累的時候是怎樣的感覺,用你的朗讀讀出這種感覺,好嗎?”“你讀得真好,老師都看見那個人滿頭都是汗了”……老師恰當、及時的評價能激發學生朗讀的慾望,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文本中人物的語氣及情感變化。在形象、生動的評價語言的誘導下,每個學生都能心領意會,讀得興趣盎然。另外還可以採用多種評價方式,不妨多讓學生作自我評價、小組互評,甚至家長評價,給學生更多交流的空間,多讀多悟,讓學生的朗讀水平得以不斷提升。

朗讀心得體會10

《朗讀者》邀請各個領域具有影響力的嘉賓來到現場,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並傾情演繹來自朗讀者文學顧問團的國家頂級文學家、出版人、專家、學者精心挑選的經典美文,最終節目將會呈現出生命之美、文學之美和情感之美。

今天,我觀看了《朗讀者》這個大型綜藝節目。這個節目是由著名主持人董卿阿姨主持的。這檔綜藝節目的總主題是:一個人,一段文。而今天第一期的主題是:遇見。

通過這檔綜藝欄目,我學習了朗讀的方法與技巧,學會了怎樣讓朗讀帶有感情。欣賞着他們朗讀文章的聲音,我彷彿身臨其境。

朗讀的人來自不同行業:有成功人士柳總、有無私奉獻的無國界醫生、也有創建鮮花山谷的夫婦、還有詩譯英法唯一人的許淵衝老爺爺……朗讀的內容也豐富多彩:有濮存晰朗讀的老舍散文《宗月大師》,來感謝人生路上幫過他的人、有無國界醫生朗讀的`《答案在風中飄揚》,來表示她們對和平的渴望,也有朗讀《朱自豪情書》的夫婦,來表達他們對彼此的愛意……

看完《朗讀者》以後,我對朗讀的興趣更加濃厚了。我一定要在今後的日子裏,朗讀更多的書籍。

朗讀心得體會11

1 朗讀有助於培養國中生的語感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呂叔湘曾説:“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是國中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語言能力的強弱主要體現在語感上,何謂語感?就是對語言的“敏感度”心理學稱其為直覺思維。在教學實踐中,發現朗讀對於初中學生的語感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國中語文教材都是由優秀的文學作品組成,國中語文教學正是以這些優秀的作品語言通過學生的朗讀,使學生感受語言的美感,同時帶動學生的聽讀語感能力的增強,並藉此達到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國中語文教學中朗讀訓練的活動正是適應了培養學生聽讀語感活動的要求,所以我們在進行國中語文教學活動中要關注學生朗讀的作用。

1.1朗讀可以提高國中生語感的直覺性

經常有的人説話是“出口成章”,看書是“一目十行”,寫文章是“下筆如有神”,這些都是形容某人語感的直覺性水平高。心理學解釋:“直覺是對特定情境下的特定情況的突如其來的一種頓悟或理解”,因此,個體語感的直覺性就是個體對特定情境下語言的悟性,是個體對言語的頓悟和理解。體現在語文課堂教學上,首先教師要明確,在進行語言教學時,不能固守語法規則,因為,沒有學生會在説話前,先核查一下自己所要説的話是否規範,與語法規則衝突與否。朗讀對國中生的語文朗讀語感的直接性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經常對國中生進行朗讀的訓練,以致在學生的大腦皮層上,留下連續的、完整的、符合語言邏輯規範的印跡。因此,學生通過對規範文本的朗讀訓練,使大腦對語言的感覺反映就會變得快又準,從而節省了學生較多的時間去分析和判斷。在國中語文教學中,也有這樣的情況,學生往往憑語感的直覺性來正確感知語言對象的。比如:教師講解課文時,沒等教師講完學生表示文章的意思已把握,還有,對要求學生理解的文章,學生有的是隻需朗讀一遍,就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了,這些都是給學生進行朗讀訓練的功效,因為朗讀而培養了學生語感的直覺性。

1.2朗讀可以提高國中生語感的整體性

學生語感的整體性水平指學生對語言,詞彙,語法等的具體的有條理的分析,然後對言語現象的整體的瞭解。國中生正處在由國小到高中的過渡時期,感知能力和注意水平已達到比較完善的高層次,因而對學生的語感的整體性要加強培養。如:蘇教版八年級下冊中的《陋室銘》,這是一篇古代經典的好文章。傳統的“常規化”教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時,一字一詞一句或者字詞落實地給學生把文章的內容翻譯一遍,這樣學生的學習效果,應付期終考試,也是不成問題的了,劉禹錫的這篇文章的寫作特色是“條理清楚,思路明瞭,行筆簡潔”。所以在實際的語文課堂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採用朗讀的方法:首先是教師範讀,然後帶學生進行反覆朗讀。要求朗讀的標準是語音標準、合適的語調,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安貧樂道的精神狀態,隱逸情感。一堂語文課堂教學後,成效往往很顯著,學生既能正確的翻譯整篇課文,還能把握文章的內涵,對作者的文章風格也都有整體的把握。

2 合理規範的朗讀訓練可以幫助國中生説好普通話

在教學普通話的實踐中,大家都有這樣的共識,普通話訓練對象是字和詞,這種學習難免呆板,教學中嚴肅的正音是難以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的,之所以不持續地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這也表明對學生進行單純的字詞訓練對與普通話的訓練來説只是“杯水車薪”而已,只有將具體的漢字和詞語放入具體的語境當中,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富於變化的語言表達之中,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普通話中語音的各種變化規律,達到培養學生良好的普通話語感的標準。在普通話教材中,篇幅較多的課文都是一些具有豐富情感的文章。教師,將朗讀與普通話訓練結合起來,可以充分利用課文的情感因素,激起他們學習普通話的興趣,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當前國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教學生學會使用標準的普通話,教師還要善於發現學生的地方方音中的各種不正確語調,光靠呆板常規教學的一字一詞的正音訓練也脱離學習的實際了,激發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更樂意用普通話去表達他們的情感體驗,用普通話朗讀他們喜愛的作品,這正是學生利用朗讀進行普通話學習的最有利時機。因此,朗讀是學生掌握標準、規範普通話的最好階梯。

3 朗讀有助於國中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

口語交際,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是交際雙方或幾方在特定的活動情境中,特定的交際目的驅使下,各方憑藉標準的有聲語言和得體的體態語言進行聽、説的互動交流活動,是常見的雙向或多向交流的一種實踐活動。通過朗讀訓練,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概括能力和組織交流溝通的語言的能力,使學生通過朗讀積累豐富的漢語言詞彙,熟悉漢語言的構成與規則,當這些能力學生具備了,在口語交際的説話上自然學生能把語言運用的得心應手,把話説得流利自然。時常訓練於口語交際之中,從而豐富學生的表達能力,提高詞彙量的積累,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例如:蘇教版七年級下冊中《春》的朗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設計多種方式,帶領學生朗讀這篇美文。首先,教師讓學生獨自朗讀,小組交流體會文章中春的美麗,然後在小組中進行分角色朗讀,教師依據教學設計將文中六幅美麗的圖畫:春醒圖、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通過課件展現給學生,讓學生猶如身臨其境的感受春的氣息,最後教師在及時啟發誘導:通過朱自清先生描繪讓我們感受到了萬物復甦、爭奇鬥豔的春天。難道我們的家鄉就沒有這麼美的景色嗎?能否借鑑本文的寫作方法來描繪我們家鄉的春天的某一處美景呢?這樣,學生通過前面的反覆朗讀訓練,再水到渠成過度到口語表達的訓練上,一方面,為學生創設了口語表達的機會,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前面朗讀的借鑑,積累了自己的詞彙,豐富了自己的語言,使學生能説話,會説話得到了訓練,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教學目標。

朗讀心得體會12

作為中國最有商業價值的傳統文學作家,麥家曾憑藉諜戰小説《暗算》摘得中國傳統文學最高獎項“茅盾文學獎”,由他的每一部小説都被改編成影視劇,曾一度掀起中國當代諜戰影視的狂潮。

雖然麥家憑藉作品在業界和讀者羣中獲得了巨大的影響力,但在生活中,他行事低調內斂,極少在公眾面前講述自己的個人生活。此次,在《朗讀者》節目中,麥家是第一次公開分享自己與兒子的父子故事。

“兒子,當你看到這封信時,你已在我萬里之外,我則在你地球的另一端。地球很大,我們太小了,但我們不甘於小,我們要超過地球,所以你出發了。這是一次蓄謀已久的遠行,為了這一天,我們都用了十八年的時間作準備;這也是你命中註定的一次遠行,有了這一天,你的人生才可能走得更遠……”《致信兒子》是一封麥家寫給遠在美國留學的兒子的信件,字裏行間,不但有麥家對兒子的叮嚀囑咐、有對生活感悟的分享、對人生的探討、也有不吝表達的切切愛子之心。

茅獎作者也曾頭疼兒子的青春期

週六播出的《朗讀者》以“選擇”作為主題。而麥家關於“選擇”的故事,關於自己當時正處在叛逆青春期的兒子。“很多人的青春期都有叛逆難弄的一面。面對這種有問題的青春,父母應該怎麼辦?是選擇放棄還是堅持?忍耐還是放任?”以父親的身份,麥家分享了自己與兒子的點滴。

採訪中,麥家説:“我的兒子青春期可以説是特別的.作、特別的叛逆。”麥家直言,青春期來了就是“鬼敲門”,高中開始,兒子就把自己封閉了起來,三年全部待在家裏,每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裏,打遊戲、上網、聊天、惡作劇。對於兒子,麥家無數次想放棄,因為忍無可忍,但是最後又無可奈何。

“我們始終不放棄,每天把老師請到家裏來,但很多老師上了幾天後就勸我,麥家,還是算了。”兒子氣走了家庭教師,麥家卻仍然不放棄尋求讓孩子可以繼續接受教育的途徑,甚至一度自己掏錢開了一家培訓機構,只是為了讓兒子和同齡人在一起,然而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但麥家一直未停止對兒子的陪伴,他説:“年輕人,或者説青春期就是一個危險,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鮮花。我們作為長輩,只有一種選擇,幫助他變成一朵花,抹平堅韌的地方。幫助他度過最搖擺不定,定時炸彈的這樣一個階段。”

終於,麥家的兒子到了本該大學聯考的時候,情況發生了變化。看到曾經的小夥伴們都開始努力讀書,紛紛準備出國讀大學,孩子突然意識到和朋友們的差距。“他本身英語基礎很好,人也聰明,努力了半年,靠着他的童子功過了英語關,通過了6所美國那邊大學的申請。”當有一天兒子告訴麥家,自己被一所大學錄取了,麥家一度完全不信,經過確認才喜出望外,“他申報了八所學校,陸陸續續過了六所,包括他現在正在讀的費城藝術大學,還給12000元(美金)的獎學金。”麥家提及兒子,似乎在慶幸自己當初選擇陪伴兒子,“現在他的情況也比我期待得要好,學業不錯,也交到了朋友。其實兒子雖然話不多,但是為人大方,受人歡迎。當初我的選擇,就是用我的力量來保護他,陪着他承受青春期的痛。”

朗讀心得體會13

生:第一次抱母親。母親病了……(題目與正文之間停頓的時間稍長)

師:有進步!停頓的時間再長一點兒。再讀。

生:第一次抱母親。(題目與正文之間留下了足夠的時間)母親病了,住在醫院裏,我們兄弟姐妹輪流去守護。

師:我提示一下,句號要停頓。為什麼要停頓?因為一句話説完了要想。往下讀。

生:輪到我的那天,護士進來換牀單,我讓母親起來,母親病得不輕,轉身下牀都很吃力。(把“都”字讀得較重)

師:“轉身下牀都很吃力”,如果像你那樣把“都”讀得很響,“轉身”的後邊應該加個頓號,“轉身、下牀都很吃力”説明“轉身”和“下牀”這兩個動作都很吃力,但是書上沒有這個頓號,因此這個“都”要讀得輕一點兒。(示範兩遍)“轉身下牀都很,吃力”“轉身下牀都很吃力”。跟着讀。

生:(齊)轉身下牀都很吃力。

師:(面對剛才讀的同學)你也讀一遍。

生:轉身下牀都很吃力。

師:會讀了,大家像她一樣再讀一遍。

生:(齊)轉身下牀都很吃力。

從上面這個片段中,我們發現,於老師在指導學生朗讀過程中關注了停連、重音等朗讀技巧。於老師很耐心地逐詞逐句指導學生朗讀,並有意識地給學生傳授一些有關技巧;範讀之後,更讓學生一遍又一遍地練習,在練習中讓學生體會這些朗讀技巧的妙處。當然,適合中高年級訓練的朗讀技巧不止於此,我們還可以在語氣、節奏等技巧上對學生進行訓練。而這些技巧都與標點符號有點關係,所以關注這些技巧的訓練,説不定還會有意外收穫——學生的習作會因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而精彩起來。

三、“選擇”——走進文體

老師們總有這樣的發現,班上有那麼幾個孩子,你不能説他(她)朗讀得不好,但你聽他(她)的朗讀總覺得不對勁:課文學之前讓他(她)讀是這個味,學完之後讓他(她)再讀還是這個味;更讓人難以忍受的是,讀第一課是這個味,讀第二課也是這個味……讀到最後一篇課文還是這個味。這就是傳説中的拿腔拿調的“讀書腔”。

要想讓學生“用恰當的語氣語調”,很“自然”地進行有感情地朗讀,從而“摒棄矯情做作的腔調”。筆者以為,朗讀如唱歌一般,我們得讓學生學會“不走調”。我們得讓學生明白,課文如歌曲一樣——歌曲有“調子”,課文也有自己的“調子”:感情濃郁、語言優美、筆調活潑的如《三亞落日》一般的散文,它的“調子”就是鮮明的節奏、抑揚的語調、一氣呵成的語勢;語言簡潔明瞭的如《神奇的克隆》這樣的科普文,它的“調子”是正確、流利,層次清楚;但形象鮮明、富於想象的如《自相矛盾》此類的寓言或童話,它的'“調子”成了誇張渲染、幽默俏皮……如果我們把《鈴兒響叮噹》唱出了《小白菜》的味道,那隻會叫人疹得慌;同樣的道理,如果把《學與問》用《大江保衞戰》的“調子”去讀,哲理與探究的韻味將蕩然無存。歸根結底,有感情朗讀,“調子”把握是基礎——而這個“調子”就是文體。

國小階段,文體繁多,有敍事的、有寫景的,有童話的、有詩歌的,有科普的、有説理的……而我們每接觸一種文體,就要選擇合適的“調子”指導學生朗讀,讀出這個文體特有的味道。我們更要善待某一種文體的“第一篇”,不要輕易放過它,並讓學生用朗讀為這一類文體烙上標記。而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碰到類似的文體,他(她)自然就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總而言之,在中高年級的朗讀教學中,如果老師領着學生走好這三部曲——走進文本、走進文法、走進文體,我們的朗讀教學一定能進入新的天地

朗讀心得體會14

聽取了於永正老師的《朗讀和朗讀教學》講座之後,我所得甚多。

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是不可置否的。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又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於永正老師認為“語文教學就是要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為主線,就是通過多種方式聯繫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去領悟課文的內涵。”可是我們老師並沒有完全做到把把時間交給學生,讓他們發揮學習的主動性,鍛鍊他們的朗讀能力,讓他們從中獲得一種成就感。這樣學生才有興趣學習。不要忘記了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要對學生有信心,不要擔心學生離開自己就學不好。因此我們需要大膽把時間交給學生,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這就需要教師在讀前設計好明確而具體的問題和任務,讓他們通過讀自己解決問題。

作為課堂引導者的角色,老師應該要引導學生憑藉想像、聯想以還原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並進入其中,深入其裏,去感受語言情境,體會語言情感,領悟語言情境,理解語言技巧,這是閲讀教學中對學生加強語言綜合訓練的重要方法,而朗讀則是達到上述目標的有效手段。

聽於老師的課例,我發現,在閲讀教學中,於老師善於運用情境創設法,將學生引入情境,藉助朗讀,去想像,去體會,去理解,去表達,使朗讀達到了語言與語境的融合,情感與情理的結合,體會與表達的結合,情思與情趣的一體。

跟大師交流,思想的火花不斷地飛濺,我相信不斷地吸收大師的思想,自己的水平能夠更上一層樓。

朗讀心得體會15

在這一節中,張老師説:善於最精細、最靈動地感受語詞,是朗讀者至關重要的能力,是朗讀好一篇作品的必備條件。這句話要表達什麼?是説我們朗讀時要特別重視對語詞的感受。感受的單位不是語句,更不是段落和篇章。而是落實到文章最基本的組成元素——語詞。為什麼強調語詞,是因為只有落實到語詞,才能使感受進入具體而精細的層面。

舉個例子,《春》當中有這樣一句:“園子裏,田野裏,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着,躺着,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對這段話的初步感受可以用“欣欣向榮”四個字來表達。如果只是這四個字,我們這樣讀就差不多了:孫老師範讀1。但藉助語詞感受律的提示,我們發現,還需要對“園子,田野,對坐、躺、踢球、賽跑、捉迷藏,風、草”各個語詞(意象)進行感受。感受的結果是什麼呢?大概是這樣:孫老師範讀2。顯然,從聽感上來説,上面兩種讀法存在明顯的差異,第二種表達更加靈動,也更加好聽。有人也許會問:將感受落實到這一層面是否過於繁瑣和細緻。我們當然不提倡朗讀過程的字字玩味,詞詞打磨。語詞屬於語句,語句才是表達的基本單位。但是,對於創作者來説,這種精細又是必要的。一旦精細地感受語詞成為習慣,朗讀者的思想感情就會始終處於一種靈動的運動狀態中,由此其氣息狀態也處在一種變化狀態中,從而直接改變了朗誦者的創作狀態,呈現出靈活多變的聲音形式。也是從這個意義上説:“感受是朗讀者至關重要的能力”。有些人天生有一付好嗓子,還有些人聲音彈性特別好,這都是成為一名優秀朗誦者的有利條件。但如果沒有精細的語詞感受能力,那些天賦或者能力有可能成為擺設。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精細感受語詞一定是儘可能貼近文本,所以也不會增加創作者的思想或者情感負擔,相反,朗讀者能從中獲得更大的創作空間和樂趣。

在這一節中,張頌老師用了一多半的篇幅説一件事情:語詞是抽象的,模糊的,間接性的,概念性的,有隔閡的。因此,僅僅“看見”或者“識別”出語詞是遠遠不夠的。所以作為朗讀者,不僅要了解語詞的明確含義,更要精確感受語詞的具體色彩,以便準確表達作品的情理。朗讀者如果只是閲讀文本,充其量只是獲取信息,要想獲得具體感受,還要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將客觀的語詞概念與自己的生活實踐、情感經歷聯繫起來。從而產生主觀的、明確的感受。

“朗讀者對於作品,對於具體語詞的理解必須有所皈依,拿定自己的主見,並努力從中獲得具體感受。”這句話包含兩重意思:一是理解要有主見,有皈依;二是感受要具體,而且要“努力”獲得。

先看主見的問題。語詞是抽象概念,對它的具體感受總是隨着創作主體與創作情境的差異而千變萬化。而對於一旦主體與情境確定了來説,感受就必須是清晰的,唯一的,不能模糊了事。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説:“你所要説的事物,只有一個詞來表達,只有一個動詞來表示它的行動,只有一個形容詞來形容它。因此就應該去尋找,直到發現這個詞,這個動詞和這個形容詞,而不應滿足於差不多。”可以反覆閲讀、細細揣摩的文字作品尚且如此,那麼線性傳播、稍縱即逝,有賴於人的直覺產生情緒感染的有聲語言則更加強調具體和精準。沒有主見,形成不了對文本、對語詞的精細感受;沒有皈依,我們的表達就容易變得飄忽不定。

再説努力的問題:張老師反覆強調感受的具體性,具體到什麼程度?從外在來説,要具體到意象的大小、遠近、高低;從內在來説具體到身體、肌肉、器官。要想獲得這種具體感受,一目十行的瀏覽是不夠的,要付出足夠的主觀努力。舉例來説,《春天的邀請》中有這樣一句:“我聽見春天在叩擊窗櫺。”在課堂練習中,學生開始的表達是這樣的:“孫老師範讀”,隨後我要求他們用手指去敲打牆壁,去體會叩擊、敲打、砸擂的區別。經過這樣的過程,學生明白了叩擊與敲打、砸擂的`區別。有了這種具體感受後,他的表達就變成了這樣:“孫老師範讀”。有了這樣一番體驗,我們就能動的:“朗讀者對文字作品的語詞,在理解上不能模稜兩可,應使語詞符號的代表性及其明確,在感受上更不應含混不清,應克服語詞符號的間接性所極易造成的隔閡。這樣,聽者從朗讀中獲得才是世間事物的真切映像,才是文字作品的精神實質。”

沒有人是天生的朗讀者,感受的能力和習慣要有意識地培養和提高。從小到大,我們習慣了作為文本的“閲讀者”而非“朗讀者”來接受文本。作為“閲讀者”也會有所感受,但是這種感受往往是概念化的,或者是淺表的、零碎的、稍縱即逝的表象碎片。在當下人們被手機所俘虜,更習慣淺閲讀、快閲讀時這種情況就更為普遍。以這種狀態開始朗讀,很容易陷入“見字出聲”的彀中。而當我們以“朗讀者”的角度看待文本,就需要以更加主動的態度面對文本,面對文本中的語詞,在強烈的表達願望驅動下,自覺地、主動地、精細地感受語詞。這也許就是“語詞感受律”的意義之所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