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信息技術教學心得

來源:文萃谷 3.12W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穫以後,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中信息技術教學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中信息技術教學心得

國中信息技術教學心得1

教師是一份奉獻的職業,也是一份良心工作”。在這些年來,我一直遵循這句話,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地耕耘、收穫。信息技術是一門特殊的學科,是一個前沿科目,卻不是學校教學中的“主課”。下面是我從事信息教學工作八年來的部份體會和心得,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愛崗敬業,執着追求。

幹一行,愛一行,沒有愛崗敬業的精神你怎樣善待自己的學生?教師是憑良心上課的,尤其是對於一個信息技術教師來説。因此,我把這句話作為自己教學的準則。要想有所作為,首先應該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但僅這樣還不夠,還應努力的鑽研業務。信息技術不像其它學科,它的發展速度太快了,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須要有“一桶水”。

二、從教學方法方面入手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既有趣味又苦澀難學的學科,若是脱離實際講一些枯燥的理論知識,學生會覺得乏味,而且不容易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那麼,教學的成功與否,教學方法的選擇和使用是關鍵,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將對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首先,可以學習、借鑑其他科目的成功經驗,根據教學需要恰當地採用講解、觀察、討論、參觀、實踐等方法,做到兼容幷蓄、取長補短。其次,可以吸收國內外信息技術教學的成功經驗,在繼承的基礎上大膽改革,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

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慾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托爾斯泰曾説:“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此,在新授前,我都通過精心設計的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探求和認知興趣,這樣一節課下來,才會有教為理想的效果。祕決:多誇獎學生。利用各種教學方式方法,使教學過程形象、生動。除了利用多媒體教學外,在上課時,為了激發學生興趣,我會將每班分為若干組,每組有小組長,進行比賽,比速度,比成功率,比美觀,這樣,學生們在“玩”中就自然學到了東西。

從教學實際出發,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內容、對象和條件,靈活、恰當地選用教學方法,並善於將各種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任何一種方法和模式的選擇和使用,都應該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內涵的基礎上。好的教育是用50種方法教一個學生;差的教育是用一種方法教50個學生。

三、處理好教師、學生及教材的'關係

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情感,以學生髮展為本。現代社會的發展、課程改革的理念,要求現代課堂教學要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和諧的師生關係,傳統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居高臨下的訓導、灌輸,隨意擺佈的教學行為應徹底屏棄。要確認學生是一個有一定生活經驗、認知基礎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會學"個體,是一個獨立構建個體。我們既要重視他的情感過程,同時也要注意到學生的思維過程。

四、關注基礎水平和認知特點差異,鼓勵個性化發展

“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關注學生、關組學生的發展是這一理念的具體體現。信息技術課程同樣要以學生髮展為出發點,瞭解學生的不同特點,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個人發展。我們可以通過設立多級學習目標和多樣的學習方式,讓不同的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選擇到合適的內容;還應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自主探索空間,鼓勵不同意見和創造性思路的迸發,鼓勵多樣化的問題解決方式和方法。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水平差異針對性地實施分層次教學;對於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採用補課的方法為其奠定必要的基礎,消除他們對信息技術的神祕感,增強其學習的信心;也可以採用夥伴教學的方法,變學生的個體差異為資源,讓學生在參與合作中互相學習並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協同完成學習任務;對於少數冒尖的學生,給予專門輔導,使其早日成才。

五、不斷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

國中信息技術課程不僅是一門新的學科,而且隨着信息社會和信息技術的不斷髮展,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也在作相應的發展。所以,我們必須注意知識的更新,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出新的研究課題,進行科學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科學研究水平。肩負着信息技術教學和教學科研的任務。要完成這樣的任務,必須不斷地學習信息技術方面的知識,學習現代教育教學理論,豐富自己的信息知識,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以適應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的不斷髮展。

以上是本人的一點教學心得,教學的路還要走很長,相信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還會遇到很多的問題,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能夠付出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穫。

國中信息技術教學心得2

隨着社會信息進程的日益加快,人類面臨一個新的教育命題:掌握和運用信息技術。《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的數學活動中去。”

一、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前蘇聯著名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説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可見,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內在動力。

數學課是一門枯燥、空洞、無味、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難以提高的課程,有了信息技術我們可以通過聲、形、畫來激發學生的器官,使學生對新學的內容充分注意,激發興趣。改變了以往課堂上學生只能看黑板、聽老師講的單調的模式,使講解更直觀、更清晰、更具吸引力,不僅使學習過程變得生動活潑和輕鬆,還加深了理解。

例如,學習《二次函數圖象》這一節課時,對於y=ax2y=ax2+ky=a(x-h)2+k的三者圖象關係,如果一個個逐個作出圖象,需要時間多,效率又低;採用多媒體課件上課時,師生就可從圖形的動態中,分析它的發生和變化過程,能在短時間內由學生有目的的選擇較多的函數圖象演變的規律,發現歸納出它的有關性質,還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又如,在《因式分解》教學中,傳統做法只是進行式子運算,學生很容易產生厭倦情緒。為了吸引學生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拓寬學生思路,我運用計算機的FLASH,設計一些互動類的題目,先讓學生進行操作。學生做對了,電腦會給出答案並顯示一些鼓勵的話;做錯了,會提示是否重做或查看答案的選擇;然後,教師再次使用電腦演示剛才的計算過程,在演示過程中,着重閃爍其中的關鍵點,使學生清楚地感受到因分式解的變化過程;最後讓學生互相討論,就這樣讓學生在開放自由的環境下解決問題,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再如,在《平移》一課中,利用多媒體出示電梯、風車、窗户移動、旋轉門等動態過程,讓學生觀察哪些運動現象是平移。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導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為下一步的探究創設合適的情景。從而自然而然的把學生引入到學習中,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利用信息技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師,應在學生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讓他們自己探索,自己動手參與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引導學生在體驗中理解事物的本質,掌握學習數學的規律,使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例如,在教“弦切角定理”時,我讓學生利用計算機的幾何畫板軟件,作△ABD內接於圓O,再作圓O的切線AC,並測算出∠BAC,∠BDA的大小,甚至把∠ABD,∠DAB的大小也測量出來。這些數據隨着點B在圓O上的移動,各種情況都動態地展現在屏幕上,如圖1和圖2所示。學生據此觀察猜想得出初步推斷,並能利用計算機得到驗證。這一系列過程,學生都是自己動手操作而獲得的直接經驗,這既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又培養了他們的自主學習的精神和創造能力。

(圖1)(圖2)

∠ABD=36°∠DAB=85°∠ABD=36°∠DAB=40°∠BAC=59°∠BAD=59°∠BAC=104°∠BAD=104°

又如,在小組進行探究活動時,利用多媒體讓小組代表展示他們的結論或作品等。

再如,在《統計與概率》的學習中,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課件,如拋硬幣、擲骰子等。這樣不僅節省課堂時間,而且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三、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發現式學習

信息技術的豐富資源,能為數學教學提供並展示各種所需的資料,包括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能創設、模擬各種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境,為所有學生提供探索複雜問題、多角度理解數學思想的機會,開闊學生數學探索的視野。

例如教學《數據的收集與整理》,以“五一假期旅遊"為活動背景。讓學生分組研究"五一假期旅遊"旅xxx程。首先,讓學生分小組登錄互聯網,查閲各旅遊區和各大旅行社信息,瞭解相關的費用、時間及行程等。其次,將蒐集到的資料彙集到一起,製成統計表。然後,通過小組討論交流,根據自己的家庭經濟承受能力、旅xxx程及時間,選擇最佳的旅遊路線,決定乘坐何種交通工具去,並且説明理由。最後,由小組組長彙報,師生評議,評選出最佳統計表和最佳旅遊線路,並在全班發佈。把教學與學生的真實生活聯繫起來,同時讓學生在“做”中學習學科知識,學習信息技術,學習做事,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途徑。由此可見豐富的信息資源,開拓了視野,激活了思維,增強了想象,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改變學生學習方式,讓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四、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的認識活動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這是人類認識過程要遵循的一般規律。但是學生在學校學習的知識,一般都是在前人的實踐中長期積累的間接經驗,它不再是感性的,在教學過程中,解決這種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實際與理論間的矛盾,利用信息技術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能使學生獲得極為豐富的、生動形象的感性知識。

例如教《勾股定理》一課時,首先讓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直角三角形斜邊直角邊的聯繫,再利用多媒體動態演示,用“割補法”推導直角三角形斜邊、直角邊關係的公式即勾股定理的過程,引導學生有序地觀察演變過程,讓學生在觀察從等腰直角三角形至一般直角三角形的轉化過程中,理解“兩直角邊的'長的平方和與斜邊的長的平方相等”,最後要求學生仿照圖的方法剪一剪,拼一拼,整個過程中演示與講解、觀察、操作融為一體,從不同的角度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五、利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中的重點難點

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最大的特點是有助於突破教學重點,分散教學難點。只要鼠標一點,就可以進行便捷的演示,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直觀化。尤其是進行動態的演示,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缺乏直觀感、主題感和動態感等方面的不足。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對問題的解決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點、線、面”三者關係時,利用動畫,展現“點動成線”(人在沙灘上行走留下的腳印等),“線動成面”(汽車兩刷擺動,油漆工刷牆),“面動成體”(三角形旋轉得到一個圓錐)。又如線線相交得到點、面面相交得到線等,都可以通過演示,將形成過程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很快建立了空間概念,使重點、難點迎刃而解。

又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這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怎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這個難點,我運用幾何畫板程序作了一個圖形,然後摺疊這個圖形進行動態演示,讓學生反覆觀察和比較位置變化後的圖形與原來圖形的同異之處。然後再問學生髮現了什麼?讓學生通過動畫演示體會到軸對稱圖形形狀、大小的關係,認識到軸對稱圖形的性質,使得這節課的重、難點輕易得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六、利用信息技術增加問題情景設計

靈活結合教材與教學實際設計課件,激起課堂高潮。我對《函數的概念》設計採用了三個問題情景:首先是向學生提出函數的表達方式在生活中有哪幾種?等學生回答後,我從計算機中調出函數的圖象式、圖表式、表格式等幾種,讓學生集中精神觀看後,情緒高漲,思路開闊;在對兩個函數的判別中,設計插入一個函數圖象,使學生豁然醒悟;在對一堂課的歸納、小結時,採用網絡技巧及特寫處理,把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思想和解題技巧以特寫方式歸於一張幻燈片中,並配上輕鬆的背景音樂,使同學能掌握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

綜上所述,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數學教學的優勢是常規教學無法比擬的。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極大地豐富了數學課堂教學的表現手法和方式,創造了理想的教學情境,構建新型的課堂模式,增強了課堂的容量。在國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化解教學難點,而且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國中信息技術教學心得3

教學內容指向現實信息技術與國中物理學科的整合,使教學內容從封閉走向開放。信息技術為實現新的課程目標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工具,它與課程的整合將課程內容革新的一個有力的推進器,能有效地克服傳統物理教學內容缺乏鮮活時代氣息、脱離現實生活實際的弊端。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學生可以很容易獲得豐富的、多樣化的教育資源。這也迫使教師拓展知識面,以更好地選擇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結合教學實踐,因勢利導地幫助和指導學生了解從何處獲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與課程相關的資源。這樣,教學內容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納米技術、非線性科學、全息圖片、光手術刀等新科技隨時可能進入學生的視野,大量與教科書、生活、科學前沿相關的知識內容就盡收眼前。在這一全新的教學環境中,知識內容呈現開放性,不惟“綱”、不惟“本”,不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學生能選擇不同的內容來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以及個體獨特的知識體系。

學習方式轉向自主建構在網絡環境下的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標。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意味着信息技術不再僅僅是一種技術手段,而是一種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信息技術在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有明顯的優勢,學習者從傳統的接受式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形成一種將書本知識與社會信息相結合、教師傳授與自我探索相結合的'觀念和模式。信息技術與國中物理教學的整合是更多地利用光盤、網絡檢索,獲取大量信息資源,並通過與計算機的交互,在與教師和同學的協作交流下,進行自主學習和網絡協作,以達到建構物理知識、提高學習能力的目的。教師的“講”更多地由學生積極參與的活動所代替,學生由“聽講”、“記筆記”的學習方式更多地變為觀察、實驗和主動地思考。現代信息技術提供的大量資源構成有利於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向、自主進行意義建構的情境。這種環境中,學生變整齊劃一的“不得不學”為主動多樣的“要求去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習過程走向探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學生將越來越多地參與到探究性課題的研究中,進而意識到他們自己所學知識與科學發展、社會生活的關聯。在探索過程中,他們不是機械地記憶信息,而是根據某項“任務”,自主搜尋、檢索、分析、組合與探究課題有關的資訊,從而達到培養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基本的科學素養的目的。信息技術為學生在學科教學中的探究學習提供了技術工具和環境氛圍。

工具軟件是課題研究的重要輔助工具。網絡虛擬實驗環境還可以提供一些學生在現實中無法體驗的情景,可以為學生就一些需要進行實驗而缺少實驗條件和實驗環境的探究學習內容提供幫助。信息技術是課題研究的研發工具。網上資源為物理課題探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學生不但可以看到、聽到各種信息,而且可以進入學習內容中去,去處理信息和生成新的信息。課程教學中,可以不定期地公佈一些由課本中問題轉化來的“探索研究”的課題,以激勵學生試着去設計實驗、解決特定的問題。如“生活中的槓桿”、“農田裏的熱學”、“為什麼自行車只有在行駛時不跌倒”等,使課堂探究性學習得到延伸。學生圍繞選題,通過網絡資源,查找有關資料,整理自己的成果,寫成小論文在網上發佈;也可以利用電子郵件、BBS等,圍繞探究的主題進行討論交流,各自形成自己的判斷,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理解以及解決問題的不同思路,相互釋疑、爭辯和評價,相互合作解決各種問題。

課程資源傾向多媒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資源的豐富性和共享性,都衝擊着傳統的課程資源觀。課程資源的物化載體不單是教學用書、參考資料等文本印刷品,學習者可以直接從信息環境和數字化資源中獲取知識;課程資源的生命載體也不單是教師,學習者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從學習化社區、其他學習者、在線專家等方面獲取課程內容,達到最終的學習目標。

網絡資源的突出優勢在於知識更新速度快、能夠突破教育環境的時空限制,用各種相關資源來豐富封閉的、孤立的課堂教學,極大地擴充課堂教學知識容量。信息技術與國中物理教學整合要求教師對國中物理教學內容進行信息化處理後,使其成為學習者的學習資源,並提供給學習者共享。一種有效的策略是依據學科教學任務,組織人力收集與之相關的知識信息,尤其是最新科學發現、最新科技成果方面的信息,形成本校知識資源庫。其中應包含許多不同情境的應用實例和有關的信息資料,以方便學習者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主動發現、主動探索。比如:演示型或交互型教學軟件、知識素材、學法指導、疑難解答、生活物理等等。若教學資源庫不能滿足要求,則可通過導航鏈接進入Internet網,以尋找更多的資源或信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