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課讀書心得15篇

來源:文萃谷 9.31K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最後一課讀書心得,歡迎閲讀與收藏。

最後一課讀書心得15篇

最後一課讀書心得1

在前幾天,老師發給我一本《兒童文學》,我看了一篇文章《最後一課》。裏面的人物——譚千秋,他的所作所為讓人感動的淚如雨下。這篇文章是近期發表的。文章的內容大概是講:在20__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發生了舉世聞名的大地震。在四川省汶川縣僅一山之隔的漢旺鎮東汽中學成了一片廢墟。地震前,在東汽中學高二(1)班的教室還洋溢着同學們的歡聲笑語。直到上政治課時,可怕的地震就發生了,教政治的譚千秋老師反應最快。他快速的帶領同學們往樓下跑。後來,他聽見後面的同學喊了一聲:“教室裏還有幾個同學……”他又義無反顧地返回教室。在教室裏,有四個學生因害怕而躲在課桌底下。譚老師用自己的身體死死護住課桌下的他們。不過,他的手被落下來的石頭砸成了肉泥。他還鼓勵着學生堅強活下去。最後,譚老師還是被水泥板砸死了。當那四個學生知道他們敬愛的譚老師死去消息,悲痛萬分。他們立誓要活着出去,把譚老師的故事告訴天下人!還要把老師教他們的最後一課是如何堅強,堅持與捨己為人的精神發揚光大!

讀了這篇文章,使我深深震撼。譚千秋為了救學生而犧牲了自己的寶貴生命。但是,在生活中,想譚老師這樣的人不多。甚至與譚老師相反——他們遇到困難就退縮,還會放棄生命去尋短,去自殺。我看過這樣一則報道:有一個婦女,因為她的孩子不見了,她着急過火,就從三樓跳下來而死。後來,她的孩子回來見到自己的媽媽竟然死了,他傷痛欲絕。如果那位母親不會過火地擔憂孩子,就不會發生悲劇了。但是,像譚千秋的人也有:我還記得小時候,爸爸曾經講過:在以前的人們挖煤礦,隨時可能發生大爆炸,生命時時刻刻都受的威脅。有一個煤礦小組在工作。突然之間發生了大火。人們都爭先恐後的湧向一個窄小的出口,大家都出不去。這時候,組長來了。他讓大家排好隊,一個跟一個出去。組長走在最後,被火燒死了……可見,這位組長的精神並不遜色於譚千秋啊!

所以,我們做人要捨己為人,並堅強的活下去!

最後一課讀書心得2

今天學了《最後一課》學完後,認為這是一首悲憤的愛國主義交響曲。

這篇文章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在最後一課的見間和感受為線索,刻畫了小弗郎士和教室韓麥爾的經典形象,反應呢法國淪陷區的人民對慘遭異族統治的悲憤和對祖國的熱愛。

讀完這篇文章,我最受震驚的一句話:“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它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第一次初讀時,只覺得民族語言是一個民族標誌。而羅老説,亡了國的人民,如果還説着自己的語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實際上就説明這個民族沒有徹底滅亡,還在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如果一個民族完完全全喪失了語言,那麼,她就幾乎失去了她生存的土壤,後來,覺得民族語言能使民族內部產生凝聚力。人們把一個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經歷的語言稱為母語,意味着語言對民族文化,這個民族就永遠存在向心力,不論異族統治多麼嚴酷,這個民族的人再怎樣被分離,民族的精神文化隨時可以把他們團結到一起來。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

也正因為如此,普魯士政府在軍事佔領阿爾薩斯説洛林後,就馬上強迫當地學校取消法語教學而改教德語;同樣,在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我國台灣和東北三省之後,也是不不遺餘力地大肆推行日語和日本文化教育。他們都是出於同樣的目的——在軍事佔領之後開始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説對一個民族真正的佔領和征服。但這,往往是最困難的。

而同樣,漢語,是我們的母語,漢語,也是偉大精闢的語言,承載着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學好漢語,也是熱愛我們偉大祖國的直接表現。

最後一課讀書心得3

《最後的一課》的作者阿爾封斯﹒都德(1840——1897),法國十九世紀著名的小説家。他一生中,除一部詩集和一些戲劇外,共寫了十三部長篇小説和四部短篇小説集。《最後的一課})是他短篇小説的代表作。

《最後的一課》寫於1873年,即普法戰爭結束的第二年。1870年7月普法戰爭爆發,8月份普魯士軍隊深入法國境內,在色當大敗法軍,法國皇帝路易﹒波拿巴投降並當了俘虜。戰後法國和普魯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將法國東北部的亞爾薩斯和格林兩省割讓給普魯士。《最後的一課》就是以這一歷史事件為背景的。主要反映了在普魯土侵略者的殘酷統治下,亞爾薩斯省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他們敵汽同仇的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小説中表現這一重大主題時,既沒有正面描寫普魯士侵略者的強盜行徑,也沒有寫抽丁拉夫,敲骨吸髓的殘酷剝削,而是寫了淪陷區生活的一個小小的側面:已經被普魯士侵略者統治兩年的亞爾薩斯省人民接到了柏林的命令,不準在學校裏教授法文,一律改教德文。小説通過一個國小生的自述,描寫了一個鄉村國小接到這項命令後,全體師生和當地羣眾的強烈反映,深刻地揭示出了小説的主題。

小弗朗茨是一個貪玩的頑皮孩子。他法文學習成績差,怕考問,怕挨老師的訓斥,經常逃學。在這天的法文課上,哈墨爾先生心情沉重地宣佈;“這是我最後一次給你們上課。”“今天,是你們最後一堂法文課。”老師的話給小弗朗茨極大的震動,使他意識到,他們將要同祖國的語言告別了,現在他們將要喪失學習祖國語言的權利了。於是,他開始變得懂事起來,剛才還使他頭疼、討厭的法文課,一下子就像老朋友一樣捨不得離開。他悔恨自己沒有學好法文,並在悔恨中對祖國的語言產生了新的認識,新的感情。“要是我能從頭到尾把這些分詞的規則大聲地、清清楚楚地、一字不錯地背出來,任何代價我都是肯付的啊!”這是多麼巨大的思想飛躍,多麼深沉的感情變化呀!是啊,連一個愛逃學的頑童都如此地留戀祖國的語言,都如此地憎惡普魯士侵略者,那麼,熱愛祖國、不願做奴隸的成年人的感情則是不言而喻的了。作者採取這樣精巧的藝術構思,比直陳對普魯士侵略者的憤怒和譴責,更具有較強的感人力量。

最後一課讀書心得4

今天在課上老師讓我們默讀了法國小説家都德的短篇小説《最後一課》,讀完這篇文章後,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這篇文章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頑皮、不愛學習,也不知道什麼是國家命運、民族尊嚴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過上最後一節法語課,他認識到普魯士軍隊不僅佔領了他的家鄉,還要剝奪他們學習本民族語言的權利,實行奴化教育,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靈上、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在最後一堂法語課上,小弗郎士有對自己的悔恨、有對侵略者的痛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當韓麥爾先生翻開教材,開始講法語課時,小弗郎士對自己平時最討厭的語法,居然“全都懂”,覺得韓麥爾老師“講的似乎很容易、很容易”。

因為是最後一堂法語課,小弗郎士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震動,他面對的殘酷現實是他始料不及的,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來,他已經敏鋭地感覺到,他不但失去了生養他的這塊再熟悉不過的土地,而且失去了一個民族賴以共同生存下去的紐帶——本民族的語言。一種懊悔、憤恨、失落、茫然的複雜情緒,一股腦兒湧上了他的心頭。面對如此不可抗拒的如此冷酷的現實,小弗郎士突然開始感覺到祖國的一切都是那麼美好,他悔恨自己沒有好好學習,愛國之心在此時此刻也表現的那麼強烈,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過去討厭的東西一下子變得那麼可愛了,他眼裏的一切都跟“祖國”兩個字緊緊地不可分開了。這時的小弗郎士狠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該學的祖國語言知識都學好。

讓我們以此為戒,好好學習自己的母語、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吧!

最後一課讀書心得5

我揹着書包,緩慢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從前的我,一定第一個衝去學校,是全世界歡樂的小鳥。而今,我的步伐似乎比蝸牛還慢,身上好像被壓了塊大石頭,腿幾乎不是我的了。

我拖着沉重的步伐,不住地回頭望着學校。那個嚴厲的令人有些害怕的韓麥爾先生再見了,再也不見了。所有人都會想念你的.,敬愛的韓麥爾先生。今後,我和同學們還會在教室上課。只是,沒了韓麥爾先生的教導,見不到韓麥爾先生的戒尺,聽不見韓麥爾先生責備。我不想學那些無趣的德語。我是法蘭西人!我是法蘭西的小弗朗士!

我幾乎能想象到韓麥爾先生的傷心與落魄。這可憐的人!四十年的法語教師,眼前所有的一切成了灰燼。難道是我平時不好好學習的惡果嗎?如果是,那我保證一定好好學習法語,一定不淘氣了!

街角,我看到韓麥爾先生和他的妹妹帶着行李,正要離開。

“韓麥爾先生!韓麥爾先生!”我喊住了韓麥爾先生,“韓麥爾先生,您穿上這套綠色禮服顯得特別高大和帥氣!”

韓麥爾先生回過頭:“謝謝你,小弗朗士。或許,我再也不會穿這件禮服了。你們所有人我都記在心裏了。沒多少時間了,我得走了。再見,小弗朗士。願我們還能相見。”

“再見,韓麥爾先生。”

遠方的烏雲波及到這裏,快要下雨了。街上能見到許多被德語招牌取代的法語招牌。我不願相信眼前的一切。

“法蘭西萬歲!”我心裏默唸。

最後一課讀書心得6

大家應該都知道,如果一個國家喪失了主權,那麼對這個國家的人民又意味着什麼呢?被他國所奴役,在他國的強權統治之下用他們的生活方式開始噩夢般的生活,漸漸地把母語遺忘,漸漸地淪為強盜中的一分子……不會的,絕對不會淪喪到如此地步!有血有肉的國人哪會這麼輕易被打倒,他們的靈魂定會在某個時刻高聳屹立起來……我讀這《最後一課》,曾深深地為法國人民的悲慘際遇而傷懷,但是我也為他們感到驕傲,法國人民在都德的筆下如英雄一般,那麼勇敢,那麼自豪地用他們的法語向世人傾訴着深深的愛國之情。

文章通過描寫阿爾薩斯省的一個國小生小弗郎士在最後一堂法語課上的見聞和感受,真實地反映了法國淪陷區的人民慘遭異族統治的悲憤和對祖國的熱愛,還有爭取祖國解放統一的堅定意志,集中表現了法國人民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文中韓麥爾先生説的一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每個人都喜愛自己國家的語言。試想:如果一個人連自己國家的語言都説不好,學不了,那麼這個人將會多麼可悲啊!他下意識裏覺得時間很充足,學習機會多的是,反正我天天都在自己的國土上踩踏,反正我天天都在我的同胞交流……他們肯定想不到自己的國家會戰敗。等到失去的時候才珍惜,難道不是嗎?小弗郎士,包括韓麥爾先生,他們都在懊悔曾經沒有好好對待自己的校園學習生活,就如同現在的我們總是懊悔童年時代沒有好好享

用還覺得那段時光太過短暫……

最終他們是醒悟了,骨子裏的愛國情愫蹦出體外感染了大多數整天飄渺度日的人們。他們的靈魂在被剝離身體的那一刻奮起反抗,沒有眼淚的哭訴,沒有半點哀怨的呻吟,默默地向我預示着,法語將要帶領它的人民掀起新的鬥爭,而且是勝利的。

語言是喚醒大腦意識的最有效的工具,它能傳遞出人類最為大眾化的情感,在民族危難之際,我們的語言奔走相告:不想當亡國奴的,要緊隨其後!

最後一課讀書心得7

《最後一課》的作者是是法國19世紀後半期的小説家都德,他寫了無數小説,而《最後一課》是都德的代表小説彙集。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後一課》的前兩篇‘最後一課’與‘柏林之圍’。

‘最後一課’講了當普魯土軍*佔領了的家鄉並剝奪他們學習本族語言的時候,法語老師韓麥爾講的最後一節法語課,老師刻意換上了平時不穿的禮服講課,從來不識字的市民也來參加這最後一堂課,就連愛逃課的頑皮學生小弗郎士也認真的參加了這堂課,他們都聽得萬分認真,萬分激動……,等到這堂課快結束的時候,韓麥爾老師深情的在黑板上寫下五個大字,“法蘭西萬歲”,這堂課就結束了。

《最後一課》還有一個典型例子——‘柏林之圍’。一位已退休的上校,聽到自己的國家戰敗後暈了過去孫女為了讓他不再受刺激,他的醫生和外孫女編造了一個謊言,他們每一天都虛擬的告訴這個年邁的老人國家勝利的消息,老人的身體也逐漸康復,但是終究這件事敗露了,敵兵佔領老人住的城市那一天,外孫女騙他是我國士兵勝利凱旋,老人趁他們不注意去看,得知真相後,當即倒了下去……

還有許許多多的故事,無不表現了法蘭西人民的勇敢和愛國精神,正是這種精神使得人們的心善良淳樸,對自己的國家忠心耿耿,而我們呢?有多少人真正忠心自己的祖國,我也和大眾學生一樣,看的都是韓劇,崇拜的都是外國明星,身上的衣服都是韓版或日版的……,我們的民族意識已經越來越來越弱了,就連我們的民族節日也遠遠沒有外國節日‘繁華’,我們很喜歡聖誕節,我們相互送禮,相互開心,我們更喜歡愚人節,我們相互小心提醒,相互逗樂玩耍,總之,總之我們總覺得外國節日十分有趣。於是,我們對自己的節日便冷淡起來了。

我想,是祖國養育了我們,祖國把我們當作掌上明珠一樣對待,給了學生力所能及的保護,我們更應該熱愛我們的祖國,更應該從現在開始努力為我們的報效祖國做努力。

最後一課讀書心得8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是在閲讀法國小説家都德的短篇小説《最後一課》時給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話。是啊,母語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母語沒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將不復存在。因為一個國家的人們如果語言彼此不通,那不就是一盤散沙嗎?

因為是最後一堂法語課,韓麥爾先生包括阿爾薩斯小鎮上的村民,都懷着極大的民族義憤來到課堂上,參與到這莊嚴而神聖的活動中來、使得課堂氣氛凝聚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焦點上。韓麥爾先生面對這些平常不關心孩子學習的只顧自己幹活村民們和這些活潑可愛的孩子們----今後再沒有權力學習自己語言的孩子們,激動的情緒就像火山一樣噴發出來了。雖然小説中沒有詳細的描述,但可以想象得出,他最後一課的講解是充滿了對法國、對法語的真摯的熱愛之情,飽含着對民族語言深深的眷戀之情,一定是感人至深的。

因為是最後一堂法語課,小弗郎士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震動,他面對的嚴酷現實是他始料不及的,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來,他已經敏鋭地感覺到,他不但要失去生養他的這塊再熟悉不過的土地,而且還要失去一個民族賴以共同生存下去的紐帶----本民族的語言。一種懊悔、憤恨、失落、茫然的複雜情緒,一股腦兒湧上了他的心頭。

面對如此不可抗拒的如此冷酷的現實,小弗郎士突然開始感到祖國的一切都是那麼美好,他悔恨自己沒有好好學習,當韓麥爾先生翻開講義又講法語課時、小弗郎士對自己平時最厭煩的語法,居然“全都懂”,覺得韓麥爾老師“講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愛國之心在此時此刻也表現的那麼強烈,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過去討厭的東西一下子變得那麼可愛了,他眼裏的一切都跟“祖國”兩個字緊緊地不可分開了。

這時的小弗郎士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該學的祖國語言知識都學好。戰爭中的人們,無論從白髮老人還是到年幼小童,他們都是那樣地愛國!這,使我感動。我不僅想起了,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人民,也是如此,為了祖國,不惜一切代價。雖然地域不同,種族不同,時代不同,但是戰爭對人民的損害卻是一樣的!

作為教師,我想,我們的任務絕不僅僅是講好每一節課,更重要的是啟迪學生心靈深處的激情,使他們樹立遠大的志向,把學習與國家、人民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

最後一課讀書心得9

讀了都德的《最後一課》,我心中五味雜陳,有辛酸,也有感動,有難過,也有苦澀。《最後一課》用生動的語言,用富有吸引力的文字,打動了我的心,使我產生了共鳴。

那是一個晴朗的早晨,貪玩的小弗朗士來到學校,卻被告知這是他的最後一節法語課。他後悔自己曾經的貪玩,但已經來不及了,新老師明天就會來教德語。此時,對祖國文字的熱愛充滿了小弗朗士的心……

這個悲壯的故事寄託了作者多少的愛國情感呀!它把我的心也牽動起來。曾經,我對語文並不很感興趣,有時會覺得錯別字無關緊要,閲讀練習理解起來十分麻煩。當讀完這篇文章,我慚愧得無地自容。每國人民都以自己國家的語言為傲,以自己國家獨特的文化為傲,以自己的國籍為傲。一箇中國人,怎能不學好漢語、漢字呢?

當讀完小弗朗士認真學習法語時,我既為他的改變感到欣慰,但仍忍不住要落淚,小弗朗士再也見不到他的老師,要和他的母語徹底告別。如果我們離開漢語,我們還會是中國人嗎?我們已經習慣用母語交流,用母語思考,漢語已成為我們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它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

“亡了國當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使我想起了以前的中國台灣。日本也不准許中國台灣人民説漢語,但是台灣同胞時刻牢記着漢語,牢記着中國台灣屬於中國,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中國台灣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我心中的愛國情感油然而生,我們要學好漢語,不忘曾經屈辱的歷史。我們要為祖國的發展出力,使祖國成為發達國家,使祖國跟上時代的腳步,使祖國遠遠領先於其它國家。讓我們以祖國為傲,讓我們為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

最後一課讀書心得10

《最後一課》是法國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説,《最後一課》——讀後感。他的小説充滿了對人物的温情,刻畫的淋漓盡致。本書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講的是德國侵略者侵佔了法國,老師給學生們上最後一堂愛國教育課,讓他們銘記自己的國家。

血腥的戰場,在侵略者與法國士兵的一場戰鬥中,一位老旗手為保護隊伍的軍旗,用生命給軍旗鑲上一道輝煌的金邊。那個個醜陋的面孔並沒有使法蘭西人民退縮,他門迎韌而上。偉大的信念激揚着他們,即使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也要與敵人戰鬥到底。

第2部分不講的是,是一篇極其優美的愛情小説——《方妮》一個從外省到巴黎的年輕人讓格桑認識了漂亮的交際花方妮樂格朗,方妮是一個以愛情為生命的女人,她瘋狂地愛上了讓。她比讓大十五歲,還有着複雜而罪惡的過去,格桑對此感到厭棄,卻又不自由主地沉醉在温柔鄉里。兩人同居了五年,讓遇上了一個他所喜歡的純情少女,想要與方妮斷絕。但他最後一次去見情人的時候,卻發現自己根本離不開她。

讓接受了一個南美的外交職務,想和方妮一起離開,但最後方妮卻認為自己已經老去,也感受到了愛的疲憊,於是選擇了留下,沒有跟他一起走。精彩絕倫的人物刻畫,故事情節,推動着故事的結局,委婉感人。

最後一課讀書心得11

今天在課上老師讓我們默讀了法國小説家都德的短篇小説《最後一課》,讀完這篇文章後,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這篇文章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頑皮、不愛學習,也不知道什麼是國家命運、民族尊嚴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過上最後一節法語課,他認識到普魯士軍隊不僅佔領了他的家鄉,還要剝奪他們學習本民族語言的權利,實行奴化教育,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靈上、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在最後一堂法語課上,小弗郎士有對自己的悔恨、有對侵略者的痛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當韓麥爾先生翻開教材,開始講法語課時,小弗郎士對自己平時最討厭的語法,居然“全都懂”,覺得韓麥爾老師“講的似乎很容易、很容易”。但是一切都已經晚了。

是的,就像韓麥爾先生所説的“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母語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傳載體。如果母語沒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將不復存在。因為一國人民語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盤散沙。

那麼,外語與母語到底哪個重要呢?

如今這個社會,不學英語你就別想上高中大學,更別想找個好工作了。既然外語如此重要,學外語的人多就不奇怪了。現在連幼稚園都開設英語課了。英語成了全球通用的“國際普通話”,其他語種已經受到嚴重威脅,面臨消失的危險……這是不能忽視的。

讓我們以小弗郎士的經歷為戒,好好學習自己的母語、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吧!

最後一課讀書心得12

讀了《最後一課》這篇課文,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戰爭給無辜的人民帶來了什麼!或許,有一點還“不錯“,就是戰爭能讓一個人瞬間成長。但我想,誰都不喜歡這種”成長“方式吧!?

普法戰爭暴發後,從白髮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樣地愛國!這,使我感動。

我不盡想起了,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人民,也是如此,為了祖國,不惜一切代價。雖然地域不同,種族不同,時代不同,但是戰爭對人民的損害卻是一樣一樣一樣地!

可惡的侵略者,該死的戰爭狂,無恥的叛國賊,他們是對不起國家,對不起人民,對不親父母,更對不起自己的罪人!

他説:“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又説,“我們必須把它記在心裏,永遠別忘了它,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看到法國人是這麼地愛護自己的語言文化,我不禁心有慼慼:中國的文化,絕版的文化,我們來遲了。

天空,流動歲月的雲。那場火還在燒嗎?美得心痛的風景固化為刺,哽在你的咽喉,紅腫、發炎、結痂。之後,成了不堪回首的恥辱。飛濺的血淚濕透你顫動的靈魂。風輕輕地,翻越沉重的黃袍。看,記憶之外的笑容,沒有了內容。中國的文化,絕版的文化,我們來遲了。

你用含淚的聲音,一千次一萬次地嗚咽,輾轉於歷史的莽莽餘音。你在永恆中相思、相望,你在這迷茫的世界中,不可抑止地流淚。淚水緩慢地墜於地上,憂傷難訴。中國的文化,絕版的文化,我們來遲了。

我覺得母語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傳載體。如果母語沒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將不復存在。因為一國人民語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盤散沙。

那麼,外語與母語到底哪個重要呢?

如今這個社會,不學英語你就別想上高中大學,更別想找個好工作了。既然外語如此重要,學外語的人多就不奇怪了。現在連幼稚園都開設英語課了。English成了全球通用的“國際普通話”,其他語種已經受到嚴重威脅,面臨消失的危險……這是不能忽視的。

當法國阿爾薩斯被普魯士侵佔,最後一堂法語課便顯得格外重要。“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國的法國國民心聲。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最後一課讀書心得13

《最後一課》是一篇小説罷了,第一印象便是一篇高大上的課文,因為它告訴我們要熱愛母語熱愛祖國。可細細讀來,它又何嘗不是在告誡我們要珍惜眼前美好時光呢?

小弗朗士的厭學以及貪玩,若説我從沒有過是絕不可能的。從前的我厭惡學習,稍遇些挫折便想着逃避,想着放棄。5歲練習游泳,嗆了一口水就稱病一週,用趕不上課程的拙劣藉口逃避游泳。下半年去學鍵盤音樂,認真練習時,偶爾聽到有一個練鋼琴的小夥伴説鍵盤聲音不好聽,從此我開始哭鬧着不學鋼琴,鍵盤樂器就此荒廢。類似的事情在我身上發生了許多,若真一一列舉出來怕是沒數千字説不完。

錯過了太多的我還不自知,總想着我還年輕,未來的時間很多。我們可以放縱享樂,課堂上的心不在焉似乎已成家常便飯;心中常常埋怨着父母不近人情,一味地花錢迫使我們學這學那。讀完文章,細細回想,才發現我已錯過了太多太多。我開始害怕失去,畏懼時光不再。

曾經,我並沒有去珍惜過去的歲月,當時的我總想着快些長大。以為長大了就不會被父母嘮叨,長大了就可以去做一些平時一直嚮往的事,長大了就不用面對那些黑乎乎的文字,也不用面對那些凶神惡煞的老師。時光聽從了我的意願,她轉瞬即逝,在我沒有意識到的時候離我而去。成長途中的我隨着知識面逐漸增大,明白了從前我的想法是多麼幼稚可笑。如今在成長的路上,值得我為之奮鬥拼搏的青春還未曾遠去,後悔還來得及。不是嗎?我現在擁有健康的家人,良好的教育,安寧的時代。我無法想象有一天失去了這些的我會變得什麼樣子;無法想象當我碌碌無為的步入成年壯年,再回首現在,是否又會悔不當初?

小弗朗士在最後的一天明白了從前的所作所為多麼可笑。可後悔卻來不及了,大家都在懺悔着曾經荒.唐的行為。

很慶幸,這篇文章被排在了課本中。讓我在年少的時候,在迷惘的時候,在讓時光白白流逝的時候,讀到了它,讀懂了它。

少年朋友們,珍惜眼前吧。未來給予你的誰也料不到,虛構於腦海中的美好的未來,現在不去為之奮鬥又如何實現?珍惜年少青春吧!不要等人散了,燈滅了,花謝了,驀然回首,只餘下空枝在寒風中輕輕顫動。是的,那棵花樹不正是在遺憾着自己開花時的隨意?懊惱着自己沒有留住當時的風華嗎?

於是,想起了一句話:回到那一剎那,歲月無聲也讓人害怕;枯藤長出枝椏,原來時光已翩然輕插……

於是,永遠記住了一首詩: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最後一課讀書心得14

《最後一課》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文章。文章主要講了小弗朗士上學差點遲到,卻聽到了個壞消息:以後不許上法語課,只許上德語課。小弗朗士忽然覺得自己對法語課堂依依不捨。

讀完這篇文章,我被韓麥爾先生所深深感動。韓麥爾老師因為自己的國家被敵人攻佔了,他將不得不離開教了四十多年法語課的學校,他在萬分悲傷的狀態下,十分注重自己的儀表,還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努力堅持給學生上好最後一節課。從“韓麥爾先生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中,我感覺韓麥爾先生在心裏非常重視這堂法語課,即使小弗郎士遲到的時間再長,他也願意等待下去。他為了讓自己的學生不被普魯士人瞧不起,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知識,一股腦地全塞進學生們的腦子裏。他真是一個敬職敬業、熱愛學生的好老師。在文章的末尾,韓麥爾老師因為心情過於激動和難過,連話都説不出來了;放學時因為想到以後再也見不到自己的學生了,內心悲痛欲絕,他只能打個手勢來和學生告別。我從“他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中,我感受到了韓麥爾老師身上所具有的強烈的愛國精神。讀到這裏,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

我最喜歡的人物是小弗朗士,雖然他很淘氣,很調皮,但越是這樣,我就越覺得他可愛。小弗朗士在最後這節法語課上終於懂得了韓麥爾先生是多麼的不容易,自己的祖國又是多不容易!如果小弗朗士這一天真的逃課了,他或許永遠都不會知道這將是他與韓麥爾先生的最後一次見面,也是最後一堂法語課,好在他及時回來上課了。他很有悔過自新的感覺,在這之前他還是一個玩劣淘氣的孩子,幾乎每一堂課都沒上好,總是在想:“算了吧,時間有的是,明天再學也不遲”可是在這最後一堂課上,他卻表現得十分認真,好象一下子長大了,“真怪,我今天全能聽懂,老師講的似乎都挺容易。”讀到這兒,我情不自禁地聯想到了自己,我擁有寬敞明亮的教室;擁有和藹可親的老師;還有友好相處的夥伴……我比小弗郎士幸運,可以安心地在教室裏上課,課間可以自由自在地遊戲……

我在心裏暗暗下了決心:我比小弗朗士幸福多了,我一定要好好珍惜每一分鐘,認真學習,長大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將來可以為祖國的強盛、社會的繁榮貢獻自己的力量!

最後一課讀書心得15

當我學了《最後一課》後,就覺得這種想法是多麼愚蠢啊。

做父母的要關心孩子的學習,不要為了賺錢,而耽誤了孩子的學習;做老師的也要關心、教育好學生,因為這些孩子們中説不定就有“救世主”呢!

可惡的德國隊伍,為什麼你們的野心要這麼大?為什麼你們不會安分地守護好自己的國家呢?為什麼你們要這麼殘忍的對待別人?為什麼?

你們可否為法國人民想過?國家被人侵略,被人佔領會令法國人生不如死!可是為了自己的國家,他們不能死,他們要好好地活着!如果他們死了,法國將不復存在!

家長、老師、最重要的是孩子們,你們醒醒吧,不要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我相信,只要你們努力,儘管國家被佔領了,但是骨子裏還是法國!

可是回頭想一想,我還真是沒有資格説這些話,我自己都沒有以身作則,貪玩得很啊!因為我實在沒有什麼愁的,衣食住行全靠父母,但是仔細想一想又有一點後悔,因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