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幸福的演講稿3篇

來源:文萃谷 3.07W

演講稿以發表意見,表達觀點為主,是為演講而事先準備好的文稿。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演講稿,那麼一般演講稿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幸福的演講稿3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精選】幸福的演講稿3篇

幸福的演講稿 篇1

各位領導、各位同仁,大家好!

很榮幸能有這樣的機會和大家學習交流,我想談談平時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如有不當敬請批評指正。

我的題目是《做有心人,當個幸福的班主任》,班主任工作非常辛苦,如果當作自己的一項事業盡心的去做,我們就能從中體驗到成功的愉悦。今天我想就班主任個人素養和班集體建設兩個方面談談我的點滴體會。

一、責任感和上進心讓我正確選擇——班主任素養

班主任保持積極樂觀冷靜的心態會給受教育者以積極的影響,會給學生鼓舞和促進,使整個班級文明向上,勤奮有為,班集體精神旺盛,充滿活力,班主任工作正常有序,卓有成效。

對於此我的班主任經歷是一個很好的註釋。

記得四年前剛到乾中,擔任國中班主任,因為無法向老班主任、老教師那樣取的家長的信任。七年級入學時一些比較優秀的生源留不住,所帶班級相對基礎較差,學生整體素質較低。剛一開學就是吵鬧、打架等違紀現象不斷,任課教師搖頭不止,一些老教師對我直言“教了這麼多年,一進校就這麼會吵的班級,我還真沒見過。”急於想在乾中站穩腳跟的我,除了忙於成天“救火”外,內心急躁,情緒低落,常常發牢騷,抱怨學生差,自己運氣不好,心態失衡,有時甚至會遷怒於學生遷怒於其他老師,班級狀況、工作效果可想而知。我急於去改變,希望一下子就能出現我期望中的局面,然而現實與我內心的期望值差距太大:第一次期會考試,班級平均分在全年級十個班中倒數第一,學生個人成績最好的在全年級30名之後,優秀率倒數第一。

面對這樣的現象,我很焦慮,一時感到束手無策,甚至有些灰心喪氣,該怎麼辦?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讓班裏這樣繼續下去,還是要想辦法改變它?我的上進心、我的責任感促使我選擇後者,否則會害了一批人。於是我向老教師、老班主任求教,一次次坦誠的交流後,我冷靜下來認真反思,覺得這種狀態下首要的是調整工作思路和調好自已的心態,只有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才會樂意去幹事情,才能把事情幹好。試想如果班主任心裏焦急,急功近利,心浮氣躁,處理事情肯定簡單粗暴,學生怎麼能接受,班級怎麼管的好。漸漸想明白了幾點:①既成事實了,唯有從實際出發,既然選擇了教師職業,你就得坦然面對各種學生,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付出就會有回報。②學生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其實正説明因為如此才需要老師去教育引導,我們對學生適度期望,相信每一個人都會進步,有一點點進步都是成功。

於是我認真檢討自己,冷靜分析存在的問題,清醒的認識學生的情況,浮躁心、失落感漸漸消失,感覺工作時又恢復了以往的激情,學生更可愛了,快樂開心多一些了,工作充滿了陽光。

心態的自我調整,拉進了師生間的距離,師生的交流溝通更深入,促進了我去探索班級管理的新辦法。

二、班集體建設

1、深入瞭解研究學生,挖掘學生的追求力

我帶的這個班儘管問題很多,入學表現不佳,但我發現學生們其實有很強的自尊心,也有不甘於人後的心裏表現欲,於是在期會考試後精心組織了一堂班會課,記得開場白是這樣的:“同學們,今天老師心情很沉重,期會考試慘敗,上課紀律差,打架鬥毆頻繁,別人都説我們的班是差班。同學們,你們願意做差班的學生嗎?”當同學們流露出不願意的神情時,我繼續説:“佛爭一炷香,樹爭一塊皮。我希望同學們要爭一口氣,用自己的行動證明自己,來改寫我們的歷史。同學們,揚起我們的船帆,出征吧,勝利就在彼岸。”一番話,點燃學生的自尊心,激起了大家希望改變落後局面的慾望。班會課上學生反應熱烈,暢所欲言,分析入學來各方面表現,發現優點與不足。之後,我又趁熱打鐵,組織學生自己討論,制定班級規章與檢查制度。由於是全體學生自己參與制定,儘管不全面,但針對學生實際情況,都是學生自己總結出來需要改進的方方面面,因而實施起來學生執行的比較好,一段時間過後,顯現了明顯效果,特別是打架、上課吵鬧現象明顯減少,班風有了很大好轉。

2、靈動把握教育機會,目標驅使良好班風的形成

班級良好班風的形成需要確立合情合理的班集體發展目標。有了目標才能驅動班級學生去努力去奮鬥。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各種活動載體,從各方面樹立學生信心,增強其集體榮譽感。特別是重視學生進入國中以來的“第一次”。如第一次家長會,我精心準備讓學生與家長共同參加。()家長會上沒有刻意去關注期會考試成績問題,沒有去批評學生,告“黑狀”,而是與家長坦誠交流學生存在的潛能,讓家長相信學生會發展。讓學生明白自己能進步,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家長會上彼此溝通效果很好也為我贏得了家長和學生的信任和支持。

象第一次運動會、第一次文藝會演,我和學生把獲得集體獎作為目標,因為這對一個成績倒數,從未獲得過班級集體榮譽的七年級新班級來説意義重大,於是訓練、排演,我都親自督陣,給他們鼓勵,激發他們展示自己風采的慾望,增強信心。學生熱情高漲,非常努力,結果都獲得了第一名。面對興奮的學生,及時予以激勵:“我們取得的成績説明我們同學是有能力的,運動場上、舞台上能行,學習上也同樣能行,關鍵在於我們是否去努力拼搏。我們不能埋沒自己的才能,相信有付出就會有回報,有努力就會有收穫。我們只要能進步一點,就是成功一步。”

如此反覆激勵,鼓起學生的信心,學生的表現自覺了,學習的勁頭也足了,整個班級多方面的改觀也就明顯了,特別是文化成績進步很大。這屆學生到九年級畢業時有17人升入重高,其中7人進入嚴中(新安江校區),優秀率和平均分都位居全年段第二名。

3、捕捉運用生活細節、增強班級凝聚力

老師的一些細微舉動或者無意之語,給學生造成的影響可以是波瀾不驚的,也可能是鐫刻一輩子的。所以我會有意無意的多關注一些細節,對學生們的教育也是從細節做起。老子曾説:”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它精闢了想做好一件事情,必須從簡單的事情做起,從細微之處入手。班級管理無小事,無論事之大小,我們都應認真對待。

  事例一:小題大做

有個星期一早上批閲週記的時候,一個同學反映了一件事,在上個星期五,小衚衕學和小范

同學因玩笑而引起口舌之爭,小胡就叫了他的表姐,一個九年級的女生到我們班教室打了小范一巴掌並踢了兩腳,走的時候,還交代小胡:“誰敢再欺負你,找我。”小胡得意的應了一聲。看了這一則週記後我沒有馬上去找兩個當事人,而是先分析這件事所隱含的幾個班級問題:第一,同學之間存在不文明休息現象;第二、小胡半學期來連續打了五次架,比較好鬥;第三,班級中缺少正義感。

當時下一節課正是我的課。我走進教室,首先了解知道這一事情的同學,結果只有三個同學是不知道的。我嚴厲而生氣地説:“你們的表現讓我很不滿意。”話未説完,明顯感受到了茫然而不理解的眼神,特別是幾個成績較好的學生的無辜而又不耐煩的眼神。我低沉地説:“我為我是你們的班主任而感到羞愧,我沒有想到我心目中的優秀班幹部、團員、優秀學生盡然是一些如此麻木的人,竟然能眼睜睜地看着自己班裏的同學在自己班裏被人打了而讓其揚長而去,沒有一個同學出面攔一下,甚至事發時沒有一個同學到辦公室裏説一聲!你們的正義感哪去了,你們的良知哪去了?我為你們的行為感到悲哀。請設想一下,當這件事發生在你身上,或着發生在你的親人身上,周邊的人是這樣冷漠時,你會感受到集體的温暖嗎?你就不會為這樣的集體而感到心寒嗎?”一雙雙茫然的眼神消逝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低下去的頭。我趁勢説:“同學們這堂語文課改為作文課,大家針對這件事談談自己的認識和感受。作文交上來了,寫的生動而深刻。有的説:“我真的麻木不仁了嗎?”有的説:“難道在我心目中真的只有學習了嗎,真的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了嗎?”有的説:“我怎麼能夠那麼懦弱呢?”這次教育使全班同學的思想都受到了洗禮。為了讓同學們感受到正義,正視自己的一些不良習慣,我讓小胡的表姐到班裏當着全班同學的面向小范道歉,而對小范我沒有給予同情,讓他分析了自己存在的問題後,也做了自我檢討。

接着重點挖掘小衚衕學打架的根源,採用放大後果式教育。小胡不是本鎮人,個子很小,學習成績還可以,但脾氣很倔,臉上經常掛着“我不會怕你”的表情。前幾次和同學發生衝突時,從不肯主動認錯,處理時都是匆忙道歉了事。這次我打電話請來了他的媽媽,瞭解到小胡原本不愛打架,是轉學過來時他的一些親戚教育他到外地讀書,不能吃虧,所以他的防範意識較強,連語言上都不肯吃虧一次。為了能夠觸動他的內心深處,我一改前幾次叫到辦公室批評教育的方法。我做通了他的媽媽的思想工作,把他帶回家去,就説老師對他的一次次教育,他都屢教不改,老師已沒有這個能力管他了,希望他換個環境接受教育。並對他媽媽説好,回去以後一定要讓他自己想辦法解決讀書問題,要讓他知道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要承擔後果。掉一兩節課不要緊,一定要讓他自己認識到錯誤,主動到我這裏認錯,我才能藉機對他進行教育。他在家呆了三節課後,按奈不住想上課。他來了,我把他叫到一偏僻處和他談了我和同學們欣賞他的地方,談了他的做法讓我們非常傷心,談了我們對他的期望,談了他的那點所謂自我保護意識。漸漸地,原先那倔強、不服氣的表情消失了,結束談話時,他露出了可愛的笑容。至此,我才鬆了一口氣,我總算是走進了他的心裏。這以後,他變得可愛了,至今為止,他沒有再打過一次架,成績也進步了很多。

由此可見,我們既要從大處着眼,整體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和發展趨勢,又要從細節着手,無微不至的關心他們。只有擁有如此高度負責的工作態度,我們教育教學之路才能充滿陽光與歡笑。

  事例二:不經意的感動

我現在帶的班兩級分化比較明顯。優秀率全年級第一,後30%也佔了全年級最多,有20個左右,一些成績好的同學不願與他們同桌,而他們在學習上對自己沒有什麼要求,有幾個同學乾脆提出了坐到教室後排去,可以稍微自由些,也免得惹人生厭。一直以來,我都嘗試着改變他們的學習態度,可收效甚微,經常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成績上不去。

可就在一天中午。我聽見教室聲音有些雜,剛想推門進去發火,卻沒想到他們在延續早上科學課的事情,科學老師讓他們分了組,讓成績較好的同學幫助成績較差的同學,爭取考試時班級平均分有所突破。那場景推進去誰都會受到感動,教的是那樣認真,學得是那樣專注。怎麼把握好這麼一個教育機會呢?我連忙回到辦公室拿了一個照相機拍下了那一幅幅感人的畫面,並且深情地説:“同學們,我被感動了,你們被感動了嗎?我的小老師們,當你看到你的學生們這麼專注的聽你的講解時,你們有哪些想法呢?小老師的學生們,當你們看到你們的小老師犧牲自己的寶貴的時間這麼盡心地給你們講解時,你的內心被觸動了嗎?你們用什麼來回報他們呢?難道只停留在這半個小時、一個小時上嗎?”完了以後,我留給了他們一個作文題目:我被感動了。那一次作文寫得特別感人,大多數同學有了真情實感,一些小老師説,開始只是想把那份練習捲上的題目給他們講講,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沒想到被那些學生的認真勁給感動了,沒有想到原來自己一直討厭的人也這麼可愛。一遍聽不懂問第二遍,第三遍。覺得自己還要再努力些,爭取教更多的知識給他們。一些小老師的學生説:“看到XX這麼認真的教我,我就在心裏想:我一定要把這門課學好,來回報他。”

批了以後,我到班裏深情地讀了他們的作文,並滿懷希望地説:“老師真希望這種温暖能持續下去,真希望你們每個同學都認真聽好每節課,完成你們的心願。也讓我們班的平均分能上一個台階,拿到全校第一名。”一番教育後,學風有所好轉,期會考試平均分也獲得了年級第一名。

一次同學的互幫互助,使他們感受到了温暖,端正了學習態度,成績有了明顯的進步。可怎麼乘勝追擊呢?針對班級現在學習積極性較高,可還有些語言,行為不文明的現象,恰逢有杭州下沙中學、桐廬瑤琳中學班主任來校交流活動,我承擔開一堂班會課的任務。我把班會主題定為“團結就是力量”。班會上,我出示了同學們認真學習,互幫互助的照片,採訪了被指導的學生及小老師,互相談了當時的感受,出示了文藝匯演,同學們認真訓練,努力拼搏的畫面,出示了經過千辛萬苦獲得的各類獎狀,使同學們再一次感受到集體的榮譽就是個人的榮譽,與人温暖就是與己快樂,當我出示了同學們最近出現的一些不文明現象,討論該怎麼做時,出乎意料的事,好幾個當事人當堂站了起來,真誠地向另一方道歉,完全沒有了事發時那不爭高下,誓不罷休的味道,整個教室盪漾着一種濃濃的暖意。班會後,教室裏悄悄地發生了一些變化:一些成績好的.同學邊上坐着一些原來不想讀書的同學,看上去是那麼地和諧,原來讓任課老師頭疼的教室後的死角也消失了,到辦公室告狀的同學很少見了。

國中生正處於青春期,他們的思想尚未定型,需要我們去引導;他們的性格尚未養成,需要我們去塑造;他們的學識尚未豐富,需要我們去培養……作為班主任的我們,任重而道遠。在學校裏我們既要照顧好學生的生活,也要做他們思想上的引路人,細心呵護他們健康成長。

班主任工作煩雜瑣碎,非常辛苦,但只要我們做班級管理的”有心人”,我們一定會成為幸福的班主任。總之,幾年的班主任下來,其中的酸甜苦辣均嚐到過,能讓我始終願意當一位班主任的原因就是這樣:追憶過,苦澀全無;追尋着,其樂無窮;追求了,決無悔意!

幸福的演講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領導,親愛的同行姐妹們:

大家好!我演講的題目是:《耕耘着, 是幸福的》

每當我聽到《長大後我就成了你》這首歌時,就感動不已。記得在兒時,老師就在我的心中播下了一顆種子,這顆種子在老師愛的雨露和關懷的陽光下,漸漸地在我心中生了根。跟隨着老師忙碌的腳步,我也走進了孩子們的世界。

一個人最幸福的事是什麼?我覺得就是把愛好和興趣變成職業,把職業又做成事業,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始終伴隨着一種真誠的情感。我們的目標就在於工作中得到幸福和快樂,細心照顧每個孩子,對孩子傾注自己的愛。在與孩子們的相處中,我始終想着兩句話,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這樣的情感使我對孩子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寬容;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指責,多了一份尊重。我想,只要我們用自己的“心”認真地去愛,那麼我們的孩子將是最棒的。

還有我們的好姐妹—韓潔,她雖然剛剛踏入工作,但對孩子很有耐心。剛開始我還認為現在的年輕老師都很嬌慣,但是她的行為證明了一切,班裏沒水了她會主動去提,這裏髒了,那裏髒了她會主動去擦……不怕髒、不怕苦的精神更加促使我去做好每一項工作。我們的孩子和家長能為幼兒園擁有這麼多好老師感到無比自豪和驕傲。像他們這樣的老師,這樣的事還有很多,那麼平凡、那麼細小,然而,這些平凡串起了孩子們的歡樂,這些細小編織着孩子們的夢想。

在幼兒園裏,處處可以看見我們燦爛的笑容和忙碌的身影。柳橋幼兒園老師團隊更是一個具有凝聚力的集體組織,彼此互相團結、互相幫助,不計較個人得失,整天生活在一個幸福大家庭中,我很榮幸成為其中的一員。

“花的事業是甜蜜的,果的事業是珍貴的,但是,我甘願做葉的事業,葉的事業永遠不會驚天動地,但正是這不起眼的綠葉,成就了花的絢麗,果的輝煌。人身的價值在於奉獻,既然我們選擇了這份職業就要以春蠶的精神,蠟燭的品格,愛崗敬業的境界,無私奉獻情懷,去忘我工作!去實現自己幸福的人生。

音樂我採用的是自己合併的音樂---第一段用《長大後就成了你》,第二段用班得瑞的《清晨》,剩下的用鋼琴曲《水邊的阿迪麗娜》 我感覺總體效果還不錯的!

幸福的演講稿 篇3

福是一杯濃烈的酒,幸福是一杯芬芳的茶,幸福是兩情相許,心心相印。追求理想的人,幸福是實現理想。幸福之於莘莘學子,就是考上名牌大學;幸福之於科學家就是科研成果之問世;幸福之於農民就是多打糧食。

人人都在追求幸福,又似乎都在經歷不幸。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即使擁有更多的物質與金錢,並不能保證因此獲得更多的幸福。近幾年,我們經常聽到一個詞“幸福指數”。經濟在快速增長,幸福也跟着在增長嗎?

長期以來,人們總希望能夠找到打開幸福之門的鑰匙。關於什麼是幸福的問題,從古到今,人們一直爭論不休。

我想:做為一介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最大之幸福莫過於桃李滿天下,為社會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備,素質高,能力強的頂尖人才。

教師的幸福也稱教育幸福。

教師的幸福有其自身的特點:精神性、關係性、集體性、無限性。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與“父母俱存、兄弟無故”的天倫之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的德性生活之樂相併列,而稱之謂“三樂”,明顯含有對教育勞動的精神審美意藴。教師只有擺脱了職業感的束縛,不把教當成謀生的手段,而是出乎自己的需要,像孟子那樣以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為樂,那麼他才能在教的活動中自由地、有創造性地發揮自己的全部才能和力量,達到‘孔顏樂處’的境界。”

(一)教師的幸福能力及其培養實際上就是教師幸福的實現問題。

幸福不是物質慾望得到滿足的自然性、即時性的快感。幸福是人之為人意義實現所給予主體的精神性愉悦。

幸福能力需要培養另外一個理由是大量幸福病態的存在。

日本社會學家千右保曾經在一些國家作對比調查,問題為:如果有足夠的錢供你一生享樂而無須工作,那麼你是去享樂還是去工作?1987年千右保説“根據大約二十年以前的調查,基本上沒有人回答靠玩過日子。美國的比率為2—3%,日本竟不到1%。然而近年來,‘玩派’驟然增多”。“根據1983年世界青年意識調查對11個國家提問的結果,‘玩派’比率最高的是瑞士,佔39。8%;日本為19。8%,美國為21。8%”。“到了1987年,日本的玩派佔到26。9%,四年時間增加了7。1個百分點”。至於中國,千右保寫道:“令人難以掩飾驚訝的是中國的數字。玩派着着實實接近半數,佔49。8%,創世界最高記錄”。

在這樣的狀態之下,幸福等同於俗福。俗人很難體會真正的幸福。

(二)幸福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具有良好的精神品位和德性。但是創造幸福的能力卻不僅取決於精神品位和德性,它還要求創造或實現幸福的其他條件,幸福能力就是主體實現目的和自由所需的主觀條件。

首先,教師應當具有良好的知識結構。包括本體性知識、背景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三類。本體性知識是指教師所教科目的學科專業知識。背景性知識實際上是教師應有的綜合性的文化涵養。條件性知識是指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包括對教學過程規律性的認識,對教育對象的瞭解等等。教師的知識不僅是“心理學化”了的學科知識,而且必須是“文化化”、“生活化”的知識。沒有對學生及其學習機制的切實瞭解,沒有民族和世界文化的整體支撐,不能將學術語言生活化,一個教師即便能夠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他也是一個枯燥乏味、沒有成效的教師。這樣的教師“學生聽其課味同嚼蠟,躲其課不以為害,評其課嗤之以鼻”。失敗的教師當然是不能收穫教育幸福的。

其次,教師必須具有高超的教育能力。這裏的教育能力是教育勞動的實踐能力。韓進之教授認為包括教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教育觀察能力,注意分配能力,思維的系統性、邏輯性和創造性、教育想象能力和教育機智。林崇德教授概括為“教師的自我監控能力”,包括對教育活動的計劃安排,對這一活動的監察、評價、反饋,以及對教育過程的調節和校正能力。林崇德教授還認為,“優秀教師=教育過程+反思”。我們知道,教育活動的特點是一種心心相印的主體際性的交流活動。教育過程中充滿變數。因此教育不僅是一個嚴謹的知識授受過程,也是一個充滿靈活性、創造性的藝術過程。沒有包括自我監控能力在內的實際工作能力的教師就不會收穫教育的成功,更不會體驗教育幸福。

最後,教師還應當具有審美的素養。幸福能力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一種對主體自由的審美能力。幸福感就是一種生活的美感。因此缺乏美感的人也一定缺乏幸福感。要收穫教育幸福,教師既要有較高的精神境界,創造性的教育能力,還應當具有對教育活動過程以及教、學雙方的審美能力。這一審美能力既是樂教、樂學的中介環節,也是激發進一步創造性的重要因素。教師應當自覺掌握教育的審美評價尺度,學會以審美的心態看教育、看學生、看自己。審美是發現幸福、創造幸福的重要法寶。這一點,正是作者本人近年來不斷呼籲建立教育活動第三標準的重要原因。

幸福需要靠似乎與幸福無關的能力去獲得,這是一個悖論。但是這正是幸福和幸福能力的辯證法。教師的幸福實現與否取決於作為教育主體的教師在多大程度上成為一個真正大寫和全面發展的人。

其實一個人想要生活得更好,只要獲得幾種能力就行,教師也不例外:一是自然能力,二是技術能力,三是知識能力,四是與社會和人打交道的能力,五是人的生理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