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綜藝觀後感600字

來源:文萃谷 1.67W

朗讀者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節目旨在實現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傳導作用,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朗讀者綜藝觀後感,歡迎大家參考!

朗讀者綜藝觀後感600字

  【1】朗讀者綜藝觀後感

曾幾何時,文化和綜藝是不沾邊的。一想到綜藝,會想起“跑男”,想起“歌手”,想起真人秀,想起“小鮮肉”。直到春節期間,《中國詩詞大會》的突然火爆,讓觀眾感慨,原來還有一種節目叫——文化綜藝,這種綜藝節目品格高,少喧鬧卻多了幾分沉靜。事實上,不單是《中國詩詞大會》,還有黑龍江衞視的《見字如面》,以及上週末剛剛開播的《朗讀者》,都收穫了觀眾的好口碑,被譽為時下電視欄目中的一股清流。

文化綜藝浸潤觀眾內心

春節期間,央視一改往日風格,沒有播出歌舞、小品和相聲,反而在每天黃金檔開播《中華詩詞大會》,沒想到,就是這檔看上去有點冷門的節目,居然帶熱了收視率,成為熱門話題不説,陝西女娃陳更被封為“學霸女神”,最後的冠軍武亦姝也上了微博熱搜排行榜,沒開微博的武亦姝不得不借朋友微博公開回應一些問題。《中國詩詞大會》剛剛落幕,董卿醖釀籌備近1年的文化類節目《朗讀者》,上週末也正式開播。在《朗讀者》中,每期根據主題,回顧古今詩詞、文學經典、電影橋段,通過人們飽含深情的朗讀,以舞台視覺語言輔助呈現,讓觀眾恰如其分地感受文學之美、聲音之美、情感之美,並引發共鳴。節目剛一播出,就引發了熱烈討論,也受到各方關注。

事實上,悄悄火爆起來的還有黑龍江衞視的《見字如面》,一封信、一位演員、一張講台——精簡到不能再精簡的《見字如面》被網友們戲稱為“素顏”節目,卻在豆瓣上拿下高達9.5分的驚人分數。嘉賓們沒有撕名牌,沒有鬥嘴,就是在讀信,從古代到現代,從親情、友情到愛情,齊齊地通過書信一一還原,把故事還原,把真相還原,把人物還原。

實際上,從2013年至今,文化類綜藝未曾缺席過,從2013年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2014年的《中國成語大會》,再到如今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文化類綜藝節目一步步走來,被觀眾所熟知,這類節目不乏寓教於樂的娛樂因素,但更多的是温暖和温度。

“高而不冷”是這類節目特色

此前文化類節目不是沒有,《百家講壇》火了很長一段時間,央視的《開講啦》,北京衞視的《我是演説家》,江蘇衞視的《一站到底》,河南衞視的《漢字英雄》都可以説是文化類節目。陝西詩詞學會副會長、西北大學教授劉煒評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道:“坦率地講,對於學界人士來説,《中國詩詞大會》的題目簡單了些。但對於電視機前的觀眾來説,正是因為簡單,很多詩詞他們也很熟悉,能參與其中,這才顯示了節目並不是陽春白雪,也有耳熟能詳。”

對於《朗讀者》的火爆,也許製作人董卿在札記中的知而設問能回答這個問題——“你有多久沒有朗讀了?”“很久了吧。”同樣類比到《見字如面》可以説“你有多久沒有寫信了?”“你有多久沒有讀紙質書籍了?”……答案相比都是一樣的——“很久了吧。”有學者説,這也是為什麼《見字如面》《朗讀者》這類文化類節目讓我們如此推崇的原因。人間情感突顯文學之美,人文情懷加深節目厚度。在書信、詩詞、文章的背後,那些故事和情感,總能帶給我們心靈上的共鳴。

微博上一位大學生觀眾説:“至少,在這個浮躁的世界,有人肯讀,有人肯聽,有人和我們一起回憶,那真的是再幸運不過的體驗了。這樣的節目,真的希望以後越來越多!”西安西郊的王女士一度放棄了每晚必跳的廣場舞而守在電視機前等候《中國詩詞大會》,“雖然很多詩詞我不會,但我喜歡聽嘉賓的點評,很喜歡詩詞背後的故事。”

中國人均讀書時間太少

2013年,《中國好聲音》橫空出世,《爸爸去哪兒》成為收視黑馬,無論是棚內綜藝還是户外真人秀,在短時間內集中爆發。大家看到更多是感官層級的娛樂節目、真人秀居多,這是對過去這一類型相對稀缺的補償,觀眾享受這種娛樂帶來的快樂。但此前《見字如面》的導演關正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坦言:“我不覺得真人秀不好。各類節目的發展,符合文化產業生態多元化的健康發展態勢。娛樂至死也好,感官娛樂的短期爆發也罷,我們的文化產品、精神生活需要多樣性的生態與品種。但是,現實情況是中國人均讀書的時間太少了,用於娛樂的時間太多。人類精神文化生活一直有主流,跑偏的時間稍微一長,人類文化的自我修復能力就會起作用。”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節目編導告訴記者:“現在國內綜藝節目中,購買版權幾乎是電視綜藝的唯一模式,要不然就是模仿抄襲,因為承載了太多利益訴求,多數節目早已負擔不起傳承文化的使命。這類文化綜藝節目至少是原創的,也只有原創節目才能承擔傳承中華文化的使命。”

  【2】朗讀者綜藝觀後感

內容生產者總在孜孜不倦探求下一個風口。大概超乎了很多人想像的是:在2017年的起始強勢突圍的,竟是文化類綜藝。《中國詩詞大會》的熱度還未散去,由著名節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擔當製作人、央視創造傳媒有限公司承擔製作的文化情感類綜藝《朗讀者》,將於本週六、本週日起分別登陸CCTV-1、CCTV-3兩個央視重要頻道的黃金時段聯合播出。一度看似小眾的文化綜藝在熒屏勁掀熱浪,大家不禁要問:它的春天到了嗎?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的《朗讀者》面世,觀眾和市場自然對其寄予了極高的期待。

用聲音和文字傳遞感情,希望以一種真誠而質樸的寧靜之美叩擊大眾的心靈,帶領大家去感受一花一葉,去遇見大千世界。或許《朗讀者》對於觀眾的欣賞習慣提出了更高一些的要求,但相信藴含其中的生命之美、文學之美和情感之美,會在熒屏吹起一抹別樣的清新之風。

娛樂綜藝已成紅海 文化綜藝迎來“清新突圍”的大好契機

《中國好聲音》和《奔跑吧兄弟》攜手開啟的綜藝大片時代,讓奼紫嫣紅的泛娛樂類真人秀逐漸步入觀眾的休閒生活,奉獻了無數歡樂。然而,在過去的2016年,各省級衞視共計超過400檔節目上線,數量多達2015年的.兩倍,卻並未出現一檔全新的現象級節目。大製作、強陣容、好平台都難誕爆款之時,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認為,單純的泛娛樂形態,很難對觀眾產生新鮮而強烈的刺激。

恰逢其時,多檔文化類節目廣受好評,無疑都在佐證觀眾對於節目本身,開始有了更多一些的精神追求,尤其是文化綜藝迎來了“清新突圍”的大好契機。作為春節檔一大值得研究的現象,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楊洪濤認為,它們成功避開了市場紅海,用深沉雋永的獨特氣質吸引了觀眾的目光,為聒噪浮華的綜藝市場注入了一股“清流”。

事實上,文化綜藝的身影,從未遠離過觀眾的視野。比起衞視頻道的娛樂綜藝數量之多,央視作為國家電視台,一直致力於在社會責任和文化擔當層面肩挑更多的功能,不時奉獻精品力作。從《百家講壇》時代起,大眾就見證了文化節目在建構知識、分享智慧層面的巨大價值。到了近幾年間,無論是講美食與文化的《舌尖上的中國》,還是回溯家庭歷史的尋根之旅《客從何處來》,以及《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無一不是收視和口碑雙雙叫好的上乘之作。

建立在這樣的受眾基礎之上,《朗讀者》作為央視頂尖團隊的又一次誠意出擊,懷揣一份使命,一份情懷,希望在繁華似錦的娛樂節目之外,繼續捍守一片屬於文化的寧靜之河。

呼應社會的內在渴求 緩解“文化焦慮”,滿足迴歸寧靜的慾望

幾乎所有優秀的作品,都是從當下社會現狀以及情緒的投射。這是個追求“快快快”的信息爆炸社會,精神繃得夠緊,壓力總是很大,時間過得太快。文化類節目的悄然回暖,呼應着國民價值觀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升級,滿足了大眾對於知識、審美、情感的多重高階需求,緩解了在信息碎片化時代的“文化焦慮”。

《朗讀者》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生故事。作為一檔用文字承載情感的節目,《朗讀者》的氛圍相對安靜,節奏更為舒緩,和追求刺激、熱鬧的“快消內容”截然不同,恰恰會滿足受眾在疲憊的忙碌之後迴歸內心寧靜的慾望,感受朗讀傳達的力量。

《朗讀者》不是一檔讀書節目,而是用文字抵達情感,從每個人真摯的人生故事出發,分享親情、友情、愛情。這些人世間共通的情感,會幫助觀眾去了解和理解朗誦文字背後藴含的寬度、厚度、濃度,遍嘗人生百味。

節目每期以一個充滿寓意的主題詞作為核心線索,有關“遇見”,有關“選擇”,有關“陪伴”,有關“眼淚”……名人和素人同台,分別朗讀一段曾經打動自己,激勵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文字。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詩、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電影戲劇劇本。聆聽一段安靜的訴説,就彷彿路過一段人生。這些故事看似關於別人,其實映照着最為普世的情感。

一整季串聯起不同的人生關鍵詞。《朗讀者》還原着電視人的初心,希望節目帶來的觸動能溪流汩汩地從觀眾心靈流淌開來,在沉澱的甜美和安寧中,找尋自我。

董卿從業21年的一次全情綻放 《朗讀者》會再度刷新對其“知性美”的認知嗎?

一直以知性女神範兒示人的她,在連續主持了13年春晚以及多檔文化類節目之後,如願轉型擔任製作人,推出全國首檔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

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電視編導系的董卿,從小在新聞行業出身的父親的督促下,熟讀詩詞歌賦,浸潤在文學的海洋。這不僅是董卿知性魅力的來源,更讓她對文學有了深入骨髓的熱愛。終於走到《朗讀者》的舞台中央,董卿坦言,從業21年,這檔節目是自己職業生涯的又一個新起點。

在做這個節目之前,董卿經常把自己關在家裏朗讀,甚至淚流滿面。朗讀不僅是看到了精美的文字,也釋放了個人的情感。在《朗讀者》這檔節目中,董卿終於有機會把內心積累多年的表達欲和分享欲全然釋放,同時,也將電視工作者浸潤多年的專業素養展露無遺。

“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則是展現生命,將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就是我們的《朗讀者》”,董卿説,“朗讀屬於每一個人,朗讀是傳播思想、傳遞情感、傳承精神的一種手段。”

整個節目從醖釀到完成整整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策劃節目、聯絡團隊、整合資源……各個環節董卿都親自操辦,傾注了全力。她的“知性美”,或在《朗讀者》又顯露不一樣的味道。

也許相比起娛樂節目的零門檻和易代入,文化節目需求觀眾多一些耐心,多一點思考,《朗讀者》立志做一檔“高而不冷”的節目,於潤物無聲中,讓朗讀者的故事彼此交融,熨貼你我的心靈,一同聆聽那動人的文字,穿越情感的波瀾,抵達寧靜和悠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