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

來源:文萃谷 2.76W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也接納我們自己的不完美……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

週六上午我們一家三口跟劉洋的同學一塊兒打球,劉洋和爸爸一組,我和他同學一組,我們雙打。劉洋輸球時愛批評爸爸,他的積極性不高。

比賽還差幾分鐘結束,劉洋想回家,但他同學還想繼續打。我看到他的樣子心裏有點火:“幹嗎非得自己早回去?神經吧,等他們一塊兒走吧!”劉洋也火了:“你才神經,你是無可救藥!”嘴裏罵罵咧咧的。

我沒理他,生氣地説:“給你鑰匙,願意走就走吧!”

劉洋馬上軟了:“行了,我等一會兒吧。”

這是一位媽媽的日誌片段,我問這位媽媽:“看到孩子的樣子,為什麼會發火呢?”媽媽説是因為孩子一點兒活力都沒有,老想回家看電視。我繼續追問:“孩子想看電視,這算錯誤嗎?”媽媽説:“不算錯誤,但讓我不舒服。”

那麼,媽媽“舒服”的狀態是怎樣的呢?我推測,一定是學習認真主動,對看電視保持克制,甚至不看,做運動勁頭十足,沒有負面情緒,聽從媽媽的安排……總之,不讓父母操心,一切都天遂人願。一個孩子如果能始終做到這一點,還是孩子嗎?那簡直是神仙!

從道理上講,我們都知道不應該用完美的標準要求孩子,但是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大人們心中的期望不知不覺便飄到了雲端。前一段時間,網上流傳的一個段子恰好説明了這一點:從小我就有個宿敵,叫“別人家的孩子”。這個孩子從來不玩遊戲,不聊QQ,不喜歡逛街,天天就知道學習。長得好看,又聽話又温順,回回考試年級第一,不讓人操心……

這“別人家的孩子”固然是一種調侃,但也確實是家長的口頭禪。我們小的時候,也最痛恨父母拿“別人家的孩子”教育我們,如今我們為人父母,忍不住用同樣的主題教育自己的孩子。説到底,這“別人家的孩子”,就是無數個小孩兒的優點拼湊起來的一幅“理想小孩”的畫像。沒有任何一個孩子能達到這個標準,但我們都希望擁有這樣一個人見人愛、花見花開、從來不製造麻煩的“理想小孩”。

這個虛擬的理想小孩,讓現實中的每個孩子都黯然失色、錯誤百出。比照這個“理想小孩”,每個孩子的行為都不完美,都能挑剔出許多“不應該”。比如在這位媽媽看來,劉洋“不應該”提出早回家的要求,“不應該”熱愛電視——熱愛學習還差不多,這才符合媽媽的期望。説到底,這是一種最不費力的期待:自己付出最少,讓對方來迎合我們。

許多家長心中都有這樣一個模糊的期待:希望孩子的表現自動符合我們的願望。如果真能這樣,父母就可天天度假、日日狂歡啦!以看電視為例,對於特別喜歡電視的孩子來説,如果沒有約束,他們恨不得全天守在電視前面。全天守候,我們肯定不答應,不過我們也理解孩子熱愛電視的心情。對於孩子的愛好,我們常常從功利的角度區分出“有用”和“沒用”。比如,看漫畫沒用,看電視沒用,看名著則有用,如果愛做習題,那就更有用啦!對孩子而言,愛好就是愛好,無所謂有用或沒用,喜歡電視,當然希望多看,這本身不是錯誤。

如果我們覺得孩子行為過度,就可以行使管理權,不讓孩子看那麼多便是,沒必要為這件事情在心中慪氣。另外,如果孩子提出我們不願意答應的要求,也特別容易與孩子慪氣,父母的潛台詞是:你怎麼就不能提點合理要求呢?其實,孩子有提任何要求的'權利,無論多麼離譜都沒關係。關鍵是,我們有管理權和否決權,合理的答應,不合理的拒絕。正是在這樣的磨合中,孩子確定了自己行為的尺度。最後,套用一下那句名言吧:我可能會拒絕你的要求,但誓死捍衞你提要求的權利!

關於劉洋想回家的事情,解決方法也非常簡單,同意就給鑰匙,不同意就不給,讓他等一等,沒必要責備孩子。以後他就知道,這樣的情況下想早回去也沒用,媽媽不允許他看那麼多電視,他也會保持克制。也就是説,媽媽的態度已經確定了孩子行為的尺度。

我又問媽媽:

如果孩子真的拿着鑰匙走了,你心裏會接受嗎?

回家是否會繼續找茬?

這是否會成為新衝突的導火索?

而且,孩子雖然承受了不愉快,卻達到了目的,這反倒破壞了孩子的自控能力。鼓勵孩子用這種方式解決問題,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特別難纏。

當然,這次孩子看媽媽發怒了,就軟了下來,説到底,孩子是迫於壓力而放棄行動,而媽媽是在用怒氣控制孩子。當我們用負面情緒來處理問題,孩子也會用負面情緒迴應我們,比如責備爸爸,回擊媽媽。

古往今來,這世界上都不曾有過“理想小孩”,但這個形象卻像幽靈一樣,干擾我們對孩子的判斷。請放下這個形象,回到人間,接納孩子的不完美,也接納我們自己的不完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