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第五期主題第一次觀後感

來源:文萃谷 6.29K

《朗讀者》是中央電視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著名節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擔當製作人,央視創造傳媒有限公司、中廣天擇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承擔製作,於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與綜藝頻道黃金時間聯合播出。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朗讀者第五期主題第一次觀後感,歡迎大家參考!

朗讀者第五期主題第一次觀後感

  【1】朗讀者第五期主題第一次觀後感

很少看電視的我,被中央台的這檔節目吸引了。這檔節目就是由董卿擔任製作人兼主持人的《朗讀者》。從頭到尾,一個小時出頭,沉浸在他人的故事和朗讀中,到現在,還覺得餘味深長。

我們太需要一些高質量的電視節目了。你看,人們都在看什麼?“跑男”“快樂大本營”“非常6+1”……在娛樂至死的大環境下,在蹦蹦跳跳唱唱鬧鬧吵吵嚷嚷瘋瘋癲癲中,人心跟着日益浮躁。

《朗讀者》無疑是一縷清新的風,跟隨春天的腳步一起吹來,吹面不寒,温暖動人。作為一檔文化類綜合節目,它的特色在於:在人的日常生活與視野裏提煉出文化的高度。董卿介紹説:《朗讀者》中的“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們要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並感動於他們讓我們遇見了大千世界。

《朗讀者》第一期的主題詞就是“遇見”,主持人有一段美妙的詮釋:“從某種意義上來説,世間一切,都是遇見。就像,冷遇見暖,就有了雨;春遇見冬,有了歲月;天遇見地,有了永恆;人遇見人,有了生命。”聽這樣一段話語,真讓人驚豔於文字的魅力,在生活累累的瑣碎裏,幸好還有文字!

而我喜歡《朗讀者》,還有一個原因,便是它的一個理念。製作人認為,朗讀不只是技巧,朗讀更應該是傳情達意的一種方式,人人都可以是朗讀者。所以節目組堅持讓普通人也有機會上台朗讀,像這一期裏鮮花山谷那對普通夫婦,如此真摯、美好、單純,朗讀着朱生豪的情詩,真是再好也沒有了。在北京和廣州,節目組在街頭設置了“朗讀亭”,都是為了讓普通人能機會借文傳情,讓朗讀成為更多人表達情意的選擇。

桂秋老師在朋友圈發話:我一直對那種為朗誦而朗誦有點不以為然。而《朗讀者》完全不是“朗讀學”意義上的朗讀類節目。很多人與其説是被許淵衝先生等人所感動,不如説藉由着這些人,又重新發現了藏在自己內心深處的一些東西,所謂握撥一彈,心絃立應。

  【2】朗讀者第五期主題第一次觀後感

最近一段時間,綜藝節目《朗讀者》備受關注。為什麼《朗讀者》會火?筆者認為,《朗讀者》為代表的文化類綜藝節目之所以引發廣泛關注,根本原因在於節目適應了當前大眾的文化消費心理。

可以説,《朗讀者》《見字如面》《非凡匠心》《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類綜藝節目觸動的是人心底的情感和情懷,是在市場化思維的工業流水線模式和互聯網思維的IP模式下文化“泛娛樂化”“淺層化”“碎片化”背景下,對觀眾深層次文化消費需求的滿足;同時也是在多元文化價值觀和意識形態背景下對文化“真善美”價值取向的迴歸,是對每個人內心深處那個“純真年代”的迴歸。

當前大眾的這種文化消費心理,可以稱之為文化消費的審美需求。從社會層面來説,大眾文化消費心理與社會文化心理總體趨勢密切相關。當前社會文化思潮日趨多元化,尤其是隨着網絡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各類文化思潮和價值觀撲面而來,帶來眾多選項的同時,也對人的文化思想帶來了一些困惑,如何把握自身文化定位成為困擾人們的一個問題,而回歸傳統文化,從傳統中汲取文化自信越來越成為社會共識。從個人層面來説,這與觀眾的文化情感需求也有關係。不難想象,觀眾在各類真人秀、選秀、網絡綜藝等娛樂節目的狂轟濫炸之下,感受到越來越多的浮躁和喧囂,在這種情形下,一檔迴歸初心的文化情感類節目可謂雪中送炭、正逢其時。

藝術存在“通感”之説,文化亦如此。對觀眾來説,《朗讀者》不僅僅是一段“朗讀”,更多的是對“遇見”“陪伴”“選擇”等人生主題的感觸和共鳴。中國是一個具有“文以載道”和“寓情於景”傳統的國家,我們的詩、書、畫無不寄託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因此,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優勢就在於通過文化載體傳達給觀眾深層次的感動和思考,這不同於淺層次的娛樂享受或者單純的視聽欣賞,而是上升到了審美的層次,是把節目作為作品來看待和感受,具有更加長久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朗讀者》這類文化綜藝節目的出現可謂“因勢利導”,“勢”即當前社會文化心理的主流趨勢,“導”即引導,這也正是其價值和意義所在。90後、00後被稱為互聯網時代的原生民,他們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態度,與其説文化自覺,不如説是文化認同。互聯網縮小了世界的距離,也淡化了文化的傳統與特質。而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是民族精神之源。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當前,文化類綜藝節目在適應社會文化心態的同時,對堅定文化自信發揮了可貴的引導作用,尤其是伴隨互聯網長大的年青一代,在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方面,可謂功莫大焉。

當然,文化類綜藝節目在當前雖然生逢其時,但仍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方向對了,節目質量就是關鍵,同時還需要更好地適應網絡新媒體的製作和傳播模式,以吸引更多的.年輕觀眾。

  【3】朗讀者第五期主題第一次觀後感

昨天,正在杭州錄製節目素材的央視文化綜藝節目《朗讀者》,把專用的朗讀亭拉到了浙江省圖書館。

現在全杭州都知道朗讀亭有多紅了。我第一個感覺是:很久沒有一樁文化事件像召喚神獸一樣,把所有本地媒體都集齊了,又看到了久違的“長槍短炮”。

昨天最早一名朗讀者8點半就到了現場(正式要10點開始),他是特地前一天從温州趕來的盲人大學生鄭榮權。陪他來的陳老師告訴我,小鄭的閲讀量很大,他朗讀的詩文是食指的名篇《相信未來》,而且他發揮得很好。到第三家媒體準備採訪小鄭時,我在旁邊看到小鄭在偷偷噘嘴。後來他終於按捺不住,説出了心裏話:“我只是一名普通學生,喜歡朗讀,想來體驗一下,僅此而已。”小鄭和陪同的兩名老師錄完節目,就打車去了火車站,準備坐最近的一趟車回去。如果順利的話,他還能趕上下午的課。

昨天,快報的官微也發了《朗讀者》前天在浙大爆棚的報道,網友的評論點贊最多的兩條是:“他們應該明白啥叫杭兒風了吧。”“杭州人最不怕排隊了,吃個飯,隨隨便便就要排兩三個小時了。”

沒錯,昨天的我也排了三個半小時的隊,然後花了三分鐘親身體驗了一把朗讀者的角色。

今天亭子不走 仍在浙圖 時間從上午10點到晚上8點半

觀眾排隊累,編導更累。昨天説下午5點半結束,但一拖就拖到晚上9點。雖然對不住沒排上號的朗讀者,但編導説,這已經是盡最大努力了。今天朗讀亭地點不動,仍在浙圖錄制,而且時間從上午10點一直到晚上8點半。這個時間段裏,他們都會在浙圖恭候各位杭州的朗讀者。

節目組的一位製片感歎,沒想到在杭州的外拍任務,趕得上拍微電影的強度了。比起之前在其他城市缺朗讀者的狀況,杭州的火爆場面讓他們喜出望外。

比編導累的是機器。因為朗讀亭裏的錄音和攝像設備都是不停機的,現在節目組就怕內存卡不夠用,每次做完節目趕緊往電腦裏倒素材,給第二天騰出足夠的內存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