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業精於勤的名言警句

來源:文萃谷 1.92W

讀書不獨變人氣質,且能養人精神,蓋理義收攝故也。

關於業精於勤的名言警句

——《安得長者言》

讀書不但能改變人的氣質,而且能培養人的精神,大概是(書中的)理義能夠被吸收的原因。

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

——《安得長者言》

關起門來就是進入深山,讀起書來隨便什麼地方都是淨土。

凡讀史,不徒要記事蹟,須要識治亂、安危、興廢、存亡之理。

——《二程遺書·卷十八》

凡是讀史書,不但要記住事蹟,而且必須要認識到治亂、安危、興廢、存亡的道理。

古人之言,學之多弊,不可不救。

——《關尹子·九藥》

古人的言論,學習它的人由於常常不能真正理解因此產生很多弊病,不可不加以救治。

躬自寫乃當十遍讀。

——《桓子新論·閔友第十五》

手抄寫一遍能抵得上閲讀十遍。

讀書有不解處,標出以問知者,慎勿輕自改竄,銀根之誤,遺笑千古。

——《荊園小語》

讀書遇到不理解處,(應當)標出記號,以便向理解的人請教,千萬不要輕易地自我改動,留下銀硃批改的錯誤痕跡,會使後人恥笑的。

靜坐自無妄為,讀書即是立德。

——《荊園小語》

靜坐自然不會出現胡作非為,讀書就是樹立品德。

每讀一書,且將他書藏過,讀畢再換,其心始專。

——《荊園小語》

每讀一本書,就將其他書收藏起來,讀完之後再更換,如此這樣用心才能專一。

人亦有言,靡哲不愚。

——《詩經·大雅·抑》

人們有這樣的説法,真正聰明的人,表面若愚。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詩經·大雅·民》

既聰明又智慧,因此能保全性命。

羣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論語·衞靈公》

整天聚集在一處,説話不涉及正經事,好賣弄小聰明,是很難有成就的!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論語·衞靈公》

聰明的人不失掉人,也不會説出不妥當的話。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公孫丑上》

人有是非之心,這是有智慧的開端。

人之有德慧術智者,恆存乎疢疾。

——《孟子·盡心上》,

人的道德、聰明、本領、才智,常常是伴隨在同災難作鬥爭中產生的`。

大巧在所不為,大智在所不慮。

——《荀子·天論》

能工巧匠也有辦不到的事,大智慧的人也有考慮不周全的事。

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

——《荀子·修身》

肯定正確的,否定錯誤的,稱之為聰明;否定正確的,肯定錯誤的,稱之為愚蠢。

淺不足與測深,愚不足與謀知。

——《荀子·正論》

與淺薄的人不能探索深奧的問題,與愚蠢的人不能商討謀略。

愚而自專,事不治。

——《荀子·成相》

蠢笨並且又專橫,國家大事就處理不好。

知者之舉事也,滿則慮嗛。

——《荀子·仲尼》

聰明人辦事情,即使辦得很完滿,也常常想到不足,因此能防止驕傲。

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

——《荀子·非十二子》

説話恰當,是智慧的表現;沉默的適當,也是智慧的表現。

知者明於事,達於數,不可以不誠事也。

——《荀子·大略》

聰明人清楚該做哪些事,精通事物的道理和變化的規律,要尊重這樣的人,老老實實地向他們學習。

藍苴路作,似知而非。

——《荀子·大略》

炫耀自己的聰明,或搞陰謀詭計,自以為高明,其實是最愚蠢的。

多言則文而類,終日議其所以,言之千舉萬變,其統類一也,是聖人之知也。少言則徑而省,論而法,若扶之以繩,是士君子之知也。其言也,其行也悖,其舉事多悔,是小人之知也。齊給便敏而無類,雜能旁魄而無用,析速粹敦而不急,不恤是非,不論曲直,以期勝人為意,是役夫之知也。

——《荀子·性惡》

説話很多並且條理清晰,合乎禮義法度,語言千變萬化,中心明確,原則堅定,這是聖人之智。話説得少,直截了當,有條理,有法度,這是士君子之智。説話荒誕,行為背離正道,經常犯錯誤,這是小人之智。口齒伶俐,但言語不合乎禮法制度;有點技藝,卻沒什麼用處;反應敏捷,但是非曲直不明,只是以勝過別人為滿足,這是販夫走卒之智。

愚者笑之,智者哀焉;獨夫之樂,賢者喪焉。

——《商君書·更法》

愚笨的人高興的,正是聰明人哀痛的;狂妄的人歡樂的,正是賢慧的人悲悼的。

愚者暗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

——《商君書·更法》

蠢笨的人事情成功了還不知道成敗,聰明的人卻能從事物發展的開端看到它的必然結果。

智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

——《韓非子·喻老》

智慧就像眼睛一樣,能看見百步以外的事物,卻看不見自己的睫毛。比喻雖很聰敏,能發現別人的缺點,但卻看不見自己的短處。

獨視者謂明,獨聽者謂聰,能獨斷者故可以為天下王。

——《韓非子·外儲説右上》

他人看不清楚,只有自己看得清楚,這叫做明;他人聽不懂,只有自己聽得懂,這叫做聰。做事能夠自我判斷的人,可以做天下的帝王。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