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怎麼樣才能算成功的人生感悟

來源:文萃谷 3.17W

我曾經到訪一所國小,那裏的孩子問我:“阿姨,我們怎麼樣才能成功啊?”聽到這個問題,我既驚訝又無奈。

我們怎麼樣才能算成功的人生感悟

我們生活在一個渴望成功的時代,社會上到處充斥着對於成功的宣傳,讓很多年輕人既振奮又迷茫。

我也想成功,我也想證明自己。我曾經跑遍了世界各地去尋找那些成功的人,詢問他們有沒有什麼成功的祕訣。當我採訪了700多位精英人士後,卻對成功的定義產生了質疑。到底什麼算成功?更成功又怎樣?

為了“成功”,我們常常忘記自己的初衷和內心真正的渴望;為了“成功”,我們急急忙忙地趕路,撞着這個又碰到那個,來不及把他們扶起來,抱歉地説聲對不起;為了“成功”,我們忽略路邊的風景,忽略身邊的人,不曾停下腳步給他們一個微笑,給他們一個擁抱。

我們似乎患上了一種叫作“成功綜合徵”的病。

在美國,曾經有一種説法,説“股神”巴菲特只會賺錢,不會做父親。因為他們家的後代看起來似乎遠遠比不上洛克菲勒家族裏的孩子們,那些人都子承父業,在財經界大有作為。

而巴菲特家的三個孩子全都從大學輟學,大兒子霍華德從小喜歡挖掘機,後來成了一個農場主和攝影師,女兒蘇茜是一名家庭主婦和兩個孩子的母親,最小的兒子彼得·巴菲特如今是一名小有名氣的音樂家。

17歲時,彼得因為父親的關係進入斯坦福大學唸書。大學二年級,一個吉他手的演奏讓他陷入了對音樂的狂熱與痴迷。很快,他作出決定,不進入父親呼風喚雨的金融界,而選擇音樂作為自己的追求。

他忐忑不安地向父親尋求意見,巴菲特考慮了一夜,第二天把彼得叫到了家中的辦公室,對兒子説:“兒子,無論你選擇做什麼,其實我們倆做的是同一件事——我們熱愛的事!”

2010年,彼得出版了自傳——《做你自己》,在序言裏他説,人生何其短暫,做自己最快樂的事,不要左右於他人的眼光,由自己去定義成功,這樣你才能真正地擁抱幸福。

在《楊瀾訪談錄·正青春》節目現場,一名大學生朋友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很多年輕人對走出象牙塔後要走什麼樣的道路很迷茫,究竟應該順應自己的心聲,還是隨波逐流?”

面對這種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最常碰到的難題,嘉賓李亞鵬用自己20年的經歷回答了這個問題。當年這名標準的理工男因為偶然的機緣進了中央戲劇學院,從第一堂課就因為失去自我而無聲落淚,之後雖然收穫了名與利,但那種錯位感帶給他的是20多年的`人生迷茫,直到最近才重新找到自己。

有時候,我也會回顧:我這20多年都做了些什麼?我發現我最恐慌的時候,是在我20多歲成名時。那時,我好像是一夜成名,獲得了很多的專業獎項,所有人都覺得楊瀾實在太幸運了,央視主持人這個位置是多少女孩子夢寐以求的啊!

但我當時卻有一種如履薄冰的危機感,因為我覺得我做的工作沒有太多技術含量,我的職位是很容易被人替代的。但凡有女孩子,給她一個麥克風,有人寫好了詞,她順暢地把那幾句話説出來就行了。

於是,我開始向自己發問:

“20年以後我還敢説我能夠擁有這隻話筒嗎?”

“20年以後我還能為我的職業感到充實和驕傲嗎?”

當時的我不能夠給自己肯定的回答,於是我決定放下這一切,去看看更廣闊的世界,去留學充實自己,去明確自己的職業追求。

等到我再回來的時候,我仍然選擇了媒體這個行業。不一樣的是,我確定了:這就是我自己想要也有能力去走的路。

因此,如果非要給成功一個回答,我要説:“先問醒你自己,然後勇敢地做自己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