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才不遇名言

來源:文萃谷 7.16K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肯定對各類名言都很熟悉吧,名言具有概括自然有力,言簡意賅的特點。你還在找尋優秀經典的名言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懷才不遇名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懷才不遇名言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唐·王勃《滕王閣序》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亦名《滕王閣詩序》。“馮唐”句:馮唐,西漢人,文帝時拜車騎都尉,景帝時出任楚相,後被免,屈居郎官小職。武帝立,有人推薦他,時已九十多歲,不能任職了,故史稱“馮唐白首,屈於郎署。”“李廣”句:李廣,漢武帝時名將,一生與匈奴作戰七十餘次,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卻始終投有立功封爵,最後被逼自殺。這兩句大意是:馮唐老了已不能任職,李廣多舛難以立功封爵。王勃是以馮唐、李廣自況,説明身處逆境,才高命乖。現在可藉以比喻政治上不得意而年紀已老,或很有才幹卻得不到提拔的人。

唐代詩人王勃《滕王閣序》

地雖生爾材,天不與爾時。

唐·白居易《寓意詩五首》其一。寓意詩:等於現在説的寓言詩。地:本指生長樹木的土地,借喻社會。爾:你。材:指豫章可作棟樑之材,借喻人才。天:借喻朝廷天子。時:機會。這兩句大意是:社會上雖然生了你這棟粱之材,而朝廷天子卻不給你施展才能的機會。寓言詩的特點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它是一種詩歌形式。在言論不自由的社會裏,作家常採用寓言的形式曲折地表達思想,作隱蔽的鬥爭。白居易被貶,做了左贊善大夫的閒官,這組寓言詩當是初聞被貶時所作。~兩句以豫章自喻,情隱語悲,表達了地生我材,天不與時的憤怨。

唐代詩人白居易《寓意詩五首》

水小池窄狹,動尾觸四隅。

唐·白居易《放魚》。四隅(yu餘):四角,四邊。這兩句大意是:(被貶官江州時,地小官微,無由施展才能)好像是一條大魚被置於狹小的池中,每一遊動,尾巴就會觸到池邊。以魚大而池小來比喻地小官微,表現懷才不遇的苦悶心情,很貼切。可用來形容受條件限制,無由施展才能的處境。

唐代詩人白居易《放魚》

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宋·柳永《鶴沖天》[黃金榜上]。忍:忍心,這裏有硬着心腸的意思。浮名:指虛浮的功名。淺斟(zhēn真)低唱:指與歌妓、樂工一起飲酒吟唱。斟,往杯子裏倒酒。這兩句大意是:忍心把虛浮的功名,換成了在歌樓妓館中喝酒唱曲的浪漫生活。柳永是一個“才子詞人”,但參加科舉考試卻榜上無名,落第後,他在歌樓妓館中尋訪知己,過着“偎紅倚取”、“淺斟低唱”的放浪生活。他對自己的懷才不遇忿忿不平,內心是痛苦的,辛酸的。這兩句就是抒情主人公的不平之鳴,反映了滿腹的牢騷和酸楚。

北宋詞人柳永《鶴沖天》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見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知音:相傳楚人鍾子期通曉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巍巍乎若太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湯湯乎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絕弦,不復演奏(見《呂氏春秋·本昧》)。這兩句大意是:想取出鳴琴彈上一曲,遺憾的是無知音欣賞,又有誰能解此中昧呢?這是詩人夏日納涼時的懷人之作。時值夏夜水亭,明月東上,炎退暑消,荷風送香,竹露滴響,詩人多麼希望能與友人共度良宵。可是友人不在身邊,縱有操琴雅興,卻無知音之人,頓時興味索然,一股莫名的惆悵湧上心頭。此名句可藉以抒發懷才不遇,知音難覓的悵恨心情。

唐代詩人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見唐·李白《行路難三首》其二。這兩句大意是:大道像青天那樣寬廣,唯獨我卻沒有路可走。在寫作上,這兩句有三點值得注意:一,用道路像天一樣寬廣作為走投無路的反村,突出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二,它是這首詩的開頭,起勢突兀,破空而來,使心中鬱結的感情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同時還能引起讀者對下文的注意;三,它既是賦的手法,也是比的手法,使人感到它的思想感情內容十分深廣。

唐代詩人李白《行路難三首》

芳菲不相投,青黃忽改色。

《古詩·桔柚垂華實》解釋:芳菲:指桔柚色香。相投:指投合人們喜愛。借桔柚歎息自己懷才不遇,久擱而變色。

無名氏《古詩·桔柚垂華實》

良駿敗於拙御,智士躓於暗世。

晉·葛洪《抱朴子·官理》。御(yù預):駕駛車馬的人。躓(zhì描):被絆倒。這兩句大意是:良馬失敗於拙劣的'駕御者,才智之士羈絆於昏暗的世道。好馬須有良御,智士須逢明世。再好的馬遇到拙劣的騎手和御手也跑不快;再有才智的人生在暗世也發揮不了自己的才能,不能有所作為。這兩句以“良駿敗於拙御”作比興,通曉易明地揭示了“智士躓於暗世”的悲劇。這種以淺比深的説理方法可以借鑑。可用這兩句揭示智士不能有所作為的原因,也可用以抒發智士逢暗世而不能有所作為的感歎。

東晉醫學家,道教學者,煉丹家葛洪《抱朴子·官理》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戰國·屈原《離騷》。忽:迅速。淹:久留。代序:指季節更相替換。這兩句大意是:時光匆匆流逝啊,一刻也不久留,春去秋來,更相替換,年復一年。這是屈原有感於日月空流,自己無法施展政治抱負而寫下的傷時名句。名句記述詩人的感受,為抒發懷才不遇的強烈感情張目。~看似客觀描寫,實際上潛藴着主觀情志,含而不露,耐人品味。

戰國時期愛國主義詩人屈原《離騷》

君去若逢相識問,青袍今已誤儒生。

唐·劉長卿《別嚴士元》。青袍:唐代八品九品的小官穿青色的官服。這兩句大意是:你這回去湖南,如果有相識人問起我的消息,你就告訴他們:我現在還穿着青色袍服,前程已經被耽誤了。這兩句和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相似。王詩是表示白己表裏澄澈,光明磊落;劉詩是失意者説的牢騷話,藉以抒發心中的怨憤,這種託人告語,藉以抒情的表現手法,可以學習借用。

唐代詩人劉長卿《別嚴士元》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唐·李白《行路難》其一。箸(zhù助):筷子。茫然:渺茫而無着落的祥子。這兩句大意是:放下杯子和筷子不飲不食,拔出寶劍看着周圍的一切,心裏茫茫然。李白是一個有遠大政治抱負的詩人,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有可能被任用的時候,卻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在離開長安時,詩人寫下了《行路難》三首,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抑鬱不平之氣。這兩句寫的是在友人送別宴上的情況。詩句通過鮮明的自我形象,表現了他激動不已的心情。“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展示了他內心的苦悶、抑鬱和澈憤。可化用來描寫失意時或對某事雖有不平,卻又無可奈何時的激動心情。

唐代詩人李白《行路難》

白日不照吾精誠,杞國無事憂天傾。

唐·李白《粱甫吟》。白日:喻君王,精誠:赤誠忠心。杞國憂天:據《列子·天瑞篇》記載,春秋時,杞國有人擔心天塌下來,愁得寢食俱廢。這兩句大意是,皇帝不體察我對國家的至誠至忠,一片丹心,反説我是杞人憂天。《樑甫吟》是李白被唐玄宗“踢金放還”,離開長安後的抒憤之作。一兩句直抒胸臆,把自己精誠忠貞、一心報國卻不被理解,反被視為杞人憂天、庸人自擾的強烈忿懣,一股腦兒傾訴出來。懷才不遇的痛苦,壯志難酬的激憤,種種複雜感情都包含在這氣勢奔放的詩句之中,使讀者彷彿感知到詩人胸中有一顆火熱滾燙而激盪不平的心。

唐代詩人李白《粱甫吟》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唐·李白《將進酒》。這兩句大意是:自古以來睿智徹悟之人總會感到寂寞,唯有寄情詩酒者能留下個好名聲。此二句抒發詩人心中深廣的憂憤。他説古來聖賢“皆寂寞”,實則是説自己“寂寞”,因他常以管仲、諸葛武侯自比;既然是感到“寂寞”,自然要長醉不復醒,自然崇尚飲者,説“惟有飲者留其名”。詩句集中反映了詩人“賜金放還”之後的憤懣及感慨。

唐代詩人李白《將進酒》

苦吟莫向朱門裏,滿耳笙歌不聽君。

唐·郭震《蛩》。蛩(qióng窮):蟋蚌。苦吟:苦心吟唱,這裏以擬人手法,將蟋蟀之嗚叫聲比作詩人在苦心吟詩。朱門:指富貴之家。這兩句大意是:不要向富貴人家去苦心吟唱,因為富貴人家耳中充滿着笙歌之聲,他們是不會聽你的吟唱之聲的。作者採用擬人手法,以忠告蟋蟀的方式諷刺富貴人家笙歌滿耳的豪奢生活,委婉地吐露出下層文人的牢騷不平,立意新潁而手法奇妙。可用來抒寫封建社會的文人因自己的艱苦勞動不為上層社會所重而產生的不平情緒。

唐代詩人郭震《蛩》

橫玉聲中吹滿地,好枝長恨無人寄。

宋·晏幾道《蝶戀花》[千葉早梅]。橫玉:指橫吹玉笛。吹滿地:指《梅花落》笛曲,暗喻落梅。無人寄:借用南朝陸凱從江南折一枝梅花寄給友人范曄的典故,這兩句大意是:在橫笛《梅花落》的曲子聲中梅花紛紛落地,好梅枝無人折以寄遠,使人長恨不已。這是一首詠梅詞,上片寫梅開,下片寫花落。下片是:“一捻年光春有味,江南江北,更有誰相比。~。”詞中所寫的江南江北沒有什麼花可與倫比的落梅,正是不合時俗的作者自我形象的生動寫照。小晏寫梅吟志,寄託着懷才不遇的感慨及孤傲不羣的性格。

北宋詞人晏幾道《蝶戀花》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宋·辛棄疾《鷓鴣天》[壯歲旌旗]。卻:副詞,表示轉折,這裏有“反倒”、“竟然”的意思。平戎(róng容)策:平定敵人的策論,這裏指作者南歸後向朝廷提出的《十論》《九議》等很有見地的抗金奏章。東家:主人,這裏喻指朝廷。一説東家為求鄰,也可。種樹書:指記述種樹栽花之道的書藉。這兩句大意是:想不到竟將洋洋萬言的平戎策,換來了東家的一本種樹書。關於這首詞,作者曾寫有一個小序:“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憶少年時事,戲作”,可見這是一首自嘲詞,這末兩句就頗有詼諧戲謔的意味。但在幽默的背後,卻流露出作者難以掩抑的辛酸和苦澀。“追往事,歎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吟誦下闋,悲涼之氣溢於紙背,千載以下,猶為作者的生平扼腕歎息。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鷓鴣天》

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蟄龍知。

宋·蘇軾《王復秀才所居雙檜二首》其二。九泉:地下極深的地方。蟄(zhé哲)龍:潛伏在地下待機飛天的龍。這兩句大意是:檜樹的根直插到九泉也是直的,不曾盤曲,但根在地下,人不能見,只有蟄龍才能知道。詩人認為,檜樹的根和它的樹幹一樣,也是挺直的,但根在地下,無人知曉,蘇軾藉此讚美王復的才能和品德表裏一致,勁節不屈,只是無人瞭解。這是常用的借物為喻的手法,沒想到在“烏台詩案”中,當時的宰相王竟對神宗説:“陛下龍飛在天,軾以為不知己而求之地下蟄龍,非不臣而何?”給蘇軾扣上“不臣“的可怕罪名,意欲置蘇軾於死地,幸虧神宗還算明白,説:“詩人之詞,安可如此論,彼自詠檜,何與朕事?”才算沒治蘇軾的罪。從這裏可見讒佞者的可惡,文字獄的可怕。可以此描繪老樹的根,或藉以抒寫懷才不遇無人理解的抑鬱情懷。

北宋文學家蘇軾《王復秀才所居雙檜二首》

面蒼然,鬢皤然,滿腹詩書不直錢。

宋·陸游《長相思》。皤(pó婆):白。直:通“值”。這幾句大意是:雖有滿腹詩書,卻毫無用處,到晚年還是貧窮潦倒,只落得滿面憔悴,鬢髮斑白。寫自己雖有報國壯志和超人才學,卻不為統治者所重,抑鬱不平。可用來抒發懷才不遇的苦悶心情。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長相思》

地褊未堪長袖舞,夜寒空對短檠燈。

宋·黃庭堅《次韻幾復和答所寄》。褊(biǎn貶):狹小。檠(qíng情):燈架。“短檠燈”為寒士苦讀的象徵。這兩句大意是:地方狹窄,長袖不能隨意舞動;寒氣襲人,夜半空對孤燈苦吟。這兩句寫友人黃幾覆在嶺南的處境。黃幾復有才有識,卻屈沉下僚,在偏僻的嶺南小縣任職十年,未能施展才華,縱然徹夜苦讀,滿腹經綸,也是枉然。所以作者“~反映他的遭遇,字裏行間,藴含着同情、不平之意。寫懷才不遇可以借用。

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黃庭堅《次韻幾復和答所寄》

準擬騎鯨,不然射虎,一吐胸中鬱。

清·陳維崧《念奴嬌》。準擬:打算。騎鯨:騎在鯨魚背上。李白曾自署“海上騎鯨客”。射虎:漢代李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這幾句大意是:我準備去騎鯨,不然就去射虎,一吐我胸中的鬱憤。騎鯨喻遠遁海上,射虎喻建功邊塞,前者遇隱,後者進取。詞句在懷才不遇的憤慨中又溢出一股豪邁之氣;用典抒志,詞簡而情濃,可以借鑑。

白玉隱於頑石裏,黃金埋入污泥中。

明·馮夢龍《古今小説·趙伯升荼肆遇仁宗》。這兩句大意是:白玉隱蔽在頑固的石頭裏,黃金埋沒在污濁的泥沙中。這兩句比喻賢能之士大志不伸,沉淪下僚,被埋沒而不被人所認識。

我當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

李賀《開愁歌》。二十不得意:李賀二十一歲應府試,初試告捷,後有人以李賀“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為由,説他應避家諱,阻撓他參加進士考試,堵絕了仕進之路。枯蘭:枯萎凋謝的蘭花。這兩句大意是:我二十失意,那顆被揉碎的心,就像一株枯謝的蘭花。蘭花幽香、高潔,素雅,象徵着詩人美好、正直、純潔的心靈;蘭花枯謝,正是那顆受摧殘,被揉碎的心的生動外現。用香草比人格,屈原已開其端,但用枯謝的蘭花比喻心緒愁情,卻是李賀的創造,比得形象、貼切,又含義深厚。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見唐·李白《宣州謝I樓餞別校書叔雲》。扁(pian偏)舟:小舟。這兩句大意是:人生在世不能稱心如意,明朝披散着頭髮駕着一葉扁舟嘯傲於江胡之間。李白的進步理想與黑暗現實的矛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無法解決的。因此,他總是陷於“不稱意”的苦悶中,而且只能找到“散發弄扁舟”這樣一條擺脱苦悶的出路。儘管他精神上經受着憂鬱苦悶的重壓,但並沒有因此放棄對進步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實表現了不屈的抗爭。詩句十分逼真地刻畫了這位偉大詩人的神態和心態。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來材大難為用。

見杜甫《古柏行》。志士幽人:此指想為國家人民做點事的人。材大:明指古柏高大,可作大廈棟梁之材,這裏借指能幹的人才。這兩句大意是:有志於為國為民的有識之士不要怨憤嗟歎了,從古以來有雄才大略的人就難為當政者所用,豈獨今日如此!這是杜甫借古柏自詠懷抱,表達懷才不遇的鬱悶心情。~兩句人、物雙關,揭示出封建杜會不重人才,材大難用的本質。詩意寄慨遙深,詩風沉鬱頓挫。

把吳鈞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宋·辛棄疾《水龍吟》(楚天千里)。吳鈎:古時吳地製造的一種彎形寶刀。了(1iǎo):完畢。會:理解。登臨:登山臨水。這裏指登臨秦淮河畔建康(今南京)下水門城樓上的賞心亭。這幾句大意是:把吳鈎從頭到尾仔細觀看,又把亭上的欄杆拍了個遍,沒有人能夠理解,此時此刻我登臨賞心的真意。辛棄疾出生在金人統治下的濟南,二十二歲時就在家鄉組織抗金義軍。成為叱吒風雲的青年英雄。失敗後率餘部渡江南歸,想在南宋施展抗金復國的宏願。可是南宋統治者對他並不信用,使他屈沉下僚,報國的壯志無從實現。此時,作者南歸已經七、八年,依然一事無成,一日他登臨賞心亭,遙望北國被鐵騎蹂躪的家鄉河山,不禁悲憤填膺。再看看那曾經伴隨自己衝鋒陷陣的“吳鈎”,此時竟白白懸掛在身旁,毫無用武之地。詞人越想越激憤,他撥出腰間的寶刀看了又看,把賞心亭上的欄杆拍了個遍,這兩個典型動作,宣泄了他胸中鬱塞的悲憤不平之氣。接若詞人以“無人會,登臨意”這一句冷峻的話,説明了自己的心意決不會被南宋統治集團所理解,報國的壯志決無實現的可能,悲涼之意,力透紙背。這種通過典型動作表情達意的寫作手法,可資借鑑。

動而得謗,名亦隨之;投閒置散,乃分之宜。

唐·韓愈《進學解》。投閒置散:被安置在閒散不重要的位置上。分:名分。宜:適宜。這幾句大意是:動不動就遭到別人的毀謗,名譽也隨着受到損害。我被安置在(國子博士)的閒散位置上,乃是我分所應得。這是作者的自咎自責之詞,其實是對自已有才德而不被重用表示不滿的反語,寓否定於肯定之中,説的全是牢騷話,反話正説是一種藝術手法,運用得體,能使行文生動有趣,幽默含蓄,增強文章的諷刺力和感染力。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雪凌霜質,不是繁華隊裏身。清朝學者陸惠心

天公放我平生假,剪裁冰雪,追伴風月,管理鶯花。

元·馬致遠[大石調·青杏子]《悟語》。這幾句大意是:老天爺給我一生放假,要我主宰風花雪月,陶醉於自然。馬致遠懷才不遇,寄身田園,卻故作曠達。他希望生活於與世無爭的大自然裏,領略自然之美.使不平靜的心境達到暫時平衡,沉浸在“寵辱偕忘“的心態中。以上幾句正是這種心態的反映。

我生如寄良畸孤,三尺長脛閣瘦軀,俯啄少許便有餘,何至以身為子娛。

宋·蘇軾《鶴歎》。如寄:好像是暫時寄居在天地間。良:確實。畸(jǐ基)孤:孤獨,不與眾人相合。脛(jìng徑):腿。閣:通“擱”。少許:很少一點。子:你。這幾句大意是:我的一生實在很孤獨,好像暫時在天地間寄居,三尺長的腿上放着瘦瘦的身軀,低頭啄取得少一點食物就已足足有餘,何至於拿我自身來博取你的歡娛!詩人採用第一人稱的手法,以鶴的口吻説自己處境孤苦,所求極少,不甘供人娛樂,實際上有着明顯的寄託意義。可用來詠鶴,或用來抒發懷才不遇而決不隨俗浮沉的心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