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管理員工的三個境界

來源:文萃谷 2.59W

國學大師王國維把讀書做學問比喻成功“三個境界”,使用三首宋詞進行了歸納,第一個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層樓,望斷天涯路。”第二個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個境界是“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有關管理員工的三個境界

同樣,在員工管理上也有三個境界。從高到低分別是理想主義、標準主義和現實主義。

一、理想主義

什麼是理想主義呢?在英文裏,理想主義與唯心主義是一個詞,都是idealism.這個詞屬於哲學範疇,在員工管理方面,意思是説,思想精神是第一位的,是至高無上的。我在這裏討論的理想主義,雖然與哲學意義上的唯心主義不完全是一回事,但有密切關聯。理想意味着善良完美的觀念,是大公無私的集體主義精神。因為是perfectidea,所以是ideal.如果不是完美善良的觀念,而是一般的idea,就很難“至上”,很難成為“主義”。公元前5世紀的柏拉圖是古希臘世界裏最著名的唯心主義者,他的著作集中討論“善”,即“good”。從11世紀到18世紀,歐洲流行主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的核心內容是絕對精神,是lute的含義與柏拉圖的good幾乎是一樣的,即完美的善良,絕對的善,也就是孔子講的“至善”。

回到員工管理上來,理想主義就是要求員工具有大公無私的集體主義精神、具有任勞任怨的老黃牛式的工作態度、具有仁義誠信等至善準則、具有十分美好的'執行力、具有……

理想意味着善良完美的觀念。既然是完美的道德觀念,理想就不大可能成為現實。這樣的員工,正因為其道德上、工作上的完美,就導致其十分難以找到。

二、標準主義

什麼是標準(Standard)呢?標準是為在一定範圍內獲得最佳秩序,對活動或其結果規定共同的和重複使用的規則、導則或特性的文件。該文件經協商一致並經一個公認的機構批准。

在管理員工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規章制定,以期約束員工,實行標準化。什麼是標準化呢?在一定的範圍內獲得最佳秩序,對實際的或潛在的問題制定共同的和重複使用的規則的活動,稱為標準化。標準化的基本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抽象性;②技術性;③經濟性;④連續性,亦稱繼承性;⑤約束性;⑥政策性。

我們這個時代,由於沒有具體的傳統信仰,沒有超驗事物的評判尺度,沒有絕對真理的核心概念,所以不能老是用理想主義去裁定員工的正確與否。只要員工能遵守規章制定,按時完成工作,就是好員工了。

三、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一詞,最早見之於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對法國畫家庫爾貝作品的評論。庫爾貝不從時俗,按照實際生活的面貌作畫,被當時巴黎官方評論家們譏之為“現實主義”作品。庫爾貝為表示抗議,索性樹起了現實主義的旗幟。以後現實主義一詞便得到了廣泛使用。

在員工管理上,我們也要實行現實主義。如果員工能夠完成任務,有點小是小非,問題也不大。退一步講,即使偶爾不能完成任務,管理人員也不應該大驚小怪。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