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碧霞祠導遊詞(通用6篇)

來源:文萃谷 2.63W

作為一名旅遊從業人員,通常需要用到導遊詞來輔助講解,導遊詞事實上是一種對旅遊景點進行歷史的、文化的、審美的解讀的文體。如何把導遊詞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山東省碧霞祠導遊詞(通用6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山東省碧霞祠導遊詞(通用6篇)

山東省碧霞祠導遊詞 篇1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順着天街向東走,在天街的東首,我將帶您去遊覽一座白雲繚繞的“天上宮殿”,這座大殿佈局周密,結構嚴謹,殿裏有很多精巧的銅、鐵小鑄件,而且這天上宮殿還是是泰山上最大的古代高山建築羣。我相信大家在看了它以後,都會感歎我們的祖先是如此的勤勞和智慧。哎,這天上宮殿就是泰山碧霞元君的上廟——“碧霞祠”。在古詩中啊,曾有詩人用"天門遙指碧霞祠,雲霧衣裳日月旗"、"巍巍金殿插雲邊"等句子來讚頌它。

“碧霞祠”創建於宋真宗東封泰山的時候,後世有過多次重修。碧霞祠最開始的時候是叫昭真祠,金代叫昭真觀,明代擴建以後改稱碧霞靈佑宮,碧霞祠的名字,很可能是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後改稱的。碧霞祠現在有二進院落,五間正殿。它在建築上最大的特點是殿頂有瓦壟360條,象徵着全年360天。

碧霞祠主祀碧霞元君,道教尊稱為“天仙聖母碧霞元君”,傳説為玉皇大帝的女兒。在清代張爾吱的《篙庵閒話》曾經記載過這樣一個小故事:説漢時仁聖帝時,泰山上曾經有一對石刻的金童玉女,五代的時候大殿塌了石像也壞了,小童不知道散落到了哪裏,而玉女則淪於泰山頂的“玉女池”中。宋真宗東封泰山,在玉女池中洗手的時候,一尊石人浮出水面,洗乾淨之後,原來就是曾經跌落玉女池的玉女石像也。於是宋真宗命有司為玉女建立祠堂,號為聖帝之女,封號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民間則俗稱“泰山老母”,相傳是保護婦女、兒童的神仙。我們來祠院中碧霞元君的大殿,殿堂五楹,重檐八角,飛檐畫棟,宏偉壯麗。

碧霞祠的五間正殿由於山頂上狂風暴雨較多,加以冬季特別寒冷,陶瓦很易破裂。因此正殿的蓋瓦,檐鈴都是銅的。左右各三間配殿和五間山門的蓋瓦,都是鐵的。殿前有香亭一座,亭內神像、擺設也都是銅質的。鉚固瓦當的是水獸,用來防止火災。正殿外的匾額由乾隆皇帝題字:“贊化東皇”、內匾由雍正皇帝題字:“福綏海寧”。殿內供奉的就是碧霞元君。東西配殿供奉的分別陽光奶奶和送生娘娘,據説,這碧霞元君、陽光奶奶和送生娘娘是姊妹仨。她們姊妹三人在老年婦女中特別有威望,而這也正是很多老年婦女執着登山的重要的原因。就好象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這做領導的有沒有威信,關鍵就看他是否能得到羣眾的擁護一樣,這神威不威,看來也主要是看乾的事能不能幹到百姓的心坎上。

好,繼續參觀碧霞祠。

在大殿的前面是“香亭”,裏面供奉着元君的小銅像,大概是泰山奶奶為香客“開小灶”的地方。亭的兩側是兩塊巨大的銅碑,這兩塊東西對峙的巨大銅鑄大碑俗稱“金碑”,東面的一塊是明萬曆年間《敕建泰山天仙金闕碑記》;西面的呢是天啟年間《敕建泰山靈佑宮碑記》。亭前的是明代嘉靖和萬曆年間銅鑄千斤鼎和萬歲樓。

南邊的大山門,門的裏面分別列有四尊銅像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位門神。左右兩邊是兩座鐘鼓樓。南樓的門上曾設有歌舞樓,看來啊,元君奶奶也是愛聽歌看舞的。大門的外面是金藏庫,俗稱“火池”,是元君奶奶收集善款的地方,整日香煙繚繞,紙火升騰。

我們知道道教是以泰山為“羣山之祖,五嶽之宗,天地之神,神靈之府”,故碧霞祠的聲望遠播海內外,香火非常旺盛。1982年,碧霞祠被定為道教的全國重點宮觀之一。

好,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參觀完了這座“天上宮殿”,現在我們繼續前行,到別的觀光點繼續遊覽泰山。

山東省碧霞祠導遊詞 篇2

泰安市位於山東省的中部,總面積7762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551.7萬人。泰安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5000年前這裏孕育了燦爛的大汶口文化。這裏坐落着國山泰山,泰山自然景觀雄偉高大,它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縮影。泰山成為歷代帝王封禪祭天的神山,泰安也因山而得名,從古語“泰山安則四海皆安”中來,寓意“國泰民安”。

泰山又稱岱山、岱宗、岱嶽、東嶽、泰嶽等,名稱之多,實為全國名山之冠。泰山前臨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濟南,面積426平方公里,泰山主峯玉皇頂海拔1532.7米,氣勢雄偉,拔地而起,有“天下山”之美譽。1987年泰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遊泰山要看四個奇觀:泰山日出、雲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泰山引人入勝的地方就是泰山是中國歷史上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

各位遊客,我們已經來到了南天門,現在我們已置身“天界”了。沿天街東行,在天街的東端就是碧霞祠了。它是一座白雲繚繞的“天上宮殿”,這座大殿佈局周密,結構嚴謹,殿裏有很多精巧的銅、鐵小鑄件,而且這天上宮殿還是是泰山上的古代高山建築羣。在古詩中啊,曾有詩人用"天門遙指碧霞祠,雲霧衣裳日月旗"、"巍巍金殿插雲邊"等句子來讚頌它。碧霞祠主要供奉的是碧霞元君,道教尊稱她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泰山碧霞元君是中國歷史上影響的女神之一,相傳是保護婦女、兒童的神仙。也是中國宗教史上一的一位愛國女神,她威靈赫赫,庇佑九州。

“碧霞祠”創建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後世有多次重修。始稱昭真祠,金代叫昭真觀,明代擴建以後改稱碧霞靈佑宮,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後改稱今名。碧霞祠是二進院落,以照壁、金藏庫、南神門、大山門、香亭、大殿為中軸線,兩側為東西神門、鐘鼓樓、東西御碑亭、東西配殿。碧霞祠外有高大的照壁,上刻“萬代瞻仰”4個大字,表達了古人對元君的崇敬,在們內有東西神門。南大門築於重台上,前後廊式,廊下東西山牆上築神台供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方護衞神銅像。碧霞祠院內的東、西兩個碑亭中分別有乾隆皇帝於乾隆六年、乾隆二十二年來泰山時所立的御碑。其中東御碑亭中為“重修泰山神廟碑”,銘文為乾隆親制,形制雄偉,碑陰兩首乾隆御筆詩仍保存完好。正殿檐下有乾隆御賜匾額“贊化東皇”殿內中設神龕、祀元君銅像,兩側為眼光、送生兩神銅像。

1982年,碧霞祠被定為道教的全國重點宮觀之一。

山東省碧霞祠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

泰山古稱岱宗,面積426平方千米,海拔1532.7米。歷史悠久,文物眾多,以“五嶽之首”、“五嶽獨尊”的盛名稱譽古今。巍巍泰山就像一座民族的豐碑屹立於中華大地,舉世矚目。

泰山景區有著名的黑龍潭、扇子崖、天燭峯、桃花峪等十大自然奇觀。俯瞰泰山,山南麓自東向西有東溪、中溪、西溪3條大谷;山北麓自東向西有天津河、天燭峯、桃花峪三條大谷,六條大谷溪分別向6個方向輻射,將泰山山系自然地劃分為6個不規則區域,景態各異,形成了泰山六大旅遊區。

1982年,泰山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2006年9月列入世界地質公園名錄,同年年底成為我國首批66個5A級景區之一。

在中國五嶽當中,泰山的海拔高度居第三位,但我們説泰山是“五嶽之首”,為什麼呢?有這樣幾個原因。首先,泰山崛起於華北大平原之上,周圍沒有任何一座山可以和它相比,在人們的視覺上顯得格外高大;二是泰山位於東方,東方是太陽初生之地,萬物發生之所;三是跟中國的神話傳説有關。大家都知道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盤古開天闢地之後,屹立在天地之間。日子長了,盤古累了,就倒下了。盤古倒下之後,他的頭就化作東嶽泰山,四肢化作其他四嶽,他的血液化成了河流,他的骨骼化作其他的山脈。頭是一個人的首部,所以這也是一個原因。最後一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跟皇帝來泰山舉行封禪儀式分不開的。由於古人對太陽和大山的崇拜,自堯舜至秦漢,直至明清,綿延幾千年,泰山成為歷代帝王封禪祭天的神山。據記載,秦始皇之前就有72為帝王來泰山封禪,此後,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更是源源不斷而今天我們主要參觀的是泰山頂上一座道教建築—碧霞祠

碧霞祠是碧霞元君的祖庭,是泰山景區內現存最完美的一處古建築,保存着明清時期的風格,它的價值在於集建築、繪畫、雕刻、林木為一體,成為中國古老文化的例證。碧霞祠始建於宋大中祥符二年,稱為“昭真祠”,明代時稱“碧霞靈應宮”,清乾隆35年重修後改為碧霞祠。碧霞祠佔地25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3900多平方米。整組建築巍峨嚴整,氣勢恢宏。遠處眺望,白雲繚繞,金碧輝煌,宛若天上宮闕。

碧霞祠主要有神門、山門、鐘鼓樓、御碑亭、香殿、大殿、配殿、樂舞樓等12座大型建築,以山門為界,我們爬上台階,最先映入眼簾的是外院的西神門,因為碧霞祠是祭祀碧霞元君的神府,所以建有神門,神進入西神門,我們先不急着進內院,大家往台階下看,下面是一個火池,專供善男信女們燒香用的。火池南面的影壁上刻有“萬代瞻仰”四個大字,這四個字體現了碧霞元君的崇高地位。很多虔誠的香客,每年這兩個拱形門洞就是東西神門,上築捲棚歇山式三間閣樓,與兩座神門並列的就是東西鐘鼓樓。

我們檢票進入的這個門是山門,它是內外院的中界。山門的這四座塑像是中國傳統的四方之神:青龍、白走過山門,我們看兩邊各有一座方形碑亭,面闊進深均6.2米,通高7.9米,九脊重檐歇山頂,黃琉璃瓦蓋頂。這是乾隆皇帝的御碑亭。東亭內豎有乾隆六年“重修泰山神廟”御製碑,西亭內置乾隆登岱詩漢白玉我們左手邊這個銅爐是泰山現存最早的供器,連座一千斤,稱作“千斤鼎”。右手邊這個可以和他相媲美的大銅爐叫“萬歲樓”。這個銅爐造型別致,裝飾華美,是現存藝術性較高的香爐。

我們面前神案上的這個人物是道教的護法神:王靈官。王靈官後面的這個小殿是香殿,香殿內供奉的是元下面我們來看碧霞祠的主體建築—元君殿。元君殿有五間正殿,大殿檐下和殿內有兩塊大型浮雕匾額分別是乾隆的“贊化東皇”和康熙的“福綏海宇”。正殿內正中供奉的是碧霞元君銅像,兩側是送子娘娘和眼光奶奶銅像。東西這兩個配殿分別祀眼光奶奶和送子娘娘,據説拜一拜眼光奶奶,可以保佑孩子心明眼亮;拜拜送子娘娘,可生一個好孩子,這下大家明白人們為什麼這麼虔誠了吧。

正殿上頂部覆蓋的筒瓦以及其他裝飾物都是銅鑄的,仰瓦是鐵鑄的。這就是郭沫若詩句中“碧霞鐵瓦紅”的來歷。正殿有瓦壟360條,象徵着全年“周天之數”。瓦壟的末端都施一條精緻的飛龍,人稱“飛龍檐”。東西配殿上的瓦是鐵瓦。為什麼要用銅和鐵來做覆蓋呢?因為泰山海拔比較高,風雨侵蝕嚴重,用銅和鐵覆蓋,可以減少風雨對建築的侵蝕。

碧霞元君何許人也?有幾種説法,傳説中碧霞元君女神是天仙玉女,俗稱“泰山老母”。按照道家説法,男子得到稱為“真人”,女子則稱“元君”;泰山老母上通乾象,降靈下土,坤道成女,故名“天仙玉女”,又因為女神身穿着碧衣紅裙,所以稱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在中國道教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他是泰山的主宰神,據説他是有求必應,非常靈驗。登泰山到老奶奶面前許個願,不論是虔誠的善男信女,還是輕鬆旅遊觀光者都是樂此不疲的。

山東省碧霞祠導遊詞 篇4

碧霞祠是道教著名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位於泰山極頂之南,天街東首,北依大觀峯(即唐摩崖),東靠駐蹕亭,西連振衣崗,南臨寶藏嶺。系元君上廟,為泰山最大的高山古建築羣,宋大中祥符年間創建,金碧輝煌,儼然天上宮闕。祠為二進院落,以照壁、金藏庫、南神門、大山門、香亭、大殿為中軸線,兩側為東西神門、鐘鼓樓、東西御碑亭、東西配殿。

據《泰山道里記》和《岱覽》載,唐代前泰山頂上女神早有玉女或元君的稱號。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東封泰山時雕玉女像,鑿龕供於玉女池旁。至宋元年間始建玉女祠,金改稱昭真觀,明洪武年間重修,號碧霞元君,成化、弘治、嘉靖年間拓建重修,正殿施銅瓦,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鑄銅亭(當時稱金闕,現存岱廟)。清代順治年間神門上增葺歌舞樓及石閣,乾隆年間建御碑亭及鐘鼓樓,同治年間建香亭。其中在康熙年間因水衝廟毀而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又重修。碧霞祠現存建築保留了明代的規模及明代的銅鑄構件,建築風格多為清代中晚期的風格。

南大門築於重台上,前後廊式。廊下東、西山牆上築神台,供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方護衞神銅像。

正殿,上覆蓋瓦、鴟吻、檐鈴,均為銅鑄,檐下有乾隆御賜匾額“贊化東皇”。大殿5間,面闊24.7米,進深15.1米,通高13.7米,四柱七架樑,重樑起架,十一檁前後廊式,九脊歇山頂,四角施角柱。正間寬5米,次間寬4.4米,稍間寬3.45米,檐下施斗拱柱頭科單杪雙下昂六踩,斗拱上承託桃尖樑頭,平身科各間數量不同,正間6柁,次間5柁,稍間4柁,均單杪雙下昂五踩。斗拱上承託螞蚱頭,角科單翹重昂七踩,轉角鬥拱上承託寶瓶,檐下及後檐下亦施斗拱,形式與前面相同。屋面的筒瓦、大脊螭吻、垂脊、垂獸等構件皆銅鑄。大脊上飾雙鳳纏枝花紋,戧脊有6個獸和1個仙人,檐上瓦釘處飾立體走龍,均為銅鑄。歇山與山牆的交角處飾人物圖案,每面9個。

殿內槽柱上施四柁隔架斗拱。柱上施井字形天花板,正間內鬥拱相圍呈八角形藻井,中間高浮雕盤龍戲珠。正間和西次間均設石雕仰覆蓮紋須彌座神台:正間神台裝木構雕花神龕,祀元君銅像,兩側為眼光、送生兩神銅像;東次間神台供眼光奶奶及二侍女銅像,西次間神台供送子娘娘和二侍女銅像。正殿內懸康熙帝巨匾“福綏海宇”。

祠以照壁、火池、南神門、大山門、香亭、大殿為中軸線,左右分列東西神門、鐘鼓樓、御碑亭、東西配殿等建築。結構嚴謹,佈局緊湊,南北長76.4米,東西寬39米,總面積2979.6平方米。照壁和火池均在南神門外,照壁下部石砌,上部砌作五脊牆頂,北面鑲石板4塊,大書“萬代瞻仰”。壁高3.45米,寬5.22米,厚0.65米。火池一間在照壁北,又名金藏庫,磚石建造,面闊5.3米,進深5.3米,通高5.7米,無樑檁橫磚發券,筒瓦五脊歇山頂。面北開一門,東西山牆各開一窗,是香客焚燒幣帛及香紙的地方。

南神門外是金藏庫,俗稱火池,專供香客焚紙香。火池有照壁,大書“萬代瞻仰”。門上有歌舞樓,門內東有東神門,西有西神門,盤道穿越其間。院中東為鐘樓,西為鼓樓,北為重台。在火池北,石砌方形,頂部條石平鋪。門寬2.7米,進深5.26米,高2.73米,東西各有小房一間,門相對。門有歌舞樓3間,面闊9.79米,進深4.95米,通高4.9米,兩柱六檁六架樑,重樑起架,捲棚歇山頂,東西山頂各開一拱形門,北面無壁。檐檁墊板等施墨線小點金彩繪。

西神門與天街相連,東神門與通玉皇頂的盤道相接,兩門形式相同,均石砌拱形門洞,高3.4米,寬3.25米,進深5.4米。上築閣樓各3間,面闊8.8米,進深3.5米,通高4.9米,二柱六檁六架樑,重樑起架,捲棚歇山頂,施墨線小點金彩繪。

三神門間各有北向小房,頂部鋪條石,將東西閣樓和歌舞樓連在一起,有石階相通。

鐘鼓樓位於大山門前東西閣樓北,面闊、進深均5.4米,通高7.38米,方形重檐五脊歇山頂,灰色筒瓦,樓身施四通柱,上下層間施四楞木鋪釘木板。上屋施角樑、扶角樑、金枋等起架。金枋上橫置一圓樑懸掛獸鈕蓮口銅鐘。施墨線小點金彩繪。

大山門,5間,面闊19.8米,進深11.2米,通高12.15米,五柱九檁七架樑,中柱前後廊式,重樑起架,九脊歇山頂,筒瓦板瓦、大脊垂脊、勾頭、滴水、螭吻、走獸等均鐵鑄。

正次間中柱下裝3門,稍間檐下砌牆開圓拱窗,內置青龍、白虎、文曲、武曲星君4銅像。檐下施斗拱,柱頭科為單杪雙下昂七踩斗拱;平身科每間4柁,也為單杪雙下昂七踩斗拱。斗拱檐檁普柏枋、闌額、墊板、由額及雀替施墨線大點金彩繪。

東西御碑亭,位於大山門後兩側,方形,面闊進深均6.2米,通高7.9米,施四通柱,九脊重檐歇山頂,黃琉璃瓦蓋頂。檐下施斗拱,一斗二升交麻葉頭。下層四周砌牆。兩碑亭均開一南向門及向院內的門。斗拱檁枋上施墨線大點金彩繪。亭內置乾隆登岱詩漢白玉碑。

東西配殿各3間,面闊13米,進深7.7米,通高8.4米,四柱五架樑,七檁前後廊式,重樑起架,五脊硬山頂。檐下施斗拱,柱頭科單下昂三踩。斗拱上承託抱頭樑(螞蚱頭狀),平身科,單下昂三踩。斗拱上託六分頭,檁枋斗拱上飾墨線大點金彩繪。東配殿供眼光奶奶和二侍童銅像,西配殿供送生娘娘及二侍童銅像。瓦面的板瓦、筒瓦、大脊、螭吻、勾頭、滴水、走獸等皆鐵鑄。

院中為香亭,即明萬曆年間所鑄金闕處,金闕後移山下。今亭重檐八角,內祀元君銅像。亭兩側有銅碑對峙:東為明萬曆年間《敕建泰山天仙金闕碑記》;西為天啟年間《敕建泰山靈佑宮碑記》。亭前有明嘉靖和萬曆年間銅鑄千斤鼎和萬歲樓。香亭,在正殿前院中,方形,面闊進深均5.8米,通高8.3米。亭身四通柱,周列角柱和輔角柱,共12根,形成下層環廊。柱上施斗拱、柱頭科一斗二升交麻葉頭,平身科每面8個,一斗二升螞蚱頭。上層柱頭科斗拱單昂一斗二升三踩,平身科每面6個,影作一斗三升。黃琉璃瓦九脊重檐歇山頂。亭內設神龕,供碧霞元君銅像。

院東南、西南偶是御碑亭,內有乾隆登岱詩碑。

祠東為道院,明代置東公署,香税總巡官駐此。清代改為駐蹕亭。院南為寶藏嶺,上有巨石類獅,俗稱獅子峯。1983年,泰山碧霞祠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二十一處重點道教宮觀之一。1985年,這座千年古觀重新交由道教組織管理,作為宗教活動場所開放。

山東省碧霞祠導遊詞 篇5

1.碧霞祠山門

各位朋友,現在我帶大家去遊覽一座白雲繚繞的"天上宮殿",這座大殿佈局周密,結構嚴謹,殿裏有很多精巧的銅、鐵小鑄件,而且這座"天上宮殿"還是泰山上最大的古代高山建築羣。我相信大家在看了它以後,都會感歎我們的祖先是如此的勤勞和智慧。這天上宮殿就是泰山碧霞元君的上廟——"碧霞祠"。古詩中啊,曾有詩人用"天門遙指碧霞祠,巍巍金殿插雲邊"等詩句來讚頌它。

碧霞祠創建於宋真宗東封泰山時,後世有過多次重修。碧霞祠最開始的時候是叫昭真祠,金代叫昭真觀,明代擴建以後改稱碧霞靈佑宮,碧霞祠的名字,很可能是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後改稱的。碧霞祠現在有二進院落,五間正殿。它是一處高山傑出的建築羣,它之所以被稱得上高山傑作,它在建築上的最大特點是是因為它的建築位置選的非常巧妙:背靠泰山主峯,利用自然山勢,建築物佈局緊促而又合理,同時它在使用建築材料上因地制宜,大量使用了金屬構件,從天街方向仰望,它高聳于山峯之上,威嚴壯觀,從極頂向下俯視,它金頂耀目,依山接雲。從文化角度講,它是泰山女神的神宮,悠久的歷史文化現象和廣泛的民眾信仰使得它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高大而威嚴。清晨,走出碧霞祠的東神門可以迎接泰山日出,黃昏,站在碧霞祠的西神門,又能觀賞晚霞夕照。碧霞祠不愧為“天上宮闕”。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南邊的大山門,門的裏面分別列有四尊銅像,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大神獸。左右兩邊是兩座鐘鼓樓。

2.南神門

站在這裏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來,碧霞祠是由南北兩個院落組成,第一院落南院是由東西南三個神門所組成,南神門外有一個大照壁,上面所寫“萬代瞻仰”四個大字,是康熙皇帝所提,表達了古人對對碧霞元君的敬崇。

3.火池

南神門照壁前有一個大火池,叫金藏庫,俗稱“火池”,是元君奶奶收集善款的地方,整日香煙繚繞,紙火升騰。那是專供善男信女墳紙燒香的這樣一個地方,縱觀泰山上下的廟宇,只有此處是香火最為旺盛的'了,南神門上建有一個歌舞樓,每當有重大的祭祀朝拜活動的時候,歌舞樓上就會奏響歡慶的音樂,供遊人欣賞。

下面就請大家跟我穿過山門,我們重點參觀一下碧霞祠的第二進院落北院。

4.香亭

走進山門,我們的視線被一個重檐八角的香亭擋住,看不到正殿的真面目,使我們更增加了它的神祕感,其實香亭的設立,既有它的實用意義,又起到了影壁的作用。

亭是重檐八角,為黃色琉璃瓦所覆蓋,內供元君的小銅像,上書“金光普照“,據説是由李重陽所題,大概是泰山奶奶為香客“開小灶”的地方。

“香亭”所在的位置是明萬曆年間所鑄金闕處,金闕後移到山下岱廟。

5.金碑

在碧霞祠裏,除了正殿的頂瓦為銅鑄之外,還有3件構造精美的銅製建築,這就是一座金闕和兩座金碑。它們被稱為“三金”。是因為他們均為外表鎏金製成的。第一“金”為銅亭,又叫金闕,原來設在香亭的位置,後移到山下岱廟。明代萬曆43年製造,銅質全仿木結構,重檐歇山頂,整體鎏金,造型工整,製作精美。

第二第三“金”在香亭的兩側東西對峙,是兩塊巨大銅鑄碑。東面的一塊是明萬曆年間《敕建泰山天仙金闕碑記》,為建立金闕的記事碑;西面的呢是明代天啟年間《敕建泰山靈佑宮碑記》,為重修碧霞祠的記事碑。兩座銅碑形制相同,製作工藝精細,碑頂端的龍首雕塑細膩傳神。我們不難想象出,當時金闕穩坐中間,金碑兩面矗立,金碧輝煌的景象。

兩碑中間是明代嘉靖和萬曆年間銅鑄千斤鼎和萬歲樓。令人目不暇接,讓我們愈加感到了這裏的不同尋常。而如果不如此佈置,假若祠內空無一物,一覽無餘,又怎能有此等韻味與效果呢?

6.大殿

前方各位看的就是祠院中供奉碧霞元君的大殿了,我們看到它正殿五間,東西長24.7米,南北深15.1米,殿高13.7米。四柱七樑,九脊歇山頂式結構。殿頂的360條瓦壟,象徵着全年的周天之數,取周而復始之意。

大殿因為建在高山之上,常遇疾風暴雨和風雪嚴寒,於是聰明的古代建築師們為了防止自然災害的侵襲,明代就開始利用金屬覆頂。主殿,配殿和山門的房頂構件,全部採用金屬製成,從而形成了銅梁鐵瓦的特點。到了明代,正殿的瓦,鴟吻,脊獸等全部更換為銅製。這樣可以防止高山氣候多變,雲蒸雨降造成的材質腐爛,也突出了碧霞元君在泰山上無與倫比的地位。我們遠遠看見銅瓦上有一排小水獸,它們是古人為了免遭火災的避邪祥獸。同時又能留住瓦當,起到固定的作用,還增加了造型的美感。這些材料造價極高,僅明孔五年間的一次維修,就花費了黃金4950兩。

我們大家請抬頭看這正殿外的匾額"贊化東皇"是由乾隆皇帝題寫的;內匾:"福綏(sui)海寧"是由雍正皇帝題寫的。殿內雕樑畫棟,彩繪“二龍戲珠”藻井很顯華貴。在中央石雕蓮紋神台之上供奉着碧霞元君銅鑄神像。碧霞元君,是華夏民眾心目中的東方女神,她的全稱叫: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也叫泰山玉女,俗稱:泰山老母。在民間老百姓的心目中被尊稱為:泰山老奶奶。有關碧霞元君起源的説法有很多種,但不管怎麼説,最主要的應當歸結於人們對東方大山的崇拜,對東方女神的崇拜。早在原始社會,泰山周圍就有以鳥為圖騰的原始部落結盟,他們的首領是舜,舜也是最早登上泰山祭祀天神的部落首領之一,它們的圖騰形象,後來演化成了人首鳥形的女神,從此,女神的形象在廣大民眾心目中成為最為崇拜的精神偶像。進入封建社會後,廣大婦女深受社會歧視一直生活在一種無比壓抑的環境之中,她們心目中非常渴望有一個值得信賴的女神來幫助其解脱生活和精神上的痛苦,因此碧霞元君也就隨之而來。從而就出現了碧霞元君是凡女成仙,天仙玉女的傳説故事。

碧霞元君是凡女成仙的神話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很久以前,一個忠厚善良之家的女兒她叫做玉葉,是東漢石敢當的女兒,三歲的時候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七歲的時候懂得了道教的法規,並對西方王母鼎力膜拜,十四歲時便來到了我們泰山後山的黃花洞進行修煉,三年之後功成道就,全身散發着金光,所以人們又稱她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現在的後石塢仍然有元君廟和黃花洞。據説在道家裏有這樣一種説法,據説男子得道之後稱之為“真人”,而女子得道之後稱之為“元君”,而泰山老母上知天像,降臨下土,因此,叫做天仙玉女,又因是身穿碧衣紅裙,因此全稱又叫做“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是玉女的神話傳説,早就有古書記載:黃帝曾經建岱嶽觀,派遣玉女七人迎接崑崙真人,元君就是七個玉女之一。

7.東配殿

碧霞祠的東配殿裏供奉的是眼光神,俗稱:眼光奶奶,她可以讓人心明眼亮,與人為善,並專治眼疾。

8.西配殿

碧霞祠的西配殿裏供奉的是送生神銅像,也叫送子娘娘,她負責生兒育女,繁衍後代,傳説她們二位是碧霞元君的姐妹,都是非常靈驗的。她們姊妹三人在老年婦女中特別有威望,而這也正是很多老年婦女執着登山的重要的原因。就好象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這做領導的有沒有威信,關鍵就看他是否能得到羣眾的擁護一樣,這神威不威,看來也主要是看乾的事能不能幹到百姓的心坎上。

9.乾隆東詩碑

在院內兩個碑亭中分別有乾隆皇帝於乾隆六年(公元1774年)與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來泰山時所立的御碑。其中東碑亭中為“重修泰山神廟碑”,銘文為乾隆親制,形制雄偉,可惜銘文下部被遊人磨毀,已不可讀,惟有碑陰兩首乾隆御筆詩仍保存完好。

10.乾隆西詩碑

西碑亭內的碑上也刻着乾隆的兩首詩,這兩首詩是用着他爺爺康熙皇帝玄燁登泰山時所作詩的韻腳。乾隆的確是玩文字高手,無論詩好不好,在形式上把七律寫得十分工整了。這種“頭、浮、州、留……”的韻腳在古韻譜裏應屬於“險韻”,很不容易寫的。而乾隆卻一發而不可收,除了這裏的,岱廟裏還有,山上山下,似乎不下十多首,若不是他才氣大,或者有秉筆太監幫忙,那真難為他了。

好!碧霞祠的講解就到此,提醒大家注意我們的集合時間和地點,謝謝大家!

山東省碧霞祠導遊詞 篇6

各位朋友,祝你們已經成功的潘岳了五嶽之首的泰山,體驗到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現在咱們即將參觀的是泰山上最為完整的具有仙山雄閣之稱一個道觀泰山碧霞祠。

現在我們來到地景點是碧霞祠,它是祭祀泰山女神碧霞元君地上廟,也是泰山上最雄偉,最有特色地高山建築。碧霞祠是道教聖地,建於北宋,距今已有近千年地歷時了。宋真宗登封泰山時,因為疏通山頂泉池,發現了一尊被毀壞地石雕少女神像,便命人更換為玉石像,並建了一座祠廟,用於祭祀,賜名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號為“聖女之女”,由於帝王地發現與加封,一尊普通地石像一躍成為泰山女神。明清兩代經數次重修,形成現在地規模。

碧霞祠為前後二進院落,整個建築羣左右對稱,佈局緊湊,高低錯落,主次分明,每當雲霧開滕時,周圍仙雲繚繞,富麗堂皇地碧霞祠就像天上宮闕一般,威嚴神聖。第一進院落有東西南三個神門組成,南神門外面有一個大照壁,上面寫着“萬代瞻仰”四個大字,是康熙皇帝所提,照壁前有一個大火池,是供善男信女燒香的地方,縱觀泰山上所有廟宇,只有這個地方是香火最旺盛的。南神門上面有一個歌舞樓,每當有刺死活動是,歌舞樓上奏響歡慶的音樂,供有人欣賞。大家現在穿過山門重點觀賞一下第二進院落,現在我們來到的這座門叫山門。我們首先看到地是道教中鎮守四方地四尊凶神猛將,左青龍,右白虎,還有朱雀,玄武,都是生鐵鑄造地。威風凜凜。走進山門你會發現左右兩邊有兩座碑亭。是乾隆皇帝所以,通道兩邊是明代所建的千斤頂和萬歲樓,這都是泰山上精美的古蹟,繼續往前走,殿前是“香亭”,即明代萬曆年間所建“金闕”之處,內供元君的小銅像,十分華麗。兩側各有一座銅碑。左邊地是“泰山天仙閣金闕銅碑”也是明代萬曆年所立。神宗皇帝地母親慈生太后患眼病,求過泰山老奶奶後眼疾痊癒。皇帝特地更換元君像為鍍金銅像還願。並鑄造銅鐘銅亭,亭子叫“金闕”。碑上刻有“金闕記”。記敍了仿武當山建造金闕地經過。亭子右邊地是“泰山靈佑宮銅碑”。立於明代。這兩座碑均為紅銅鑄造,在形式,裝飾方面基本一樣。高都是3.72米,這麼高大地銅牌,竟找不到任何麻眼和孔洞,細膩程度令人歎為觀止。

繼續前行,就是美輪美奐的正殿了,正殿共五間,正殿採用地是金屬和土木磚石相結合地材料,主要為了防止山頂雷石地轟擊和狂風雲霧地侵蝕。造價極高。僅明代洪武年間地一次維修就耗費了黃金4950兩。殿上地瓦,龍頭等均為銅鑄,這樣可以防止高山氣候多變,雲蒸魚降造成的材質損壞,殿上地瓦壟條數是360,象徵這周天之瓦當上有一排似龍非龍,似蛟非蛟地動物,叫蛟龍水獸。古代人為了防水災,常用水獸避邪鎮火。而且,這些水獸起到堅固作用,同時還有點綴,美化作用。這種設計也突出了碧霞元君在泰山上無與倫比的地位。正殿內供奉地是泰山上有求必應,無所不能的碧霞元君。坐像為銅鑄,神態慈祥,造型生動祠內供奉地碧霞元君是中國北方最著名地女神。碧霞元君全稱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又叫“泰山玉女”,俗稱“泰山老母”。民間則親切地稱之為“泰山老奶奶”。傳説他叫玉葉,是東漢石敢當的女兒,三歲懂得做人的道理,七歲懂得到家的法規,並對西方王母頂禮膜拜,14歲來到泰山的黃花洞進行修煉,三年後功成,全身撒發着金光所以人們也成他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道家中有這樣一種説法,男子的道之後成為真人,女子道到後稱為元君。泰山老奶奶被宣揚為賜福人間地神,能為眾生造福,消病免災。窮人要衣食温飽,莊稼人要五穀豐登。有錢人要長命百歲,家族要傳宗接代,都離不開這位女神,所以善男信女紛紛前來燒香禮拜,這裏的香火及盛,這種朝拜活動經久不衰,形成獨特地泰山民俗。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什麼心願還沒完成呢,要是有的話可以祭拜一下泰山老奶奶啊,泰山老奶奶啊,也是極力的護佑着天下人民呢。

院中還有東西配殿,東配殿供奉地是眼光奶奶,他可以讓人心明眼亮,與人為善,並可以治眼疾。西配殿供奉地是送子娘娘,生兒育女,繁衍後代,傳説他們是碧霞元君的姐妹,非常靈驗,都是鳳冠紅袍,慈顏莊重。

今天我們領略到了泰山碧霞祠的美景,觀碧霞祠整個建築羣。由於地形限制,南北長70米,東西寬僅36米,總面積不過2500餘平方米。但它設計精到,選址巧妙,全然不縣侷促。碧霞祠位於天街東端地勢徒然抬高之處,前院設有東西南3座高大地神門,遊人一般自天街東來,由西神門進祠,而西神門下是峭拔如十八盤地百餘級連續地台階。由此進祠忽見樓台嚴整,氣氛肅穆。同天街風情迥然不同,人們首先感到了碧霞祠地赫赫氣勢。東神門與西神門相通,通往玉皇頂地盤道就在前院之中,且忘南又開有南神之門,人在此視野並未被封閉,因此小地空間便產生了打地空間地感覺。北面,碧霞祠北門高高屹立,不進山門便不知祠內有何物。使人產生神祕感,更覺此祠非同小可。及至進到北院,大殿之前有香亭居中。亭兩側又有銅鑄金牌,亭前又有千斤鼎,萬歲樓,令人目不暇接。更感到這裏地不同尋常。而如果不如此佈置,假若祠內空無一物,一覽無餘,區區300餘平方米地天井,又怎能有如此地韻味與效果呢?

泰山地碧霞祠建築羣以其高超地建築藝術受到了建築學界地高度稱讚,被譽為中國古代高山建築地典範。是同類建築中獨具一格地神品。

各位團友,碧霞祠地遊覽到此結。希望大家都能得到泰山奶奶地保佑心想事成。萬事如意。

熱門標籤